08年北京高考化学研讨会资料 课件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56983714 上传时间:2022-02-22 格式:PPT 页数:136 大小:3.20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08年北京高考化学研讨会资料 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36页
08年北京高考化学研讨会资料 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36页
08年北京高考化学研讨会资料 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36页
资源描述:

《08年北京高考化学研讨会资料 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8年北京高考化学研讨会资料 课件(13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教育改革专题讲座 20082008年年1 1月月6 6日日一、认真研究高考改革一、认真研究高考改革二、二、0808年高三复习建议年高三复习建议 新一轮高考改革始于新一轮高考改革始于19991999年年目的:推进素质教育目的:推进素质教育重点:高考内容的改革重点:高考内容的改革核心:考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即更加核心:考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即更加 注重对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注重对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一、认真研究高考改革一、认真研究高考改革背景分析背景分析 截至截至2005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入学率达2121,在校生已超过,在校生已超过23002300万人,进入国际公

2、认的大众万人,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化发展阶段。 精英教育精英教育大众化阶段大众化阶段 2007 2007年年首批高中课程改革实验首批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区进行了高中课改后的首次高考。区进行了高中课改后的首次高考。变化明显、特点鲜明。变化明显、特点鲜明。 1 1基础性基础性仍然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和化学用语的考查仍然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和化学用语的考查 2.2.选择性选择性试题分为必考题和选考题;难度与其功能相适应试题分为必考题和选考题;难度与其功能相适应 3.3.时代性时代性强调动手实践、注重探究能力、联系实际关注方法强调动手实践、注重探究能力、联系实际关注方法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区的高

3、考特点: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区的高考特点:1 1始终坚持对化学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查始终坚持对化学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查 高考命题时,命题范围和试题要求与高考命题时,命题范围和试题要求与中学化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学教学大纲、高考、高考考试大纲考试大纲以及现行教材的要以及现行教材的要求一致,化学试题考查所选取的知识点始终围绕着化求一致,化学试题考查所选取的知识点始终围绕着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主干知识和核心内容展开。要求学学科的基础知识、主干知识和核心内容展开。要求考生能准确规范地使用化学用语表述问题。试题学科考生能准确规范地使用化学用语表述问题。试题学科特色浓郁,知识层次鲜明,既有描述性知识又有迁移

4、特色浓郁,知识层次鲜明,既有描述性知识又有迁移性和创新性知识,从而保证各种水平的考生都有其发性和创新性知识,从而保证各种水平的考生都有其发挥的空间,控制好测试的难度和区分度。挥的空间,控制好测试的难度和区分度。近年高考试题特点分析:近年高考试题特点分析:2 2提高了对化学学科内综合知识的考查提高了对化学学科内综合知识的考查 化学试题中选择题的命制较为稳定,试题间呈现化学试题中选择题的命制较为稳定,试题间呈现出较好的梯度,一些历年考试中复现率非常高的精品出较好的梯度,一些历年考试中复现率非常高的精品题,在考试中依然出现,对稳定中学化学教学,引导题,在考试中依然出现,对稳定中学化学教学,引导师生关

5、注学科本质起到了较好的导向作用。在化学的师生关注学科本质起到了较好的导向作用。在化学的主观性试题中,则强调了化学学科内的综合考查。这主观性试题中,则强调了化学学科内的综合考查。这种学科内综合首先表现在试题打破了化学知识块间的种学科内综合首先表现在试题打破了化学知识块间的界线,同时在试题的呈现形式上也有不同程度的融合。界线,同时在试题的呈现形式上也有不同程度的融合。试题将化学的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试题将化学的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以及化学计算综合在一起考查,要求考生对化学知识以及化学计算综合在一起考查,要求考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入实质,同时对考生分析和解决的理

6、解和掌握更加深入实质,同时对考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问题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 3强化了对化学学科能力的考查强化了对化学学科能力的考查 化学试题特别突出对化学学科能力化学试题特别突出对化学学科能力的考查,试题对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的考查,试题对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均有考查。同时高考试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均有考查。同时高考试题还突出了对学生使用化学用语的考查。题还突出了对学生使用化学用语的考查。 在高中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还在高中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还要关注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要关注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4 4试题的呈现方式有突破试题的呈现方式有

7、突破 从命题的角度分析,化学试题的呈现方式较为轻从命题的角度分析,化学试题的呈现方式较为轻松、活泼、灵活多样,用简单的装置图、坐标图、框松、活泼、灵活多样,用简单的装置图、坐标图、框图、局部的周期表、数据表格等较为新颖的信息给予图、局部的周期表、数据表格等较为新颖的信息给予方式,取代了枯燥的文字叙述,做到图文并茂,让人方式,取代了枯燥的文字叙述,做到图文并茂,让人赏心悦目。同时,试题题干的叙述科学、明确、简洁、赏心悦目。同时,试题题干的叙述科学、明确、简洁、规范,问题的设置能做到多层次、多角度,在总体难规范,问题的设置能做到多层次、多角度,在总体难度不大的情况下,考查到的化学知识较为全面,分析

8、度不大的情况下,考查到的化学知识较为全面,分析的过程较为灵活,从而使能力强的考生得到较好的发的过程较为灵活,从而使能力强的考生得到较好的发挥,充分展现出自己的水平,体现出高考的公平性和挥,充分展现出自己的水平,体现出高考的公平性和选拔性,提高了考试的信度和效度。选拔性,提高了考试的信度和效度。(一)关注化学的学科能力(一)关注化学的学科能力1.1.观察能力观察能力2.2.实验能力实验能力3.3.思维能力思维能力4.4.自学能力自学能力高考试题要求分析:高考试题要求分析:化学化学观察能力观察能力考试大纲考试大纲教学大纲教学大纲 能够通过对实验能够通过对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现象、实物、模型、

9、图形、图表以及自然界、生产、图表以及自然界、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对这些感性知和印象,并对这些感性知识进行初步加工和记忆的识进行初步加工和记忆的能力。能力。 观察是认识活动的起点。在观察是认识活动的起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各种实验现象、自然现象和环境进行种实验现象、自然现象和环境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并及时、如实全面、细致的观察,并及时、如实地记录观察的结果。通过观察开阔地记录观察的结果。通过观察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启迪学生的思

10、维,养成良好的观,启迪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察习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化学化学实验能力实验能力考试大纲考试大纲教学大纲教学大纲(1 1)用正确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完成)用正确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完成规定的规定的“学生实验学生实验”的能力。的能力。(2 2)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3 3)初步处理实验过程中的有关安全问)初步处理实验过程中的有关安全问题的能力。题的能力。(4 4)能识别和绘制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能识别和绘制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的能力。图的

11、能力。(5 5)根据实验试题的要求,设计或评价)根据实验试题的要求,设计或评价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有助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有助于学生学好化学,提高科学探究于学生学好化学,提高科学探究的水平。教师应通过实验教学和的水平。教师应通过实验教学和开展有关的课题研究,培养学生开展有关的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设计能力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设计能力,引导它们、综合运用知识和技,引导它们、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际问题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际问题。化学化学思维能力思维能力考试大纲考试大纲教学大纲教学大纲(1 1)对中学化学应该掌握的内容能融会贯

12、通。将知识点统摄整理)对中学化学应该掌握的内容能融会贯通。将知识点统摄整理,使之网络化、有序地存储,有正确复述、再现、辨认的能力。,使之网络化、有序地存储,有正确复述、再现、辨认的能力。(2 2)能将化学问题分解,找出解答的关键。能够运用自己存储的)能将化学问题分解,找出解答的关键。能够运用自己存储的知识,将它们分解、迁移转换、重组,使问题得到解决的应用能力知识,将它们分解、迁移转换、重组,使问题得到解决的应用能力。(3 3)能将化学信息(含实际事物、实验现象、数据和各种信息、)能将化学信息(含实际事物、实验现象、数据和各种信息、提示、暗示),按题设情境抽象归纳、逻辑地统摄成规律,并能运提示、

13、暗示),按题设情境抽象归纳、逻辑地统摄成规律,并能运用此规律,进行推理(收敛和发散)的创造能力用此规律,进行推理(收敛和发散)的创造能力(4 4)对原子、分子等粒子的微观结构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对原子、分子等粒子的微观结构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5 5)通过分析和综合、比较和论证,对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选择)通过分析和综合、比较和论证,对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选择和评价的能力。和评价的能力。(6 6)将化学问题抽象成为数学问题,利用数学工具,通过计算和)将化学问题抽象成为数学问题,利用数学工具,通过计算和推理(结合化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推理(结合化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

14、的思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化学教学中具力在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在教有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化学事引导学生对化学事实、现象进行分析实、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逐括等思维活动,逐步发展学生的思维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优化学生的能力,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特别应思维品质,特别应关注对学生创新思关注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维能力的培养。化学化学自学能力自学能力考试大纲考试大纲教学大纲教学大纲(1 1)敏捷地接受试题所给)敏捷地接受试题所给出的新信息的能力。出的新信息的能力。(2 2)将试题所给的新信息)将试题所给的新信息,与课内

15、已学过的有关知识,与课内已学过的有关知识结合起来,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起来,解决问题的能力。(3 3)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应用新信息的能力。,应用新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学校中,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学校中,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是课堂学习,但不能忽视书籍、报是课堂学习,但不能忽视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展览等其刊、广播、电视、网络、展览等其他信息渠道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他信息渠道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鼓,教师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鼓励他们充分利用各

16、种信息渠道积累励他们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渠道积累知识、开阔视野,养成良好的自学知识、开阔视野,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习惯。化学试题中考查的能力解题能力解题能力 审题能力审题能力 归纳能力归纳能力 转换能力转换能力 空间想象空间想象 有序思维有序思维 探究能力探究能力 表达能力表达能力 综合能力综合能力 理解能力理解能力 推理能力推理能力 设计和完成实验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的能力 获取知识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 分析综合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观察能力观察能力 实验能力实验能力 思维能力思维能力 自学能力自学能力(二)化学试题的思维特点根据学生解题时思维方式的特点,化学题型可分根据学生解题时思维方式的特点,化

17、学题型可分为六类:为六类: 再认型再认型 推演型推演型 开发型开发型 重组型重组型 结构反应型结构反应型 探究型探究型 再认型再认型对所学知识回忆、再认,辨认,即可回答对所学知识回忆、再认,辨认,即可回答的试题。(常与的试题。(常与STS相联系)相联系) 推演型推演型对已学知识直接引用,再根据相似、类似、对已学知识直接引用,再根据相似、类似、借用、模仿的规律举一反三,进行推理考查就可以回借用、模仿的规律举一反三,进行推理考查就可以回答的试题。答的试题。 开发型开发型必须发掘已学知识的内涵,包括描述性和必须发掘已学知识的内涵,包括描述性和程序性知识,作较深层次开发,从中发现隐含的或自程序性知识,

18、作较深层次开发,从中发现隐含的或自行总结归纳出某些规律和解题关键,据此再予以发散、行总结归纳出某些规律和解题关键,据此再予以发散、推理才可以解决的试题。推理才可以解决的试题。 重组型重组型将已经掌握的多种信息(知识块、信息块)将已经掌握的多种信息(知识块、信息块)予以筛选、提取、转换、倒置、特别是正向、逆向、横予以筛选、提取、转换、倒置、特别是正向、逆向、横向重组后才能解决的试题。向重组后才能解决的试题。 结构反应型(新信息给予型)结构反应型(新信息给予型)必须将试题所给予的必须将试题所给予的新信息吸收消化后重组成新的知识结构,然后再按再认新信息吸收消化后重组成新的知识结构,然后再按再认型、推

19、演型、开发型或重组型的思维方式才能解决的试型、推演型、开发型或重组型的思维方式才能解决的试题。题。 探究型探究型问题本身比较复杂,要细加分析,分别予以问题本身比较复杂,要细加分析,分别予以讨论才能得到完整答案的试题。或者是有多种可能解答讨论才能得到完整答案的试题。或者是有多种可能解答还需要分别比较评价选择最佳答案的试题。还需要分别比较评价选择最佳答案的试题。(三)化学试题的题型和特点从题型分类 选择题选择题 填空题填空题 简答题简答题 作图题作图题 框图题框图题 实验题实验题 计算题计算题 守恒法守恒法 关系式法关系式法 平均值法平均值法 等量代换等量代换 极端假设极端假设 讨论法讨论法 估算

20、法估算法 赋值法赋值法 差量法差量法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直选法直选法 筛选法筛选法 特例反驳特例反驳 具体法具体法 突破法突破法 特征法特征法 本质法本质法 终态法终态法 构造法构造法 整体法整体法 建模法建模法 等效法等效法 代入法代入法 头脑实验头脑实验 综合分析综合分析 选择题(直选、辨认、比较、分类、归纳、方选择题(直选、辨认、比较、分类、归纳、方法、推理、解释、评价法、推理、解释、评价) 填空题(回答填空题(回答“是什么是什么”的问题)的问题) 简答题(回答简答题(回答“为什么为什么”、“如何做如何做”的问题)的问题) 作图题(装置图、坐标图)作图题(装置图、坐标图) 框图题(综合题)

21、框图题(综合题) 实验题(现象、操作、设计、评价实验题(现象、操作、设计、评价) 计算题(物质的量、计算题(物质的量、pH计算、分子式计算、分子式)(四)化学试卷构成和分工1.客观题客观题 以容易题、中等难度题为主,关注考查内容的覆盖,试题有明显以容易题、中等难度题为主,关注考查内容的覆盖,试题有明显的梯度。的梯度。2.主观题主观题 主观题需有一定的灵活性、发散性和适当的难度。强调基础知主观题需有一定的灵活性、发散性和适当的难度。强调基础知识与学科能力的综合考查,适当考查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命识与学科能力的综合考查,适当考查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命题时层层递进,由易到难,通过多题把关,达到既能控

22、制难度,题时层层递进,由易到难,通过多题把关,达到既能控制难度,又能提高区分度的效果,使分数有理想的离散程度,发挥试题又能提高区分度的效果,使分数有理想的离散程度,发挥试题的定位功能。达到甄别和选拔考生的目的。的定位功能。达到甄别和选拔考生的目的。2007全国高考第6小题6 6已知:已知:C C(s s)+CO+CO2 2(g g) 2CO2CO(g g) H0H0。该反应的达到平衡后,下列条件。该反应的达到平衡后,下列条件有利于反应向正方向进行的是有利于反应向正方向进行的是A A升高温度和减小压强升高温度和减小压强B B降低温度和减小压强降低温度和减小压强C C降低温度和增大压强降低温度和增

23、大压强D D升高温度和增大压强升高温度和增大压强直选法直选法2007全国高考第7小题7 70.1 mol/L NaHCO0.1 mol/L NaHCO3 3溶液的溶液的pHpH最接近于最接近于A A5.65.6B B7.07.0C C8.48.4D D13.013.0估算法估算法2007全国高考第8小题8 8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A A醋酸钠的水解反应醋酸钠的水解反应 CHCH3 3COOCOO- - + H+ H3 3O O+ += CH= CH3 3COOH + HCOOH + H2 2O OB B碳酸氢钙与过量的碳酸氢钙与过量的NaOHNaOH溶

24、液反应溶液反应 CaCa2+ 2+ + 2HCO+ 2HCO3 3- -+2OH+2OH- -= CaCO= CaCO3 3+ 2H+ 2H2 2O + COO + CO3 32-2-C C苯酚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苯酚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 C C6 6H H5 5O O- -+ CO+ CO2 2 + H+ H2 2O = CO = C6 6H H5 5OH + COOH + CO3 32-2-D D稀硝酸与过量的铁屑反应稀硝酸与过量的铁屑反应 3Fe + 8H3Fe + 8H+ + + 2NO+ 2NO3 3- -= 3Fe= 3Fe3+ 3+ + 2NO+ 4H+ 2NO+ 4H2 2O

25、O开发型开发型9 9已知:已知:1 mol H1 mol H2 2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436kJ436kJ的能量的能量1 1 mol Clmol Cl2 2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243kJ243kJ的能量的能量由由H H原子和原子和ClCl原原子形成子形成1 mol HCl1 mol HCl分子时释放分子时释放431kJ431kJ的能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的能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A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气体的热化学方程式是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气体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H H2 2(g) + Cl(g) + Cl2 2(g) =

26、2HCl(g)(g) = 2HCl(g)B B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2 mol2 mol氯化氢气体,反应的氯化氢气体,反应的H H = 183kJ/mol = 183kJ/molC C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2 mol2 mol氯化氢气体,反应的氯化氢气体,反应的H H = =183kJ/mol183kJ/molD D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1 mol1 mol氯化氢气体,反应的氯化氢气体,反应的H H = =183kJ/mol183kJ/mol热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1010在盛有稀在盛有稀H H2 2SOSO4 4的烧杯中放入用导线连接锌片的烧杯中放入

27、用导线连接锌片和铜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和铜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A正极附近的正极附近的SOSO4 42 2离子浓度逐渐增大离子浓度逐渐增大B B电子通过导线由铜片流向锌片电子通过导线由铜片流向锌片C C正极有正极有O O2 2逸出逸出D D铜片上有铜片上有H H2 2逸出逸出原电池原电池1111下列氧化还原反应中,水作为氧化剂的是下列氧化还原反应中,水作为氧化剂的是A ACO + HCO + H2 2O = COO = CO2 2 + H + H2 2B B3NO3NO2 2+ H+ H2 2O = 2HNOO = 2HNO3 3 + NO + NOC C2Na2Na2 2O O2 2 +

28、2H + 2H2 2O = 4NaOH + OO = 4NaOH + O2 2D D2F2F2 2 + 2H + 2H2 2O = 4HF + OO = 4HF + O2 2高温高温氧化还原氧化还原1212仔细分析下列表格中烃的排列规律,判断排列在第仔细分析下列表格中烃的排列规律,判断排列在第1515位烃的位烃的分子式是分子式是A AC C6 6H H1212B BC C6 6H H1414C CC C7 7H H1212D DC C7 7H H14141 12 23 34 45 56 67 78 89 9C C2 2H H2 2C C2 2H H4 4C C2 2H H6 6C C3 3H

29、H4 4C C3 3H H6 6C C3 3H H8 8C C4 4H H6 6C C4 4H H8 8C C4 4H H1010有机有机1313在一定条件下,将钠与氧气反应的生在一定条件下,将钠与氧气反应的生成物成物1.5 g 1.5 g 溶于水,所得溶液恰好能被溶于水,所得溶液恰好能被80 80 mLmL浓度为浓度为0.50 mol/L0.50 mol/L的的HClHCl溶液中和,则溶液中和,则该生成物的成分是该生成物的成分是A ANaNa2 2O O B BNaNa2 2O O2 2C CNaNa2 2O O和和NaNa2 2O O2 2 D DNaNa2 2O O2 2和和NaONaO

30、2 2平均值平均值NaNa2 2O O (3131)NaNa2 2O O2 2 (3939)NaONaO2 2 (5555)1.5/0.04 = 37.51.5/0.04 = 37.5则则 313137.5 37.5 39 39 NaNa2 2O O和和NaNa2 2O O2 2或或 313137.5 37.5 55 55 NaNa2 2O O和和NaONaO2 21313在一定条件下,将钠与氧气反应的生在一定条件下,将钠与氧气反应的生成物成物1.5 g 1.5 g 溶于水,所得溶液恰好能被溶于水,所得溶液恰好能被80 80 mLmL浓度为浓度为0.50 mol/L0.50 mol/L的的HC

31、lHCl溶液中和,则溶液中和,则该生成物的成分是该生成物的成分是A ANaNa2 2O O B BNaNa2 2O O2 2C CNaNa2 2O O和和NaNa2 2O O2 2 D DNaNa2 2O O和和NaONaO2 2平均值平均值变变?共存问题?共存问题1313在一定条件下,钠与氧气反应时下列三在一定条件下,钠与氧气反应时下列三种物质均有可能生成:种物质均有可能生成: NaNa2 2O O NaNa2 2O O2 2 NaONaO2 2 。 现将一定条件下钠与氧气反应的生成物现将一定条件下钠与氧气反应的生成物1.5 g 1.5 g 溶于水,所得溶液恰好能被溶于水,所得溶液恰好能被8

32、0 mL80 mL浓浓度为度为0.50 mol/L0.50 mol/L的的HClHCl溶液中和,则该生成溶液中和,则该生成物的成分可能是(写分子式)物的成分可能是(写分子式)平均值平均值变变2626(1616分)用分)用A A+ +、B B、C C2 2、D D、E E、F F、G G和和H H分别表示含有分别表示含有1818个电子个电子的八种微粒(离子或分子),请回答:的八种微粒(离子或分子),请回答:(1 1)A A元素是元素是 、B B元素是元素是 、C C元素是元素是 (用元用元素符号表示)。素符号表示)。(2 2)D D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双原子分子,其分子式是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双原子

33、分子,其分子式是 。(3 3)E E是所有含是所有含1818个电子的微粒中氧化能力最强的分子,其分子式是个电子的微粒中氧化能力最强的分子,其分子式是 。(4 4)F F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三原子分子,其分子式是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三原子分子,其分子式是 ,电子式,电子式是是 。(5 5)G G分子中含有分子中含有4 4个原子,其分子式是个原子,其分子式是 。(6 6)H H分子中含有分子中含有8 8个原子,其分子式是个原子,其分子式是 。答案:2626(1515分)分)(1 1)K C1 S K C1 S (2 2)HC1 HC1 (3 3)F F2 2 (4 4)H H2 2S S (5 5)H

34、 H2 2O O2 2(答(答PHPH3 3同样给分)同样给分) (6 6)C C2 2H H6 6扩展填空题有序思维有序思维 分析:电子数189+91+172+163+154+1419-120-2微粒ArF-FH-ClH2SPH3SiH4K+Ca2+HO-OHCl-S2- CH3-FSH-CH3-CH3CH3-OHCH3-NH2H2N-NH2二、高三复习建议二、高三复习建议1. 1. 加速每位教师的专业发展加速每位教师的专业发展2. 2. 学会分析信息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学会分析信息提高复习的针对性3. 3. 认真规划形成高三教学的整体思路认真规划形成高三教学的整体思路4. 4. 加强对课堂教学

35、规律的研究加强对课堂教学规律的研究5. 5. 认真研究和创造性地使用高考试题认真研究和创造性地使用高考试题 1. 1.加速每位教师的专业发展加速每位教师的专业发展 认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认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准备期准备期发展后期发展后期创造期创造期发展前期发展前期适应期适应期本体性知识本体性知识经验性知识经验性知识条件性知识条件性知识知识结构的变化知识结构的变化从教前从教前1 12 2年年5 56 6年年80%80%9%9%2.2.认真分析信息,提高复习的针对性认真分析信息,提高复习的针对性高考的要求与变化高考的要求与变化学生的问题与优势学生的问题与优势教学的方法与技巧教学的方法与技巧

36、3.3.认真规划,制定高三工作的整体思路认真规划,制定高三工作的整体思路制定各阶段教学计划制定各阶段教学计划按学习状态分(适应、提高、高原、冲按学习状态分(适应、提高、高原、冲刺、调整)刺、调整)按考试时间分(期中前、期末前、一模按考试时间分(期中前、期末前、一模前、二模前、高考前)前、二模前、高考前)按复习内容分(首轮、专题、仿真、补按复习内容分(首轮、专题、仿真、补漏)漏)1111月上旬月上旬5 5月上旬月上旬6 6月月7-87-8提高提高 (高原)(高原) 冲刺冲刺调整调整4 4月上旬月上旬适应适应4 4个月个月2020多天多天2020多天多天2 2个月个月1 1月下旬月下旬习惯习惯能力

37、能力心理心理方向方向状态状态高考高考一模一模二模二模期中期中期末期末起点起点9 9月月1 1日日问题问题报名报名调整调整最佳最佳激励激励规划规划整体规划整体规划 高考的基本要求 学习目标的确立 学习计划的制定 学习方法的介绍 学习习惯的问题起始阶段:变换角度梳理知识抓住核心体现综合注重梳理及时提升落实基础培养能力提高阶段:高原阶段: 人的身体或者智力机能达到一人的身体或者智力机能达到一定程度后总要经历一个发展上的停定程度后总要经历一个发展上的停顿甚至滞后的过程,一旦突破这个顿甚至滞后的过程,一旦突破这个阶段,人的身体和智力机能的发展阶段,人的身体和智力机能的发展就会飞跃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就会

38、飞跃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学习效率学习效率提高期提高期时间时间高原期高原期冲刺期冲刺期6 6月月7 7、8 8学习极限?学习极限?冲刺阶段: 用好各地区的模拟题,分析高考用好各地区的模拟题,分析高考的信息,把握高考的方向。控制好练的信息,把握高考的方向。控制好练习的数量,提高练习的质量。习的数量,提高练习的质量。调整阶段: 要科学安排学生复习的时间和场地,认真要科学安排学生复习的时间和场地,认真规划,积极调整。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做好考规划,积极调整。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做好考前的各种准备。指导学生调整生物钟,科学作前的各种准备。指导学生调整生物钟,科学作息、科学膳食。要处理好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息、

39、科学膳食。要处理好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的矛盾,给大部分学生一些自主安排的空学习的矛盾,给大部分学生一些自主安排的空间和时间,满足个性化备考需求。间和时间,满足个性化备考需求。4.4.加强对课堂教学规律的研究加强对课堂教学规律的研究起始课(要求、目标、计划、方法、起始课(要求、目标、计划、方法、)复习课(知识梳理、专题研究、习题课等)复习课(知识梳理、专题研究、习题课等)讲评课(单元练习讲评、专题练习讲评、仿真讲评课(单元练习讲评、专题练习讲评、仿真练习讲评等)练习讲评等)分层教学(分层不分班:知识分层、能力分类分层教学(分层不分班:知识分层、能力分类、方法分类)、方法分类) 明确高考的基本要

40、求 确立合理的学习目标 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 介绍多种学习的方法 发现学生学习习惯中的问题 师生之间善于沟通逐渐默契高三的重要课题起始课变换角度梳理知识抓住核心体现综合注重梳理及时提升落实基础培养能力 学生说,教师写学生说,教师写 学生写后展示学生写后展示 学生写,有选择的展示学生写,有选择的展示 学生写后交流,再展示学生写后交流,再展示 学生写后交流,与教师学生写后交流,与教师的比较的比较SOSO2 22006年浙江理综27小题(15分) 分析: 是考查置换反应规律的综合题,具有一定是考查置换反应规律的综合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重在考查置换反应的规律和特点。的开放性。重在考查置换反应的规律和特

41、点。 依照题目第依照题目第2 2个条件。能置换的六种单质个条件。能置换的六种单质应当是比较典型的金属和非金属,它们可能是应当是比较典型的金属和非金属,它们可能是H H2 2,NaNa,MgMg,AlAl,C C,O O2 2,N N2 2,F F2 2,ClCl2 2,S S,SiSi,P P,K K,CaCa等。由此可以分析出,它们可以是:等。由此可以分析出,它们可以是:NaNa(K K,CaCa,MgMg,AlAl)+H+H2 2ONaOH+HONaOH+H2 2,ClCl2 2(O O2 2)+H+H2 2SHCl+SSHCl+S(F F2 2+H+H2 2OHF+OOHF+O2 2),

42、),COCO2 2+MgC+MgO+MgC+MgO等。等。高三的重要课题习题课检查落实检查落实给出答案给出答案提炼问题提炼问题组织讨论组织讨论设计活动设计活动组织讨论组织讨论交流问题交流问题落实答案落实答案评价总结评价总结精选习题精选习题提炼问题提炼问题组织讨论组织讨论给出答案给出答案难易难易有梯度有梯度角度角度思维转换思维转换价值价值方法能力方法能力开放程度逐渐增大开放程度逐渐增大设置专题落实到位(考点设置专题落实到位(考点、热点、能力、题型)、热点、能力、题型)对习题课与试卷讲评课的认识习题课习题课讲评课讲评课相相似似性性学习内容学习内容若干有梯度的习题若干有梯度的习题学习方法学习方法讲练

43、结合,师生互动,讲练结合,师生互动,备课的过程备课的过程体现对知识、能力的把握体现对知识、能力的把握差差异异性性教学主线教学主线以正确的思路为教学以正确的思路为教学主线主线以学生的问题为教以学生的问题为教学主线学主线学习过程学习过程以预设为主以预设为主以随机为主以随机为主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梳理知识、加深理解梳理知识、加深理解建立联系、培养能力建立联系、培养能力发现问题、内化知发现问题、内化知识、提高素质识、提高素质师生关注度师生关注度一般一般非常关注非常关注5.研究高考试题,科学备考 研究近年高考试题的特点研究近年高考试题的特点挖掘挖掘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价值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价值变变转转扩扩拆拆悟悟

44、知识要求知识要求能力要求能力要求呈现方式呈现方式事实性知识事实性知识原理性知识原理性知识方法性知识方法性知识知识知识呈现呈现新情境新情境新提问方式新提问方式常规叙述常规叙述图表、数据图表、数据推理和应用、新旧知识融合推理和应用、新旧知识融合能力能力迁移、分析、评价迁移、分析、评价辨析、比较、找到图的特征辨析、比较、找到图的特征复述、辨认、识图复述、辨认、识图试题命制的发展方式题型示例23(选择题直选法)下列各组物理量中,都不随取水量的变化而变化下列各组物理量中,都不随取水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是的是( )( )A.A.水的沸点;蒸发水所需热量水的沸点;蒸发水所需热量B.B.水的密度;水中通入水的密度

45、;水中通入足量足量COCO2 2 后溶液的后溶液的pHpHC.C.水的体积;水的离子积水的体积;水的离子积D.D.水的物质的量;水的摩尔质量水的物质的量;水的摩尔质量B再认型再认型1 1 下列家庭化学小实验,可以达到预期目下列家庭化学小实验,可以达到预期目的的是(的的是( )A A 用米汤检验食用加碘盐(用米汤检验食用加碘盐(KIOKIO3 3)中含有)中含有的碘的碘B B用燃烧的方法鉴别毛织品和棉织品用燃烧的方法鉴别毛织品和棉织品C C用食醋验证鸡蛋壳中含有碳酸钙用食醋验证鸡蛋壳中含有碳酸钙D D用食盐检验自来水中的消毒剂用食盐检验自来水中的消毒剂B再认型再认型对所学知识回忆、再认对所学知识

46、回忆、再认,辨认,即可回答的试,辨认,即可回答的试题。(常与题。(常与STSSTS相联系相联系)检验检验: :确定某种物质是否存在,或确定存在的物质成分确定某种物质是否存在,或确定存在的物质成分鉴别鉴别: :根据不同物质具有的不同特性,用一定的物理方法根据不同物质具有的不同特性,用一定的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把两种或多种已知物质分别区分开。或化学方法把两种或多种已知物质分别区分开。验证(鉴定)验证(鉴定): :根据物质的某些特性,用实验方法来确定根据物质的某些特性,用实验方法来确定是否为某种物质(所有成分)。是否为某种物质(所有成分)。分离:分离:把混合物中各种成分彼此分开。把混合物中各种成分彼此

47、分开。提纯:提纯:把混合物中的杂质除去(或转变为成分),以得到把混合物中的杂质除去(或转变为成分),以得到纯净物。纯净物。举例(选择题直选法) 在加热氯酸钾制氧气时,在在加热氯酸钾制氧气时,在 锰、二锰、二氧化锰、高锰酸钾氧化锰、高锰酸钾 氯化锰氯化锰 中,可以中,可以做催化剂的是做催化剂的是( )( ) A B C D C再认型再认型选择题(特例反驳法)下列那些性质可确定某水的样品为纯水下列那些性质可确定某水的样品为纯水( )( )(A)(A)是无色、澄清、透明的液体是无色、澄清、透明的液体 (B)(B)常温时,该液体的常温时,该液体的 pH pH 等于等于7 7(C)(C)电解时,只产生氢

48、气和氧气电解时,只产生氢气和氧气 (D)(D)压强为压强为 1.011.0110105 5 Pa Pa 时,沸点为时,沸点为373K373K选择题(整体法)在烃分子中去掉两个氢原子形成一个双键是吸热在烃分子中去掉两个氢原子形成一个双键是吸热反应,大约需反应,大约需 117117125 kJ125 kJmolmol-1-1 的热量。的热量。但但 1,31,3环己二烯(环己二烯( )失去两个)失去两个氢原子变成苯却是放热反应,反应热约为氢原子变成苯却是放热反应,反应热约为 23.4 kJ23.4 kJmolmol-1-1 ,此事实表明,此事实表明 ( )( )(A)(A)1,31,3环己二烯加氢是

49、吸热反应环己二烯加氢是吸热反应 (B)(B)苯加氢生成环己烷是吸热反应苯加氢生成环己烷是吸热反应 (C) 1,3(C) 1,3环己二烯比苯更稳定环己二烯比苯更稳定 (D) (D) 苯比苯比1,31,3环己二烯更稳定环己二烯更稳定(1)(1)()(2)(2)(2)分析:加氢吸热(约23.4kJ/mol)加氢放热(约117kJ/mol)加氢放热(约117kJ/mol)能量低稳定能量高不稳定信息一:信息一:在烃分子中去掉两个氢原子形成一个双键是吸热反应在烃分子中去掉两个氢原子形成一个双键是吸热反应信息二:信息二: 1,31,3环己二烯失去两个氢原子变成苯是放热反应环己二烯失去两个氢原子变成苯是放热反

50、应 在两个容积相同的容器中,一个盛有在两个容积相同的容器中,一个盛有HCl气气体,另一个盛有体,另一个盛有H2和和Cl2的混合气体。在同温同的混合气体。在同温同压下,两容器内的气体压下,两容器内的气体一定一定具有具有 相同的相同的( ) A原子数原子数 B密度密度 C质量质量 D质子数质子数 A(中等(中等)开发型开发型变变 在两个容积相同的容器中,一个盛有在两个容积相同的容器中,一个盛有HCl气气体,另一个盛有体,另一个盛有H2和和Cl2的混合气体。在同温同的混合气体。在同温同压下,两容器内的气体压下,两容器内的气体不可能不可能具有具有 相同的相同的( ) A颜色颜色 B密度密度 C质量质量

51、 D状态状态 变形A 在两个容积在两个容积不同不同的容器中,一个盛有的容器中,一个盛有HCl气气体,另一个盛有体,另一个盛有H2和和Cl2的混合气体。在同温同的混合气体。在同温同压下,两容器内的气体压下,两容器内的气体可能可能具有具有 相同的相同的( ) A原子数原子数 B密度密度 C 质量质量 D分子数分子数变形BC 在两个容积在两个容积不同不同的容器中,一个盛有的容器中,一个盛有HCl气体,气体,另一个盛有另一个盛有H2和和Cl2的混合气体。在同温同压下,的混合气体。在同温同压下,两容器内的气体两容器内的气体可能可能具有:具有: (1)相同的原子数相同的原子数 (2)相同的密度相同的密度

52、(3)相同的质量相同的质量 (4)相同的分子数;上述说法正确的是相同的分子数;上述说法正确的是( ) A(1)(2) B(2)(3) C (3)(4) D(2)(4)变形B要素要素原题中要素内容原题中要素内容可以发生的变化可以发生的变化条件条件同温同压同温同压温度恒定,改变压强;温度恒定,改变压强;压强恒定压强恒定,改变温度;,改变温度; 容器容器容积相同容积相同 容积不同;容积不同;容积可变;容积可变; 物质物质HClHCl与与H H2 2、ClCl2 2混合混合气气 改变物质的状态;改变物质的状态;改变构成分子改变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的原子个数;改变物质的化学性质改变物质的化学性质;限定微

53、粒的个数等限定微粒的个数等 关系关系一定相同一定相同 可能相同;可能相同;一定不同;一定不同;可能不可能不同;同; 选项选项原子数、密度、原子数、密度、质量、质子数质量、质子数 分子数;分子数;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状态状态;颜色等颜色等 举例(05理综全国卷I第26题) A、B两种固体,都由甲、乙两种元素组成。在两种固体,都由甲、乙两种元素组成。在A、B中,甲、乙两种中,甲、乙两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分别为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分别为11和和12。高温煅烧。高温煅烧A、B时,产物都是时,产物都是C(固体)和(固体)和D(气体)。由(气体)。由D可制得可制得E(酸)。(酸)。E和另一种酸组成的和另

54、一种酸组成的混合酸跟甲苯反应可生成三硝基甲苯。混合酸跟甲苯反应可生成三硝基甲苯。C与与E的稀溶液反应得到溶液的稀溶液反应得到溶液F,往,往F溶液中加入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有红褐色沉淀生成,该沉淀经灼烧溶液,有红褐色沉淀生成,该沉淀经灼烧后转变成后转变成C。往。往F溶液中加入甲元素的单质得到溶液溶液中加入甲元素的单质得到溶液G。试根据以上信息填写下列空白:试根据以上信息填写下列空白:(1)A的化学式(分子式)是的化学式(分子式)是 。(2)B煅烧生成煅烧生成C和和D的化学方程式是的化学方程式是 。 甲元素的单质与甲元素的单质与F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3)往)往G溶

55、液中加入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发生的现象是溶液发生的现象是 。改改A、B为两种固体,甲、乙为两种元素;A A(甲原子(甲原子乙原子乙原子=11=11)B B(甲原子(甲原子乙原子乙原子=12=12)C(C(固固) )D(D(气气) )+ +高温高温高温高温E(E(酸酸) )某酸某酸甲苯甲苯三硝基甲苯三硝基甲苯E E稀溶液稀溶液F(F(溶液溶液) )NaOHNaOH溶液溶液红褐色沉淀红褐色沉淀甲元素的单质甲元素的单质灼烧灼烧G(G(溶液溶液) )C(C(固固) )可制得可制得2006年北京卷26题26(17分)分)X、Y、Z、W 四种化合物均由短周期四种化合物均由短周期元素组成,其中元素组成,其

56、中X含有四种元素,含有四种元素,X、Y、Z的焰色的焰色反应均为黄色,反应均为黄色,W为无色无味气体。这四种化合物为无色无味气体。这四种化合物具有下列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产物及反应条件具有下列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产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已略去)。 请回答:请回答:(1)W的电子式是的电子式是_。(2)X与与Y在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在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 改改(3)X含有的四种元素之间(二种、三种或四种)可组含有的四种元素之间(二种、三种或四种)可组成多种化合物,选用其中某些化合物,利用下图装置成多种化合物,选用其中某些化合物,利用下图装置(夹持固定装置已略去)进行实验,装置(夹持

57、固定装置已略去)进行实验,装置中产生白色中产生白色沉淀,装置沉淀,装置V中可收集到一种无色气体。中可收集到一种无色气体。装置装置I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装置装置中物质的化学式是中物质的化学式是_。用用X含有的四种元素中的两种组成的某化合物,在催含有的四种元素中的两种组成的某化合物,在催化剂存在下制备并收集纯净干燥的装置化剂存在下制备并收集纯净干燥的装置V中气体,该化中气体,该化合物的化学式是合物的化学式是_,所需仪器装置是,所需仪器装置是_(从上图选择必要装置,填写编号)。(从上图选择必要装置,填写编号)。(4)向)向Z溶液中通入氯气,可制得某种生产和生活中常溶液中通入氯

58、气,可制得某种生产和生活中常用的漂白、消毒的物质,同时有用的漂白、消毒的物质,同时有X生成,该反应的化学生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方程式是_。答案:26(17分)分)(1)(2)HCO3-OHCO3-H2O(3)Na2CO3H2SO4Na2SO4CO2H2O或或2NaHCO3H2SO4Na2SO42CO22H2O Na2O2 H2O2 I、IV、V(4)2Na2CO3Cl2H2ONaClONaCl2NaHCO3 题型示例30(理综全国卷III第28题) 已知某纯碱试样中含有已知某纯碱试样中含有NaCl杂质,为测定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可用下图杂质,为测定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可用下图中的装置进

59、行实验。中的装置进行实验。主要实验步骤如下:主要实验步骤如下:按图组装仪器,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按图组装仪器,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将a g试样放入锥形瓶中,加适量蒸馏水溶解,得到试样溶液试样放入锥形瓶中,加适量蒸馏水溶解,得到试样溶液称量盛有碱石灰的称量盛有碱石灰的U型管的质量,得到型管的质量,得到b g 从分液漏斗滴入从分液漏斗滴入6molL1的硫酸,直到不再产生气体时为止的硫酸,直到不再产生气体时为止从导管从导管A处缓缓鼓入一定量的空气处缓缓鼓入一定量的空气再次称量盛有碱石灰的再次称量盛有碱石灰的U型管的质量,得到型管的质量,得到c g重复步骤重复步骤和和的操作,直到的操作,直到U型管的质量

60、基本不变,为型管的质量基本不变,为d g 改改请填空和回答问题:请填空和回答问题:(1)在用托盘天平称量样品时,如果天平的指针向左偏转,说明)在用托盘天平称量样品时,如果天平的指针向左偏转,说明 。(2)装置中干燥管)装置中干燥管B的作用是的作用是 。(3)如果将分液漏斗中的硫酸换成浓度相同的盐酸,测试的结果)如果将分液漏斗中的硫酸换成浓度相同的盐酸,测试的结果 。(填。(填“偏高偏高”、“偏低偏低”或或“不变不变”)(4)步骤)步骤的目的是的目的是 。(5)步骤)步骤的目的是的目的是 。(6)该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式为)该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式为 。(7)还可以用其他实验方法测定

61、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请简述一种不同的)还可以用其他实验方法测定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请简述一种不同的实验法。实验法。答案: (1 1)样品重,砝码轻)样品重,砝码轻(2 2)防止空气中的)防止空气中的COCO2 2和水气进入和水气进入U U型管中型管中(3 3)偏高)偏高(4 4)把反应产生的)把反应产生的COCO2 2全部导入全部导入U U型管中型管中(5 5)判断反应产生的)判断反应产生的COCO2 2是否全部排出,并被是否全部排出,并被U U型管中的碱石灰充分吸收型管中的碱石灰充分吸收(6 6) (7 7)答案略。)答案略。%10044)(106abd可行(1 1)通过测量)通过测量C

62、lCl- -的方法的方法用用AgNOAgNO标准液滴定标准液滴定ClCl- -,根据,根据AgNOAgNO3 3的量计算的量计算NaClNaCl的量,再得的量,再得NaNa2 2COCO3 3的量。的量。用用AgNOAgNO3 3溶液沉淀溶液沉淀ClCl- -,根据沉淀的量计算,根据沉淀的量计算NaClNaCl的量,再得的量,再得NaNa2 2COCO3 3的。的。用用AgNOAgNO3 3溶液沉淀溶液沉淀ClCl- -和和COCO3 32-2-,根据沉淀的总质量和样品的总质量,通过联立方程式求解,根据沉淀的总质量和样品的总质量,通过联立方程式求解用高锰酸钾溶液作滴定剂,滴定用高锰酸钾溶液作滴

63、定剂,滴定ClCl- -的量,再得到的量,再得到NaNa2 2COCO3 3的量。的量。(2 2)通过测定)通过测定COCO3 32-2-的方法的方法用用HClHCl标准液滴定碳酸钠,根据标准液滴定碳酸钠,根据HClHCl的量计算的量计算NaNa2 2COCO3 3的量。的量。用用BaBa2+2+、CaCa2+2+或或MgMg2+2+等作沉淀剂,根据沉淀的量计算等作沉淀剂,根据沉淀的量计算NaNa2 2COCO3 3的量。的量。用盐酸与样品反应后,蒸干溶液后称用盐酸与样品反应后,蒸干溶液后称NaClNaCl的质量,利用代数方程式求得碳酸钠的量。的质量,利用代数方程式求得碳酸钠的量。用酸与用酸与

64、NaNa2 2COCO3 3反应,用测体积法测定所产生的反应,用测体积法测定所产生的COCO2 2的体积再求得的体积再求得NaNa2 2COCO3 3的量。的量。将将COCO2 2通入试样溶液,使之发生通入试样溶液,使之发生COCO2 2+H+H2 2O+NaO+Na2 2COCO3 3=2NaHCO=2NaHCO3 3反应,测量反应前后体系的增重反应,测量反应前后体系的增重来计算来计算NaNa2 2COCO3 3的量。的量。不可行(1 1)电解法,通过电解测电解产物的量等。)电解法,通过电解测电解产物的量等。(2 2)重结晶法,通过重结晶的方法,使)重结晶法,通过重结晶的方法,使NaClNa

65、Cl和和NaNa2 2COCO3 3分分离,再各自称量。离,再各自称量。(3 3)向样品溶液中通入)向样品溶液中通入COCO2 2气体,测量消耗掉的气体,测量消耗掉的COCO2 2体积体积进行计算。进行计算。(4 4)所加的沉淀剂本身是难溶物。)所加的沉淀剂本身是难溶物。举例 工业制纯碱,是向饱和食盐水中通入氨气和二氧工业制纯碱,是向饱和食盐水中通入氨气和二氧化碳,获得碳酸氢钠晶体,它的反应原理可用下列化化碳,获得碳酸氢钠晶体,它的反应原理可用下列化学方程式表示:学方程式表示:NHNH3 3+CO+CO2 2+H+H2 2O=NHO=NH4 4HCOHCO3 3 NHNH4 4HCOHCO3

66、3+NaCl+NaCl(饱和)(饱和)=NaHCO=NaHCO3 3+ NH+ NH4 4Cl Cl 所得碳酸氢钠晶体加热分解后即可得到纯碱。回答:所得碳酸氢钠晶体加热分解后即可得到纯碱。回答:(1 1)工业所制纯碱中常含有少量的)工业所制纯碱中常含有少量的 杂质,其原杂质,其原因因 ;(2 2)现有甲、乙、丙三个小组的学生,预测定上述纯)现有甲、乙、丙三个小组的学生,预测定上述纯碱样品中碱样品中NaNa2 2COCO3 3的质量分数,分别设计并完成实验如下。的质量分数,分别设计并完成实验如下。甲组:甲组:取取10.00 g 10.00 g 样品,利用下图所示装置,测出反样品,利用下图所示装置,测出反应后装置应后装置C C中碱石灰的增重为中碱石灰的增重为3.52 g3.52 g。A AB BC CD D乙组:取10.00 G 样品,配成1000 ML 溶液,用移液管取出 25.00 ML 放入锥形瓶中,加入甲基橙作指示剂,用 0.150 MOLL-1 的标准盐酸溶液滴定至终点。完成三次平行实验后,消耗盐酸体积的平均值为 30.00 ML。丙组:取 10.00 G 样品,向其中加入过量的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