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J79-20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6975427 上传时间:2022-02-22 格式:DOC 页数:55 大小:69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JGJ79-20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JGJ79-20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JGJ79-20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资源描述:

《JGJ79-20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JGJ79-20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5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Technical code for groung treatment of buildingsJGJ 79-2002J 220-20022002 北 京第 1 页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Technical code for groung treatment of buildingsJGJ 79-2002主编部门:中 国 建 筑 科 学 研 究 院批准部门: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建 设 部施行日期: 2 0 0 3 年 1 月 1 日2 0 0 2 北 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 告第64号建设部关于发布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

2、范公告现批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为行业标准,编号为 JGJ79-2002,自2003年1 月 1 日起实施。其中,第 3.0.5、3.0.6、4.4.2、5.4.2、6.1.2、6.3.5、6.4.3、7.4.4、 8.4.4、9.4.2、10.4.2、11.1.2、11.3.15、11.4.3、12.4.5、13.3.9、13.4.3、14.4.3、 15.4.3、16.4.2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行业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 91同时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二OO二年九月二十七日根据建设部建标 1997 71 号文的要求,规范修订组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 国内外科研成果

3、和大量实践经验,并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全面修订了建筑地 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 79 91。本规范主要技术内容是: 1. 总则; 2. 术语、符号; 3. 基本规定; 4. 换填垫层法; 5.预压法; 6.强夯法和强夯置换法; 7. 振冲法; 8. 砂石桩法; 9.水泥粉煤灰碎石桩 法;10. 夯实水泥土桩法; 11.水泥土搅拌法; 12. 高压喷射注浆法; 13. 石灰桩法; 14. 灰土挤密桩法和土挤密桩法; 15. 柱锤冲扩桩法; 16. 单液硅化法和碱液法; 17. 其他地基处理方法等。本规范主要修订内容是:1. 增加了强夯置换法、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法、夯实水泥土桩法、水泥土搅拌法 (

4、干法)、石灰桩法和柱锤冲扩桩法等地基处理方法的设计和施工规定。2. 对原规范中总则、主要符号、基本规定、换填法、预压法、强夯法、振冲法、 土或灰土挤密桩法、砂石桩法、深层搅拌法、高压喷射注浆法和复合地基载荷试验 要点等内容均作了修改、补充和完善。3. 取消了托换法一章,对其内容作了调整:将单液硅化法和碱液法内容作了补 充独立成章;将其他方法列入第 17 章。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主编单位负责具体技术内 容的解释。本规范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东路 30 号,邮政 编码: 100013)本规范参加单位:冶金建筑研究总院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浙江大

5、学同济大学湖北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铁道部第四勘测设计院(上海)河北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铁道部科学研究院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张永钧(以下按姓名笔画为序)王仁兴王吉望王恩远平酒潮叶观宝刘毅刘惠珊张峰杨灿文罗宇生周国钧侯伟生袁勋袁内镇涂光祉阎明礼康景俊滕延京潘秋元第5页目录、八、-.前言 41 总 则 92 术语、符号 92.1 术 语 92.2 符 号 113 基本规定 124 换填垫层法 144.1 一般规定 144.2 设 计 144.3 施 工 174.4 质 量 检验 185 预压法 195.1 一般规定 195.2 设 计 195.3 施 工 245.4 质 量 检

6、验 256 强夯法和强夯置换法 266.1 一般规定 266.2 设计 266.3 施工 286.4 质量 检验 307 振冲法 317.1 一般 规定 317.2 设 计 317.3 施 工 337.4 质 量 检 验 348 砂石桩法 358.1 一般规定 358.2 设计 358.3 施工 378.4 质量检验 389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法 389.1 一般规定 389.2 设计 399.3 施工 419.4 质量检验 4210 夯实水泥土桩法 4210.1 一 般 规 定 4210.2 设 计 4210.3 施 工 4310.4 质 量 检 验 4411 水泥土搅拌法 4411.1 一

7、般 规 定 4411.2 设 计 4511.3 施 工 4711.4 质 量 检 验 4912 高压喷射注浆法 5012.1 一 般 规 定 5012.2 设 计 5012.3 施 工 5112.4 质 量 检 验 5213 石灰桩法5313.1 一般规 定 5313.2 设计 5313.3 施工 5413.4 质量检 测 55附录 A 复合地基载荷试验要点67本规范用词说明6914 灰土挤密桩法和土挤密桩法 5514.1般规定 5514.2设计.5614.3施工.5714.4质量检验 5915 柱锤冲扩桩法 5915.1一般规 定 5915.2设计5915.3施工6015.4质量检 验 61

8、16 单液硅化法和碱液法 6116.1一般规 定 6116.2设计6216.3施工6416.4质量检 验 6617 其他地基处理方法 671 总 则1.0.1 为了在地基处理的设计和施工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 做到安全适 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保护环境,制定本规范。1.0.2 本规范适用于建筑工程地基处理的设计、施工和质量检验。1.0.3 地基处理除应满足工程设计要求外,尚应做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保护环 境和节约资源等。1.0.4 建筑工程地基处理除应执行本规范外, 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件标准 的规定。经处理后的地基计算时,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9、GB 50007的有关规定。2 术语、符号2.1 术 语2.1.1 地基处理 ground treatment 为提高地基承载力,改善其变形性质或渗透性质而采取的人工处理地基的方法。2.1.2 复合地基 composite subgrade ,composite foundation 部分土体被增强或被置换形成增强体, 由增强体和周围地基土共同承担荷载的地基。2.1.3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characteristic value of sLubgrdde bearing capacity由载荷试验测定的地基土压力变形曲线线性变形段内规定的变形所对应的压力值, 其最大值为比例界限值。2.1.4

10、换填垫层法 cushion 挖去地表浅层软弱土层或不均匀土层,回填坚硬、较粗粒径的材料,并夯压密实, 形成垫层的地基处理方法。2.1.5 顶压法 prelloading 对地基进行堆载或真空预压,使地基土固结的地基处理方法。2.1.6 真空预压法 vacuum preloading 通过对覆盖于竖井地基表面的不透气薄膜内抽真空, 而使地基固结的地基处理方法。2.1.7 强夯法 dynanlic compaction ,dynamic consolidation2.1.8 强夯置换法 dynamic replacenlent 将重锤提到高处使其自由落下形成夯坑,并不断夯击坑内回填的砂石、钢渣等硬

11、粒 料,使其形成密实的墩体的地基处理方法。2.1.9 振冲法 vibroflotation,vibro-replacenentt在振冲器水平振动和高压水的共同作用下,使松砂土层振密,或在软弱土层中成孔, 然后回填碎石等粗粒料形成桩柱,并和原地基土组成复合地基的地基处理方法。2.1.10 砂石桩法 sand-gravle pile 采用振动、冲击或水冲等方式在地基中成孔后,冉将碎石、砂或砂石挤压人已成的 扎中,形成砂石所构成的密实桩体,并和原桩周土组成复合地基的地基处理方法。2.1.11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法 cement-flyash-gravle pile 由水泥、粉煤灰、碎石、石屑或砂等混合

12、料加水拌和形成高黏结强度桩,并由桩、 桩间土和褥垫层一起组成复合地基的地基处理方法。2.1.12 夯实水泥土桩法 ranned soil-cemeetn pile 将水泥和土按设计的比例拌和均匀,在孔内夯实至设计要求的密实度而形成的加固 体,并与桩问土组成复合地基的地基处理方法。2.1.13 水泥土搅拌法 cement deep mixing 以水泥作为固化剂的主剂,通过特制的深层搅拌机械,将固化剂和地基土强制搅拌, 使软土硬结成具有整体性、水稳定性和一定强度的桩体的地基处理方法。2.1.14 深层搅拌法 deep mixing 使用水泥浆作为固化剂的水泥土搅拌法。简称湿法。2.1.15 粉体

13、喷搅法 dry jet mixing 使用于水泥粉作为固化剂的水泥土搅拌法。简称干法。2.1.16 高压喷射注浆法 jet grouting 用高压水泥浆通过钻杆由水平方向的喷嘴喷出,形成喷射流,以此切割土体并与土 拌和形成水泥土加固体的地基处理方法。2.1.17 石灰桩法 lime pile 由生石灰与粉煤灰等掺合料拌和均匀,在孔内分层夯实形成竖向增强体,并与桩问上组成复合地基的地基处理方法。利用横向挤压成孔设备成孔,使桩问土得以挤密。用灰土填入桩孔内分层夯实形成 灰土桩,并与桩间土组成复合地基的地基处理方法。2.1.19 土挤密桩法 earth plle 利用横向挤压成孔设备成孔,使桩问土

14、得以挤密。用素土填入桩孔内分层夯实形成 土桩,并与桩间土组成复合地基的地基处理方法。2.1.20 柱锤冲扩桩法 piles thrusted-expangeded in column-hammer 反复将柱状重锤提到高处使其自由落下冲击成孔, 然后分层填料夯实形成扩大桩体, 与桩问土组成复合地基的地基处理方法。2.1.21 单液硅化法 silicification grouting 采用硅酸钠溶液注入地基土层中,使土粒之间及其表面形成硅酸凝胶薄膜,增强了 土颗粒间的联结,赋予土耐水性、稳固性和不湿陷性,并提高土的抗压和抗剪强度的地 基处理方法。2.1.22 碱液法 soda solution

15、grouting 将加热后的碱液(即氢氧化钠溶液),以无压自流方式注入士中,使土粒表面溶合 胶结形成难溶于水的,具有高强度的钙、铝硅酸盐络合物,从而达到消除黄土湿陷性, 提高地基承载力的地基处理方法。2.2 符 号A 基础底面积;Ae 一根桩分担的处理地基面积;Ap 桩的截面积;b 基础底面宽度;DR 砂土相对密实度;d 桩身直径;d e一根桩分担的处理地基面积的等效圆直径、有效排水直径;e 孔隙比;fak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桩体单位截面积承载力特征值;fsk 桩间土的承载力特征值;fspk 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Ip 塑性指数;l 基础底面长度。桩长;m 面积置换率;Pk 相应于荷载效应标

16、准组合时,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值;Pc基础底面处士的自重压力值;qp 桩端地基土的承载力特征值,桩端端阻力特征值;qs 桩周土的侧阻力特征值;RK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S 桩间距;U 固结度;3op最优含水量;z 基础底面下换填垫层的厚度;9压力扩散角;入一一压实系数;Pd 干密度。3 基本规定3.0.1 在选择地基处理方案前,应完成下列工作:1 搜集详细的岩土工程勘察资料、上部结构及基础设计资料等;2 根据工程的要求和采用大然地基存在的主要问题,确定地基处理的目的、处理范 围和处理后要求达到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等;3 结合工程情况,了解当地地基处理经验和施工条件,对于有特殊要求的工程,尚 应

17、了解其他地区相似场地上同司类工程的地基处理经验和使用情况等;5 了解建筑场地的环境情况。3.0.2 在选择地基处理方案时,应考虑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的共同作用,并经过 技术经济比较,选用处理地基或加强上部结构和处理地基相结合的方案。3.0.3 地基处理方法的确定宜按下列步骤进行:l 根据结构类型。荷载大小及使用要求,结合地形地貌、地层结构、土质条件、地 下水特征、环境情况和对邻近建筑的影响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初步选出几种可供考虑 的地基处理方案,包括选择两种或多种地基处理措施组成的综合处理方案;2 对初步选出的各种地基处理方案,分别从加固原理、适用范围、预期处理效果、 耗用材料、施工机械、工期

18、要求和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对比,选择 最佳的地基处理方法;3 对已选定的地基处理方法,宜按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和场地复杂程度,在有 代表性的场地上进行相应的现场试验或试验性施工,并进行必要的测试,以检验设计参 数和处理效果。如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应查明原因,修改设计参数或调整地基处理方法。3.0.4 经处理后的地基, 当按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积及埋深而需要对本规范确 定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进行修正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基础宽度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应取零;2 基础埋深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应取 1.0 。处理后的地基,当在受力层范围内仍存在软弱下卧层时,尚应验算下卧层的地基承 载

19、力。对水泥土类桩复合地基尚应根据修正后的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进行桩身强度验 算。3.0.5 按地基变形设计或应作蛮形验算且需进行地基处理的建筑物或构筑物, 应对 处理后的地基础进行变形验算。3.0.6 受较大水平荷载或位于斜坡上的建筑物及构筑物, 当建造在处理后的地基上 时,应进行地基稳定性验算。3.0.7 施工技术人员应掌握所承担工程的地基处理目的、 加固原理、 技术要求和质 量标准等。施工中应有专人负责质量控制和监测,并做好施工记录。当出现异常情况时,第 15 页3.0.8 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应符合本规范附录 A的规定。3.0.9 对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规定需

20、要进行地基变形计算的建筑物或构筑物,经地基处理后,应进行沉降观测,直至沉降达到稳定为止。4换填垫层法4.1 一般规定4.1.1 换填垫层法适用于浅层软弱地基及不均匀地基的处理。4.1.2 应根据建筑体型、结构特点、荷载性质、岩土工程条件、施工机械设备及填料性质和来源等进行综合分析,进行换填垫层的设计和选择施工方法。4.2 设 计4.2.1 垫层的厚度应根据需置换软弱土的深度或下卧土层的承载力确定,并符合下式要求:Pz + Pcz Wfaz(4.2.1-1 )式中pz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垫层底面处的附加压力值(kPa);Pcz垫层底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kPa);faz垫层底面处经深度修正后

21、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垫层底面处的附加压力值条形基础可分别按(4.2.1-2 )和(4.2.1-3 )式计算:Pz =b(Pk - Pc)b + 2ztg 9(4.2.1-2 )第 # 页第 # 页矩形基础Pz =(4.2.1-3 )bl(Pk - Pc)(b+2ztg 9)(1 + 2ztg 9)式中 b矩形基础或条形基础底面的宽度(m);i矩形基础底面的长度(m ;Pk 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值(kPa);基础底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 kPa);z 基础底面下垫层的厚度( m);9垫层的压力扩散角(),宜通过试验确定,当尤试验资料时,可按表 4.2.1 采用表

22、 4.2.1压力扩散角9()换填材料中砂、粗砂、砾砂、圆砾、角粉质粘土、灰土z/b砾、石屑、卵石、碎石、矿渣粉煤土0.25 20 628 0.50 3023注:I当z/b V 0.25,除灰土取9 = 28外,其余材料均取 9 = 0。,必要时,宜由试验确定;2当0.25 V z/b V 0.5时,O值可内插求得。换填垫层的厚度不宜小于0.5m,也不宜大于3m4.2.2 垫层底面的宽度应满足基础底面应力扩散的要求,可按下式确定:b b + 2ztg 9(4.2.2 )式中 b垫层底面宽度(m ;9压力扩散角,可按表4.2.1采用;当z/b V0.25时,仍按表中 z/b=0.25 取值。整片垫

23、层底面的宽度可根据施工的要求适当加宽。垫层顶面宽度可从垫层底面两侧向上,按基坑开挖期间保持边坡稳定的当地经验放 坡确定。垫层顶面每边超出基础底边不宜小于300mm。4.2.3 垫层的承载力宜通过现场载荷试验确定,并应进行下卧层承载力的验算。4.2.4 对于垫层下存在软弱下卧层的建筑, 在进行地基变形计算时应考虑邻近基础 对软弱下卧层顶面应力叠加的影响。当超出原地面标高的垫层或换填材料的重度高于天 然土层重度时,宜早换填,并应考虑其附加的荷载对建筑及邻近建筑的影响。垫层地基的变形由垫层自身变形和下卧层变形组成。 换填垫层在满足本规范第 4.2.1条、第 4.2.2 条和第 4.2.6 条的条件下

24、,垫层地基的变形可仅考虑其下卧层的变形。对 沉降要求严的或垫层厚的建筑,应计算垫层自身的变形。垫层下卧层的变形量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的有关规定计算1 砂石。宜选用碎石、 卵石、角砾、圆砾、砾砂、粗砂、中砂或石屑 (粒径小于 2mm的部分不应超过总重的 45%),应级配良好,不含植物残体、垃圾等杂质。当使用粉细砂 或石粉(粒径小于0.075mm的部分不超过总重的9%时,应掺入不少于总重 30%勺碎石 或卵石。砂石的最大粒径不宜大于50mm对湿陷性黄上地基,不得选用砂石等透水材料。2 粉质粘土。 土料中有机质含量不得超过 5%,亦不得含有冻土或膨胀土。 当含有碎 石

25、时,其粒径不宜大于50mm用于湿陷性黄土或膨胀土地基的粉质粘土垫层,土料中不 得夹有砖、瓦和石块。3灰土。体积配合比宜为2 : 8或3 : 7。土料宜用粉质粘土,不宜使用块状粘土和 砂质粉土,不得含有松软杂质,并应过筛,其颗粒不得大于15mm石灰宜用新鲜的消石灰,其颗粒不得大于 5mm。4 粉煤灰。可用于道路,堆场和小型建筑,构筑物等的换填垫层。粉煤灰垫层上宜 覆土 0.30.5m。粉煤灰垫层中采用掺加剂时,应通过试验确定其性能及适用条件。 作为 建筑物垫层的粉煤灰应符合有关放射性安全标准的要求。粉煤灰垫层中的金属构件、管 网宜采取适当防腐措施。大量填筑粉煤灰时应考虑对地下水和土壤的环境影响。

26、5 矿渣,垫层使用的矿渣是指高炉重矿渣, 可分为分级矿渣、 混合矿渣及原状矿渣。 矿渣垫层主要用于堆场、道路和地坪,也可用于小型建筑,构筑物地基。选用矿渣的松 散重度不小于11kN/m,有机质及含泥总量不超过5%设计、施工前必须对选用的矿渣 进行试验,在确认其性能稳定并符合安全规定后方可使用。作为建筑物垫层的矿渣应符 合对放射性安全标准的要求。易受酸、碱影响的基础或地下管网不得采用矿渣垫层。大 量填筑矿渣时,应考虑对地下水和土壤的环境影响。6 其他工业废渣。在有可靠试验结果或成功工程经验时,对质地坚硬、性能稳定、 无腐蚀性和放射性危害的工业废渣等均可用于填筑换填垫层。被选用工业废渣的粒径、 级

27、配和施工工艺等应通过试验确定。7 土工合成材料。由分层铺设的土工合成材料与地基土构成加筋垫层。所用土工合 成材料的品种勺性能及填料的土类应根据工程特性和地摹土条件, 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土 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 GB 50290的要求,通过设计并进行现场试验后确定。作为加筋的上工合成材料应采用抗拉强度较高、受力时伸长率不大于4%5%、耐久性好、抗腐蚀的土工格栅、土工格室、土工垫或土工织物等土工合成材料;垫层填料宜第 17 页在软土地基上使用加筋垫层时,应保证建筑稳定并满足允许变形的要求。426 垫层的压实标准可按表426选用:表426各种垫层的压实标准施工方法换填材料类别压实数碎石、卵石0.94

28、 0.97碾压、振密或夯实砂夹石(其中碎石、卵石占全重的 30%50%土夹石(其中碎石、卵石占全重的 30%50%中砂、粗砂、砾砂、角砾、圆砾、石屑0.94 0.97粉质粘土碾压、振密或夯实灰土 0.95粉煤灰0.900.95注:I压实系数九,为土的控制干密度pd与最大干密度pdmax的比值;土的最大干密度宜采用击实试验确定,碎百或卵石的最大于密度可取2.02.2t/m 3;2当采用轻型击实试验时,压实系数 九。宜取高值,采用重型击实试验时,压 实系数九。可取低值;3矿渣垫层的压实指标为最后二遍压实的压陷差小于2mm4.2.7对于工程量较大的换填垫层,应按所选用的施工机械、换填材料及场地的士质

29、条件进行现场试验,以确定压实效果。4.3 施工4.3.1 垫层施工应根据不同的换填材料选择施工机械。 粉质粘土、灰土宜采用平碾。振动碾或羊足碾,中小型工程也可采用蛙式夯、柴油夯,砂石等宜用振动碾,粉煤灰宜 采用平碾,振动碾、平板振动器,蛙式夯。矿渣宜采用平板振动器或平碾,也可采用振 动碾。4.3.2 垫层的施工方法、分层铺填厚度,每层压实遍数等宜通过试验确定。除接触下卧软土层的垫层底部应根据施工机械设备及下卧层土质条件确定厚度外,一般情况下,垫层的分层铺填厚度可取200300mm为保证分层压实质量,应控制机械碾压速度。op3op4.3.4 当垫层底部存在古井、古墓。洞穴、旧基础、暗塘等软硬不均

30、的部位时,应 根据建筑对不均匀沉降的要求予以处理,并经检验合格后,方可铺填垫层。4.3.5 基坑开挖时应避免坑底上层受扰动, 可保留约200mm厚的土层暂不挖去,侍 铺填垫层前再挖至设计标高。严禁扰动垫层下的软弱土层,防止其被践踏。受冻或受水浸泡。在碎石或卵石垫层底部宜设置150300mn厚的砂垫层或铺一层土工织物,以防止 软弱土层表面的局部破坏,同时必须防止基坑边坡坍土混入垫层。4.3.6 换填垫层施工应注意基坑排水, 除采用水撼法施工砂垫层外, 不得在浸水条 件下施工,必要时应采用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4.3.7 垫层底面宜设在同一标高上, 如深度不同, 基坑底土面应挖成阶梯或斜坡搭 接,并

31、按先深后浅的顺序进行垫层施工,搭接处应夯压密实。粉质粘土及灰土垫层分段施工时,不得在柱基、墙角及承重窗间墙下接缝。上下两层的缝距不得小于500mm接缝处应夯压密实,灰土应拌合均匀并应当日铺填夯压。 灰土 夯压密实后 3d 内不得受水浸泡。粉煤灰垫层铺填后宜当天压实,每层验收后应及时铺填 上层或封层,防止干燥后松散起尘污染,同时应禁止车辆碾压通行。垫层竣工验收合格后,应及时进行基础施工与基坑回填。4.3.8 铺设土工合成材料时, 下铺地基土层顶面应平整, 防止土工合成材料被刺穿、 顶破。铺设时应把土工合成材料张拉平直、绷紧,严禁有折皱;端头应固定或回折锚固; 切忌曝晒或裸露;连结宜用搭接法、缝接

32、法和胶结法,并均应保证主要受力方向的连结 强度不低于所采用材料的抗拉强度。4.4 质 量 检 验4.4.1 对粉质粘土、灰土、粉煤灰和砂石垫层的施工质量检验可用环刀法、 贯入仪、 静力触探、轻型动力触探或标准贯入试验检验;对砂石、矿渣垫层可用重型动力触探检 验,并均应通过现场试验以设计压实系数所对应的贯入度为标准检验垫层的施工质量。 压实系数也可采用环刀法、灌砂法、灌水法或其他方法检验。4.4.2 垫层的施工质量检验必须分层进行。 应在每层的压实系数符合设计要求后铺 填上层土。2不应少于1个检验点;对基槽每1020m不应少于1 个点;每个独立柱基不应少于 1 个点。采用贯入仪或动力触探检验垫层

33、的施工质量时, 每分层检验点的间距应小于 4m。4.4.4 竣工验收采用载荷试验检验垫层承载力时, 每个单体工程不宜少于 3 点;对 于大型工程则应按单体工程的数量或工程的面积确定检验点数。5 预压法5.1 一般规定5.1.1 预压法包括堆载预压法和真空预压法。预压法适用于处理淤泥质土、淤泥和 冲填土等饱和粘性土地基。5.1.2 顶压法处理地基应预先通过勘察查明土层在水平和竖直方向的分布、 层理变 化,查明透水层的位置、地下水类型及水源补给情况等。并应通过土工试验确定土层的 光期固结压力、孔隙比与固结压力的关系、渗透系数、固结系数、三轴试验抗剪强度指 标以及原位十字板抗剪强度等。5.1.3 对

34、重要工程, 应在现场选择试验区进行预压试验, 在预压过程中应进行地基 竖向变形、侧向位移、孔隙水压力、地下水位等项目的监测并进行原位十字板剪切试验 和室内士工试验。根据试验区获得的监测资料确定加载速率控制指标、推算土的固结系 数、固结度及最终竖向变形等,分析地基处理效果,对原设计进行修正,并指导全场的 设计与施工。5.1.4 对堆载预压工程, 预压荷载应分级逐渐施加, 确保每级荷载下地基的稳定性, 而对真空预压工程,可一次连续抽真空至最大压力。5.1.5 对主要以变形控制的建筑, 当塑料排水带或砂井等排水竖井处理深度范围和竖井底面以下受压土层经预压所完成的变形量和平均固结度符合设计要求时, 方

35、可卸载。对主要以地基承载力或抗滑稳定性控制的建筑,当地基土经预压而增长的强度满足 建筑物地基承载力或稳定性要求时,方可卸载。5.2 设 计(I) 堆载预压法对深厚软粘土地基, 应设置塑料排水带或砂井等排水竖井。 当软土层厚度不 大或软土层含较多薄粉砂夹层,且固结速率能满足工期要求时,可不设置排水竖井。第 21 页1选择塑料排水带或砂井,确定其断面尺寸、间距、排列方式和深度;2确定预压区范围。预压荷载大小、荷载分级、加载速率和预压时间;3计算地基土的固结度。强度增长。抗滑稳定性和变形。523 排水竖井分普通砂井,袋装砂井和塑料排水带。普通砂井直径可取300500mm袋装砂井直径可取70120mm

36、塑料排水带的当量换算直径可按下式计算:(523 )dp=n式中dp塑料排水带当量换算直径(mm;b塑料排水带宽度(mm;S塑料排水带厚度(mm。5.2.4 排水竖井的平面布置可采用等边三角形或正方形排列。竖井的有效排水直径de与问距I的关系为:等边三角形排列de = 1.05 I正方形排列d严1.13I5.2.5 排水竖井的问距可根据地基土的固结特性和预定时间内所要求达到的固结 度确定。设计时,竖井的间距可按井径 n比选用(n = de/dw,dw为竖井直径,对塑料排 水带可取dw=dp )。塑料排水带或袋装砂井的问距可按n = 1522选用,普通砂井的间 距可按n = 68选用。5.2.6

37、排水竖井的深度应根据建筑物对地基的稳定性、变形要求和工期确定。对以地基抗滑稳定性控制的工程,竖井深度至少应超过最危险滑动面2.0m。对以变形控制的建筑,竖井深度应根据在限定的预压时间内需完成的变形量确定。 竖井宜穿透受压土层。5.2.7 一级或多级等速加载条件下,当固结时间为t时,对应总荷载的地基平均固结度可按下式计算:只=y q 5-T)- a e- ft(e-e)(5.2.7 )Utt时间地基的平均固结度;G&第i级荷载的加载速率(kpa/d );工?各级荷载的累加值(kPa);Ti-i,Ti 分别为第i级荷载加载的起始和终止时间(从零点起算)(d),当计算第i级荷载加载过程中某时间t的固

38、结度时,T改为t ;a, B参数,根据地基土排水固结条件按表 527采用。对竖井地基,表中所列b为不考虑涂抹和井阻影响的参数值。表 5.2.7a , B 值排水固结条件竖向排水 固结Uz 30%向内径向 排水固结竖向和向内径向 排水固结(竖井 穿透受压土层)说明参数、a818Fn2c2,n彳 / 、 3n - 11 n n 12 n2 n-2. In(n)2n - 14nCh2土的径向排水固结系数(cm/s )b2n Cv4H28ChFnde8ChFnde2十n c4H 2CvH 2土的竖向排水固结系数(cm/s )土层竖向排水距离(cm)Uz双面排水层或固结应力均匀分布的单面排水土层平均固结

39、度5.2.8 当排水竖井采用挤土方式施工时,应考虑涂抹对土体固结的影响。当竖井的纵向通水量与天然土层水平向渗透系数的比值较小,且长度又较长时,尚应考虑井阻影响。瞬时加载条件下,考虑涂抹和井阻影响时,竖井地基径向排水平均固结度可按下 式计算:8ch tUr =1- e Fde(5.2.8-1)F = Fn + F:s + &(5.2.8-2)Fn=1 n(n)34n 15(5.2.8-3)Fr =2 2 |n L kh4qw(528-4 )(528-5 )式中 Ur 固结时间,时竖井地基径向排水平均固结度;kh天然上层水平向渗透系数(cm/s);涂抹区直径ks 涂抹区土的水平向渗透系数,可取ks

40、= (1/51/3 ) kh (cm/s);ds与竖井直径dw的比值,可取s = 2.03.0,对中等灵敏粘性土取低值,对高灵敏粘性土取高值;cm3/s );L 竖井深度(cm);qw井纵向通水量,为单位水力梯度下单位时间的排水量( 一级或多级等速加荷条件下,考虑涂抹和井阻影响时竖井穿透受压土层地基2之平均固结度可按式(5.2.7 )计算;其中a =2,p = -8ch2+ 二。 nFd 4H25.2.9 对排水竖井未穿透受压土层之地基,应分别计算竖井范围土层的平均固结度和竖井底面以下受压土层的平均固结度,通过预压使该两部分固结度和所完成 的变形量满足设计要求。5.2.10 预压荷载大小应根据

41、设计要求确定。对于沉降有严格限制的建筑,应采用超载预压法处理,超载量大小应根据预压时间内要求完成的变形量通过计算确 定,并宜使预压荷载下受压土层各点的有效竖向应力大于建筑物荷载引起的相应点 的附加应力。预压荷载顶面的范围应等于或大于建筑物基础外缘所包围的范围。加载速率应根据地基土的强度确定。当天然地基土的强度满足预压荷载下地基 的稳定性要求时,可一次性加载,否则应分级逐渐加载,待前期预压荷载下地基土 的强度增长满足下一级荷载下地基的稳定性要求时方可加载。5.2.11 计算预压荷载下饱和粘性土地基中某点的抗剪强度时,应考虑土体原未的固结状态,对正常固结饱和粘性土地基,某点某一时间的抗剪强度可按下

42、式计(5211 )式中t t时刻,该点土的抗剪强度(kPa);To地基土的天然抗剪强度(kPa);预压荷载引起的该点的附加竖向应力(kPa);第25页第#页Ut 该点土的固结度;?cu三轴固结不排水压缩试验求得的土的内摩擦角();5.2.12预压荷载下地基的最终竖向变形量可按下式计算:nsf =迟i-11 + e0ihi(5212 )式中sf 最终竖向变形量(m ;e0i第i层中点土自重应力所对应的孔隙比,由室内固结试验 內一一第i层中点土自重应力与附加应力之和所对应的孔隙比,e- p曲线查得;由室内固结试验e- p曲线查得;hi 第i层土层厚度(m ;E经验系数,对正常固结饱和粘性土地基可取

43、E=1.11.4。荷载较大、地基土较软弱时取较大值,否则取较小值。变形计算时,可取附加应力与土自重应力的比值为0.1的深度作为受压层的计算深度。5.2.13预压法处理地基必须在地表铺设与排水竖井相连的砂垫层,砂垫层厚度不应小于 500mm砂垫层砂料宜用中粗砂,粘粒含量不宜大于3%砂料中可混有少量粒径小于50mm的砾石。砂垫层的干密度应大于1.5g/cm3,其渗透系数宜大于 1x 10-2cm/s。在预压区边缘应设置排水沟,在预压区内宜设置与砂垫层相连的排水盲 沟。5.2.14砂井的砂料应选用中粗砂,其粘粒含量不应大于3%(n) 真空预压法真空预压法处理地基必须设置排水竖井。设计内容包括:竖井断

44、面尺5.2.15第#页5.2.16 排水竖井的间距可按本规范第 5.2.5 条选用。砂井的砂料应选用中粗砂,其渗透系数应大于1X 10-2cm/s。5.2.17 真空预压区边缘应大于建筑物基础轮廓线, 每边增加量不得小于 3.0m 每块预压面积宜尽可能大且呈方形。5.2.18 真空预压的膜下真空度应稳定地保持在650mmH以上,且应均匀分布,竖井深度范围内土层的平均固结度应大于90%。5.2.19 当建筑物的荷载超过真空预压的压力,且建筑物对地基变形有严格要 求时,可采用真空 - 堆载联合预压法,其总压力宜超过建筑物的荷载。5.2.20 对于表层存在良好的透气层或在处理范围内有充足水源补给的透

45、水层 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隔断透气层或透水层。5.2.21 真空预压地基最终竖向变形可按本规范第 5.2.12 条计算, 其中蓬可取0.80.9真空-堆载联合预压法以真空预压为主时,E可取0.9。5.2.22 真空预压所需抽真空设备的数量,可按加固面积的大小和形状、土层2结构特点,以一套设备可抽真空的面积为10001500m确定。5.3 施 工(I) 堆载预压法5.3.1 塑料排水带的性能指标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塑料排水带在现场应妥加保 护,防止阳光照射、破损或污染,破损或污染的塑料排水带不得在工程中使用。5.3.2 砂井的灌砂量,应按井孔的体积和砂在中密状态时的干密度计算,其实 际灌砂量不得小于

46、计算值的95%。灌入砂袋中的砂宜用于砂,并应灌制密实。5.3.3 塑料排水带和袋装砂井施工时,宜配置能检测其深度的设备。5.3.4 塑料排水带施工所用套管应保证插入地基中的带子不扭曲。 塑料排水带需接长时,应米用滤膜内芯带平搭接的连接方法,搭接长度宜大于200mm袋装砂井施工所用套管内径宜略大于砂井直径。塑料排水带和袋装砂井施工时,平面井距偏差不应大于井径,垂直度偏差不应塑料排水带和袋装砂井砂袋埋入砂垫层中的长度不应小于500mm。5.3.5 对堆载预压工程,在加载过程中应进行竖向变形、边桩水平位移及孔隙 水压力等项目的监测,且根据监测资料控制加载速率。对竖井地基,最大竖向变形 量每天不应超过

47、15mm对天然地基,最大竖向变形量每天不应超过10mm边桩水平位移每天不应超过5mm并且应根据上述观察资料综合分析、判断地基的稳定性。(H) 真空预压洁5.3.6 真空预压的抽气设备宜采用射流真空泵, 空抽时必须达到 95kPa 以上的 真空吸力,真空泵的设置应根据预压面积大小和形状、真空泵效率和工程经验确定, 们每块预压区至少应设置两台真空泵。5.3.7 真空管路的连接应严格密封,在真空管路中应设置止回阀和截门。 水平向分布滤水管可采用条状,梳齿状及羽毛状等形式,滤水管布置宜形成回路。滤水管应设在砂垫层中,其上覆盖厚度100200mm的砂层。滤水管可采用钢管或塑料管,外包尼龙纱或土工织物等滤

48、水材料。5.3.8 密封膜应采用抗老化性能好、韧性好、抗穿刺性能强的不透气材料。密 封膜热合时宜采用双热合缝的平搭接,搭接宽度应大于 15mm。密封膜宜铺设三层,膜周边可采用挖沟埋膜、平铺并用粘上覆盖压边、围捻沟 内及膜上覆水等方法进行密封。5.3.9 采用真空 - 堆载联合预压时,先进行抽真空,当真空压力达到设计要求 并稳定后,再进行堆载,并继续抽气,堆载时需在膜上铺设土工编织布等保护材料。5.4 质 量 检 验5.4.1 施工过程质量检验和监测应包括以下内容:1 塑料排水带必须在现场随机抽样送往实验室进行性能指标的测试, 其性能指 标包括纵向通水量、复合体抗拉强度、滤膜抗拉强度、滤膜渗透系

49、数和等效孔径等。2 对不同未源的砂井和砂垫层砂料,必须取样进行颗粒分析和渗透性试验。3 对于以抗滑稳定控制的重要工程,应在预压区内选择代表性地点预留孔位, 在加载不同阶段进行原位十字板剪切试验和取土进行室内土工试验。4 对预压工程,应进行地基竖向变形,侧向位移和孔隙水压力等项目的监测。真空预压工程除应进行地基变形、孔隙水压力的监测外,尚应进行膜下真空第 27 页542预压法竣工验收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1排水竖并处理深度范围内和竖井底面以下受压土层,经预压所完成的竖向变形和平均固结度应满足设计要求。2应对预压的地基土进行原位十字板剪切试验和室内土工试验。必要时,尚应进行现场载荷试验,试验数量不应

50、少于3点。6强夯法和强夯置换法6.1 一般规定6.1.1 强夯法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粘性土、湿陷性黄 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强夯置换法适用于高饱和度的粉土与软塑流塑的粘 性土等地基上对变形控制要求不严的工程。6.1.2 强夯置换法在设计前必须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运用性和处理效果。6.1.3 强夯和强夯置换施工前,应在施工现场有代表性的场地上选取一个或几个试验区,进行试夯或试验性施工,试验区数量应根据建筑场地复杂程度、建筑规 模及建筑类型确定。6.2 设 计(I) 强夯法6.2.1 强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应根据现场试夯或当地经验确定。在缺少试验资料或经验时可按表6.2.1预估

51、。表6.2.1强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m单击夯击能(Kn? m碎石土、砂土等 粗颗粒土粉土、粘性土、湿陷性 黄土等细颗粒土10002000300040005000600080005.0 6.06.0 7.07.0 8.08.0 9.09.0 9.59.5 10.010.0 10.54.0 5.05.0 6.06.0 7.07.0 8.08.0 8.58.5 9.09.0 9.56.2.2 夯点的夯击次数,应按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击次数和夯沉量关系曲线确 定,并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l 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宜大于下列数值:当单击夯击能小于 400kN? m 时 为50mm当单击夯击能为 4000600

52、0kN? m时为100mm;当单击夯击能大于 6000kN? m 时为 200mm;2 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3 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提锤困难。6.2.3 夯击遍数应根据地基土的性质确定,可采用点夯 2 3 遍,对于渗透性 较差的细颗粒土,必要时夯击遍数可适当增加。最后再以低能量满夯2 遍,满夯可采用轻锤或低落距锤多次夯击,锤印搭接。6.2.4 两遍夯击之间应有一定的时间问隔, 间隔时间取决于土中超静扎隙水压力的消散时间。当缺少实测资料时,可根据地基土的渗透性确定,对于渗透性较差 的粘性土地基,间隔时间不应少于34周;对于渗透性好的地基可连续夯击。6.2.5 夯击点位置可根据基底平面形

53、状,采用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或正方 形布置。第一遍夯击点问距可取夯锤直径的 2.5 3.5 倍,第二遍夯击点位于第一遍 夯击点之间。以后各遍夯击点问距可适当减小。对处理深度较深或单击夯击能较大 的工程,第一遍夯击点间距宜适当增大。6.2.6 强夯处理范围应大于建筑物基础范围, 每边超出基础外缘的宽度宜为基 底下设计处理深度的 1/2 至 2/3 ,并不宜小于 3m。6.2.7 根据初步确定的强夯参数,提出强夯试验方案,进行现场试夯。应根 据不同土质条件待试夯结束一至数周后,对试夯场地进行检测,并与夯前测试数据 进行对比,检验强夯效果,确定工程采用的各项强夯参数。6.2.8 强夯地基承载力特征

54、值应通过现场载荷试验确定, 初步设计时也可根据夯后原位测试和土工试验指标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有关规定确定。6.2.9 强夯地基变形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有关规定。 夯后有效加固深度内土层的压缩模量应通过原位测试或土工试验确(U) 强夯置换洁6.2.11 强夯置换法的单击夯击能应根据现场试验确定。6.2.12 墩体材料可采用级配良好的块石、碎石、矿渣、建筑垃圾等坚硬粗颗粒材料,粒径大于 3OOmm6勺颗粒含量不宜超过全重的30%6.2.13 夯点的夯击次数应通过现场试夯确定,且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1 墩底穿透软弱土层,且达到设计墩长

55、;2累计夯沉量为设计墩长的 1.52.0倍;3 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本规范第 6.2.2 条的规定值。6.2.14 墩位布置宜采用等边三角形或正方形。对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可根据 基础形状与宽度相应布置。6.2.15 墩问距应根据荷载大小和原土的承载力选定,当满堂布置时可取夯锤直径的 2 3 倍。对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可取夯锤直径的1.5 2.0 倍。墩的计算直径可取夯锤直径的 1.1 1.2 倍。6.2.16 当墩间净距较大时,应适当提高上部结构和基础的刚度。6.2.17 强夯置换处理范围应按本规范第 6.2.6 条执行。6.2.18 墩顶应铺设一层厚度不小于500mm的压实垫层,垫层材料

56、可与墩体相同,粒径不宜大于 100mm。6.2.19 强夯置换设计时,应预估地面抬高值,并在试夯时校正。6.2.20 强夯置换法试验方案的确定,应符合本规范第 6.2.7 条的规定,检测 项目除进行现场载荷试验检测承载力和变形模量外,尚应采用超重型或重型动力触 探等方法,检查置换墩着底情况及承载力与密度随深度的变化。6.2.21 确定软粘性土中强夯置换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时,可只考虑墩体,不 考虑墩间土的作用,其承载力应通过现场单墩载荷试验确定,对饱和粉土地基可按 复合地基考虑,其承载力可通过现场单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确定。6.2.22 强夯置换地基的变形计算应符合本规范第 7.2.9 条的规定。

57、6.3 施 工6.3.1 强夯锤质量可取1040t,其底面形式宜采用圆形或多边形,锤底面积宜按土的性质确定,锤底静接地压力值可取2540kPa,对于细颗粒土锤底静接地压6.3.2 施工机械宜采用带有自动脱钩装置的履带式起重机或其他专用设备。采 用履带式起重机时,可在臂杆端部设置辅助门架,或采取其他安全措施,防止落锤 时机架倾覆。6.3.3 当场地表土软弱或地下水位较高,夯坑底积水影响施工时,宜采用人工 降低地下水位或铺填一定厚度的松散性材料,使地下水位低于坑底面以下2m坑内或场地积水应及时排除。6.3.4 施工前应查明场地范围内的地下构筑物和各种地下管线的位置及标高 等,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免

58、因施工而造成损坏。6.3.5 当强穷施工所产生的振动对邻近建筑物或设备会产生有害的影响时,应设置监测点,并采取挖同振沟等隔振或防振措施。6.3.6 强夯施工可按下列步骤进行:1 清理并平整施工场地;2 标出第一遍夯点位置,并测量场地高程;3 起重机就位,夯锤置于夯点位置;4 测量夯前锤顶高程;5 将夯锤起吊到预定高度, 开启脱钩装置, 待夯锤脱钩自由下落后, 放下吊钩, 测量锤顶高程,若发现因坑底倾斜而造成夯锤歪斜时,应及时将坑底整平;6 重复步骤 5,按设计规定的夯击次数及控制标准,完成一个夯点的夯击;7 换夯点,重复步骤 3 至 6,完成第一遍全部夯点的夯击;8 用推土机将夯坑填平,并测量

59、场地高程;9 在规定的间隔时间后,按上述步骤逐次完成全部夯击遍数,最后用低能量满 夯,将场地表层松土夯实,并测量夯后场地高程。6.3.7 强夯置换施工可按下列步骤进行:1清理并平整施工场地, 当表土松软时可铺设一层厚度为1.02.0m的砂石施工垫层;2 标出夯点位置,并测量场地高程;3 起重机就位,夯锤置于夯点位置;4 测量夯前锤顶高程;5 按由内而外,隔行跳打原则完成全部夯点的施工;6 推平场地,用低能量满夯,将场地表层松土夯实,并测量夯后场地高程;7 铺设垫层,并分层碾压密实。6.3.8 施工过程中应有专人负责下列监测工作:l 开夯前应检查夯锤质量和落距,以确保单击夯击能量符合设计要求;2

60、 在每一遍夯击前,应对夯点放线进行复核,夯完后检查夯坑位置,发现偏差 或漏夯应及时纠正;3 按设计要求检查每个夯点的夯击次数和每击的夯沉量。 对强夯置换尚应检查 置换深度。6.3.9 施工过程中应对各项参数及情况进行详细记录。6.4 质 量 检 验6.4.1 检查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测试数据和施工记录, 不符合设计要求时应补夯 或采取其他有效措施。强夯置换施工中可采用超重型或重型圆锥动力触探检查置换 墩祷底情况。6.4.2 强夯处理后的地基竣工验收承载力检验, 应在施工结束后间隔一定时间方能进行,对于碎石土和砂土地基,其间隔时间可取714d;粉土和粘性土地基可取1428d。强夯置换地基间隔时间可取28d。6.4.3 强穷处理后的地基竣工验收时,承载力检验应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