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至隋唐书法论著及篆刻

上传人:紫** 文档编号:56912197 上传时间:2022-02-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3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魏晋至隋唐书法论著及篆刻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魏晋至隋唐书法论著及篆刻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魏晋至隋唐书法论著及篆刻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魏晋至隋唐书法论著及篆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魏晋至隋唐书法论著及篆刻(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魏晋至隋唐书法论著及篆刻魏晋至隋唐的书法论著中国古代书法演进速度惊人,艺术成就巨大,通常以书画并提,说明书法与绘画艺术关联紧密。魏晋至隋唐,书法论述文章、书籍渐多,就史论方面而言,大体是论多于史,史杂于论。有关书家传记多见载于正史中,完整的专论则较少。部分原因是著名书家常授为高官,侍于帝王左右,书因官而显,故列于正史。书论长短不一,或是某一议题所作的专论,或是对书家及其成就所作的品评。书论一般由文字、字体入手,进而论及笔法、笔力、笔势,主要是谈书写技巧。另有兼论笔墨纸砚及装池(装裱等等的工艺)。第三是论述搜求、聚散、珍藏,属于识鉴和品评。重点则在于阐发或说明其艺术风貌、人品、才智,将书法作为古

2、代的重要类别分析其艺术价值,依据时代标准作出审美评价。西晋南朝书论讨论字体、笔法的书法专论有西晋索靖的草书势和卫恒的四体书势。草书势讨论的是字形、笔画的演进,四体书势讨论古文、篆、隶、草字体的演变,同时又照应到书家、书法简史和简论。卫夫人(卫铄)的笔阵图及王羲之的数篇论书文字或是后人所为,或较多地杂入了后世的文字。刘宋书法家虞龢(h)因宋明帝搜访二王书的编次活动而作论书表,论及二王早晚期书迹、故实,兼及纸、砚等。梁袁昂奉敕(奉皇帝命令)撰古今书评,凡列25人,各以简括语句评其风格,是书品体例的开端,其中已将风气、神明、骨气、意气等视为标准。梁庾肩吾书品,载汉至齐梁以书法见长的书家123人,各加

3、以品评,效汉书古今人表的体例,分上中下三品,每品中再分三品,共计九品,依次而述。前有总序,各品后对书家、贡献大小及特长辟有专论。论述及体例均很严谨,非同一般的评议。发凡起例,一些见解也为后人首肯。唐张怀瓘书断分神、妙、能三品的评述,即是受到书品的影响。当时对书法家论述的文字并不少,但大多引文不多,除论书法家优劣、承传、特征、特色后,也兼及一些人在书体改革上的贡献。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某些文章前后评议文字过于雷同,如齐王僧虔论书等。专论文字书写技法的著作,汉代已出现,南朝继有续作。梁武帝观钟繇书法十二意是字体书写的总结,分别为平、直、均、密、锋、力、轻、决、补、损、巧、称。所谓意,既指笔法的意义,

4、又可指用笔的意趣,甚至还含有通篇协作的技巧。梁武帝善书,所著书论见解不同于一般。如论张芝、钟繇字意等文字,代表了南朝历代书论的总体进展与认识深度。唐代的书论著作初唐推重王羲之,因而论述承袭六朝。武则天时始出现书法新著。后书品,李嗣真撰。李嗣真,字承胄,武则天时为御史中丞。作后书品以续庾肩吾以及一些前人之作,张彦远法书要录采收。录82人,除分九等外,别列逸品五人,冠于九品之上,各有叙录,有评有赞,条理井然,论列允当。书谱,孙过庭撰于垂拱三年(武则天垂帘听政),有墨迹传世,也有刻本,自称撰为六篇,分二卷,但只存总序,其余部分失载。其情动表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的论述,及执、使、转、

5、用等书法技巧的探索,每为后代书家引用,对于书法的临写及书法理论曾产生过不小的影响。书断,张怀瓘撰。开元年间曾供奉于翰林院,著有书断和画断。书断一书叙其源流之异,著十赞一论,较其优劣之差,为神、妙、能三品,人为一传,亦有随事附者,通为一篇,究其臧否,分成上中下三卷。上卷列古文至草书十体,各述源流、演变及特征,并述各代表人物。中下两卷分神、妙、能三品,列能书者姓名,人各有传并评其优劣,所述人物多有初唐书法家。省却溢美不当的词藻,而精辟指出书体、书论之所长。由于各家书体、风格各异,因而改变以前分九品论长短的做法,开创了书评三品的体例。论书广博,评述精要,并能史论结合,形成新的论书体例。述书赋,窦臮(

6、j)撰。成书后其兄窦蒙作注。有唐一代论书的著作以该篇内容最为充实。书分上下篇,上篇自上古至南北朝,下篇自初唐至天宝,凡一十三代一百九十八人。虽未细分章节,但所述、品评却极精核详审,有史有评,人各有传,包罗万象。凡窦臮所记未详处,窦蒙皆一一加注详辨。全书以史论为记述主线,但涉及面十分广博,兼及流传、聚散、装背、宫廷署证、印记、宝玩以及至利通货易等无所不包。通过述书赋,人们得以了解唐及唐以前书法艺术和书法理论的发展脉络。晚唐张彦远的法书要录体例不同于他的画史著作历代名画记。法书要录十卷,载汉魏以来论书法的文字百篇,实录全文,不加诠注。自汉以来某些已佚书论赖此书得以保存,后世集录多由法书要录引出或相

7、校勘,对于保存和整理早期书法论著,功不可没。魏晋至隋唐的篆刻魏晋南北朝秉承汉印传统,印文由汉印脱出,虽不及汉印精致严谨、沉着雄浑,但因时尚清淡、不拘礼法的风气使得印体偏重风骨,章法更加活泼,别有瘦挺方直、率意隽秀的独特风韵。这一时期的印材仍以金、银、铜、玉为主,钮制(绳穿过钮制而系在腰带上)除龟钮、驼钮、鼻钮、瓦钮外,新出现了辟邪钮、狮虎钮、螭(ch,没有角的龙)鱼钮等。印章在南北朝时打破秦汉白文官印的单一形制,出现了私印和朱文印。隋唐继起,朱文官印渐渐流行。由于隋唐宫廷和民间书画收藏鉴赏的活跃,书画图书钤印风尚渐兴,不仅官府收藏钤印种类增多,而且私人斋馆闲文印章开始使用,印章逐渐呈现由实用转

8、向艺术品的迹象。魏晋南北朝篆刻在汉代篆刻出现第一次高峰之后,魏晋承其遗绪,印章形制开始突破秦汉的白文官印的格制,私印始见使用,出现了多字印、多面印、悬针篆印和朱文印。多字印秦汉官印一般以二字、四字居多,新莽流行五字印,魏晋官印五、六字较普遍,也有八字印。私印有多至九字印。多面印因是五、六方为一组(一组印的内容是自己的不同称呼,比如对帝王用臣XXX,对弟弟用兄XXX,等等),特别讲求章法的变化、边线的取舍、笔画的方圆藏露,因此更能见出治印者的功力和匠心。多面印实物见于私印,有五面印、六面印和套印(即子母印,大印中空,小印可以放在其中)等几种。六面印为便于钤压,须一面高起,高起面略小(高起面也有印

9、文,整个印形状如凸字形)。悬针篆印悬针篆是指每字竖笔下端呈针尖状的篆书。一般用于私印,尤其在六面印上常见。朱文印由战国古玺朱文沿袭下来,汉印偶有朱白文相间的做法,魏晋朱文印实例较多,风格近似于封泥(原印为阴文,盖在泥上就成了阳文)。这时的官印逐渐加大,文字凿款较草率,大约南齐以后,官印开始用朱文大印。隋唐篆刻继南北朝灵活多样的变化之后,渐渐突破汉印旧制,印章形体变大,艺术性、观赏性明显得到强化。隋唐官印改用朱文,崇尚细巧纤雅的风格。为求得平正匀称,印文盘旋折叠,不完全符合六书规范(造字、字形结体规范),被称为九叠文(印文不为原字形所束缚,字体分离形似许多钢管)。官印的长方厚薄、分寸大小与官职高

10、低相应,成为尊卑权力的象征。唐代在六朝私印流行之后,私印中新增出斋馆别号印。斋馆印相传源于唐宰相李泌的端居室玉印,随后便在郎官文人中广为使用,风雅相传,影响到唐代的社会时尚。隋唐一统,帝王聚敛字画图书,带动了朝野书画蓄积的风气。唐太宗手书贞观二字镌(jun,刻)作连珠印(简单可理解为印的一面,分成两半或多部分,各刻一部分印文),玄宗有开元二字连珠印都是用于御藏书画的押印,既是年号印的发端,也是图书收藏印的滥觞(发源)。自此,公私收藏印遂成唐代印章中的一大品类。张彦远法书要录收入的唐张怀瓘二王等书品录、唐韦述叙书录和历代名画记中都有专篇收录唐代公私收藏印记,在唐代印章原迹罕见的今天,则是珍贵的唐代篆刻资料。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