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社会经济环境和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56892849 上传时间:2022-02-2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满足社会经济环境和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满足社会经济环境和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满足社会经济环境和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满足社会经济环境和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满足社会经济环境和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专业专科毕业论文 满足社会经济环境和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培养创新人才学校名称:指导教师:学生姓名:学 号:专 业:入学时间:写作提纲一、基本功的系统培养1.注重入门教育2.设计能力的系统训练二、注重实践的综合培养1.立足于城市的时代特色2.立足于城市的文化特色3.互动交流促进创新三、结语满足社会经济环境和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培养创新人才【摘要】我县是我国西部城市,拥有地方特色,其城市建设呈现出多元化、多方向的发展特点,也为建筑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实践基地。身为高校的建筑学专业如何利用区位优势,

2、培养创新人才,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来满足时代需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关键词】建筑学;创新人才;城市特色;社会服务;时代需求面对知识经济时代,严格的建筑学教育评估和注册建筑师制度的建立为建筑设计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带来新的内容和新的研究课题,为建筑教育注入了职业化的内容,这是我国建设部和教育部制定的大方向。而我县是我国西部城市,拥有深厚的地方传统文化,作为建筑院校应积极利用这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采取开放式、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才能顺应潮流与时俱进,满足社会经济环境和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一、基本功的系统培养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的特征也是教学过程的制度化、系统化,即按一定的教学

3、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作为建筑教育也不例外,应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始终贯穿系统整体的指导思想,从入门教育到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动态、渐进式教学过程。1.注重入门教育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建筑学专业来讲尤为重要,这是整个系统的基础。首先是“眼、脑”训练,通过感性认识加强学生对建筑的基本特征、组成的理解,引导学生建立平面和空间的概念,了解何为“建筑”,可以通过建筑实测,让学生理解“尺度感”和“比例关系”,并通过制作工作模型和对不同类别建筑的内部功能空间的剖析让学生认识建筑不仅是形式的问题,还是空间的艺术,空间是建筑的本质,从而激发学生解读建筑的兴趣;其次是

4、强化“手”的训练,将绘画技能有效的转化为建筑的表达,加强钢笔线条练习,徒手与规尺结合,工程字体练习,退韵渲染表达体块和造型,这种手的训练将有助于今后综合创新能力的提高。2.设计能力的系统训练建筑学专业培养特点是通过一系列不同的设计来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课题任务的类型及规模将对教学产生直接和关键的影响。为此,在题目设置与拟定时,应采取随年级的升高而循序渐进的原则,从一年级的入门教育,到二、三年级的基础性教育,再到四、五年级的专业性教育,都贯穿着一条“过程化”系统整体的教学主线。在整个五年制本科教育中尽量让学生多方位接触不同类型建筑,以便对当前社会需求的主要类型建筑有一个较为全面的学习认识。针对二

5、年级学生,应主要从简单、熟悉、规模较小的单体建筑如小住宅、餐厅、幼儿园等开始,便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可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对题目进行演示讲解,利用相关实例、素材进行参观考察,不走马观花,要消化理解,将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相结合,并通过方案比较分析、修改调整,使学生熟悉建筑设计的基本过程,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而引发设计兴趣。三年级阶段的题目选型可以商场、展示中心、旅馆及社区中心等中等规模的建筑为主,注重设计能力的强化和提高,引导学生如何进行设计前期的调研和收集资料,参观相关较为成功实例,分析名师名作,避免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片面地追求外观形式而忽略了建筑内部功能和轻视建筑设计的基本技

6、能训练。这期间不提倡学生用电脑设计制作图纸,应继续强化手的训练,这可有效的避免学生过早依赖电脑,影响快速思维能力的开发。二、注重实践的综合培养通过前阶段系统的启发式教育,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已有一定量的积累,是一个“传输接受”的过程,是为将来的创新设计做必要的准备,这期间自主设计意识还不够,因此也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还必须经过多种培养手段激活创新能力。为此,高年级的设计选题更要有针对性,要立足于地方特色,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才能有的放矢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创新人才为社会服务,实践证明这是切实可行并有效的。1.立足于城市的时代特色创新思维应具有时代性。长期以来封闭式办学、陈旧的教材及传统

7、的“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法,多注重完成课堂讲解辅导,到高年级了还往往停留在简单的知识传授层面上,设计选题过于理想、单调,与城市环境脱节,教与学缺乏互动联系,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已难以适应时代要求。特别是知识信息时代,面对众多的学术思潮、流派,许多学生往往一知半解,又缺乏综合思考能力,常常不顾实际情况,仅从形式上盲目模仿、追赶时尚,设计肤浅缺乏深度,不利于思维创新。为此,在选题上可结合城市建设的热点进行。如广州近几年建设的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馆、会展中心、歌剧院、科技馆、少年宫等,都是一批引人注目的建筑,学生更是兴趣盎然为之心动。以此作为切入点,选定相关类型的设计任务,并尽可能与教师的科

8、研课题相结合,题型多样不重复,场地真实、要求具体、创作空间大,使设计具有挑战性,容易激发学生创作欲望和设计热情。同时,设计这些功能复杂、技术含量高的建筑,需要多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特别是建筑技术、材料知识等,由此可安排经验丰富的教师或直接聘请设计院专家开设结构选型、建筑设备、构造、消防、法规等的专题讲座,结合本地区亚热带气候特点,进行建筑节能、环保等知识的综合讲座,通过现场调研、观察,掌握建筑的细部节点设计处理方法和如何利用日新月异的材料技术来为建筑设计服务等,这种内容丰富、实践性强的教学模式,可巧妙的将枯燥抽象的知识转换为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让学生认识到对建筑技术的

9、合理运用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突破。这种创新已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多种知识经验的相互渗透融会,是具有实践基础并综合可行的。学生过去多注重建筑的形态设计,而对相关的技术知识不感兴趣,导致建筑设计与技术脱节,影响学生设计能力的拓展,不利于综合创新能力的提高,这是目前建筑教育中的薄弱环节。通过技术知识潜移默化的“渗透”也改变了这种现象。通过以上多个实际项目的综合训练,学生已能恰当地处理好个体与环境、功能与技术、平面与体型的关系,设计能力得以深化和拓展,缩短了从学校到走向社会的适应过程。2.立足于城市的文化特色创新思维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高水平的建筑创作往往离不开其地域文化,可以说文化是创作的灵魂和源泉

10、。正如苏州宣言指出“在当今城市国际化和各种飞快转变的激流中,唯有各自的历史街区、传统文化,才能显示出该城市的身份和市民的文化归宿,如何把它保护好,使其继续长存下去,已经成为该城市整体发展中最根本的因素”。可见,要让学生认识到创新并不是否定过去,历史文化本身就是创作的源泉,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应始终与人类文明连结在一起,才能使人类社会与文明获得可持续的发展。目前,我县正大力建设文化型城市,许多指导教师都主持了多方面的科研课题,为学生学习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因此,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其中的研究,更好的开展“产、学、研”的社会实践活动,走开放办学之路。学生通过大量的调研进一步了解了城市的历

11、史文化、民俗风貌和城市建筑的特色,并在教师指导下学会对不同的文物和历史街区进行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综合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如何审慎地进行规划,建立起多层次、多样化的保护框架以适应不同的保护对象等。这种真实课题的锻炼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创新设计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素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使在面对复杂的城市环境时懂得如何进行现状调研、资料分析、抓住重点直至突破创新最后完成整个设计,取得了对社会、人文、艺术、环境、历史、实践创作的全方位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并建立起建筑与城市的有机关系,对今后在设计中如何注重对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的保护及有效的创新利用将起到积极作用

12、。3.互动交流促进创新院校林立,互动创新。可联合开展快题设计竞赛,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因为在一个建筑师的职业生涯中,手中的笔几乎会伴随着他完成建筑设计各个环节,即使在计算机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建筑设计的今天,建筑师手中的笔仍然是他进行设计的重要工具,是不可分离的基础手段。许多国际级的建筑大师都把手绘草图作为设计构思的起点,手图构思具有简便、快捷的优势,创作的灵感在手脑互动中被快速、巧妙的激发,这是计算机无可比拟的。由此,除在系统培养中加强徒手基本功训练外,还应多提供机会让学生自觉强化训练,提高快速表达能力。同时,通过这种校际竞赛,进一步促进了各校师生间的相互沟通、交流切磋、取长补短,形成了本地区良

13、好的互动教学氛围,值得提倡。与相关的美术、音乐、舞蹈、园艺等艺术院校等加强相互的交流,互相开设艺术史、美术构成、环境艺术、音乐欣赏、名作赏析等相关专题讲座,将各种艺术感觉巧妙地进行沟通、转化,丰富并深化学生的知识层面,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审美鉴赏能力,对培养学生的悟性,促进知识和创新能力之间的转化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结语作为以培养职业建筑师为目标的建筑教育来讲,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和突出。可以讲,没有创新精神的建筑教育就不能算是21世纪的建筑教育,更不可能是高质量的建筑教育。作为建筑院校,如何利用区位优势培养创新人才是一个新课题,它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去研究探索、实践总结。【参考文献】1.方鄂华、钱稼茹、叶列平,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2、郭继武,建筑抗震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3、赵明华,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4、张宇金,建筑结构CAD-PKRN,中国建筑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9 / 9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