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晋北地区古城体系保护研究暨天镇古城保护性详细规划

上传人:na****u 文档编号:56884180 上传时间:2022-02-22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7.05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毕业设计(论文)-晋北地区古城体系保护研究暨天镇古城保护性详细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毕业设计(论文)-晋北地区古城体系保护研究暨天镇古城保护性详细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毕业设计(论文)-晋北地区古城体系保护研究暨天镇古城保护性详细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资源描述:

《毕业设计(论文)-晋北地区古城体系保护研究暨天镇古城保护性详细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设计(论文)-晋北地区古城体系保护研究暨天镇古城保护性详细规划(4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题 目 晋北地区古城体系保护研究 暨天镇古城保护性详细规划 学院名称 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专业名称 城市规划 年级班级 1201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17年6月摘要摘要天镇古城是晋北地区现存的历史城市,在明代两镇三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历史上典型的卫城。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演变,现状的天镇古城历史遗存十分有限,呈现一种零散化、破碎化的状态。通过分析古城历史原型对历史格局进行解构,将历史格局解构为历史边界、历史轴街、历史中心、历史标志四个要素,进而分别梳理其历史原型以及现状转译情况,依此为基础并结合现状对天镇古城历史格局进行重构,划定古城保护范围,提出保护策略,进行城市设计

2、指引,使古城保护从历史遗存的局部性保护走向历史格局的整体性保护。关键词:天镇古城;格局保护;解构;重构全套设计加扣 3012250582IABSTRACTThe ancient city of Tianzhen existing historical city in northern Shanxi,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Ming Dynasty two town three pass system, is the history of the typical acropolis. After a long time development

3、 and evolution, the state of Tianzhen historic sites is very limited, showing a scattered and fragmented stat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ancient historical prototype of historical pattern. This study deconstruct the historical pattern for historical boundary, historical center, historical street and

4、historical totems, and then combing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translation prototype. Combined with the status quo of Tianzhen ancient historical pattern, This study reconstruct the historical pattern, delimit boundaries, put forward the protection strategy, put forward the protection

5、strategy and conduct construction using by urban design. This study devote to promote the local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relics to the overall protection of ancient city.Keywords: TianZhen ancient city; Protection pattern; Deconstruction; Reconstruction目录1.任务书及天镇古城概况11.1任务书11.2天镇古城简介21.3天镇古城历史演变21.4

6、天镇古城价值特色31.4.1京津屏障居晋极边,兵冲要地31.4.2边塞古城燕云之间,交通要塞42.天镇古城城池原型52.1城池格局要素构成52.2城池格局要素概况52.2.1边界要素概况52.2.2中心要素概况62.2.3轴街要素概况62.2.4标志要素概况73.天镇古城历史格局要素空间转译83.1边界要素转译93.2中心要素转译103.3轴街要素转译103.4标志要素转译104.天镇古城历史格局保护134.1天镇古城保护范围与要求134.2历史边界保护144.2.1历史边界保护范围与要求144.2.2历史边界保护策略144.2.3历史边界城市设计指引154.3历史中心保护164.3.1历史中

7、心保护范围与要求164.3.2历史中心保护策略174.3.3历史中心城市设计指引174.4历史轴街保护174.4.1历史轴街保护范围与要求184.4.2历史轴街保护策略184.4.3历史轴街城市设计指引194.5历史标志保护204.5.1历史标志保护范围与要求204.5.2历史标志保护策略204.6历史格局要素整合215.总结23致谢25参考文献29附录31任务书及天镇古城概况1.任务书及天镇古城概况1.1任务书(1)规划范围根据天镇县县城总体规划调整(2008-2020)确定本次规划范围为:西起迎宾路,东到东外环路,北至滨河南路,南到和平街,面积为1.48平方公里。(2)规划目标分析天镇古城

8、历史格局原型并对历史格局进行解构,将历史格局解构为历史边界、历史中心、历史轴街、历史边界四个要素,明确四个要素的现状转译情况,对天镇古城历史格局进行重构,划定古城保护范围、提出保护策略,并进行城市设计指引。(3)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13)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08)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20)天镇县县城总体规划调整(2008-2020)山西省天镇县旧城控制性详细规划(2008-2020)(4)成果及要求规划成果包括A3图纸一套(不少于20页)。现状图的范围及内容应与规划图匹配。主要规划图纸应包括:晋北地区古城体系空间

9、结构规划图晋北地区古城体系保护分类保护图晋北地区古城体系保护分级保护图天镇古城历史要素转译图天镇古城历史边界要素转译图天镇古城历史中心要素转译图天镇古城历史边界要素转译图天镇古城历史轴街要素转译图天镇古城历史标志要素转译图天镇古城民居院落分析图天镇古城文保信息现状分析图天镇古城历史信息汇总图天镇古城保护分区图天镇古城文保与文保点保护图天镇古城历史边界保护分区图天镇古城历史边界城市设计指引图天镇古城历史中心保护分区图天镇古城历史中心城市设计指引图天镇古城历史轴街保护分区图天镇古城历史轴街城市设计指引图天镇古城历史标志保护分区图天镇古城保护规划总图天镇古城保护规划城市设计指引1.2天镇古城简介天镇

10、古城坐落于山西省最北部,位于晋、冀、蒙三省交汇处,属于大同盆地(见图1-1)。背靠环翠山,东绕南洋河,境内以山地丘陵为主,遗存众多历史时期修筑的长城(见图1-2)。天镇县总体规划明确古城范围为西起迎宾路,东到东外环路,北至滨河南路,南到和平街,面积为1.48平方公里。确定保护重点是:城墙遗址及城门的保护、城市空间历史格局和道路格局的保护、慈云寺周边地段的保护。 图1-1天镇古城地势 图1-2大同府天镇县疆域图1.3天镇古城历史演变天镇古城主要经历了军防筑城、因战完备、城建稳定、重陷兵事、古城之殇五个阶段(见图1-3),具体为以下内容:(1)军防筑城【唐代】贞元年间(785805)筑天成军城池。

11、正所谓“先筑城池,后修寺庙” ,贞元之后始有法华寺(今慈云寺)。【辽代】辽代始设天成县(1044年),并重建法华寺。(2)因战完备【明代】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因旧城筑,周九里十三步,高三丈五尺,池深两丈。后洪熙改元,以镇虏卫附之,两卫壮丽屹然。正统十四年(1449)镇虏卫迁至天成卫,二卫同治。(3)城建稳定【清代】清代战事较少,清顺治三年(1646)并天成卫、镇虏卫,称天镇卫,交通要塞,为京城入山西门户之地。清乾隆十三年(1748)发帑重修,仍保持原貌。雍正三年(1725)改制天镇县,属雁平道大同府1。(4)重陷兵事【民国】民国初,城池保存依然完整,垛口孔方,城池俨然,城市建设均安排在城

12、池范围内。民国37年(1948)9月因战事,解放军重炮击塌西南角城墙。(5)古城之殇【当代】 解放后,附近驻军和群众剥除城砖建造营房、厂社等,赤裸土墙,城墙遭到破坏,城池边界变得模糊。1966年后,除慈云寺建筑完好外,余皆改建或拆除2。图1-3天镇古城演化时间轴1.4天镇古城价值特色1.4.1京津屏障居晋极边,兵冲要地地处晋、冀、蒙三省(区)接壤处,素有“鸡鸣一声闻三省”之称,在政治、军事上占有十分重要地位(见图1-4)。天镇为历代戍边重地,历朝在这里修筑长城,对于捍卫华北平原及山西腹地,防御和反击北方少数民族侵扰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在明代两镇三关兵防体系中,天成卫和镇虏卫居东路属大同镇,一直为

13、出兵山西的首冲之地3。图1-4明代两镇三关体系示意图1.4.2边塞古城燕云之间,交通要塞唐代由长安到河东道的驿路始于长安,终于天成卫。宋至元时期,宋辽战争使得山西北部地区的道路得到开拓和修整,从太原到天镇是山西省北上的要道。明清时期太原北向至天镇出山西经河北宣化入居庸关是山西通往北京的一条重要道路(见图1-5)。清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恰克图条约签订后天镇成为晋商到蒙古地区商路上的重要城市3。隋唐五代时期交通宋元时期交通明代时期交通清代代时期交通图1-5各历史时期晋北地区交通示意图33天镇古城城池原型2.天镇古城城池原型2.1城池格局要素构成在城市空间研究中,很少用到格局的概念,通常见到“

14、城市空间结构”或者,“城市空间形态”,格局一词的内涵与结构类似,但是更具有图示化倾向,表现了城市空间因某种力量或者意识的制约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其表现出来的便是格局“控制要素”间的相互制约与相互依存。对于古城控制要素的构成,相关专家学者基于各自研究,有不同的结论。主要包括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所谈的城市意象五要素“路径、边沿、区域、节点、地标”。舒尔茨则提出了“场所、路径、领域”三要素。何依在四维城市理论中将历史格局阐述为:中心格局、轴线格局、边界格局,并提出了要素转译的观点。本文主要以四维城市为理论依据,从历史边界、历史中心、历史轴街、历史标志四方面对天镇古城历史格局保护进行研究。2.

15、2城池格局要素概况天镇城池之营建,历经多代变迁,今县城于明洪武三十一年于其旧址修筑而成。由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天镇县志城池图可见,其城规整,有大街的交汇城门四,门上建楼,城外各建月城,城东南隅建文昌楼,城外各建有四岳庙,西南城外建有三塘与河渠。河渠之上,建有通惠、利涉二桥,以利通行。城中十字处建昊天阁(即玉皇阁),统御全城,其阁之西建城隍庙,之东建县署(见图2-1)。县署东西两侧分列有学宫和武庙4。2.2.1边界要素概况图2-1天镇古城边界要素示意图天镇古城为方形城市,据清乾隆天镇县志记载:“他州县多取四抝,而城独取四正;城周九里十三步,高三丈五尺;城有四门,东为泰定,西称武宁,南曰迎恩

16、,北名镇远,城楼各悬额:东拱卫神京、西护安云朔、南保障晋疆、北肃清沙漠。于四门各立四岳庙镇之;后于明万历十三年重修,东南角建文昌楼一座,城外各建月城。可以说明朝九边重镇的国防背景和两镇三关兵防体系均投影到了天镇古城的历史边界上。天镇古城边界格局可以概括为:方城四门,各有月城,一门一庙,东南建楼。2.2.2中心要素概况图2-2天镇古城中心要素示意图吕氏春秋谈到了中国古代城市布局的中心观“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因此,中心一直是权利的象征,择中立宫是王权中心观,择中立庙是神权中心观5。中国封建社会存在相当长的时间,皇权至上的价值观一直贯穿全程,作为一种强烈的意识

17、形态,在古城空间中的投影十分明显。作为政治统治力量的中心,天镇衙署是古城的中心格局要素,其位于十字轴街交叉口东北侧,坐北朝南,左文庙、右武庙,是典型的古城县治的布局模式(见图2-2)。天镇衙署既是天镇古城的几何中心、权利中心又是精神统治的中心。天镇衙署格局可归纳为:县治居中,坐北朝南,左文右武,后儒学署。2.2.3轴街要素概况图2-3天镇古城轴街要素示意图古城有中心,同样有着“四方”的概念。如果说衙署是天镇古城空间坐标的原点,那么十字轴街就是古城空间的坐标轴。轴街作为古城空间的控制性要素,在其两侧集中分布了古城的公共服务设施(见图2-3),同时十字轴街将古城分为四个片区,每个片区成为一个“里”

18、,分别为平安里、幸福里、和平里、东风里,作为古城层面的生活生产的单元。天镇历史轴街格局可归纳为:十字老街,八条巷道。2.2.4标志要素概况图2-4天镇古城标志要素示意图天镇古城的历史标志中包括众多庙宇、牌坊、阁楼。唐代始有法华寺,这是天镇古城历史演变的起点,之后历元、明、清千余年,兴建卫、县官衙,寺、庙、观等20余处。在这千余年的历史中,标志被不断的新建、没落、更替、拆除,是天镇古城空间演化的见证物,是古城历史空间格局中的“基底”性要素(见图2-4)。天镇古城历史格局要素空间转译3.天镇古城历史格局要素空间转译从唐代始建法华寺开始,天镇古城空间在不断发展、缓慢生成,各个历史格局要素也在不断的发

19、展变化、碰撞摩擦。可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个变化过程都是在一个封闭的空间中(城墙内),其发展速度也是十分缓慢的,古城格局呈现一个相对稳定关系。但是当发展速度过快时,原有的空间格局无法适应快速的变化与承载新的功能,空间格局均衡的状态被打破,旧格局开始解体,新格局生成(见图3-1)。但是新格局中却包含着旧格局的“影子”。四维城市理论将这种现象称之为转译,其内涵不仅包括物质空间的变化,也包括这文化的变迁(见图3-2)。 图3-1 天镇古城格局转译关系示意图 图3-2 天镇古城格局要素转译示意图3.1边界要素转译天镇古城城墙在历史上经过筑墙倒塌修葺增筑等的过程,在民国初,城市建设依然限制在城墙内

20、发展,后来经过军阀战争、抗日战争等破坏,城墙开始消失,另外由于战士修筑营房,百姓使用城墙砖建设房屋,城墙加速消失,以致现今天镇古城城墙边界已经模糊,目前仅存北城门和西城门遗址,东城门和南城门消失,但是通过现场调查,城门在原址上已经分别转换为玉泉镇政府和商店(见图3-3)。北城门遗址 西城门遗址 东城门转译为镇政府 南城门转译为商店图3-3天镇古城边界要素转译3.2中心要素转译从图3-4中可以看出天镇衙署消失,在原址上转换为县政府。虽然建筑发生了变化,但是衙署和县政府的内在属性有很大的相关性,这种关联体现了新的格局是在原有格局上生长出来的,原有格局对于新格局有着控制性作用(见图3-4)。 天镇县

21、政府 天镇县政府空间秩序 天镇古城衙署空间秩序图3-4天镇古城中心要素转译现状3.3轴街要素转译十字轴街保存较为完好,除东大街局部拓宽外,街道的尺度没有发生变化,因交通发展的需要,轴街在于城门相交处发生偏折,这体现了轴街、城门相交的旧格局关系不适应新的交通需求,在相互“较量中”轴街为适应新的变化而发生偏折,并在局部进行拓宽,从此新的格局关系生成。目前,天镇古城基本保留了“四大街、八小巷”的街巷历史格局,其中四大街指东、西、南、北大街,八小巷指学府街、西城巷、茂源巷、石桥南巷、奶奶庙巷、药材巷、葵阁巷和府东街。这也体现了轴街在城市格局中的控制性作用相对稳定。轴街两侧建筑是轴街要素的重要表征,目前

22、轴街两侧建筑进深在1030之间,小进深的建筑多为传统民居厢房改造作为商业用途;较大进深的建筑多为二层,一层作为商业,二层作为居住,建筑外观多与传统建筑不协调(见表3-1)。表3-1轴街及建筑现状街道长度建筑类型东大街540米办公建筑为主西大街480米商业建筑为主北大街590米商业建筑为主、小商铺较多,局部为传统建筑南大街540米商业建筑为主,大部分为小商铺,传统建筑较多3.4标志要素转译1950年城内有庙宇建筑17处,完整的7处(大、小马王庙、南观庵、真武庙、慈云寺、善堂、老爷庙),其余有4处改为小学,6处半毁或全毁。1966年后,除慈云寺建筑完好外,余皆改建或拆除(财神庙被改建成小学)。除慈

23、云寺与财神庙现存外,其他历史标志均已经消失。从历史标志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除了因战争、人为故意损坏外,大都转译成小学等具有公共属性的功能(见表3-2)。表3-2要素转译信息汇总要素类别古今转换方式历史边界东边界城墙/护城河东城门现为玉泉镇政府所在地,城墙边界模糊,东护城河北段保存部分实存西边界城墙/护城河西城门+模糊边界部分实存南边界城墙/护城河南城门现为迎恩路商店,城墙边界模糊,外侧为和平路替换北边界城墙/护城河北城门遗址+模糊边界,外围西城街、青年街部分实存历史轴线东西轴街东大街东大街(局部拓宽,靠近城门走势改变)实存西大街西大街(靠近城门走势改变)实存南北轴街南大街南大街(靠近城门走势改

24、变)实存北大街北大街(靠近城门走势改变)实存历史中心衙署县衙县政府替换历史标志祭祀建筑慈云寺慈云寺实存财神庙财神庙实存天镇古城历史格局保护4.天镇古城历史格局保护4.1天镇古城保护范围与要求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天镇古城以格局保护为导向,综合考虑格局要素之间的关系并统筹文物保护要求,划定古城保护范围,将古城分为慈云寺核心保护区、传统民居核心保护区,五类建设控制地带和风貌协调区,制定针对性的保护要求(见图4-1)。图4-1轴街及建筑现状信息(1)核心保护区保护慈云寺保护区位于西大街北侧。慈云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创建于唐代,明宣德年间重修,为三进院落四重大殿对称式建筑群,是天镇古城佛教文化的重

25、要载体。传统民居保护区位于古城西南片区中部,为传统民居院落保存较好的集中成片的区域,记录着天镇古城典型的民居生活形态(见附表1)。(2)建设控制区管控A类建控区位于古城西南片区,现状零散分布着一些传统民居,大部分区域被现代民居代替,需要较严格管控。B类建控区为古城十字轴街两侧第一层建筑所在区域,管控内容包括街道尺度,沿街建筑高度、色彩、风格等,具体措施可借鉴城市双修的方法。C类建控区除古城西南片区外其他三片区域,现状多为90年代后新建住宅,并有多处高层住宅,古城肌理破坏严重。D类建控区位于环古城墙沿线,除北城门和西城门遗存外,城墙已经消失,被民居建筑替代。天镇古城历史格局保护(3)风貌协调区管

26、控环境协调区位于古城墙外,总规所确定的旧城区范围内。主要保证建筑风貌与传统风貌协调,控制建筑体量。4.2历史边界保护历史边界保护属于D类建控区,其历史格局为:方城四门,各有月城,一门一庙,东南建楼。4.2.1历史边界保护范围与要求图4-2历史边界保护规划图对于D类建控地带范围的划定,需要综合统筹天镇古城历史边界的保留现状、古城拆迁情况以及视觉环境和开敞空间的需要,因此不划定统一宽度的建设控制地带,尽量保持连续性,除因特殊情况可用道路联系外,需保证最窄处不小于40米,并根据需要建设城墙路(见图4-2)。4.2.2历史边界保护策略(1)构建环城绿地,局部恢复古城墙 尽管现状古城墙基本消失,但是根据

27、古城肌理上和现存城门的位置仍然能够大致确定城墙的位置。将古城墙范围进行绿地建设,形成环古城的绿色廊道。古城墙建议局部恢复。首先恢复西城墙和北城墙,与现存城门相接,使古城的形象较为“完整”;而其他两段城墙则以环城绿地的形式表达,严格控制周边建设,由于两所保留小学导致历史边界的不连续可结合林荫道进行“绿道联系”。(2)整合周边资源,历史边界格局再转译根据环城周边资源以及限定条件,对环城绿地功能进行策划,划分不同主题功能区,包括:城墙遗址公园区、密林探险区、滨水休闲区、生态绿道区、护城河景观区、儿童游乐区等。可分期实施。目前古城仅存西城门和北城门遗址,另外两座城门用地转化为其他功能,四岳庙的具体形式

28、已无从考证,文昌楼也无迹可寻,但是历史边界格局可以通过现代景观设计等方法转译,从而将“月城岳庙城门(匾额)”的历史信息传递。西城门和北城门:对城门进行修缮,岳庙在风貌协调的前提下,通过现代材料表达,对于月城转译区,可通过建设广场或者采用区别去其他区域的不同植物保证月城区域的可识别性,同时保留必要的视觉通廊(见图4-4)。东城门和南城门:由于城门已经消失,不建议进行重建、但可以通过设计可拆卸的景观标志物,在城门标识区进行表达,同时配合设计岳庙的转译。文昌楼:在文昌楼转译点设立观景塔性质的构筑物,表达“观察敌情”的历史信息。4.2.3历史边界城市设计指引通过城市设计的方法,对历史边界的保护性规划作

29、出指引,制定项目库(见图4-3)。图4-3历史边界保护城市设计指引 图4-4西城门广场节点放大图4.3历史中心保护目前历史中心地块,并无文保建筑、历史建筑或者是传统风貌建筑,因此并没有进行独立分区,而是将该地块划入C类建控区,将该地块的城市设计纳入项目库中。4.3.1历史中心保护范围与要求图4-5历史中心保护规划图 图4-6天镇古城衙署空间秩序历史中心的保护范围为天镇县政府所在地块(见图4-5),该地块在城市的不断发展中一直延续至今(见图4-6)。4.3.2历史中心保护策略县政府(县衙原址):根据天镇县县城总体规划调整2008-2020提出:县政府搬迁至新区,建议对原县政府大楼进行改造,作为天

30、镇县的文化娱乐用地。因此天镇的历史中心要完成军政中心(过去)政治中心(现在)生活中心(未来)的转化。具体措施为:(1)保证县政府用地范围的可识别性;(2)保持保护用地范围内空间秩序不变;(3)保护用地范围内的用地性质具有公共属性;(4)控制用地范围可适当延续现有的空间秩序,体现“左、右、后”的空间格局。4.3.3历史中心城市设计指引通过城市设计的方法,对历史中心的保护性规划作出指引,制定项目库(见图4-7)。图4-7历史中心保护城市设计指引4.4历史轴街保护历史轴街属于B类建设控地带,需要保护的格局为:十字老街,八条巷道。4.4.1历史轴街保护范围与要求图4-8历史轴街保护总平面图表4-1历史

31、轴街两侧特色现代建筑名称地址层数建筑面积建成时间县委办公楼东街路北2F20601981县政府办公楼东街路北3F26671983邮电大楼北街路东3F39501983商业局办公楼西街路北3F12981977县供销联社楼西街路北4F16001980药材公司办公楼南街路东2F8801990农机公司楼北街路西2F5701975劳动服务公司综合楼北街路东3F27311987农业银行办公楼北街路西3F17251988粮食局办公楼西街路北3F24101988人民饭店十字街250人民旅社东街路北557百货门市部南街;十字街1200照相馆南街181迎春饭店北街276东风商场十字街西北角4904.4.2历史轴街保护

32、策略(1)底线管控:维持传统街道的尺度、走向,和传统建筑严控十字街尺度,走向,保护两侧传统风貌建筑以及具有特色的现代建筑(见表4-1),严格控制新建建筑高度与风格,对沿街建筑进行立面整治和建筑改造,可采用明清风貌、民国风格或新中式风格从而与古城风貌相协调(见图4-8)。(2)目标导向:集中资源整治,城市特色地区西大街西大街是古城的主要入口,沿街包括武宁门遗址、慈云寺、和大量商业建筑,街道生活性强,富于活力、历史资源丰富。是古城特色明显地区,可借用城市修补的方法,重点围绕街道轮廓线、建筑色彩、广告牌匾、绿地景观、夜景照明、拆违打违等六方面内容优先改善。西大街的限时步行化改造需要统筹协调古城的交通

33、。将限定时间内西大街的交通流量进行分流,完善道路网(见图4-9)。图4-9古城交通规划指引4.4.3历史轴街城市设计指引通过城市设计的方法,对历史轴街的保护性规划作出指引,制定项目库(见图4-10)。图4-10历史轴街城市设计指引4.5历史标志保护4.5.1历史标志保护范围与要求天镇古城历史标志包括慈云寺、昊天阁、大奎阁以及众多牌坊等,目前仅存一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慈云寺,其余标志均已经消失。所以历史标志的保护一方面是严格按照文保单位的要求对慈云寺进行保护,另一方面主要是对消失的历史标志进行重建或者转译,而重建或者转译的范围则应当集中的古城的公共空间范围内,因此历史标志主要结合十字轴街进行保

34、护(见图4-11)。图4-11历史标志保护规划图4.5.2历史标志保护策略(1)慈云寺保护策略根据民国时期天镇古城历史地图可以看出慈云寺格局为西街北侧,三进四殿,南设龙壁(见图4-12)。具体保护措施为:图4-12慈云寺空间秩序严格按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要求进行保护; 慈云寺南侧建设五龙壁广场,延长慈云寺空间轴线、强化空间秩序,的同时形成开敞空间,供市民公共活动。(2)历史记忆复苏:阁楼、牌坊的转译、标识古城的阁楼、牌坊既是古城街巷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承载着大量的历史信息,比如“世承天宠坊、总镇三云坊”包含着“天镇从哪里来” 的重要意义。因此需要恢复这些历史记忆。对于阁楼考虑其复建对于交通

35、的影响、可通过改变路面铺装或者其他方法进行标识;对于牌坊、有条件可以考虑复建,同样在保证风貌协调的前提下可以适用现代结构、材料等转译(见图4-13)。慈云寺南部建设五龙壁广场、形成纪念空间。图4-13历史标志的转译示意图4.6历史格局要素整合上述内容分别阐述了历史边界、历史中心、历史轴街、历史标志的保护范围的划定以及保护策略。但是这些历史格局要素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共同组成古城历史格局,因此有必要对各个历史格局要素内部组成部分以及四中历史格局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整合(见图4-14)。(1)历史格局要素内部组成部分的整合以城墙遗址公园为依托,整合历史边

36、界规划提出优先对北城门和西城门之间的城墙进行修复,使古城的历史边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直观的展现,同时也是对其他边界地段转译城不同功能的绿地提供对比与参照。以县政府搬迁改造为动力,整合历史中心县政府所在地块包括县委、县政府,公安局大楼,以及相应的家属院。由于县政府的搬迁会为整个地块的功能置换与古城的改造提升提供动力。所以应当以政府搬迁为动力,伴随家属楼的拆迁,使该地块功能发生转换,一方面结合绿地复建部分文庙建筑和文昌阁,另一方面,为古城图书馆、游客服务中心等提供可能。以西大街城市修补为起点,整合历史轴街历史轴街除了要对历史风貌建筑进行保护外,应当集中资源选取部分地段作为集中展示区进行详细设计,打造

37、精品,形成示范效应。以慈云寺保护为核心,整合历史标志历史标志作为古城空间演变的见证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若想讲好天镇古城故事就应当具有起承转合的叙事手法,而慈云寺(法华寺)作为天镇古城空间发展的起点,是故事的开篇。因此在历史标志的保护中,首先要严格慈云寺的保护,进而对其他历史标志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复建或者转译。(2)历史格局要素之间的整合以城门遗址广场为交点,整合历史边界和历史轴街天镇古城历史格局中十字轴街与四方城门相交,并在城门处以及关厢地区形成人群聚集点,并且上文中提到,在历史格局不断发展变化中,轴街在城门处发生偏折,体现了二者之间紧密的联系。因此,应以四处城门遗址广场为交点,将该区域

38、的边界要素与轴街要素整体设计,主要强调两种要素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十字轴街为承载空间,整合历史轴街和历史标志历史标志在历史轴街空间中聚集,这本身就体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而轴街上历史标志的消失,表明了轴街要素相比与标志要素的稳定性要强,历史标志作为古城空间发展的叙事要素则首先受到发展或者破坏。在古城格局中历史标志与历史轴街的结合处一般都是人潮攒动,商铺云集的的地方。因此应以十字轴街为承载空间,通过恢复轴街上的历史标志是整合二者的最好平衡点。以县政府所在地的功能置换为契机,整合历史中心和历史轴街天镇县政府位于古城中部,东大街北侧,在二者结合的地方还设有税务局,体育局等政府职能部门,而这些政府职能部门

39、所在建筑均为十字轴街的重点整治对象。由于政府的动迁,也面临着相关职能部门的搬迁,腾出的建筑便用于改造。因此此地段在十字轴街中也是特征十分突出的地段,并且需要进行整体设计,作为联系二者关系的纽带(见图4-15)。图4-14天镇古城保护规划总图图4-15天镇古城保护规划城市设计指引总结5.总结本文首先对天镇古城的历史演化过程进行梳理,进而得出天镇古城的“京津屏障”与“边塞古城”的价值特色。其次依据“四维城市”理论将天镇古城的历史格局要素分为历史边界、历史中心、历史轴街、历史标志四部分,对各格局要素原型分析,将古城城池原型进行解构。然后分别分析四种历史格局要素的转译情况解析天镇古城空间格局演变的过程

40、。最后以古城城池原型为基础,在格局保护的视角下划定天镇古城的保护范围与保护分区,提出各分区针对性的保护策略,并进行城市设计指引。从天镇古城格局要素的现存情况可以看出,其格局呈现一种破碎化、片段化、零散化的状态,而古城的保护如果只是针对古城历史遗存进行保护,既不能体现天镇古城的价值特色,延续历史文脉也不能改变古城格局肢解的现状。天镇古城的保护应该针对这一情况采取整体性保护,重点保护古城的格局。致谢致谢长达五年的本科阶段就要结束,在这个过程中,经历很多也收获的很多,在这段路上我见到了很多闪闪发光的人、记忆深刻的事和沿途美丽的风景。我相信自己一定能够不负众望,砥砺前行。在本次毕业设计中我首先要感谢史

41、新宇老师和叶得富工程师在本次毕业设计中给予的耐心指导,另外史老师在我专业学习、论文指导、毕业实习以及考研升学中都提供的很大的帮助,在这里我不在多说,只是衷心的表达我的谢意。其次在我五年的学习生活中,我们系的其他老师一直都十分的喜欢我,在很多事情上都曾悉心的指导与帮助,在这里我要感谢王同文老师、职晓晓老师、卢鹏老师、李山勇老师、关中美老师、方微波老师、何艳冰老师。五年中我认识了很多可爱的同学与朋友,他们给予了我很多帮助,我们曾经共同完成课程设计,共同参加竞赛,共同享受着成功与失败。感谢你们。最后要感谢我亲爱的舍友,在这里我们一起度过了五年的时光,共同经历了欢声笑语和痛哭流涕,祝愿大家都能够前途似

42、锦。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天镇县地方志办公室. 天镇县志M.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7.2高志英. 天镇县志M.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9.3山西省地图集编纂委员会. 山西省历史地图集M. 地图出版社, 2000.4王树声. 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历史图典:山西卷M. 科学出版社, 2015.5何依. 四维城市理论及应用研究D. 武汉理工大学, 2012.附录附录附表1天镇古城建设控制要求一览表保护分区位置现状对策保护与控制要求新建建筑样式高度控制慈云寺保护区北到庙前路,南到西大街,西到西城巷,东到茂源巷慈云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较好,承载着天镇重要的佛教文化,但是慈云寺周边民居建筑风貌一般

43、全面保护全面修复慈云寺严格按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要求进行保护。保护慈云寺周边传统民居,根据院落原型,按照明清时期传统院落进行修复,对已经受到严重破坏或已经消失的院落进行重建,保证空间的完整性以院落建筑为主,采用明清砖木建筑风格檐口高度6m传统民居保护区古城西南隅中部,花园巷东侧较好的保存着天镇传统民居院落,承载着一定的社会背景与记忆全面保护与慈云寺保护相结合,体现一种从佛教信仰到普通生活,一种脱俗与世俗的对比。保护传统民居院落,对风貌较好院落进行挂牌保护,风貌一般院落可根据院落原型,按照明清时期传统院落进行修缮,保证院落空间的完整性。保护典型的民居生活形态,还原历史生活状态。可适当植入新的

44、功能。以院落建筑为主,采用明清砖木建筑风格檐口高度mA类建控区古城西南片区除传统民居保护区以外范围零星分布少量的传统民居建筑,大部分区域被现代民居代替,使传统院落的肌理模糊,破坏了历史风貌严格控制与慈云寺保护相结合,维持传统街巷尺度、数量、走向等。建筑宜采用小体量渐进式更新,划分更新单元,根据不同单元情况选择更新方式,保持适度开敞空间新建建筑较少以更新为主,应采用明清风貌、民国风格或新中式风格檐口高度6mB类建控区古城十字轴街两侧东大街局部被拓宽,其他轴街均维持传统街道尺度,除西大街经过一定程度的立面整治外,其他轴街建筑风貌较差。西大街和北大街两侧分布大量3-5层建筑,慈云寺周边建筑高度缺乏协

45、调 重点整治维持传统街道尺度,保护传统商店,严格控制新建建筑高度与风格,对沿街建筑进行立面整治和建筑改造,可采用明清风貌、民国风格或新中式风格与古城风貌协调,具体措施可借鉴城市双修的方法,选取合适地段进行重点设计、改造更新在原有地基上新建,建筑可以采用混凝土材料,但是建议采用明清风貌、民国风格或新中式风格檐口高度6-9mC 类建控区古城内除上述分区以外的范围存在多处高层住宅小区,低层民居多为90年代后新建建筑,传统古城肌理模糊严格控制原则上不做大规模的整治与改动,保护历史街巷格局和尺度。建筑以小体量,渐进式更新为主,在原有基址上进行建设,与传统风貌相协调,以居住功能为主,部分地块单元在更新时可

46、转化为绿地新建建筑以低层为主,檐口高度6-9mD类建控区环古城墙沿线除北城门和西城门遗存外,城墙已经消失,被民居建筑替代普通控制在古城墙范围内进行绿地建设,点线结合,宽度不求统一,优先恢复北城墙与西城墙,将北城门与西城门联通并结合建设古城遗址公园原则上无新建建筑,可结合局部现代景观设计凸显古城边界环境协调区D类建控区以外,西起迎宾路,东到东外环路,北至滨河南路,南到和平街多为90年代后新建建筑,低层建筑多为联排式住宅,存在几处高层住宅小区一般控制原则上不做大规模的整治与改动,控制新建建筑的材质与尺度,进行风貌协调,严禁新建大体量建筑,允许局部更新建筑风貌与传统风貌协调,控制建筑体量檐口高度12-15m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