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治安案件的认定、处罚和证据规格

上传人:d**** 文档编号:56870908 上传时间:2022-02-2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常见治安案件的认定、处罚和证据规格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常见治安案件的认定、处罚和证据规格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常见治安案件的认定、处罚和证据规格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常见治安案件的认定、处罚和证据规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治安案件的认定、处罚和证据规格(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殴打他人、故意伤害的治安案件 一、殴打他人案件(一)及时出警并制作现场笔录。对当事人伤势及现场财物损毁情况进行详细 记录,有条件的地区应当对发案现场进行拍照或摄像。 对殴打他人所使用的工具履行扣押手 续。(二)询问被害人,制作询问笔录。问明发案时间、地点、起因、经过、后果, 违法行为人身份、体貌特征及现场见证人情况,是否使用凶器,何种凶器。(三)询问违法行为人,制作询问笔录。1问明发案时间、地点、手段和过程;2问明动机和目的, 确定其主观方面为故意; 3问明是否使用凶器, 使用何种凶器; 4问 明被害人身份及体貌特征; 5共同作案的,应问明其他行为人的基本情况及其在本案中实 施的违法行为,从

2、而分清主次,区分责任。应当注意,各证据之间要相互印证。(四)询问证人,制作询问笔录。了解案件事实情况。(五)进行伤害鉴定。鉴定结论为轻微伤的予以治安处罚,如为轻伤以上则应依 法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轻微伤的不予处罚。 但应做好思想工作, 视情作出调解。 伤害鉴定 书、县级以上医疗单位的伤情诊断证明、 病志附卷。鉴于我市实际情况,对治安案件不强调 每起案件都作伤害鉴定,但具备下列情况之一的案件必须作伤害鉴定:1 、受伤程度较重,可能构成轻伤或重伤的;2 、案件当事人对伤害程度存有异议并提出作伤害鉴定申请的;3 、可能引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的;4、办案单位或上级有关部门认为应当作伤害鉴定的。没有作伤

3、害鉴定的案件, 卷中必须有县级以上医疗单位的伤情诊断证明、 医院病 志;当事人没有住院治疗的,办案民警应在现场笔录中对伤势程度及伤势的长度、 宽度、面 积等情况作详细记载。公安机关认为需要进行伤害鉴定,但当事人拒绝作的,卷中应当存有证明材料。(六)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进行处罚的案件,伤害的鉴定,可参考全国 刑事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的推荐性公共安全行业标准人体轻微伤的鉴定 ( GAT1461996)。没作伤害鉴定的案件,如果当事人提供不出县级以上医疗单位的伤情诊断证明、 医院病志,且卷中现场笔录对伤势没有记载的,不能实施处罚。七)被害人与加害人之间,证人与双方当事人之间不认识或不知真

4、实姓名的, 应当进行辨认,并制作辨认笔录。组织辨认时,要按照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 中有关辨认的规定进行。(一)概念与特征:殴打他人, 是指故意侵犯他人人身权利的违法行为。 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伤害是我 国宪法的基本内容。 行为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健康权利。 行为的客观方面表现为故意殴打他 人,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二)认定与处罚:殴打他人, 造成轻微伤害的行为与刑法中的 “故意伤害罪” 的区别是二者的伤害程度不 同。执法实践中,常常会遇到两个问题: 一是关于赔偿损失, 负担医疗费的问题; 二是因民 间纠纷引起的打架斗殴行为。 对于这两个问题, 如果符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5、第九条规定的行为, 一般应调解处理, 调解处理的对行为人不予治安管理处罚; 调解不成的, 可以告知当事人双方到当地人民法院起诉。殴打他人行为与结伙斗殴行为有明显区别, 前者针对特定人进行伤害, 侵害了特定人的 健康权利;后者针对不特定人,公然向社会挑战,侵害的客体是社会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第一款、第二款(一)至(三)项 进行处罚。证据规格:1:询问违法行为人,制作笔录。(1)问明发案时间、地点、起因、手段和过程;(2) 问明打人的动机和目的,以确定其主观故意;(3)问明是否使用凶器,何种凶器;(4) 问明受害人身份及体貌特征;(5)共同做案的,问明其他人的情况,在案

6、件中所处的地位,所起的作用,分清主次,区分责任,还要注意相互印证。2:询问受害人,制作笔录。问明发案时间、地点、起因、经过和后果,违法行为人身 份、体貌特征及现场证人情况,是否使用凶器,使用何种凶器。3:出警情况并制作现场笔录。对当事人伤势及现场情况进行详细记录,有条件的应对 现场进行拍照或摄相,对现场凶器进行扣押。4:询问证人,了解案件的事实情况,制作笔录。5:进行伤害鉴定,并将结论告知或送达行为人和受害人:鉴定的结论为轻微伤的对行为人予以治安处罚;如为轻伤以上则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6:受害人与行为人之间, 证人与双方当事人之间不认识或不知真实姓名的,应当进行辩认,并制作辩认笔录。组织辩认时

7、,要按照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中有关辩 认的规定进行。7:证明违法行为人身份的证件。如户籍证明、身份证、工作证、与原籍联系的电话记录。三、诽谤案件(一)概念与特征:诽谤他人是指无中生有, 凭空制造假情况, 并进行散布, 企图损害他人人格和名誉的行 为。行为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人格和名誉; 客观方面是有侮辱他人的行为; 主观方面是故意。(二)认定与处罚:如果是过失,则不构成此违法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第(二)项规定,对捏造事实诽谤 他人的案件行为人进行处罚。(三)证据规格 :1:询问违法行为人,制作笔录。(1)问明违法行为人基本情况;(2)问明作案的动机和目的:是

8、否故意公然贬低他人人格, 破坏他人名誉;(3)问明作案手段、危害后果: 用何方式 (包括用照片、 大小字报、漫画、编造谣言等) ,对受害人造成的危害后果; (5) 结伙作案的, 是否有预谋过程以及各违法行为人相互关系、 相互印证情况; (6) 有无前科。2:询问受害人,问明发案时间、地点、经过,违法事实情节,造成后果严重程度,制 作询问笔录。3:询问现场证人,问明违法事实情节、后果,制作询问笔录。4:出警经过,现场情况。5:现场提取物:包括照片、大小字报、漫画等,不能提取的物品现场要拍照附卷。 6:笔迹鉴定。7:录音制品。8:证明违法行为人身份的证件。如户籍证明、身份证、工作证、与原籍联系的电

9、话记录。四、写恐吓信或者用其他方法威胁他人安全或者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其它信息,干 扰他人正常生活的案件;分别属于威胁人身安全和发送信息干扰正常生活的行为。(一)概念与特征: 威胁他人安全或者干扰他人正常生活是指用写恐吓信或者用其他方法对他人进行精神 折磨, 使他人安全受到威胁, 或者他人的正常生活秩序受到干扰和破坏, 尚不够刑事处罚的 行为。行为的目的是出于报复或者是获得某种利益; 行为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人身权利和正 常生活秩序;客观方面要有威胁他人安全或者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行为;主观是故意。(二)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第(一)、(五)项规定,处五日 以下拘留

10、或五百元以下罚款; 情节较重的, 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 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 罚款。(三)证据规格 :1:询问违法行为人,制作笔录。(1)问明违法行为人基本情况;(2)问明作案的 动机和目的:是否图报复、取乐或其他,是否故意干扰他人正常生活;(3)问明作案手段、危害后果:用何方式(包括写恐吓信、打匿名电话、发信息、电子邮件等),对受害人造成 的危害后果;(4)问明作案工具及来源;(5)结伙作案的,是否有预谋过程以及各违法行为人相互关系、相互印证情况;(6)有无前科。2:询问受害人,制作询问笔录。问明发案时间、地点、经过,违法事实情节。 3:询问现场证人,问明违法事实情节、后果,制作询问笔录。

11、4:出警经过,现场情况。 5:现场提取物:包括恐吓信、匿名电话、信息、电子邮件等,不能提取的物品现场要 拍照附卷。6:笔迹鉴定。7:录音制品。8:作案工具。作案工具要扣押、收缴,并制作照片附卷。9:证明违法行为人身份的证件。如户籍证明、身份证、工作证、与原籍联系的电话记录。五、盗窃案件。(一)询问被害人(单位),制作询问笔录。问明被窃时间、地点、经过,如何 发现被窃,被窃物品的数量、特征、种类、购买时间及价值,被窃钱款应问明具体数额、面 值、张数,被窃钱物存放于何处。(二)询问违法行为人,制作询问笔录。 1问明作案时间、地点、手段、动机、 目的、预谋和实施过程; 2问明窃取财物的数量、品种、规

12、格和型号,应与被害人所述基 本相符; 3问明赃款、赃物的下落,进行销赃、窝赃、用赃的人员、地点以及退赃情况;4问明作案工具的具体情况和作案工具的来源及下落;5有无其他违法犯罪行为。(三)询问知情人或发案现场群众,获取与案件有关的证据。(四)制作现场笔录,记录现场的状况并提取违法行为人遗留在现场的脚印、指 纹、物品等。有条件的地区应当对现场进行拍照或摄像。(五)收缴作案工具,依法予以没收。(六)被窃物品应由物价部门作出估价鉴定。 估价鉴定是区分违法与犯罪的主要 证据。 鉴于我市实际情况, 暂不要求每起偷窃案件都作估价鉴定, 但不作估价鉴定的案件必 须有证明被窃物品价值的证据。具备下列情形之一的案

13、件必须作估价鉴定:1 、被窃物品价值有可能超过盗窃案件追究刑事责任数额标准的;2、当事人对被窃物品价值有异议并提出作估价鉴定申请的;3 、可能引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4 、办案单位或上级部门认为应当作估价鉴定的。(七)将可证明被窃物品价值的证据,如购物发票等附卷;查获的所有赃款、赃 物应拍照片附卷;被窃物品返还被害人或被害单位时,应严格按照规定填写返还物品清单。(一) 概念与特征: 盗窃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国家、 集体、 个人少量财物的行为。行为侵犯的 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 客观方面, 必须是实施秘密窃取少量财物的行为; 行为人主观上 是故意,出于非法占有的目的, 过失不能构成

14、偷窃行为, 若不是出于非法占有为目的, 则不 属于盗窃行为。(二) 认定与处罚:如果行为是偶尔发生的, 数额明显偏小, 尚未造成危害和不良影响的, 也可以不予治安 处罚,可对行为人予以批评教育,挽回损失。未成年人违反该行为的可以予以训诫。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四十九条的规定, 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 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情节较重的, 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 可并处一千元以下罚 款。(二) 证据规格:1:询问违法行为人,制作询问笔录。(1)问明违法行为人基本情况;( 2)问明作案时间、地点、手段、动机、目的、预谋和实施过程;(3)问明窃取财物的数量、品种、规格和型号,应

15、与被害人所述基本相符;(4)问明赃款、赃物的下落,进行销赃、窝赃、用赃的人员、地点;(4)问明作案工具的来源及下落;(5)有无其他违法犯罪行为;(6)有无前科。2:询问被害人(或被害单位负责人),制作询问笔录。问明被偷窃的时间、地点、经 过;如何发现被窃;被窃物品的数量、特征、种类、购买时间及价值,被窃钱款应问明具体 数额、面值、张数;被偷窃的钱物存放于何处。3:询问知情人或发案现现场人员,获取与案件有关的证据。4:制作现场笔录,记录现场的状况并提取违法行为人遗留在现场的脚印、指纹、物品等。有条件的地区应当对现场进行拍照或摄像。5、扣押、收缴作案工具,依法予以没收。6:被窃物品应由物价部门作出

16、物价鉴定。 并将结论告知或送达行为人和受害人。 物价 鉴定是区分违法与犯罪的主要证据。 物价鉴定的案件必须有证明被窃物品价值的证据。 有下 列情形之一的案件必须作物价鉴定:(1)被窃物品价值有可能超过盗窃案件追究刑事责任数额标准的; ( 2)当事人对被窃物品价值有异议并提出作物价鉴定申请的;( 3)可能引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 4)办案单位或上级部门认为应当作物价鉴定的。7、将可证明被窃物品价值的证据,如购物发票等附卷。8:查获的所有赃款、赃物要扣押,并拍照片附卷。9:被窃物品返还被害人或被害单位时,应严格按照规定填写返还物品清单。10:证明违法行为人身份的证件。如户籍证明、身份证、工作证

17、、与原籍联系的电话记录。六、抢夺案件一)概念与特征:抢夺是指乘人不备, 公然夺取少量公私财物的行为。客观上有乘人不备, 公然夺取少量当面公开夺取少量公私财物, 尚不公私财物的行为, 即乘财物所有人或财物保管人不注意, 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行为侵害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 行为人主观上出于故意, 即明知 行为是非法的,为了强行占有不属于自己所有的财物,而采取公开夺取的方式获得财物。(二)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四十九条的规定, 对抢夺行为人, 进行处罚。( 三 ) 证据规格 :1:询问违法行为人,制作笔录。(1)问明违法行为人基本情况;(2)问明作案的动机和目的:是否有非法占

18、有他人财物目的,趁人不备,公开夺取;(3)问明作案手段、危害后果:是否乘坐交通工具,是否造成受害人受伤;(4)问明作案工具及来源;(5) 问明分赃情况;( 6)问明被抢夺钱款、财物或其他物品去向;(7)结伙作案的,是否有预谋过程以及各违法行为人相互关系、地位、相互印证情况;(8)有无前科。2:询问受害人,制作询问笔录。 (1)问明发案时间、地点、经过;作案方式; (2) 被抢夺钱款、财物或其他物品的特征、价值。3:询问现场目击证人,制作询问笔录。(1)违法事实情节;(2)被抢夺钱款、财 物特征及价值;( 3)行为人、受害人各自体貌特征。4:出警经过。5:现场勘查。6:鉴定结论:被抢夺的财物要做

19、价值认定,并将结论告知或送达行为人和受害人。7:作案工具。作案工具要扣押、收缴,并制作照片附卷。8:被抢夺钱款、财物或其他物品的处理。 被抢夺钱款、财物或其他物品要扣押、 发还, 并制作照片附卷。9:辨认笔录:如果行为人不是当场被抓获的,要让受害人进行辨认,并制作辨认笔录。10:证明违法行为人身份的证件。如户籍证明、身份证、工作证、与原籍联系的电话记录。七、故意损坏财物案件(一)概念与特征:故意损坏公私财物, 是指故意非法地损坏公私财物的完整性或使公私财物丧失部分以至 全部价值或使用价值的行为。 行为人在主观上是故意的, 其动机一般是出于泄私愤、 图报复 或嫉妒, 行为人为了取乐、 逞强、显示

20、自己而故意非法损毁公私财物, 其目的是将财物损坏; 在客观上要有非法损坏公私财物的行为, 损坏的财物必须是非已所有, 行为损坏的对象必须 是普通财物,如生产工具、房屋、器材设备、生活用品等;行为人必须是出于故意,其动机 可能是报复、发泄不满情绪、耍威风、欺压他人等等;损坏公私财物的价值数额应当是比较 小。(二)认定与处罚:处理此类案件, 要与故意损坏公私财物罪区别开来。 两者主要区别在于情节轻重, 损失 价值数额大小, 以及动机目的不同。 如果入室盗窃行为, 损坏了他人的门窗或箱柜,不论盗 窃的财物是多少,损坏的轻重,应作为盗窃罪论处。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案件, 要与故意损毁文物、古迹、公共设施

21、的案件区别开来, 后者 属于妨害社会管理秩序案件,被损害的客体是法律所保护的特定对象。由于紧急避险的需要, 不得不损坏了某种公私财物的行为, 亦不能以故意损毁公私财物 案件处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规定,进行处罚。 第四十九条:盗窃、诈骗、哄抢、抢夺、敲诈勒索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处5 日以上10 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 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 10 日以上 15 日以下拘留,可 以并处 1000 元以下罚款。( 三 ) 证据规格 :1:询问违法行为人,制作笔录。(1)问明违法行为人基本情况;(2)问明作案的 动机和目的:是否图报复、发泄不满情绪、耍威风、欺压他

22、人等等,其目的是否是将财物损 坏;(3)问明作案手段、危害后果:所用工具、手段,财物损害程度;(4)问明作案工 具及来源;(5)结伙作案的,问明是否有预谋过程以及各违法行为人相互关系、相互印证 情况;(6)有无前科。2:询问受害人,制作询问笔录。问明发案时间、地点、经过;被损毁财物的特征、价值、来源、新旧程度、被损坏程度。3:询问现场目击证人,制作询问笔录。4:出警经过。5:现场勘查:制作现场勘查照片,有条件的可现场录象。6:鉴定结论:被损毁财物要做价值认定,并将结论告知或送达行为人和受害人。7:作案工具。作案工具要扣押、收缴,并制作照片附卷。8:证明违法行为人身份的证件。如户籍证明、身份证、工作证、与原籍联系的电话记录。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