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中国抗生素的滥用问题解读

上传人:yo****e 文档编号:56854910 上传时间:2022-02-2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论述中国抗生素的滥用问题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论述中国抗生素的滥用问题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论述中国抗生素的滥用问题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论述中国抗生素的滥用问题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述中国抗生素的滥用问题解读(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论述中国抗生素的滥用问题摘要:20世纪40年代,青霉素作为最早抗菌药物成功的解决了临床上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难题,随后问世的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又使肺炎、肺结核的死亡率降低了80%。那是,曾有人断言:人类战胜细菌的时代已经到来。当时,全球每年死于感染性疾病的人数约为700万。但是40年后这一数据猛增至2000万。老一代抗生素药物失去了原有的作用,新一代的抗生素药物临床寿命越来越短,院内交叉感染增加,医生被逼到无药可用的尴尬境地,于是人们愕然了。世界卫生组织在遏制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全球战略中指出:全球因感染而造成死亡的病例中,急性呼吸道感染、感染性腹泻,麻疹、艾滋病、疟疾和肺结核占85%以

2、上,引起这些疾病的病原体对一线药物的耐药性已从零到了几乎100%。于此同时,新药物来源逐渐枯竭,形式万分严峻,于是又有专家预言:如此不反,人类将进入“后抗生素(抗菌药物)时代”,即回到抗菌药物发现前的黑暗时代。关键词:抗生素,合成抗菌药物,耐药性,滥用危害,防治措施一、抗生素的定义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某些微生物对另外一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有抑制作用,把这种现象称为抗生。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终于揭示出抗生现象的本质,从某些微生物体内找到了具有抗生作用的物质,并把这种物质称为抗生素,如青霉菌产生的青霉素,灰色链丝菌产生的链霉素都有明显的抗菌作用。所以人们把由某些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对某些其他病

3、原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称为抗生素。由于最初发现的一些抗生素主要对细菌有杀灭作用,所以一度将抗生素称为抗菌素。但是随着抗生素的不断发展,陆续出现了抗病毒、抗衣原体、抗支原体,甚至抗肿瘤的抗生素也纷纷发现并用于临床,显然称为抗菌素就不妥,还是称为抗生素更符合实际了。抗肿瘤抗生素的出现,说明微生物产生的化学物质除了原先所说的抑制或杀灭某些病原微生物的作用之外,还具有抑制癌细胞的增殖或代谢的作用,因此现代抗生素的定义应当为:由某些微生物产生的化学物质,能抑制微生物和其他细胞增殖的物质叫做抗生素。二、抗生素的发展历史1、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培养皿中培养细菌时,发现从空气中偶

4、然落在培养基上的青霉菌长出的菌落周围没有细菌生长,他认为是青霉菌产生了某种化学物质,分泌到培养基里抑制了细菌的生长。这种化学物质便是最先发现的抗生素-青霉素。青霉素治愈了梅毒和淋病,而且在当时没有任何明显的副作用。2、1936年,磺胺的临床应用开创了现代抗微生物化疗的新纪元。3、1944年在新泽西大学分离出来第二种抗生素链霉素,它有效治愈了另一种可怕的传染病:结核。4、1947年出现氯霉素,它主要针对痢疾、炭疽病菌,治疗轻度感染。5、1948年四环素出现,这是最早的广谱抗生素。在当时看来,它能够在还未确诊的情况下有效地使用。今天四环素基本上只被用于家畜饲养。6、1956年礼来公司发明了万古霉素

5、,它被称为抗生素的最后武器。因为它对G+细菌细胞壁、细胞膜和RNA有三重杀菌机制,不易诱导细菌对其产生耐药。7、1980年代喹诺酮类药物出现。和其他抗菌药不同,它们破坏细菌染色体,不受基因交换耐药性的影响。8、1983年转基因工程菌成为抗生素的主要手段。提高的初级样品的纯度。过去了半个多世纪,科学家已经发现了近万种抗生素。不过它们之中的绝大多数毒性太大,适合作为治疗人类或牲畜传染病的药品还不到百种。后来人们发现,抗生素并不是都能抑制微生物生长,有些是能够抑制寄生虫的,有的能够除草,有的可以用来治疗心血管病,还有的可以抑制人体的免疫反应,可以用在器官移植手术中。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三、抗

6、生素的作用机制抗生素杀菌作用主要有4种机制:1、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2、与细胞膜相互作用。3、干扰蛋白质的合成。4、抑制核酸的转录和复制抑制。四、滥用抗生素的危害1、病原体产生耐药菌株人们在治疗疾病时候,应用的抗生素,同时也锻炼了细菌的耐药能力。这些细菌及微生物再次传染给其他病人的时候,就对原来应用的抗生素产生了一定的耐药性,或者重复使用一种抗生素可能会使致病菌产生抗药性。之所以提出杜绝滥用抗生素此乃是重要原因之一。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细菌耐药情况如下:耐药菌株产生速度过快:人类研制1种新型抗生素大约需要10年或更长的时间,而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时间却不足2年,新药的研制速度远远跟不上细菌耐药产生

7、的速度。世界卫生组织曾发出过警告,抗生素的滥用将意味着抗生素时代的结束,人类有可能再一次面临很多感染性疾病的威胁。2、滥用抗生素,可以导致菌群失调。抗生素的普遍使用有力的抑制了普通细菌,客观上减少了微生物世界的竞争,因而促进了耐药性细菌的增长。正常人类的肌体中,往往都含有一定量的正常菌群,它们是人们正常生命活动的有益菌, 它们参与人身体的正常代谢。同时在人体的躯体中,只要这些有益菌群的存在,其他对人体有害的菌群是不容易在这些地方生存的。而人们在滥用抗生素的同时,抗生素是不能识别对人类有益还是有害菌群的,结果是人身体正常的菌群也被杀死了。这样其他的有害菌就会在此繁殖,从而形成了二次感染,这往往会

8、要导致应用其他抗生素无效,死亡率很高。3、产生各种不良反应卫生部一项统计显示,我国每年有8万人左右直接或间接死于滥用抗生素。所有药物均既可治病也可致病,即任何药物包括抗生素均有不良反应。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大体上可分为不良作用和毒性反应,其中不良作用是指在正常剂量时发生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其他作用,症状较轻,而毒性作用是指由于用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患者的高敏感性所引起的。我国每年有20万人死于药品不良反应,其中40%死于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4、DNA污染细菌耐药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增长速度之快,是无法用生物的随机突变来解释的。细菌不仅在同种内,而且在不同的物种之间交换基因,甚至能够从已经死亡的同类

9、散落的DNA中获得基因。事实上,这些年来,每一种已知的致病菌都已或多或少的获得了耐药基因。研究人员对一株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分析表明,它的基因组中,超过四分之一的基因,包括所有耐抗生素基因,都是外来的。耐多种抗生素的鲍氏不动杆菌也是在与其他菌种交换基因中获得了大部分耐药基因。五、中国抗生素使用现状中国是抗生素使用大国,也是抗生素生产大国:年产抗生素原料大约21万吨,出口3万吨,其余自用(包括医疗与农业使用),人均年消费量138克左右(美国仅13克)。据2006-2007年度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结果显示,全国医院抗菌药物年使用率高达74。而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如此大规模地使用抗生素,在美英等发达国

10、家,医院的抗生素使用率仅为2225。中国的妇产科长期以来都是抗生素滥用的重灾区,上海市长宁区中心医院妇产科多年的统计显示目前青霉素的耐药性几乎达到100%。而中国的住院患者中,抗生素的使用率则高达70%,其中外科患者几乎人人都用抗生素,比例高达97%。另据1995-2007年疾病分类调查,中国感染性疾病占全部疾病总发病数的49%,其中细菌感染性占全部疾病的18%-21%,也就是说80%以上属于滥用抗生素,每年有8万人因此死亡。中国7岁以下儿童因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聋的数量多达30万,占总体聋哑儿童的30%至40%,而一些发达国家只有0.9%。在住院的感染病患者中,耐药菌感染的病死率为11.

11、7%,普通感染的病死率只有5.4%。这些数字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滥用抗生素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2008年,南京地区医院用药统计表明;在使用频率最高的前20种药物中,抗生素类药物占15种。使用抗生素及合成抗菌药物的经费占各类药品总金额的40.1%。各级医疗单位抗生素及合成抗菌药物的使用频率高达60%-90%,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90%以上使用抗菌药物。曾有对江苏南通地区农村卫生机构处方用药做过调查,在村、乡及县及医疗机构中,80%门诊处方含有抗生素或合成抗菌药物。由此可知,抗生素及合成抗菌药物的滥用在我国城乡都十分严重。抗生素及合成抗菌药物在发达国家同样存在。本世纪初有报道指出,2000年美国5

12、10万病毒感染所致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患者中,50%-60%患者的治疗处方中含有抗生素。美国每年花费150亿美元用于抗生素及合成抗菌药物,可见其中有大量不合理用药现象。1、医院抗生素使用过量我国门诊感冒患者约有75%应用抗生素;外科手术应用抗生素的情况则高达95%;我国住院患者的抗生素应用率为79%,这一数字远高于英国的22%和各国平均水平的30%。美国及英国等发达国家医院抗生素使用率为22%25%,而在中国则为67%82%,其中有40%以上的抗生素用于预防感染。另外在预防性用药的病人中半数属于使用不当,使用抗生素病人中1/3以上不需要使用抗生素。2、畜牧业抗生素使用过量随着畜牧业的发展,使

13、用抗生素治疗畜禽疾病更加广泛,致使各种肉类及奶制品中抗生素含量常超出规定。我国每年有6000吨抗生素应用于饲料添加剂,占全球抗生素饲料添加剂使用量的50%左右。六、改善中国抗生素使用过量之路无论是质粒还是染色体介导的耐药性,一般只发生在少数细菌内,只有当占优势的敏感菌因抗菌药的选择作用被大量消灭后,耐药菌才得以繁殖并导致感染。因此,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发展是抗菌药物广泛应用、特别是无指证滥用的结果。因此在细菌耐药性的防治中应注意:1、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凡有条件的医疗单位都应对临床常见致病菌进行细菌耐药性监测,掌握重要致病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的准确资料,供临床选用抗菌药物参考;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掌握用

14、药的适应症,用抗菌药前应尽一切可能进行病原学的检查,有条件时进行药敏试验,作为调整用药的参考;掌握适当的剂量和疗程,要避免剂量过大造成药物浪费和毒性反应及细菌耐药性的产生;疗程应尽量缩短,可用一种抗菌药能控制的感染则不任意采用多种药物联合,可用窄谱则不用广谱抗菌药,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预防应用和联合用药,避免滥用。但细菌容易产生耐药性的抗菌药物应用时须联合用药,以减少耐药现象的发生。2、争取及早作出病理学诊断有针对性应用抗生素。如临床对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经验治疗常用-内酰胺类抗生素,但若患者是支原体、衣原体或军团菌感染,这类抗生素就不会见效,反而诱导产酶菌出现。3、医院中严格执行消

15、毒隔离制度,防止耐药菌的交叉感染。对耐药菌感染的患者应予隔离,医院中医务人员尤其与患者接触较多的医生护士等,应定期检查带菌情况,发现带菌时应暂时调离病房或接触患者的岗位,以免传播医院内感染。4、加强药政管理。规定抗菌药必须凭处方供应,应由受过训练的医师开具处方,方可配给抗菌药:改善新抗菌药物的审批标准,加强抗菌药物的质量监督;对农牧业使用抗菌药物应加强管理,应严格控制临床应用的抗菌药作为动物生长促进剂或用于畜牧的治疗,以避免对医用抗菌药产生耐药性;细菌耐药性产生后并非一成不变的,有的抗菌药物在停用一段时间后敏感性又会逐渐恢复,因此,根据细菌耐药性的变迁有计划地将抗菌药物分期、分批交替使用,可能

16、对减少或防止细菌耐药性有一定作用。5、新抗菌药物的寻找和开发。进一步深入研究细菌耐药机制,不断寻找和开发新的抗菌药物以及抗耐药菌措施,并有效地治疗和控制耐药菌感染。但新药的来源已逐渐枯竭,而且新药的研发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耗费很多的人力和物力,因此这并不是长久之计。参考文献1许恒忠,张鉴等,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指南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12142张永信等,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手册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1361373王海生等,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2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4404顾觉奋等,抗生素的合理应用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25中国医学杂志6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7中华检验医学杂志8陈学锋,胡廷熹抗生素的滥用与原因分析J.药学进展,2000,24(5):296-2989张云芳,叶荣飞.浅谈防止抗生素滥用的一些措施J.中国药业,2001,10(9):38-3810冉懋熊,施玉兰抗生素类药物和临床应用现状J.中国药房,1995,6(6):1-2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