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欲望浸透的晚清军事形象

上传人:suij****uang 文档编号:56783964 上传时间:2022-02-2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殖民欲望浸透的晚清军事形象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殖民欲望浸透的晚清军事形象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殖民欲望浸透的晚清军事形象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资源描述:

《殖民欲望浸透的晚清军事形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殖民欲望浸透的晚清军事形象(1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殖民欲望浸透的晚清军事形象【摘要】第一次鸦片战争前,中国军事实力成为早期 在华外报持续关注的议题,所发表的有关报道和评论为西方 建构了中国军事形象。早期在华外报建构了怎样的中国军事 形象,这一形象折射出传播者的何种心态,其持续关注中国 的军事实力的动因何在?研究者通过考察有关“中国军事实 力”这一议题发现,借助有关报道和评论,早期在华外报不 仅仅是为了研究中国军事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了寻找“控制 东方的秘密” ;这一议题被在华外报持续关注,其主要动力 来自于当时西方国家征服中国的殖民欲望。【关键词】外报;军事实力;建构早在1830年1月,英国鸦片商的喉舌一一广州纪录 报就呼吁“打破中国坚冰似的排

2、外体制”,“使野蛮让位于文明”。之后,中国的军事实力成为早期在华外报 (以下简称“外报” )持续关注的议题。在鸦片战争爆发之 前,外报发表了大量报道和评论,从不同的维度,为西方读 者建构了晚清中国的军事形象。本文考察了鸦片战争前外报 有关中国军事实力的报道和评论,分析外报是如何建构晚清 中国军事形象的?建构了怎样的晚清中国军事形象,其中蕴 含着传播者怎样的心态?同时探究“中国军事实力”这一议 题被外报持续关注的动因。一、硬实力:武器装备和防御水平处于冷兵器时代 西方国家早就觊觎中国的军事实力。中国的军事实力到 底如何? 19 世纪早期广州口岸的外报从武器装备和防御技 术方面,不断发表关注中国军

3、事实力问题的报道和评论,向 西方读者展现有关中国的军事形象,其报道和评论所选择的 材料,往往来源于西方传教士、商人在华的考察和见闻。1832 年 2 月,加入英国伦敦会的传教士郭士立( Karl Friedlich Gutzlaff )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胡夏米等人一起,从 澳门出发,沿着中国东南沿海一带航行并进行考察活动。他 们的这次考察,除商业目的外,还有军事侦察性质。英国东 印度公司曾指示郭士立绘制海域图,探明中国沿海港口的航 道,搞清中国沿海一带的兵力部署、炮台位置和防御设施等 情况。是年 6 月 30 日,郭士立在日志中记载,他们巡视了 吴淞口炮台,考察了这里的防御内部结构,发现炮台的

4、设计 者不懂工事技术, 所建筑的炮台不堪一击。 郭士立断言,“如 果我们以敌人的身份发起进攻,整个军队的抵抗不会超过半 个小时”。撇开对中国的其他军事考察活动不算,仅在鸦 片战争前,郭士立在中国沿海一带的有关军事侦察活动就有 10 多次。这些考察活动为以后英国对华采取强硬政策提供了 依据。 1932年 5月中国丛报创刊后,曾一连 5 期连载郭 士立的1832年2月“现场报道”一一郭士立中国沿海考 察日志,其中不少篇幅介绍了中国军事技术问题。郭士立 也是广州外报的主要作者,由于他在中国沿海的考察经历以 及他个人的兴趣,自然对广州口岸的外报产生了一定的影 响,中国丛报 广州纪录报 广州周报等英美报

5、刊经 常刊登有关军事报道。但是,最初刊登的相关信息往往是对 中沿海风俗、民情的叙述和描写,单纯的军事报道很少见。借助报刊媒体,通过战争冲突直接报道中国军事实力问 题的作品始见于 1834年 11月中国丛报发表的长篇报道 在华英国当局一文。其中详细报道了 1834 年 9 月“律 劳卑事件”引发的中英军事两艘英国军舰在江中慢慢航行,常常随风转向,把船身 暴露出来,受到中国各炮台的袭击,然而不过轻微损伤。这 一经历表明,中国守军缺乏毅力,中国军事技术十分落后, 他们本来有可能击沉两舰,但没有实力击败对手。交战 结果出乎预料,英国军舰许多 32 磅的炮弹射中中国炮台的 炮眼。有一座炮台被击穿,炮台里

6、的一座小庙被炸得飞上了 天,变成一片瓦砾。可以断定,在英国军舰的这次攻击中, 中国人的损失一定很大。英国的军舰安装了蒸汽发动机、舰载火炮和导航设备, 极大地增强了作战的灵活性,提高了军事作战能力。而当时 清朝的“水师”没有近代化的船舶和军事技术装备,炮台建 设是冷兵器时代的产物;战船多是木质结构,船帆破旧,常 常偏离航向,看似庞然大物,但吃水量都在 250 吨左右,炮 台固定在甲板上,缺乏作战灵活性,很难瞄准射击的目标。 本来,中国守军占据有利位置,英国军舰完全进入射程,中 国守军使用的大炮却不能有效地击中对方。中英这次军事较 量,无疑是对中国军事实力的一次检验。与西方军事技术相 比,中国的武

7、器装备已落伍于西方,通过中英武力的初步较 量,中国的军事弱点暴露无遗。此后,外报一再呼吁对华动用武力,这与外报对中国军 事实力的判断有一定关系。 “律劳卑事件”后,外报刊登的 中国军事问题的文章逐渐增多。 1835 年 1 月,中国丛报 编发一组读者来信,以与中国人的交往为题刊登出来。 书信的作者意见基本相同,呼吁英国政府调整外交策略,放 弃“温和”政策。署名“一个外国人”的作者指出,把“天 朝”当成文明的国家来对待十分荒谬,针对英国议会倡导对 华实行“宽容体制”的言论,他指出, “天朝”把英国当成 “蛮夷”,这是中华帝国没有“见识大英帝国的强大力量” 导致的。言外之意,就是要对华使用武力。很

8、快,这种观点 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1835年2月 25日,广州纪录报 以“专题”形式,发表了评论对华战争 ,这篇评论公开 鼓动对中国发起战争。作者以“律劳卑事件”为由头,认为 两广总督卢坤“践踏大不列颠的神圣法律” ,英国不能再奉 行“沉默政策” ,应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给中国一点“教 训”,“以保护大英臣民及其国家的尊严” 。外报认为,战争的胜败是由交战双方军事实力决定的, 那么,中国的军事实力到底如何? 1836年 8月出版的中国 丛报在显著位置,以“专题”形式发表长篇评论中国人 军事技术与实力 。作者认为,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时代, 把新技术用于战争,这是社会文明的一种进步,而中国由

9、于 长期对外封闭,使社会文明处于停滞状态,导致军事技术落 后于西方国家, “中国将被视为处于文明的最低境地” 。评论 回顾了人类战争的历史,发现致命的战争一直是人与人之间 为争夺利益而进行的残酷争斗。当徒手搏击时,人们会使出 浑身的力气、技巧,试图击倒对方,赢得胜利。 “随着文明 的进步,战争以科学为依据,个人的勇猛不那么受推崇” 。 评论指出,中国虽然在 13 世纪火药技术就有所发展,但在 武器装备和防御技术等方面仍停留在冷兵器时代。 假如当时中西交战,中国能否防御和抵抗西方国家的军事进 攻? 1835年1月出版的中国丛报曾发表评论一一与中 国人谈判,对中国军事现状进行了分析。评论指出,中华

10、 帝国自称军事力量是无可匹敌的,但这个国家海军和陆军的 弱点已暴露无遗,军队毫无战斗力, “新近沿海的进军已经 说明:天朝的这个陆军和海军都不能把一艘仅由几个欧洲人 保护的商船驱逐开去。我们曾见过那些自诩为英雄的人,其 实不堪一击。一团英国兵可以击退天朝几个省的兵力,这绝 对不是夸张之辞”。从评论话语中可以发现,西方征服中 国的野心和欲望越来越强烈, 已经表现得急不可耐。 1836 年, 中国丛报 发表涉及中国军事防御水平方面的报道就有 20 多篇,其报道材料大多来源于实地观察。譬如对广州珠江口 沿岸炮台防御情况的报道从虎门到黄埔一路上都没有设防。黄埔炮台显得笨重, 不过是个摆设罢了,实际上一

11、点用处都没有。因为从两个方 向开来的船队很容易占领这个位置,使用西方舰炮,不费吹 灰之力就会把炮台摧毁这些炮台将会当成是防御工事的初级样品;没有城河、堡垒等防卫设施。事实上,这些只 是作为临时防御设施,一到生死关头,即使训练有素的官兵 也会抛弃阵地而逃走。可以断定,这些河上的炮台没有一座 能抵御外国军舰的炮火攻击。报道者发现,当时中国军事防御设施非常原始,属于冷 兵器时代的产物。在冷兵器时代,中国的这些防御设施可以 发挥军事防御作用。但时代变了,中国没有与时俱进;而西 方在科技文明的带动下,发展了军事技术,军舰上安装了蒸 汽机,可以轻松地远渡重洋, 其火炮射程可覆盖较大的范围, 瞬间可摧毁中国

12、落后的防御工事,冷兵器时代的防御设施已 失去原有的防御作用。经过 1834 年 9 月中英军事较量,西 方看清了中国军事的弱点,更确信了自己在军事上的优势地 位。二、软实力:多维展示中国军事实力衰落的图景除以上从“硬实力”层面报道和评论中国的中国军事实 力外,外报还十分关注中国军事的“软实力”:一方面从表层考察中国军队的军事素质战斗力问题;另一方面还从 文化、政治和历史等层面,透视了中国军事实力衰落的深层 原因,从而为西方读者建构了较为清晰、立体的晚清帝国军 事形象。当时中国军队的基本素质如何呢?首先,外报把当时中 国军队的素质与国民素质联系在一起进行考察,认为中国的 国民素质决定了军队素质,

13、导致中国军队战斗力普遍虚弱。广州纪录报创办不久,就大量报道有关中国的“内乱” 报道大多是讲述中国内乱不息,政府军没有战斗力,最后政 府只好靠对叛军的分化与收买来平息内乱。中国丛报曾发表评论:“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一样,农民受到政府的剥 削和压迫,仅仅处于能够生存的境地,使他们无心去关心谁 是总督,谁是皇帝。历史事实证明,无论谁骑在他们的头上, 反正没有任何东西丢失,因为新的征服者为了他的利益,将 不试图折磨没什么油水可榨的农民,而征服者的战利品土地 必须靠农民的勤劳耕种,才会创造社会价值。”在他们看来,在中国历史改朝换代过程中,农民就是农奴,像羔羊一 样默默活着,根本不愿走上战场为政府卖命。另外

14、,由于中 国军队多来自社会底层,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素质很低, 自然影响战斗力的发挥。中国丛报曾断言,“中国军队全 不中用,连一般的暴动也不能平定,这是人所皆知的事实” 譬如,海南岛发生叛乱时,两广总督李鸿宾带去平乱的军 队不过 6000 人,结果这些人一上战场就闻风而逃,军队战 斗力如此缺乏,已成为西方人嘲笑的对象。中国军队不能守 卫自己的疆土,连一般的骚乱都无法控制。那么,这支军队 不是徒有虚名吗?中国声称不畏惧战争,可是“你们能动员 的强大的陆军又在哪里呢?”? ?????其次,外报认为,最致命的问题是中国军队没有“爱国 心”。中国信使报发表评论指出,中国军队官兵都来自普 通百姓,而普通

15、百姓缺乏“爱国心” 。表面上看,中国的百 姓很排外,把“华” “夷”分得很清,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 忠诚于自己的民族国家。 1832年 4月14日, 中国信使报 刊登了广东一带的“叛乱消息” 。编辑对此发布评论指出, 一般而言,按照中国人的个性,他们对于这个帝国的政府并 不忠诚。无疑,如果自封的中国皇帝能取得政治上的成功, 那么,数以万计的中国人将会投奔到那里。??? ???对此,中国丛报也发表文章,加入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文章认 为,在中国,人们没有“爱国心” ,不限于普通百姓,那些 爬上社会上层的官僚士大夫也是如此。这些人读书是为了踏 上仕途,不是为了服务国家,为的是让自己踏上升官发财的 门道

16、。? ?? ???就连那些大政治家也同样没有“爱国心” , 譬如朝廷的权臣和 ?|,在乾隆在位的最后几年里,权倾朝野, 家财万贯。 然而,他的财富是以牺牲国家利益的方式得来的。 中国丛报发表评论指出:中国历史上缺乏像古希腊、古 罗马那样的爱国主义案例,在中国历史上难以找到那些高贵 的爱国主义案例。恰恰相反,中国人以追求个人财富和名誉 为人生目标。? ?? ???在中国丛报看来,中国自上而下 的人都没有“爱国心” ,这样一种精神现实,是中国军队缺 乏战斗力的根本所在。中国军队为什么没有“爱国心”?中国丛报发表评 论指出, 根本的问题是中国军队不懂得 “爱国”。中国丛报 曾报道,中国官兵大多没有受

17、过教育,缺乏文化素质,他们 只有个人利益、家庭利益,没有民族国家利益,因为在他们 的头脑中,“民族国家”这些概念非常模糊。 中国丛报指 出,中国军队对民族国家的理解, “只局限于养育他们的这 一片土地上,而并不会延伸至统治者管理的整个帝国” 。这 样,西方国家以武力征服中国就有了可乘之机,并认为这就 是“控制东方帝国的秘密” 。? ?????中国丛报还指出, “一些人为活命和土地斗争,另一些人则为他们的财产而斗 争。那些不受侵扰的劳动者无视这些斗争, 继续他们的生活, 对谁能够打胜仗, 普通百姓毫不关心” 。事实是否如此? 中 国丛报找到了说服西方读者的生动个案。譬如,驻守在沿 海港口炮台守军

18、的精神状态就是一个明证。由于长期缺乏战 斗训练,这些官兵养尊处优,军事意识懈怠,战斗力下降, 失去了战斗的警惕性,该报通过实地考察进行报道: 城门口应有强壮而又负责任的卫兵驻守。外国人出于好奇, 向城门内探了探,发现只有一个苦力样子的士兵制止窥探。 这名卫兵穿着短裤,一手拿着把扇子,一手拿着一根藤条做 的鞭子。外国人到官署前来呈递禀帖时,他们正为集合兵马 而发出信号。这时候,他们一个个鱼贯而入,不穿军服,不 带武器,昏昏欲睡,没有任何防御的准备。他们戴着棕色毡 帽,身著红色、黄色、褴褛衣衫,衣衫前后都绣着一个“勇” 字。也能看到身材高大、威猛的士兵,他们挽着弓,背着几 捆箭,生锈的箭,活生生一

19、幅好战的画面,不过是吓唬“蛮 夷”的把戏。? ???? ?这些报道,在观念形态上为西方建构了清晰的中国军事 形象:在这个广袤的帝国,支撑帝国的“天朝”军队人数众 多,但军队的文化素质较差。虽有军队的形式但无军队应有 的战斗力;这支军队不懂得“爱国” ,因此没有“爱国心” 中国军队是一支庞大的没有灵魂的军队。一旦西方发起战 争,中国的防卫军队就会迅速被击溃。从这些话语中可以发 现,外报饶有兴趣地研究和报道中国的军事问题,其动力来 源于征服中国、 “控制东方”的欲望和野心。而要实现他们 征服中国、“控制东方”的梦想,就有必要研究中国的军事 问题,然后才能逐步把他们的梦想变成现实。中国的军事问题到底

20、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对此,外报向 西方读者进行了深入报道和评论,为西方读者展示出一幅较 为立体的中国军事实力衰落图景。首先,外报把一个国家有否军事实力视为一种“文明进 步的标杆”。中国丛报认为,新航路发现之后,西方国家 在进步,在政治文明和经济发展方面已经领先中国。而中国 文明虽然一度领先世界,但现在与西方相比,不思进取,社 会发展仍停留在原来的水平。问题的根源在于中国传统文化 使中国人形成了封闭保守的文化心理, “长久以来,中华民 族养成了孤芳自赏、愤世嫉俗、目空一切的心理习惯,他们 自以为在文化、艺术、秉性、勇气和武艺等方面,胜过其他 任何民族。这在我们看来是一个巨大的反常,这使我们不免 注

21、意到这个民族的顽固性和狂妄性” 。? ?????他认为,中 国采取闭关自守、盲目排外的政策,就是这种文化心理在对 外体制层面的延伸。 这种文化心理, 也导致自己与世界隔绝, 不了解世界的最新发展,排斥外来的新知识,使自己陷于落 后的境地,因此制约了中国武器装备和防御技术的发展,影 响了中国军事实力的增长。其次,外报从政治角度观察中国军事实力问题,发现清 政府政治腐败、军事管理体制僵化也是导致中国军事实力下 降的因素。 皇帝高高在上, 看似具有最高的权威, 无所不能, 但在具体军事活动时,皇帝的命令又靠“驿站”层层下传。 各个部门互相牵制,推诿扯皮,影响了军事效率。军队的官 僚大多过着安逸的生活

22、,嗜钱如命,腐败成风。这样,士兵 也不愿意为他们卖命。上下之间互相欺瞒,好大喜功,注重 繁文缛节,做官样文章,结果, “天朝帝国虽然地域辽阔, 但事实上非常虚弱。这种虚弱,也是天朝政府所洞悉的。因 此只要太平无事,他们就不惜牺牲一切,以保存这个外强中 干的局面”。? ?? ?? ?外报还从历史的角度透视了中国军事实力衰落的原因。 中国丛报认为,汉民族文化同化了具有尚武精神的“鞑 靼人”,而这种尚武精神正在消失,虽然“一些鞑靼的军队 还保持着英勇好战的精神,不过并没有使这种尚武的精神在 这个庞大的帝国蔓延开来。皇帝对此早有不满,从乾隆皇帝 开始,整个国家对军事的狂热逐步衰退” 。? ?? ??

23、?中国 丛报指出,中国的鞑靼族已遗忘了军事训练,甚至连原来 的语言都遗忘了。 1836 年 2 月,中国丛报发表了与中 国定约:一个巨大的迫切需要一文,此文考察、梳理中西 关系历史,通过西方人在沿海侦察的最新材料,指出中华帝 国的海军一一“水师”实力虚弱,甚至无能力驱逐一艘只配 备数名武装人员的货船。 中国虽然地广人多, 实则不堪一击。三、结语外报为什么饶有兴趣地报道和评论有关中国的军事实 力问题?其动因来自何处?研究者认为,外报推出相关议题 的背后,无疑是西方人急于得到在华利益的诉求。首先历史地看,新航路开辟后,征服中华帝国一直是西 方国家的梦想,葡萄牙和荷兰都先后进行过尝试,但都以失 败告

24、终。进入 19 世纪,西方国家急需开拓海外市场,扩大 与殖民地的贸易,以英国为主的西方国家开始关注中国的军 事防御,研究中国的军事问题,其目的就是为以武力征服中 国做准备。 1831 年 7 月创刊的中国信使报 ,一开始就对 中国军事问题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兴趣,该报曾在第八期刊登 了长篇评论向中国开战 ,评论指出,中国是世界上少有 的傲慢无知的国家,其文明程度与欧洲国家无法相比。 “中 国善于颠倒黑白” “正是由于这种盲目的虚荣,他们一直拒 绝与外国政府交往” 。如何改变中国对外国人的态度?最有 效的办法就是对中国发动战争。作者指出,中国军事虚弱, 所有西方在华侨民都会支持与中国交战, “天朝帝

25、国的任何 军队都不堪一击,一旦与纪律严明和富有朝气的欧洲军队较 量,这个国家的防线将很快被摧毁,他们的抵抗将是一场闹 剧”。这些鼓动战争的言论,实质上代表了以英国为首的西 方国家欲用武力征服中国的真实心态。其次,早期外报传播主体(传播者)一是商人,二是新 教传教士,他们是外报的创办者,鉴于自身的利益需求,自 愿充当西方国家的代言人。作为商人,他们更希望中国实行 对外开放政策,向西方打开大门,进行自由贸易;身为传教 士,同样希望中国政治开放、文化多元,给他们提供相对宽 松的传教环境。但他们发现,长期以来的中西交流证明,靠 文化力量改变中国,道路艰难而漫长,是根本不能实现的现 实。“律劳卑事件”之

26、后,他们认识到使用武力让中国屈服, 并以此来改善中西关系是一条有效路径。最后要指出的是:外报所建构的中国军事形象,其中蕴 含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扩展其殖民范围的欲望。但从以上外 报的报道和评论中可以发现,这种“控制东方”的欲望,往 往又被外报以“文明” “进步”的话语进行掩饰。从经济层 面分析,人口众多的中国无疑是西方经济发展的巨大市场, 借助“上帝的法则”和“全球自由贸易”的幌子,他们使用 武力推进其经济殖民的势力范围,以争取其在华利益的最大 化。从文化层面分析,外报把中国军事的落后归结为文明的 落后,这其实就意味着文明国家对愚昧国度的宰制更具“合 理性”;从政治层面分析,自恃政治文明的国家对

27、落后国家 的军事占领也就有了冠冕堂皇的说辞。 正如裨治文所言,“我 们憎恶战争,反对损人利己的政策。我们也不为违背公理和 国际法的人作辩护。然而,过去西方国家与天朝的一切调和 都毫无成效, 那我们就要争取国家的体面, 以及侨民的权利, 摆脱天朝对我们的控制,争取我们自己的利益” 。? ?????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19 世纪在华外报与中国形象研 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 13BXW008 )注 释: The Future , The Canton Register January 16th, 1830. Barbarism , Civilization , The Canton

28、RegisterDecember 30th, 1834. 1827 年1835 年出现 4家在华英文外报,都集中于广州口岸,本文把这一时段出现的外报称为早期在华外报。 这一时段先后出现的英文在华外报有: 1827 年 11 月 8 日, 首家在华英文报纸广州纪录报(The Canton Register )出版;1831年7月8日,第二家英文报纸中国信使报(Chinese Courier and Canton Gazette)出版;1832 年 5 月,中国丛报(Chinese Repository)出版;1835年9月12日,广州新闻 (The Canton Press)出版。广州纪录报和广

29、州新闻 为英国人创办,其余两家为美国人创办。 C.Gutzlaff : Journal of Three Voyages Along the Coast of China in 1831 , 1832 and 1833, p153-154. 1833 年 1 2月,英国政府任命律劳卑( Lord Napier) 为首任驻华商务总监。 1834 年 4 月,律劳卑从英国出发, 7 月 15日到达澳门。 7月 25日,他在没有携带国书、没获得 清政府许可的情况下抵达广州。中国方面的行商奉两广总督 卢坤之命,告知律劳卑依惯例行事,一切交往文书由行商代 呈,不能与官方直接联系。卢坤发布一系列命令,要求

30、律劳 卑返回澳门,律劳卑拒绝执行。卢坤下令封锁外国商馆,断 绝日常生活来源。 1834 年 9 月 11 日,律劳卑命令英国军舰进入珠江口,先后与清军交战两次。卢坤封锁珠江,英国进 退失据受到英国舆论的指责。 War with china , The Canton Register, February 30th , 1834. ? ?? ?? ?? ???? ?Negotiation with Chinese , The Chinese Repository, January, 1835.? ?? ?? ???? ?? ?? ?? ?? ?? ?? ?? ?? ?? ?? ?Military

31、Skill and Power of Chinese ,The Chinese Repository , August , 1836.? ?? ?? ?Chinese Courier and Canton Gazette, April 14th, 1832.? ?? ?? ?Profession of Letters in China ,The Chinese Repository , July , 1834.??? ?? ?Sketch of Statesman Hok-wan,The Chinese Repository , October, 1834.(作者?楸本T夤?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编校:郑 艳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