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个人信用服务平台存在的问题

上传人:ba****u6 文档编号:56765139 上传时间:2022-02-2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3.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互联网个人信用服务平台存在的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互联网个人信用服务平台存在的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互联网个人信用服务平台存在的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互联网个人信用服务平台存在的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互联网个人信用服务平台存在的问题(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互联网个人信用服务平台存在的问题个人信用报告是全面记录个人信用活动,反映个人信用状况的文件,是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产品。个人信用报告查询业务开通以来,随着人民银行宣传工作的深入以及效果的不断显现,个人信用报告的使用范围逐步扩大,作为对被征信人经济活动的记录已成为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对个人信用状况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个人信用报告愈来愈成为人们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经济身份证” 。个人在申办信用卡、房贷、车贷、必须提供信用报告,甚至找工作、开账户、租房子也需要提供个人信用报告等。2014 年以前消费者主要是通过人民银行各级行临柜查询,随着信用报告使用日趋广泛,为减轻银行临柜工作压力,方便消费者

2、更加快捷的查询和掌握个人信用情况,央行于2014年1 月逐步开放了互联网个人信用报告查询平台,山西省于2014年9 月27 日起,开始个人信用报告网上查询试点工作。凡持有试点省身份证的个人,均可上网查询本人信用报告。该业务的开办,较好地满足了金融消费者了解自身信用状况的需求,但据人行忻州市中心支行对个人信用报告查询情况的调查显示,受互联网查询身份验证难、时效性差、程序繁琐、认知度低、功能不完善等因素影响,制约和影响了平台应有作用的有效发挥,个人信用报告开通互联网查询后,通过互联网查询个人信用报告数量很少而人民银行现场查询数量仍然居高不下的问题亟待解决。调查方式及样本选取情况本次采取全面与抽样问

3、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在忻州市互联网个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运行使用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随机选取200 名居民(教师11 人,占5.88%,个体经营者67 人,占36.90%,自由职业者61 人,占32.62%,公司职员10 人,占5.35%,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员36 人,占19.25%)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200 份,收回有效问卷187 份,有效率93.5%。存在主要问题平台查询使用率低,居民仍以传统查询方式为主。2015年一季度忻州市全市(含辖区支行)现场查询业务量3145笔,占查询总量的 99.9%,问卷调查中仅有 4 人使用过互联网查询,仅占查询总量的 0.1%。公众知晓率、互联

4、网安全性认可度低。问卷调查显示,不知晓可用互联网查询个人信用报告的82 人,占 44.1%;不会使用互联网查询的 32 人,占 17.2%。另有部分社会公众从主观上不能接受通过互联网查询个人信用报告,适用人群十分有限。此外部分公众认为网上查询存在安全隐患,查询注册时会涉及到输入个人隐私信息,如银行卡号、取款密码、姓名、证件号码、手机号等,从而担心网络查询信用报告时会发生失密和泄密,主观上对互联网查询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一般来说,选择互联网查询方式的主要是对网络比较熟悉的年轻人,对于年纪较大、偏远山区或者对网络使用不熟悉的查询人,由于客观上不会查询操作,所以也不会选择网上查询。注册身份验证难。一

5、是“私密问题验证”通过难。注册验证项目多且内容具体,如内容涉及信用卡办理时间和授信额度、贷款的具体时间和金额等,查询人因记忆不清,难以通过验证。据调查,注册验证项目 38 个,其中易于回答的问题 22 个,占 57.9%;稍有难度的问题 12 个,占 31.6%;难以回答的问题 4 个,占 10.5%,主要是验证项目涉及时间跨度大、记忆不清、太过具体不易被关注。问卷调查显示,认为验证项目复杂的近五成,认为网上查询注册过程繁琐的近4 成。二是注册答题时间相对较短。注册验证的答题时间仅为10 分钟,须回答5 个私密问题,在回答有难度的情况下,很难一次顺利完成。据调查统计,在注册成功的用户中,一次性

6、注册成功的仅占比44%。三是“数字证书验证”支持的银行较少,无法满足偏远地区查询需求。问卷调查显示,有25.3%的客户表示是因为无法通过身份验证。从验证方式看,目前通过互联网查询个人信用报告有数字证书验证和私密性问题验证两种方式。数字证书验证通过与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合作的银行或机构发放的证书来验证身份,通常存储在银行发放的密钥(U-Key)中。当前,平台支持的数字证书发放银行共77 家,且不含市场份额较大的工农中建交五大商业银行,造成很多查询客户无法通过身份验证。调查显示,仅有28.3%的样本客户持有银行密钥,其中,持有五大商业银行密钥的客户占52.1%。私密性问题验证是基于个人在银

7、行办理信贷业务过程中形成的身份信息和信贷信息设计的,没有办理过信贷业务或对已办理信贷业务信息不熟悉的查询客户无法通过身份验证。问卷调查显示,有69.3%的样本客户未与银行发生过信贷业务, 而在与银行发生过信贷业务的客户中,有 53.2%的客户对信贷业务信息不熟悉。居民使用此方式验证身份存在较大局限性,挫伤了其网上查询的积极性。不能及时获得查询结果。互联网个人信用报告查询系统中的三项查询内容均不能实时获得查询结果,等待时间最快需 3 4 小时,最慢需 24 小时。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上网查询的周期较长, “申请信用报告查询” 24 小时内只能查询一次,若操作不当还将无法获得查询结果,如注册

8、时需手动勾选信用信息查询内容,注册成功后需提交查询申请,若不勾选将不能获取任何信息,但用户在操作中易忽略勾选。问卷调查显示,认为互联网查询不便的主要原因是不能及时得到所查询信息的占38%。二是由于互联网运行的个人信用信息平台与基于人民银行内联网运行的个人征信系统实行物理隔离,互联网注册和查询申请每日进行集中受理,并需要在两网间进行数据交换,导致个人提交查询申请后24 小时后才能查询个人信用信息,影响了信用信息查询的时效性。三是平台建设存在不足,导致查询个人信用信息时会出现网速慢而影响查询进程的情况。问卷调查显示,在通过互联网查询过个人信用报告的客户中,有 79.3%的客户表示通过互联网查询时网

9、络操作环节需用 30 分钟以上, 有 59.2%的客户表示存在网速过慢的情况。金融机构接受认可度相对较低。一是目前通过互联网渠道只能查询到个人简版信用报告,不能满足群众需要。二是互联网查询获得的个人信用报告与在现场查询的个人信用报告在报告格式和内容上有很大不同,得不到认可,影响了互联网查询个人信用报告的公信力。互联网提供的个人信用报告与人民银行金融信用信息数据库提供的基本一致,但身份证号仅显示后四位,前面 14 位用“ * ”号代替,部分金融机构对此持谨慎态度,对互联网提供的信用信息认可度相对较低,有的机构还同时要求提供人民银行信用报告查询结果并加盖查询专用章。问卷调查显示,通过互联网取得信用

10、报告的被调查者中,曾经历金融机构不认可的逾四成。对策和建议降低注册验证项目难度,适当延长答题时间。适当减少项目量,丰富身份标识手段,如增加军官证、手机动态验证码验证等。同时,将答题时间延长至 30 分钟,为客户提供充分的思考、确认和修改时间,提高一次性注册成功率。提高查询时效性,实现系统自动备份查询结果。增加两网间数据交换频率,由每日一次改为每日多次分时段交换,并将征信中心数据与个人信用查询网站融合,缩短查询信用报告的等待时间,提高查询的时效性和便捷性,进而提高平台的使用效率。同时,增加系统自动记录、备份操作过程和查询结果的功能,使用者注册成功后,系统自动备份各项数据,使用户二次使用时无须再注

11、册, 降低系统操作的繁琐度。一是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增加工作人员数量,改进互联网注册和查询申请受理方式,建立科学、高效的两网数据交换机制,降低数据交换时间,提高互联网查询个人信用报告的时效性。同时,加强网络硬件建设及维护,提升网络运行速度。二是完善个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优化网站功能,简化查询程序,减少查询步骤,增强查询的可操作性增加“数字验证” 合作银行。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逐步优化互联网查询方式。同时,积极协调增加平台合作银行,尽快将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招行等大型金融机构纳入“数据证书验证”方式,提升通过率。满足偏远地区居民互联网查询个人信用信息的需求,调动居民使用服务平台的

12、积极性。统一报告格式,提升互联网信用报告的公信力。建议在互联网个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增加明细版信用报告查询服务内容,同时保持信用报告格式的统一,满足查询用户的实际需要,提高互联网个人信用报告的公信力和法律地位,使互联网查询到的个人信用报告在实际应用中得到认可。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有针对性地采用多种方式,加大对查询系统服务平台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金融机构网点多、接触客户多的优势,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对个人信用报告网上查询渠道的宣传,增加受众面。同时,加大产品使用和宣传解释力度,采取在银行网点、小贷公司等设立“互联网个人信用查询专区” ,以及开展平台应用培训、扩大信用产品使用范围等方式,提高居民的认知度和金融机构的认可度。(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忻州市中心支行)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