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岳麓版高一必修一试题:第一单元_检测试题解析版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56742969 上传时间:2022-02-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3.2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高中历史岳麓版高一必修一试题:第一单元_检测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岳麓版高一必修一试题:第一单元_检测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岳麓版高一必修一试题:第一单元_检测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岳麓版高一必修一试题:第一单元_检测试题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岳麓版高一必修一试题:第一单元_检测试题解析版(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一单元检测试题(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编者选题表知识点题号易中夏冏制度与西周封建1、2、34、5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6、7、89、10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11、13、1412、15、16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17、1819、20综合21、22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 .”其(指周)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由此 可见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主要是()A.建立大宗小宗体系B.拱卫王室统治C.明确宗室血缘亲疏D.扩大统治范围解析:B 由“以亲屏周”可知其目的在于拱卫王室统治。2 .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

2、,以嫡立。”材料反 映了()A.财产继承的原则B.宗法制的基本法则C.任人唯才的要求D.兄终弟及的传统解析:B “庶出,不得立” “虽幼,以嫡立”反映的是血缘关系与政治地位间的关系,体现了宗法制的基本法则。3 .中国人史纲中说:“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但父亲遗留 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 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 整。”西周时“适当的方法”是指()A.分封制B.宗法制C.察举制D.世袭制解析:B 从材料“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 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整”

3、 可以看出材料中的问题是权力分配的问题,宗 法制的核心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由此解决了权力继承纷争的问题,故选B。4 .(2017 山东潍坊期末)周代的礼制内容非常复杂,在众多规定中体现了 “亲亲” 和“尊尊”两个基本原则。其中,“尊尊”主要反映了()A.浓厚的宗族色彩B.强烈的等级意识C.浓重的神权色彩D.发达的礼乐制度解析:B周代礼制的“亲亲”和“尊尊”意为要亲近应该亲近的人 ,尊重应该尊 重的人。“亲亲”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互相爱护团结,体现出带有浓 厚宗族色彩;“尊尊”不仅要求在家庭内部执行,贵族之间、贵族和平民之间,都 要讲尊卑关系,讲秩序和等级,故B项正确。5 .“西周政治

4、里有着浓厚的贵族色彩,形成了 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这表明 ()A. 周天子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B. 周天子掌握了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C. 西周等级分封制以宗法制为核心D.西周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解析 :C 材料中“贵族色彩” “共主” “地方分权体制”等信息反映了西周形成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分封制 , 故选C。 “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符合商王统治的特点,A项错误;B、D两项中“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属于秦朝的政治特征。6.(2017 山东青岛期末)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道:“秦裂都会而为之郡 邑, 废侯卫而为之守宰 , 据天下之雄图 , 都六合之上游, 摄

5、制四海 , 运于掌握之内 ,此其所以为得也。 ”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B. 贵族体制向官僚体制的转变C. 诸侯争霸 , 分封制瓦解D.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解析 :D 材料体现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但题目的要求是回答背景 ,A 项错误 ; 贵族体制向官僚体制的转变是该制度实施的影响 , 不是背景 ,B 项错误 ; 诸侯争霸 , 分封制瓦解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现象,C 项错误 ; 秦实现统一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前提 ,D 项正确。7. 秦灭六国后 , 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 “三皇” “五帝” 之名而称 “皇帝” , 其首要目的是()A.

6、宣扬托古改制B.承袭华夏传统C. 突出个人功业D.标榜君权神授解析 :C 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功过五帝、德高三皇” , 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 , 因此 , 把三皇与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 ,C 项正确。8. 在中国历史上, 全国各级政府之间是一种严格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 , 这种自上而下的垂直线型政府权力运作体系一直是我国行政管理系统的核心。 其历史源头应当是 ()A. 分封制 B. 郡县制C. 郡国并行制 D. 行省制解析 :B 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下地方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享有世袭的统治权 , 对“天下共主”的周王尽一定的义务, 而周王直接控制王畿地区 , 并未形成自上而下的垂

7、直线型政府权力运作体系 , 故 A 项错误; 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 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垂直线型政府权力运作体系 , 故 B 项正确 ; 西汉初期在地方推行的郡国并行制存在分封的诸侯王国 , 与题干材料关键信息“自上而下的垂直线型政府权力运作体系”不符,故C项错误;从元朝开始在地方实行的行省制不是形成“自上而下的垂直线型政府权力运作体系”的历史源头,故D项错误。9 .(2017 山东济宁期中)某学者指出,秦代的郡县制构成了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他得出这一结论, 主要是基于秦代()A.地方长官的选拔方式B.皇权的至高无上C.三公九卿各司其职D.疆域规模的扩大解析:A

8、 秦朝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打破了贵族政治下的血缘传承,是官僚 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故A项正确;皇权的至高无上是皇帝制度的特点, 故B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郡县制是地方制度,而三公九卿是中央官制与材料无关 故C项错误;疆域规模的扩大是推行郡县制度的因素,与“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的重要标志”无关,故D项错误。10 .湖南省湘西里耶古城曾发现大量秦简,其中J1(12)10简内容是:正面:廿六年(即公元前221年)六月癸B1(丑),遥(迁,派遣)陵拔(应为“掾”,吏) 肌刑讯)蜜衿(蛮荆)。背面:鞫(审讯犯人)之,越人以城邑反。下列选项中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秦朝统治范围最远已达

9、湖南B.秦朝郡县制得到全面推广C.楚国遗民流窜到湘江流域D.秦朝制度推广引发矛盾冲突解析:D 从该秦简信息看,秦统一六国之后,派官吏对今天的湘西一带加强管理 推广秦律,强化对少数民族的约束,一些少数民族不堪苛政和严酷的法律而反抗 政府。这说明秦朝制度推广引发了矛盾冲突,故选D项。秦朝统治范围南至南海 故A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信息反映了秦朝对今天湘西的管理,而非郡县制度得到全 面推广,排除B项;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11.(2017 福建厦门期末)如图是中国古代的某一中央行政制度示意图。该制度B.降低了监察效能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设立()A.简化了决策过程 C.加强了君主专制解析:C 根据题目中的示

10、意图可以得知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的长官均是宰 相,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故A项错误;门下省负责 审议,与监察无关,故B项错误;三省的长官均是宰相,分工明确,彼此牵制,削弱了 相权,加强了皇权,故C项正确;三省六部是君主专制下的分化事权,并非是三权分 立,故D项错误。12 .唐朝元和年间,中书省丞相皇甫镇奏请减少内外官俸钱,门下省官员崔佑认为 此法不妥,封还诏书,皇帝采纳了崔佑的意见,皇甫镇的建议作罢。由此可见 ()A.唐朝时期的丞相权力大于皇权B.唐朝三省制有互相制衡和分散相权作用C.唐朝门下省权限高于中书省D.唐朝的中枢机构具备君主立宪制特征解析:B 唐朝三省

11、长官的职责分别为: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 执行政令。其中中书省和门下省相互牵制,B项正确。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皇权 至上,排除A;门下省与中书省分工不同,不存在权限高低问题,排除C;三省分权是 为了加强皇权,不具备君主立宪制特征。13 .下图是古代中国某一朝代的中枢机构图,该朝彳t是()皇帝前会以三可 |字制F通t*而fTW用馨惶鼻史中界甘鼻麻H tat |!L-jga|;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北宋解析:D图片中“三司” “中书门下” “枢密院”反映的是二府三司制,是北宋为加强君主专制,把宰相权力一分为三的表现,故D项正确。14 .“在这种制度下,有文才的人得天独厚

12、,往往成为政府最有力的拥护者” “而平 民百姓,因为有可能通过(它)而同样步入上层因而他们对现有秩序往往也表示拥护A.分封制C.三省六部制这种“制度”是指()B. 科举制D.九品中正制解析:B 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有文才的人往往成为政府最有力的拥护者”“平民百姓,因为有可能通过(它)而同样步入上层”分析,科举制是考试选官制度, 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情形,平民通过考试也可以步入仕途,故B项正确。分封制 体现的是贵族政治,与材料中平民可以步入上层不符,故A项不正确;三省六部制 是中央官制,不能体现材料中文人优势以及平民可以步入上层,故C项不正确;九 品中正制使得选官权操纵在世家大族手中,不符合材料意

13、思,故D项不正确。15 .(2017 四川宜宾期末)唐代学校分六种,其中“四门学”招收低级官员的儿子 和普通民家的聪明子弟,学校来的“生徒”是其取士的主要来源之一,“生徒”能 通一大经以上者都给官做。由此可知()A.唐朝官员的入仕途径多样B.平民有机会步入社会上层C.唐朝的“生徒”人数众多D.官僚体系已出现膨胀趋势解析:B A项与材料“主要来源之一”不符,故A项错误;据材料“招收普通 民家的聪明子弟”可知,平民有机会步入社会上层,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生徒 来源,与生徒人数无关,故C项错误;生徒能通一大经以上者都给官做”反映 唐代重视人才,而非强调官僚体系出现膨胀趋势,故D项错误。16 .唐代

14、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 ,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 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解析:D 从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并结 合所学可知唐代君主的权力受到了丞相和谏官等的制约,故A、B两项错误;从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可见宋代谏官对皇 帝负责、监察宰相,故C项错误;从唐宋谏官的职责变化,可见宋代君主专制的程 度明显高于唐代,故D项正确。17 .(2017 河北石家庄期末)清代规定:“不得官于其乡五

15、百里以内”(官员任职 必须远离家乡五百里以外)。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强化君主专制B.加强中央集权C.杜绝地方割据D.防止吏治腐败解析:D 官员任职必须远离家乡五百里以外,实际是限制官员扶植当地势力,建 立自己的势力体系,导致腐败,故可判断A项错误,D项正确。宋代以后,中央在与 地方的分权中已处于绝对上风,故B、C两项不是材料中清代规定的主要目的。18 .明朝自宣德以来,中央机构互相倾轧。英宗登基后,太皇太后委政内阁,令大学 士杨士奇等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明朝票拟走向制度化。这主要 反映了()A.内阁地位逐渐提高B.明英宗时期初设内阁C.废丞相后政治腐败D.内阁成为法定的

16、中央机构解析:A 题干信息“令大学士杨士奇等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明 朝票拟走向制度化”反映出内阁官员参政议政的权力提高 小项正确。设立内阁是 在明成祖时期,B项错误;材料无从体现政治腐败,C项错误;内阁始终没有成为法 定的中央机构,D项错误。19 .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 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 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 在说明内阁的设立()A.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C.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D.直接导

17、致了皇权削弱解析:A 在明代,内阁成员没有宰相的权力与地位往往不愿得罪大臣。这种害怕 得罪人的心理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故选A。内阁的设立并未加强对百 官的监察,排除B项;材料突出内阁的消极影响,C项错误;内阁的设立加强了皇 权,D项错误。20 .(2017 山东烟台期末)下面文字内容节选自一则民间收藏的清代圣旨。该圣 旨的撰拟机构应是()新法之施于民亦大利也,钦命康有为入京专心拟其新纲,力求创新以尚吾天 颜,钦此。光绪二十年九月八日 A.中书省 B.内阁 C.军机处 D.吏部解析 :C 根据材料 , 圣旨颁布时间为光绪年间 , 这一时期的中枢机构是军机处, 负责处理内政外交日常军国大

18、事 , 并根据皇帝旨意草拟圣旨 ,C 项正确 ; 明代就废除了中书省 ,A 项错误 ; 清代内阁已经没有实权,B 项错误 ; 吏部无权草拟圣旨 ,D 项错误。二、非选择题 ( 本大题共 2 小题 , 每小题 20 分 , 共 40 分 )21 .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裴姓是伯益的后代, 周代被封于非 ( 原字为上非下邑) 乡 , 后代因此以非为氏。后来他们的后裔( 六世孙 ) 徙封解邑 , 就去掉邑旁 , 以衣旁为裴, 称裴氏。裴氏世谱材料二 据裴氏世谱载, 河东闻喜 ( 山西省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 裴氏家族公侯一门 , 冠裳不绝 , 在封建社会时期 , 七品以上官员 , 达

19、3 000 余人 , 官居宰相之人高达 59 人。第 3 位宰相 , 裴绾 : 裴氏家族第十七世, 汉献帝时官居尚书令。第 41 位宰相 , 裴度 : 裴氏家族东眷第十八世, 唐穆宗时官至中书令。第 59 位宰相 , 裴定 , 裴氏家族第四十一世, 宋仁宗时官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材料三 裴氏家记 历代均有人撰修, 父死子继 , 子死孙承 , 呕心沥血 , 锲而不舍 ,最终成书。虽名曰家族谱牒, 实际上已远远超出了谱的范围。它的大部分内容都同社会历史问题相联系 , 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兴衰更替的真实纪录。(1) 据材料一, 概述裴姓形成的原因。(6 分 )(2) 指出材料二中三位宰

20、相所在部门的主要职能。 (8 分)(3) 据材料三, 概括族谱的现实意义。(6 分 )解析 :第(1) 问, “周代被封于非乡”反映了其姓氏来源于分封制 , “后裔 (六世孙 )徙封解邑 , 就去掉邑旁, 以衣旁为裴” 说明后人徙封解邑 , 进行文字改造。 第(2) 问,裴绾“汉献帝时官居尚书令” , 属于汉朝内外朝制度中的内朝 , 是决策机构 ; 裴度“唐穆宗时官至中书令” , 属于唐朝三省六部制中的中书省, 主要起草诏令; 裴定“宋仁宗时官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 是宋朝的宰相 , 只管行政。 第(3) 问, 族谱本身就有凝聚宗族的作用 , “它的大部分内容都同社会历史问题相联系 , 是当

21、时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兴衰更替的真实纪录”表明族谱具有传承文化和反映历史的作用。答案 :(1) 原因 : 分封制的封地; 后人徙封解邑 ,进行文字改造。 (6 分)(2) 裴绾所在部门 : 决策 ; 裴度所在部门 : 起草诏令 ; 裴定所在部门 : 只管行政。 (8 分)(3) 现实意义 : 凝聚宗族 ; 传承文化 ; 反映历史。 (6 分 )( 答出任意两点即可)22.(2017 山东泰安期末)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

22、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李晓杰体国经野 : 历史行政区划材料二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材料三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 , 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 的变动。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1) 据材料一 , 后世对秦始皇在

23、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 ?概括这一做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 , 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 ?(8 分)(2) 据材料二 , 概括行省制的特点 ; 结合所学知识 , 分析元朝行省制的积极影响。 (6 分)(3) 据材料三 , 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 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6 分)解析 : 第(1) 问, 根据材料很容易确定是郡县制 , 郡县制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 刘邦采用的 “混合体” ,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汉初实行的郡国并行制。 第 (2)问, 根据材料“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

24、”可以得出特点 ; 行省制的积极影响, 根据所学知识从巩固统一、后世影响等方面回答即可。第(3) 问, 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总体评价, 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 是因为其目的始终围绕中央集权的加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具有开放性, 言之有理即可。答案 :(1) 做法 : 全面推行郡县制。影响 : 巩固了国家统一,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 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 为后世历代所沿用。混合体: 郡国并行制。 (8 分)(2) 特点 :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影响 : 加强了中央集权, 巩固了国家统一,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对后世影响深远。 (6 分 )(3) 理解 : 始终维护中央集权( 或始终为加强中央集权服务) 。认识 : 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关系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主要调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 制度随社会发展需要而变化。 ( 任答两点 , 言之有理即可得分)(6 分)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