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上传人:细水****9 文档编号:56714440 上传时间:2022-02-2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0.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叶文虎 教授(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人类社会中的逐步被认同,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始从经济系统的结构与运行方式的角度去探索消除或缓解人类生存、发展面临的三大危机(资源枯竭、环境恶化、贫富两极分化)的理论与方法。近十年来,不少国家已在循环型经济的建设上进行了许多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包括“物质流分析”、“生命周期分析”、“供应链管理与逆向物流”、“清洁生产与零排放工艺”、“为环境而设计”、“生态产业园区”、“再制造、再循环与废旧产品资源化”、“减物质化”等体现循环型经济思想的共性技术,在企业内、企业间以及城市和区域内不同层次经济活动以及产业布局、城市

2、规划乃至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不同层次规划活动,探索构建物质环状流动的“低负荷、高效能”的循环型经济技术、工艺和管理。一、对循环型经济的历史地位与现实意义的再认识环境-社会系统学认为,社会是人类在追求更好生存的过程中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产物。社会一旦形成,就作为一个独立的力量(“元”)参与到人与自然的作用中,社会的演变规律与发展走向可从“人-自然-社会”这个整体的变化规律中去探寻。传统经济模式是“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过程,或者是以“先污染,后治理”为特征的“过程末端治理”模式;而循环经济模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多重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

3、效益和环境效益。(一)主导发展要素的历史演替经济的类型、结构和走向对社会的进步有着极大的影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际上也是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决定其转变的一个重要条件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先从经济发展主导要素的历史演替中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经济系统演变的走向。人类早期,包括奴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取决于劳动力的数量与健康质量,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是劳动力,因此,奴隶主拥有的财富以奴隶来衡量。到了农业文明时代,土地成为经济发展的稀缺资源,取代劳动力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地主拥有的财富以土地来衡量。工业文明时代初期,资本以其稀缺和在经济发展中可以带来规模效应而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资本的密集被称

4、为规模化。后来,技术的力量逐渐显现,“资本追逐知本”,使得技术成为工业文明时代中期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又叫做知识经济。当前,社会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已经转变为信息,信息的生产、流通和使用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从世界五百强企业排名的演变就可以窥见端倪。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知识资源的发展、积累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不仅形成了知识产业,而且导致国际经济分工重组,在世界范围内正在形成新的资源分配格局:以生产、分配和消费知识资源为主的知识经济国家,以依靠装配劳动为主的劳动力经济国家和以生产石油、矿产等为主的资源经济国家。但是,自然资源经济受到资源储量、能源消费与环境保护的制约;劳动力资源随着经济高

5、速增长将不可能长期保持低成本优势,而且它们的附加值都很低。因此,知识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主题。在来自欧美日发达国家的高技术产业竞争和来自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新兴产业竞争的双重压力下,加之传统产业将向海外更低成本地区转移的潜在威胁,依靠传统的劳动密集、资源密集和资本密集都已很难提升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为此,国家非常关注和重视提高我国的绿色竞争力和“软实力”。也就是在经济系统中,以生态化为核心来整合资源、资本和技术。其中,要特别注意开发生态技术,包括生态型的材料、工艺和管理。今后,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将是生态化与人性化的经济发展,也就是说,在今后人类社会的经济系

6、统中,“生态化”和“人性化”将扮演经济发展主要驱动力的角色。(二) “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动状况人类社会是以“三种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经济是社会中全部上层建筑的基础,而物质在环境-社会系统中的流动是经济活动的基础,也就是说,自然环境的生产力是经济基础的基础。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依赖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从人类社会的角度看,这种交换包含输入与输出两个方面。输入指人类社会从自然环境中取得自己所需要的原料。输出则是指人类社会将生产废弃物(从自然环境中得到的资源中提取出符合需要的产品以后的“多余物”)以及消费废弃物(产品消费后所成为的“弃置物”)又送回

7、到自然环境中去。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这种物质交换对于人类社会系统内部活动的进行与和谐的维系,是至关重要的。“三种生产”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阻碍,人类社会系统的活动及其和谐就要受到威胁,环境-社会系统的稳定演化就会受到扰动。当前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是:(1)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对经济发展的追求是无限的,而自然环境向人类社会提供自然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的能力是有限的。这是一对决定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永恒的矛盾,只是在不同历史阶段激烈程度不一样而已。上述基本矛盾在20世纪50年以后被严重激化。表现在经济系统活动上的是:经济活动方式使物质在人类社会中的流动呈现出种类

8、越来越多,数量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已远远超出了物质在自然环境中的流动速度。经济活动方式使越来越多的物质退出了物质在“环境-社会系统”中的循环(不能为自然环境所消纳),从而使自然环境向人类社会提供支撑的能力越来越弱。(2)在人类社会内部,人类对社会财富公平分配的追求是无限的,而经济的发展则是把社会财富的配置权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因而在这种经济基础上构筑起来的上层建筑(社会规则)公平分配社会财富的能力是有限的,因而地区间、行业间以至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日益加大,直至威胁社会的安定、生活的安宁。这是另一对决定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基本矛盾。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人类必将会走上一条能妥善处理上述两大

9、基本矛盾的道路,这就是可持续发展之路。当前,关键是要找到一个正确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系统的生态化和人性化就是基于这一认识所作的判断和方向性的选择。(三)经济生态化是今后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与传统经济系统相比,新的经济系统多了几个循环的环节,为显示差别,我们称传统经济系统为“直线型经济系统”,新的经济系统为“循环型经济系统”。与循环型经济相比,经济生态化的研究视野与内涵要更加宽广,涵盖了经济系统的整体内容,不仅仅是物质的循环流动。经济生态化核心是经济系统向自然生态系统有选择性的学习,通过调整经济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转变和优化要素利用方式,以最大限度降低经济系统运行对资源和环境影响,向稳态经济的最终目

10、标迈进的过程。经济生态化包括三个方面的转变:1)重新定位经济系统,保持经济系统索取和资源环境供给之间协调,经济系统废弃物排放和环境承载力协调;2)转变经济系统结构,改造已有产业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新增“绿色”产业和创新利用方式;3)转变经济系统功能,从“又多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又省”,从强调最大到强调最可持续,从物质生产到同时进行物质生产和辅助环境生产,从提供产品到提供服务。由此可见,构建循环型经济是经济系统的一个具有根本性意义,或者说是革命性意义的大变革,由于它将导致社会运行规则的改变,因此它是人类理性的回归与升华,是人类社会进步和文明演进的必然选择。二、对循环型经济本质特点的再探讨循

11、环型经济的内容和本质特点表现在物质流动、能源消耗、增长模式、经济生态一体化以及建设循环型社会诸方面:(一)物质流动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物质流动形成闭路循环,最大限度地利用物质,而后者却依赖于大量从环境输入资源并排出废物,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最终造成资源环境短缺,使经济发展无可为继。经济生态化的目标之一即完成直线型经济向循环型经济的转型,着眼于通过增加物质在人类社会中(不仅是经济系统中)的环状流动(不是闭环流动),使在获得同样经济收益情况下可以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不是降低人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措施是发展旨在促进资源环境建设的“第零产业”与废弃物再利用的

12、“第四产业”,通过增加“分解者”完成废弃物的资源化和物质的循环利用,通过增加再资源化的物质流减少对新鲜资源的使用;另外,采取创新的经济模式,以提供服务代替提供产品是一种新的趋势,从而在满足经济需要的同时尽可能减少物质消耗。(二)能源消耗物质在人类社会系统中呈环状流动是需要投入人力、物力和消耗能源的。由于能源也是一种自然资源,也在某些种类(如矿石能源)和一定程度上具有有限性,因此发展循环型经济并不意味着循环利用的次数越来越多,封闭的程度越高越好。从能量角度来看,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都是开放系统,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着各种形式的能量交换,其内部各种复杂的生活、生产活动也是靠不断的能量传递与转化来推动

13、的。热力学定律制约着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利用能量的限度。由于能量的利用效率有限,其利用梯次也受到限制。在经济系统中追求物质资源的高效利用与能源消耗往往存在着一对矛盾,因为伴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多,能耗亦会增高,造成更高的成本。所以,有必要权衡利弊,恰当地调节经济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目前的经济系统中能源消费以化石能源为主(2004年全世界能源消费的88%都来自化石能源)。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能源消费量大幅增长,直接造成能源资源存量的枯竭,引发酸雨和全球变暖等问题。如何满足人类经济对能源的需求并且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损害是经济系统面临的重大问题。开发新能源取代不可再生资源是大势所趋,也是经济生

14、态化的必然之路。正如赫尔曼费舍在“阳光经济”中描述的,利用阳光型能源和阳光型原料,利用可再生能源取代不可再生能源,使经济系统建立在可持续的能源供应基础上,完成经济系统能源利用的转型。(三)增长模式从反馈机制角度上讲,经济系统是增长型的,其内部的动力是不断增长的各种需求,这种需求呈非线性、指数式的上升趋势,为了满足这种需求,经济系统不断扩大生产能力,从环境中大量输入资源,这又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增长,形成正反馈的增长模式。而生态系统内部是一种内在自我维持性机制,系统内部生态环境资源的更新、种群的增长都受到一系列环境条件的制约,系统达到平衡后,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数量关系,系统内

15、资源的增长、消耗之间存在着非线性、负反馈为主导的生态演化关系。相对于经济系统对资源的无限需求来说,生态系统所能提供的数量是有限的。那种以能够生产多少产品来衡量经济成功与否的增长状态必将面临自然的极限和社会的极限。因此,经济系统必须转变那种扩张型的增长模式,转而走内涵式的增长道路,在动态平衡中稳定发展。很多发达国家已经达到了“倍数4”甚至“倍数10”的发展目标,即在经济增长1倍或4倍的情况下物质消耗比现在要减少一半。(四)生态、经济一体化虽然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两者存在着诸多差异,但生态经济一体化却是未来必然的发展趋势。目前的经济系统已不可以忽略生态环境而得以发展,在经济系统中,有必要将生态环境建

16、设与经济增长纳入有机的运行机制之中。而这需要从根本上需要承认自然的价值,并通过各种经济手段,将其价值在经济运行中得以体现,能够在整个经济系统中流畅地流动,并获得相应的利益分配。传统的经济竞争力的概念,强调GDP的增加,对GDP的物质消耗和污染负荷缺少同样程度的关注,对于大量消耗物资的经济规模增长也认为是成功的;基于循环型经济的“绿色竞争力”概念,应同时关注GDP的增加和变轻、变绿,即应该认为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物资消耗和减轻污染负荷的发展才是有竞争力的,即产业生态学所提倡的“减物质化”。(五)建设循环型社会循环型经济是“循环型社会”的物质基础,而“循环型社会”则是循环型经济的制度保障。两个过

17、程是统一的,表现在人类生活方式、价值观、消费观、人群组织方式以及社会的运行方式的转变上,因为经济系统中的加工废物和消费废物都是排入社会的,如果社会没有把这些废物重新输入到经济系统的机制的的话,循环型经济是不可能形成的。而要形成这一机制则要依赖于上述的价值观、消费观和相关方式的转变。自从循环型经济的概念问世以来,发达国家及其城市已先后把构建循环型经济、建设循环型社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目标,提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要成倍地降低物质消耗和污染排放,这正是提高资源生产率的本质所在。三、对循环型经济构建的再实践循环型经济构建的关键是要解决谁来构建与如何构建的问题,这有赖于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探索,否

18、则就是空谈、泛论。OECD国家经验表明,生态与环境保护基本经历了三个阶段:末端治理预防与全过程控制循环型经济与社会的综合解决方式。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不是孤立的发展的组成部分,必须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循环型经济是人类社会中一种新型的经济系统,因此构建的主体当然只能是社会,而构成社会行为的主要主体有政府(不同国家、不同级别、不同结构、不同部门)、企业和公众。构建循环型经济首先是政府、企业、公众这三大社会行为主体要自觉地转变自己既有的发展观,树立起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将生态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理念渗透到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之中,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走“生态化”和“人性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9、。(一)政府由直线型经济转变为循环型经济是一个大的社会变革,需要政府的推动。我认为:1、政府,特别是相关职能部门,首先要对循环型经济的实质、基本特点和要求能深刻而又深入的把握。最重要的就是废弃物再资源化。2、废弃物再资源化要成为一个经济活动存在,而不仅仅是公众增强了“环境意识”后的公益行为或道德行为。3、从社会层面上看,循环型经济只有在一批从事“废弃物再资源化”为活动对象的企业出现,而且能稳定地发挥作用,才算构建形成。4、循环型经济的形成还需要一系列新技术的支撑。政府如何着力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研发投入少、费用低、效率高的“废弃物再资源化”技术,则是新的课题。(二)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不能够只看循

20、环不管经济,也不能只顾经济不顾循环。循环经济的落脚点应该是“经济”,它是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旨在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保护环境和削减污染的根本手段。“经济效益”是所有企业和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驱动力,是它们得以维系的基本保障,也是市场接受循环型经济的根本。如果不能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循环型经济只能是“乌托邦”式的空想,永远不会成为现实。从企业方面来说,首先要能够认识到推进循环型经济的构建不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而且也

21、是企业获得更大发展空间和盈利空间的机遇,必须积极地参与,不能被动地等待;其次,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优势,主动地、及时地、灵活地把“现代服务业”的理念融入到自己的经营理念中,塑造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形象和品牌,创新自己的经营管理策略,扩大市场和利润空间。在中央已作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决策的条件下,很多企业是愿意搞循环经济的。同时,就理论而言,企业实施循环经济可以在两个环节产生效益,一是废弃物转化为商品的效益,二是减少废弃和排污费用,对企业自身是有好处的。但在目前资源低价、环境成本外部化的情况下,这两方面的效益都难以实现。相反,企业实施循环生产需要新增投入,承担再生

22、资源商品的市场风险,还要承受回收废弃物的附加成本,生产成本提高了很多。这样一来,产品不提价,企业自己消化不了;提价了,在市场竞争中就失去了价格优势。再加之再利用和再生技术发展滞后,种种原因导致企业望而却步。(三)产业但是,在现行的经济运行规则下,叶文虎介绍,源自再利用和再生利用的原料常常不仅性能上不占优势,价格上更不占优势,以致循环经济生产方式很难自发推广。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首先是初次资源和再生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不同;其次以大规模、集约化为特征的现代生产体系使得多数原材料的开采和加工成本日益降低,而对各种废旧产品和废弃物的集中回收成本高,再利用和再生技术发展滞后,规模效益差,由此构成推进循

23、环经济的价格障碍。 而在制度方面,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价格体系、税收体系、财政金融规制等基本经济制度和部分宏观产业政策仍服务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对于循环经济模式,相关的法律和政策缺位,管理体制尚没有明确建立,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外在动力和内在利益机制没有普遍形成。因此,单纯依靠经济利益驱动,很难促使该行业的迅速成长。叶文虎建议,要加快循环经济的发展,应该使该行业形成规模化经营,着力培育出一个以废物回收利用、再资源化为主要内容和特征的产业第四产业,使循环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政府方面也要发挥主导作用,承认第四产业是经济结构的组成部分,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发展相关技术。(四)公众从公众方面来说,

24、应该认识到发展循环型经济是自己的切身利益和子孙后代的根本利益所在。工业文明时代是一个以产品的生产、销售为中心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所形成的财富观就是拥有产品的所有权,于是,相应地就拥有社会地位、权力和一切。于是扩大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就成为拥有财富的唯一途径,向自然无度索取引发前述的三大危机就成为必然。由于产品是因其具有可被享用的功能才具有价值,而在工业文明时代,产品的使用功能被淹没在产品就是财富的汪洋大海之中。由于大部分居民还没有按照资源属性对废弃物分类,再生资源企业要付出很大一部分成本进行分类/处理,影响到企业从事第四产业的积极性。为了能维系“青山常在,绿水常流”的自然环境,为了能创造出具有更多的

25、就业岗位和享受更高层次服务的社会环境,公众应自觉地支持、参与、推动循环型经济的发展。总之,为构建循环型经济和建设循环型社会出力是政府、企业、公众共同的责任和义务。构建循环型经济是一个需要付出代价的转变过程,要把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结合起来,把政府支持和企业行为、公众行为结合起来,促进循环经济健康、有效地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国不可能仿效西方无节制消费的模式,必须在全社会提倡绿色生产生活和文明消费方式,以适度的人均物质消耗和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实现生活质量的提高。四、结语循环型经济取代线性型经济是历史的必然,是时代转折、文明演进的标志。被工业文明激化的三大危机的凸显使人类警醒,人们将从迷恋产品拥有权的误区中走出来,重新重视产品使用功能的公平享用权,重新重视与自然的和谐处。这是即将到来的环境文明时代的主要理念。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突破口,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坚定不移地贯彻科学发展观,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和谐社会,将为世界和人类文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