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上传人:奔*** 文档编号:56517118 上传时间:2022-02-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0.1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最新卓越管理方案您可自由编辑】(管理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20XX年XX月多年的企业咨询顾问经验r经过实战险证可以落地执行的卓越管鹿方素,信得您不戟拥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邵阳市新邵县第壹中学尹建平一、课件简析本课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核心。上承秦朝,下启明清,,点多面广,于是我于明确课标要求的前提下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重点:行省制度、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这些重要的政治制度和人才选拔机制,既体现了古人的政治智慧,又是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而且,直到当下,这些制度对中国的政治运行规则、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伦理观念等仍具有重要的影响。难点:汉至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这个比较抽象和复

2、杂,需要分析、概括才能化抽象为具体。我于教学中注重史实的归纳概括,帮助学生理解渗透,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习惯。二、教学目标1 、知识和能力:了解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2 、过程和方法:运用多媒体展示影视片段,文字、图片等情景材料。引导学生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古人的政治智慧。认识古代政治制度建设和创新对国家统壹、发展的重要性。思考现代社会应怎样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三、教学方法: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我精心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情境教学法,材料分析法,讨论探究法。(力

3、求教和学和谐发展。)四、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五、教学过程设计及特色:于教学中采用以下教学环节:力求课堂教学思路清晰,教学有特色。导入新课;新课学习;小结提升;练习反馈。教学特色:创设情境独具匠心;选择材料新颖恰当;探究活动精心设计;联系现实贴近生活。新课导入,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情景导入。制度文明之探索五千年中华文化,俩千年制度文明学习新课:三大版块中央集权的发展;君主专制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板块壹:中央集权的发展(用关键词梳理线索,充分利用史料,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把动手、动口和动脑结合起来,养成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习惯。)关键词壹:推恩令(汉)出示材料,要求学生从材料获取信息思

4、考。汉高祖确立了什么地方行政制度?为什么要搞双轨制?留下了怎样的后患?材料壹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然诸侯原本以大,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国。知识清单:制度:郡国且行制原因:历史一吸取秦亡的教训现实一汉初形势后患:王国问题汉武帝时:同样设计了三道问题,措施?内容?作用?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材料二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知识清单:措施:推恩令内容:政治体制上实行强干弱枝作用:削弱王侯权力关键词二:藩镇割据(唐)播放安史之乱视频,要求学生获取信息思考:“安史之乱”是怎么发生的?其实质是

5、什么?知识清单:原因:节度使权力大,唐玄宗后期不理朝政。实质: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争然后出示图片:“安史之乱”后,星罗棋布的藩镇,让学生从感官上了解安史之乱的后患。关键词三:强干弱枝(北宋)首先引领学生角色体验:出示宋太祖问话:“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教师设问:为什么?怎么办?你的主意学生自由讨论,模拟文臣、武将,帮宋太祖出主意。最后教师出示宰相赵普的建议:“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然后见漫画思考:宋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影响?要求学生依据课件归纳概括于此基础上

6、思维延伸: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我们今天的政治改革有何现实意义?现实意义:要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关键词四:行省制度(元)出示元朝行政图和中国行政图,获取信息,且层层设问,启发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要点。(1)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度?(2)元行省制和今天的省制有什么不同?调查考证:你知道湖南、湖北省名的由来吗?(了解乡土历史地理知识)知识清单元朝为什么要实行行省制度?1 、历史原因:吸取北宋过分集权导致国家积贫积弱的教训。2 、现实原因: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3、民族因素: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元行省制和今天的省制有什么不同?元朝的行

7、省辖区较大;有些名称仍于使用,但大多数名称已变化。今天的行政区划,设立了壹些自治区和特别行区,给这些地区高度自治权。元行省制的主要作用是代表封建中央控制地方,管理地方。今天的行政区划更多的是体现对地方管理和建设的职能,代表当地人民利益。这部分内容学完后,利用表格概括,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且思考: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有何演变趋势?朝代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汉郡国制唐藩镇宋禁军通判知州元行省制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有何演变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教师过渡:利用情景材料俩汉: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隋唐:丞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宋朝:丞相大臣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明朝:明文规定“

8、大朝仪”须“众官皆跪”(清朝: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大臣们均备有特别的护膝丞相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的变化,说明了什么?专制皇权日益加强板块二、君主专制的演变关键词壹:内外朝制(汉)关键词二:三省六部制(唐)关键词三:中书门下(北宋)关键词四:中书省(元)预习展示:于学习本课之前我要求学生利用电脑网络带着俩个问题搜索资料,1、古代宰相制的由来2、历史上有哪些名相,且挑选了壹个优秀学生的作业做成幻灯片加以展示,对学生进行榜样教育。于此基础上突出重点出示图示,首先要求学生填空,然后引领学生明确三省六部的职权,北宋如何分割相权,于充分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情境模拟:组织学生召开壹个模拟三省会议。充分调动

9、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示:唐太宗时期,国家要于关中壹带修建壹项大型水利工程,讨论其运作程序。思维延伸:隋唐的三省分权和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相比,有何本质区别?(透过现象见本质)中国是加强君主专制的产物;西方是防止专制,保障民主,是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物。这部分内容学完后,利用表格概括,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且思考:君相矛盾的解决有何演变特点?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朝代中央官制的演变汉内外朝制魏晋南北朝三省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中书门卜元中书省教师过渡:出示俩幅图:秀才见榜图,清代公布殿试结果的金榜上图反映了中国古代的那种政治制度?板块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关键词壹:察举制,关键词二:九品中正制,关键

10、词三:科举制度出示表格,要求学生根据关键词阅读课件,完成表格。采取口头回答的形式,对回答得好的学生进行激励教育。朝代制度标准方式汉朝察举制孝廉午仔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门第品评隋唐工、1科平差成考试归纳:古代选官制度有什么演变规律?知识清单1、标准:由门第到才学,趋向公开公平。2、选官权:从地方收归中央。3、方式:由举荐到考试,趋向严密、科学于此基础上师生合作学习,突出重点:关于科举制度,西方人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而近代康梁维新派则抨击它是封建统治者“牢笼天下”的愚民政策,“为中国锢弊文明之壹大根源”。你怎样见待科举制度的利和弊?学生自由讨论,分男女俩大组PK。新课学习完毕,教师总结归纳,

11、梳理线索:壹条主线俩对矛盾三个内容。练习反馈。1 、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是:()A、削藩B、郡国制C、推恩令D、分封制2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A、郡县制的实行B、郡国且行制的推行C、三省六部制的推行D、行省制度的创立3 、元朝的行省制度,实质是继承且发展:()A、三省六部制B、郡县制C、分封制D、科举制4、唐朝中期,长安某地发生旱灾,政府要拟定壹个方案救灾,按当时的制度规定其工作程序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礼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礼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礼部课后探究:请搜集古代科举考试防止舞弊的有关资料,且针对现今考试中的舞弊行为提出你合理性的建议,写成历史小论文。(能够将小论文发送到我的电子邮箱)师生网上交流我的电子邮箱:yjp19700710六、有待深入思考的教学问题1、本课内容多,线索复杂,而课件又疏于对每壹个历史事件缘由的交代,我们如何大胆处理教科书以实现教和学的双赢?2、如何讲解本课繁多的政治概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