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体会

上传人:suij****uang 文档编号:56466780 上传时间:2022-02-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体会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体会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体会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体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体会(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体会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给教师原本得心应手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面对全然一新的课程理念,我们一线教师变得 茫然:该怎么改革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通过参加唐山市骨干 教师培训班,进一步理解了新课程,认识了新课程,决心将新课 程理念充分落实在自己今后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学习,我了解到新课程理念包括:?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及评 价要求,课程管理。下面将谈谈我 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和体会。I. 新课程目标:新课程目标改变了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 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俗话说的好“你可以把马拉到河边,

2、却无法迫使它饮水”。积极上进的学习态度,对学习的强烈愿望,以及学生内在 的心理需求,对学校、学习的热爱,以上这些在学生的学习过程 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学习山东省茬平县杜朗口中学的 经验,作到“学生开放,自主,学生的个性真正得到了张扬。最 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II. 新课程设置:新课程设置改变了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我们一直在强调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但面对过去名目 繁多的课程,又何谈减负?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的传统科目占据 了较大比重,和日本、韩国的课程计划比较,

3、语文、数学、社会 等科目比重高于日、韩两国,而科学、体育和健康则低于这两个 国家。新课程计划将语文所占的比重由原来的24%笔至20%-22%将数学由原来的16%笔至13%-15%将下调后积累起来的课时量 分配给综合实践课程和地方课程。 我们要学习南京东庐中学的经 验,采取“学教案一体化”,一张“讲学稿”取代学生的课堂笔 记、课后作业和各种复习资料、练习册。学生课下的作业就是预 习此“讲学稿”,找出问题,教师上课主要是解答问题,点拨学 生不会的问题。这样,极大地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另外,精 心备课、精留作业,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最直接的方法。III. 新课程内容:新课程内容改变了课程内容繁、

4、难、偏、旧和 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 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精选终身学 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有的教材只适合于不到1/3的好学 生使用,2/3的学生感到难。教材在年级之间跨度过大,低年级 教材中知识点太多而造成学生学习吃力的情况在不少地方都存 在。据说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有一个上小学三年级的外甥女, 做数学作业时碰到一道难题, 先是问爸爸,结果作博导的爸爸半个小时也没做出来,再去问爷爷,做院士的爷爷10分钟才做出来。小学三年级,有必要把教材编成那么难吗! 一位美国留学的 朋友说,国内读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开学第一天老师

5、就说,你可以回去了,因为你已经念到初中的程度了。乍一听,我们还有几分 骄傲,仔细一想,其实是把孩子晚餐的食物提到早餐来吃,使其 消化不良,还以为很爱他,这不是违背教育和发展规律的吗?因此,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工作着要精选课程内容,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学 习内容和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相联系。 课程标准中要注重儿童情 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注重体现尊重学生的差异和个性。IV. 新课程学习方式:现代的学习方式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 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和、乐于探究、勤 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

6、力, 以及交流于合作的能力。 总地来说,概 括为八个字:实践、参和、互动、合作。新课称目标要求我们一定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往的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学习 目标主要定位在知识掌握这一层面上, 没有真正实现学生内在素 质的提升。新课标向我们提出了 “现代学习方式”。现代学习方式不是特指某一具体的方式或几种方式的总和,从本质上讲,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 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现代学习方式具有主动性、 独立性、体验性和问题性等特 征。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 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

7、被 动性,二者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本次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 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 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对待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立学习, 还要有一 种动态发展的观点,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 程,也即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体验性是指由身体性活动和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 识。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 它

8、表现为:第一,强调身体性参和。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 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 用自己的手*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第二,重视直接经验。重视直接经验,从课程上讲, 就是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 资源;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问题性 现代学习方式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 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 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 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 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过程。V. 新课程评价:新的

9、课程评价改变过去那种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 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 实践的功能传统的课程评价在评价方法上偏重定量和结果而轻视定性和过程,评价维度上偏重知识和智性而轻视情意要素,评价功能上偏重 甄别和选拔而轻视学习者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主体上往往只是自上而下的单向式,即校长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这种评价方 式所产生的评价结果往往带有极大的主观片面性。新课程评价在对教师和学生评价的两个向度上作出了根本性的调整。就教师而言,要求以教师自评为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分析和反思, 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对评价的参和,都是为了促进教师创造性教学水平的提升。就学生而言,教师对其

10、评价的重点不仅仅局 限于学生学习的态度和结果,而是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 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并建立自信, 促进学生以高昂的热情主动 参和教学过程,实现师生、生生、和谐互动,以高效达成教学目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程,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 在新 课程改革的舞台上,教师将扮演一个新的角色。 由传授者转化为 学习促进者、组织者和评定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咼 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还要作为课堂教学的管理员, 家长的代言人,学生心理的咨询师。总而言之,由于教师职业的 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当多种社会角色,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情况不断进行角色转 换,不断

11、调整,从而适应不同情境下对我们教师的不同要求。新课程体会许晓妮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学习新课程理念之后首先让我明白:要求创设教师的工作方式,挖掘课程资源,充实教和学。在以往教学活动中, 教师大多数是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而新 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和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 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 可以说,新课程增强了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将引发教师集体行为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 和教师的专业分工。也就是说,新课程提倡注意培养学生的 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因 此,为了改变教师彼此孤立和封闭的现必须创设环境

12、让教师 集体教研,互相探究、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并在教学实践 中所得的经验在教研中交流、研讨,并获得共识,教师在新 课程教学实践中才可有高层次的提高。我们学校的教学研讨 工作做得特别到位,特别让我们这些年轻教师受益匪浅。因现今信息时代的跨越,教师还通过因特网等去挖掘所 有尽可能有帮助的课程资源。而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 去开发、去利用。为此,教师自己必先占领其高地,这样才 能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 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大环境中 学习和探究。总之,新课程改革,符合时代的要求。新的课程、新的 起点、新的重任都需要发挥每位课改教师的智慧和辛勤劳 动。“功夫不负有心人”,相信我们的汗水不会白留,耕耘过 的土地一定会结出硕果。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孙威巍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