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 2《生物与环境》答案与提示.docx

上传人:黑** 文档编号:56464269 上传时间:2022-02-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11.3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选择性必修 2《生物与环境》答案与提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选择性必修 2《生物与环境》答案与提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选择性必修 2《生物与环境》答案与提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资源描述:

《选择性必修 2《生物与环境》答案与提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择性必修 2《生物与环境》答案与提示.docx(1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答案与提示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1.1种群的数量特征问题探讨P21. 弄清东北豹的数量现状,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2. 东北豹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比例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从而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旁栏思考题P3东北豹而夜殖能力和鼠的差别有多大?这对于它们的种群数量有哪些影响? P3【答案】东北豹一般每年最多生一胎,通常每胎产仔23只,偶尔有产1只或4只的情 况。幼豹23岁后性成熟。而鼠一年可生数胎,每胎产多只鼠,幼鼠当年即可性成熟。可 见东北豹的繁殖能力比鼠弱得多。一般来说,繁殖能力强的种群出生率高,这是它们的种群 数量出现较快增长的内因。思考讨论P41. A属于增长型,

2、C属于衰退型,B属于稳定型。因为一般来说,幼年和成年个体数越多, 老年个体数越少,出生率就越高,死亡率就越低,种群数量增长就越快;反之,种群数量增 长就越慢,或者种群数量下降。2. 不一定。这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决定于年龄结构,还会受到食物、天敌、气候等 多种因素的影响。此外,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3. 这说明我国少年儿童的人口占比在减少,老龄人口占比在增加。我们应该关注我国人口的 老龄化问题。探究.实践P51. 强调随机取样是为了使调查结果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2. 样方的多少会影响调查结果。样方过少会导致误差较大。3. 鼓励学生针对调查结果提出问题,培

3、养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练习与应用P6一、概念检测P61. (X) (V) (X) 2. (D)二、拓展应用P61. 约 386 o2. Bo3. 在白然情况下,新生儿的男女性别比例大致为1:1。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 和“非医学需要的性别选择性人工流产”,有利于维系性别比例均衡,进而有利于维持社会 的和谐稳定1.2种群的数量变化问题探讨P71. 设细菌初始数量为No,第一次分裂产生的细菌为第一代,数量为NoX2,第n代的数量 为 Nn= N0X2no2 2216 个 3:不会。离为培养瓶中的营养物质和空间是有限的。旁栏思考题1 P8同数学公式相比,曲线图表示的模型有什么局限

4、性?【答案】同数学公式相比,曲线图表示的数学模型不够精确。思考*讨论仲81. 种群数最增长迅猛,且呈无限增长趋势。2. 食物充足、缺少天敌等。3. 不能。因为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旁栏思考题2 P9查一查历年来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的数据,分析人口是否呈“J”形增长。【答案】近代以来,世界人口呈现出“J”形增长;我国人口在20世纪大部分时间呈现出 “J”形增长,在1979年之后则基本稳定在较低的增长率水平上。思考*讨论P621. 【提示】碳在非生物环境中主要以CO,的形式存在,在生物体内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存 在。2. 如下图所示。3. 人类活动对煤和石油等能源的利用,会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CO,大力开

5、展植树造林、开 发新能源、发展节能产业等,有利于降低大气中的CQ浓度,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练习与应用一、概念检测1. ( J) (2 ) (X) 2. (1 ) (C)(2 ) (D) 3. (D)二、拓展应用1确。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非生物环境的总和,它们通过物质循环构成-个物质 上自给自足的系统。2. 农田是人工生态系统,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使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满足人类需要为 目的的。农田土壤中氮的含量往往不足以使作物高产,加之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自农田生态系 统输出,其中的氮元素并不能都归还土壤,所以需要施加氮肥。这与物质循环并不矛盾。3. A B 和 C D 和 E【提示】这

6、三种重金属(Hg、Pb、Cd)会富集在鱼体内,并沿食物链逐渐在鱼体内聚集,营养 级越高,它们的相对含量越高。A鱼体内三种重金属的含量都是最低的,因此A为草食性 鱼;B和C鱼体内,三种重金属的含量都高于A,但低于D和E,因此B和C可能是 杂食性鱼:D和E鱼体内,三种重金属的含量都远高于A、B和C,因此D和E可能是 肉食性伯。3. 4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P68问题探讨P681. 通过跳圆圈舞来传递这一信息。2. 鼓励学生调动己有的知识和经验多举实例。旁栏思考题69想一想,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存在哪些差异?哪些环节构成了一个 完整的信息传递过程?【提示】差异主要有以下方面。(1) 物

7、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借助于食物链进行;信息传递不依赖于食物链,可在同一个物种内 传递,也可在不同物种间传递,还可以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体之间传递。(2) 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物质是可循环利用的,但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且不能 循环利用。提示 完整的信息传递过程包括信息源、信道和信息受体。缺少其中任意项,信息传递都 不能完成。思考*讨论1P70参见本节背景资料。(1) 物理信息。 光信息。夏夜中雌、雄萤火虫通过光信息能相互识别,这有助于种群的繁衍;烟草的种子 必须接受某种波长的光信息,才能萌发生长,这有利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声信息。在生态系统中,声信息的作用更大一些,尤其是对动物而言。动物更

8、多是靠声信 息来确定食物的位置或发现敌害的存在的。鸟类通过声信息发出报警信号,使其同类躲避天 敌,这有助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植物同样可以接收声信息,含羞草在强烈的声音的刺激 下,就会有小叶合拢,叶柄下垂等反应,这也有助于其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电信息。鱼群在涸游过程中的定位,就是利用鱼群本身的生物电场与地球磁场间的相互作 用而完成的,由于植物中的组织与细胞间存在着放电现象,因此植物同样可以感受电信息, 这都有助于生物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磁信息。候鸟的长途迁徙、信鸽的千里传书,这些行为都是依赖于自己身上的电磁场与地 球磁场的作用,从而确定方向和方位,这有助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植物对磁信息也

9、有一 定的反应,若在磁场异常的地方播种,产量就会降低。不同生物对磁信息的感受力是不同的, 这有助于种群的繁衍。化学信息在动物群浙,可以利用化学信息进行种间、个体间的识别,还可以刺激性成熟和调节出生 率。例如,猎豹和猫科动物有着高度特化的尿标志的信息,它们总是仔细观察前兽留下的痕 迹,并由此传达时间信息,避免与栖居在此的对手相遇;雄鼠的气味可使幼鼠的性成熟大大 提前。(3) 行为信息动物的许多特殊行为都可以传递某种信息,这种行为通常被称为行为信息,教材中所述,蜜 蜂的舞蹈行为就是种行为信息,蜜蜂跳舞告诉同伴蜜源;雄孔雀开屏吸引雌孔雀交尾,完 成交配;鸟类遇到危险突然起飞向同伴传递危险信号等。思考

10、讨论2 P711. 如果没有信息传递,海豚的生活、捕食难以进行,信息干扰会导致海豚出现自杀”现象; 篱苣、茄、烟草种子的萌发,植物的开花,动物的繁殖等生命活动,离开信息传递都不能正 常进行。2. 通过信息传递,雌雄个体能相互识别、交配,这样才能保证种群的繁行。3. 将烟草、蛾和蛾幼虫的天敌三种生物联系起来。4. 是。5. 信息传递对生物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和种群的繁衍都具有重要意义。练习与应用72一、概念检测1. ( B) 2.行为信息和物理信息。二、拓展应用利用物理信息有;利用化学信息有;利用行为信息有。3.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问题探讨P731. 紫茎泽兰的繁殖和适应能力很强,在入侵地没有天

11、敌等因素的制约。2. 泽兰实蝇可以抑制紫茎泽兰的生长,但是泽兰实蝇是一种外来物种,也有可能影响入侵地 的生态系统,因此在释放泽兰实蝇之前,应做好相关研究,如泽兰实蝇的生物安全性研究, 野外如何布点释放泽兰实蝇,定点释放的虫量应当为多少,等等。即在确保利用泽兰实蝇的 安全性后,再利用它进行防治。思考*讨论1 P741. 下图为草地上草、兔、狼之间负反馈调节过程的示意图。采用其他呈现方式也是可以的。2. 下图以“草一昆虫一蜘蛛一捕虫鸟一鹰”这条食物链为主,分析蛙数量变化时生态系统因 为反馈调节可能发生的变化(部分)。如果考虑整个生态系统,则蛙数量变化导致的反馈调 节过程是很复杂的。旁栏思考题1 P

12、75在个体水平稳态的维持上,有没有类似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情况?【提示】人体在遇到病原体入侵时,免疫系统会抵抗病原体的入侵,这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 稳定性相似;人体也有恢复稳态的机制和趋势,在大病初愈时,有些功能需要恢复到正常水 平,这与恢复力稳定性相似。旁样思考题2 P76想一想,-荀究不同生态系统在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方面存在的差别,对自然生 态系统的利用和保护有什么意义?【提示】在利用自然生态系统时,要根据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差异,合理控制 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干扰不能超过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范围: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 时,要根据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恢复力稳

13、定性的差异,合理确定保护对策,如采取封育措施, 补充相应的物质、能量,修补生态系统的结构,增强生态系统的恢复力。思考讨论2 P771. 从提高人工核树林的物种多样性、结构复杂性、提高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等角度检索和阅 读相关研究文献,根据科学研究结果提出科学的、有效的措施。例如,从考虑经济效益的角 度,可以混种其他树种,如相思树,或间种西瓜、山毛豆等其他经济作物;从保持土壤肥力 的角度,可以在土壤中接种固氮菌株、根际菌株等。2. 略。练习与应用P77一、概念检测1. (1 ) ( V) (2) (V) 2. (D) 3, (C)二、拓展应用P771 .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当河水受到轻微污染

14、(如淘米洗菜、洗澡洗衣等)时,河水能 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很快消除污染,因此河水仍能保持清澈。2. 大量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入水中,破坏了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河水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就会形成污染。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由 于污染严重,尽管采取了治理措施,河流自身的净化能力仍然不足以消除污染物,因此水质 仍然较差。3. 从治理己有污染的角度,可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进行治理,如机械除藻、底泥疏 浚、在某些区段人工增氧、利用微生物分解污染物、利用水生植物进行生态修复等。从管理 的角度,应禁止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入河道,或污水、废水必须经严

15、格处理才能排放:加 强人们的水环境保护意识;加强执法检查;等等。探究*实践P781. 要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还要有水、无机盐、空气、光等非生物因素。2、4.略。复习与提高P80一、选择题1. (C) 2 (A) 3. (B) 4. (D)二、非选择题1. 举例如下。非生物环境L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生物群落身消费者次级消费者空.第三背养级三级消费第四营养级分解者2. (1)藻类数量减少;需氧型细菌大量繁站,溶解氧随有机物被细菌分解而大量消耗。(2)有机物分解后形成的大量的NH等无机盐离子,有利于藻类的大量繁殖。(3)藻类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有机物减少,需氧型细菌数量下降,因而对溶解氧的消

16、 耗量减少。(4 )河流中生物大量死亡,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3. 放养赤眼蜂。因为喷洒高效农药,在消灭棉铃虫的同时,也会杀死大量的棉铃虫的天敌。 棉铃虫失去了天故的控制,就容易再度爆发。在棉田中放养赤眼蜂,由于棉铃虫和赤眼蜂在 数彘上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能够将棉铃虫的数晟长期控制在较低水平。从这个角度看, 这种做法有利于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4. 生命有物质性,即生命体都是物质实体,因此物质是生命的基础。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体 都是由物质组成的,其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都来自环境,没有物质,什么都不存在。生命 活动会消耗能量,能量驱动生命活动的有序进行,因此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

17、,没有能 量,生命活动都不能正常进行,因此可以说什么都不会发生。信息调节保证了生命活动的 有序进行,没有信息,生命系统难以维系和运转。例如,如果没有视觉、听觉或嗅觉等方面 的信息,捕食者就无法捕获猎物,猎物即使近在咫尺也毫无意义。从这个角度看,没有信息, 任何事物都没有意义了。在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各个层次,物质、能量、信息都发挥着作用, 尽管有细微差别,但大体上是一致的,不论在哪个层次,生命都是物质、能量、信息的统一 体。第4章人与环境4.1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问题探讨P821. 人类活动并非一定会破坏环境,要辩证地看待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可以引导学生 结合当地的实例

18、进行辨析。2. 可以尝试让学生提出一些他们了解到的既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的具体实例;或者教师 提供实例,让学生进行分析。旁栏思考题1 P83为什么面甫牛肉会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要大?【提示】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规律,以及养牛和种植蔬菜在排放温室气体方面的差异来思 考作答。思考讨论1 P851. 不一定,生态足迹与人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有关,可以从这些方面进行辩证地分析。2. 人口增长过快,全球生态足迹总量的增长远远高于生态承载力的增长,生态赤字增加,地 球进入严重的生态超载状态。人口的增长以及人类活动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压力,这将 带来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资料3显示的全球变暖就是其中之一

19、。3. 保护耕地;通过发展科技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开发新能源;提高能 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和消费体系;等等。4. 从整体上思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思考*讨论2 P871. 对环境问题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体会来讨论,如生活中可能遇 到的雾霾、沙尘暴、酸雨等。环境问题与每个人的行为习惯息息相关,例如,节约用水要从点滴做起,绿色出行可减 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等。可从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形成节能减排的绿色生活方式,积极宣 传环保理念的角度来谈。2. 不浪费食物,节约用水、用电,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不必要

20、的消费,等等。旁栏思考题2 P87为什么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示】参见本节背景资料。可从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环境,才能更好地“创造”物质财富等方面思考。思维训练P88【提示】使农作物减产不一定要“毒害”农作物,影响农作物的生K条件也可引起农作物减 产;不毒害“人体”的废气不一定也不危害水稻。练习与应用P88一、概念检测1./劳动力不足人口增 长过快/ 资 源短缺人口老龄化人曰停止增长或负增衫交通拥挤、环境恶化2. (B)3. (D)二、拓展应用P881. (1)绿色出行:骑自行车或步行出行。(2)节约用电:使用节能灯泡照明,随手关灯,休息 时关闭电脑,夏天空调温度不要调太低,根据能耗

21、标识选用能耗低的电器。(3)避免浪费: 纸张双面使用,尽量少用一次性用具(如塑料袋、纸杯、木筷等)。2. (1)生活中一水多用:用洗菜水浇花,用洗衣水拖地,用洗碗水冲厕所,等等。(2)洗手时 随时关闭水龙头。3. 地方政府可以适当集中财力、智力和技术力量,建设功能性园区,按照标准搞好基础设施 以及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引导企业入园实行标准化生产;通过宣传教育使各级行政负责人、 企业负责人、全体职工以及当地居民树立起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新思 维以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观念。4. (1)人类活动,如开垦农DK修建公路和住房等,破坏了原有的白然环境,使亚洲象的栖 息地处于隔离状态。(2

22、)亚洲象生态保护走廊可以打破亚洲象种群之间的隔离,促进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有利于 亚洲象的繁衍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4. 2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问题探讨901. 刚开始学习本节时,学生可能只能笼统地说每个物种都有其独特性,都有其价值。学完本 节内容后,学生可以更全面地回答。可参考思考讨论”第2问、第3问的答案。2. 教师可补充一些关于中华蚩嘛生活环境以及生活习性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总结出中华 我螺的以下特点:适合生存的生境十分有限、生活周期相对较长、数量稀少。由此进-步讨 论得出结论:如果不进行保护,中华蚩蛾很有可能会走向灭绝。思考*讨论1 P911. 红树林是海岸的天然防护林,能维持滨海湿地生态系

23、统的稳定性,具有防风、抗海潮侵蚀 海岸的作用。因此,红树林的消失将直接影响沿海陆地的生态环境,这对沿海地区人们的生 活和生产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红树林的消失,会使潮间带多种鱼类、甲壳类、贝类以及多种水鸟因生态环境改变而无 法存活和繁衍;红树林的消失还会影响周围的生态环境,从而影响更多的生物。2. 首先,栽培作物野生种的基因库对育种工作者来说是很有价值的研究资源,可用于进行相 关的基础研究;其次,可以利用基因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将野生种中人类所需要的某些优 良基因(如抗早基因、抗病基因等)导入相应的栽培品种并使之表达,从而获得具有这些优良 性状的栽培品种。每个物种都有其独特的基因库,基因库是经历

24、了漫长的生物进化留存下来的,具有重要 的价值,任何一个物种的灭绝,都意味着一个基因库的消失,是生物多样性的巨大损失。3. 这三个例子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潮间带的鱼类、甲壳类、贝类以及水稻、玉米、 小麦等可供食用,家蝇可以为植物传粉、作为动物饲料,并对科学研究有重要价值等)、间 接价值(红树林对海岸的防护作用)和潜在价值(红树林、野生稻等生物很可能还有目前人类 尚不清楚的重要功能)。提示能够体现生物多样性价值的实例很多,回答合理即可。例如,芦苇是一种重要的 造纸原料,从红豆杉属植物中可提取出抗癌药物紫杉醇,森林具有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 持水土等功能,等等。批判性思维 P93要特别警惕人

25、类无意中铸大错。在进行生产建设活动前,要预先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并 统等考虑社会、经济、人民生活等多方面的因素,作出最合理的决策。可在学习完第3节生 态工程之后进一步思考这个问题。练习与应用P96一、概念检测1. (B)2. (03.芦苇是一种重要的造纸原料直接价值每个物种都维系着它们所在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间接价值海洋和森林等生态系统都能陶冶情操、激发创作的灵感潜在价值、鲁班通过观察某种叶片的叶缘得到启示,研制出木工用的锯蝉蜕是一种动物性药物某种不知名昆虫二、拓展应用r(i)建设自然保护区是对大熊猫进行就地保护的措施,是对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保护。(2)将大熊猫分布区连接起来,可以促进大熊猫

26、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有利于保护遗传多样 性,有利于物种的延续。要正确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区域的关系,要从整体入手做好全局性的规划,从区域入手抓 好具体保护措施的落实。从政府管理层面,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进行统筹规范。具体措施包 括: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严格禁止工业开发项目,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推进保护区法规建设, 减少人为干扰破坏;对居民进行适当补贴,帮助居民利用科技脱贫致富,发展生态友好的产 业,以减轻居民生活对资源和环境的索取;加强科学研究和巡护监测,准确掌握栖息地的 变化规律;等等。(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议题必须放到社会大环境中去思考,切忌用简单的线性因果思维方式 去处理。国家公园的建设需要多部门

27、的协调管理,需要地方政府的配合和支持,这决定了国 家公园管理体制的复杂性;建设国家公园有可能要关闭一些粗放型的工业开发项目,短期内 可能会触及一些人的利益。如果不能处理好这些关系,会造成建设阻力大,建成后管理漏洞 多等问题。2017年9月26日,我国发布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指出国家公 园由国家确立并主导管理;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国家公园保护管 理的长效机制,探索社会力量参与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的新模式;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广泛引导社会资金多渠道投入。该方案还提出了具体措施,这将有效解决国家公园建设中可 能出现的问题。2. (1)有些放生的动物可能会破坏当地的生态

28、环境,甚至成为入侵物种;(2)放生的动物不 适 合当地环境,或者放生的方式不当,都会导致放生的动物死亡;(3)将购买的动物放生,只 是形式上的彰显爱心,并不能从根本上起到保护动物的作用,还可能助长对该动物的猎捕。4. 3生态工程问题探讨P981. 弃耕的农田在自然状态下演替为森林需要经过数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利用生态工程 原理进行人工造林,可以缩短建设周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生态效益。2. 建设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是涉及生态学、工程学、系统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原理和方 法的系统工程,要综合考虑诸多方面的因素,而且建设成本较高,在开工前做好整体设计可 以保证工程建设的合理性与可实施性,也可以有效

29、控制建设成本和后续维护成本,避免不必 要的浪费,提高生态效益。3. 生态工程的建设要顺应自然,即合乎自然规律。自然的地貌和植被,是自然选择、9生物 与环境相适应的结果,充分利用原有的地貌和植被有利于该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并且会减少 人力和物力的投入。旁栏思考题1 P100有人说,过度从土地索取导致土地退化,是有些古文明中断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几千年 的农业发展没有出现这一问题,这是中华文明数千年延续不断的条件之一。你认同这一观 占四2洛0 汕玄一5占住由评析f提示】历史上美豪不达米亚、亚细亚莓地居民毁林造田,使那里成为不毛之地。而中华 文明在“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生态智慧和“仁民爱物”“民胞物

30、与”等生态伦理的 指导下,生生不息、源远流长。旁样思考题2 P101从协调后箱出发,想一想,在我国西北地区进行防护林建设,应选择哪些树种?如果在该 地区发展畜牧养殖业,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提示】我国西部地区缺雨干早,土壤较为贫瘠,应该选择适合当地自然环境条件的树种, 如沙棘、山杏、刺槐、小叶锦鸡儿等。在西北地区发展畜牧养殖业,应该注意牲畜数量不能 超过草地的承载力。思考*讨论1 P1031. 桑树f蚕;甘蔗一人;甘蔗一猪一人:虽然用蚕沙喂鱼,但池塘中还可能存在如下食物链: 浮游植物一鱼;浮游植物一浮游动物一鱼。2. 自生:桑基鱼塘中的生物组分通过合理布设,互利共存,实现了系统结构与功能的

31、协调, 形成了可以自我维持的有序的整体。循环:“陆基种桑、桑叶饲蚕、蚕沙喂鱼、塘泥培桑”这样的农业生产模式维持着高效 的物质循环。协调:所选择的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达到了协调和平衡,例如,桑和甘蔗适应我国 南方温暖湿润的气候;四大家鱼混养充分利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桑叶饲蚕,利用了种间关 系,但养殖的蚕的数量没有多到危及桑的存活;等等。整体:桑基鱼塘在设计时,陆地与水面配比合理,各组分的搭配与比例适当,结构有序, 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桑基鱼塘将原本割裂的生产系统优化组合,能够发展多种经营, 为农民创造收入,是结构优化的“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系统”。3. 还需要关注经济学原理,要达到经济效

32、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练习与应用P103一、概念检测1. (X) ( J) 2. (C)二、拓展应用P103我们在认识到生态工程在恢复、重建受损生态环境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不能忘记大 自然固有的强大的生态恢复力量,更不能误认为只要有了生态工程,就可以先污染,后治理; 在生态工程建设中,我们应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结合当地生态环境有针对性 地进行生态工程建设,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并节约成本。思考讨论P1051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2. 生态系统中的各组分搭配合理,紧密联系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实现了物质多级循环利 用、能量充分利用、减少了废物排放与环境污染。3. 这一生态工程实

33、现了物质利用的良性循环,提高了土地产出水平,创造了多种劳动力就业 机会,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同时降低了环境污染,促进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思维训练P1091. 开放性、复杂性、有序性、动态性、整体性2. 能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维持自身的有序性,进行“白我更新”;细胞和个体等 生命系统还能进行“自我复制”3. 依存于环境,也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4. 由最原始、最简单的生命进化而来,凝聚着漫长的进化史练习与应用P109一、概念检测1. (X) (X) (V) (V)2. (0二、拓展应用P109(1) 要解决过度捕捞、河道的渠化、工业污水的排放、繁忙的内河航运等人类活动带来的水

34、质严重恶化等问题。要协调经济和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严格控制流域内的污水排放并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拆除不合理的航道、灌溉和防洪工 程;保护植被、加强绿化、恢复生态;保护涧游鱼类、保护鱼类产卵场、控制鱼类捕捞量; 等等。(2) (;)查阅资料后进行讨论交流。(4) 合理即可。提示一方面可以从人们对污染治理的观念转变,制订科学的治理方案,加 强国际合作与公众参与等角度来谈;另一方面可以将菜茵河的治理与我国在河流治理方面的 典型案例进行对比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等。(5) 可查阅资料,走访当地居民,咨询相关部门,了解情况后进行交流。复习与提高P113一 诜择顾1. (D)2. (D)3,

35、 (1 ) (B)(2 ) (C)二、非选择题1. (1)野生动物可能携带能够感染人的寄生虫、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在猎捕、宰杀、加工、 交易和食用野生动物的过程中,病原体会发生扩散、传播,直接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2)每种生物在自然界中都有其地位与作用,禁止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的陋习 可以有效阻止人们对野生动物的猎捕,从而起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人 和动物都是自然界中的一分子,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善待野生动物,就是善待我 们自己。2. 不认同。世界近几百年来人口过快增长与科技进步有一定关系,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资源大 量消耗、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是比较普遍

36、的。但是,在许多人II增长控制得比较好、生 态治理和环境保护做得比较好的国家和地区,资源和环境状况正在朝着好的方向转化,因此 不能笼统地认同这种观点。人口、科技进步、资源与环境之间应当是一种相互协调的关系。科技进步特别是农业科 技进步可以使地球养活更多的人,但科技进步并不一定导致人口猛增,有些科技发达的国家 甚至出现人口下降的趋势;应用先进科技可以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开发绿色能源和 防治污染。因此,人类不仅要大力推动科技进步,还要大力加强人口、资源和环境教育。 此外,各国还要加强有关的法制建设和国际合作,使全球人II增长得到合理的控制,使资源 得到合理的利用,使生态环境不再遭到破坏并且朝

37、着好的方向发展。总之,人类应当坚持 走一条自然、经济、社会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3. (1)BO7011听乳动物匚二)鸟类)504030L201O佝猎损失牺息地生物入侵代他原因(2)哺乳动物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丧失栖息地和偷猎;鸟类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丧失 栖息地。4. 请学生结合自身体会来谈。思考*讨论2 P101. 这道题有较大的开放性,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作出回答,要言之有据。例如,世界范围内 存在的资源危机和能源紧缺等问题,说明地球上的人口可能已经接近或达到环境容纳量,因 此应当控制人口增长;随着科技进步,农作物产量不断提高,人类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的 能力不断加强,因而可以养活更多的

38、人口。鼓励学生上网搜集相关数据作为证据。2. 对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可以采取器械捕杀、药物防治等措施。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 还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有害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如将粮食和其他食物储藏在安全处,断绝 或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减少它们挖造巢穴的场所;养殖或释放 它们的天敌;搞好环境卫生;等等。练习与应用P12一、概念检测 1. (X) (X) (X) 2. (B)二、拓展应用P12室食物充足、空间广阔、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优越条件下,种群可能会呈“J”形增长。 例如,澳大利亚昆虫学家曾对果园中蓟马种群进行过长达14年的研究,发现在环境条件较 好的年份,它们的种群数

39、量增长迅速,表现出季节性的“J”形增长。在有限的环境中,如 果种群的初始密度很低,种群数量可能会出现迅速增长,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内竞争就 会加剧,因此,种群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停止增长,这就是“S”形增长。例如,栅列 藻、小球藻等低等植物的种群增长,常常具有“S”形增长的特点。2. 同样大小的池塘,对不同种类的鱼来说,环境容纳量是不同的。可以根据欲养殖的鱼的种 类,查阅相关资料或请教有经验的人,了解单位面积水面应放养的鱼的数量。1.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问题探讨P131. 阳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2. 春夏时节,草木繁茂,植食性动物食物充足,出生率提高,死亡率降低;秋冬时节则相反。

40、 植食性动物种群数最的变化,又会影响肉食性动物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思考讨论1 P141. 阳光。2. 不同种植物对光照条件的适应性是有差异的。3. 除光照条件外,种群数量的变化还受温度、水、风、火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2旁栏思考题1 P14读了这段文字,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提示】这是一道开放性很弓虽的题目。应鼓励学生提出各种可探究的真实的问题。例如,林 下植物的种群数量除主要受阳光限制外,还受什么因素影响?思考*讨论2 P151. 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之间是竞争关系,竞争力弱的数量会不断下降。2. 矜猬和雪免之间是捕食关系。作为猎物的雪兔种群数量上升时,矜荆因为食物充足,其种 群出生率上升,死

41、亡率下降,数量会随之上升;反之,作为猎物的雪兔种群数最下降时,因 为食物匮乏,其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数量会随之下降。3. 猫猬种群数晕上升会加大对雪兔的捕食压力,导致雪兔死亡率上升而种群数量下降;雪免 种群数量下降时,导致矜荆食物匿乏,猫捌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种群数量也下降; 猫俐种群数量下降会减轻对雪兔的捕食压力,使雪兔种群数量得以恢复;雪兔种群数量上升, 矜荆因食物充足,出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种群数量上升。如此循环,二者的种群数量是 相互影响的,是循环因果的关系。4. 有。还有其他捕食者、其他植食性动物的竞争、作为食物的植物以及非生物因素等。旁栏思考题2 P16渔网网目不

42、能过小,否则会影响来年鱼产量。这是为什么?清从种群特征的角度作出解释。 【答案】如果渔网网目过小,许多幼鱼也会被捕捞上来,影响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从而影响 鱼种群的出生率,造成来年鱼产量降低。思维训练P171. 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 TRH作用于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TSH); TSH随血液循环到达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当血液中 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定程度时,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 激素的分泌减少。在这个过程中,TRH和TSH含量增加是因,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是果; 甲状腺激素含最增加又成为新的“因”,经过反馈调

43、节产生抑制TRH和TSH分泌的新的 “果”,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使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2. 详见本节“影响种群数量的其他生物因素”的思考讨论活动中第3道讨论题的答案。3. 这是-道开放性很强的问题,应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寻找人类活动中类似的例子。练习与应用P17一、概念检测1. (X)(X) 2, (D) (0二、拓展应用PI71. 从本章内容来看,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例如,根据种群数量变化模型,可以预测种群 数量变化的趋势:根据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可以在物种保护、渔业管理、有害 生物防治等方面制订相应对策。2. (1)以年份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根据

44、表中数字画曲线图。(2) 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3) 作为食物的植物被大量取食,导致食物匿乏;自然灾害等。复习与提高P20一、选择题 1. (C) 2. (A) 3. (B) 4. (C) 5. (C)二、非选择题P201. (1)枯枝落叶层、阳光、温度。(2) 这一问题需要避免从线性因果关系的角度去回答。仅仅从提高大树杜鹃发芽率的角度 看,这-建议有道理;但是,凋落物分解后会增加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如果人工除去,可能 会造成土壤贫瘠。(3) 此题有一定开放性。可参考的建议有加强宣传教育;禁止买卖;在大树杜鹃分布范围 内,建立自然保护地等。2. (1)不同分布区的普氏原羚处于隔离状态

45、,这不利于该种群的繁殖和基因交流,可能降 低种群的基因多样性;还可能造成近亲繁殖,出现较多有遗传缺陷的后代,不利于种群的繁 衍和物种的进化。(2) 普氏原羚和狼都是生物进化的产物,是大自然的有机组成成分。从协同进化的角度看, 狼的存在有利于普氏原羚的进化。(3) 此题有一定开放性。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社会参与意识。例如,提出政府在推 行保护普氏原羚政策的同时,推出保护当地牧民利益的举措,如发放补贴、开发其他产业等。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2.1群落的结构问题探讨P221. 河蟹捕食底栖动物,它们之间存在捕食关系;河蟹和某些底栖动物可能还会捕食水中的浮 游生物,因此河蟹与底栖动物的种间关系可能还包

46、括种间竞争。2. 本题有一定开放性。河蟹的种群密度增大,会使很多生物种群的数量发生变化。河蟹会吃 掉更多的底栖动物和杂草,导致底栖动物等的数帛:减少:河蟹的爬行活动能起到松动田泥的 作用,可以改善田泥的土壤肥力而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可能会引起以水稻为食物的其他动物 的数量增加。有研究表明,养蟹稻田底栖动物的种类数、密度和多样性均低于常规稻田,且放蟹密度 越大,降低得越明显。为保护底栖动物的多样性,可以在稻田中增加河蟹饵料的投喂量。旁栏思考题P23你能举例说出你所在地区的常见群落中占优势的物种吗?【提示】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对附近的森林、草地、池塘等生物群落展开调查, 举例说出群落中占优势

47、的物种。思考*讨论1 P251. 红尾奥和飙的食性比较相似,种间竞争导致两个种群的分布范围缩小,甚至错开。2. 海星与藤壶、贻贝、帽贝和石鳖四种动物存在捕食关系,后四种动物以水中的浮游生物、 腐殖质等为食,彼此存在种间竞争关系;自然状态下,这五种生物可以共存,但在人为去除 捕食者一一海星之后,藤壶、始贝、帽贝和石鳖之间主要是种间竞争。目占优势的物种随时 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由此可见,捕食会影响自然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种间竞争的强弱,进而调节物种的种群 密度。3. 影命I群落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除种间关系 外,生物因素还有种内竞争等;非生物因素主要有光照、温度

48、、水、无机盐等。想像空间P26你能想象一下某个森林群落通过自然选择形成分层结构的大致过程吗?【提示】首先,要明白自然选择的要意是什么。其次,要明白森林群落经垂直分层后,其中 的植物种群在资源和空间的分配上有什么变化。由此想象出通过自然选择,不同形态结构的 植物在森林群落的空间分布上呈现垂直分层现象。思考讨论2 P281. 绿翅鸭和鹤鹃选择觅食生境的策略基本相同,两者均选择生境1和生境3,并以生境1为 主,不选择生境2;绿头鸭主要选择生境1;青脚鹏在3个生境中都出现,在生境3出现的 概率高于前两处。青脚福的觅食生境范围更宽。2. 不一定。绿翅鸭和鹤烈选择的觅食生境基本相同,但是食物种类有较大差异

49、,占用的资源 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也不一样。3. 以绿翅鸭为例,绿翅鸭以小坚果为主要食物,还吃茎类、螺类、贝类等,绿头鸭也是,二 者存在明显的种间竞争关系;绿翅鸭与鹤烈、青脚烈也有种间竞争关系,因为它们都捕食螺 类,绿翅鸭和鹤鹦都吃贝类。4. 描述鸟类的生态位,通常需要考虑它们的觅食生境、栖息地、食物及与其他物种的种间关 系等。以青脚鹃为例,它们的觅食生境包括低潮盐沼一光滩带、海三棱雇草带及海堤内鱼塘 一芦苇区;以草屑、螺类、甲壳类为食;青脚确与鹤鹏存在明显的种间竞争,因为它们都以 草屑和螺类为主要食物,青脚福与绿翅鸭、绿头鸭也存在种间竞争,因为它们都捕食螺类, 青脚褐和绿头鸭还捕食甲壳类。思

50、维训练P29本题具有一开放性,应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作答,只要答案符合逻辑和科学性都应该给予鼓励。 【提示】该题提出的四种解释,都有一定道理。鲂鱼种群数量下降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 用的结果,但仅根据所给信息判断,B说法是最可能的原因。这是因为,湖泊中般生活有 多种生物,个种群之间存在复杂的种间关系和相互作用,短吻鳄是顶级捕食者,捕食多种鱼 类和其他动物,妙鱼则以小鱼、虾、贝类和浮游动物等为食。当短吻鳄几近消失时,被它 捕食的动物数量可能会增长,进而影响原本比较稳定的群落结构,最终影响舶鱼的种群数量。作出推测后,应深入调查该湖泊中的物种组成及其相互关系,尤其是与短吻鳄、绡鱼存 在紧密联系的物种,看看

51、它们的种群数量发生了哪些变化,从而作出进一步的判别。要判 断A、B、D的解释是否合理,也需要做更多调查。例如,调查湖泊所在地是否发生了气候 变化,气候变化对湖泊中的生物带来了哪些影响,人类对炉鱼的捕捞情况是怎样的,等等。练习与应用P29一、概念检测 1. ( V) (X) (X) 2. (C)3. 青鱼与河蟹的食性相似,生态位有所重叠,如果放在一起混养,在食物和空间资源有限的 情况下,二者的种间竞争关系强烈,不利于各自种群数量的增加。二、拓展应用P291. 捕食。提示广义的捕食包括植食、肉食、拟寄生等。拟寄生的特点为总是导致寄主死亡, 这与寄生有本质区别。2. 本题具有一定开放性。两个物种发展

52、的结果可能有多种,只要符合逻辑和科学性即可。两个物种的生态位相似,在空间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它们必然存在种间竞争。种间竞 争可能会使二者的生态位发生分化,结果为它们仍然共存于同一个群落中;也可能为一方消 失,另一方留存下来。3. 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最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 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生存腾出空间,因此,捕食者有利于保持群落内物种的丰 富度,并使多个生物种群的数量维持在一定范围内。同时,捕食者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促进被捕 食者种群发展的作用;捕食者与被捕食者还表现出协同进化。探究.实践P311. 略。2.

53、 主要是取样方式、取样对象、取样设备等要进行改进。取样时要考虑定点、定量等因素。 定点就是要选取有代表性的地点取样;定量就是每次取样的数量(如一瓶、一网等)要相同。 根据调查的水中小动物种类的不同,选取的取样设备也不同,如用网兜、瓶子等。2. 2群落的主要类型问题探讨P331 .从群落外貌看,森林里树木繁茂、树冠遮天蔽日;而草原上密布草本植物。从群落结构看, 森林在垂直方向上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等;在水平方向上镶嵌性不明显:草 原的垂直结构不如森林的明显,也有草木层、地被层、根下层等,但草原在水平方向上往在 呈现镶嵌性。2. 年降水量是决定一个地区的群落类型是草原还是森林的关键因素

54、。在年降水量低的半干旱 地区,如果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应退牧还草,不宜植树造林。思考讨论1 P351. 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早的特性。例如,植物的叶不发达,以减少蒸腾作用;根很发达,有 利于吸收士壤中的水分;等等。动物的皮肤可以减少水分蒸发;大多数动物是夜行性的,在 白天炎热时不活动;一些动物的排泄方式可以减少水分的丢失;等等。草原上植物的叶片比较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能抵抗干早;动物大都擅长挖洞穴 居或快速奔胞。2.3商的种群曲为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可能会迅速衰退,并最终消失。3. 学生如果以举例的方式进行阐述,只要符合逻辑和科学性,就可给予肯定。群落中的不同 生物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建立联

55、系,并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生态位,从而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形成群落这一有机整体。例如,森林中的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底护,一些植物则依赖动物 传播花粉和种子;植食性动物可减少占优势的植物的数量:肉食性动物通过捕食植食性动物, 避免过多植物被采食;等等。4. 可能受水分、温度等因素的影响。这与我国东、中、西部群落类型的分布是相似的。我国 东部湿润地区分布有森林生物群落;中部的内陆半干旱区分布有草原生物群落;西部干旱区 分布有荒漠生物群落。思考讨论2 P361. 热带雨林的物种丰富,物种主要是适应热带地区环境的植物和动物,群落的垂直分层结构 明显,乔木就分几个层次,乔木层之下还有灌木层、草本层;藤本植物

56、非常发达。落叶阔叶林的物种数量较热带雨林的少,物种主要是适应温带地区环境的植物和动物, 群落的垂直结构不如热带雨林的复杂。2. 热带雨林的植物适应了高热湿润的环境。植物大多是常绿的;乔木高大,只在树顶形成树 冠;林下植物一般有巨大的叶片,能充分利用林下有限的光照;一年四季都有开花、结果的 植物,风媒花少,虫媒花多,果实鲜艳多汁,吸引动物为其传播种子;植物的芽无鳞片保护。落叶阔叶林中的植物适应了北方四季分明的气候和环境。植物不是常绿的,夏季枝叶茂 密,冬季树叶枯落;乔木高大,树冠发达;很多植物在春季展叶前开花,一些林下草本植物 在秋季落叶期生长、开花、结果;多数是风媒花,不少植物的果实有翅;植物

57、的芽具有鳞片, 树皮厚,以适应冬季的低温环境。3. 群落中的生物都有适应各自环境的特征。在热带雨林内,由于林下缺少阳光,空气流通不 畅,因此,林下植物多具有很大的叶片,能充分利用有限的阳光;风媒花少,虫媒花多。落 叶阔林内,在乔木展叶前或落叶后,林下阳光充足,因此很多林下植物借此机会迅速生长、 开花、结果:落叶阔叶林内通风好,多数是风媒花。练习与应用P37一、概念检测 1. (X) ( V) 2. (B)二、拓展应用P37农田中生活着多个生物种群,它们不是孤立的,而是直接或间接地联系着,共同构成了有序 的整体,即农田生物群落。农田生物群落属于人工生物群落,与自然群落相比,人工生物群 落的物种丰

58、富度较低,群落结构简单,易受外界影响,需要人工干预才能维持群落的物种组 成和结构。如果没有人工干预,农田生物群落不能长期保持农田的特征。2. 3群落的演替问题探讨P381. 这一问题在本节起始阶段学生可能无法系统、全面地作答,学生猜测性的答案基本符合科 学性即可。在学完裸岩上的演替后,可让学生结合裸岩上的演替过程“地衣阶段一苔薛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进步说明生物是如何步步地定居在新土地上 的。2. 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消失;在恢复过程中外 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思考.讨论1 P401. 因

59、为苔菊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 获取养分。2. 地衣分泌的有机酸可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有机物,这为苔薜的生长提供了条 件。而苔葬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结果逐渐取代 了地衣。3. 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 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 的植物都是存在的。思考讨论2 P411. 从演替的起点看,裸岩上的演替是从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 植被、后来植被彻底消失了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弃耕

60、农田上的演替是在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 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其他差异还有:裸岩上的演替速度慢,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多;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速度快, 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少;等等。2. 共同点:从结构简单发展为结构复杂,群落中的物种数量和群落层次增多,土壤、光能得 到更充分的利用,最终群落会发展达到一个与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等等。3. 不一定。主要受当地气候条件,地形和土壤环境,生物的繁殖、迁入和迁出,群落内种群 间的相互关系,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旁栏思考题P41有人说,-箱定是相对的、暂时的,而变化是永恒的。清结合群落的演替,谈谈你对这句话 的看法。【提示】当

61、群落演替发展到群落内的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都相适 应时,群落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但是此时群落内的生物种群仍然进行着繁殖和变化,同 时外界环境也会改变,这些因素乂会使群落发生改变。因此,群落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中, 并趋向于形成新的相对稳定的状态。思考讨论3 P421. 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朝着物种丰富度降低、结构简单的方向进行。2. 人类活动加快了这种演替的速度。3. 去除人类活动,这些群落般会朝着人类活动出现之前的状态进行演替,趋向于恢复原来 的群落,物种丰富度会增加,结构会变得复杂。练习与应用P44一、概念检测1. (X) ( J) 2. (D)3. (B)4. (1)快慢

62、(2)复杂针叶林的植物分层为动物分层创造了条件(3)可能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二、拓展应用1. 略。2.略。3.略。复习与提高P46一、选择题1. (D)2. (A)3. (D)二、非选择题1 .这是群落演替的结果。因为木本植物较为高大,能占据更多空间,获得更多的阳光,与草 莓相比,它们处于优势地位,所以能繁盛起来,而草莓得不到生长所需的阳光,难以成片生2. (1)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化肥、农药对环境造成污染,人类的捕捉等。(2)害虫数量会增多,土壤生态环境会被破坏,土质变差;农民对化肥、农药的依赖性 增强,生产成本较高,因而影响农民增加收入。(3按此趋势,30年后,稻田对化

63、肥、农药的依赖性将越来越强,稻田群落变得更为单、 脆弱。(4) 这是人类按照自然规律进行的创造,其目的是借助自然群落中生物之间的关系,使人类 的活动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也有益于环境。这种做法体现了尊重自然的理念,因而在某 种意义上也可以视作对大自然本来面貌的回归。3. (1)种间竞争。人工干扰后,林下阳生植物能够获得更多的光照、水肥,有利于其生长 繁殖。(2) 适度砍伐成树,既以增加防护林物种的丰富度而提高其稳定性,又可以获得-定的 经济效益。(3) 重度人工干扰,导致防护林物种丰富度降低,群落结构简单,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弱, 就更容易遭受外来物种人侵。这提示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保护好绿水青山,走可持续发展 之路。第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3.1生态系统结构问题探讨481. 大豆的根会吸收土壤中的水和无机盐,使土壤中的水和无机盐减少;大豆根的呼吸作用会 增加土壤中C02的含量;大豆与根瘤留互利共生固氮,会增加土壤中氮的含量;死亡和脱 落的大豆根,会增加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2. 种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