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考古学》复习材料

上传人:门**** 文档编号:56447744 上传时间:2022-02-2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民族考古学》复习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民族考古学》复习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民族考古学》复习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资源描述:

《《民族考古学》复习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族考古学》复习材料(1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民族考古学复习材料绪论人类学之树的分支人类学之树由四个主要的分支和一些更小的分支组成。这四个主要的分支是体质人类学、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体质人类学 体质人类学研究人本身的体质,它与生物学不同,后者主要研究人类起源、人种和人体形态等三个部分。体质人类学无论是研究人类祖先的化石、当今世界人口的基因分布、基因遗传机制、不同区域人们的肤色和形态特征,还是研究人类及相近的灵长类的行为模式,都关注行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关系。可以说,体质人类学研究的是人类及相关灵长类在体质发展过程中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关联。 考古人类学 考古人类学从事对人类遗存的研究、复原、保护工作。考古学不仅研究人体的遗骸

2、(由此可得到人生和死的资料),也研究人类所创造、生产和使用的一切事物的遗存。换句话说,考古学家试图发现和研究所有的人类活动遗迹,通过这些遗迹来了解和复原人类的活动,以及人类与其环境所构成的关系并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建议。 语言人类学 语言人类学主要是对人类的交流系统(尤其是语言)的分析和研究。语言学家们关注的问题有:语源研究,即现代的语言是怎样进化而来;研究其他物种的交流体系,以及人类的经验怎样成为代码,未来的语法将怎样构成等;通过语言研究人类思维的本质。所以,语言人类学并不是为了多掌握几门语言,而是通过对语言的研究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本质。 文化人类学 略在这四个分支以外,人类学之树还有更小的

3、分支和嫩芽。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展,人类学的分支也就越来越多,如医学人类学、应用人类学、都市人类学、乡村人类学、妇女人类学、经济人类学、教育人类学、心理人类学、政治人类学、历史人类学等等。 一、考古学定义简单地说,考古学是用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历史地一门科学。我们著名地考古学家夏鼐指出,“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地实物来研究人类古代情况地一门学科”。作为考古学研究的对象的实物资料,是通过考古调查和发掘而获得的。考古调查、考古发掘的资料要经过室内整理,再编写成报告,才能成为研究资料。所有非考古调查,考古发掘所获得的资料,都不是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也不是真正的考古学,而只

4、能称为“金石学”和“古器物学”。考古学所研究的人类古代历史包括史前时代、原史时代(即文字刚出现的时代)和历史时代,不包括近代和现代。史前时代没有文献资料,必须而且只能靠实物资料来了解当时的社会信息。所以对史前时代来说,考古学的地位和作用是其它任何学科都无法替代的。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文化遗存作为考古学研究对象的实物资料包括遗迹和遗物两大部分。遗迹和遗物又统称为文化遗存。1、遗迹:是古代人类获得所遗留下来的、不可移动的文化遗存。它包括房屋、村落、道路、运河、墓葬等古代人类建筑和设施。 古代人类活动又可分为生产活动与生活活动。所以,与古代人类有关的遗迹,还有矿坑、作坊、窖藏等。与古代人类生活活动有

5、关的遗迹还有洞穴、聚落(村落)、城堡等。2、遗物:即古代人类活动留下来的既有可移动性的器物。按用途,它可分为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具和礼器等;按它的质料来分,则可分为石器、玉器铜器、铁器、金银器、陶器、瓷器、骨器、角器、牙器、贝器、竹、木、漆器和丝绵织品等。除此之外,还有艺术品(如雕塑的、壁画、画像石、画像砖)、铜镜、车马器、日用器皿、装饰品、货币、铭刻、文书等。史前时代,人类自身的化石或骨骸,既是古人类学研究的对象,也是是史前考古学研究的对象。三、考古学的分类 考古学是一个学科的总称,没有一位考古学家可以成为整个学科的行家。所以,大部分考古学家都是专著于一个考古学分支的研究。正因为如此,弄清

6、考古学的主要分支是极为重要的 。按照考古学研究的年代范围、对象、手段和方法的不同,考古学可以划分为: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田野考古学和各种特殊门类的考古学分支。(一)史前考古学与历史考古学 从考古学研究的年代范围来分,考古学可分为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两大类。单也有人主张在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之间增加一个原始考古学即文字刚出现的历史时期的考古学。1、 史前考古学: “史前”一词,是英国学者丹尼尔*威尔逊发明的。 2、 历史考古学所谓历史考古学,是指依靠文献来研究考古发现,或者说是用考古发现来增补文献的缺失的考古学。历史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因此,历史考古学必

7、须与历史学的研究相配合,同时还要依靠古文字学、铭刻学、古钱学、古建筑学的研究成果。从判定绝对时代的手段来说,历史考古学则主要依靠文献记载和年历学。(二)田野考古学田野考古学是20世纪形成的一个考古学分支。其主要特点是注重田野调查和发掘、注重田野发掘的技术。(三)几种特殊门类的考古学分支有的是按研究对象的不同划分的,也有的是按照研究的方法不同划分的,主要有以下几种:人类学的考古学、古典考古学、美术考古学、宗教考古学、古钱考古学 、古文字学和铭刻学、航空考古学、水下考古学等。三、考古学的目的和作用考古学研究的起点是古人活动遗留下来的遗迹和遗物,而不是人类活动本身。因此,如何透过这些严重残缺的、静态

8、的考古遗存来复原动态的古代历史画卷以及古人生活与行为方式,是考古学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构成考古学理论关怀的基本出发点。 目前,国际考古学界流行的观点认为,考古学的学科目标(或考古学目的)有三个方面: 一是复原文化历史 复原文化历史,就是从时空背景来研究古代遗址、器物、工具和建筑,建立起一个区域里的人类文化数千百年里甚至上百万年的发展序列。这项工作主要包括了对考古发现材料的罗列和描述,以考古材料的时空分布为基础来复原某种文化的发展过程。 二是复原过去人类的生活方式。 从考古学诞生之日起,复原人类过去的生活方式就是考古学家关注的焦点之一。为什么如此重视人类过去的生活方式呢? 因为,人类过去的生活方

9、式,即反映了古代人类生产力发展水平,也包含了古代人类的社会意识等方面的大量信息,同时也反映了人类本身的产生和发展。于是欧美的许多考古学家先驱,开始关注从动物骨骼、炭化的种子以及其他人类实物的残迹来重建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为此,他们请来孢粉专家、动物专家、植物学家等,观察研究考古遗迹。这样再考古学中,就将文化的时空变化和人类的栖居形态、生存策略和古生态环境结合到了一起。 三是复原文化发展进程。 考古学的复原阐释文化发展进程的目标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这是国际考古学理论与方法发生重大变革的一个转折点。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许多考古学家提出,考古学必须创造和发展新的研究手段,对主导种种

10、不同的文化历史现象的潜在原因进行总体理论的阐释,然后通过仔细设计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来进行检验。他们认为,考古学应当用更加严谨和细致的方式来收集和分析材料,将他们放到一个可以被检验的理论框架中进行。认为考古学的目的,不仅仅是重建历史,它还必须对主导历史文化发展的动力作出理论的阐释 。第一章 什么是民族考古学第一节 民族考古学的形成与研究领域一、民族考古学的形成民族考古学作为人类学的分支学科,正式出现于1956年,由玛克赛尼.克莱尼德尼斯特 帕蒂.Jo沃森写的行动考古学:对活着的社区的考古学调查。这篇文章号召考古学家带着自己的理论取向到自己活生生的社区做调查,收集必要的信息,并试图寻求社区的非物质文

11、化在哪些方面以及多大程度上能从所搜集到的信息中推断出来。西方“民族考古学”方法 :20世纪6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年轻考古学家路易斯宾福德开创了被称为“民族考古学”(ethno archaeology)的考古学研究方法。意在使用民族志的材料和对现代土著人的观察来解释史前人工制品和考古遗址的形成,也被称为“新考古学”。二、民族考古学的研究领域 1民族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它所研究的资料,可分为民族遗址、民族古遗物及与民族遗址、民族古遗物相关的古气候、古生物(包括植物和动物),古代自然地理环境等的遗迹或遗留。民族考古学的资料,像其他学科一样,也是采取分类研究的。特别是由于民族考古学科所研究的对象与物质不

12、仅是这些物质内的技术、文化内容,还涉及多种实际科学。2.考古学文化 定义:指“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具有共同的特征的一群遗存”。简而言之,考古学文化就是具有时空特征的遗存特征组合。 命特点: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地的地名(乡镇名、村名),如仰韶文化;遗址的名称,山顶洞文化、观音洞文化;具有特征性的遗物,细石器文化、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以族别来命名的,如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 研究内容:文化的分布范围、文化面貌及其特征、文化的渊源和发展、演化;文化时代和分期、与邻近地区文化的关系、文化内涵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形态。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

13、发现,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分布范围:该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是为何流域、豫西和晋南地区。它可以分为四个先后向承袭的类型,半坡类型、史家类型、庙底沟类型、西王村类型或称半坡晚期类型。 半坡类型的彩陶以动物纹饰为主; 庙底沟类型的彩陶以植物形的纹饰为主。文化特征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呈红色,多用手制法,用泥条盘成器形,然后将器壁拍平制造。红陶器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是仰韶文化的最明显特征,故也称彩陶文化。第二节 民族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一、民族考古学与历史学及民族文献史学的关系 与历史学的关系:考古学研究人类的过去,属于广义的历

14、史科学的组成部分,和历史学互为补充 。 与民族文献史学的关系:考古发现和充实少数民族历史;民族文献材料与民族史已有的成果对考古学研究给予一定的提示。二、民族考古学与民俗学和民族古文字学的关系与民俗学的关系:通过民俗学对现今民族习俗的研究,可以帮助研究者认识考古学发掘出的遗物和遗迹的应用及它们反映出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内涵。 与民族古文字学的关系:民族古文字的发掘和解读能够解决民族考古工作中的重大课题,推动民族考古研究不断拓展和深入。 (如埃及象形文字、纳西文字的解读)三、民族考古学与体质人类学和古生物学、古地质学的关系 体质人类学:出土遗骸的研究关于种族、民族体质特征的演变研究。(胡李家汉墓) 古

15、生物学:除了有利于对古生物自身的研究外,也为我们对于与之共存的同时代的古地理研究、古气候和古生态环境的认识有所帮助。(云阳稻谷遗骸)四、民族考古学与现代科技学科的关系考古遗存是人类历史的信息载体,它记载着大量人类活动的内容和过程。考古学家通过各种手段从中提取历史信息,加以科学的分析与处理,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探索其演变的规律。考古学是自然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融合的产物。考古学的每一次革命性变革,几乎都是自然科学新方法成功应用的结果。科学和社会的发展使得自然科学日益广泛地走进考古学,其中科学技术最显重要,并由此产生出许多交叉学科和分支学科,如环境考古学、植物考古学、分子考古学、物理考

16、古学、遥感考古学、科技考古学等。可见,现代科技对考古的重要性。 在考古学工作中,涉及的学科众多,如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光学、数学等。这些学科中的很多技术被广泛地运用于考古学,如用于断定年代的碳-14技术,用于勘测的遥感技术等,在这里我们以古DNA技术为例来看一下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第二章 民族考古学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以教材为主,此章是考古学的基础非常重要)知识点:考古地层学、考古地层学基本规律、器物形制学、六大考古学文化区系、民族志类比法、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方法。第三章 旧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的开始阶段,也是在人类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阶段,它占迄今人类历史的99以上。旧石器

17、时代人类以打制石器作为主要的生产工具,过着以采集和渔猎为生的原始生活。第一节 人类的产生一、人类产生前生物的演化地史和古生物学家根据生物的演化将地球历史分为5个“代”,即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并将“代”划分为若干个“纪”,再将“纪”分为若干个“世” 。第二节 旧石器时代的文化 旧石器时代早期是人类历史的开氓端,也是人类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一个时期。在早更新世地层中没有发现人类化石和石器以前人类历史被认为只有几十万年。后来在早更新世地层中发现了早期人类化石和工具,人类历史由几十万年提前到约三百万年。一、元谋猿人及其文化 元谋猿人化石是1965年5月1日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小山

18、丘的褐色粘土层中发现的。根据古地磁断代其年代为距今170万年。二、西侯度文化遗存西侯度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早期猿人阶段文化遗存的典型代表之一。位于芮城县西侯度村。180万年前,西侯度人在此采集、渔猎。他们打制的刮削器、砍斫器等已具备了人类制造石器的成份,遗址中带切痕的鹿角和动物烧骨的发现,昭示出他们已将“火神”征服在脚下,显露出“万灵之灵”的神韵。三、小长梁和东谷坨文化遗存四、蓝田猿人及其文化五、北京猿人及其文化六、大荔人及其文化七、许家窑人及其文化八、丁村人及其文化九、长阳人十、马坝人与桐梓人十一、峙峪文化十二、下川文化十三、山顶洞人及其文化第四章 新石器时代二、新石器时代诸文

19、化因素的关系农耕和畜牧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由被动适应环境转变为利用和改造环境。农牧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划时代的巨大变革,是人类自掌握用火以来的一次“最伟大的经济革命”。欧美的学者将其称为“新石器革命”或“农业革命”。(一)磨制石器和农业的关系 磨制石器是适应农耕的需要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原始农业的早期阶段即“火耕农业”阶段,农业工具大都沿袭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少量的磨制石器只是局部磨光。磨制石器的大量出现要到锄耕农业阶段。磨制石器和农业有着直接关系,凡是农业经济发达的新石器文化,其磨制石器都比较发达。如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各种新石器文化,由于其农业经济比较发达,故磨制石器都

20、比较发达。反之,凡是农业经济不发达而采集和渔猎经济比较发达的新石器文化,其磨制石器都不发达,(二)制陶业和农业的关系 陶器是在农业产生以后,为了适应炊煮谷物性食物的需要而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人类在漫长的旧石器时化以渔猎和采集为生,猎获的兽类和捕捞的鱼类,放在火上烧烤就能为食,采集的果实不需加工,就能直接食用,故在旧石器时代人类没有制作和使用陶器来炊煮食物的需要。新石器时代的最初阶段即前陶新石器时代,农业虽已产生,但农作物栽培的数量很少,其食物来源主要还是依靠渔猎和采集,这时人们对陶器的需久还不十分迫切。这一时期,人们炊煮食物还沿袭一些原始的方法。根据民族学资料,人类在发明陶器之前炊煮食物的

21、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常见的几种炊煮方法有石煮法、石烤法、地灶法等。三、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分期(一)早期阶段 新石器时代早期阶段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为前陶新石器时期,后期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有陶新石器时期,即陶器的萌芽时期。中国属于前陶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有广东省阳春县独石仔、封开县黄岩洞、翁源县青塘吊珠岩,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白莲洞第二期文化,贵州省平坝县飞虎山洞二第二文化层,陕西省大荔县沙苑,青海省贵南拉乙亥,山西省怀仁县鹅毛口,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扎鲁特旗南勿呼井、科尔沁右翼中旗嘎查等。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有陶新石器遗址有广东翁源青塘几处洞穴遗址、潮安石尾山,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大龙潭鲤鱼嘴

22、第一期文化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第一期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石器以打制石器为主,磨制石器的数量很少。早期的磨制石器只是局部磨光,通体磨光的石器罕见。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陶器,火候低、质地粗硫、吸水性强。器形为圜底器和平底器,不见三足器和圈足器。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年代,大约为距今11000年至7500年。(火耕农业)(二)中期阶段新石器时代中期阶段可分为前、后两期,属于前期的有黄河流域的磁山裴李岗文化、老官台文化、北辛文化,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早期、前大溪文化等;属于后期的有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早期,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马家浜文化和河姆渡文化晚期等。 新石器时代中期阶段的前期,

23、陶器的制作和早期相比虽有一定的进久但仍有许多原始性。石器已发展到以磨制为主,打制石器所占的比例很小。磨制石器已从局部磨光发展到通体磨光,穿孔石器已普遍出现。石器的器形除石斧、石锛外已出现数量较多的石铲、石耜、石锄等翻土工具。(锄耕农业)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年化大约为距今7500年至5000年左右。(三)晚期阶段 新石器时代晚期阶段亦可分为前后面期,属于前期的有黄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晚期、庙底沟二期文化、马家窑文化晚期,长江流域的屈家岭文化、薛家岗文化晚期、崧泽文化等;属于后期的有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后岗二期文化、客省庄二期文化、齐家文化,长江流域的青龙泉三期文化、良渚文化等。 陶器的制作,前期已出现

24、轮制,但不普遍;后期在各个文化系统中普通使用轮制。轮制陶器的特点是,器形规整、浑圆,胎壁薄,造型美观。黄河下游的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是这一时期各种文化陶器的最杰出的作品。新石器时代晚期除个别文化外,陶系都以灰、黑陶为主,中期阶段盛行彩陶,到晚期阶段趋向衰落。新石器时代晚期,石器的特点是:磨制精致,器形变小。穿孔石刀、石镰等收割工具在各个地区广泛使用。此章要求熟记若干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或遗址第五章 青铜时代(商周)一、商周考古的特点(一)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商周时期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金文等。这些文字直接记载了当时的社会情况。 战国秦汉时期大量的史籍如史记等也追记了商周时代的历史,这些文献有

25、的保留至今,也为我们研究商周社会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二)社会大变革时期 商周考古包含的历史时期从夏至春秋,这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两次伟大的变革:即由原始公社制向奴隶制的转变,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由此而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变化在考古学文化中同样表现出来,这就为商周考古增添了丰富多彩的内容。 (三)城市等大型建筑兴起 二里头文化已经出现大型宫殿建筑,偃师商城、郑州商城、盘龙城、殷墟、周原遗址、丰镐遗址、东周列国都城遗址,规模宏大,功能齐全,是原始建筑所无法比拟的,反映了这一时期社会形态和经济生活的重大变化。(四)使用两种金属器具 商周时期使用的金嚣器

26、具有青铜器和铁器。它们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于生产和生活,使人类社会产生划时代的转变。我们把以青铜作为制造工具、用具和武器的重要原料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叫做“青铜时代”,将这一时期的文化叫做青铜文化”。二、世界各地青铜文化时间 青铜文化在世界各地发展不平衡。伊朗南部、土耳其和美索不达米亚一带约在公元前4000年初开始使用青铜器,欧洲在公元前4000年中期、印度在公元前3000年、非洲不晚于公元前1000年使用青铜器,美洲则迟至公元11世纪前后才在秘鲁和玻利维亚形成冶铜中心。中国在公元前2100年左右的龙山文化晚期和齐家文化就出现了小型的青铜器,到公元前5世纪,青铜器被铁器取化前后经历了约1500年

27、时间。其间,大约在西周晚期开始向早期铁器时代转变。三、青铜器的优点青铜是红铜加锡或铅青铜器具有如下优点,(1)熔点低。青铜合金的熔点在700900之间,明显低于红铜的1083,因而较易冶炼。(2)硬度大。红铜中加入10的锡其硬度即为红铜的47倍,并可随着加入锡、铅的比例而改变其硬度,从而制造出不同用途的器具,克服了红铜较软、石器太脆的弱点。(3)易铸造。青铜熔液的膨胀系数大,在冷凝时体积即涨大,因而铸造时填充性好,绝少气孔,铸造的器具适用性广。四、商周考古的分期学术界根据奴隶制时代的发底结合典型遗址和墓葬材料,格商周考古划分为三期五段,即初期奴隶社会、中期奴隶社会(前、后段)、晚期奴隶改台(前

28、、后段)。 1.初期奴隶社会,约相当于夏代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 关于夏文化,目前考古界尚未定论,多数意见将二里头文化作为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对象,因此以二里头文化遗址为代表。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开始铸造和使用青铜器,并有了专门的武器,农业与手工业开始分工,商品生产活动和作为货币使用的贝币出现,大面积夯土建筑台基出现这些说明国家政权已经产生,社会出现奴隶和奴隶主两大阶级。占卜活动比较流行,文字已经出现。2中期奴隶社会前段。相当于商代前期,约从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3世纪。 主要遗址有以郑州二里冈上、下层为典型遗址,还有郑州商代遗址早、中期,偃师商城遗址,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早期遗存,河

29、北藁城台西村以及殷墟文化第一期等遗址也有代表性。其特点是:青铜冶铸技术进一步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末期出现了铜、铁复合器,农业、手工业的分工更加明显,手工业内部也已分工,手工业作坊有了一定的布局。贝币在遗址中较多出现,反映了商品经济处于发展阶段。成套的青铜礼器和多种专门青铜武器大量存在,城市、宫殿等大型建筑的修筑,说明国家机器进一步加强,人殉现象比较普遍,墓葬的等级差别更加明显。文字已经基本成型。3.中期奴隶社会后段,包括商代后期至西周早期,约从公元前13世纪至公元前10世纪中叶。 主要遗址有:殷墟文化第二、三、四期,陕西长安沣西、沣东西周早期遗址,陕西周原其特点是:青铜冶炼铸造技术达到高峰,手工

30、业内部的分工更加细致,可以制造出大型精美的青铜器和各种精美的雕塑艺术品。奴隶制经济空前发达,贝币普遍使用,商品交换活动有所扩展。各种专门武器不断改进和完善,战争的规模扩大。大型城市、宫殿和陵墓建筑遗址较多发现,人殉、人祭现象更常见,反映宗法等级关系的青铜礼器不断创新,礼制已较完善,列鼎制度已经出现。文字已经成熟,甲骨文、金文大量发现予本期。铁器制造技术没有显著进步。4晚期奴隶社会前段,包括西周中、晚期至春秋初期,约从公元前10世纪中叶至公元前7世纪中叶。 主要遗址有陕西长安沣西、沣东西周中晚期遗址,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青铜冶铸技术开始衰退,铁器材料有所发现,说明西周晚

31、期冶铁技术已经出现。礼制出现僭越现象,随葬青铜礼器往往与墓主身份等级不符。人殉、人祭现象减少。奴隶制度开始动摇,周王室权力受到威胁,诸侯势力增强,封建性的政治势力开始出现5晚期奴隶社会后段,包括春秋中、晚期,约从公元前7世纪中叶至公元前5世纪中叶。 主要遗址有山西侯马东周遗址早期,河南洛阳中州路东周墓第=,三期,东周及秦,晋,燕、齐、鲁、吴、越、楚等诸侯国的遗址和墓葬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该期的特点是,冶铁技术进一步发展,铁器开始取代青铜器金属铸币已经产生并进入流通领域。列国经济兴起,出现了新型的政治和经济结合的城市,手工业技术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新技术,新工艺。东周王室逐渐衰落,礼制僭越现象层

32、出不穷,甚至在平民墓葬中也出现陶礼器随葬,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局面渐次形成。此章要求熟记若干青铜器时代文化或遗址第六章 铁器时代(春秋战国) 继青铜时代之后,历史进入了铁器时代。我国在商代遗址中,就发现有“铁刃铜钺(音“月”)”,说明对铁的认识是有了很长的历史了。但就人工冶炼讲,冶铁业的出现大概在春秋中晚期,而大规模地推广以至于在社会生产领域内占主导地位,结束一个时代,开创一个时代,当在战国时期。因此,铁器时代的真正开端,考古学界一般公认在春秋战国之交。铁器时代考古,对应的历史朝代来讲,上起战国,下迄明代(目前中国考古学研究下限为明代),就社会性质来讲是封建社会时期,因此有入把铁器时代考古又分别

33、叫做“战国秦汉考古”、“魏晋南北朝考古”、(上)“隋唐考古”、“宋元明考古”或“封建社会考古”。(下) 第一节 手工业和农业生产一、冶铁术的发明和初期发展 世界上最早制造铁器的是小亚细亚(今土耳其境内)的赫梯人,时间在公元前1400年左右。约在公元前1000年代,古希腊和古罗马开始普遍使用铁制的工具和兵器。约在公元前500年左右,欧洲大陆普遍使用铁器。 战国时期主要的冶铁遗址有河南新郑郑韩故城冶铁遗址、登封告成冶铁遗址、河北易县燕下都冶铁遗址、河北兴隆县燕国矿冶遗址等,汉代主要冶铁遗址有巩县铁生沟冶铁遗址、郑州古荣镇冶铁遗址、从考古发现看,我国对铁的认识至少在商代就开始了,1972年在河北藁城

34、县台西村发现一件商代铁刃铜钺,此后又在北京平谷县出土一件商代铁刃铜钺,在此之前,1931年在河南浚县曾出土过商末周初的铁刃铜钺。这几种铜镶铁件经科学鉴定,均属陨铁(即从宇宙中的天体上堕落到地面的铁质陨石)锻成,其厚度只有2毫米,说明当时已较好地掌握了锻造技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人工冶炼的铁器有风翔秦公大墓出土的铁铲、江苏六合程桥出土的铁条和铁丸,这些均属春秋晚期遗物。这些遗物表明,我国至迟在公元前6世纪就掌握了冶铁技术。铸铁的熔点在1150 左右,纯铁熔点1537。二、青铜冶铸业的继续发展 自铁器出现在我国生产领域之后,作为生产力发展主要标志的青铜器地位逐渐被铁器代替,在生活领域,青铜器被漆器代

35、替从而结束了“青铜时代”。这个取代过程大体上从战国一直延续到两汉。 战国秦汉时期,青铜冶铸业的继续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冶铸相加工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和创新,一是青铜器应用范围更加广泛。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墓。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三、瓷器制造业的兴盛 我国是瓷器的发祥地。早在商周时期,瓷器就开始烧制厂,由于当时制作比较原始、粗糙,被称作原始青瓷。 战国以后,青瓷进入了一个早期发展时期,有人把它叫做早期青瓷阶段。这个时期青瓷的持点是器形规整

36、,胎质坚硬,造形多以当时的青铜器为模样,表面多施一层淡黄袖或淡绿釉。四、漆器工艺的高度发展中国古代生产漆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有一件木碗内外施朱红色涂料,经鉴定,很有可能漆。商代漆器已相当完美,从商代遗址中残留的漆器残片看,是朱红色地,黑色花纹等。西周和春秋时期也都有漆器的发现。 战国时代,是漆器制造突飞猛进的时代。在湖南长沙、河南洛阳、湖北江陵、随县、河南信阳、四川成都等地的战国墓中都发现了数量可观的漆器,其种类除了器皿以外,家具、乐器、兵器附件,丧葬用具部有漆器制品。战国中期以后,还出现了夹红胎,战国晚期,漆器镊铜扣、镀金银等工艺也开始出现,表明当时的漆器制造

37、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汉代是我国漆器制造工艺高度发展的时期。五、纺织业的新成就 我国是世界上纺织技术发达较早的国家,在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马家浜文化层中,就曾出土有用葛麻编结成的纬起花纹罗残片,在河北藁城台西商代遗址中出土有麻布残片,宝鸡茄家庄西周墓葬中出土有锁绣丝织品残片,战国时期的织绵残片比前代有更多的发现,长沙左家塘战国中期墓葬中,曾出土6种不同纹饰的织绵残片。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素纱样衣,衣长128厘米,袖长190厘米,仅重49克,尚本到一两,真是薄如蝉翼,是汉代纺织技术达到较高水平的最好例证。六、舟船制造业舟船制造,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青铜时期的商周时期,舟船制造已成为手工业生产部

38、门的重要方面。战国以后,舟船制造由于战争、漕运和商业交通的需要,有了迅速发展。到秦汉时期,舟船制造业生产规模有了明显扩大。这一时期舟船数量的增多,首先突出表现在大量漕船的出现汉书沟洫(xu)志记载汉成帝时为了“徒民避水”,一次便调发“河南以东漕船五百艘”,盛况空前。用于军事目的战胎数量也有突出发展,由于秦汉时期水军规模不断扩大,各类战船的数量迅速增多,后汉书马援传讲,马援进击交趾时,“将楼船大小二千余艘”。除漕船和战船外,商船、渔船、渡船都有数量不同的增长。七、农业生产 铁器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对农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铁器的使用,使砍伐林木,开垦荒地,深耕细作,水 利灌溉的

39、大规模开展成为可能。通过对铁工具的观察,我们能够对当时耕作技术作出近于实际的估测。在铁农具中,发现最多的是臿和攫,这对开垦荒地,深耕细作提供了物质条件。战国之后,犁耕已成为普遍的农业生产手段,战国时代就出土有铁犁,至秦代以后,“全铁犁铧”普遍使用。第二节 都城遗址一、东周都城遗址春秋战国时代,由于政治上列国分立,军事上战争频繁,设防城市的建设便成为一种突山的社会现象。尤其是铁器在这一时期的出现带来的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的分离,促使了城市进一步发展,文献中屡见诸侯、大大城筑部邑的记载。1洛阳东周城遗址 史称该城为王城。自周平王东迁至周景王凡十二世,均以王城为国都,时周赧王时避王子朝之乱迁都于成周

40、,至周赧王又迁回王城。洛阳王城作为都城,占东周的大部分时间。 据勘探,王城南邻洛河,西跨涧河,呈不规则方形,筑城的年代不晚于东周初年,西汉以盾逐渐荒废。 城墙用夯土建造,最早的夯土城垣宽5米左右,后经多次增筑补修,墙体加厚达10米以上。西南、西北和东北三个城角及北墙保存较好。北墙全长约2890米。西墙南北两端相距约3200米。北墙外发现有深约5米的护城壕沟。2曲阜鲁城遗址 位于山东省曲阜境内洙泗之间,今曲阜县城坐落在鲁城遗址之上。据文献记载,周公长子伯禽在此建都。据勘探,鲁城至迟形成于西周晚期。3临淄齐城遗址4燕下都遗址5邯郸赵城遗址6侯马晋城遗址 山西省候马市区西北部发现的晋城遗址,即是晋国

41、晚期的都城新田,使用年代在公元前585年至前416年间。7楚纪南城遗址 在湖北省江陵县城北5公里发现的纪南城遗址,即是楚文王元年(公元前689年)自丹阳迁于部的部都,因在纪山之南,俗称纪南城。8郑韩故城遗址 西周末年,郑国自陕西华县迁都到今河南新郑地,公元前357年,韩哀侯灭郑后迁都于郑都旧址。城址位于河南省新郑县城及外围,因郑、韩两国先后在这里建都,后代习称“郑韩故城”。二、秦汉都城1.秦都咸阳2.西汉长安城遗址3.汉魏雒阳城遗址第三节 埋葬制度一、战国时期的墓葬战国时期的墓葬,根据现有资料,大体上可以划分三个区域:三晋两周地区;长江流域的楚文化及周围地区;关中的秦文化地区。2. 战国时期的

42、墓葬形制 战国时期的墓葬形制可以分为甲、乙、丙三类。 甲类为大型墓葬,有的有墓道,如河北平山中山王墓;有的无墓道,如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墓室内多重棺樟,伴有大量青铜器、玉器、漆器等随葬品,并有殉葬现象。大墓一般都在封墓时在墓室部分积石、积炭、积沙以防潮、防盗,南方则填塞木炭和白膏泥。许多大墓还在墓上夯筑坟丘,如平山中山王墓在墓上夯筑有上百平方米、高15米的封土。并在封土上建享堂。 乙类墓为单棺单椁陶器墓,墓圹(音“况”)一般长约24米,出有成组的仿铜陶礼器,有的有少量的兵器和玉、石器,甚至有殉人现象,墓主人可能为下层贵族。这类墓在中原地区往往向一侧开洞室,呈洞室墓。丙类墓为小型土坑墓,无椁有棺或

43、无棺有椁墓室一般长2米左右,多无随葬品。墓主人当为庶民。3.战国时期的葬式战国时期的葬式,主要为仰身直肢。楚墓当中有少数反侧身葬,关中地区直肢与屈肢并存;洛阳、辉县屈肢较多,关中的秦墓屈肢更甚。第七章 陶瓷考古第一节 陶器历史与制作工艺二、新石器时代陶器 新石器时代陶器很多,有灰陶、红陶、彩陶、黑陶、白陶、釉陶等。陶器之所以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主要是因制陶原料中含有金属呈色元素和烧窑后期人们能够改变、控制火焰的性质所致。灰陶:灰陶是在烧窑后期,采用还原焰,使制陶原料中铁的氧化物大部分转化为二价铁,在这种情况下,烧成的陶器呈灰色或灰黑色。灰陶是人们日用陶器中最多的一种,质地较疏松、粗糙。红陶:红陶

44、是在氧化焰气氛中烧成的,质地较坚硬细致。彩陶:彩陶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最精美的陶器,仰韶文化的彩陶堪称其代表作。彩陶花纹是陶坯未入窑焙烧前,用铁、锰等颜料在坯体上绘画纹饰,入窑后用氧化焰烧成。彩绘牢固地结合在器物表面,不易脱落。彩陶上的纹饰有变化多端的植物纹、形态各异的动物纹和几何形纹饰等。常见的器皿有饮食器、贮藏器和吸水器。如钵、碗、盆、盘、杯、罐、瓶等。 还有一种彩陶是在陶器烧成后进行彩绘的,称烧后彩绘陶,彩色易剥落。秦始皇陵兵马俑即为彩绘陶。黑陶:黑陶是在焙烧时,前期采用氧化焰,烧窑快结束时投入木炭产生浓烟(这时火焰是还原焰),经短时间渗透,便呈现黑色。烧成温度在1000左右。有的黑陶

45、表面乌黑发亮,胎体薄如蛋壳。白陶:白陶是用高岭土烧成的白色陶器,胎质细腻坚硬,烧成温度在1000左右。在我国江南地区和东南沿海一带,还出土了独具特色的印纹硬陶。釉陶:釉陶常见的有两种,一是胎呈灰色,胎质坚硬,器表带有灰色透明青釉,烧成温度达1200的釉陶。其物理性能已接近瓷器,原料为高岭土,吸水率很低,火候1200,叩之有金属声。因此称这种釉陶为原始青瓷。另一种是在西汉晚期已经出现的胎呈红色的陶器,其表面施绿、黄、黄褐色的低温釉,釉料中有铅作助熔剂,因之称铅釉陶器。唐三彩便是低温釉陶。白陶双系壶,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高19cm,口径8.8cm,底径6cm。壶口微撇,圆肩,腹以下内收,平底。胎

46、较薄。此件器物造型特别,主要是肩、腹部一侧压成扁平状,在腹部中间一侧置两个圆系,两个圆系中间又有一个小乳钉装饰。据科学测试,大汶口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4000前2200年。白陶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000年。所用原料系纯度较高的陶土,成型后,入窑经约1000窑温焙烧而成。 三、新石器时代制陶技术(一)、制陶原料1、陶土:多采用红土、沉积土、黑土或其他粘土,并已知道用淘洗的方法去除泥土中的杂质,以利于制造较细致的陶器。陶土中含铁较多,它能起到助熔作用,降低陶坯的烧成温度,也影响陶器的颜色。如在氧化气氛中烧成,则成红色,在还原气氛中烧成则成灰色。2、羼(chan)和料:制陶时加入的砂粒、石

47、灰粒、稻草末和碎陶末等。主要是提高成品的耐热急变性能,避免在火上加热时发生破裂。3、瓷土和高岭土:氧化钛含量比陶土低很多,烧成后呈白色,制备出白陶。(二) 陶器的成形与纹饰1、手制成形捏塑法,一般小型陶器多用捏塑成各种器形,器壁上常常留有指纹,器形也不大规整。2、模制法,某些特殊的器形往往采用局部模制的办法。3、泥条盘筑法,无论是黄河流域的彩陶还是尼罗河边的陶罐,泥条盘制法是人类最早掌握的陶瓷造型方法之一。就是把泥搓成长条,再圈积成型。此法是制陶的技法中最为古老的方法。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器已经大量使用盘制泥条的方法成型。 先将坯泥制成泥条,然后圈起来,一层一层地叠上去,并将里外抹平,制成器形。4

48、、泥板成形,利用陶土碾成、拍成或切割成板状,来镶控制作器物的方法传统的紫砂器就是用泥板成型来制作的。5、慢轮制成形 是更先进的一种制陶工艺,是将泥料放在陶轮上,借其快速转动的力量,用提拉的方式使之成形。6、表面装饰表面磨光陶衣(三)、陶器和瓷器的区别陶瓷”这种提法反映了陶和瓷都是火与土的艺术,而且由于陶器发明在前,瓷器发明在后,所以瓷器的发明,很多方面受到了陶器生产的影响。但瓷器和陶器有很多差异,主要有:第一、原料不同。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几乎随处可取;瓷器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土作坯。第二、质地的差别。瓷器比陶细腻,而陶特别的粗糙有杂色,微带点褐色的斑点。第三、烧制的温度不同。陶器烧成温

49、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达到800以下,最高可达1100左右。瓷器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第四、釉料不同。 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第五、胎质不同。陶器胎质粗疏,断面吸水率高。瓷器经过高温焙烧,胎质坚固致密,断面基本不吸水,敲击时会发出铿锵的金属声响。陶胎含铁量一般在3%以上,瓷胎含铁量一般在3%以下。第六、坚硬程度不同。陶器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四、古代陶器的分类按照用途划分新石器时代常见的陶器,在用途上可分作以下几类:1、饮食器和贮存器2、汲水器3、炊器4、酒器五、我国古代烧制陶瓷窑的发展历程原始陶器:无窑烧制:垒坯露天烧,温度800左右仰韶文化时期:“竖穴式窑”或“横穴式窑”,温度900左右在商周时期:北方出现类似馒头的圆窑战国时期:馒头窑和龙窑,温度1300左右秦汉时期:出现马蹄窑元代:出现了葫芦窑明代初期:出现阶级窑,温度可达1300以上明末:景德镇发明了烧制温度达1300以上的景德镇窑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