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6441716 上传时间:2022-02-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7.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灾害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灾害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灾害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灾害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灾害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星期七、灾害地理学复习资料 1、灾害(灾害和自然灾害必考一个) 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灾祸的现象和过程,它包 括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两类。2、灾害地理学是指运用地理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来综合 研究自然灾害的新兴学科,主要研究地表自然 灾害的地理规律和结构。 3、灾害的分类根据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自然灾害、人为 灾害、综合成因灾害。根据灾害波及的范围: 全球性灾害、区域性灾害、微域性灾害。根 据灾害出现的时间先后:原声灾害、次生灾害。 根据灾害的属性不同:地质灾害、地貌灾害、 气象灾害、水温灾害、土壤灾害、生物灾害。 4、自然灾害(要说明的内容和第一条一样) 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再过的自然现象和过程

2、, 它是地球演化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但是对人类 而言则是不正常的。 5、自然灾害的外在特征突发性和永久性。频繁性与不确定性。 周期下性和不重复性。广泛性与区域性。 6、自然灾害的内在规律灾害链(因果链、同源链、互斥链、偶排链、 交叉链)。边际效应规律(不同介质的交界 面)。灾害发生时间规律性(灾害发生在特定 的时间、各种周期、时效性、持续后延性、灾 害的时间分布规律)。7、灾害的主客体主体:灾害本身(现象与过程本身)。客体:受灾 害影响的人类。8、灾害发生的时间规律性灾害发生在特定的时间。各种周期。时 效性。持续后延性。灾害的时间分布规 律)。9、影响自然灾害发生的因素(自然灾害发生的 原因)能

3、量的积累和释放。协调破坏。分布不 均匀。沿面运动。通道引诱。外因触发。 多因强化。空间集中。 10、灾害地理研究的内容(答题时需要拓展) 灾害生态系统。从地理学角度观察,自然灾 害系统是由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载体相互 作用形成的,因此,灾害地理研究的内容,包 括各类灾类、灾种的区域分异、横向交叉、灾 害链及动态变化、认识各种灾类、灾种的特征 及形成机制、发展规律、研究灾害地理区域的 划分、灾害风险性评价为主要内容。 区域灾害结构。各大洲(大洋)和主要国家地 区的自然灾害的区域结构的分析,研究区域灾 害的整体性、独特性和差异性,认识灾害的特 征,进行灾害地理区域的划分、制定灾害的区 域规划、研

4、究区域防灾、减灾的措施。11、地质灾害由于地质作用使地质环境发生突发或渐近的 破坏,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和资源环境破坏的 现象或事件。12、地质灾害的分类 按空间分布:陆地地质灾害和海洋地质灾 害。按灾害成因:自然动力型、人为动力型 和复合型。按地质环境变化速度:突发性和 渐进性。13、人类与灾害的关系(也有笔记称与自然灾 害的关系)对立关系:成灾客体在增多。人为破坏作 用在增加。灾害类型在增加。周期在缩短。 分布范围在扩大。统一关系:没有人就没有灾害。灾害还可 以带来某些好处。化灾为利。大的灾害可 以促进科研水平的提高。14、灾害地理的研究特征 综合性。区域性。相关性。宏观性。 应用性和群众性

5、。15、灾害地理研究的理论基础 地域分异规律。全球地域分异规律(四大洋与六大陆)、陆洋地 域分异规律(海陆分布)、区域地域分异规律 (各种地带性差异)、地方地域分异规律(灾害 的系列性与组合性)、局部地域分异规律(阳坡 阴坡水热差异)。 系统结构理论。自然灾害的研究要求我们应用综合性的研究 理论、观点、方法和手段,防灾减灾工作的整 体性的方法等显得尤为重要。 横向交叉观点。互补相连的两个区域见灾害的互相影响和联 系。主要通过水问、大气、人为等过程来完成, 即“遥相关”。16、地震波的分类体波(纵波和横波)。面波。17、震级的划分中国地震6级:小地震(13级)。有感地震 (34级)。中强地震(4

6、.56级)。强烈地 震(67级)。大地震(78级)。巨大地震( 8级)。填18、地震的类型(话说,这个会考填空或 简答)按成因分:陷落地震、火山地震、构造地震、 人工诱发地震。按震源深度分:浅源地震 (70Km以内)、中原地震(30Km300Km)深源地 震(300Km以上)。简19、地震灾害的基本特点死亡人数多且灾害多。时空分布的广泛性。爆发时间短且有周期性。难预报。 有利于形成矿藏(石英、黄金)。20、世界地震的空间分布规律 全球大地震主要沿全球板块边界集中分布。 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地中海一 喜马拉雅地震带)。洋脊地震带。东非 裂谷地震带。 21、中国地震构造特征这个怎么没有人有

7、笔记? ?22、火山高温的地下熔体、流体经过地下通道喷出地 表,成为火山喷发,由这些喷发物堆积形成的 锥形、穹形或盾状体,则成为火山。填23、火山类型死火山。休眠火山。活火山。 24、喷发的类型与区别裂隙式喷发(冰岛型):形成链状火山。没 有强烈的爆炸现象。喷出物多为基性熔浆。 中心式喷发:宁静式(夏威夷型)基性, 缓缓流出,温度高,粘度小。爆裂式(培雷 型)中性、猛烈爆炸哦同时喷出大量气体 和火山碎屑物。中间式(斯特朗博利式)一- 过渡型,持续时间长。25、火山喷发物类型气体喷发物。火山碎屑流。火山碎屑物。 26、火山与板块构造的关系27、全球火山的分布环太平洋火山带。地中海火山带。大西 洋

8、海底火山带。东非火山带。必28、斜坡变形(破坏)体积巨大的表层物质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向 下运动而形成的灾害。 29、斜坡变形破坏的类型根据物质运动速度和水所起的作用分:胁迫 物质的快速失稳,导致相对整体的土块或岩块 向坡下运动(崩塌、塌落和滑移)水的作用较小。岩土体与水的混合物向坡下流动 水的作用较大。 30、斜坡变形破坏的影响因素地形地貌。地质构造与新构造运动。地 层岩性与岩体结构特征。地下水。暴雨和 连续降水。人类活动。简31、我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发育规律中部地区最发育。西部地区较发育。东 部地区较弱。 32、崩塌(崩塌、滑坡、泥石流必考一个, 自己看着办)在陡峻的山坡上,巨大的岩体、

9、土体或碎屑曾, 主要在重力作用下,常常突然发生沿坡向下剧 烈倾倒、散落现象,在坡脚处形成倒石堆或碎 屑堆,成为崩塌。 33、滑坡由岩石、土体或碎屑堆积物构成的山坡体在水 和重力作用下沿软弱面发生整体滑落的过程 称为滑坡。 34、泥石流山区常见的一种突发性自然灾害现象。是由大 量土、砂、石块等固体物质和水组成,并以高 速前进,具有强大能量和破坏性的一种特殊洪 流。35、崩塌的特点下落速度快,发生突然。崩塌体脱离母岩 运动。下落过程中,崩塌体自身的整体性遭 到破坏。崩塌物的垂直位移大于水平位移。 36、滑坡的特点尚不明确37、泥石流的特点 我也不晓得啊!38、崩塌的形成条件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地质

10、构造是崩塌的物 质基础。地形地貌条件:坡度。地质条件 岩性结构和构造。气候条件:温差、风化影 响的风化。触发因素:暴雨、强烈融冰化雪、 爆破、地震以及人工开挖坡度角。 39、滑坡的形成条件(侧重这个)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 文地质条件。人类活动。40、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固体松散物质的储备丰富。坡面坡度与沟 谷纵比较大。可从高强度降水或冰雪融水获 得充足的水源供给。人为因素。 41、滑坡的防治滑坡治理:砍头、压脚、捆腰。滑坡防治:排、稳、固、挡。42、地面变形地质灾害广义:指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而使地 面形态发生破坏,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 现象和过程。狭义:指地面沉降、地裂缝和

11、地面塌陷等以地 面垂直变形破坏或地面标高改变为主的地质 灾害。43、地面变形地质灾害的类型 按地面变形的形成形式的分类:地面沉降、 地面塌陷、地裂缝、渗透变形、特殊岩土胀缩 变形。 按地面变形的成因分:内动力地面变形、水 动力地面变形、重力地面变形、人类活动。44、地面沉降发生在较大面积的地表高程降低,地面舒缓变 形的现象和持续过程。45、地面沉降的条件(话说,这个他说要细化, 我也不晓得怎么细化的。)厚层松散细粒土层的存在。长期过垦开采 地下流体。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城市建设 对地面沉降的影响。46、地面沉降的特点区域易发性。时间累进性。过程渐变性。 成因复杂性。难以逆转性。47、地面沉降的防

12、治合理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布局:取水点尽可 能安排在沙砾层厚、粘性土夹层少的地段。 在粘性涂层多且相变复杂地区,尽量以地表水 作为供水水源,减少或不开采地下水。减少 开采量,尽量采用恒定开采办法,不要形成长 期增长的开采局面。减少开采强度,使降落 漏斗平且缓。等量置换:主要用于油气田。采多少补多少。48、地裂缝地表岩土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作用下,产 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裂缝的 现象。 49、地裂缝的特征发育的方向性与延展性。灾害的非对称性 和不均一性。灾害的渐进性。周期性。 50、地裂缝的类型 按形成动力条件分:内动力形成的地裂缝(构造型)、外动力形成的地裂缝(非构造型)。 按盈利

13、作用方式分:压性、扭性、张性。 51、地裂缝的防治措施控制人为因素的诱发作用。建筑设施避 让。52、地面塌陷指天然洞穴或人工洞室、巷道上覆岩土体失稳 突然陷落,导致地面快速下沉、开裂的现象和 过程。53、地面塌陷的形成条件岩土体的内部条件:地下存在空洞。洞空 周围的状况。岩土体的外部条件:自然影响因素(大气降 水、河湖近岸地带的侧向倒灌作用、地震)。人为活动的影响(米矿啊什么的)。 54、地面塌陷的防治原则以防为主,及时治理。55、气象灾害短暂的异常天气现象所引起的灾害现象和过 程,即大气的各种物理现象和运动变化引起的 灾害,如暴雨、雹灾、圭寸在、干旱、台风等。56、气象灾害的分类据大气物理现

14、象划分:气候异常灾害(低温、寒 潮等)、降水异常灾害(干旱、暴雨、雹灾、暴 风雪等)、气流运动异常灾害(台风、大风、龙 卷风等)、光电异常灾害(雷电灾害等)。+C8257、气象灾害的特点经济损失最大。波及面最广。地带性特 点最显著。有一定的周期性和季节性。趋 势趋于严重。 58、我国气象灾害的背景条件(不晓得和哪 个题二选一)地域广阔,南北纬向跨度大。地形复杂, 地势复杂。地势高低差别大。海陆分异明 显。人口众多,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 破坏严重。 59、台风发展到一定强度时候(大于12级)的热带气旋, 在西太平洋地区被称为台风。在东太平洋和大 西洋和澳大利亚中心附近最大风力 12级或12

15、级以上被称为飓风。简60、台风的形成条件广阔的暖阳面,海水温度在26.6 C以上,提 供热带气旋高温高湿的空气。对流层风俗的 垂直切变小,有利于热量聚集。地砖参数大 于一定的值(纬度大于5的地区),有利于形 成强大的低压涡旋。热带存在低层扰动,提 供持续的质量、动量和水汽输入。61、台风入侵我国的路径(这个,他特别说了 一下这个不是重点)西进型。登陆型。抛物线型。62、干旱通常指淡水总量少,不足以满足人的生存和经 济发展的气候现象。干旱一般是常期的现象。63、旱灾一些地区,由于大气环流发生异常而引发的天 气异常,在某一时期出现降水比多年平均值大 为偏少而导致土壤缺水、空气干燥,造成农作 物枯死

16、、人畜饮水不足等灾害现象。64、形成干旱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大气环流异常造成的降水时空分布 不均。人为:人类对气候的影响。蓄水量增加和 用水浪费导致水资源短缺。植被的破坏使其 蓄水作用丧失,地下水减少。简65、我国干旱灾害时空分布特点(这个要 细化,不能偷懒的)大致以秦岭一一淮河为界,以北春旱、夏旱 为主,以南以夏旱、秋旱、冬旱为主。干旱 次数及天数的分布:干旱中心有黄淮海干旱 区、东北干旱区、长江流域及华南干旱区、西 南干旱区。受旱面积分布不均匀。其中以黄 淮海地区受旱面积和成灾面积最大,其次是长 江中下游和东北地区,西北和华南地区受旱、 成灾面积最小。66、洪涝的类型河流洪水:暴雨洪水、山

17、洪、融雪洪水、冰 凌洪水、溃坝洪水。湖泊洪水。风暴洪水。67、洪涝的特点季节性、区域性和可重复性。破坏性和普 遍性。可防御性。没有了,写着玩儿的。68、我国暴雨洪水形成的主要特点暴雨集中,强度极大,从而形成江河洪水峰 高量大。高强度,大面积暴雨洪水几种分布 在山地丘陵向平原的过渡带。江河洪水的年 及变化很大,同时又存在重复性和连续性。 沿海风暴潮灾害主要由强热带风暴和台风引 起。大题69、长江洪涝灾害成因(他直接很邪恶 地说考个大题吧,大题吧。) 自然:长江流域广、支流多、流经地区为热带 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夏季高温多雨,干流 汛期长,水量大,最易发生洪涝灾害。长江洪 水三个主要来源:宜昌以

18、上的长江上游干支 流。中游南面的洞庭湖、鄱阳湖两大水系。 背面的汉江。社会因素:围湖造田。乱砍滥伐森林。 滥垦湿地。70、海啸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是由海底地震、 火山喷发、泥石流(大部分产生于深海地震)、 滑坡等海底地形突然变化所引发的具有超长 波长和周期的大洋行波。71、海啸的特点海啸的波长非常长。能量大。传播速度 快。72、海啸的形成条件深海。大地震。开阔并逐渐变浅的海岸 条件。73、水文灾害由于水体性质、水量运动异常形成的灾害,即 水圈水体现象和异常过程产生的有害现象。水 是发生水文灾害的前提条件。74、水文灾害的特点缓慢的间进性一一发生过程持续时间长,不 易引起重视。人为参与显著

19、大部分与人 类活动的不合理性有关。越是多水的地方越 是多灾水是发生水文灾害的前提条件。75、地下水位下降(尚不明确) 地下水位是指地下含水层中水面的高程。76、土壤盐碱化土壤含盐量太高(超过0.3%)而使农作物低产甚至不能生长。77、土壤盐碱化的形成条件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 地势低洼,排水不畅(课件原文是:地势低洼, 没有排水出路)。78、土壤盐碱化的防治措施因地制宜,综合处理。水利改良措施(灌 溉、排水、放於、种稻、防渗等)。农业改 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 播种、轮作、间种套种等)。生物改良措施(种 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绿肥、植树造林等)。 化学改良措施(

20、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 膏、亚硫酸钙等)。79、泥沙淤积的危害尚不明确80、水污染(两个概念任选一个) 又称水体污染,各种污染物进入水体,其数 量超过水体自净能力的现象。主要来自生活污 水和工业废水。 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 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 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 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81、淡水荒的原因水污染。地下水位下降。咸潮。 82、生物灾害由于动植物的活动引发的灾害。狭义:由生物体本身活动带来的灾害现象,是 纯自然的,灾源是生物。蝗灾、鼠灾等。广义:包括人类不合理活动导致的生物界异常 而产生的灾害,即生态危机问题、植被

21、减少、 生物退化、物种减少、盲目引种等。 83、生物灾害的分类根据成灾主体的性质分植物灾害和动物灾害。 植物灾害:有害植物自身致灾。有害植物 的蔓延。天然火灾。人为致灾。生态危 机。动物在灾害:动物造成的人身伤害。食草 动物与家畜争食造成的灾害。与人类争食造 成的伤害。传播疾病的灾害。有毒动物。 人类活动是动物种类减少的灾害。84、生物灾害的特点广义生物灾害损失大。次生灾害多。运 动性。动物灭绝的多米诺连锁反应。区域 性。85、鼠害发生危害的特点鼠害面积大。危害时间长。无所不吃的 聚集危害。为达到磨牙目的,吃少毁多。 特殊危害方式致作物停止生长甚至枯死。86、鼠害的特点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

22、填87、农作物害虫暴发成灾的三个方面气象。农作物。害虫天敌。填88、四类蝗区滨湖蝗区。沿海蝗区。内涝蝗区。河 泛蝗区。89、森林火灾失去人为控制,在林地内自由蔓延和扩展,对 森林、森林生态系统和人类带来一定危害和损 失的森林行为。森林火灾是一种突发性强、破 坏性大、处置救治将较为困难的自然灾害。90、森林火灾发生的三个过程预热阶段。气体燃烧阶段。木炭燃烧阶 段。91、森林扑火原则打早、打小、打了? ?92、人为灾害由人类不合理活动导致的致灾过程和结果,亦 称人文灾害。93、人为灾害的形成原因未知的原因,可能是概念里提到的那个吧?94、人为灾害的主要类型人为不合理活动直接导致的灾害。人口机 械增

23、长造成的灾害。人为自我致灾过程,即 决策失误造成的灾害过程和结果。95、人为灾害的基本特征无形性一一大气污染、水污染什么的。相 对性。区域性一一根据气候区划分,可综合 研究每个地区的主要人为灾害。 96、水体污染大哥,我也不知道啊97、水体污染的来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水。其 他。98、海洋污染的特点污染源广。持续性强。扩散范围广。 防治难。危害大。99、城市环境污染的特征污染内容全面性。范围广泛性。时间长 期性。危害严重性。100、城市环境污染的种类空气污染。水域污染。固体废物污染。 噪声污染。土壤污染。填、简101、区域灾害地理学任务研究区域内自然灾害的独特性、整体性和差异 性,探讨

24、人为对策。102、全球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规律特征大陆比海洋多灾。北半球比南半球多灾。 温带多灾。环太平洋、欧亚带(大陆边缘) 多灾。岛屿多灾。富饶地区及城市多灾。 生态环境脆弱带多灾。 103、中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类型多样。频度高。区域性,季节性强。 分布广泛。损失巨大。 104、中国自然灾害的成因是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地质地貌、社会环 境及人为作用综合的结果。地理位置:经纬 位置、海陆位置、面积广阔。地质地貌影响: 几块古陆影响、山地高原面积广大、地表物质 组成类型多样。气候因素影响:季风气候突 出、干旱区广大、大陆性强。森林覆盖率小。 人为因素影响:人口压力大,环保措施、法 律、法规不够健全、执法不严,生产布局对灾 害考虑少,人口素质低。经济性质的影响。105、主要的人为灾害自然资源衰竭。环境污染。交通灾害。核灾害。106、减轻地质灾害的措施(尚不明确是否有这 个,有空就背吧)调查监测。预警预测。灾害评估。灾 害防御。抗灾和救灾。安置与恢复。保 险与援助。宣传教育与减灾立法。培训与 演讲。107、地震的形成原因地球内力因素。自然外力的又发。人为 诱发因素。蹭个位置写说明:1、带的是超级重点,不信你试试!2、带的要么不考要么出大题那种。3、题目后面的括号是说明。4、我没说不带的不是重点哈!5、错别字自己改呀,我没办法保证错别字的,亲0()0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