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

上传人:fgh****35 文档编号:56425465 上传时间:2022-02-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4.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黄鹤楼送别》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黄鹤楼送别》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黄鹤楼送别》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资源描述:

《《黄鹤楼送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鹤楼送别》(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教学设计(九)黄鹤楼送别(全国一等奖)教师简介谢培,男,1978年12月出生,广西桂林理工大学附属小学高级教师,教导处主任,桂林市七星区“领雁工程”学员,广西省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曾被评为广西小学语文教研先进个人、桂林市“优秀教师”“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先后获得过广西自治区探究课评比一等奖、广西小学作文教学观摩评比特等奖、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广西赛区特等奖。十余年来,逐渐形成了“真实、朴实、扎实,富有童趣和语文味”的教学风格。参与编写并出版了多种教学教辅资料,有数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和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联系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建干路

2、10号桂林理工大学附属小学教学设计苏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25课黄鹤楼送别广西桂林理工大学附属小学谢 培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诗为文之魂,文为诗之体,诗文呼应,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意境。课文情感充沛、语言简洁优美,“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突出。根据高年段阅读教学的要求以及本课特点,我将体会作品的情感、领悟本课诗文相互融合的特点及其表达方法作为本节课教学的主要目标。作为“走进名著”主题单元中一篇课文,还要引导学生感悟古诗名篇的魅力。厦门的小学生使用人教版教材,在第7册已学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

3、诗,在第9册第二单元对“通过景物表达感情的表达方式”已有初步了解,所以朗读、背诵、理解该诗对学生来说并不难,我以学定教,把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体会作品的情感,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教学中,教师依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立足文本,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在语文实践中层层深入地指导学生学习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二、教学目标(一)学会本课生字词,有节奏地朗读古诗。(二)整体把握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三)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三、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四、教学准备(一)学生准备:课前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查阅资料,了解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关系。

4、(二)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定基调。刚刚大家听的这首歌送别,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黄鹤楼送别拥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送别。(板书课题,读课题。)(二)整体把握知大意。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想象黄鹤楼送别的情景。2.完成填空题,书写时不仅要把生字写正确,还要注意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3.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出古诗的节奏感。(三)诗文对照悟别情。1.说说古诗的意思,相机点拨。画出相关的语句,解决疑难。2.默读课文,诗文对照,思考:能够直接解释这首诗的只有第1、4自然段和其他个别语句。课文为什么还要写第2、3自然段?这两个自然段写了什么,从文中找出一个词来概

5、括。(“依依惜别”)3细读第2、3自然段,体会依依惜别之情。(先默读课文,画出那些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体会二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再随机展开交流。)(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让学生联系生活经历谈谈对离别的感受。(2)读李白说的三句话。思考、讨论:你从这三句话中读懂了什么?(3)读孟浩然说的话。思考、讨论:你从孟浩然的话中读懂了什么?(4)有感情地朗读二人的对话和古诗。(四)诗文对照悟表达。1.联系古诗,理解第2、3自然段的内容是本文作者根据古诗和二人之间的关系想象出来的,再回应前面提出的问题“课文为什么要写第2、3自然段

6、?”从而把握本篇课文“文包诗”的特点。(作者通过描写二人分别时的行为和语言,能更好地表达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和依依惜别之情。通过阅读这两段想象性的文字,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要表达的感情。)2.领悟古诗的抒情方法。(1)本文通过三四百字具体描写了二人依依惜别的场景,李白的诗只有28个字,他是怎样抒发表达依依惜别之情的呢?(2)为什么此时此刻,李白眼睛看不见三月的美景,看不见似锦的繁花,只看见远去的孤帆和流向天边的一江春水?(3)小结:眼中之景表达的是心中之情。李白正是借这些景物来抒发心中的感情,这就是“借景抒情”。3.领悟全文的写作特点。本课诗文相互融合,诗歌是文章的灵魂,文章是诗歌的身体。虽然

7、抒发着相同的情感,但是诗和文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各有特点:诗人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而文章的作者是根据古诗,发挥想象,通过描写人物的行为、语言来表达感情。前者含蓄,耐人寻味,后者直白,通俗易懂。4.结课,布置作业和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六、板书设计25黄鹤楼送别依依 惜 别魂诗文体第二课时(简案)一、教学目标(一) 巩固生字、词,背诵古诗。(二)体会其它送别诗表达的情感。(三)把握“文包诗”想象丰富的特点,发挥想象力,尝试把古诗扩写成故事。二、教学重点、难点把握“文包诗”想象丰富的特点,发挥想象力把诗扩写成故事。三、教学准备学生阅读李白的赠汪伦送友人金陵酒肆留别,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了解诗歌的创作

8、背景。四、教学过程(一)听写生字词,检查学生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情况。(二)交流对李白的其他几首送别诗的阅读收获,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三)以黄鹤楼送别为例,分析本文作者是怎么展开想象的?(抓住“辞”字想象送别的情景,课文第2、3自然段就是依据想象创编出来的。)然后以一诗为例,发挥丰富的想象,把古诗改写成故事。(四)学生写作,化诗成文。课 文:黄鹤楼送别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