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案

上传人:zh****u6 文档编号:56419840 上传时间:2022-02-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沁园春长沙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沁园春长沙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沁园春长沙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沁园春长沙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沁园春长沙教案(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单元知识拓展诗歌分期的几个界线文化常识.中国诗歌发展流变:诗经-楚辞-古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现代新诗2.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又称为“诗余”。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曲子词_。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成为特定词体格式的标题。词牌决定词的格式,与词的内容无关。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根据字数,词分为_小令_、_中调_、长调_

2、,对应的字数要求分别为_58字以内_、_5990字_、_91字以上。沁园春 长沙第一课时【教学三维目标】1 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准确把握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等) 。2 过程与方法:抓住关键词语,梳理思路。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合作探究把握词作的脉络,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和胸怀大志。【教学重点】对词的朗诵;对本词进行画面转换。【学情分析】高中生正是价值观、人生理想的形成期,尤其是相对比较淳朴的上进的学生对毛泽东会十分感兴趣,对人生理想抱负也有自己的思索。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对理想抱负的思索,激发他们了解伟人心灵的兴趣;然后可以

3、通过对于词语的品味,而完成诗词的欣赏。【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现在正值初秋,我们能感觉到早晚的瑟瑟秋风透着些许凉意。秋,似乎总带有一点伤感秋闱、落叶归根的乡土情节、人生迟暮,但秋特有的诗意是让人着迷的。每年秋天,我都会拿出诗词集坐在秋风中读诗,那种感觉特别美妙。现在,就让我们坐在这里,一起背一背咱们学过的关于秋的诗吧!例如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饮酒结庐在人境、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著名诗人刘禹锡也写过一首题为秋词的诗,内容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同样是写秋,有人写出了悲愁,有人写出了欢乐;有人写出

4、了伤感,有人写出了壮阔。那么毛泽东同志的这首沁园春长沙写出了什么呢?一起来学习沁园春长沙。(板书课题)二、解题沁园春:词牌名。来由: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叫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叫沁园。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风格体例:龙榆生的唐宋词格律中解道:“沁园春又叫寿星明,格局开张,宜抒豪迈情感。苏辛一派最喜用之。全词一百十四字。”我们最熟悉的就有一首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除此吴伟业的沁园春观潮也很不错。一起欣赏这三首词,感受一下这个词牌名的特点。(读完之后让学生谈对这几首词词风的感觉。明确:豪迈、奔放、雄壮等,意思对即可。)长沙:标题写作背景: 本词作于1

5、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时,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本词实际上是毛泽东用词的体例所写的现代诗。3、 初读感知第一遍:小声自由朗读第二遍:结合注释理解读 读完抽查对字词的把握第三遍:理解之后试着有感情的朗读第四遍:汇报读(找两个人

6、)第五遍:听示范读(让词中内容在脑海中转换成画面)四、梳理文脉过渡:听完范读,大家脑海中都有哪些画面呢?(学生自由作答。)引导梳理:(一)第一个画面:“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三个句子的正常语序是怎样的?告诉了你哪些信息?(“寒秋,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时令、地点、人物)脑海中的画面:深秋季节,“我”独自一人来到橘子洲,看着面前的湘江向北流去。我们把这幅画面取名“独立寒秋图”吧。(课件展示:独立寒秋),这幅画面由一个立字引领。(2) 第二个画面:“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第二幅画面由哪个字引领呢?(看)词人看到了些什么?(课件展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

7、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用自己的话把画面介绍出来。(绵延的群山因枫树都成了红色,茂密的树林像被染过一样,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的船只竞相行驶,雄鹰在天空中展翅翱翔,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我们把这幅画面叫做“湘江秋景图”吧,课件展示:湘江秋景。)结合前面的画面内容给“湘江秋景图”加两个形容词吧。(生机勃发、绚烂多姿)。用毛泽东通知的话是“万类霜天竞自由”。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描绘眼前这大好秋色的?远眺、近观、仰视、俯瞰由这大好秋色,词人发出什么疑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作者又对未来充满豪情壮志。看到如此壮丽的大好河山,不禁开始思索祖国未来的命运到底应该谁

8、来主宰。)(3) 第三个画面:“携来百侣曾游粪土当年万户侯。”作者由眼前的秋景联想起了那段时光?(峥嵘岁月。画面就叫“峥嵘岁月”吧。)在这峥嵘岁月,毛泽东和他的同学蔡和森、何叔衡等正值青春年少,意气风发、热情奔放。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字,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军阀,视他们如粪土。课件展示: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4) 第四个画面:“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给这幅画面取一个名字,可以是“中流击水”,课件展示:中流击水。下阕对上阕末尾的问题有没有作答呢?答案到底是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讨论。五、引导背诵看着框架图尝试背

9、诵个人尝试六、作业同步练习题复习巩固(课下注释)【知识体系图解】 第二课时 【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描写和诗歌鉴赏语言中的意象语言;知道诗词一般写作章法。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共同探讨。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学习心系天下的人生大境界。【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以及形成的独特意境,理解诗歌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教学难点】 对于诗词的词语的品味,对词人情感世界的把握。一、复习导入还记得昨天课上我们脑海中有那几幅画面吗?明确:独立寒秋、湘江秋景、峥嵘岁月、中流击水。你对那几幅画面印象深刻。明确:一般同学会答湘江秋景、峥嵘岁月。二

10、、重点突破过渡:很多同学对湘江秋景图印象非常深刻。一起把这部分背一下吧。(一)湘江秋景是一副生机勃勃、绚丽多姿的自然图景。一般自然图景都由很多意象合成。那么什么叫做意象呢?精讲1:意象语言 “意象”,所谓“意象”是指在诗歌中,融人了词人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它“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枯藤、老树”等11个意象,“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

11、什么感情色彩,但是它们在作品上被诗人的情感“剪辑”在一起时,就表现出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结尾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抓住诗歌的意象,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感受到其中隽永深刻的情感。作者抓住哪些关键意象来描绘“湘江秋景”图的?明确:山、林、江、舸、鹰、空、鱼、水抓住关键词品味意象特点。(学生自己找出关键词,品味景物特点)抓意象、细分析:“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层”表现了树林的重叠茂密,“染”字活画出岳麓山一带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漫”写出了江水之充溢,“透”表现了江水碧绿清澈,“万”“遍

12、”“层”“尽”“漫”以及“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百”写舸之多,“争”给船只的昂扬奋进的,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击”表现出鹰的矫健,也突出了天的开阔。“翔”表现出鱼儿的自由轻快。“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这是一幅生机勃发、绚烂多姿的秋景图。 联背景、重整理:“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让人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千帆竞发,让人想到革命形势蓬勃发展。矫健的雄鹰在广阔的长空博击,轻快的鱼儿自由地在清澈的水里游泳,让人想到拼搏,想到解放和自由。 沿思路、品情感:表达了作者火热的革命情怀,在未来的社会里大展身手的志向

13、,以及对自由和解放的向往和追求。 一切景语即情语”,这里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抓要点、理答案:作者通过俯仰远近多角度观察,抓住山、林、江、舸、鹰、空、鱼、水等意象,动静结合,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发、绚烂多姿的湘江秋景图。作者寓情于景,表达了火热的革命情怀,在未来的社会里大展身手的志向,以及对自由和解放的向往和追求。有心人、善总结:一般出题“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在上阕主要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联系背景、注重意象、抓取关键、利用手法。 精讲II:关于描写(2) “峥嵘岁月”图,是人物学习生活场景图,这反应了作者什么样的过往?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联背景:当

14、年,毛泽东和他的同学如蔡和森、何叔衡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在这里求学和从事早期的革命活动,那时候正值青春年少,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视当时的军阀如粪土。出情感:围绕”同学少年”抒发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3)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答: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上阕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往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

15、妙。(下片首句称过片,起过渡作用。)(四)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句的大意是什么?用此句结尾有何作用?答:“中流”,江水中间。“击水”,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行船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快乐。”这里以设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五)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它们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内在联系?答:上阕主要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的深秋景色,面对充满生机之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侧重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青年的特征:他们以天下为己任,肩荷着历史的重任,主宰着民族的命运,指点着祖国的江山,豪情满怀,壮志凌云。同时,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上阕写景是下阕抒情的基础,下阕抒情则是上阕含蓄情感的直接再现、升华。全词借景抒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逐层推进,步步深入。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