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上传人:精****料 文档编号:56419751 上传时间:2022-02-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8.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故都的秋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故都的秋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故都的秋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故都的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都的秋(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故 都 的 秋教学目的: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教学重点难点1、散文的形和神2、散文的景和情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也是写北京的散文,不过,它写的不是北京的冰糖葫芦,也不是北京的大碗茶,而是北京的秋。大家知道,北京现在是我们国家的首都,历史上也曾是几个朝代的都城,但是,在郁达夫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北京已经不是任何朝代的都城,也不叫北京,而是叫北平,因此,郁达夫把它叫做故都。(板书课题)二、解题、作者及写作背景故都”两字表明描写的地点,带有深切的的眷恋之情,秋”字明确描写的内容

2、,题目很深沉。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曾赴日本留学,与郭沫若等发起创造社。1921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的影响。1923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岛坚持抗战。1945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本文写于1934年8月。由于种种原因,郁达夫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游山

3、玩水,留下一些很好的散文。三、师生共同讨论,分析理解课文(一)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主要是从哪个方面来写故都的秋?请用一字来概括。明确:味。(板书)此问要求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回答此问无须作太多理性分析,凭语感即能得出答案,“味”字在全文出现达八处之多。若学生思维过于分散,讨论与答案差异较大,可提供几个答案供学生选择。如:色、声、形、味、实、情,课文虽也写了上述方面,但主要是写秋之味。(二)读第1、2自然段,分别用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明确: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南国的秋慢、润、淡此问旨在训练学生的文字概括能力,答案均可在文段中找到。(三)读第311自然段,思考下

4、列问题:1、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秋花、秋槐、秋蝉、秋雨、秋果五幅故都秋景,那么,作者在记叙上述秋景时,是以时间为序来记叙的呢,还是以空间为序来记叙的?明确:既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应该说,是无序的,这正是散文形散特点的体现。作者所写的这些秋景在文中的位置并不是必然的,但是我们读起来却觉得很自然,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这是因为这些景物都具有了“清、静、悲凉”这么一个共同点,作者正是以“清、静、悲凉”这个景物的共同点把这些景物组织在一起的,这就是文章不散的“神”。此题有意要引起学生的争论,题目以选择问答的形式设置一个非此即彼的圈套,看学生能否跳出思维的二维空间。通过争论,可使学

5、生加深对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特点的认识,此为本课教学重点。为了方便学生讨论,可在讨论前板书:秋花色 秋槐形秋蝉声 秋雨味秋果实2、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上述秋景来写呢?试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明确:的确,作者所写的秋景的“清、静、悲凉”的,他所写的秋色是冷色,秋形是使人觉得有点儿落寞的,秋声是衰弱的残声,秋味是都市闲人雨后话秋凉的情韵,秋实也是淡绿或微黄,而不是红熟了的时候。之所以这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从客观方面来讲,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从主观方面来讲,也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

6、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因此,上述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就决定了作家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教师总结时,可板书: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作家人个气质的抑郁善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此题旨在让学生把握散文情和景的关系,这是本课教学难点。分析时可与导语中的前门情思大碗茶作比较,体现课堂线索。北京的名胜古迹有很多,但词作者只选取前门、蛐蛐、冰糖葫芦、窝头咸菜、杏仁豆腐、大碗茶来写,勾勒了一幅具有浓郁乡土气息

7、的故都风情画,很好地表达了海外游子的故都情思。故都的秋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郁达夫北国的秋清、静、悲凉味 味南国的秋慢、润、淡第 二 课 时一、教学要点1、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找出文章感情基调的关键词语,体味文章紧扣情感来描写景物的特点。2、体会文章语言细腻,节奏感强等特点。二、教学步骤(一)默读第12自然段,你认为本段的中心句应该是哪一句?明确:应该是: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此题旨在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如学生意见出现分歧,可提出几句让学生进行辨析。如:A、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

8、出色而最有味。B、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C、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A是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B是观点提出后对观点的阐释;C是本段中扣题的句子。(二)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1、作者认为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的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请用一个字来概括。明确:味。(板书)2、为了说明上述区别,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明确:比喻。作者用了四组对比来形象地比喻南北秋之味的不同。此题旨在训练学生的修辞辨认能力及理解能力。部分学生可能会答成对比或类比,这是不对的。应该说总体上是比喻,但比喻中有对比,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本身是对比。本体与喻体之

9、间的相似点不是“味”。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可板书:本体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喻体黄酒 与 白干 稀饭 与 馍馍 鲈鱼 与 大蟹 黄犬 与 骆驼 (三)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此文中是颂秋呢,还是悲秋?明确:颂秋。但是,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板书)此题可引发学生进行争论,教师总结时可套用“含泪的微笑”,总结出“悲凉的颂歌”这个课时主题。(四)学生朗读全文,并根据教师的提问,回顾所学内容。问题:a、本文选取了故都之秋的哪些景物来写的?b、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点?c、作者为什么不写鲜亮之景?(五)默读课文,找出能反映作者情感基调的词语,作者对它们是怎样

10、渲染和刻画的?举例说明。明确:本文能反映感情基调的词语是“清” “静” “悲凉”,作者是通过选取不同景物,从不同侧面同时加以渲染和刻画的。如:“静着时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是写“静”; “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椽破屋来住着”、 “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既写“静”,同时也写“清”; “疏疏落落”的衰草,体现了“悲凉”。再如槐树落蕊一段,整段都渲染了寂静的气氛,突出了“静”。 “扫街的在树影下的一阵扫后”几句,给人以悠闲的感觉,突出了“清”。 “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几句,抒发了悲凉之感,正是紧扣“悲凉”。 (六)本文的结构怎样?文章怎样前后呼应的?文章开头和

11、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之情。中间主体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描述故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记叙部分采用并列结构,根据“清” “静” “悲凉”的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都的自然景物,共有五种景物,即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雨后话凉、胜日秋果;议论部分,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自然之秋,赞颂北国之秋。最后作者再一次将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进行对比,并愿意拿寿命去换取北国之秋,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热爱之情。首尾照应,回环往复;中部充分展开,酣畅淋漓。(七)通过复习总结全文1、教师小结: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在他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他希望能“清静”,内心还有淡淡的“悲凉”。正因为如此,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意,然地笼罩了一层主观感情色彩。文章不写富有“暖色”的香山,出不写游人如织的公园胜境,而写“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腰壁中,静对着牵牛花的蓝朵”。文章紧扣“清” “静” “悲凉”这三个词语,来描绘景物。只对景物作寥寥几笔的勾勒,便将读者带进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无限秋意之中。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