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56401583 上传时间:2022-02-2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34.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13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3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3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2013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高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考纲陈述】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观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阅读文学作品时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所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所体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

2、.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2)探讨作品所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人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散文的阅读】1. 明确概念 作者运用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或自然景观,深入挖掘其中的真谛、哲理,真挚表达对社会、人生、自然的感悟的一种文体。2.文体特征 : 形散而神不散(形散: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神不散:主题、意境集中)3.阅读要领 散文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特点,语言优美洗练,有诗情画意般的意境。阅读时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理清脉络、层次,正确理解散文的思想内容。抓住脉络线索,就是抓住散文小段、小层的抒情性

3、话语,把这些话语组织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思想内容,分析这些语句,大致就可分析出主题思想了。 领会和分析散文的表现手法。一般说来散文作品的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分析起来比较难,可以从这样三个方面分析思考: 一是用了哪些写景抒情方法,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还是寓情于景,托物言志。 二是分析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弄清散的“形”和不散的“神”,通过联想把握“形”与“神”的结合点。 三是分析散文的立意、寓意或象征意,散文的深层含义都是通过“物”表现出来的,必须看清作者赋予了“物”什么特点,什么品质或者什么思想。 领会和分析散文的语言特点。散文的语言一般比较优美,许多句子含义比较丰富,把比较典型的词语、句

4、子放入到具体的段落中去思考,体会语言的妙处。 体会散文的意境,领会散文的主旨。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一定要进行联想和拓展,一般的散文,总是描绘、创造一个美好的意境,通过“物”与“人”来表现这个意境,换句话说,就是散文表现的精神或品质特点。 分三类:托物言志类,记叙抒怀类,议论明理类。 文意=形式(结构和手法)+内容(材料)+主旨(志向,情怀和哲理)【考场现代文阅读步骤】 揣摩题干,有备而读 :研读题干,看看命题人问了哪些方面的问题,在大脑里要形成“问题锁链”。品读题目,缘文驰想 文章题目往往最先告诉人们作品要歌颂什么,反对什么,宣扬什么,控诉什么。浏览首句,略知梗概 把各段的首句抽调出来进行整合

5、性联读,就会发现作者写作的思路。默读全文,圈点勾画 有两点提示:一是思考问题要瞻前顾后;一是准确圈定答题区域。深思熟虑,精确表达 在表达时,一要整合筛选重要信息;二要剔除可有可无的字句;三要用词雅致精确。【答题基本知识】1.阅读: 注意整体阅读 注意抓三个方面 : 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散文和小说,新闻和传记的文体特征概述见后) 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2.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题干具有以下作用: 暗示答题区域; 暗示答题思路; 暗示答题方法;

6、 暗示答案本身。 审题时注意: 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 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 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 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 致) 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 如问:“为什么对作者来说这是一次短暂而愉快的旅行?” 则: 题眼(答题重点)是: 短暂而愉快要点(回答的内容)应包括:“短暂”和“愉快”两点; 设问的角度:以“这”作陈述对象,而不是“作者” ; 句式应为: 两个句子,且构成并列关系。3.答题: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 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7、; 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 。【题型分析】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答题程式【真题回放】 例1.(2008年四川卷第17题)文章主要写什刹海,却又从“我爱水”写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简要分析。【解题思路】 散文(小说)开头,形式不拘一格,作用也多种多样:或开门见山,点题明目;或宕笔引题,铺垫后文;或总括全文,点题明旨;或描写景物,渲染氛围。结尾是一篇文章的总收束,好的结尾能给人深刻的印象,或如“豹尾”“撞钟”,引人振奋;或如“临去秋波”,含蓄隽永,耐人回味。 无论开头还是结尾,都可以从“内容”“形式”两方面分析其作用。 【备选术语】开头语段的作用: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

8、作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结尾语段的作用: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等。 【答题规范】 这些仅是术语,答题时需根据文章从内容、结构、效果等方面作答。根据文本内容,可拟制答案如下: 例1(四川卷)开始写“我爱水”既照应了标题,又与文章的结尾相呼应,同时可由眼前之水过渡到故都之水,使行文自然巧妙;(辽宁卷)起铺垫或引出下文的作用,写“秋去冬来”,自然引出下文“炉火”,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出了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深刻意蕴预设了空间。【文中内容有

9、什么作用答题程式】:【真题回放】 例2(08年山东卷19题)“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它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首先确认指定内容在文本中的位置,然后分析它的语言表达方式是议论、叙述还是描写,使答案更有针对性,如属议论文体中举例论证,答题思路则可概括为“论点+作用”,具体事例一般有“丰富内容,突出中心,增强说服力的作用”。 最后根据指定内容的位置,联系上下文,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思考作答。过渡语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做题时要具体回答怎样承上、如何启下。 有时,对文章上下文内容的检索要认真仔细,弄清楚承上启下的具体内容。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

10、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一致,那么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或烘托、铺垫)。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 【备选术语】 承上启下 过渡 总领后文 照应前文 引出全文关键词 衬托 烘托铺垫蓄势反衬 详略结合 充实内容 埋下伏笔 【答题规范】例2的“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根据山东卷歌德之勺的具体内容,一句承接上文作者谈年轻时阅读歌德作品的情况,开启了下文作者对歌德故居的描述,尤其是对大炊勺的描述。【修辞手法作用题答题程式】【真题回放】 例3(2004年重庆卷第20题)本文在描述十二月党人的年轻妻子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

11、夫,承受悲惨和苦难后,写道“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解题思路】 首先要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排比、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反语、设问、反问(或反诘)、借代、层递、反复等。 其次,结合语句分析其具体作用。 一般来说,比喻的作用就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拟人的作用是赋予人的感情,便于抒发情感;对比有突出或反衬的作用;反复能起强调、突出重点,升华主题的作用等。 【备选术语】 一般说来: 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 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

12、、反复; 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具体如下: 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拟人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排比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

13、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致。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达鲜明,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强化作用。 反复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如1998年第29题即可答为:运用

14、反复的修辞手法,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强化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中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附: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 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一方面可使语言幽默,另一方面能适应某种特殊语境的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以增强文章表现力。 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对比中有正比,就是平常说的衬托,术语有侧面烘托衬托(烘托);有反比,就是平常说的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答题规范】 “她们一

15、夜之间成长为山峦”这句话照应了文章题目;作者以巍峨高大的山峦作喻,形象传神地写出这些年轻妻子突遭厄运时意志像山峦一样坚忍,爱像山峦一样博大;同时,歌颂了她们甘愿为自由而受难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她们的热情赞扬和仰慕之情。【表现手法作用题答题程式】 【真题回放】 例4(2008年北京卷第19题)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解题思路】 明确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常用的表现手法有类比、象征、联想、想象、托物言志、铺垫、比兴、烘托、白描等。 衬托的作用是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渲染的作用是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等。 在此基础上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

16、句内容作答。 解题步骤:手法+分析(举例)+作用,分析时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切合手法的特点,表述作用时要符合作者写作的动机及主旨。 【备选术语】白描 象征 反讽类比 联想 想象托物言志铺垫 比兴象征: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对比:使形象鲜明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对比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使形象更鲜明,特点

17、更显著,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锐。和衬托相比,对比没有主次。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持点,强化思想感情。有主次之分。渲染: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类比:以浅寓深,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以小见大:表现人、事。反语(反讽):有2种作用: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感情和揭露批判。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举例或列举:具体实在,易于被读者接受,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答题规范】 北京卷材料是碧云寺的秋色,文章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其作用是:写出

18、了秋叶的绚烂多彩,展现了秋色的丰富性,给人以一种视觉的享受,富于艺术感染力,从而凸显了文章主旨对秋色之美的发现与赞叹。【表达方式作用题答题程式】【真题回放】 例5(2006年安徽卷第17题)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解题思路】 首先要确认指定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 其次要明确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 第三要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备选术语】 (描写)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3.白描简笔勾勒

19、,简洁准确传神;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 。4.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5.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6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7.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8.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9.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记叙)1.插叙丰富

20、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2.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3.叙后议论画龙点晴,点明题旨。(议论)1.议论文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2.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作用:具体实在,读者易于接受,增强说明力)、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3.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抒情)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2.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说明)1.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注意)1.记叙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描写了何对象的什么缺点或者何对象怎么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议论性语段

21、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论证了什么观点或通过批驳,确立了什么观点。3.说明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说明(介绍)了什么对象的什么特征(特点)。【答题规范】 例5可答为:以秀美的山河烘托两位爱国诗人的伟大形象,以宁静的环境衬托作者激荡的内心世界。【不同人称作用题答题程式】【真题回放】 例6(2008年浙江卷第21题)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解题思路】 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如:第一人称则便于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感情真挚。第二人称既自由、灵活,又拉近距离,便于抒情,有真切感、亲切感

22、。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 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备选术语】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第二人称,是呼告修辞,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 【答题规范】 例6答:“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了乌米的形象,借“我”的感触揭示了全文主旨。现代文阅读作用题还有诸如“插入史实某一事件的作用”, “引用诗文或格言的作用”,“以某一物

23、象作标题的作用”,“写作上由实而虚的作用”等等,由于篇幅关系,就不详述了,可以参考上文例子,触类旁通。我在这里特别要提醒考生,一定要结合文章内容答题,千万不要只答一个术语。这是考生普遍犯的一个错误,也因此丢掉了许多分,丢掉了许多关系到命运的分。这是确确实实要吸取的教训。【形象物象分析型】1.人物形象的分析:首先,可以从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语言、外貌、行动、心理等。每一神态、动作或语言的描写要与所表现出的优秀的品质一一对应,不能张冠李戴。其次,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描写中揭示的内涵,即个性特征及形象的意义。再次,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所揭示

24、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分析人物。 2.物象的分析: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1)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2)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思考角度:A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 B对内容的充实作用;C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 D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 易水之滨,高渐离击筑,悲凉的旋律中,荆轲告别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归路,他身后的芦花,一定在萧萧寒风中轻肠,乌江之畔,四面楚歌,西楚霸王柔肠寸断,在“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叹声中,虞姬挥动长剑,裙袂飘飘,作最后的生命之舞。在她倒下的地方,白雾茫

25、茫,一片缟素,那是一岸的芦花在为这悲怆的诀别飘雪飞霜。汩罗江边,披发行吟的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臣专权,楚王昏庸。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为民解难。生命的大寂寞郁结于心,奔突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是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青青的苇叶包裹起后人的崇敬和思念,投入历史的长河,成为端午节最深沉的纪念。(选自张驰心中的芦苇) “芦花”在该段中起到了哪些作用?(分条作答) 答案为:(1)是串连事件的线索。(2)渲染了悲凉的气氛。(3)芦花见证、记录、蕴涵着历史的痛苦和沧桑。(4)表达了同情或崇敬的感情。【词语理解型】 (1)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寻找它

26、的本体;(2)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理解词语的反语义、就要将褒贬互换;(3)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4)理解代词的词义就要在上句或下句寻找释义。(5)当然,理解词语的含义,还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6)“六比较”:比较范围的大小、比较词义的轻重、比较搭配习惯、比较构成成分、比较词性功能、比较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A.语句的含义题: 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B.语句的作用题: 要回答该句子在文章结构与内

27、容主题两个方面起的作用。【整理文章思路并归纳文章的内容】本题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和写了什么: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并,相承,相属),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各段与中心的关系)。只要你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了,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脉络层次与主要内容就在你眼前了。叙述性文体的线索:看时间的变化,看空间的变化,看情感的变化,看故事情节的变化,看事物发展阶段的变化。论述性文体的结构: 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 总分式。说明性文体的顺序: 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筛选整合型

28、】常见的命题形式:(1)文中刻画的人、事、物或景象具有怎样的特点;(2)文章分几个方面、几个阶段来写的,其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要求概括说明。答题方略:1.筛选整合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2.回答此类问题,要关注重要句子,如:主旨句、中心句、关键句、过渡句、感叹句、议论句等,尤其要关注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和段中的过渡句,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关键所在。3.整合的题型一般不宜机械地摘录原文的句子。而应该紧扣题干要求,将提取的关键语句、中心词进行改造、组合、变换,使之成为全面、凝炼、流畅、符合要求的答案。 4.另外,要总揽全局,总体把握,防止因答案要点不全而丢分。【词语能否置换】1.动词:不行。

29、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描写出了2.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3.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词序能否调换】不能。因为: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题目的作用及好】处 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紧扣文章内容,简洁新颖。 【环境景物描写的作用】环境景物描写的作用: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可结合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景中藏情此为散文中的描写, 而在小说中的描写主要有衬托人物的心情,交代故事发

30、生背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最后的景物描写一般都有象征意义,比如课文药之结尾。注意结合具体的题目。 此外有渲染(烘托)气氛、衬托情感或主旨、表现人物品质、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揭示人物心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附:例1:2008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及答案详解(四川卷)我爱水 张秀亚 我爱水。多少年来,生活的戏剧虽几易布景,但我总喜欢滨水而居,为了在梦中可以听到那清淡的柔声,明晨启扉,更可见到那一片照眼的清光。一湾澄明的流水,静静地向前滑流着,滑流着,把我的思念与忧虑都带走了,最后只将我留在岸边,悄然独立,盈耳只有那琤琮微响,向我诉说一个无终结的故事。 我最喜爱的那片水,该是故都城北的什

31、刹海了。那如一块青玉的平静流水,曾做了我四年的伴侣。 什刹海正位于我母校的后门,度过一道筑在溪水上的石桥,再一转弯,便会听见那愉快的水声,伴着水滨青翠的树色在欢迎来访者了。逢着清晨无课,我总是拿了一本诗集,在水边倘佯,那时候,正是充满了诗意与幻梦的年纪,水边有时是“自在飞花轻似梦”的诗境,有时是“无边丝雨细如愁”的凄凉境界,还有什么更适于少年的心灵流连徘徊?我常是将书放在身边,双足垂到水面,叫水上的白云,将我带到又温暖又惆怅的幻梦里。我曾有一首小诗,其中两段是: 我曾持一卷诗一朵花来到你身旁, 在柳荫里静听那汩汩的水响。 诗,遗忘了;花,失落了, 而今再寻不到那流走的时先。 你曾几番入梦,同水

32、上一片斜阳, 还有长堤上卖书老人的深色衣裳。 我曾一叠叠买去他的古书, 却憾恨着买不去他那暮年的悲伤。 诗中“你”的称谓,即是指什刹海,这首诗里,实在交织着无限的怀念和怅惘。 什刹海的可爱处,在于它的“变”,在于它的“常”,晴阴风雨,春去夏来,水边的景色不同,而它那最高度的美与宜人处,却永远蕴藏在那一片朦胧水雾,以及潋滟清光里,引人系恋。 当冬天撤去了那皎白的冰雪之幕,在水面薄冰上试步的乐趣享不到了,但一片温柔的春意,却把整个什刹海的灵魂浸透了。不知何处传来一声声鹧鸪的啼唤,像是那么遥远,又像是那么逼近,听来似是不分明,然而却又是那般动听,直扣人的心门。再过几天,水边的杨柳出了浅浅的绿痕,水堤

33、上的泥土渐软了,而几场雨后,水已平了堤,时时刻刻似乎要涨溢出来,却又似被一道神秘的边界拘拦住了。一直在那里溶溶漾漾,如同一个殷勤的主人的手,将酒杯斟得太满了,使每一个来游者,都想一尝这葡萄色的琼浆,而低吟:“呵,你新鲜的湖水,陶醉了我的心灵。” 放假的日子,水边那块大石,便是我露天的座位了,水声轻柔,水光明媚,教给我无穷尽的智慧,将已逝去的,正在进行的,将要发生的一切,缓缓地告诉了我。我就这样坐着,听着,想着,直到夕阳将辉煌的火炬投入水中,将对岸人家的窗子也照亮了,我才将水色水光摄录心坎,带了回去。 最可爱的还有那水边新秋,北方的秋天本来是悄悄地来,比春天来得更幽俏,有一天,你一凝眸,不免惊讶

34、水的颜色浅了,堤边水位低了,水蓼花的颜色更深了一些,而荷叶已有一丝憔悴之态。那么,秋意便是满了什刹海了,渐渐地,水过桥头,有个老人在卖荷叶粥了,水面上,更有一些年轻的女孩子赤足在采鲜藕,什刹海在荷叶的摇曳中已另有一种感伤的情调,但当星光落在水面时,你已可依稀听到诗神环佩。 岛上乡居,流水绕墙,每天望着这蜿蜒而去的山溪,我更怀念起什刹海了14“这首诗里,实在交织着无限的怀念和怅惘”,这里“怅惘”的含义是什么?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4分)答案:第一问(2分):“怅惘”是指作者思念什刹海却只能在梦中相见的遗憾。第二问(2分):表达了作者感伤怀旧的情绪和浓郁的乡愁情结。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

35、义,能力层级B解析:注意上文的语境“将我带到又温暖又惆怅的幻梦里”和诗歌本身的意义,可见作者的惆怅是“思念什刹海却只能在梦中相见的遗憾”。感情抓住关键词“怀念”“怅惘”。需要指出的是这本就是一句直抒胸臆的话,出题人却要问“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实在是有失水准,其实考生只需要把原句换一个说法即可。15文中描述了什刹海四季变化的景色,请加以简要概括,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分)答案:概括(2分):冬雪皎白,薄冰试步;春天温柔,生机盎然:夏天明媚,夕阳辉煌;秋意渐深,秋荷摇曳。作用(4分)具体表现了什刹海景色之美;表达了作者对什刹海的喜爱之情。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以及“归

36、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能力层级C解析:注意题干提示“四季变化的景色”,再在相关段落抓关键词句,“皎白的冰雪之幕”“薄冰上试步的乐趣”;“温柔的春意”“鹧鸪声的动听”“水边的杨柳出了浅浅的绿痕”“新鲜、溶溶漾漾的湖水”;“水声轻柔,水光明媚”“夕阳辉煌”“荷叶已有一丝憔悴之态”“荷叶的摇曳”“感伤的情调”,再加以概括,很容易得到答案。“作用”的回答一定要注意文章的主旨是“我爱水,我爱什刹海”,围绕这个来组织答案就不会错了,答案的要点应该是“具体表现”“喜爱之情”。第点的作用实际是在回答这样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16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但一片温柔的春意,却把整个什刹

37、海的灵魂浸透了。答案:(2分)指春天来了,什刹海的水充满了春意。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B解析:这个句子是本段的中心句,下文主要通过什刹海的水在描写春意。理解的关键词是“灵魂”,什刹海的“灵魂”实际就是“水”,据此组织答案就不难了。 (2)当星光落在水面时,你已可依稀听到诗神环佩。答案:指夜晚的什刹海很美,能触发诗人的创作灵感。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B解析:这个句子理解的关键是“听到诗神环佩”,联系上文可知是说夜晚的什刹海的美让“我”听到了诗神的召唤,实际上就是“我”有了写诗的冲动,据此组织答案就不难了。17文章主要写什刹海,却又从“我爱水”写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38、?请简要分析。(8分)答案:一开始写“我爱水”照应了标题,并与文章的结尾相呼应;一开始写“我爱水”,可由眼前之水过渡到故都之水,使行文自然巧妙;文章的主旨是表达作者对什刹海的喜爱和思乡之情,因而写什刹海的篇幅比较多。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E解析:问从“我爱水”写起实际上是问这样开头的作用,这样一变换思路,答案的前两个小点就很容易得出了。值得指出的是答案的第小点不知所云,问的重心是为什么“却又从我爱水”写起”,答案却给的是为什么“主要写什刹海”。例2:(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2008山东卷)(18分)歌德之勺 张炜1987年,从北到南走了一趟德国。一天,我和朋友在

39、法兰克福大街上闲走,突然想起了歌德。这儿有他最重要的故居啊。我和几个朋友立刻匆匆去寻。这是一个奇特的人物。在文学的星云中,像他一样的文坛“恒星”大概不会太多。在中国,也只有屈原、李白等才能和他媲美。第一次读少年维特之烦恼,掰指计算作家当时的年龄,感受一个少年的全部热烈。那时觉得如此饱满的情感只会来自一种写实,而不需要什么神奇的技巧。现在看这种理解有一多半是对的。一件伟大的艺术品,究竟需要多少技巧?不知道。我们只知道它会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写的,它只要源于那样的一颗心灵。心灵的性质重于一切。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今天来到了从小觉得神秘的这位艺术家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多么不可思议,多么幸

40、福。我们可以用手摸一下诗人出没的东西,小心翼翼。我们试图通过逝去的诗人遗留在器物的神秘,去接通那颗伟大的灵魂。歌德故居是一幢三层楼房,当然很宽敞,很气派,与想象中的差不多。书房,卧室,客厅,最后又是厨房。我不知道为什么,对这个宽大的厨房特别这样注意起来,在那个阔大的铁锅跟前站了许久。记得锅上垂了一个巨型排气铁罩。所有炊事器具一律黝黑粗大,煎锅、铲子;特别是那把高悬在墙上的平底铜勺,简直把我吓了一跳。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一把炊勺。这样的炊具有没有办法做出精致的菜肴,我不知道。但我可以想象出当年这里一定是高朋满座,常常让诗人有一场大欢乐大陶醉。可以想象像酒酣耳热之时,那一场诗人的豪放。大厨房约可以

41、让十几个厨子同时运作,他们或烹或炸,或煎或炒,大铁勺碰得哐哐有声。诗人的一颗心有多么纤细。我难以想象他需要这样的一间厨房。为什么,想不出。这样一间厨房足可以做一家大饭店的操作间,太大,太奇怪。主要是勺子太大。从厨房走出,到二楼,又到三楼那里主要是一些关于诗人的各种图片,它们悬满了墙。我没有看到心里去。好象还在想着那把大勺子。它是铜的,平底,勺柄极长。我就是弄不懂它是做什么用的人的一生无非是“取一勺饮”,而对于像歌德这样的天才,其勺必大。这样一想,似乎倒也明白了。关于诗人的全部故事,我所知道的一些故事,都在这个时刻从脑际一一划过。回想他那两卷回忆录诗与真,还有他与那个年轻人的谈话录(爱克曼歌德谈

42、话录),感受着一个长寿老人的全部丰厚。他在魏玛宫廷任过显赫的官职,一度迷过光学研究。长篇短篇戏剧样样皆精,一部浮士德写了几十年是的,他像所有人一样,只是一个过客,只是“取一勺饮”。然而他的“勺子”真的比一般人大上十倍二十倍。关于歌德,有一段话我们是耳熟能详的了。恩格斯曾这样说:“在他心中经常进行着天才诗人和法兰克市议员的谨慎的儿子、可敬的魏玛的枢密顾问之间的斗争;前者厌恶周围环境的鄙俗气,而后者却不得不对这种鄙俗气妥协,迁就。因此,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有时是叛逆的、爱嘲笑的、鄙视世界的天才,有时则是谨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狭隘的庸人。”在法兰克福的歌德之家,我们能够很具体地理解恩格

43、斯的这段话吗?在他的故居中,徘徊于诗人的物品之间。突然,上一个世纪的特异气息浓烈地涌来(文章有删改)19、“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它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答案:(1)通过寻访诗人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和遗留的器物,去接通(感受)歌德那颗伟人的灵魂。答“通过用手抚摸一下诗人触摸的东西”,“去接通歌德那颗伟人的灵魂”也可。(2)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或:过渡)的作用。答“上文谈的是年轻时阅读歌德作品的情况,通过这句话,转向下文对歌德故居的描述”这样的意思也可。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分析作品结构。“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在文

44、中有解释:我们可以用手摸一下诗人出没的东西,小心翼翼。我们试图通过逝去的诗人遗留在器物的神秘,去接通那颗伟大的灵魂。略加概括便可以得出答案。爹人文考查结构上的作用,要从照应、伏笔、铺垫等与上下文、主题的作用方面考虑。上文谈的是年轻时阅读歌德作品的情况,通过这句话,转向下文对歌德故居的描述,所以在结构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也称之为过渡。20、作者在文章中为什么用较多笔墨描述歌德厨房中的那把炊勺?(4分)答案:(1)勺子非同一般,作者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勺子。(2)由勺子之大展开联想,表现歌德的不同寻常。答表现歌德非同一般。人的一生无非是取一勺饮,而对于歌德这样的天才,其勺必大也可。解析:本题考查

45、欣赏作品的形象,歌德的炊勺是文章的标题,是文章中引发作者感悟的重要媒介。勺子首先给作者以极深刻的印象,让作者感叹: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一把炊勺。又让作者思考:人的一生无非是“取一勺饮”,而对于像歌德这样的天才,其勺必大。从勺子中作者看到了歌德的伟大,因此用较多的笔墨进行了描写。21、文章倒数第二段引用了恩格斯的一段话。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段话?这段话表达了恩格斯怎样的观点?(4分)答案:(1)借用伟人的话对歌德进行评价。答出因为恩格斯是伟人,他的话有着很强的权威性和说服力,广为人知,我们耳熟能详这样的意思也可。(2)歌德在人格上具有两面性。把两面性答为矛盾性多样性、复杂性、双重性也可。解析:本文

46、考查引用的作用,属于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引用是在说话或写作当中,有意引用现成话(语录、诗句、成语、格言、熟语等)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它可以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含蓄深刻,富有启发性;语言精炼,生动活泼,富于表现力。这是利用一般人对大众意见的尊重与对权威的崇拜,来增加自己言论的说服力,达到使人信服的目的。在文章中,作者借恩格斯的话,表明了歌德心中时常进行斗争,在人格上充满了矛盾。22、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分)答案:主要是以小见大的手法。启示主要有两点。要善于观察,注意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寻找最佳的切入点。

47、如本文对歌德故居中的炊勺的发现。要精于思考,学会从具体事物中发现和发掘深刻的意蕴,就像作者从炊勺中看到了歌德的非同一般一样。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本文显著的特点是通过格的厨房里的炊勺来感悟歌德的伟大。这称为以小见大,或者小中见大。它是指在写作中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这种艺术处理以一点观全面,以小见大,从不全到全的表现手法,给写作者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无限的表现力,同时为接受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获得生动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以小见大中的“小”,是描写的焦点,它既是写作创意的浓缩和生发,也是写作者

48、匠心独具的安排,因为它已不是一般意义的“小”,而是小中寓大,以小胜大的高度提炼的产物,是简洁的刻意追求。作为探究文本内容,本题从写作的启示入手,既考查了学生鉴赏文本的能力,又考查了学生从阅读中借鉴写作经验的能力。对高中的教学也会起到积极的影响。例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2004重庆) 山峦(筱敏) 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被历史称之为贵族革命。那是一个极其黑暗极其龌龊的时代,除了匍匐于王权靴下的草芥,任何生命都不能生长。然而,恰恰是窒息生命的统治,使自由成为一种焦灼的渴望;恰恰是腐质土的堆积,迫使一种名叫崇高的生物直立起来,以流血的方式,不顾一切地生长。一群心怀使命感的贵族青年站到

49、了起义队伍的前列,并且沿着这条因自由的火把而延伸的道路,走到了绞刑架下或者西伯利亚矿坑的底层。要理解这种崇高的生命必须有同样崇高的心灵。一位政客说:欧洲有个鞋匠想当贵族,他起来造反这理所当然,而我们的贵族闹革命,难道是想当鞋匠?这样一种无耻的“幽默”,除了表明其躯壳能增长腐质土的堆积,其灵魂卑贱地受着王权专制的役使之外,难道可以给予崇高的生命些许蚀损么? 百余名十二月党人带着镣铐到西伯利亚去了,并将在苦役和囚禁之下终其一生。他们的罪证是对祖国的忧虑和挚爱,对奴隶的关注与同情。在那条被他们的歌声和镣铐敲击过的驿道上,那条漫长的,永无终了的,直插入蛮荒和苦难的驿道上,远远地追踪而来的,是他们年轻的

50、妻子。 这些年轻的女性,这些在乳母的童谣里和庄园的玫瑰花丛中长大的女性,这些曾在宫廷的盛大舞会上流光溢彩的女性,这些从降生之日起,就被血缘免除了饥馑、忧患和苦难的女性。歌剧院中不曾演过,恶梦中也不曾见过,那些属于旷古和别一世界的悲剧,突然集中在一个流血的日子里,利刃一样直刺人体内。生活因此断裂。狂泻的泪水,突然就把她们冲到春季的彼岸了。 如果没有经历过苦难,如果没有用自己的肌肤,触摸过岩壁的锋利和土地的粗砾,我们凭什么确知自己的存在呢?如果没有一座灵魂可以攀登的峰峦,如果没有挣扎和重负,只听凭一生混同于众多的轻尘,随水而逝,随风而舞,我们凭什么识别自己的名字呢?面对昏蒙了数百年的天空那一线皎白

51、的边幕,那一线由她们的丈夫们的英勇而划开的皎白的边幕,选择难道是必要的吗? 像踏过彼得堡街角的积雪,她们踏过沙皇那纸特许改嫁的谕令,在“弃权书”上,签署她们从此成为高贵的标志的姓名:放弃贵族称号,放弃财产,放弃农奴管理权,甚至放弃重新返回故乡的权利;难道那一切是人的真正的权利吗?那些虚荣的玩具曾经掏空了多少生命?在目睹了男人们英勇的佩剑刺穿天幕,流泻出一线自由的颜色之后,她们就从庸常走向一种崇高的义务。怎么可以忍辱屈膝,把青春重新搅拌入豪奢的腐朽和华贵的空洞呢? 那一年的冬天,日照极短,枢密院广场的落日惨红,如同一环火漆,永不启封地封存了轻盈的过去。从此,她们站到悲惨和苦难之中了。到囚徒那里去

52、!女性的爱,其最本质的激情是母性。于是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就让病弱者和受难者靠在她们肩头吧,她们的臂弯里,不是有一种浴雪的乔木在生长么? 当她们以永诀的伤恸吻别熟睡的幼子,以微笑排开威吓和阻挠,任由恐怖和厄运箭矢一样穿过她们身心,孑然跋涉数千俄里,采到她们的丈夫身边的时候,爱情,还仅仅是一个花朝月夕的字眼吗?18十二月党人要“起义”,要“闹革命”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4分)答: 19根据本文第四段的内容,概括“这些年轻的女性”的身世。(4分)答:。20本文在描述十二月党人的年轻妻子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承受悲惨和苦难后,写道“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

53、的作用和好处。(6分)答: 。2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A、本文前面三段,叙述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原因和过程,后面五段描写十二月党人的妻子的英勇和无畏,相互衬托、首尾照应。B文中两处写到“腐质土的堆积”,形象生动地揭露了当时的政治阶级腐朽糜烂的生活。C、“那一年的冬天,日照极短,枢密院广场的落日惨红,如同一环火漆,永不启封地封存了轻盈的过去”,第七段的这一描写,情景交融,生动感人。D文章以“爱情,还仅仅是一个花朝月夕的字眼吗”结尾,意在揭示文章的主旨,引起读者深深的思考。E本文视角独特,构思新颖,感情浓烈,文笔凝重,意旨深远。答案:18. 渴望自由反对专制热爱祖国同情奴隶

54、(或对自由的渴望对王权专制的痛恨对祖国的忧虑和挚爱对奴隶的关注和同情。) 19. 出身高贵童年幸福生活优裕突然间遭受厄运和苦难。 20. 造照应题目赞叹这些年轻的妻子突遭厄运时,意志像山峦一样坚忍,爱像山峦一样博大。歌颂她们甘愿为自由而受难的精神,表达作者对它们的赞扬和仰慕之情。 21.C E例4:碧云寺的秋色 北京西山碧云寺是一个大寺院,又是一个大林子。在那些大小不等的院子里,都有树木或花草。那些树木,种类繁多,其中不少还是活上了几百岁参天老干。寺的附近,那些高土和山岭上,树木也相当繁密。 我是中秋节那天搬到寺里来的,在那些繁茂的树丛中,还很少看到黄色的或红色的叶子。半个月过去了。寺里有些树

55、木渐渐开始在变换着颜色。石塔前的柿子树,院子里那些攀着石桥和假山的爬山虎,好像先得秋意似的,叶子慢慢地黄的黄、赤的赤了。可是,绿色的统治基本上还没有动摇。近日,情景突变。黄的、红的、赤的颜色触目都是。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不论这里那里的爬山虎,都急速地换上新装。它们大都由绿变黄、变红、变丹、变赤我们要找出整片的绿叶已经不很容易的了。罗汉堂前院子里靠北墙有株缠绕着大槐树的爬山虎,平日,我们没有注意到它跟槐树叶子的差别。几天来,可大不同了。槐树有一些叶子渐渐变黄,可全树还是绿沉沉的。而爬山虎的无数叶子,却由绿变黄、变赤,在树干上、树枝上鲜明地显出自己的艳丽。特别是在阳光的照射

56、下,那些深红的、浅红的、金黄的、柑黄的叶子都闪着亮光,把大槐树反衬得美丽可爱了。释迦牟尼佛殿前的两株梧桐,弥勒佛殿前的那些高耸的白果树,泉水院石桥边的那株黑枣树它们全都披上黄袍了。中山纪念堂一株娑罗树的大部分叶子镶了黄边,堂阶下那株沿着老柏上升到高处的凌霄花树的叶子也大都变成咖啡色的了。自然,那些高耸的老柏和松树还是比较保守的,尽管有很少的叶子已经变成了刀锈色,可是,它们身上那件墨绿袍子是不肯轻易褪下的。槐树的叶子,也改变得不踊跃。但是,不管怎样,现在,碧云寺的景色却成为多彩的了。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和风格。夏日花园的美不代替它,也不概括它。古代的诗人,多喜欢把秋天看作悲伤的季节。过去

57、许多悲秋的诗篇或诗句,多半是提到草木黄落的景象的。其实,引起人们的伤感,并不一定是秋天固有的特性。从许多方面看,它倒是一个叫人感到愉快的时辰。所谓春秋佳日,决不是没有根据的一句赞语。在夏天,草木的叶子绿油油的,这固然象征着生长、繁荣。但是,它到底不免单调些。到了秋天,尤其是到深秋,许多树木的叶子变色了,柿红的、朱红的、金黄的、古铜色的、赭色的,还有那半黄半绿或半黄半赤的五颜十色,把山野打扮得像个盛装的姑娘。加以这时节天色是澄明的,气候是清爽的。你想想,这丰富的秋色将唤起人们怎样一种欢快的感情啊。我们晓得古代诗人所以对秋风感喟,见黄叶伤情,是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原因的。诗人或因为同情人民的苦难,或

58、因为伤掉个人遭逢的不幸那种悲哀的心情,往往容易由某些自然现象的感触而发泄出来。即便如此,也并不是所有的诗人面对那些变了色的叶子都唉声叹气。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明白地颂扬红叶的生机与美丽;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诗人对于江南秋色分明艳羡不已。此外,如像红树青山好放船、半江红树鲈鱼这此美丽的诗句也都远离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那种饱含着哀伤的情调。大家知道,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因此,即使是生活在旧进代里的诗人,对于某些事物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正常感情。我们没有权力判定,过去一切诗人对于红叶和黄叶的美,都必然是色盲的。(取材于钟敬文的同

59、名散文) 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A本文对秋叶的描写采取了有详有略的技巧,着重描绘了得秋意之先的爬山虎,而对其它树种的叶子则点到即止。 B作者对急速换上新装的爬山虎倾注了热烈的赞美之情,意在对老柏和松树和保守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批评。 C作者在行文过程中用对比的手法具体描述了夏日花园之美,借此突出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与风格。 D古代诗人写下了许多悲秋之作,从满山红叶中见出离人眼中血,这与诗人的生活背景有一定关联。 E在结尾一段,作者援引了一系列描写秋色的诗句,是为了证明中国古代诗人见秋叶而伤情是完全不足取的。 18请仔细体会第三段结属画线的一句话: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

60、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回答下面问题。(5分) 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3分) 作者使用了惊醒一词,好在哪里?(2分) 19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5分) 20文章结属说: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答案:例5: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2006安徽卷)行吟阁遐想 黄秋耘前几天,翻出一张旧照片,是我自己拍的武昌东湖旁边的行吟阁。这张已经开始有点褪色的照片,引起了我一段深沉的回忆。五年前的初春,我因事去广州,路过武汉。在一个大雪后的晴天,我前去东湖,在行吟阁和屈原纪念馆一带盘桓了大半天。不知道为什么,对于屈原,我有一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相关资源

更多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