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意义

上传人:ai****ue 文档编号:56390574 上传时间:2022-02-2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论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论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论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论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意义(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论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意义摘 要 :当今社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在这 样的新的环境下, 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大学生 是 21 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在党和国家大力强调自主创新 的今天, 科技创新能力成为高素质人才的核心和灵魂。所以,培养和 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更加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关键词: 大学生 科技创新 能力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 “首先要从教育这 个源头抓起 ”。“科技创新, 关键在人才 ”,关键在于要有自主创新意识 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 在知识经济时代, 科技创新更是一个国家国 民经济发展重要的基石。 科技创

2、新教育是高校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 措,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 是学生自身发展 的需要, 也是高校教育发展的需要。 因此,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科技创 新意识, 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 是目前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课 题。一、科技创新能力及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科技创新能力是指通过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创新性思维不仅能揭 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 而且能够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 前所 未有的思维成果, 它是一种开创性的探索未知的心理活动, 是人类智 慧升华的表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 的。仓噺教育中,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创新精神的培养、潜能 的开发

3、、个性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加学生就业机会有重要意义。在拥有一流的人才、一流的科研设备、全 新的知识和高新技术的高等学校,对新世纪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 研究和实践,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一大批有素质、有创新意识、有 创新能力的人才,不仅是教育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兴旺、 民族振兴的要求;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 于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加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和战略意义。第一,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高级 科技人才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 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

4、的创新能力、 实践 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胡锦涛 同志也曾多次强调:“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高等学校是培养高 素质创新性人才的基地,必须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 创新能力作为自己重要的工作目标,为创新人才创造更为宽松的成长 环境。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既是大学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创新活动的 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创新体系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时代到来、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 今天,我国已经以法律的形式赋予高等教育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历史使命。高校是这一艰巨任务的

5、主要执行者和承担者,也 就是要培养适应新世纪发展要求的具有开拓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从而使其具备必要的和急需的社会竞争力。 因此,高校应该在培养大学生 的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拓展新途径、新方法。第二,培养大学生科技创能力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深化教育改革,加快培养具有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已成为我们在未来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的关键。当代大学生是将来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力军,高等教育必须尽快担负起培养大学生科技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历史责任,把增强大学生创新能力上升到关系 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而对于肩负振兴中华历史使命的当 代大学生来说,只有培养高度的科技创新

6、精神,在学习和工作中大胆 创新,才能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 史重任。第三,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高校教学内在规律的体现和学 生工作的内在要求。高校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学习 与创造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可以促进对所学 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为应用所学知识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创新精神, 使学生完善知 识结构,提高实践能力,缩短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距离,从而可 以充分体现教学的内在规律与目的。第四,科技创新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学风建设和学生科研能力的培 养。创新活动与良好的专业基础、实验技能密不

7、可分,即创新活动以 专业学习为基础,以良好的学习成绩、知识水平为保证。善于学习、 良好的学风会给创新的成功带来机遇; 另一方面, 科技创新是一项综 合工程, 需要众多的领域和学科知识的支持, 如果不拓宽自己的知识 面则无从谈起, 因此科技创新的知识需要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和涉猎其它学科及领域的主动性。二、大学生科技创新现状剖析1、大学生创新素质特征分析众所周知, 社会需求是学生成才的主要动力之一。 市场经济急需 创新型人才,因为创新型人才能成为国家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的工作骨 干,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经济活动, 能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正是社 会的这种需求大大调动了学生创新、 创业的热情, 成才

8、的欲望日益强 烈,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也因此高涨。第一, 大学生对创新需求的敏锐预测与准确把握。 从一定的意义 上说,人们对现实的及潜在的社会创新需求判断、把握的准确程度, 预测的敏锐程度, 都直接决定着创新活动的自觉程度、 创新行为的有 效程度。否则,创新活动就会因缺少科学的目标定位而出现盲目性, 从而使创新活动和创新行为难以达到预想的效果。 由社会创新需求与 人类创新活动的基本关系决定, 创新型人才素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 容,就是必须具有对社会创新需求的准确判断、 把握及敏锐预测的能 力。这就要求创新型人才必须主动关心经济社会的发展, 积极投身到 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去。 一方面是主动地把自

9、身的理论研究、 科学 研究成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相结合, 从而有效地满足经济社会发 展中的创新需求 ;另一方面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创新需求,自觉 地开发自身的创新潜能, 提高创新能力, 使创新素质得到进一步的完 善。第二,善于观察、独立思考并勇于挑战。对于创新型人才素质的 要求之一,就是必须学会观察,具有科学的观察方法,具有较强的观 察能力。新发现的获得,新认识以及新见解的形成,不仅需要独立思 考的能力,更需要善于挑战的勇气。挑战意味着对传统见解的突破, 对已有认识的超越 ;挑战也意味着不断追求思想的解放。不固守己有 的结论,不盲从别人的结论,不迷信权威。第三,有充分的知识准备与有效的知识

10、综合。扎实的专业知识, 具有获取和运用新知识的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在此基础上实现知 识的综合化,并具有知识创新的能力。第四,有张扬的个性。 创新活动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 从某种 意义上讲,创新就是一种“标新立异”的过程,是一种求异性思维。 没有求异,就不可能有对事物的独到见解,就不可能有独到的发现, 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标新,而标新正是求异的结果。因此,无 论是标新,还是立异, 都体现为鲜明的个性。这种个性特征是创新的 内在要素。 没有个性也就没有创新, 同时这种个性化的程度也决定着 创新的有效程度。 不承认个性甚至扼杀个性, 也就是否定了求异性思 维,创新也就失去了内在的基础。就创

11、新人才的素质而言,必须十分 重视个性的形成, 尤其是必须创造各种环境和条件, 使个性得到张扬。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探索与思考中, 笔者还发现, 目前大学 生思维的独立性,性在增强; 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有很大发展;形 象思维发展到较为阶段, 并与逻辑思维相互渗透; 在常规思维继续发 展的同时, 创造性思维显著发展。 各年级学生在个性特征, 已有经验, 知识结构和优势能力等各方面表现出阶段性的差异, 大一的学生刚踏 进大学校门,很容易对新鲜事物产生兴趣,但他们的知识结构单一, 需要让他们感受到进行科技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而萌发进行技 术活动,开发智力,提高能力的动机; 进入大二,已学习了

12、一些基本 理论,也开始接触专业基础课,具有了最初的“生产资本”;对于大三、大四等高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能够在科技创新活 动中发挥主干作用, 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做出一些实际成果。 对现 实中存在的问题有敏锐的洞察力, 并能提出与之独到的见解, 对已有 方法提出改进措施。2、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局限。(1)由于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主要以“课余活动”的形式开展, 它作为第二课堂的一部分,在资金、 师资、设备、场地和参加人数等 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影响了它的发展规模和综合效应;(2)虽然建立了很多社团和协会,但是真正和科技主题有关的社团 却没有几个,虽然社团和协会的活动搞得轰轰烈

13、烈, 但缺少学术气氛, 科技含量不高, 对大学生开展科研帮助较少, 造成校园学术分为不浓;(3)老师辅导力量不足。尤其中青年老师在存在着创新意识不强、 工程实践能力薄弱的状况, 而教学任务繁重, 他们很难对大学生科研 进行高质量的指导;(4)教学计划难以激发大学生的科研氛围,也造成了大学生参与科 技创新活动的时间不足。 大一的学生虽然很有热情, 但对科研不知从 何下手, 大二的学生才开始学习专业课, 而大三的学生又要准备各类 过级考证和考研, 大四的学生主要是为了考研和就业, 很难让学生有 精力从事科研, 而老师也很难找到真正对科研感兴趣而优秀的大学生 参加科研活动;(5)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重

14、要性认识不够,参与积极性不高;(6)学生科研经费投入量不足、也不够及时;(7)配套措施不健全。各院系基本上没有可以提供给学生开展科技 创新活动的场地;(8)学生科技成果突击的多,长期研究的少。学生从事科技活动粗 枝大叶的多,高水平的少。三、针对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 加强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 养“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 。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中国创造原创 性成果的中坚力量和希望所在 ,必将承担着民族发展与强盛的历史重 任,而大学生未来创新能力必须通过在校期间的培养来夯实基础、 积 蓄能量。第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学生在校期间的能力培养不是靠某 一个部门单独能够完成的,需要各部门协调行动,齐抓

15、共管。学校可以成立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对全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 进行统一规划和领导。领导小组可由学校分管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的 党政领导作主要负责人,成员由相关单位的负责人和知名专家教授组 成,指导全校学生科技活动的发展规划、活动开展、资金筹集、工作协调、评比表彰等。第二,建立科技创新基地,发挥基地的示范与辐射作用。 科技创 新活动具有长期性、连续性等特点,因此,抓科技创新工作应重在平 时。一方面,科技创新的主体是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涉及的问题很多, 如场地、设备工具、指导老师等,如果没有学校的大力支持,活动难 以进行。另一方面,在分散模式下运作,会造成科研管理力量薄弱, 监督机制不强,

16、造成科研经费支出混乱,严重影响科研活动的正常有 序开展,也造成了有限科研经费的大量浪费现象, 科研资源配置不合 理,现有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不能得到合理有效的发挥。因而要实 现科技创新的长期化、规模化、阵地化,科技创新基地是大学生开展 科技创新活动的良好载体。学校可以结合科技创新涉及的学科,依托 相应的院系,建立创业计划、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机械设计、机器 人足球及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科技创新基地,为师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打造良好平台。第三,建立一支高素质、有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 学生在进行科 技创新活动的过程中,在技术层面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学生对专业发 展方向缺乏准确的判断,对研究方向的把握不够

17、准确; 二是学生对开 发过程中所用技术不够了解,缺乏实际应用经验。解决这两个问题的 有效方法就是配备指导教师。可以请博士生导师、教授对各专业方向 及前沿技术进行介绍,对项目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学生把握研究方 向,培养其科技创新能力。第四,学校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教风、学风及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创 新教育环境。科技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良好的 环境熏陶。学校必须营造宽松、平等争鸣的环境,鼓励专家、学者、 教师、学生之间不同观点的平等对话,鼓励各专业学科交叉渗透。要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和创新 灵感”宽容学生的错误与失败, 通过积极开展各类科技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第

18、五,加强高校科研条件建设,改善学生科研条件。良好的软环 境固然重要,但硬件和资金的投入也是必不可少的。目前,高校存在 的一个普遍现象是重视教师科研的投入,而忽视学生科研的投入。在 科研立项和经费的设置上,学生和教师相比,更是相差甚大,学生科 研投入少之又少。要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就要引导学生直接参 与科学研究,给他们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学校各种仪器设备和实验 室要有秩序地对学生开放。此外,在学生科研立项和经费投入上应向 学生给予适当的倾斜,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第六,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是培养大学科技创新能力的保障。 学 校可以实施学分制管理模式,制订各种制度和工作条例,明确职责

19、和 任务,对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和学生要给予适当的表彰和奖励, 进一 步激发教师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要开设新课程、 更 新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参加各项科学研究工作。第七,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活动, 强化青年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 当前, 大学生创新意识淡薄、 竞争意识不强的现象在一些高校中普遍 存在。针对这种情况, 应该加大宣传力度,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科技创 新能力对于他们成人成才的重要性,要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科技活 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省、 国家级科技创新比 赛和各项学术活动, 广泛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 进行不同学科之间的 交流,从而不断拓宽视野,强化创新意识。参考文献 1施青平,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探讨J;交通高教研究,2003.2周 琳,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现状与道德教育J;学建筑大学学 报, 2005.3赵琴霞;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青海师专学报;2004.4邓春岩,陈芳,陈攀峰,路保利,杨峰军,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培养的思考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