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衔接排序题应试技巧精导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56228794 上传时间:2022-02-2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高考衔接排序题应试技巧精导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衔接排序题应试技巧精导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衔接排序题应试技巧精导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高考衔接排序题应试技巧精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衔接排序题应试技巧精导(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近四年高考衔接排序题应试技巧精导高考掘金:近四年高考衔接排序题应试技巧精导(一)前言:本文注重语言知识和语文素养方面的能力,而不注重针对选择题的排除法等技巧。一、 关于语言连贯的知识(一)话题要保持统一。话题就是一篇文章的主题,一个段落的段旨,几句话的主要意思或表述所围绕的对象。在叙述一件事情、说明一个道理时,每一个句子要围绕统一的话题,使句子的话题与段的话题一致;每一段要围绕统一的话题,使段的话题与全文的话题一致。几句话说明一个话题,或几段话表述一个中心,中间不要插入与这一话题或这一中心无关的话,否则意思跳跃或中断,造成话题转移,影响语言的连贯。例如:以“起跑线”为对象,从语法的角度来看,话

2、题往往就是主语,因此,在连续表达时,主语是不能轻易改变的。例如:小张气愤地走出办公室,局长批评了他,他心里不服气。(应将第二分句改为被动句,第二个“他”应删去,这样既连贯又简明。)(二)叙述的角度要一致。在说话或写文章时,表述一个意思,阐明一个道理,描写一个对象,都要选择一个合理的角度,这些角度一般有时间角度、空间角度、人称角度等。一个复句或句群,表述的角度要前后一致,这样才能使语言连贯。(三)思路要鲜明且连续不断。从表面上说,作者对句子顺序、段落顺序、内容先后的安排就是“思路”。语言可以对客观存在作出能动的反映,但客观决定着主观。客观事物之间都存在一定的顺序,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程序顺序

3、、逻辑顺序、事理顺序等。一般地说,不同的表达方式采用不同的顺序:记叙多以时间或空间为顺序,议论多以逻辑或事理为顺序,说明多以空间或程序为顺序。(四)语言的衔接要紧密。这是语言连贯的重要要求,可以保证语意贯通,没有隔裂感。为此,应注意一下几点:1、正确使用关联词。在复句或句群中,关联词表示分句间或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在段落间也能起到很强的衔接的作用。2、巧妙使用意思有关联的词语或句子。所谓意思有关联的词语和句子,是指代词、序数词、表相关时间或空间的一组词、表比较的词、同义近义词语等。3、适当使用过渡性的词语或句子。(五)语言的节奏和音韵要和谐。节奏和音韵安排合理,可以使读者在“优美的旋律”中享受到

4、审美的愉悦。它在语言上的要求有很多方面。如:词语的结构和排列、句子成分的结构和排列、句式的选择以及停顿的安排等。二、最近四年高考题解 【2008 全国卷】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粮食安全问题。中国多年来_,_,_,_,_,_。实现了粮食供应从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使粮食产量不断攀升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的粮食安全战略推广良种、改善水利条件、精耕细作在上世纪末突破5亿吨大关A. B. C. D.【解题步骤】第一步,前语境指明此语段的话题是关于粮食安全问题的。各横线处的语

5、句围绕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进一步表达。这样解题的思路就基本明确了。第二步,备选句子的语意分析。句表示中国重视粮食安全问题之后的结果。句侧重从产量上表示“历史性转变”。句侧重从中国的粮食与世界的人口的分明来表达。这两句都是总括。到底在前呢,还是在前呢?见下一步分析。句出现了“粮食产量”这样的对象;另外开头有“使”字,使“粮食产量”成了受动的客体对象。句表示中国重视粮食安全的战略。句表示中国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句表示粮食产量“突破5亿吨大关”,此句还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为什么能突破,二是突破之后有什么结果或影响。第三步,分析关键词。句中“突破”必须承句中的“粮食产量”这一对象,所以这两句的顺序就确定下

6、来了。句中“使”字表明了施动与受动的关系,“粮食产量”是受动对象,那么施动对象是谁呢?这是解决句承哪一个句子的关键。此有两个句子备选,句所表示的战略可以使之攀升,句所表示的具体政策和措施也可以使之攀升。可是,句和句的顺序怎么安排呢?按照一般的表达习惯,应先说战略、方针,再说政策、措施。由此确定,在前在后。同时也可以确定,句应该直承句。最后讨论两句的安排。在第二步的分析中,已分别分析其语意,进一步体会可以发现,句的总结是直接针对“粮食产量”攀升的情况的,而句的总结是在句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所以句直承句,句排在最后。因此,答案是B。 【2008年全国卷】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是语句,衔接最恰

7、当的一项是( )铁路客车动车组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控制技术,_,_,_,_,_。列车防火系统也很先进,重要设施都附有防火装置。并与地面通讯,实现地面对列车的控制 能实现对动车组各个系统的控制 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动车组即可自动减速或停车 同时对系统进行监视和故障诊断 无需人为干预A. B. C. D.【题目分析】(一)语境分析。通读语段和备选语句便会发现,这段文字的表达方式是说明,表述的对象是“动车组”。语段介绍了“动车组”先进的“网络控制技术”和“防火系统”。横线处的语意是针对“网络控制技术”先进性的,说明了其优越的功能。这种说明一般采用逻辑事理顺序,此亦是,因此要注重对象备选句间的逻辑、事理关系

8、。(二)备选句分析.备选句中起关联性、指示性的关键词是:“并”、“实现地面控制”、“各个系统”、“一旦”、“同时”、“人为”。这些关键词明确地表示了语意连接关系和句间的逻辑事理顺序。“各个系统”是总说其功能或先进性,故直承前语境。“同时”一词表示承接关系,“对系统”一词语所指对象与句表述的对象是一致的,故承接。“并”也表示承接关系,它承接的对象是“故障诊断”,故承。“一旦”表示假设关系。它是针对“监控”、“监视”进行假设的,故承。“人为”是相对于“控制”、“自动减速或停车”来说的,故承。【2007年全国卷】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天鹅悠闲自在、无拘无束,它时而

9、在水上遨游,_它似乎是很喜欢接近人的,只要它觉得我们不会伤害它。时而沿着水边, 回到有人的地方, 时而到岸旁嬉戏, 享受着与人相处的乐趣 时而离开它的幽居 藏到灯芯草丛中A. B. C. D.【题目分析】(一)语意分析。“悠闲自在、无拘无束”是关键词,以此描写天鹅的生活状况和意趣。这是全部文字材料的语意重点。前语境中“它时而在水上遨游”这样的句子,暗示了语意表达的方向。这个方向就是其后横线处语句表意的方向。即:表现天鹅在水上或在与水有关的地方的活动和意趣。由此可知,应是一个单元。 后语境直接表示天鹅“很喜欢接近人”。这样的表达有强烈的指示性,就是说,这样的表达要么总结要么延续前文的语意。由此可

10、知,后语境前边的句子是表示天鹅与人接近的意思的。很明显,由是一个单元。句的作用更不可小视。根据语段中的意思,“幽居”正好把所有备选句的表意分成两层。第一层是承前语境的,写水上幽居的行动和意态。第二层是接后语境的,写“离开幽居”而与人相处的乐趣。(二)备选句分析。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备选句可以分成两个单元,即:和。下面进一步安排每一个单元内的顺序。在第一个单元中应注意两点。首先注意有关联性、暗示性的关键词,如:“岸旁”、“水边”、“草丛”。其次按照事理顺序、空间顺序(地点的改变)把握语意表达的脉络。这样就是:水上-岸旁-水边-草丛。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岸旁”和“水边”所表示的地点从语意上很不容易

11、区分。这时就要考虑句式和结构。前语境中有介宾短语“在水上”修饰动词“遨游”,而句中也有介宾短语“到岸旁”修饰动词“嬉戏”:这样就做到了句式结构一致、音节和谐,从而增强了表达效果。因此,第一个单元内确定的顺序是。 安排第二单元内部顺序,便可以利用语意间的照应和表意采用的事理顺序,由后语境向前逆向推理。“很喜欢接近人”则必“有人”;“有人的地方”是“回到”的,则必有之前的“离开”;而“离开幽居”正好是横线处语意的转折点,即第二层意思的开始。因此,第二单元内部的顺序是。综上分析,正确答案是:A。高考掘金:近四年高考衔接排序题应试技巧精导(二)【2007年全国卷】把下列语句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

12、意连贯,只填序号。( ),( ),人口不过二十万,( );( ),( ),枕着清澈的多瑙河水,( );这是一个孕育了音乐奇才的小城,莫扎特让城中一木一石无不浸润音乐的魅力。a.面积不过八十公顷 b.这是一个古老的小城 c.偎依在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峰之间 d.这是一个迷人的小城 e.却有着千年的沧桑历史 f.美得让人不忍离去【题目分析】首先,确定语段的话题和对象。通读之后会发现,语段陈述的对象是“小城”。还要注意的一点是,在语段中有两处使用了分号。这说明,语段是从三个角度、分三层来陈述对象的。这样就基本上找到了解题的思路。其次,深入分析备选的句子。语段的第三层陈述了“小城”受莫扎特的影响而浸润

13、着音乐的魅力,特别是第一个分句,它采用了“这是的小城”的结构。而在选项中,b项和d项的结构也是“这是的小城”,可以构成并列,也符合分号的用法。但是处到底选b项呢,还是选d呢?d项中有“迷人”这样的修饰词,这应表示(风景)美丽的,与前语境中“人口不过八十万”的表意不吻合,故应选b项,便只能选d项了。a项的结构与“人口不过八十万”是一致的,两者应该紧密相连。但是这一项放在处呢,还是放在处呢?解决这一问题应对“不过”一词进行推敲。这个词在意思上表示“小”或“少”,在用法上可与其后的关联词构成转折关系。e项中的“却”正好有这种功能,并使语意重点落在“千年沧桑”上,照应了“古老”一词,这样便可以确定处选

14、a项处选e项.c项结构与语境中“枕着河水”一致;两者在表意上也是一致的,而且采用了同一种修辞方法拟人,从而使风格一致,所以这两个句子是紧密相承的。但到底谁承谁呢?这时就该参照f项。f项是表示小城的美给人的感受的,应该放在描写景物的句子之后;另外,“迷人”总提,“枕着”、“偎依”来分述,“美得让人不忍离去”总括,语段的第二层结构形式便是“总分总”。如此看来,处选项、处选项是有充分理由的。【2006年全国卷】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遍布华夏的古村落,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_,_,_,_。_,_,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形成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15、。却辉映着辉煌的过程 鲜明地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 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它们看似陈旧 生动地展现着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成为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A. B. C. D.【题目综合分析】通读语段,感知语意;联系各被选句,明确其表意和其间的关系,就能逐步找到解题的思路。前语境里的对象是“古村落”,但表意重点落在“精华”上,这就暗示了其后语意的表达方向。中“文物价值”既能照应“古村落”中“古”,也能承接“精华”的表意。并且“文物价值”一词是总括,可以领起下文。因此,居首位。和在句式和结构上都相同,而且表意一致,可以组成一个单元。那么,这个单元应该承哪一个句子?也就是说,并列的动词“鲜明地折射出

16、”和“生动地展现着”所陈述的对象是对哪一个?仔细品味语意不难发现,这两项分别从文化和历史分述了“文物价值”,所以应衔接在的后边。是一个收束的句子,句中有“文化和历史”的词语,表明就是对这两方面的总结,(原文在第四空上用了句号也正说明了这个问题)所以应紧承。这里还需要强调一点,“”的顺序是不能改变的,因为必须与中的“文化和历史”的表意保持一致。组成一个单元,构成“看似却”的复句,表示转折关系,从“陈旧”与“辉煌”的对比角度另起一句。另外,中“辉映着”与后语境中“承载着”在结构上也是一致的。因此,后语境必须与直接衔接起来。故答案是C。【2006年全国卷】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

17、项是都灵冬奥会的花样滑冰双人滑的比赛中,张丹、张昊在冲击世界上最高难度的后内接环四周抛跳时失误,张丹重重地摔在冰面上,膝盖严重受伤。_,_,_。他们勇敢的精神和精湛的技术征服了全场观众,也征服了现场裁判,最终赢得一枚银牌。所有人都以为这对组合将退出比赛就在所有的人都以为这对组合将退出比赛的时候简单包扎后的张丹和又与张昊重新回到冰上继续比赛冰上却出现了张昊和简单包扎后的张丹两人顺利地完成了其他高难度动作其他高难度动作完成得很顺利A. B. C. D.【题目分析】(一)语境分析:前语境陈述比赛的情景,语意重点落在张丹这一对象上。这就暗示,其后的句子应是对张丹的相关信息进行表述。张丹受伤后情况怎么样

18、了,比赛情况又如何,都成为读者关注的信息。后语境陈述比赛的结果。虽然这一信息对解题的帮助并不大,但是后语境里有几个关键词还是比较重要的。“他们”这一人称,说明其前的句子就是对张丹、张昊两人的表述,这就与后语境紧密联系起来。另外,“勇敢的精神”一短语也值得重视,它应是对张丹、张昊两人表现的概括。这表明,最后一空上的句子应以张丹、张昊为表述对象。(这里还需进一步分析,见后)(二)选项分析:项是一个单句,其主语是“所有人”,而前语境最后表述的是张丹,主语(对象)不同一,所以句不能放在第一空上。项不是句子,而是一个复杂的介宾短语。它只能做修饰成分,不能做主语,这样就不会改变前语境的语意的表达方向,故第

19、一空应选句。项是一个句子,其主语是“张丹和张昊”。张丹与张昊并列,且张丹在前,这样就强调了张丹这一对象,如此与前语境的衔接就连贯了。句正好与句相反,把张昊作为重点表述对象,这与前语境张丹受伤的话题不一致;如果衔接起来,就达不到连贯的要求。句中“两人”是主语,是陈述对象,可以与前文中重回赛场的张丹、张昊形成照应,如此就做到了表达自然连贯。句中“其他高难度动作”是主语,这就变换了前文表述的对象,故第三空应选项。因此,答案是C.【2005年全国卷】把下列句子填在后面的横线上,组成前后衔接的一段话。(只填句子的序号)它们好像在外面等候了多时。在这里看星星,星星在你眼前亮起,一直亮到脑后。满天的星星肃然

20、排列,迎面注视着你。午夜走出帐篷,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_ _ _你仿佛把头伸进一座古钟里面,内里嵌满活生生的星星。我顿时明白了敕勒歌中为什么有“天似穹庐”的句子。【题目分析】(一)语境分析:前语境点明时间,并表明所陈述的主体对象是“我”,客体对象是“眼前的景象”。这就大致可以确定后文语意的发展方向。这种情况下会出现两个方向:一是后文承“我”继续表达,二是承“眼前的景象”进一步表达。综观三个备选句,其中句句都是围绕“星星”表达的,句中的“它们”是不可能指前意境里的“我”的。因此,可以确定后文的语意是承“眼前的景象”的。确定下这样的思路,后边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后语境的作用一般是总结、深化、呼应

21、前文,延续前句语意。这里的后语境就起着延续前句语意的作用,有很强的指示性,表现在如下两方面:一是后语境改用第二人称“你”,说明这并不是从前语境直接导过来的,其前应有相应的人称做铺垫;二是“伸进一座古钟里面”这样的短语是一种形象的表达。真切地表现了星光从“眼前”亮到“脑后”,就好像古钟一样把人全部罩住。由此可以确定,句与后语境应是紧密衔接的。(二)选项分析:句中第三人称代词“它们”是个关键词。这个代词指代的对象是谁?这个问题就决定着句的确切位置。“它们”不能直接指代前语境中的“景象”,否则就会表意不明,因为这样并不能表明“景象”具体是什么。综合各句,“它们”指代“星星”是非常合理的。句明确地把“

22、星星”当作主体对象来表述,因此句应该直承句。句是位置在分析语境时就已经确定了。句表述的对象是星星,这很符合前语境。前语境表明了“午夜”的时间和“走出帐篷”的动作行为,那么看到星星就符合情景和逻辑了,故句的位置是第一空。最终答案是:高考掘金:近四年高考衔接排序题应试技巧精导(三)【2005年全国卷】把下列句子组成前后衔接、意思完整的一段话。(只写句子的符号)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美丽的小城城中有一条小河流过,河水清澈见底到了札二屯,原始森林的气氛就消失了白砖绿瓦的屋舍悠然地倒映在水中走出小城,郊外风景幽美,绿色的丘陵上长满了柞树丛生的柳树散布在山丘脚下答:( )【题目分析】第一步,确定语段的话题

23、和对象。通读文字材料,感知语意,便可以认识到,语段是以“主人公”所经所见为话题,以描写小城的景色为对象的。“所经”是经,“所见”是纬。这样就基本确定了排序的思路。第二步,确定表达方式。此语段的表达方式是记叙加描写,写景是主,叙事是次。从叙事的角度说,语意大致是这样的顺序:“主人公”从某地来到札二屯,进了小城看到某些景色,走出小城又看到了某些景色。第三步,分析选项中有指示性或关联性的词语。句中“到了”一词明确地表现了行踪,“原始森林的气氛就消失了”表明是从别的地方来到这里,因为札二屯是“小城”,一般不会有“原始森林的气氛”。这样,之前看到的景色“消失”了,应“出现”新的景色,如此则“消失”-“出

24、现”就有了联系。在句中有“出现”一词,并表明对象是“小城”,所以相连。句中有“城中”一词。句中有“走出”一词。这些关键词既表示了行踪,也体现了描写景物的顺序。因此,应组成一个单元。在句中有”倒映在水中“的短语,照应了句中“小河”这一景物,更切合了句中“河水清澈见底”描写。因此,句应加入上面的单元,并直接承接住句。句中有“在山脚下”这样的词语,正好呼应了句中“丘陵上”的表达,这符合从上到下的描写顺序,所以句应紧承句。于是就得到了答案:三、解题的方法和技巧(一)通读文字材料,细品语境。大多题目都有语境,品味语境对确定解题思路起着重要的作用。前语境一般在提及或指示话题,还能确定语段的表述对象,并暗示

25、着下文语意的表达方向。如:2008年全国卷的4题的前语境就表明了语段表述的话题。又如:2006年全国卷中有一句话是“张丹重重地摔在冰面上”,它明确指出表述对象必须是张丹,这对区分句和句的正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后语境一般起着总结、深化、照应、延续前文语意的作用。循后语境就能确定其前空白处的表述对象和表意。如:2007年全国卷的4题的后语境有这样的句子:“它似乎很喜欢接近人的。”这说明其前表达的意思应是天鹅如何接近人的。又如:2005年全国卷的4题,前语境里用第一人称,而后语境里用第二人称,这说明其间有语意或对象的转换,也就是说,后语境在延续前文的语意。那么,在空白处,特别是最后一空应该有明确地

26、表示,这样才能照应衔接起来。(二)认识语段的表达方式,明确表达顺序。题目所给的语段和备选的句子都是认识的对象,并由此判断所用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表达方式一般使用不同的表达顺序。记叙的表达方式一般使用时间顺序,这能使读者从时间变化的过程中明白事物或情节变化的脉络。时间顺序一般由表示时间的词语或暗含时间概念的词语表示,如果记叙事件的还要注意情节的先后,行踪的变化、动作行为的承接等。如:2005年全国卷的题目,从表达方式方面来说,语段运用了记叙和描写。语段中“出现”、“城中”、“走出”三个词就表明了“主人公”行动先后的时间顺序。又如:2006年全国卷中的语段也是记叙的表达方式。按照情节发展的先后,张丹

27、受伤后情况怎样,赛事又如何,便是继续表意的步骤;这也符合心理感应的顺序,因为这是读者想要甚或必须知道的信息。议论的表达方式一般使用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主要有: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又特点到用途等等。逻辑顺序常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这就要求对语段的表意和层次进行细致分析;通常情况下,有相应的关联词为标志。近三年高考,全国卷没有选议论性强的语段,只有2008年卷的命题材料,有一定的议论性,语段扣住第一句进行层层分析。说明的表达方式一般采用空间顺序和事理顺序。在说明事物的形状、位置、大小、结构等时,使用由上到下、又下到上、由内到外、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的

28、顺序,这样能够让读者有条理地了解对象的信息;在说明事物的功能、特点、关系、用途、程序等时,使用事理顺序,并要注意读者心理接受、感应的顺序。如:2008年全国卷的题目,所选的语段就是说明的表达方式。此语段围绕“动车组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控制技术”这一对象,说明其功能和特点,就是按照事理顺序来表述的。描写的表达方式一般采用空间顺序及事理顺序。采用客观顺序时,首先应选好立足点和观察点,使景物依次呈现;其次要注意观察和描写的角度,是仰视、平视,还是俯视?是远观还是近看?是由点到面还是由面到点?细究此类问题,就能把握写景语段的脉络。如:2005年全国卷的4题,就选了描写性的语段。此语段在写景时,虽然没有明显

29、表示出空间的方位顺序,但是符合了描写的事理顺序。(三)句式结构要保持一致。句式一致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句型的选择要一致,二是相关语句中相对应的词语或短语的形式要保持一致,三是采用的修辞格要保持一致,这反映到句子的形式上,主要涉及排比、对偶这两种。如:2007年全国卷的4题,所给语段采用的句式很鲜明,且构成排比的辞格。结构一致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句子内部相应成分要有一致的形式,二是几个句子中相应的部分要和谐一致。如2007年全国卷的4题,备选句就属于这一方面。(四)巧抓备选句中的关键词。第一类,代词。代词在句中起复指作用。当某句中出现代词时,要根据语意找准它所指代的对象,那么,这个对象所在的

30、句子与代词所在的句子一般是紧密相承的。如:2005年全国卷的题目,其后语境使用第二人称;又如:2007年全国卷的题目,备选句中的b和d之间就有复指关系,其语意应是相承的。第二类,连词,特别是关联词。这些词语在句中明确表示了其间的逻辑关系,对判断句子衔接是否连贯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关联词来说,可以根据习惯搭配,直接判断句子的衔接。如:2006年全国卷的4题的和,关联词“看似”与“却”是固定搭配,表示转折关系,所以必须衔接起来。又如:2008年全国卷的4题中,句中有“并”字,这就要考虑:谁能与它构成语意上的递进?这样就能解决此处的衔接问题。第三类,具有关联性或指示性的词语。这些词语是在意思上有关联

31、,有照应的。例如:时间上的照应、地点上的照应、方位上的照应、人物的关联、景物的关联等等。如:2005年全国卷的题目中,备选句中就有“到了”、“出现”、“城中”、“走出”这样在动作行为上有照应的词语。又如:2007年全国卷的题目,备选句中“美”与“迷人”是互相关联的。(四)要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标点符号起着辅助表达的作用。在审题时,很有必要注意语段和备选句子里标点符号的使用情况。七种点号的使用,能为我们提示语意的表达层次,特别是分号和句号;常用的标号,能为我们提示词语的性质、成分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破折号。如:2007年全国卷的题目,所用语段中就出现了分号,表明是从三个方面来表示“小城”的。又如:

32、2006年全国卷的题目,语段的第四空上是一个句号,表明前边的语意已经表达完整,其下转入另一意思的表达。这对解题也是有帮助的。1、(1)如果不能做到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不能有明确的志向,如果没有一种宁静的心态,就不能达到一种高远的目标。(3分)(2)追求享乐或安于怠惰,就不能奋发向上,性情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3分)(3)年华随着时间而流逝,意志被时间所消磨,于是成了枯枝落叶,这样大多不能对社会有所贡献。(2分)2、(1)人们学习,或贪多务得,或知识面过窄,或惧怕艰苦,或浅尝辄止。(2)(教师)了解这些心态,然后才能矫正这些缺点。3、(1)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三个分句,每句1分)(2)我们国家大概接近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辑,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10 / 10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