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对地理《高考大纲》和地理《考试说明》的理解和认识课件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56160206 上传时间:2022-02-20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2.90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高三地理对地理《高考大纲》和地理《考试说明》的理解和认识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高三地理对地理《高考大纲》和地理《考试说明》的理解和认识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高三地理对地理《高考大纲》和地理《考试说明》的理解和认识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资源描述:

《高三地理对地理《高考大纲》和地理《考试说明》的理解和认识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地理对地理《高考大纲》和地理《考试说明》的理解和认识课件(6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对对20092009年地理年地理高考大纲高考大纲和和地理地理考试说明考试说明的理解和认识的理解和认识合肥市中学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主讲:张宝璐2009.3 合肥六中高考必须思考的三个问题 1.考什么? 2.怎么考? 3.如何备考?备考所依据的三个纲领性文件 1.课程标准 2.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实验2009版) 3.2009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考试说明一、考试范围、内容(一)范围1.必修模块1.2.3.(1)与国家考试大纲的内容基本一致(2)唯一的变动:将“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影响” 前移到“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标题下(国家考纲将此放

2、在“区域可持续发展”标题下)2.选修模块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1)主要自然灾害类型与分布类型、特点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世界自然灾害的分布(2)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区域分布地貌灾害地震、泥石流、滑坡(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气象灾害台风、寒潮、干旱(形成原因)生物灾害虫灾、鼠灾(危害)(3)自然灾害与环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4)防灾与减灾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和应急措施中国减灾、防灾的主要成就3.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关内容(1)将义教内容纳入高考的原因地球与地图内容是高中地理必要的基

3、础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内容是高中地理知识必要的载体(2)主要内容地球与地图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 地图三要素 海拔和相对高度/等高(深)线和地形图/地形剖面图世界地理世界海陆分布、陆地地形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不同尺度区域(大洲、地区、国家)的主要地理特征中国地理 疆域和行政区划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主要山脉和地形区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四大地区的主要地理特征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二、考试特点1.试卷结构在继承中出现了新的变化继承的部分:(1)仍是政治、历史、地理合卷(文科综合)(2)仍由第卷(选择题)、第卷(非选择题)构成(3)总分值不变(300)、学科分值比例(各100)不

4、变(3)选择题仍采取组题形式,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仍按由易到难排列变化的部分(1)选择题、非选择题的分值发生变化(加重主观题份量) 选择题:140分约130分 对试题个数的估测:33个小题 对地、史、政题量的估测:11:11 :11 非选择题:160分约170分(2)原则上不跨学科综合(各学科试题只涉及本学科内容) 对非选择题题数和分值分配的估测: 56分 可能一:2个题,灾害内容纳入其中一题(占10分) 可能二:灾害独立成题,不排除放在第卷的可能。2.试题以能力立意为主,以情境为背景,设问的形式灵活“立意”是试题确立的主题新高考是在对所学知识全面理解的基础上的能力考查“情景”是

5、针对立意所选择的背景材料新课程及其高考都注重案例的价值“设问”是对所回答问题的具体规定立意、情境的延伸,是对问题回答方向、内容、程度的限定。立意、情境、设问命题“三步曲”,三者结合,形成“试题”。3.考查的知识取材于课本,但又不拘泥于课本(命题原则之一) 取材于课本(1)教材呈现的知识是高考命题的发源地(但命题素材不会直接取自任何版本的教材) (2)教材语言往往成为高考试题的标准答案 不拘泥于课本(1)命题可以在高中毕业生应掌握的知识与能力的范围(2)命题可以是课本知识与能力的延伸(3)命题可以体现课改精神的内容(如涉及开放性、探究性的内容)4.体现学科特色 (1)区域性通过图文结合的试题来实

6、现 读图题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常考的图像类型(日照图、区域图、坐标图、等值线图、统计图、景观图、知识网络图等) (2)综合性通过知识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来实现 具体到试题,其表现有: 一题考查多个知识点(或多条标准) 一个知识点通过多个方面(层次)进行考查 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相互联系 初中地理、高中地理内容相互渗透 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相互结合5.体现新课程特色 (1)以案例作为命题的背景材料(新材料、新情境的设计与应用) 案例1 (2008年全国卷)第1组选择题,以张某承包耕地为例,以不同年份种植结构变化、当地的气温为条件,要求学生对张某承包的耕地的位置、导致种植结构变化的因素作出选择

7、。(08全解P133) 案例2(2008年广东卷)第1组选择题以“植物界诺亚方舟”仓库在斯匹次卑尔根群岛落成这一科学事件为例,要求考生通过斯群岛位置图隐含的信息,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回答仓库选址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原因。( 08全解P10)(2)以课程标准作为命题的依据 对考试说明所列内容的考查不超过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 命题材料(案例)回避任一版本的教学内容 例:下图示意日本本州岛部分地区樱花初放日期。完成1-3题。1.导致该岛滨海地区樱花初放日期自南向北变化的主要因素是(B)A. 地形 B.太阳辐射 C.土壤 D.降水2.导致N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地早的主要因素是(B)A.地形 B.洋流 C.土壤 D

8、.降水3.导致P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N地晚的主要因素是(A)A.地形 B.洋流 C.太阳辐射 D.降水该题考查的课程标准有: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2题)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该题涉及气候、生物、太阳辐射、洋流、地形等多种自然地理要素,它们相互作用和影响)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如第3题利用图中M、N、P三点的位置信息,结合地形、气候、海陆位置,解答樱花初放日期存在差异的原因)(3)凸显新的课程理念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鼓励学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1:(07海南卷)根据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需要,科研人员对某生

9、态脆弱区的农业土地利用拟定了A、B、C三种方案(表1、表2,表格略)(1)略(2)你认为哪一种方案有利于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并说明理由。答案:(2)本题可在B、C两种方案中任选一种。方案B,理由 /方案C,理由 例2:以下两图分别记录了我国西北地区某地绿洲和邻近荒漠某年6月1日(晴天)近地面大气层温度和水平风速日变化情况。读图计算并回答问题:(1)-(3)题略(4)本题资料来源于科学工作者实地观察的结果,如果从其他角度研究绿洲和邻近荒漠的小气候差异,你认为还可以选取哪些气象要素进行比较研究。请写出研究课题的名称。 气象要素: 课题名称:应特别注意这类试题的命题立意和考查方式(1)命题立意:引

10、导学生注意落实新课程要求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相关问题。(2)考查方式: 合理选择课题 对某一课题作出评价(研究价值,是否科学等)设计研究方案(确立子课题、确定研究内容等) 设计研究过程(实验器材的准备、资料的收集、研究方法的选择等)(4)将选修(国家选修课程)内容列入高考回顾2008年全国课改区对自然灾害的考查体会命题形式例1:山东卷(选做) 读我国涝渍灾害分布图回答:(图略)(1)说明图示涝渍灾害空间分布形成原因。(2)如何有效预防涝渍灾害?例2:海南卷(选做) 根据淮河流域2003年大洪水资料和淮河流域图回答:(1)说明形成这次大洪水的主要原因。(2)说明蓄洪区的分洪作用及有关水利工程的

11、主要功能。 2009年安徽高考:选修5确定为必做题6.体现地方特色 (1)将借鉴新课改省份的经验 例1:2008年广东卷以珠江水系为背景材料命题 例2:2008年上海卷以杭州湾跨海大桥为背景材料的命题 (2)将安徽省地方教材的内容融入高考(注意2009年安徽高考考试说明题型示例“最后一题”)。 特别注意安徽地理修订稿中新增内容涉及产业转移方面的内容(如“联合利华”总部从上海迁移到安徽,要求对此作出分析)。 揣摩安徽地理中可作为高考命题点的知识点(如自然灾害、城市化特点、产业转移等)。(3)对2009年自主命题的难度作出理性的考虑 2008年地理试题偏难(估计会适当降低难度) 政、史、地三科合卷

12、(难度需相对一致) 首次自主命题(需平稳过渡) 高考的社会影响(需保持社会稳定)三、高考考核目标与要求考核目标和要求主要有: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1.何为“地理信息”特指地理试题中包含的对解题有用的一切文字资料、图像资料、数据(表格)资料等。 2.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思维过程(1)全面理解试题中的信息文字所承载的信息题干中、题肢中(选择题)图像所承载的信息图名、图例、注记、经纬网、方向标等例: (2005年合肥二模题)上图中的上图中的M M、N N两地均位于两地均位于4040N N纬线上;

13、纬线上;N N地与北京地与北京在同一时区;在同一时区;M M、N N两地都位于各自所在时区的中两地都位于各自所在时区的中央经线上;且两地日期和区时都不同。据此完成央经线上;且两地日期和区时都不同。据此完成1-31-3题。题。1.M地位于(地位于(C)A.东时区、东半球东时区、东半球 B.东时区、西半球东时区、西半球 C.西时区、西半球西时区、西半球 D.西时区、东半球西时区、东半球 2.此时,与此时,与M地日期相同的区域占全球的(地日期相同的区域占全球的(A)A.一半以上一半以上 B.二分之一二分之一 C.一半以下一半以下 D.三分之二三分之二3.若飞机从若飞机从M地飞向地飞向N地,最近的飞行

14、路线是(地,最近的飞行路线是(B)A.先向南再向北先向南再向北 B.先向北再向南先向北再向南C.先向东北再向东南先向东北再向东南 D.一直向东一直向东分析分析1(图析)(图析) M地是几点?地是几点? N地是几点?地是几点?第第1、2题得以解决。题得以解决。分析2:球面上两点间的最近距离问题。 必备条件: 大圆 劣弧(2)善于发现试题中的隐性信息例:图中虚线是地球公转到近日点附近时的晨昏线,地以西为东半球,地与、两地的最近距离为3330千米,据此回答1-2题。1图中、两地的地方时分别是(A) A昨天8点,4点 B16点,昨天20点 C8点,12点 D20点,16点2图中地的的昼长为(A) A8

15、小时 B10小时 C14小时 D16小时该题中有5个隐性条件:1纬度递变的方向暗示该区域位于北半球。2地以西为东半球,暗示地位于160E。3地与、两地均相距3330千米,暗示、的经度分别为170W和130E。4此时公转到近日点附近,暗示北半球夜长昼短。5地球的自转方向,暗示虚线为晨线。(二)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 1.含义将学科的知识、能力系统与试题的测试的知识、能力进行连接,并根据试题的要求,对学科的知识进行重组和运用。 2.高考常考查的知识系统有 地理基本数据 地理基本概念 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分布 地理原理、规律(自然地理)、地理观念(人文地理) 地理区域特征(区域地理) 自主学习

16、中获得的地理信息(与所学知识有关联性的知识)自然地理部分需要掌握的基本的地理规律: 地球运动规律(自转、公转) 大气运动规律(三圈环流、季风环流等) 地壳运动规律(力的来源、运动形式、结果等) 水体运动规律(水循环、洋流等) 地理环境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非地带性等)区域地理部分重点掌握的区位理论优越区位的选择 农业区位理论(要点:如何使土地得到最合理的利用) 工业区位理论(要点:如何实现最佳经济效益、环境效益) 城市区位理论(要点:如何体现城市合理的功能分区和地域结构) 交通区位理论(要点:如何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线(网)例:关于工业区位选择的高考题(2005年全国卷)假

17、定工厂选址时只考虑运费,且运费仅与所运货物的重量和运距成正比。某原料的原料指数等于该原料重量与产品重量之比。图中,O点到原料M1、M2 产地和市场N的距离相等。据此回答1-2题。1.如果工厂选址在O点最合理,那么(D)A. M1的原料指数大于M2的原料指数B. M1、M2 的原料指数都大于1C.生产1个单位重量的产品分别约需要 0.5个单位重量的M1、M2 D.生产1个单位重量的产品分别约需要 1个单位重量的M1、M2 2.若生产2个单位重量的产品需3个单位重量的M1,2个单位重量的M2,那么工厂区位最好接近以下四点中的(B)A.N B.P C.Q D.R解题关键:运费决定厂址,工厂应建在货运

18、量最大的地方或距离这种货物最近的地方。3.高考解题所需的基本技能 (1)选择和运用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答地理问题 语言的组织能力(对问答题尤为重要) 绘图能力(如绘制剖面图)、计算能力(如太阳高度的计算、时间的计算等) 实验能力 (2)运用地理学科的专项技能 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 不同类型图表的判读和转换例:(08二模 第36题)读太阳高度等值线图,已知a点所在经线为30W。 (1)写出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2326 , 150E 。(2分)(关键:N的位置)(2)此时北京时间是 10 时。(2分)(考查基础知识:经线圈。自转线速度)(3)图示这一天,a地的昼长时间是 24 小时,(a地为66

19、34N,距离N地2326) f地的昼长时间是 0 小时。(4分)(f地的纬度是6634S )(4)a、b、c、d四地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 dcab 。(3分)N(关键:N位于何地?a、b哪个离N近?)(5)如图所示,d点位于c点的东南方向,从a点到e点的最近行进方向是先向西北,再向西南。(6分) (关键:能否建立立体图像)自主学习中获得的知识与技能举例 社会热点方面的知识 汶川地震(结合地震的基本知识、经济地理知识) 北京奥运(结合时区和日界线、区域地理、自然地理知识) 航天基地(结合宇宙知识、我国四大航天基地的地理区位、自然环境等内容) 经济区(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中部崛起、

20、重东北工业基地) 重大建设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跨海大桥等) 例(2008年宁夏卷)杭州湾跨海大桥于2008年5月1日正式通车。大桥南起宁波慈溪,北至嘉兴海盐,是世界上建造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之一。(1)分析造成大桥施工困难的自然原因。(2)从宁波到上海,经该桥将比走原有公路路程短。根据估算缩短的里程约为多少千米?(3)试评价大桥建成后的主要经济和环境效益。自主学习中通过归纳、总结得到的知识与技能例1:等值线图的判读共性:同线上数值相等;同图上等值距相等;疏密、曲直反映图示要素的变化或影响。(如地形图、气温分布图)判断方法:闭合等值线高值区和低值区的判断(如气旋

21、、反气旋);等值线弯曲凸高为低,凸低为高;若相邻两条等值线之间出现闭合区域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太阳高度等值线图的判断(a中心为90,且呈同心圆状向外降低;b“十”字的横线为纬线,介于02326,“十”字的纵线为经线或经线圈;c当“十”字的横线为赤道时,最外大圆为晨昏圈,此时图示区域全为昼;d经线方向上,太阳高度与纬度的值呈等量变化升高或降低)读图回答读图回答1-31-3题:(题:(20022002年全国卷)年全国卷)1.M处的气压值可能是(C) A.1020、1012.5 B.1017.5、1020C.1017.5、1015 D.1015、1012.5(2、3题略)应从不同的方向做判断应从不同

22、的方向做判断应做多方面的思考应做多方面的思考 体现了获取信息的精准体现了获取信息的精准例2:图上距离的判断方法根据比例尺公式计算(注意单位的统一和换算:千米化为厘米,加5个“0”, 厘米化为千米,减5个“0”)根据纬度差计算:1=111千米(任何地区)根据经度差计算:赤道上1=111千米;南北纬60处,1=55千米其他地方:灵活掌握、模糊判断例:(例:(2003年高考)右图是我国某年高考)右图是我国某区域沿不同纬度所做的地形剖面区域沿不同纬度所做的地形剖面图。回答图。回答1-2题。题。1.山脉南北延伸约(山脉南北延伸约(B)A.200千米千米 B.700千米千米C.400千米千米 D.1400

23、千米千米2.L段(段(、两山之间)的实际距两山之间)的实际距离约为(离约为(C)A.50千米千米 B.100千米千米C.300千米千米 D.500千米千米(三)描述和阐释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1.用地理语言来描述地理现象和阐释地理事物的特征 (1)定性概括 地理名词和短语的使用(概念的区别) 基本的地理数据的使用(绝对数据和相对数据) 基本的地理图形语言(图形语言转换为文字表述)(2)定量表述(主要针对位置、数量) 从试题获取的信息中,解读出定量信息并加以应用 熟记一些终身有用的地理数据(如气温的垂直递减率等)例:(08二模 第37题)(1)根据坐标计算,玉树的海拔约 3780 米,黄河上游的流程

24、约 3278 千米。(4分)(关键:通过对坐标信息的正确理解作出定量的分析)(2)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黄河沿岸两处灌溉农业区的名称:(4分)C D (应注意图中的提示(隐含的信息):兰州、河口)(3)A点位于青海省境内,请描述AB段的河流的主要水文特征。(5分)(B在宜昌以西(图像中隐含的信息),实际上是要求描述长江上游的水文特征)(4)根据河道剖面特征分析根据河道剖面特征分析,长江水患主要发生在中游河段,黄河水患主要发生在下游河段,简述这两个河段易发生水患的共同原因。(6分)(应将读图建立在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之上) 将图形语言转换成文字语言的典型案例2.把握地理事物本质和规律,作出正确阐述

25、要求考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从众多的地理概念、地理区位信息中通过分析取舍,再通过综合归纳的思维过程,准确找出其中的本质和规律,然后再按照题目的要求进行简洁、明了的阐释。 把握地理概念(理解、区别) 把握地理区位信息(显性/隐性) (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1.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主要针对开放性的试题有别于旧课程考试的特点之一(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新课程高考已有可供借鉴的范例2.提出必要的证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主要针对问答题能有效地综合考查考生知识和能力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和精神(如为落实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而设计的开放性试题)3.能用

26、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1)胸中要有素材 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念 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 可持续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2)多掌握现实生活实例(3)注重联系(善于运用相邻学科知识)(4)不张冠李戴、不牵强附会4.论证的语言要科学、逻辑关系要严密,论证过程要清楚要用地理语言,忌“大白话”要针对问题回答,忌信口开河、文不对题、前后矛盾要组织好答题语言,忌语句杂乱、条理不清、冗长拖沓四、2009年高考地理试题题型示例重点掌握:如何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如何解读信息(一)选择题例1:1997年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通过了限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

27、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完成1-2题。1.履行京都议定书的一条重要途径是调整能源结构,受此冲击最大的是(A)A.钢铁 B.机电 C.纺织 D.电子2. 由于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减排目标,温室气体排放量具有了价值,并成为一种商品。这种商品形成的市场称为(B)A.煤市场 B.碳市场 C.石油市场 D.天然气市场考查标准: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解读: 需了解的基础知识(基本信息):主要温室气体有哪些?(二氧化碳、甲烷、水汽等) 建立信息链:第1题:调整能源结构(关键信息)-世界、中国能源结构-需消耗大量能源的工业部门-钢铁工业第2题:关键在于解读题干中“温室气体排放量具有了

28、价值,并成为一种商品”这句话 对各国减排目标有限定-若超标则需购买它国节余的排放量-利用煤、石油、天然气的共同排放物是碳例2:我国某边防站(海拔4900米)的驻防官兵在艰苦的条件下,为改善生活试种蔬菜。他们先盖起简易的阳光房,但种的蔬菜仍不能生长。后来他们又在简易的阳光房中搭架,架上盆载,终于有了收获。回答1-2题。1.盖简易的阳光房改造的自然条件主要是(A)A.热量 B.水分 C.土壤 D.光照 2.在简易的阳光房中再搭架盆载,蔬菜才能生长,解决的问题是(C)A.蒸发量大 B.多虫害C.地温低 D.太阳辐射强考查标准: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解读:第1题:题

29、干中“海拔4900米”是解答第1题的关键信息,和“阳光房”共同形成解题的知识链。而这一知识链的形成是建立在对“温室效应”理解的基础上。第2题:题干显示,种在地上的蔬菜不能生长,而搭架盆栽才有收获,说明阳光房“地温低”是蔬菜不能生长的原因,即是要解决的问题。(二)非选择题例1(2008年江苏卷)下图是“某地地形简图”,M点位于36.5N。两中学生分别到达P、M点,测量并计算出两地的相对高度是288米。回答1-3题。1.两学生测量当地的海拔高度,所使用的便捷技术是(B)A.RS技术 B.GPS技术 C.GIS技术 D.数字地球2.图中P、Q两点之间的4条小路中,起伏最小的是(B)A. B. C.

30、D.3.冬至日正午,M峰顶的影子正好移至P点,则P、M之间的水平距离约为(C)A.300米 B.400米 C.500米 D.600米考查标准:分析地球运动的意义、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在定位导航中的作用。解读:该题具体考查考生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像、地理数据的技能。第1题:要求考生对RS、GIS、GPS的功能的不同。(注意“3S”技术方面高考题的特点)第2题:要求考生对等高线特点有正确的认识。第3题:考查在对地理现象正确理解基础上的计算能力。例2:(2008年全国卷)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判断G河自N点至M点流经地区的地貌类型,并说明判断理由。(2)说明G河水量丰富的原因。(3)指出G河没有

31、形成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考查标准: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解读:(1)等高线、水系特点盆地。(2)建立知识链:位置判断气候特征、流域特征水量特征(3)根据三角洲的成因做逆向思维判断: 三角洲形成条件泥沙多、流速慢 本区气候、植被、地形、水文特征不利于形成三角洲例3.(2009安徽考试说明地理“最后一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从2002年开始,某企业集团先后关闭上海五谷工厂,将化工产品生产基地从上海迁至合肥(如图)。材料二 安徽省煤炭资源丰富。2007年全省常住人口约为6118万人。当年合肥市职工平均工资

32、19027元,同期上海市为34345元。(1)分析该企业搬迁的原因。(2)据此说明产业转移对安徽和上海区域发展的影响。考查标准:考查标准:产业转移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析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分析:分析:第(1)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如何选择最优工业区位,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第(2)题:考查对现实生活中地理问题的评价必须注意的是:对两地的影响应包括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个方面,这是对于“评价”方面试题的总体要求。该试题具有的特点是:以现实中的地理事件为命题背景,以区域地图为载体;需要通过整合文字、图像中多方面的信息(资源、人口、交通等)才能作出完整的解答;将安徽乡土地理与区际联系的知识紧密结合,贴近生活,凸显地理热点知识(产业转移),体现地方特色。很好地体现了自主命题的特点。试题的素材源自乡土地理教材。(见下图)题外话(必须向考生说明)答题注意事项:1.非选择题的答题必须写在答题框内;一定要写在对应的题号下。2.必须按规定用黑色水笔书写,且文字大小、书写轻重到合适。3.字迹不可过于潦草。4.严格审题,政史地题目要辩清,按相应学科的知识要求答题。以上忠告是为了避免非知识性的丢分!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