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工程题库精选.

上传人:z**** 文档编号:56002755 上传时间:2022-02-19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21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分离工程题库精选.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分离工程题库精选.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分离工程题库精选.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资源描述:

《分离工程题库精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离工程题库精选.(2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一章 绪论填空题:1、分离技术的特性表现为其( 重要性 )、( 复杂性 )和(多样性 )。2、分离过程是(混合过程)的逆过程,因此需加入(分离剂)来达到分离 目的。3 、分离过程分为(机械分离)和( 传质分离 )两大类4、分离剂可以是( 能量 )或( 物质 ),有时也可两种同时应用。5、若分离过程使组分 i 及 j 之间并没有被分离,则( asij = 1)。6 、可利用分离因子与 1 的偏离程度,确定不同分离过程分离的( 难易程 度 )。7、平衡分离的分离基础是利用两相平衡 (组成不相等) 的原理,常采用( 平 衡级 )作为处理手段,并把其它影响归纳于( 级效率 )中。8 、传质分离过程分

2、为(平衡分离)和(速率分离 )两类。9、速率分离的机理是利用溶液中不同组分在某种(推动力 )作用下经过某种介质时的(传质速率 )差异而实现分离。10、分离过程是将一混合物转变为组成( 互不相等 )的两种或几种产品 的哪些操作。11、工业上常用(分离因子)表示特定物系的分离程度,汽液相物系的最大分离程度又称为(固有分离因子 )。12、速率分离的机理是利用传质速率差异,其传质速率的形式为(透过率 )、(迁移率 )和( 迁移速率 )。13 、绿色分离工程是指分离过程( 绿色化的工程 )实现。 14、常用于分离过程的开发方法有( 逐级经验放大法 )、(数学模型法 )选择题:1、分离过程是一个( A )

3、a. 熵减少的过程; b. 熵增加的过程 ; c. 熵不变化的过程; d. 自发过 程2、组分 i 、 j 之间不能分离的条件是 (C )a. 分离因子大于 1; b. 分离因子小于 1; c. 分离因子等于 13、平衡分离的分离基础是利用两相平衡时( A )实现分离。a. 组成不等; b. 速率不等; c. 温度不等4、当分离因子( C )表示组分 i 及 j 之间能实现一定程度的分离。a. a ij = 1 b. a sij = 1 c.a ij 15. 下述操作中,不属于平衡传质分离过程的是( C )a. 结晶; b. 吸收; c. 加热; d. 浸取。6、下列分离过程中属机械分离过程的

4、是( D ):a.蒸馏;b.吸收;c.膜分离;d.离心分离。7、当分离过程规模比较大,且可以利用热能时,通常在以下条件选择精 馏法( B ):a. 相对挥发度 1.05; c. 相对挥发度 1.5。8、 以下分离方法中技术成熟度和应用成熟度最高的是(C ):a. 超临界萃取; b. 吸收; c. 精馏; d. 结晶。9、工业上为提高分离或反应效果,常把不同的过程进行组合,以下不属 于反应过程与分离过程的耦合的是( C):a. 化学吸收; b. 在精馏塔里进行的由甲醇和醋酸制备醋酸甲酯的过程;c. 分离沸点相近的混合物的萃取结晶过程; d. 催化精馏过程。第二章 多组分分离基础填空题:1、分离过

5、程涉及的变量数减去描述该过程的方程数即为该过程的 ( 设 计变量数 )。2、设计变量是指在计算前,必须由设计者(制定 )的变量。3、一个含有 4 个组分的相平衡物流独立变量数有( 6 )个。4、 一个装置的设计变量的确定是将装置分解为若干进行(简单过程 的单元 ),由( 单元的设计变量数 )计算出装置的设计变量数。5、 常用的汽液相平衡关系为p ?iV y ip ?iL x i6、相对挥发度的定义为两组分的(气液组成)之比,它又称为(分配系数 )。7、活度系数方程中A可用来判别实际溶液与理想溶液的(偏离程度)。8用于泡点计算的调整公式为( K gM。( J) m 1K i x i9、一定压力下

6、加热液体混合物,当液体混合物开始汽化产生第一个汽泡 时的温度叫(泡点温度)。10、一定温度下压缩气体混合物,当开始冷凝产生第一个液滴时的压力叫(露点压力)。11、计算泡点温度时,若,温度应调( 低再试差计算 )。12、平衡常数与组成有关的露点计算,需迭代露点温度或压力外,还需对 (活度系数。进行试差。13、 在分离流程中常遇到的部分汽化和冷凝过程属(等温闪蒸 )。14、 单级分离是指两相经(一次紧密接触达到平衡。后随即引离的过 程。15、 等温闪蒸计算目标函数对收敛速度和稳定性有很大影响,采用Newton-Raphson法时,较好的目标函数为(F(v) = E( yi-Xi) =0 )16、若

7、组成为zi的物系,刀Kizi v 1时其相态为( 过冷液体 )。17、在进行闪蒸计算时,需判断混合物在指定温度和压力下是否处于(两相区)。18、 闪蒸按体系与环境有无热量交换分为(等温闪蒸)和(绝热闪蒸。两类。19、 绝热闪蒸与等温闪蒸计算不同点是需要考虑(焓平衡)。选择题:1、约束变量关系数就是(d )a.过程所涉及的变量的数目;b.固定设计变量的数目;c.独立变量数与设计变量数的和;d.变量之间可以建立的方程数和给定的条件。2、每一单股进料均有( c )个设计变量。a. c ;b. c +1;c. c +2;d. c +33、一般吸收过程,可调设计变量数为( c ):a. 5 个;b.4

8、个;c. 1 个;d. 2 个4、绝热操作的简单平衡级设计变量数为( d ):a. 2c +3 个; b. 2 c +4 个; c. c +5 个; d. 2 c +5 个。5、 多组分精馏装置的可调设计变量数与进料中组分数的关系为(c):a. 随进料中组分数的增加而增加; b. 随进料中组分数的增加而减少;c. 与进料中组分数无关; d. 以上三种关系都不成立。6、 平衡常数计算式 Kipi0 / p 在( a ) 条件下成立。a. 气相是理想气体,液相是理想溶液; b. 气相是理想气体,液相是非 理想溶液;c. 气相是理想溶液,液相是理想溶液; d. 气相是理想溶液,液相是非理想溶液7、汽

9、液相平衡 K 值越大,说明该组分越( a )a. 易挥发; b. 难挥发; c. 沸点高; d. 蒸汽压小8、当汽相为理想气体混合物,液相为非理想溶液时,其汽液相平衡关系为( c )0 V 0 0a.pyipi xib. iV pyii0 pi0xic.pyii pi xi d.p?iV yip?iLxi9、关于溶液的蒸气压大小说法正确的是( a ):a. 只与温度有关; b. 不仅与温度有关,还与各组分的浓度有关;c. 不仅与温度和各组分的浓度有关,还与溶液的数量有关; d. 与上述因素均无关10、 当把一个气体溶液冷凝时,开始产生液滴的点叫作(a )a. 露点; b. 临界点; c. 泡点

10、; d. 熔点11、 计算溶液泡点时,若Kixi 1 0 ,则说明( c )i1a. 温度偏低; b. 正好泡点; c. 温度偏高; d. 正好露点12、 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 由物料组成计算出的Ki xi 1 0 ,i1且zi / K i 1 0 ,该进料状态为( b )i1a. 过冷液体; b. 过热气体; c. 汽液混合物; d. 饱和液体13、进行等温闪蒸时,对满足( c )条件时系统处于两相区a. T BT;c. T DTTB; d. T B=T14、系统温度小于泡点时,体系处于( b )a. 饱和液相; b. 过冷液体; c. 饱和汽相; d. 汽液两相15、闪蒸是单级蒸馏过程,所

11、能达到的分离程度(b )a.很高;b.较低;c.只是冷凝过程,无分离作用;d.只是气化过程, 无分离作用16、下列哪一个过程不是闪蒸过程( d )a. 部分汽化; b. 部分冷凝; c. 等焓节流; d. 纯组分的蒸发17、等焓节流之后( c )a. 温度提高; b. 压力提高; c. 压力降低,温度也降低; d. 有气化现 象发生,压力提高18、下列分离过程可看为等焓过程的是( d )a. 精馏; b. 吸收; c. 等温闪蒸; d. 绝热闪蒸。第三章 精馏填空题:1、多组分精馏根据指定设计变量不同可分为 ( 设计 )型计算和( 操作 )型计算。2、在塔顶和塔釜同时出现的组分为( 分配组分

12、)。3、 非清晰分割法假设各组分在塔内的分布与在(全回流 )时分布一致。4、精馏塔计算中每个级由于 ( 组成 )改变而引起的温度变化, 可用( 泡 露点方程 )确定。5、萃取精馏塔在萃取剂加入口以上需设( 萃取剂回收段 )。6、采用液相进料的萃取精馏时,要使萃取剂的浓度在全塔内为一恒定值, 所以在( 进料时补加一定量的萃取剂 )。7、 当原溶液为非理想型较强的物系,则加入萃取剂主要起(稀释 )作8、要提高萃取剂的选择性,可( 增大 )萃取剂的浓度。9、最低恒沸物,压力降低使恒沸组成中汽化潜热(小)的组分增加。10、在一定温度和组成下,A,B 混合液形成最低沸点恒沸物的条件为00( ppApB

13、)。11、不加恒沸剂可完成恒沸物分离的方法有(变压蒸馏 )和( 非均相恒沸物的精馏 )两种。12、由耳波和马多克思关联图求理论级数时要求进料状态必须是 ( 泡点进 料 )。13、分配组分是指在馏出液和釜液( 均出现的组分 );非分配组分是指仅 在(馏出液或者釜液 )出现的组分。14、多组分精馏中,关键组分是指( 由设计者指定浓度或提出分离要求 ) 的组分。15、 回收率HK,W是釜液W中(重关键组分HK的流率)与进料中HK的流率之比,回收率lK,D是馏出液D中(轻关键组分LK的流率 )与进料中LK的流率之比。16、清晰分割是指馏出液中除了( 重关键组分 )外,没有其他重组分, 釜液中除了( 轻

14、关键组分 )外,没有其他轻组分。17、 精馏塔中,温度分布主要反映物流的(组成),而总的级间流量分布 则主要反映( 热量衡算 )的限制。18、 若加入的新组分和被分离系统的一个或几个组分形成最低恒沸物从( 塔 顶 )蒸出。这种特殊精馏叫恒沸精馏。加入的新组分叫(恒沸剂 )。19、 若加入的新组分不与原系统中任一组分形成恒沸物, 而其沸点又较原系 统任一组分高,从釜液离开精馏塔。这类特殊精馏叫( 萃取精馏 ),所 加入的新组分叫作( 萃取剂 )。20、 在萃取精馏中所选的萃取剂希望与塔顶馏出组分形成具有(正)偏差 的非理想溶液。21、 在萃取精馏中所选的萃取剂希望而与塔釜组分形成具有(负 )偏差

15、 的非理想溶液。22、在萃取精馏中所选的萃取剂使 As值越大,溶剂的选择性(越好 )。23、萃取精馏塔中,萃取剂是从塔( 釜 )出来。24、 恒沸剂与组分形成最高沸点的恒沸物时,恒沸剂从塔(釜)出来。25、均相恒沸物在低压下其活度系数之比 丫 i/ 丫 2应等于(P2 )与(P0i ) 之比。26、 精馏过程的关键组分是指由设计者(指定浓度或者提出分离要求)的 那两个组分。27、特殊精馏是既加入( 能量分离媒介( EsA) ),又加入( 质量分离媒 介( MsA) )的精馏过程。28、 加盐萃取精馏是综合了(普通萃取精馏)和( 溶盐精馏 )的优点, 把盐加入溶剂而形成的新的萃取精馏方法。选择题

16、:1、A (轻组分)、B两组分的相对挥发度a ab越小(c )a. A 、 B 两组分越容易分离; b. 原料中含轻组分越多,所需的理论级 数越少;c. A 、B两组分越难分离;d.与A、B两组分的分离难易程度无关;2、多组分精馏装置的可调设计变量数与进料中组分数的关系为(c )a. 随进料中组分数的增加而增加; b. 随进料中组分数的增加而减 少;c. 与进料中组分数无关; d. 以上三种关系都不成立。3、 当普通精馏塔的产品不合格时,可以考虑(d )a. 提高进料量; b. 降低回流比;c. 提高塔压; d. 提高回流比。4、多组分精馏过程,当进料中的非分配组分只有重组分而无轻组分时, 恒

17、浓区出现于( a )a. 上恒浓区出现于精馏段中部,下恒浓区出现于进料级下;b. 恒浓区出现于进料级上下;c 上恒浓区在进料级上,下恒浓区出现于提馏段中部;d. 上、下恒浓区分别出现于精馏段和提馏段的中部。5、吉利兰关联图,关联了四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下列哪个不是其中之 一( c )a. 最小理论级数; b. 最小回流比;c. 压力; d. 理论级数。6、下列关于简捷法的描述那一个不正确(d )a. 计算简便; b. 可为精确计算提供初值;c. 所需物性数据少; d. 计算结果准确。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 多组分精馏中, 回流比小于最小回流比时满足分离要求将需要无穷 多的理论级;b

18、. 多组分精馏中, 回流比小于最小回流比时无论多少理论级都不能满 足分离要求;c. 回流比 R 的值趋于零时的回流比叫最小回流比;d. 多组分精馏中,回流比小于最小回流比时整个精馏塔将无分离作 用。8、全回流操作不能用于( a )a. 正常生产稳定过程; b. 开车时;c. 当产品不合格时进行调节; d. 实验室研究传质过程。9、用芬斯克公式求全塔理论级数时,式中相对挥发度应为(d )a.塔顶处的相对挥发度; b. 进料处的相对挥发度;c.塔底处的相对挥发度; d. 全塔相对挥发度的平均值。10、 全回流操作时,精馏塔进料 F、馏出液D和釜液W的流率应为(a )a. W = 0 , D = 0

19、 , F = 0 ;b. W = 0 , D = 0 , F 工 0 ;c. W 工 0 , D 工 0 , Fm 0 ;d. W = 0,D 工 0,F 工 0。11、如果二元物系,A120 , A210,则此二元物系所形成的溶液一定是(a ) a. 正偏差溶液; b. 理想溶液;c. 负偏差溶液;d.不确定。12、 如果二元物系,1, 1,则此二元物系所形成的溶液一定是(a )a. 正偏差溶液;b.理想溶液;c. 负偏差溶液;d.不确定。13、 如果二元物系,=1, =1,则此二元物系所形成的溶液一定是(b )a.正偏差溶液;b.理想溶液;c.负偏差溶液;d.不确定。? 14、关于萃取精馏

20、塔的下列描述中,那一个不正确(b )a.气液负荷不均,液相负荷大;b.回流比提高,产品纯度提高;c.恒摩尔流不太适合;d.是蒸馏过程。? 15、如果二元物系有最低压力恒沸物存在,则此二元物系所形成的溶液一定是(c )a. 正偏差溶液;b.理想溶液;c.负偏差溶液;d.不一定16、萃取精馏过程选择的萃取剂最好应与沸点低的组分形成( a)a. 正偏差溶液;b.理想溶液;c. 负偏差溶液;d.不一定。? 17、萃取精馏时若饱和液体进料,萃取剂应该从(c):a.精馏段上部;b.进料级;c. 精馏段上部和进料级;d.精馏段下部。? 18、兀$ ”是加入溶剂在任何脱溶剂浓度(为任何值)时均能增加原溶液的相

21、对挥发度(提 高选择性)的(a )a. 充分条件;b.必要条件;c.充要条件;d.以上三项都不是。? 19、在萃取精馏中,当进料为饱和液体进料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 全塔范围内液相中溶剂浓度可近似看为不变;b. 精馏段液相中溶剂浓度可近似看为不变;c. 塔釜和塔底第一个级上液相中溶剂浓度可近似看为不变;d. 溶剂回收段液相中溶剂浓度可近似看为不变。20、当萃取塔塔顶产品不合格时,可采用(b )方法来调节a. 加大回流比; b. 加大萃取剂用量;c. 增加进料量; d. 减少进料量。21、在一定温度和组成下,A B混合液的总蒸汽压力为p,若p p且 p , pB0 则该溶液( a )a

22、. 形成最低沸点恒沸物; b. 形成最高恒沸物;c. 不形成恒沸物;d.理想溶液。22、对于最高沸点恒沸物,压力增加使恒沸组成中汽化潜热小的组分 ( a )a. 增加; b. 不变; c. 减小。23、 最有可能形成三元最低共沸物的三元物系是(a )a. 物系中三个组分可两两形成三个二元最低共沸物;b. 物系中三个组分可两两形成三个二元最高共沸物;c. 物系中三个组分可两两形成两个二元最低共沸物,一个最高共沸 物;d. 物系中三个组分可两两形成一个二元最低共沸物,两个最高共沸 物。24、 在下列单元操作中属于双向传质过程的是(c )a. 吸收过程; b. 蒸出过程;c. 精馏过程; d. 以上

23、三种操作过程。25、 关于恒沸精馏塔的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c )a. 恒沸剂用量不能随意调整;b. 恒沸剂为塔项产品;c. 恒沸剂可能是塔顶产品,也可能是塔底产品d. 恒沸精馏可用于间歇操作过程。26、对一个恒沸精馏过程,从塔内分出的最低温度的恒沸物,则有较纯组分的产品应从( a )a. 塔釜得到; b. 塔顶得到;c. 可能是塔项得到,也可能是塔底得到;d. 视具体情况而变。27、对形成恒沸物的体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a. 在恒沸点其气相组成必等于液相组成; b. 经过恒沸点轻重组分互 换;c. 在恒沸点,其露点温度和泡点温度相等; d. 其恒沸组成将随着气 化率的大小而变。2

24、8、对形成恒沸物的某体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 )a. 当压力确定后,其恒沸温度和恒沸组成确定;b. 二元恒沸物的压力确定后,则恒沸温度和恒沸组成确定,而三元恒 沸物则不然;c. 除恒沸点外,在其余组成下,精馏仍具有分离作用;d. 体系在恒沸点的自由度数目与恒沸物的组分数无关。29、对某一恒沸体系,随着外压增大,其恒沸组成变化趋势为(d )a. 摩尔汽化潜热大的组分的浓度增大;b. 摩尔汽化潜热小的组分的浓度增大;c. 对最高恒沸物,摩尔汽化潜热大的组分的浓度增大;对最低恒沸物, 摩尔汽化潜热小的组分的浓度增大;d. 对最低恒沸物, 摩尔汽化潜热大的组分的浓度增大; 对最高恒沸物, 摩尔汽

25、化潜热小的组分的浓度增大。30、容易形成恒沸物的为( d )a. 各组分的化学结构相似,其沸点差较大b. 各组分的化学结构相似,其沸点差较小;c. 各组分的化学结构不相似,其沸点差较大;d. 各组分的化学结构不相似,其沸点差较小31、在下列单元操作中, 气液两相近似看成恒摩尔流而误差较小的是 ( c ) a. 吸收过程; b. 蒸出过程;c. 精馏过程; d. 以上三种操作过程。32、分离同一混合物采用萃取精馏与采用普通精馏相比有( b )a. 汽液比更大些;b. 级效率更低些;c. 级效率更高些;d. 精馏温度更低些第四章 气体吸收填空题:1、用于吸收的相平衡表达式为 ( l=Av ),当(

26、 温度 )降低,(压力 ) 升高时有利于吸收。2、应用平均吸收因子法进行计算时,假设各平衡级的( 吸收因子 ) 相等。3、通常多组分精馏有( 2 )个关键组分,多组分吸收有( 1 )个关 键组分。4、 吸收过程在塔顶的限度为(yi,i =KiXi,o ),它决定了尾气中(该组分的最低浓度 )。5、吸收操作中,最小液气比下,关键组分的吸收因子和关键组分的吸收率在数值上( 相等 )。6多组分吸收过程液气比一般取最小液气比的(1.2 )( 2.0 )倍。7、吸收操作中, 最小液气比是指在无穷多塔级下, 达到规定分离要求时, 1kmol 进料气所需要( 吸收剂 )的 kmol 数。8、吸收过程主要由(

27、塔顶釜两个级)完成的。9、蒸出因子定义式为( S=( KV) /L ),其值可反映蒸出过程( 分离的难易程度 )。10、 相对吸收率与吸收率相等的条件是(吸收剂中不含溶质)。11、 吸收剂的再生常采用的是(用蒸汽或惰性气体的蒸出塔) , (用 再沸器的蒸出塔 )( 用再沸器的精馏塔 )。12、 吸收过程中通常气体为( 过热蒸汽 ),液体为(过冷液体)。13、 化学吸收的增强因子就是与相同条件下化学吸收与物理吸收的( 传质系数 )之比,其定义式为( E=(KL)/ (KL0) )。14、化学吸收按反应类型又分为为 (可逆反应 )和( 不可逆反应 )两类。选择题:1、平均吸收因子法的适用范围是(c

28、 )a. 单组分吸收; b. 恒摩尔流; c. 贫气吸收; d. 富气吸收。2、吸收作用发生的条件为( b )a. pipi* ;c. y iyi* ;d. p i=pi*。3、吸收由于是单向传质, 吸收塔每个级的温度的变化主要由 ( a )起。 a. 热量变化; b. 组成改变; c. 流率变化; d. 其他原因。4、吸收操作中,若要提高关键组分的相对吸收率应采用最有效措施是 ( a )a. 提高压力; b. 升高温度; c. 增加液汽比; d. 增加塔级数。5、多组分吸收过程采用图解梯级法的依据是(c )a. 恒温操作; b. 恒摩尔流; c. 贫气吸收; d. 富气吸收。6、吸收过程各组

29、分的吸收量主要发生在(b )a. 每个级均匀吸收; b. 主要在塔顶一级和塔釜一个理论级;c. 主要在塔釜; d. 塔中部。7、 当体系的yi=yi*时(d )a. 发生解吸过程; b. 发生吸收过程; c. 发生精馏过程; d. 没有物 质的净转移。8、 关于吸收的描述下列哪一个不正确(d )a. 根据溶解度的差异分离混合物; b. 适合处理大量气体的分离;c. 效率比精馏低; d. 能得到高纯度的气体。9、 通常对物理吸收操作最有利的操作条件是(b )a. 高温高压; b. 低温高压; c. 低温低压; d. 高温低压。10、在多组分吸收中,吸收主要发生于塔顶附近几个级的组分是a. 易溶组

30、分; b. 难溶组分; c. 关键组分; d. 所有组分。11、在多组分吸收中,吸收发生于全塔所有塔级的组分是(c )a. 易溶组分; b. 难溶组分; c. 关键组分; d. 所有组分。12、吸收塔的气、液相最大负荷处应在( a )a. 塔的底部; b. 塔的中部; c. 塔的顶部; d. 不确定。13、在板式塔的吸收中,原料中的平衡常数小的组分主要在(b )被吸收a. 塔上部少数几块板; b. 塔下部少数几块板; c. 塔中部少数几块 板; d. 全塔所有板。14、在板式塔的吸收中,原料中关键组分组分主要在(d )被吸收a. 塔上部少数几块板; b. 塔下部少数几块板; c. 塔中部少数几

31、块 板; d. 全塔所有板。15、当关键组分的相对吸收率大于其吸收因子A 时,应有结论( a)a. 吸收塔无论有多少个理论级也完不成给定的分离任务;b. 吸收塔需有无穷多个理论级才能完成给定分离任务;c. 吸收塔有限多个理论级即可完成给定的分离任务;d. 上述结论均成立。16、一般吸收过程,可调设计变量数为(c )a. 5 个;b. 4 个;c. 1 个;d. 2 个。17、在吸收操作过程中,任一组分的吸收因子 Ai 与其吸收率在数值 上相应是( c )a. Aii ; b.Aii ; c. Aii ;d. 以上三种情况均有可能。18、下列吸收的有利条件的是( c)a. 提高温度; b. 提高

32、原料气流率量; c. 提高压力; d. 减少吸收剂 流率。19、平衡常数较小的组分是( d )a. 难吸收的组分; b. 最较轻组分;c. 挥发能力大的组分; d. 吸收剂中的溶解度大的组分。20、难吸收组分主要在塔的( a )被吸收a. 塔顶级; b. 进料级; c. 塔釜级; d. 全塔平均吸收。第五章 多组分多级分离的严格运算填空题:1、仅有一股进料且无侧线出料和中间换热设备的塔型称为(常规塔或者简单塔 )。2、 描述多级分离过程的数学模型为(MESH方程)。3、对窄沸程的精馏过程, 其各级的温度变化由( 组成 )决定,故可由( ES 方程 )计算各级的温度。4、用精馏或吸收的方法分离含

33、有 c 个组分的混合物,描述一个平衡级的 M 方程有(NC )个,E方程有(Nc )个,S方程有(2N )个,H方程有(N ) 个。5、三对角矩阵法沿塔流率分布和温度的初值分别假定为(恒摩尔流和线性 分布 )。6、 三对角矩阵法在求得Xj后,由(ES方程)求Tj,由(H方程) 求 Vj 。7、 三对角矩阵法在用S方程计算新的温度分布,在未收敛前Xji,则采用(硬 性归一 )的方法。8、 逐级计算起点选择应从组成(精确 )的一端算起。9、 逐级计算合适的进料位置定义为达到规定分离要求所需(理论级数最 少 )的进料位置。10、 逐级计算法求平衡级数中交替使用(相平衡)关系和(物料平衡 ) 关系。1

34、1、 逐级计算法从上到下采用(露点温度)计算多组分精馏的各级温度。12、CMB巨阵法用物料衡算来校正圆整后的液相组成,使之(满足 S方程, 和尽量满足M方程和 )。13、松弛法的开发是仿照精馏过程由不稳态趋向稳态的进程来求解,故其中 间计算结果可模拟精馏过程的( 开车 )。选择题:1、下面哪种塔型不是复杂精馏塔(c )a.设有中间再沸换热设备的精馏分离装置;b.有多股进料的精馏分离装置;c. 仅有一股进料且无侧线出料和中间换热设备的精馏分离装置;d. 设有中间冷凝换热设备的精馏分离装置。2、下面哪个关系或方程不属于 MESH方程组(b )a.物料平衡关系;b.化学平衡关系;c.相平衡关系;d.

35、热量平衡方程3、流量加和露点法选择的迭代变量为(d )a. x i,j ; b. y i,j ; c. 1 i,j ; d. Vi,j4、当两个易挥发组分为关键组分时,则以何处为起点逐级计算( b)a.塔顶往下b.塔釜往上c.两端同时算起5、当采用逐级计算法从上到下计算多组分精馏的理论级数时,第j级为适宜进料位置应满足下条件(a )GJ 严3+1丿貝d.6、当采用逐级计算法从下到上计算多组分精馏的理论级数时计算结束判据为(b )a. A(;b. p/ E丿XD馬j丿7、流量加和法在求得 xij 后由什么方程来求各级的温度( a )a. 热量平衡方程; b. 相平衡方程; c. 物料平衡方程;

36、d. 摩尔分率加和式8、同时校正法在求得 xij 后由什么方程来求各级的温度( a )a. 热量平衡方程; b. 相平衡方程; c. 物料平衡方程; d. 热量平衡方程和 摩尔分率加和式同时求解9、三对角矩阵法在求得xj后,若刀Xj工1则(b )a. 直接用 S 方程计算温度;b. 硬性归一后用 S 方程计算温度;c. 组分物料衡算校正后用 S 方程计算温度10、 矩阵求逆法与三对角矩阵法不同之处在于(c )a. 迭代变量不同; b. 迭代变量的组织方法不同;c 解三对角矩阵求xij的方法不同;d. Xj的归一方法不同11、三对角矩阵法在求得 xij 后由什么方程来求各级的流率( a )a.

37、热量平衡方程; b. 相平衡方程; c. 物料平衡方程; d. 摩尔分率加和式12、 采用三对角线矩阵法对多组分多级分离进行严格计算,适用于(c)a. 操作计算; b. 设计计算; c. 设计计算和操作计算13、CMB巨阵法在求得xij后,若刀Xj丰1 ,贝U ( c ):a. 直接用 S 方程计算温度;b. 硬性归一后用 S 方程计算温度;c. 组分物料衡算校正后用 S 方程计算温度第六章 分离过程设备及效率与节能综合 填空题:填空题)、( 压1、影响气液传质设备的处理能力的因素有 ( 液泛 )、(雾沫夹带力降 )和( 液体在降液管的停留时间;) 。2、 精馏中液体在降液管内停留时间一般玄(

38、3-5 )秒。3、 气液传质设备可分为(板式塔)和( 填料塔 )两大类4、板式气液分离设备常见的表示方法有 (全塔效率)、(默弗利板效率)、(点效率 )。5、当板上液体达到完全混合时,点效率(等于)气相默弗里板效率。6、可用(彼克来( Peclet ); )准数表示板上液体的混合情况,当板上完 全不混合时,则该准数(Pe=)。7、 雾沫夹带是气液两相在传质后分离(气速较高时 )引起的。8、 实际板上液相为(完全不混合 ),板上液相各点浓度(不相等)。9、一般精馏过程的效率高于吸收过程,主要是因为精馏过程的(温度比吸收 过程更高 )。10、等温最小分离功与被分离组成的相对挥发度(无关)。11、分

39、离最小功表示(分离过程耗能的最低限),最小分离功的大小标志着(物质分离的难易程度; )。12、等温分离低压液体混合物,除温度外最小功仅决定于(物料组成及性 质 )。13、若分离过程的产品温度与原料温度不同时,分离过程所需的最小功用该 过程的(有效能变化 )变化来表示。14、分离过程消耗的净功与环境温度有关,一般夏天的同一分离过程消耗的 最小功(更大 )。15、要提高分离过程的热力学效率,应通过减少分离过程的(不可逆性)来 实现。16、 精馏过程的不可逆性主要表现在(流体流动)、(传热 )、(传质)方面。17、 多效精馏过程将高压塔(塔顶蒸汽;)作为低压塔(塔釜再沸器; ) 的加热介质,使能耗下

40、降。18、热泵精馏是将温度较低的塔顶蒸汽(经压缩升温)后作为塔底再沸器的热源。19、采用简单精馏塔将 c 个组分所组成的溶液分离成 c 个产品需要( c1 ) 个塔。20、含有质量分离剂的分离方法不作为首选的方法,是因为该法需(须增设 质量分离剂的回收设备 )。21、对多组分物系的分离, (易分离 )的组分和(易挥发 )的组分要先分 离。22、从节能的角度分析最难分离的组分应放在(最后)分离;分离要求高的组分应放在(最后 )分离;进料中含量高的组分应(优先 )分离。选择题:1、下面有关塔板效率的说法中哪些是正确的( c )?a. 全塔效率可大于 1; b. 点效率不必小于 1;c. Murph

41、ere 板效率可大于 1; d. 板效率必小于点效率2、当板上液体达到完全混合时,则( a ):a. Pe = 0 ;b. Pe =;c. 0 Pe ;d. Pe EOG b. EMV=EOG c. EMVEOG4、从液体粘度对流体状态的和液相传质阻力的影响来看,精馏过程的效率比 吸收过程的效率( a )a. 更大; b. 相等; c. 更小5、与板式塔相比,填料塔常具有的特点是( d ):a. 塔效率较高且稳定; b. 液气比适应范围较大; c. 用于大直径塔较适d. 压降小6、与填料塔相比,不属于板式塔的特点的是( d ):a.塔效率较高且稳定;b.安装检修较困难;c.较适用于处理含有固体

42、悬浮物 的物系; d. 压降小。7、适合于选用填料塔的情况为( a ):a. 物料具有腐蚀性时; b. 要求具有较大操作弹性时; c. 有多个进料口和 侧线采出的精馏塔; d. 需要从塔的分离段移入或移出较多热量时8、适合于选用填料塔的情况为( a ):a. 欲分离物料为易发泡物系; b. 要求具有较大操作弹性时; c. 有多个进料口和侧线采出的精馏塔; d. 需要从塔的分离段移入或移出较多热量时。9、不适合于选用填料塔的情况为( b ):a. 物料具有腐蚀性时; b. 要求具有较大操作弹性时; c. 间歇操作,塔持 液量较小时; d. 欲分离物料为易发泡物系。10、汽液接触板式塔中,液泛随(

43、 c )而增大:a. L/ V 减小和板间距减小; b. L/ V 减小和板间距增大; c. L/ V 增大和 板间距减小; d. L/ V 增大和板间距增大11、塔板上液层越厚,气泡越分散,表面湍动程度越高,则点效率(a )。a. 越高; b. 越低; c. 无必然联系; d. 不变12、等温下将同组成的二元混合物分离分离成两个纯组分,分离最小功最小 的情况是( d ):a. 分离理想溶液; b. 分离具有正偏差的非理想溶液; c. 分离具有负偏差 的非理想溶液; d. 分离完全不互溶的液体。13、分离最小功是指下面的过程中所消耗的功( c )a. 实际过程; b. 可逆过程; c. 完全可

44、逆过程; d. 不可逆过程14、在相同的组成下, 分离成纯组分时所需的功与分离成两非纯组分时所需 的功( a )a. 更大; b. 相等; c. 更小15、分离过程消耗的净功与环境温度有关, 一般冬天的同一分离过程消耗的 最小功比夏天消耗的最小功( b )a. 更大; b. 更小; c. 相等16、要提高分离过程的热力学效率,应通过下列方法来实现(d ):a. 加大回流比; b. 减少分离过程的不可逆性; c. 增大关键组分间的相对 挥发度17、热泵精馏是将温度较低的塔顶蒸汽经下面的过程后作为塔底再沸器的 热源( a )a. 压缩升温; b. 节流降温 a. 压缩降温; b. 节流升温18、采

45、用简单精馏塔将 c 个组分所组成的溶液分离成 c 个产品需要几个塔( a ):a. c1;b. c ; c. c + 119、对多组分物系的分离,应将分离要求高的组分( c ):a. 最先分离; b. 中间分离; c. 最后分离; d. 与顺序无关20、在多组分物系的分离中,若有腐蚀的组分存在应将该组分( a ):a. 最先分离; b. 中间分离; c. 最后分离; d. 与顺序无关21、一般来说,下列分离过程中效率最低的是( c )a. 只靠外加能量的过程; b. 同时具有能量分离剂和质量分离剂的过程;c. 速率控制的分离过程;第七章 新型分离方法填空题:1、在吸附搅拌槽中,操作温度应(越高

46、越好,使其达到沸腾状态)。2、吸附分离是利用吸附剂(选择吸附)某组分的方法实现气体 ( 或液体 )混合物的分离。3、透过曲线是以( 时间 )为横坐标绘制而成。4、吸附分离机理分别为(位阻差异)、(动力学差异 )和(平衡差异 )。5、固定床吸附器中,若吸附的透过曲线越陡,说明吸附剂性能(越好)。6 5A分子筛的结构式为(0.7CaO 0.3Na2O Al 2Q 2SiQ 4.5H2O )。7、对于室温下低浓度水溶液,其离子交换的选择性与离子的价数,原子序数的关系为(随离子价数的增加而增加;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加;)8、 根据物理结构,离子交换树脂可分为(凝胶型)和(大孔型 )两大类。9、萃取中的

47、分配系数 m = yi/xi ,其中 yi 为组分 i (在溶剂或萃取相中的摩尔 分数 )。10、 超临界萃取的原理是依据超临界流体对溶质的(溶质的溶解度)会随操 作条件的改变而改变。11、 超临界流体可以通过改变体系的温度和压力来调节(组分溶解度)。12、 电渗析中主要传递过程是(反离子迁移 )。13、 多孔膜的分离机理是(微孔扩散 )作用,致密膜的分离机理是(溶解 -扩 散; )作用。14、 表征超滤膜性能的参数是(渗透速率 )和(截留性能 )。15、 反应精馏是(化学反应)和(精馏 )相耦合的化工过程。16、 反应精馏中,若反应为 LC,该反应属可逆反应,其中产物C比反应物A 更易挥发,

48、进料位置应尽量靠近塔的(底部 )。17、根据催化剂的形态, 反应精馏可以分为(均相反应精馏 )和(催化精馏 )。18、塔内装催化剂的催化精馏塔中,催化剂填充段应放在(反应物浓度最大)区域。19 、目前分离用膜主要有(固膜)、( 液膜 )和(气膜 )。20、电渗析器的主体部分是(膜组件)。21 、电渗析分离过程的推动力为( 电位差 )22、 液膜分离时,液膜可采用的形式是 (支撑液膜 )、(液滴膜 )、(乳液膜)。23、 超滤分离过程中,料液的流速增加,其浓差极化现象(减小 )。24、液膜萃取中,表面活性剂的含量越大,渗透物通过液膜的扩散速率(越 低 )。25、 离子交换膜是一种膜状的离子交换树

49、脂,它由(基膜 )和(活性基团 ) 组成。26、带正电荷固定基团的阴膜可让阴离子通过而排斥阻挡阳离子,这是离子交 换膜对离子的(选择透过性 )。选择题:1、BET方程是测定吸附剂的哪一个物理特征的基础(d )a. 孔体积; b. 堆密度; c. 孔径分布; d. 比表面积2、 下列关于吸附剂的描述哪一个不正确(c )a. 分子筛可作为吸附剂; b. 多孔性的固体;c. 外表面积比内表面积大; d. 吸附容量有限3、化学吸附是( a )吸附。a. 单分子层; b. 多分子层; c. 单分子层和多分子层; d. 不一定4、 吸附的透过曲线越陡,则说明其吸附剂吸附性能(b )。a. 越差; b. 越

50、好; c. 无法判断。5、 吸附温度越低,吸附等温线距坐标横轴(a )。a. 越远; b. 越近; c. 不变。6、软化水工艺中,使用的离子树脂类型是( a )a. 强酸性阳离子型; b. 弱酸性阳离子型; c. 强碱性阳离子型; d. 弱碱性阳 离子型7、水溶液浓度低时,室温下,对于等价离子交换,其选择性(a )a.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加; b.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减少; c. 与原子序 数无关。8、反应精馏工艺中,决定精馏段、反应段、提馏段三者关系的因素是(b )。a. 温度; b. 加料位置; c. 回流比; d. 反应时间9、下列物质哪一个不适合做超临界流体( a )a.水;b.

51、二氧化碳;c.乙烯;d.丙烯10、 下面哪一个膜分离过程不能用筛分原理来解释(b )a. 反渗透; b. 电渗析; c. 微滤; d. 超滤11、 以下过程的需要的膜两侧静压差推动力为(a ) a.反渗透超滤微滤;b.微滤反渗透超滤;c.微滤超滤反渗透;d.超滤微滤反渗透12、 膜分离过程中,推动力不同于其它过程的是(c )a. 超滤; b. 反渗透; c. 透析; d. 纳滤13、温度( a ),有利于减轻浓差极化现象。a. 升高; b. 降低; c. 没有影响14、有相变的膜分离过程是( c )a. 反渗透; b. 电渗析; c. 渗透蒸发; d. 液膜分离15、制药行业中的过滤除菌是一个

52、( a )过程a. 微滤; b. 纳滤; c. 超滤; d. 透析16、气体的渗透分离的推动力是( b )。a. 浓度差; b. 分压差; c. 化学位差17、 液膜萃取中,表面活性剂的含量越大,渗透物通过液膜的扩散速率(a ) a. 越大; b. 越小; c. 没有影响。18、 超临界流体与被萃取物质的化学性质越相似,对它的溶解能力( a ) 。 a. 越大; b. 越小; (c) 没有影响。19、超滤分离过程中,溶剂的透过是以( a )为推动力,溶质的渗透是以( b ) 为推动力。a. 压力差; b. 浓度差; c. 温度差; d. 电位差20、用超临界CO2流体从大豆提取豆油,操作条件为(c)a. 4080 C, 861MPa b. 4080 C, 25MPa c. 2025 C, 861MPa21 、液膜萃取中, 表面活性剂的含量越大, 渗透物通过液膜的扩散速率 ( b )。 a. 越大; b. 越小; c. 没有影响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 已改成 word 文本 。 方便更改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