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翻译中的直译和意译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55988849 上传时间:2022-02-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翻译中的直译和意译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翻译中的直译和意译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翻译中的直译和意译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翻译中的直译和意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翻译中的直译和意译(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文言翻译中的直译和意译 广东高州中学 吴 勇文言文翻译是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能力考查中的重头戏,一般都是给定句子要求直接翻译成现代汉语,呈现形式是主观题。但从平时的复习模拟与高考阅卷的答题情况来看,不少同学还没有很好掌握文言文翻译的规则和方法,译出的句子常常错误较多,甚至还常闹出笑话。所谓文言翻译主要是“直译”,也就是能够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句子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并做准确解释落实,还要准确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相比之下意译难度大一点,因为它有一定的灵

2、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意译有两种基本方法:一是转述法,二是凝缩法。文言文的许多修辞方法,如果直接按原文翻译出来,既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和要求,其意思也会发生改变,因此就要把这些修辞格的词语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合理表达,这就叫转述法。文言文里有时为了加强文章的气势,或增强某种表达效果而使用一些繁笔,如果照原文对译出来,的确难以做到,且表达效果也不好,在这种情况下,就把句子要表达的意思简略地译出来,这就叫凝缩法。无论哪一种翻译,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常说的译文

3、能够达到“信、达、雅”。所谓“信、达、雅”最早是清人严复在译完天演论和原富等西方名著后,提出的三条翻译原则。这三条原则同样适用于古文翻译。后来一直作为文言文翻译的一个重要原则。所谓“信”,是要求译文忠实于原著,不歪曲原意,不得任意增删、添枝去叶;更不能随心所欲,甩开原文、凭空编造,准确性要高,达到可信、可靠、真实。所谓“达”,是基于“信”的进一步要求,即译文要通顺流畅,能清楚明白地表达原文的意思,既要使句子完美无缺,保留原文的语气;又要避免语句的呆板、带文言气;如果翻译出来的句子读起来别扭艰涩,就是没有做到“达”。这两条是古文翻译的基本要求。至于“雅”,则是精益求精的提高与完善,要求文字生动而

4、有魅力,既符合现在汉母语的基本规范,又能体现和反映原文的语言风格使译文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文字语句要生动优美、值得欣赏;如果原文含有比喻、排比或对偶等修辞方法,译文一般也要译出来,可以使得译文保持原来的形象生动。总之,文言文翻译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准确通顺地表达原文的内容。文言翻译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有人编了一个顺口溜: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总之,古文翻译怎样做到信,达,雅?以下四个供大家参考。一、是对原文应有一个整体的比较准确的理解,正确把握词语的古今意义的差异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意义,整理的观点或思想情感是在全文的各

5、处中体现出来的,而每一个句子都要有所体现。准确的翻译基于准确的理解,理解准确才能使翻译准确。因此翻译之前必须先读懂,读通原文,切忌一知半解,这样的译文,是不可取的。准确理解原文的关键是注意文本的内涵,词句的语境意义,古今不同的句式和含义。特别是古今不同的词义,定要根据语境认真推敲,切不可望文生义,如:1、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归有光项脊轩志)有学生常常这样翻译:庭院中有枇杷树,是我在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植的,现在已经像盖子一样了。这样的译文首先是“信”出了毛病,“达”与“雅”也成问题。若是“我在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植的”,那这枇杷树与上文写妻子的内容脱节了。归有光写他的

6、妻子嫁来后的生活片段,写到妻子去世,小轩黯然破败。枇杷树本来是无情植物,把它的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了解起来,移情于物;树长,人亡!物是,人非!光阴易逝,情意难忘。所以应该这样翻译: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植的,现在已经像伞盖一样高高耸立了。2、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李密陈情表)常有学生没有读通前面的整体文意,可能会对最后这一句望文生义而错译,意思与原意相反。主要对“区区”与“废远”的含义弄错,译成:祖孙二人,更加相依为命,这样我不能凭借小小的一点私事而废弃了远大的事情。从文本前面的内容中我们知道这是李密对于朝廷“辞不赴命”的一个主要借口。前面讲了我现在是

7、卑贱的亡国之俘,微不足道,但承蒙得到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怎敢徘徊观望而有什么另外的企求呢!只因为祖母处于朝不保夕的境地。我们祖孙二人,相依为命,正是由于这种出自内心的感情使我不能弃养而远离。“废远”是“弃养而远离”的意思。而不是“废弃了远大的事情”。3、(1)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2)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08年全国卷)译文: 每天等着吃从东南地区运来的军粮,浙地人民已经困乏,要解救这一患难不如屯田。兄长为国君时就用国君礼对待他,自己为国君时用兄长礼对待他就可以了。第(1)句注意“日”为名词作状语 ,“哺”解为吃、“莫”译为不如;第(2)句注意前一个

8、“君”为名词,第二、三个“君”的分别为名词与动词。“兄”前一个为名词,后一个活用为动词。4、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史记商君列传)5、故明据先王,必定尧舜者,非愚则诬也。(韩非子显学)例4“睡”的古今义有所不同,秦汉时作“瞌睡”讲,不能理解成“睡觉”,这在情理上也是讲不通的。“时时睡”是说孝公在听卫鞅讲话时,常常打瞌睡。例5的“诬”也不能理解成“诬陷”,先秦时还没有这个意思,应解作“欺骗”,“非愚则诬”是说:(这种做法)如果不是愚蠢上当的,就是说谎骗人的。二、在直译中用对、换、留、删的方式来求取译文的“信”直译能较好地取得忠实于原文的效果,前人曾把这种翻译方式归纳为六个字:对、换、留

9、,删。下面稍作说明。1.对即对译。把古文的单音节词对译成现在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一是翻译时一般要“一一对应”,以上例句多数都是“一一对应”的;二是将已由单音节发展为双音节的词语对译出来,如,惊惊异,久很久,市集市等。如:(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韩愈师说)译文:疼爱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导他。(2)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08全国卷II)译文:既然参加了英明勇武的军队,自然会使怯懦者具有坚强的意志。(3)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08全国卷II)译文:近日的事情,祸端将要酿成,幸亏陛下英明果断,因此严惩了罪人。2换即替换。替换一个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

10、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阡陌田间小路,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典主持,令美好、县令。执捉拿,闻听到,若好象,交通纵横交错。如:(1)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08年宁夏海南卷)译文:谥号是用来流传后世永不磨灭的,大的德行得到好的名号,小的德行得到差的名号。(垂流传、大行大的德行、受得到、大名好的名号、细行小的德行)(2)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诺驰诣行在所。(08年宁夏海南卷)译文:不久朝廷又有北伐之举,征召嵇绍。嵇绍因为天子流亡在外,受诏令奔赴天子所在的地方。(寻而不久、蒙尘流亡在外、承诏受诏令、诣奔赴)(3)其自桓叔以下

11、,嘉吾子之赐(国语晋语八)译文:恐怕桓叔的后代,都会感激您的恩德。(嘉感激、吾子您、赐恩德)(4)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08年福建卷)译文:(如果)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就)和天下百姓一起实行自己的抱负;(如果)不能实现自己的走向,(就)走自己的路。(得志能施展自己抱负、独行其道走自己的路)3留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4删“删”,就是删除那些无实在意义的发语词、音节助词以及某些介词和连词,若无相应词语可对译表语气、停顿和凑足音节的虚词,还有偏义复词(如“不宜异同”

12、)、同义复词(如“仿佛若有光”)。删除后又不影响句意的,一般可删除不译。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可以不译。如“怅恨久之”的“之”,就是用在形容词后的词尾,是音节助词,无实在意义,翻译时应删除。另外如:(1)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山海经北山经)再朝北二百里,是发鸠山。“发鸠”属地名,保留;“之”是音节助词,又无相应词语可对译,删除不译。(2)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08年宁夏海南卷)译文:谥号是用来流传后世永不磨灭的,大的德行得到好的名号,小的德行得到差的名号。“谥号”是专有名词故保留,“之”是音节助词,翻译时可以删去不译。三、在直译

13、基础上间以意译,求取译文的“达”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有时也有其不足之处,主要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不加变通的直译往往会使语言不够通顺。因为古今汉语在表达和修辞上都有所不同,有些死板而直译的句子常会感到拗口,或意思未能表达清楚,所以这时就要灵活地运用部分意译了,可使译文通达。意译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1、补就是根据上下文酌情增补,主要有三方点。(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词语,古人用笔简约,往往前面说过的话,后面一般就不要再重复,而在现代汉语大多是要译出的。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可加括号。如:(1)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08年浙江卷)译文:

14、(顾)况,是吴地人氏,自恃有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文(或诗人)。【况顾况、吴吴地、人人氏、恃自恃、才才华、推推荐,译文中“诗文(或诗人)”是根据上文内容补入的】(2)及得召见,遂见亲信。(08年江苏卷)译文: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两个“皇帝”必须要补入)(3)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玉。(07年广东卷)误译为:郭生只是用浓墨洒成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非常奇怪,拿着纸去告诉王生。此句中省略的成分是主语“狐狸”,翻译时应正确地补出来。此句应译为“(狐狸)只是用浓墨洒成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非常奇怪,拿着纸去告诉王生。”2、调即调

15、正句式语序。一是特殊句式,二是固定句式。古今的不同语序结构应作调整以符合现代的习惯。需调整的特殊句式主要是指倒装句(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翻译时要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固定句式,如“不亦乎”、“无乃乎”“孰与” 等,翻译时要把这些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形式表达出来。如:(1)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08年江苏卷)译文: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翻译时要注意的是 “于江南”,状语后置,翻译时需前置)(2)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07年辽宁卷

16、)译文:“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它(的原因),是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常会误译成: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是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该句为宾语前置句。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将倒装语序调整为正常语序。宾语前置句子的三种情况要注意识别,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时,宾语往往提前;疑问句中代词做宾语(谁、胡、何、安、焉等)时,宾语往往也提前;有宾语前置标志词“之”或固定句式“唯是”等标志时,宾语往往前置。(3)从衣文之媵七十人。(07年湖南卷)译文:使七十个穿着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常会误译:使穿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七十个人。此句为定语前置。“七十人”为“衣文之媵”的后置定语,在翻译的时候,

17、一定要将定语调整到原来的位置。常见的定语后置有如下形式: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后置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加“之”后,用“者”字煞尾。后置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加“而”后,用“者”字煞尾。后置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加“之”。3、“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为相关文字。这主要是指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格比喻、借代、引用、用典、委婉等等意义及夸张的说法、委婉的说法、互文的说法等,直译时会不明确。如“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直译为“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就显得不合道理,而应意译为“连最细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才能明确。所以我们应根据其修辞方式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意译方式。如比喻的辞格,翻

18、译时有的须将喻体直接换为本体,有的就须抓住喻体采用形象描绘的方式进行意译;如借代,就应采用直接点明借代本体的方式进行翻译;互文,翻译时就要把相应的内容合并一起意译;委婉、讳饰等,就要根据具体语境译出句中所要表达的意思。如:(1)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也不厌也。(2006年四川卷)译文:不合礼义的俸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如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也不厌弃。“万钟”的“钟”是古代的容量单位,“万钟”即一万钟的俸禄,代指优厚的俸禄,是借代的修辞格;“箪食”的“箪”是竹制的用以盛食物的器具,因此用“箪食”指代粗陋的饮食。(2)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

19、,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句中“缙绅”是借代。“缙”是“插”的意思,绅是“大带子”。古代做官的人,把做官用的笏板插住腰带里。在这里,“缙绅”是用做官的人的特征来代替做官的人。翻译时要把“缙绅”所替代的内容“做官的人”翻译出来。(3)峰极危者,必跃而居其颠;洞极遂者,必猿挂蛇行,穷其旁出之窦。(2002年上海卷)“猿挂蛇行”是比喻的修辞方式,应译为“像猿一样悬挂,像蛇一样爬行”。如果不了解此修辞就很容易翻译错误。(4)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李密陈情表)该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此句中的“日薄西山”就是比喻祖母刘氏寿命将尽。在翻译时可采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其译为:只因为祖母刘氏的生命就像太阳将要

20、落到西山一样,奄奄一息,生命垂危。(5)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而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触龙说赵太后)“填沟壑”就是死后没人埋葬,把尸体扔在山沟里,这里是表示谦恭,对自己的死的一种委婉的说法。翻泽时把它的意思说出来就可以了。原句的意思是:“年龄虽小,但希望在我死之前把他托给太后。”四、若行有余力,可进一步锤炼推敲,以追求”雅”的境界“雅”,是古文翻译的较高的要求,只有完全忠实并准确而流畅地表达了原文的意思,才能考虑这个问题。译文要达到“雅”的要求不是太容易的。既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又要达到译句的文字语句生动优美、简练流畅。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比较熟知古今汉语知识,具备一定的文学艺术上的知识与修养,译笔既要是现代的规范语言,又须有原文的表达特色。总之,文言文翻译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准确通顺地表达原文的内容。5 / 5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