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学士姚思廉生平简介

上传人:ba****u 文档编号:55960783 上传时间:2022-02-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十八学士姚思廉生平简介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十八学士姚思廉生平简介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十八学士姚思廉生平简介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十八学士姚思廉生平简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八学士姚思廉生平简介(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十八学士姚思廉生平简介姚思廉,字思廉,唐朝初期史学家。贞观十八学士之一。下面是本人为你搜集姚思廉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姚思廉简介姚思廉 (557-637) ,字简之,一说名简,字思廉,吴兴( 今浙江湖州 ) 人,唐朝初期史学家。约生于梁末陈初,在八十岁左右去世。世居吴兴 ( 今浙江湖州 ) 。他随父姚察在陈朝灭亡后到隋朝做官,迁至北方,故两唐书中姚思廉传称其为京兆万年 ( 今陕西长安县 ) 人。祖父姚僧垣 少好文史 ,还 医术高妙,为当世所推 。曾多次治愈皇帝和王公大臣的疑难病症,得到赏赐颇多。名声也越来越大,以至于边地和外域都前来求医。僧垣每得供赐,皆回给察兄弟 。姚察、姚最兄弟就是靠这种较

2、充裕的收入,游历求学,购聚图书,见闻日益广博。姚察十三岁时就显露出才华, 于宣猷堂听讲论难,为儒者所称 。姚察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保持终生,即使在当了陈朝吏部尚书以后,仍大力寻求天下图书,遇到没见过的书即马上抄录下来。他聚书多达万余卷,并都阅读过,为梁、陈、隋之际公认的著名学者。隋平陈以后,隋文帝杨坚也以能得到姚察而高兴,他对臣下说 : 闻姚察学行当今无比,我平陈唯得此一人。 姚察的著作很丰富,有汉书训纂 30 卷,说林 10 卷,西聘、玉玺、建康三钟等记各 1 卷,还有文集 20 卷,并行于世。此外,还有未撰成的梁、陈二史。这样的家学传统,对姚思廉有良好影响,少年时就喜好史学,不仅聪颖,而且勤

3、奋学习,除了读书,再没有其他嗜好,甚至从不过问家人的生计状况。姚思廉的故事姚思廉所处的时代,正值中国由南北朝分裂走向隋唐大统一之际,一生经历了三个朝代。陈时,为衡阳王府法曹参军,转会稽王主簿。入隋后,补汉王府行参军,掌记室,寻除河间郡司法。入唐后,授秦王府文学,贞观初迁著作郎、弘文馆学士。贞观九年 (635 年 ) 拜散骑常侍,赐爵丰城县男。在仕途上还较顺利。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 (617 年 ) ,李渊乘农民大起义浪潮,在太原起兵直取长安。这时镇守长安的是隋炀帝孙子代王杨侑,姚思廉正任职于隋朝,为代王侍读。李渊率兵占领长安后,代王府僚属都惊骇走散,唯独姚思廉依然服侍代王,不离左右。唐兵涌入王府

4、,思廉大声呵斥道 : 唐公举义本匡王室,卿等不得无礼于王。 正往里冲的众兵将闻听此言十分惊愕,见思廉独自一人伴随代王而面无惧色,心中也觉钦佩,于是纷纷停立在大堂台阶之下。李渊闻知,于是准许思廉扶代王下堂。直到代王被安置到顺阳阁后,思廉才哭泣着拜辞而去。目睹此事者都很感慨,称他为 忠烈之士 。李渊、李世民父子由此便赏识和重用姚思廉。李渊称帝后,即授思廉为秦王文学。秦王李世民开文学府,招揽一些有文武韬略、兼通文史的博学之士,如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褚亮、陆德明、孔颖达、许敬宗等十八人,受到延聘亲重,姚思廉就是 十八学士 之一。武德年间,李世民曾率军赴鲁南征讨徐圆朗,战争间隙,他与人议论起隋朝事,

5、谈到姚思廉挺身而出保护代王之举,感慨叹道 : 姚思廉面对利刃而显示大节,即使古人也很罕见。 当时思廉远在洛阳,于是李世民专派使者带帛三百段赏赐思廉,并附信说 : 想节义之风,故有斯赠。 这是很不寻常的优礼之举。李世民命著名画家阎立本画 秦府十八学士图 ,并命文学褚亮各为赞语,对思廉的评价是 志苦精勤,纪言实录。临危殉义,余风励俗 。从史学才能和政治节操两方面对思廉作出褒奖。 玄武门事变 之后,李世民当上太子,思廉也随即升迁为太子洗马。姚思廉对于政事 直言无隐 ,督促太宗勤于国事。太宗因思廉是秦府旧人,许可他随时就政事的得失直接秘密上奏,思廉也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充分发表自己对政事的见解, 展尽无

6、所讳 。有一年夏天,唐太宗准备往九成宫避暑,思廉劝谏说 : 离宫游幸,秦皇、汉武之事,固非尧、舜、禹、汤之所为也。 言辞恳切尖锐。唐太宗只好下谕解释说 : 朕有气疾,热便顿剧,固非情好游赏也。 为奖赏姚思廉的直谏,赐帛五十匹。姚思廉去世后,唐太宗深为哀悼,为之废朝一日,赠太常卿,谥号 康 ,特准许葬于昭陵。姚思廉的史学思想一、是以史为鉴的著述宗旨。唐初统治者极其重视修前代史,甚至唐太宗和一些主要大臣都亲自参与修史,这是急需总结历史经验为当时政治服务。思廉承旨而撰梁、陈二史,也就突出了以史为鉴的宗旨。姚察先撰的部分已有这个思想,而思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给以继承和发扬。陈书何之元传中记述何之元修史事

7、较详,并录其梁典序,称何 屏绝人事,锐精著述,以为梁氏肇自武皇,终于敬帝,其兴亡之运,盛衰之迹,足以垂鉴戒,定褒贬 。 垂鉴戒 ,主要着眼于总结前人的得失成败经验; 定褒贬 ,主要着眼于对前代人物作出是非功过的评价,力图 敦励风俗 。姚思廉写人物很注意褒扬或贬斥,以期用著史来影响世风。他为良吏立传,注意突出各人的特点。如庾荜传叙其生活俭朴,为官廉洁 ; 沈瑀传叙其执法严明 ; 孙谦传叙其体恤民情,重视生产 ; 何远传叙其抑富扶贫。为 悖逆 之人立传,均置于全书末尾,以示贬斥。二、是注重人事的进步史观。姚思廉多次总结梁代太清之乱和陈代祯明沦覆的历史经验,着重强调国家的治乱安危取决于人事情况如何,

8、决定历史的是人事而不是天命。他认为,历史是发展的,政权的兴亡更替是必然现象, 夫道不恒夷,运无常泰,斯则穷通有数,盛衰相袭 ,认为历史取决于人事。他在梁书的第一篇史论中,就鲜明指出,梁之亡国, 虽历数斯穷,盖亦人事然也 。他评述梁武帝从夺取帝位到饿死宫城这几十年经历,是始终以人事来说明历史的。他指出齐末政治昏乱,把萧衍推上历史舞台,颇有时势造英雄之意,接着又指出萧衍成功的原因和措施,又总结萧衍晚年之失。陈太建九年 (577) ,陈派将军吴明彻率军北伐,被周军打败, 众军皆溃 ,明彻被俘,病死于长安。姚思廉认为, 金陵虚弱,祯明沦覆,盖由其渐焉 。他把吴明彻吕梁之败与祯明年间陈亡于隋联系起来考察,这种原察始终的方法是有一定识见的。陈亡的起因虽然不能仅仅归结为吕梁之败,但思廉能够认识到,陈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陈亡的萌芽显现较早,属于人事问题,这就是对天命的否定。思廉还进一步分析吕梁覆师的原因。他指出,陈宣帝初即位时,命将出师,开拓土宇,取得很大成功。但以后则失之于骄傲, 享国十余年,志大意逸,吕梁覆军,大丧师徒矣。江左削弱,抑此之由 。姚思廉也有个别论述未完全摒弃天的作用,如论述侯景、王伟成篡盗之祸,在陈书后主纪述陈亡原因,都是人事和天命并举,这说明,由于封建皇朝宣传方针的制约,思廉不可能在头脑中完全排除天命论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