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都圈生成的嵌入式融入模式

上传人:w****4 文档编号:55898508 上传时间:2022-02-1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3.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试论都圈生成的嵌入式融入模式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试论都圈生成的嵌入式融入模式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试论都圈生成的嵌入式融入模式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试论都圈生成的嵌入式融入模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都圈生成的嵌入式融入模式(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试论都市圈生成的“嵌入式融入”模式摘 要:都市圈经济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实现现代化以 及在发展中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在都市圈的形成与 拓展中,事实上存在城市区域“摊大饼”和“嵌入式融入” 两种模式。“嵌入式融入”应该被看作主导性的都市圈扩展 模式。“嵌入式融入都市圈”的发展模式,对推进我国的城 市化进程有一定借鉴意义。关键词:区域经济;增长极;都市圈经济;嵌入式融入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5194(2007)05 0162 03自从近代社会工业生产方式取代了农业生产方式、市场 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以来,城市的研究就成为经济理论与实 践关注的焦点。因为工业

2、生产、市场活动都主要依托城市平 台进行,尤其是城市网络和城市集群的崛起, 我们称之为 “都 市圈经济”,其现状、发展已经决定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 展现状与发展。那么怎样才能加快“都市圈经济”的发展 ? 笔者认为,根据国内外“都市圈经济”发展的实践提供的经 验,都市圈生成的“嵌入式融入”模式是值得重视的问题。一、“嵌入式融入”模式在都市圈经济形成与发展中的 主导性作用分析“都市带”或“都市圈”最初是由法国经济地理学家戈 特曼提出的。都市圈是都市带效应空间的扩散及影响延续, 通常表现出轴向扩散、 带状分布, 即主要沿着一定方向 (通常 是以交通主干带为主 )向外蔓延、 扩散,并通过点和面的融合,

3、波及更为广泛的区域。都市圈的形成是以经济中心城市为核 心、以城市群依托,通过交通等基础设施为纽带,通过市场 经济体制的产业与产品链的存在与发展,它的形成过程和后 果都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实现跨越 式发展提供了现实的经济平台;另一方面将原来在自然经济 条件下的“马铃薯” 式的封团单元划分为若干经济 “梯度”, 使之总体呈现发达的经济中心区与经济边缘区的区别。所谓 “都市圈的发展” ,实际上电是经济边缘区通过不同路径与 实践模式变成经济中心区的过程与结果。面对都市圈的“双刃剑效应” ,发达的经济中心区与经 济边缘区之间,既存在诱人的高速度加高效率的发展态势, 又存在边缘区相对落

4、后的发展阵痛或不公平,我们应该怎么 办?当然我们不是回到自然经济封闭状态下,各经济单元普 遍贫穷的所谓“公平”与“平等”状态,而是应该遵循经济 发展规律,依靠市场经济体制,使边缘区逐步变成经济发达 区,即经济落后地区融入发达经济区。但是,千差万别的边缘区怎样才能融入都市发达经济区 呢?从实际经验来看,边缘区融入都市发达区的具体道路是 两条:一是经济中心城市的扩张,将原来属于“过渡区”的城 郊型边缘区纳入都市圈。在周起业等著的 1989 年 12 月版的 区域经济学中,用“生产力梯度转移”理论概括了这种 扩张模式:经济发达区通过各种生产要素向落后地区的“回 程效应”,从而带动边缘地区的发展;吴殿

5、廷主编的 2003 年 版的区域经济学在区域空间布局理论和城市空间布局理 论中, 则概括为边缘区落后面貌的改变要依赖 “核极城市 (地 带)向外扩散”,即要在承认与依靠城市等级基础上落后地区 才能实现发展。二是边缘区在经济中心的发展刺激基础上的“发展内生 主导的嵌入 。所谓边缘区对经济发达区的“发展内生主 导的嵌入”,主要含义有两个; 是边缘区要改变落后面貌, 起决定作用的冈索是“发展内生”机制的形成。发达区的发 展刺激,只是边缘区改变落后面貌的必要外因,不是决定因 素;二足不管经济发展水平多么高,发达区域与相对欠发达 区域的划分始终存在,不可能每一个地方都同样程度地发达。 同时,发达的城市或

6、区域之间总会镶嵌着若干不适宜或不可 能发展的区域,或者是“人化自然”形成的生态保护区及其生态经济区都市圈在发达与落后、发达区之间呈镶嵌式的发展格局, 其理论根据有两个:一是经济发展对区位、自然条件的依赖性。无论是农业 主导还是工业主导的经济,始终存在着对区位与自然条件的 依赖性。海拔太高、地面相对坡度太大的地区总是经济发展 和社会存在的巨大制约,甚至是难以逾越的“成本” 。可以 这样断言,即便是到了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喜 马拉雅山顶也难以成为经济社会发达区。这样,从战略全局 看,经济的各类“高增值区” 之间总是呈镶嵌式格局分布的。二是从总体上讲,人类社会和经济系统必须镶嵌在良好 的自

7、然、生态环境中。马克思在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将自然界划分为纯粹自然和人化自然两个部分。实践证 明,文明发展本身也需要保留一定量的纯粹自然或人化生态 区。马克思在 资本论 中指出, 人类生产活动始终存在 “永 恒的自然必然性” 、“自然基质” 。过去,我们仅仅从微观经 济活动来理解它们,今天看来,在中观与宏观经济领域同样 存在这种“永恒的自然必然性” 、“自然基质” 。上海三联书 店出版的赵旭著的都市圈产业生态聚集模式一书中有这 样的基本观点:经济生态化发展模式,其主旨是把社会、经 济和生态看成一个复合体,通过产业聚集的正外部性,使得 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并不降低生态环境的质量,不以

8、牺牲生 态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所以,除了在产业建设中同步进 行生态建设外,各个产业聚集区之间有意保留相当生态空间 是重要的措施。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在 2007年 4月 12 日刊登了张微著的题为都市圈发展需要科学的规划理论 的文章。文章说,都市圈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城乡密切联系、 交互融合的城市地区。也就是说,体现科学发展观的都市圈 经济不是要消除镶嵌在城市之间的生态载体的农村,把每一 个地方都变成城镇的水泥丛林,而是要都市圈同时遵循自然、 社会、经济、人的生存四个方面的规律,这样现代社会的各 方面呈镶嵌式格局就是必然的了。笔者认为,如果上述两个理由可以成立,那么,提出都 市圈生成的“嵌入式融

9、入”模式在都市圈经济形成与发展中 的主导性作用的观点,是可以成立的。笔者同时还认为,如果在以经济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 群在发展中形成都市圈的城区向郊区“摊大饼”似的连绵扩 张,与城市发达区之间镶嵌生态区的边缘区崛起式的都市圈 形成的两种模式中,确立嵌入式都市圈发展模式的主导地位, 对于都市圈的形成机理的创新意义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可以创新都市圈内部关系的内涵。都市圈内部的 基本关系主要是指发达的城市区域与以农村为代表的广阔 相对落后区域之间的关系。但是,把都市圈发展的内容确定 为城市工业区域对农村区域的经济地理上的“吞没”关系的 认识,亦不在少数。城市的概念在吴殿廷主编的区域经济 学中被定义

10、为“以二、三产业为主的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 民点”。按照这种理论,很容易引导人们把都市圈的发展看 成是非农居民点的城市区域的扩大。笔者认为,根据佩鲁的 “发展极”理论,应该把都市圈内部的主要关系看作是发达 城市区与相对落后的城市区 (或可 以转变为城市区的地区 ) 之间,通过产业、市场、基础设施的有合理生态区和现代农 业区镶嵌式内生崛起的关系。佩鲁的“发展极理论”认为, 所谓发展极就是社会内部的各个企业、产业、地区、国家之 间的集合体。这种集合体的各元素在地位上是有差别的,有 的处于“支配”地位,有的处于“被支配”地位。佩鲁关于 发展极,即集合体的理论观点十分重要,完全可以容纳和引 申出“嵌入式

11、融入都市圈”的模式。但是,以都市圈为模式 的发展极这种“集合体”中观形成机理及其宏观格局问题, 佩鲁并没有解决, “增长点”理论只是揭示了发展极的微观 形成机制,提出“嵌入式融入都市圈”的观点,可以推进佩 鲁关于发展极 (与都市圈可视为同义概念 )研究的深入。第二,可以创新都市圈发展的路径。嵌入式都市圈发展 的观点蕴藏着发展的内因决定论和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主张。已有的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告诉我们,都 市圈内部必然存在发达区与边缘区的矛盾,解决矛盾的办法 是边缘区的发展主要靠发达区的带动或扩散,实践中很容易 滋生“等、靠、要” ,把发展的眼睛向上或向外看,忽视在 落后地区的发展中,外

12、因只是“刺激”诱导、内因才是起决 定作用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如果确立内生的嵌入式都市圈发 展的观点,就可以确立边缘区、落后地区的发展要把发达区 的基础设施、市场、要素带动的外因刺激转化为内生动力。 发达区域之间应该有意预留广阔的生态与发展储备的空间, 发达区和城市不必要也不应该在空间上完全连绵。这是一条 不同于城市区域盲目扩大的都市圈发展的新路径。第三,可以把市场经济的发展动力作用与政府的作用更 自觉地结合起来。实践证明,任何层面经济社会的发展都需 要把市场的力量、政府的作用、民间的活力结合起来,这可 以说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三驾马车” 。但是,近代西方经济 学的创始人亚当 ?斯密鉴于当时封建势力

13、对市场经济推动经 济发展存在巨大阻碍的现实,创立了自由哲学理念导人为市 场经济体制争取更大发挥空间的古典经济学,把政府的作用 仅定位为“守夜人” 。凯恩斯提出宏观调控理论后,人们对 于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正效应作用有了新的认识。但是, 直到今天,西方经济学理论仍然在市场自由与政府调控的两 极思维中“烙烧饼” 。笔者认为,确立都市圈嵌入式发展主 导的观点,可以把市场经济的发展动力作用与政府的作用更 自觉地结合起来。因为,都市圈嵌入式发展的形成,仅靠市 场或政府单方面的力量都不能实现,必须把它们的力量结合起来,同时还需要广大群众的参与。嵌入式都市圈发展需要 以科学的规划、法制环境作基础,这就是在

14、都市圈发展中发 挥政府作用的切入点。 兼顾产业、 基础设施、市场触角延伸、 生态规划的落实需要巨额投入,仅靠政府的财力是不能实现 规划的,这又为市场作用、企业作用、民间参与留下了广阔 的空间。二、嵌入式融入都市圈是重庆市“一圈两翼”战略从理 论变为实践的主导性式样在 2006 年 12 月底举行的重庆市经济工作会议上,重庆 市委书记汪洋首次提出重庆的“ 1 小时经济圈”概念,并表 示,重庆要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就主要体现在“ 1 小时 经济圈” 的综合竞争力上。 2007 年 5 月召开的重庆市委第三 次党代会把“一圈两翼”战略作为了重庆直辖市的发展新格 局。“一圈两翼”战略符合区域经济学的

15、增长极规律,如果 能够在短时间内让重庆这个以高山峡谷地貌为主、存在连片 “国贫县”的八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崛起近三万平方公里 的都市圈经济,并带动其“两翼”发展,这将是中国、乃至 世界经济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创造。在“一圈两翼” 战略从理论构想变成发展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不注意到这样的现实:非主城区而被划进“一圈” 的区、县及其乡镇,目前大多数的发展水平离都市圈的要求 差距甚大。同时,以一个目前只有七百多平方公里重庆主城 经济核心区为基础,要构建一个幅员近 3 万平方公里的都市 圈,难度是很大的。如果都把都市圈建设的希望寄托主城的 “带动”上面,既不现实,也可能会延误“一圈两翼”战略 的实施

16、。同时,从重庆主城到“一圈”的边缘半径距离有一 百多公里,都市圈的发展不可能采用城区连片绵延发展的 “摊大饼”模式。所以, “一圈两翼”战略要想从理论构想 变成发展实践, 必须创新都市圈的发展模式。 笔者认为,“嵌 入式融入都市圈”的发展模式,可以为“一圈两翼”战略从 理论构想变成发展实践提供新的模式支持。这种模式支持不仅在于明确了都市圈理论基础横跨区 域经济学的增长极理论和城市化理论的模糊地带,而且是解 决了重庆幅员近三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地区如何才能变为名 符其实的都市圈的重要实践问题。由于都市圈理论基础横跨 了区域经济学的增长极理论和城市化理论,在如何拓展都市 圈的问题上,两个理论指出的路径

17、或理论导向是不同的。从 区域经济学的增长极理论来说,都市圈的扩展是一个发达地 区和落后地区的关系问题,是一个边缘地区通过开放变为新 的增长极的问题;从城市化理论来看,都市圈的扩展是一个 城市区域的扩大和农村区域的缩小问题。由于中国的都市圈 扩展是政府在城市通过规划、政策引导来实现的,很多地方 常常将进入都市圈的扩展等同于城市区域面积扩大的认识 误区。“嵌入式融入都市圈”的发展模式说明,都市圈的扩 展是城市体系之间的“发展刺激”和“内生动力”的互动问 题。重庆“一圈”幅员近三万平方公里,涉及若干区、县及 其乡镇,如果有进入都市圈的扩展等于城市区域面积扩大的 认识误区,必然给“一圈”战略的实施带来

18、时间的延误和过 程的曲折。“嵌入式融入都市圈”的发展模式,为“一圈两翼”战 略从理论构想变成发展实践提供新的模式支持,主要表现在 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嵌入式融人都市圈”的发展模式为重庆广阔的 规划进了“一圈” 、需要改变仍然处于相对边缘化地位而成 为真正都市圈的地区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或理论基础。毛 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说,所谓理论就是通过揭示事物的 本质而增强人们行动能力与行动效率的正确认识。什么叫融 入都市圈,怎样才能尽快融入都市圈,这是认识都市圈必须 解决的两个本质问题。根据“嵌入式融入都市圈”发展模式 说明,融人都市圈就是把所在地区的经济同重庆、全国、乃 至世界的经济通过市场经济、基础

19、设施、产业链条实现一体 化。简而言之,就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开放性。怎样才能尽快 融入都市圈 ?把重庆、全国、乃至世界对本地区的“发展刺 激”转化为跨越式发展的内生动力,这是决定一个地区能否 真正融入都市圈成败的关键。所以,融入都市圈既要讲外因 提供的“发展刺激”条件,更要着力建构融人都市圈的内生 动力系统,二者必须结合与整合,反对只强调一个方面而否 定另一个方面,特别要反对片面强调外部带动与支持、忽视 内生动力系统的构建与作用的发挥。第二,“嵌入式融入都市圈”的发展模式为重庆广阔的 规划进了 “一圈”、需要改变仍然处于相对边缘化地位而要 成为真正的都市圈的地区提供了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操作路 径。这种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操作路径的主要内容是:承接外 部“发展刺激”平台一一“内生动力”转换平台一一经济社 会转型机制与过程。责任编辑:王 慧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