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公开课教案

上传人:欢**** 文档编号:55745414 上传时间:2022-02-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咬文嚼字公开课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咬文嚼字公开课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咬文嚼字公开课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咬文嚼字公开课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咬文嚼字公开课教案(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咬文嚼字教案一、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理解“咬文嚼字”的本义及作者对它的解释。2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到“练字”并非是表面上的东西,而是在锤炼一种思想感情。3明确字词意义有词典义和联想义的区别。(二)能力训练点1快速阅读提炼中心观点的能力。2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3快速找出论说文中观点和材料的对应关系。(三)德育渗透点1引导学生形成做事认真耐心,追求最佳效果的习惯。2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二、重点:1观点和材料的对应关系。2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三、难点:1练字为什么是作者思想感情的锤炼。2从课文的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四、教学方

2、法 1.指导学习,讨论归纳,共同评析; 2.制作卡片,整理文章内容,进行专题讨论;3.练习巩固,提高写作。 五、教具准备 :投影仪、多媒体设备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掌握文章内容,理出作者观点,结合练习题进行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两位同学上来,用威化饼来为大家演示 “咬”“嚼”这两个动作。很好这两位同学为我们形象而略微夸张的演示了“咬”“嚼”这两个动作。那老师先问一下你们两个,“咬”是什么意思,上下牙齿用力对着(大多为了夹物体或使物体的一部分从整体分离)。那么“嚼”呢? 嚼:上下牙齿磨碎食物。那么你们刚才通过“咬”“嚼”品出食物是什

3、么味道了么?好,请回到座位,威化饼带走,我们掌声感谢而位的精彩展示。我们通过咬、嚼食物就可以品味出食物的味道。那么如果我们将“咬”和“嚼”的对象换为文字,我们可以品味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二、作者介绍 投影或多媒体显示作者情况。 朱光潜(1897年1986年)安徽桐城人,我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清代,桐城派出了以方苞、姚鼐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学家,称为“桐城派”,其文章特点在于简洁,朱光潜早年曾在桐城派古文家私塾中读书,旧学功底很深。 三、研习课文,品味中心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本文共有八个自然段,请同学们根据文意划分一下层次。 明确:八个自然段,大致可分为三个

4、层次。除了最后一段是总结性的话语外,主体内容是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 2.概括观点,突破重点 让学生自行概括,不同意见的同学推举代表写在准备好的胶片上用投影显示或直接写在黑板上。 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第三段) “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第三段)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第四段) “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最后一段) 教师不必

5、急于下结论,可组织学生讨论,达到最终的明确和统一。 参考分析: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颇易引起争议,这是因为:一是本文结构与一般的议论文不同,它不是从观点出发,进行演绎论证,而是从个别到一般,然后再到个别;即从实例到论点,然后再展开证明;这样它便不是开章明义,而是中间揭示主旨,中心论点在第三段才出现,二是本文中有的分论点,有的重要论据貌似分论点,像“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思想感情上推敲”,这样的话,并且课后练习题第四题的设计(“从读过的诗文中再举一两个例子说明这个论断”)也很能迷惑一些浅尝辄止的学生。三是学生的习惯思维,中心论点不是标题,或在开篇,就一定在最后。因此上,很有必要进行这样的讨论

6、,最好让全班同学都来参与评析。 分析思路:第一、二两段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第三、四、五段以静态例(史记李广射虎)与动态例(贾岛苦吟)初步论证中心论点第六、七段以正面例(东坡诗句等)与反面例(“套板反应”现象),说明咬文嚼字之难,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最后一段,水到渠成,加以总结。 3.欣赏品味,延伸提高 设计问题,组织讨论,引导学生进行重点品味。 (1)文章前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这三个例子的作用是否一样?明确: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三层意思。例一说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由此引入论题。例二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从静态入手论证中心论点。例三从动态入手,说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

7、非常精炼、准确,既缺一不可又不显丝毫累赘。 (2)文章在第三段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如何明确的? 明确:文章三、四两段可以看成一个句群,共有7句话,第句承前文揭示中心论点,第句岔开,稍带一笔说到“咬文嚼字”的另一面,因非作者主攻方向,一句便打住,第句又承第句稍微展开,第句承句说明原因,第句进一步申说,第句和第句运用事例从反面证明。句句写来,严谨缜密,无懈可击,可见作为有深厚桐城派古文根底的朱先生的文章雅洁谨严。 (3)我们提到第一个事例是引入文章论题,直至第三段才提出中心论点,论题和论点有何区别。 明确:论题只是要论述的问题,它多用短语和非判断句、非陈述句来表达,只是用来框定、指示中心论点,

8、中心论点是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必须用判断句或陈述句明确表达,论点围绕并点击论题。 (4)投影或多媒体显示以下观点,让学生自由评述。 “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参考提示:一般人不大重视语言修养,用一种粗枝大叶的态度对待语言文字,不注重对文字的推敲,甚至白字连篇,语病百出。读朱光潜的文章,会受到很大的触动,原来语言文字是那么微妙的东西,用这个字,还是用那个字,一句话这样说,还是那样说,竟有那么大讲究。因此“一字不肯放

9、松”,养成咬文嚼字,随处留心玩索的习惯,一个人的语言修养就有希望逐步提高。再者,就是平时很注意品味语言的人,读了朱光潜的文章,也会感到自己的功夫还很欠缺,从文章精辟的分析中可以领悟到怎么品味语言才算到家。因此,课文对于人们提高语言修养也具有很大的教益。 文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关系,语言是跟着思想感情走的,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因而,文字上作推敲,就是在思想感情上作“推敲”。这个观点抓住了语言的本质,抓住了推敲语言文字的本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阅读时,品味语言,要品味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时,推敲文字,要从根本上调整思想和感情,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这样才能恰切地使

10、用语言文字。 文学,也称语言艺术,语言是文学作品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的媒介和手段,然而,文学研究、文学批判,往往对文学语言不够重视,朱先生在文章结尾的谆谆教诲,对于作家的修养和创作,对于整个文学事业,其指导意义都是很大的,遵循这个教导,一个作家可以取得更高的艺术成就,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可以达到更高的水平。 以上内容并非标准答案,只是供教师参考,用于指导学生讨论、分析、评价。 4.组织讨论练习题一、二两题。 提示:本课的练习题设计很有匠心。第一题考查概括能力,有利于把握全文内容。第二题让学生对不同观点进行比较辨析,利于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故选作课堂讨论练习,这样,既可对全文内容作一梳理,又

11、可培养读书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练习题第一题的完成,要指导学生不要搞单纯的摘抄,要学会先“寻章摘句”,再组织整理,作出正面表述的方法。 明确:文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关系,不同说法有不同意味,斟酌文字,就是调整思想感情,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文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不同的字眼表现不同的意境,用什么字要看表现什么意境,推敲文字,实质就是推敲思想感情。 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迷离不易捉摸,难于控制的。既可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的妙境。 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回套板反应,

12、袭用套话滥调,文学创作要克服惰性,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做到思想新、感情新、语言新。 练习第二题旨在通过比较,把握不同问题的不同实质,只要能比较,能够得出看法,就可加以肯定,以下提示供参考。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讨论、比较、赏析和品味,明确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并对作家的观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懂得了作者的殷切教诲,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过程中,要努力做到“咬文嚼字”,更要敢于创新。 五、布置作业 1.从自己的习作中任找一篇,也来个“咬文嚼字”。 2.鼓励学生制作小卡片,对文中的事例、分析、观点、结论进行整理,互相交流。 附:卡片示例: 事例:苏东坡惠山烹小龙团中的两句诗:“独携天上小团月,

13、来试人间第二泉。” 分析: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 结论:点铁成金 观点:文学的文字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 第二课时教学重点重点赏析第七段,明确套板反应的弊病,并通过自由发言,感悟本文所给予的启示,为在阅读、写作实践中的借鉴做好准备。 教学过程 让我们来继续学习咬文嚼字。 二、精读品析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第七段,回答下列问题。 学生齐声朗读。 提问:什么叫“套板反应”?朱光潜先生对这种现象是如何看的? 明确:在写作中,一写就先联想到一些陈词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 朱先生非常反感这种做法,他说

14、:“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死敌”“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提问:为什么“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死敌? 明确:因为“套板反应”使人安于套语滥调,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而创造的动机则要求创新,套板反应与创造的动机是不相容的。 提问:作者在文中提到了韩愈的一句话,“惟陈言之务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说“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 明确:“唯陈言之务去”出自答李翊书,意思是:“一定要舍弃那些陈腐的思想和言辞”。唯陈言之务去,才能不致滑到套板反应,在思想情感上和语言上

15、创新,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提问:既然语言跟着思想走,思想情感应是主导的,为什么反过来说“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 明确:语言与思想情感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形式与内容是相随而变的,思想情感固然是主导的,但是语言也影响思想情感。语言上刻意求新,也能推动人们在思想感情上的求新,遇事朝深一层去想。 提问:“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这个“作”字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就是运用创新的思维去创新,就是匠心独运的创作。 提问:同学们,我们通过讨论分析,仔细品味,明白了在语言运用上要力戒“套板反应”,“唯陈言之务去”,要努力创新,才“不致落入下乘”,请结合自己的写作

16、实践,谈谈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提示:这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要鼓励学生敞开心扉,发表意见。 参考内容:要抓住作者的有关言论去阐发。例如:“唯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不能懒,不能粗心。”“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语言的完美。”应让学生明白,语言要新,关键是要从生活实际出发,生活之树是常青的,一棵树上的叶子没有两片是完全相同的,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真正认识了事物的特点,语言也就新了。“朝深一层去想”就是要认识事物的特点。 三、整体把握,获得启示 朱光潜先生在文章篇末告诉我们,“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17、”,才是“咬文嚼字”所追求的目标,“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炼与吻合”正是“咬文嚼字”的要求。以谨严的精神,“留心玩索”“刻苦自励,推陈翻新”,这是“咬文嚼字”必须下的功夫。这些内容也正是文章的主旨,朱先生的谆谆教诲。我们学了之后,也深为朱先生的“咬文嚼字”的功力所折服,那么我们从中获得哪些教益呢?请同学们敞开自己的心扉,或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受到的启示,或就自己的写作实践来说说得失。 文章的篇名是“咬文嚼字”,文章的内容也讲得是语言的赏析,我们就先从语言的品味来谈起。 提示:组织学生讨论,或小组进行,最后归纳,或自由交换意见,大胆陈述。形式视情况而定,在组织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18、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 ,尤其是这个题目范围过宽,可设计一些问题,或限定一些内容,或循序渐进,可视情况而定。以下从四个方面提供参考。 1.可结合郭沫若改字的事例,来谈谈咀嚼品味语言,一定要有谨严的态度。 郭沫若也是一位语言大师,他要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经人提醒后才知道用“这”比用“是”要好,可他又不假思索,把这种修改方法移用到其他的文句上,这说明郭老并未明白这种改法的道理。朱光潜先生纠正了他的说法,并且讲出了一大篇道理。品味语言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我们不仅要有文字的敏感,而且要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可见语言文字是个很微妙的东西,品味玩索语言是个很不简单的事,必须具有一定的语言修养。要提高

19、语言修养,就非下苦功不可,并且很有必要学点语言知识。要知道语言文字的品味,要“咬”,要“嚼”,要细细地咀嚼,且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才行。 2.结合“推敲”的事例,明白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的道理。 “推敲”这个故事,已经早有定论,且“这段文字的因缘古今传为美谈”,甚至把斟酌字句的做法,就直接称之为“推敲”。因为韩愈是大家,谁也不曾去怀疑。古今人们也都赞赏“敲”字用得比“推”字好。可是作者“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并讲出了一大篇道理,由此可见,作者是不迷信,不盲从的,是富有独立思考精神的。只有独立思考,才会有新的见解,这对于我们的写作和学习都是很好的启示。 3.品味语言,

20、要的就是这种精神,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从那几个事例中品出这一番大道理来的。味者,有情味、意味、意境也。品,就要体味,就要思考,思考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例如,作者从“你这”的“这”,品出极端憎恶的惊叹情味,品出了强烈的情感,从“视之,石也”四个字上,品出“发出错误而谅讶的意味”。特别是对“推敲”二字的品味,更富有启发性,作者从“推”字想到门是掩的,由掩门又想到“寺里只有他孤孤零零的一个和尚”。由一个和尚又想到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作者又联系上句“鸟宿池边树”,提到“推”可以无声,气氛冷寂,才不至于惊动宿鸟。这样做,自然是在告诉

21、我们: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要由此及彼或由表及里,才能品味到位。 4.品味语言也要努力去求新。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我们明白了品味语言的重要性,也清楚地了解到品味语言是一项很不简单的事,但同时也给我们指出了如何品味的方向。作者列举了很多事例,使一个很难理解的抽象问题,明白如话地站在我们的面前。我们非常佩服朱先生那严谨且敢于创新的精神,也深深叹服朱先生渊博丰厚的知识。他那举重若轻、流畅生动的讲述,那运用材料信手拈来说理,更是在写作上给予了我们更丰富的启示。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谈谈在材料的积累和使用上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明确:材料的积累 读完这篇文章,我们对朱先生的学问佩服得简直是五体投地。其实,

22、学问靠积累,朱先生有这么大的学问,自然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慢慢的积累所致。我们应该明白,做学问,没有材料是不行的,材料是学问的基础,即使像这篇简短的文字,也是需要相当的材料的,而朱先生运用起来如行云流水,那么自然。这和他平时的积累是分不开的。当然,一个人的智力也不是有限的,要靠大脑去记住所有的东西,那是不可能的,像我们这篇文章中的例子,有的可能是朱先生凭记忆写出的,有的单凭记忆就恐怕不行,像水浒传红楼梦上的例句。但可以肯定,最起码有个印象,一翻就可以找到,我们不一定都能像朱先生那样博闻强识,但可以养成做卡片、记笔记的习惯,即使是做个索引也行,这样写作起来,我们就可以左右逢源了。 写议论文,光

23、讲道理是不行的,必须有一定的事例,“事实胜于雄辩”,这是谁也明白的道理。有了例子不典型,讲得道理就不到位,举了例子解说不到位,道理也讲不好,例子不充分,道理自然也不充分。我们所学的这篇文章,例子举了很多,而且每个例子都很典型。讲解也非常精辟,道理也讲得令人心悦诚服。选例、讲例更是给我们以莫大的启示。 四、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是在重点赏析的基础上,讨论了作者在品味语言和运用语言上给予我们的启示。同时,我们也学到了作者勇于质疑的严谨治学的精神,这对于我们的写作将会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认真读书学习,学会品味赏析,“于无疑处生疑”,只有不断地练习,我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才会真正的提高。 五:课堂练

24、习看红楼梦的外国译名。因为不了解文章的情感,不了解中国的文化!认真推敲文字,我们不仅会发现写作者的思想情感,还可以发现写作者的心理及身份等问题,最后我们来看一个用“咬文嚼字”的方法成功抓获罪犯的案例:余秋雨先生在霜冷长河中曾多次提到过湖北的绑票杀人案。那起案件8年前就发生了,但久查未果。一次,一位刑侦专家翻阅旧卷宗,在仔细分析了案卷中保留的一张绑匪写的字条后,果断地决定重新侦察并确定了罪犯的身份,从而将范围缩小,很快破了案。 纸条是这样写的:过桥,顺墙根,向右,见一亭,亭边一倒凳,其下有信。请根据纸条的内容推测罪犯的思想及心理,并确定罪犯的范围和身份。 说明:问题可以留给学生课下分析。纸条分析

25、:这十九个字,罪犯为了把藏信的地点说清楚,不用东西南北、几步几米的一般定位法,而是用动词来一路指引,这在修辞上显然是极聪明的选择。四个指引词,“过、顺、向、见”,准确而不重复,简直难于删改。特别是那个“见”字,用在此处,连一般精通文字的写作人也不容易办到。多数会写成“有”,但只有用“见”,才能保持住被指引者的主观视角。更有趣的是,这个句子读起来很有节奏,在两个“二三”结构的重复后接一个“五四”结构,十分顺口。罪犯当然不会在这里故意卖弄文采,只能是长期读古文、写旧体诗的习惯的自然流露。如果他自己发觉了这种流露,一定会掩盖的,但他没有发觉,可见实在成了一种表述本能。时至今日,能有这般表述本能的人已经不多,因此侦查的范围可缩得很小。心理:罪犯写这张字条时竭力想把句子缩到最短,以减少信息量,但他忘了,文字越简缩就越能显现一个人的文化功底。 六、布置作业 :1.自习时讨论完成练习题三、四两题。 2.选几篇自己的作文,“咬文嚼字”一番,并写作分析文章。 5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