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优秀教学设计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55681931 上传时间:2022-02-18 格式:DOC 页数:75 大小:64.3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登岳阳楼》优秀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登岳阳楼》优秀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登岳阳楼》优秀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资源描述:

《《登岳阳楼》优秀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岳阳楼》优秀教学设计(7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登岳阳楼优秀教学设计 登岳阳楼优秀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2.理解*写景抒情、对比出旨的特点。3.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二、难点、重点分析岳阳楼记难句解析:越明年,|政通|人和,|4百废具兴。分析:(1)这句的基本结构是时间修饰复句。正句部分又是并列复句。(2)“越明年”历来有两种解释:一、“越”作“逾”讲,作“渡过”讲,这是说文的本义;广雅释估也说“越,渡也。”二、“越”作“及”讲,这是王引之经传释词的说法。王引之说,“越,犹及也,书召浩: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氏举了尚书两个例子,尚书“越六日乙未”这种类型的结构

2、共十二个,都作“到”、“及”讲。看起来两种说法似乎都能言之成理。但是根据岳州府志“职方考”的宗谅求记,的“去秋以得罪守兹郡”和“明年春增其旧制”等材料来看,膛子京确实是从庆历六年开始修岳阳楼的,应当以第一种说法为妥。译文:“过了明年,政事顺利,上下和睦,一切废弃了的事儿都兴办起来啦。”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分析:“得无乎?”有人认为有三种解释:一、用反问语气强调肯定谓语所表达的意思;二、相当于“大概”,也是肯定谓语;三、向否定事实方向推测,相当于“该不会吧”。第一说似嫌烦琐,而且“得无”是两个词,不是一个词。异,不同。无,没有。得,能够。乎,吗,在是非问句后面的语气助词。能够没有不同吗?否定

3、之否定之否定,亦即三重否定,这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一个强有力的发问,即“能同乎?”下文“霪雨霏霏感极而悲”是一种心情;“春和景明其喜洋洋”是又一种心情,具体地说明了“不能同也”。又,“日饮食得无衰乎?”(触菩说赵太后)等于“平时饮食能够不衰退吗?”“妾得无随坐乎?”(史记廉颇商相如列传)等于:“我能够不株连受罪吗?”跟“得无”相同的是“得不”、“得非”、“得毋”、“能不”、“能无”、“能勿”。袁仁林虚字说:“俱反问辞,见其不能也。”再看以下推断:异(不同)无异(同)得无异乎(得同乎)不相同也。“不相同也”是朴素的直陈,“得无异乎?”是委婉的发问,具有精湛的修辞技巧。3.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4、分析:课文没有给“至若”作注。历代散文选的注释是:“至若春和景明像那风和日丽的春天。若,像。”按:这里把“至”跟“若”分拆为两个词,而且把“若”解释为“像”,恐属未当。“至若”是单纯的连词,词根是“至”,“若”则是一个词缀,没有意思。古人用“至”等于“至若”的如:“今也玩好变之,外物引之。引之而往,故曰拔。至圣人不然”(韩非子解老篇)“至若”又等于“至如”、“至于”,例如:“虽为侠,而逢巡有退让君子之风。至若北道姚氏南阳赵调之徒,此盗跄居民间者耳。”(史记游侠列传)“元,凯既登,巢,许获逸。至于今日,所谓道之云亡,邦国珍瘁。”(晋书贺循传)“如”和“于”跟“若”一样,也只能是词缀。(请参阅现代

5、汉语虚词的构成方式,见语文知识1957年第6期。)论述某种情况或某件事情的时候,把话题转到跟论述有关的其他方面去而又略带假设因素的,就用“至”、“至若”、“至如”“至于”。本句上文说的是“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这里讲到另一种境界,就用“至若”来连接。译文:“至若到了春气暖和,阳光明媚的时候,波澜不起”4.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分析:(1)这是一个对偶句。“锦鳞”特指美丽的鱼。(2)“翔”跟“集”是一对反义词,“游”跟“泳”也有反义因素。“游”的本字是“厅,说文:“浮行水上也。”“泳”,说文:“潜行水中也。”译文:“沙鸥或者齐飞,或者群集,鱼儿有时浮出,有时潜入。”5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

6、金,静影沉壁分析:(1)“而或”其实是两个词,“而”表顺接;“或”作“有时”讲,相同的用法如:“仆常痛诗道崩坏,忽忽愤发,或食餟脯”(白居易与元九书)(2)“一空”、“千里”都是数量词组作谓语,“长烟”、“皑月”都是偏正词组作主语,“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是一个工整的对偶句。(3)“浮光跃金,静影沉壁”,也是对偶句,各又隐含着一个比喻,就是“浮光如跃金,静影似沉壁”,“跃”,不只是“闪动”,更有跃出水面的意思。一阵风吹来,微波涌起,峰尖在日光照耀下像是跳荡着的黄金。上句写水上之景,下句写水下之影。或说“浮光跃金”,从意思、从工整的对偶上看,应当接“沉影静壁”,“静影沉壁”实在是错综形式。译文:“

7、有时弥漫的炊烟完全消散,皎洁的月色笼罩千里。浮动的月光,把微波变成跳跃的黄金,静溢的影子,如同沉浸的白玉。”如果是“沉影静壁”,译文或可也是对偶句。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分析:(l)假设复句。主语“古仁人”都因承前省。(2)“庙堂”,一般的解释是,“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有人认为“唐宋时期的庙堂决非朝廷的意思”,“是指宰相副宰相议事的地方,因此用来作宰相、副相的代称,既可以代其位,又可以代其人。”(中国语文1983年第1期第60页)。我看“居庙堂之高”可以说成“处在宰相或副相这样的高位”;但也不一定,“古仁人”的官职低于“宰相”或“副相”的也可以说是“居庙堂之高”。又

8、如“庙堂之议,非草茅所当言也。”(汉书梅福传)这“庙堂”是指高官乃至皇帝,不一定只是“宰相”或“副相”。至于“居庙堂之高”,完全可以解成“处在朝廷的高位”,包括做皇帝在内。译文:“处在朝廷的高位,就关怀他的百姓。”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分析:“先”、“后”都是形容词。拙著文言难句例解卷一的第134页说“先”、“后”的后面省去了介词“于”。又如:“先吴寿梦之鼎。”(左传襄公十九年)“先”的后面也省略了“于”,这句意思是“在吴王寿梦所铸用的鼎前面”。现在说,“先”、“后”是形容词增加在动用法,“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就是“在天下之忧先”、“在天下之乐后”。又如“窈窕艳城郭”

9、(孔雀东南飞),“艳”也是形容词增加在动用法。“而”,可以译成“就”,后一个“而”用来表示迟,可以译成“才”。两个分句都是连动式,前一个谓语是方式,后一个谓语是行动,方式跟行动之间用“而”字来连接,是用“而”字来划分界限。一说“先天下之忧而忧”是“先天下之忧而后己忧”,陷于随意增字解句,这并不足取。译文:“在天下人忧愁的前面忧愁,在天下人快乐的后面快乐。”8.微斯人,|吾谁与归?分析:文言文的语言分析(张拱贵、黄岳洲著)说“谁与归”就是“与谁归”,把“与”看成介词,这是根据一般的通常解释。这里“与”跟“归”都是动词,作“结交”或“称许”讲,广雅释估:“与,许也。”论语微子:“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

10、与?”“与”跟“归”两个及物动词同时管一个前置的宾语“谁”。这样,“吾谁与归”就得译成“我称许谁,归宿到谁(的寓居)的地方去呢?”“与”的相同用法又例如:“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战国策齐策)但是,语言是发展的,词性也在发展,“与”的产生介词的用法至少是在西汉,史记淮阴侯列传:“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第二个“与”是介词,岳阳楼记是宋人作品,把“与”解成介词应该是可取的。又,文选张华杂诗之二:“佳人不在兹,取此欲谁与?”“与”也是动词,作“给与”讲。三、教学过程 设计。(一)作者介绍,解题。同学们预习了岳阳楼记(板书),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古代散文,作者是范仲淹(板书)。范仲淹

11、,字希文,北宋中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幼年时代家境贫寒,在母亲教育下,发愤读书并怀有大志。公元1015年考取进土。后来曾经镇守西北边疆,抵抗西夏,使西夏不敢进犯。1043年任参知政事,任职期间,敢于直言,实行有一定进步意义的政治改革,不幸遭到排斥被贬到邓州任太守。岳阳楼记便是他在邓州任上应好友滕子京所请而作。作者一生的诗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滕子京与范仲淹同榜考中进士,两人的友谊是从这时候开始的。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由于范仲淹的举荐,滕子京先知径州,后知庆州。庆州任上,被人诬告擅自动用官钱十六万贯,终于被贬谪守岳州,心里很有些愤慨。范仲淹很担心他惹出祸来,

12、想找机会劝他,恰好赶上他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作记。范仲淹就借题发挥,写出自己理想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勉励滕子京学习古代有修养的人,不计较个人眼前的得失,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时范仲淹的处境同滕子京一样,写此文是劝友也是自勉。(二)检查预习情况。出示小黑板、;指名学生给下列字注音:谪(zh) 属(同“嘱”zh) 霪(yn) 霏(fi) 樯(qing) 楫(j) 冥(mng) 谗(chn) 偕(xi)(三)研习新课。教读第1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越明年课本注解为“到了第二年”(即庆历五年),而据岳州府志载宗谅求记书,滕子京重修岳阳楼

13、在庆历六年。所以这句中的“越”还是按它的本来意义作“过”讲为妥,“越明年”就是“过了第二年”,当进入了第三年讲(庆历六年)。谪封建社会官吏的降职或远调,也指把有罪的人遣戍远方,如“发阎左逾(同“谪”)戍渔阳九百人”。属同“嘱”,通假字,“属予作文以记之”点明写作*的缘由。2.思考与讨论首句中“谪”字点明了滕子京当时的处境。滕被谪以后心清不好,准备修好岳阳楼后“凭栏不恸数场”。可作者偏偏在*的一开头就点出这个“谪”字,这不是存心触痛老朋友吗?试联系整篇*的意思想一想,作者这样写是否别有深意?引导要点:从这个“谪”字看,滕子京正是一位如下文所说的“迁客骚人”,作者一开头就点明滕的处境,其实暗暗包含

14、着对老朋友的劝勉:你虽然身处逆境,但希望不要像一般的迁客骚人那样为个人的遭遇而悲叹,应该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这样写也暗寓与老朋友同处逆境、自勉勉人之意。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是很深的。岳阳楼记所以传诵千古,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不是泛泛的记事写景之作,而是一篇有所寄托、立意高远的好*。教读第2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1.要着重理解的词句。夫*中几个“夫”都念f(观夫、若夫、嗟夫)前两个“夫”有指示作用,相当于“那”;“嗟夫”,感叹声,亦作“嗟乎”。然则顺接连词。注意不要跟转折连词“然而”搞混。“然则”在这句中有

15、承上连下的作用:(既然)洞庭湖是这样(气象万千),它北通巫峡,南到潇湘,降职外调的官吏和忧然失志的诗人大多会合在这里,那么他们看到这景色后产生的感情,能不因景色的变化而不同吗?教学参考书把这句中的“然则”译为“然而”,不符合上下句间因果相承的关系,值得商榷。骚人课本注解: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世也称诗人为骚人。但在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两者不能对换,如*“迁客骚人”若换成“迁客诗人”就不恰当。因为离骚的作者屈原是一个遭到贬逐的诗人,所以“骚人”比“诗人”有时还多一层“恍然失志”的意思,*中“骚人”与“迁客”相配比较合适。得无异乎“得无”本是一个表示测度的语气副词(如“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

16、耶”),但本句中“得”、“无”是两个词,相当于现在说的“能不”。以洁问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2.思考与讨论。(l)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仔细体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取得这样的效果的?引导要点: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

17、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义通顺,但作者用“晖”而不用“晴”字,因为“晖”字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2)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引导要点:“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霆雨罪罪”和“春和景明”的景象伏线。“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异”,是关键词

18、,是全篇抒情、议论的基础,行文前顾后盼,文理绵密。讲读第3、4段。1.指明同学读第3段课文并口译,教师作必要解释:“若夫猿啼”句。霪雨:即淫雨。淫,过多,过甚的意思。霪雨解作连绵的雨。阴风:阴冷的风。怒号(ho):大声的号叫。形容风势大,发出很响的声音。岳:高大的山。山岳,泛指洞庭湖周围大大小小的山。啸:野兽拖长声音的叫,它与“啼”是同义词。老虎叫用“啸”;猴子叫用“啼”,也可以用鸣;鸡叫可以用“啼”,也可以用“鸣”;狗叫可以用“叫”,也可以用“吠”。注意这组同义词,可以逐步培养用词准确的能力。“登斯楼也悲者矣”句。斯:此,这。去:离开。国:国都,这里指朝廷。萧然:萧条,冷落的样子。感极:感慨

19、到极点。有者:有的心清。者:代“览物之情”的情。“去国怀乡感极而悲者”是“有”的宾语。2.学生齐读第3段。3.指名同学读第4段课文并口译,教师作必要的解释:“至若郁郁青青”句。春和景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锦鳞:锦,本指有色彩花纹的丝织品,引申为色彩鲜明、华丽,好看的意思。锦鳞,这里指代好看的鱼。这种以部分代替全体的修辞手法。叫做“借代”,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写法。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诗)中的以“帆”代船。汀:水中的小陆地,也叫洲。“岸芒汀兰”是互文,意思是岸上和小洲上的兰花。青青:“即“青青”,草很茂盛的样子。“而或喜洋洋者矣”句。而或:或者,有时。皓(ho)月:洁白

20、的月光。心旷神恰:心胸开朗,精神愉快。洋洋:快乐的样子。4.学生齐读第4段。5讲析第3、4段。以上两段合在一起是*的第三部分。问: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和上文有什么联系。这一段描写了洞庭湖景色阴晴的变化以及迁客骚人登楼时不同的心清。这段内容紧扣上段概述洞庭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和“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意思加以发挥,分段来写:先写了风雨天气中洞庭湖上萧条凄凉的景象,作者选用了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描绘:连绵阴雨的天气、令人胆寒的风声、恐怖的浊浪、天色昏暗、交通阻绝,这是写的白天。夜间却是经常听到虎啸猿啼,等等,凄凉的气氛更加浓重了。(三峡就曾经引用民歌词“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以“猿呜

21、”烘托悲凉凄清的气氛。)这样的景物,很自然地引出了迁客骚人远离京都,怀念故土的失意忧虑的悲苦情感。这一段写了物悲则己悲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一个方面。其次,写洞庭湖晴朗天气的明媚景象。这一段采用与上一段对照的写法。“至若”以下写昼景,“而或”以下写夜景。写白天,写天写水,写天水相连的晴明;写沙鸥,写游鱼,更增添自由闲适的气氛;又写兰芒,生机勃勃,有色有香。写夜间,再次写天写水,有动有静,此时不再有恐怖凄凉的虎啸猿啼,却有悠扬动听的渔歌飘荡在湖面夜空。这样的景物怎能不令人陶醉其中?写了这样的景物,就很自然地引出迁客骚人此时的喜悦之情。这一段写了物喜己喜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又

22、一方面。6分别指名朗读第2、3、4段,体会景物描写的层次和作用。教读第5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先天下乎”这是一个略带测度语气的肯定句。注意:“其”在这里是代词,不是表示推测的副词。这一句是作者代古仁人回答。“然则何时而乐耶?”用“乎”这样测度的语气,显得委婉而得体。2.思考与讨论。这一段是学习的难点所在,教读应着重帮助学生理清*的思路。可层层启发,设问:(1)*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搂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生的不同的“情”。作为一篇“记”,写了这些也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讨论来。本段以“

23、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从这里开始看作者是怎样逐步深入地阐发他的思想的。请想一想: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提出: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3)

24、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4)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提示: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土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从他力主革除弊政、做官勤政爱民的行为看,确实不是徒托空言。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

25、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课堂教崇设计一、教学目标(同“课堂教学设计”)二、难点、重点分析(同“课堂教学设计”)三、教学过程 设计(一)导入 新课。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历代都作为散文名篇收入各种选本,它究竟有哪些独到之处使它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呢?这是我们在阅读这篇*时必须认真思考的。关于岳阳楼和作者,请先看*的题注,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文学方面也相当有成就。下面是宋史里关于范仲淹的简略介绍(节引,字句略有改动),对我们理解岳阳楼记的思想内容很有帮助,请同学们先读一读(挂出小黑板):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

26、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改其乐也。既任(做官),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副宰相)谪守邓州。勤政爱民,有政声,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指定语文学习好的学生读讲。)思考:(1)范仲淹少年时为什么发愤苦读?(2)范仲淹论政事奋不顾身,力主改革,勤政爱民,他的思想基础是什么?(二)指导自学。1.读懂文句: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见“教学目的”),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2.思考:

27、(1)范仲淹写*的缘由是什么?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处境如何?(2)找出*中写景的句子,想一想它们所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在*中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3)*的中心句(文眼)在哪里?(三)指名学生朗读、翻译第1段。(四)讲析第1段。问:这一段写了什么?为什么开头点明时间?为什么要从滕子京写起?这一段是点明题意,叙述重修岳阳楼和作记的缘由。因为是应滕子京之请而作记,所以有必要先叙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事,滕子京修楼乃是他被贬岳州之后的事,作者是把这事同滕子京在岳州的政绩放在一起称述的:“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言虽简括,却极有分量,是对滕子京的赞颂。联系开头两处交待时间的话,可知滕子京的政绩是在短

28、短一年多里做出的,就更显得了不起。在作者着力表彰滕子京的后面,含蓄地表明了作者对友人被贬的同情和当政者的不满。这个意思作者并未明言,而要读者去领会。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总写滕子京的政绩,以后扣紧题目,马上写了岳阳楼的重建和作文的缘由,行文很紧凑。(五)指名学生朗读并口译第2段,教师作必要的解释:观:集中目力看,这里用词准确。夫(f):指示代词,那。可以与“夫战,勇气也”(曹判论战)中的“夫”比较。在句子的前面,表示展开议论,是发语词;在名词前面,作“那”讲,是指示代词。衔远山:衔,含远山,指洞庭湖中的小山。浩浩汤汤:水势大而急的样子。气象万千:形容景象壮观多变。会聚集。览物之情:观览景物以

29、后触发出来的感情。得无乎:文言中一种固定格式,表示推测语气,“能不吗?”(六)讲析第2段。这段接上文引入正题,描写岳阳搂的景象和登楼者触景而生的感受。问:这段如何写景?作者所述的登楼者是什么人?他们有什么感受?作者抓住特点概括地描述了岳阳楼的景象。首先指出岳阳楼的胜景集中在洞庭湖,接着从空间写了浩瀚的湖面,又从时间写湖上变化万千的壮丽景象。六个短句,既精炼,又有气势。“衔”、“吞”二字形象地写出山在湖中,湖蓄江水的壮阔气象,把静止的景物写活了,人格化了。作者在这里并没有对岳阳楼详加描绘,原因有二:第一,作者明言“前人之述备矣”,因此不必再去重复;第二,从全文看,作者写这篇*的目的不在于介绍岳阳

30、楼的建造经过和它的构造及景物,而在于借景抒情。所以,概述以后就用“然则”一转,引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此时可出示岳阳楼地理位置图)岳阳楼地处交通要冲,南北东西,四通八达,“去国怀乡”的迁客,多愁善感的骚人很多流连于此地。这种人容易触景生情,唐朝以来就不断有人在此地赋诗题词。滕子京既是“迁客”,又是“骚人”。作者从这点上着眼,在本段末题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就不觉突然了。此问重点在“异”字,为下文张本,启发滕子京(包括读者)思考。(七)教读3、4段,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1.要重点理解的句子。“则有者矣”是一个长定语句。“者”指代“览物之情”。以第3段末句为例

31、,从“去国怀乡”到“感极而悲”都是“者”的定语。第4段末句的结构相同。这两句可分别译为“登上岳阳楼,就会产生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忧虑谗言,惧怕讥讽,满眼凄凉,感伤到极点而悲痛的心情了。”“就会产生一种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誉和屈辱一齐忘记,端着酒杯面对和风,充满了喜悦的心情了。”景形声字,“日”形“京”声,“景”的本义是“日光”。锦鳞鳞,指鱼,是借代(部分代整体),加上“锦”字的修饰,令人想见碧波清浅之中日光下彻、彩鳞闪烁的美丽景象。浮光跃金这句写月夜有风时湖面上的景色。“浮”和“跃”两个动词分别作名词“光”和“金”的定语,构成两个偏正词组。把湖面上“浮动的月光”比喻成“跃动着的碎金”,造

32、成了一种动态美。静影沉壁这句写月夜无风时湖面上的景色。语法结构、修辞方法跟上句相同,不过它写的是静态美:静静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壁。跟上句一动一静,相映成趣。把动词,持,握。“把”作介词是后起的用法(把门关上),或用在比较接近口语的诗词中(欲把西湖比西子)。其喜洋洋洋洋,众多或盛大貌,这里形容喜的样子。朗读时“喜”字后要稍顿一下。这句可译为:那喜悦真是达到了极点。2思考与讨论。(l)*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则喜气洋洋。写景取得这样的效果,“奥秘”在哪里呢?主要在于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细读这两段写景的部分,说说作者为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感情,分

33、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引导要点:作者选择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段为例:雨是“霪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来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耀”、“潜形”、“不行”、“倾”、“催”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第4段的特点与第3段相同,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体会)(2)第3、4段除了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都带有

34、浓重的感情色彩这个相同点外,两段在结构上也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先写景,后抒情,为情设景,缘景抒情;甚至连前后两个抒情句的表达方式也完全相同。试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把两个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为什么?引导要点:这两个抒情句是*思路发展的中心环节:前句迁客骚人登楼而悲,后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喜,联系上文看,是为了落实“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联系下文看,是以迁客骚人随物而变的心情,衬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发出“先忧后乐”一段正论。如果把两个抒情句删去,*思路中断,也破坏了*的内在联系。(八)讲读第5段。1.指名朗读并口译第5段课文,教师作必要的补充解释:嗟夫:表示感慨

35、的感叹词,相当于“唉”。仁人之心: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仁,仁爱的意思,是殷商时代奴隶主阶级的道德准则,后来孔子加以发挥,作为他的思想体系的核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互文,意思是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外物,指客观环境。“庙堂之高”即“高高之庙堂”,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的句式。“之”,助词,联系后置的定语同中心词的标志。“是进亦忧”两句,“是”是代词,这样。进,仕进,指“居庙堂之高”。退,隐退,指“处江湖之远”。“先天下”两句中的“之”字,是助词,用在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思是在天下人忧愁的前面就忧愁了,在天下人都快乐了之后

36、才快乐。“谁与归”,即“与谁归”,文言文中疑问代词做介词的宾语,常放在介词的前面。2.学生齐读第5段。3.讲析第5段。这一段是全文第四部分,主要是议论的文字。问:作者发了什么议论?为什么在*末段发这样的议论?作者借虚拟的“古仁人”,即自己心目中具有高尚品德的政治家与上文的迁客骚人对照,表明了对两种悲喜观的不同态度。作者肯定了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际上是否定、批评了迁客骚人的悲喜观。作者对迁客骚人的批评,也是对好友滕子京的善意而含蓄的规劝。作者又以古仁人的名义从正面引出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见解,表明自己不为个人得失而悲喜,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怀抱。作者在*末尾

37、用这样的精神自勉,其中当然包含对好友的期望。末一句的写作时间是作者有意注明,为的是要同开头呼应,提醒读者注意写作背景,滕子京在治理岳州和自己被贬的时间,这一句并非闲笔。(九)齐读课文,体会全文结构和作者的用意。(十)指名同学回答。1.小结:全文共5段,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从滕子京在岳州的政绩写到自己写作岳阳楼记的缘由,十分简练地交待了时间地点和事情的经过。(朗读第1段)第二部分(第2段):承上“属予”,以“予观”引出岳阳楼景物的特点,采用概述的方式写出岳阳楼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既壮观又富于变化。用“前人之述备矣”一句收住写景后,笔锋一转,转入写人,自然地引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意

38、思,总领下文。第三部分(第3、4段):紧扣上文的“异”字细致地描绘了“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这阴晴两种景象以及迁客骚人由此产生的忧、喜两种览物之情。第四部分(第5段):用“嗟夫”表示对上述两种览物之情的叹息,仍扣住“异”字进行对比,指出古仁人“异二者之为”,又用设问句引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这是全文的主旨,作者一方面用来申述自己的抱负自勉,另一方面用以规箴好友劝友。中心思想:描绘了岳阳楼的景色以及迁客骚人登搂览景所产生的不同情感,勉励朋友不要因客观环境和个人处境的好坏而动摇自己的意志,要以忧国忧民为自己的职责,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问:应当如何

39、看待作者的见解?作者的这个见解应该充分肯定。作者所以能提出这样的政治主张,是同他出身贫寒,比较了解人民疾苦,当官后政治上比较开明,并同顽固守!日势力作斗争等因素分不开的。从作者为官期间奋力抵抗西夏入侵,主张政治改革等实践来看,这样的主张虽然有它阶级的倾向性(从根本上说,他的忧国忧民还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治久安),但应该肯定它是进步的。写这篇*时,作者也正遭贬斥,但他却能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箴言劝勉朋友,要求自己,这正表现了作者为实现其政治理想所具有的坚强意志和宽阔的胸怀。这样的品格值得称道。作者的两句名言,如果赋予新的政治内容,仍然可以用来激励我们为革命事业而奋斗。3.问

40、:根据前面的分析,课文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指名同学回答,教师按照板书内容总结:课文开头两段,用概括的语言交待了写作缘由,进而引出岳阳楼景色特点,及迁客骚人的不同观感,这是叙事。第3、4段,把岳阳楼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景物及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感情,用生动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是描写。最后,由感叹引出作者的见解,点明中心,这是议论。这几部分内容做到了首尾呼应,过渡自然,取材详略适当。由叙述引出写景,写景中蕴含着感情,富有感性色彩的描写又有力地衬托了下文的议论。这篇*采取了叙事、写景同议论结合的写法。*写作上的又一特点是寓情于景,景中见情。不难想象,“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是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

41、,后天下之乐而乐”那种气吞山河的自然体现或者是隐约的比喻。又如“霪雨霏霏”是“忧谗畏讥”的形象化,“春和景明”是“其喜洋洋”的象征法,都不难从美的境界、美的感受上去领会。名之,*气势磅礴,语言形象、精炼而富于音乐性,是散文,也是散文诗,更是稀有的艺术珍品。(十一)学生反复诵读,体会,然后教师发问:*语言上有什么特色?学生诵读课文,体会:首先是散文里具有整齐形式,如有很多四字句,有一些对偶、排比、错综手法,使*既有气势又富于错综变化。要注意,真正好的散文都是跟不散相对称的。其次,在炼字上也很有特色,如“衔远山,吞长江”的“衔”和“吞”把客观事物写活了,把视觉跟感觉结合起来了。又如“予观夫巴陵胜状

42、,在洞庭一湖”的“观”字用得准确,因为“观”是集中目力看,用“望”,用“视”,用“看”,都不合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是千古传诵的警句名言,值得仔细体会。【小资料】1.岳阳楼建于唐朝开元四年至开元七年间,是我国古代素负盛名的游览胜地。唐以来,有哪些文化名人为岳阳楼题写诗文对联?位于湖南省岳阳城西的岳阳楼,飞檐画栋,气势雄伟。自古以来,这座建筑物,与武昌的黄鹤楼、南昌的臊王阁,被誉为楚地三大名楼。据记载,三国时东吴大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此,在洞庭湖畔建起训练水兵的阅兵楼。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716年)中书令张说被贬谪到岳州(今岳阳),就在鲁肃的阅兵楼旧址修建岳阳楼。从此以后,历代

43、著名诗人墨客经过此地都有题咏。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遇赦过岳阳写了与夏十二登岳楼一诗:“楼观岳阳尽,刀!边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孟浩然也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样气势磅礴的诗句,写出了岳阳楼前壮丽的景色。他留下“莫辨荆楚地,唯余水共天。渺弥江树没,合沓海湖连”(洞庭湖寄阎九)的诗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诉,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这首五律,写出他遭受安史之乱后痛苦的心境,也描绘出岳阳楼的雄伟壮阔。1962年,为纪念他诞生1250周年,在岳阳楼下的山坡上,修建了

44、一座“怀甫亭”,朱德同志为之题名。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孟冬,韩愈过岳阳,写了岳阳楼别窦司直的五言古诗。他写出了岳阳楼和洞庭湖的壮丽的自然景色。与此同时,窦库也写了和韩十八侍御登岳楼的五言古诗。刘禹锡在被贬中和韩愈相遇,也和了他一首六十二韵的五言古诗。开头就有“楚望何苍然,曾阔七百里。孤城寄远目,一写穷无已”的诗句。他们通过描写岳阳楼的景色,抒发了他们在政治上受挫折后的苦闷心情。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春,白居易登岳阳楼,写有“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一诗。元极路过岳阳,写有

45、“岳阳楼上日衔窗,影到深潭赤玉幢。帐望残春万般意,满棂湖水入西江”等两首诗。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冬天,李商隐过岳阳,也写了两首登岳阳楼的诗,留有“汉水方城带百蛮,四邻谁道乱周班”,“欲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阳楼”的名句。岳阳楼建筑具有较大规模,恐怕要从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算起。滕子京被贬至岳州第二年,大规模重修此楼。楼建成后,他将此楼的建筑结构、四周风光及唐代诗人的作品写下,连同一幅洞庭晚秋图寄给了他远在河南邓州的好友范仲淹。庆历六年,范仲淹写出了千古流传的散文岳阳楼记。他不仅凝练地描绘出岳阳楼的景色,而且抒发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洁怀抱。范仲淹岳阳楼

46、记一出,岳阳楼从此声名大振。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春。黄庭坚过岳阳,写有“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澦关。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等两首为人所传颂的诗。南宋孝宗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陆游登岳楼也写有一首七言古诗:“帆樯才放已隐去,云气乱入何冥之。鼋鼍出没蚊鳄横,浪花遮尽君山青。”在南宋诗坛享有盛誉的诗人陈与义,游岳阳楼也有诗:“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旅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徒倚湖北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来苍波无限悲。”岳阳楼的右侧有一座“三醉亭”,左侧有一座“仙梅亭”,它们组成了“品”字形的建筑群。据道教书籍记载

47、,唐朝有个吕洞宾。两举进士不第,浪迹江湖,遇钟离汉授以丹诀,隐居终南山等地修炼成仙,号纯阳子。传说他三次路过岳阳,在岳阳楼上狂饮,人皆不识。于是他题诗壁:“朝游北海暮苍捂,袖里青蛇胆气粗。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岳阳楼侧的“三醉亭”,就是为这神话传说中的吕洞宾而修建的。岳阳楼内悬有历代游客的许多优秀对联,其中有“居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饶有风趣韵味。这里最长的对联,是清朝道光年间窦进士所撰写“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心,膝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请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杨子江北通巫峡

48、,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言,问谁领会得来?”上下联一共104字,洋洋洒洒,大笔淋漓,将岳阳楼的风物和历代名人轶事概括无遗。今天谁来撰写文辉星月,气吞洞庭,情动江南,势压古人的诗篇和对联呢?2.以岳阳楼为题材的优美诗文美不胜收,范仲淹自己也说:“前人之述备矣。”范仲淹为岳阳楼作记,要写出前无古人的*来,确实不易。那么,他是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的?岳阳楼始建于唐朝,到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其间又几经扩建,规模宏阔,气势壮观,而且它又地处“衔远山,吞长江”的洞庭湖滨,王象之舆地纪胜岳州引岳阳风土记说:“岳阳楼,城西门楼也。下瞰洞庭,景物宽广。”自唐朝以来,就成为

49、誉满天下的名胜古迹了。岳阳又为通往西南的必经要冲。唐、宋时代,朝廷贬官,大多远谪西南。这样,久负盛名的岳阳,又有楼观胜景,便成了历代失意的官吏与诗人游会登临之所了。正如文中所说:“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这些文人才士,到此一游,触景生情,能不援笔振辞、泼墨为文吗?故尔,以岳阳楼为题材的优秀诗文,当然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单是在唐代,自张说谪守岳州建楼与宾朋酬唱以后,诗人李白、杜甫、孟浩然、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等等大家名流,就都曾到此,留下过题咏的名篇。如今,范仲淹受友之拜托,为岳阳楼作记,前有佳作熠熠,要想不为败笔,范仲淹还要有相当的勇气呢!李白就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当他登到黄鹤楼上,美

50、景唤起了他的诗兴,使他又要吟出诗来。然而,他抬头望了崔颖的登黄鹤楼,便慨然唱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只好敛平叹之而去。像李白这样的文学巨匠,对崔颖尚且退避三舍,而今范仲淹在“前人之述备矣”的景况下,来写岳阳楼记,的确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然而,他居然写出来了,而且*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艺术造诣,都能在千百篇写岳阳楼的诗文中,首屈一指。他怎么有这样的神来之笔呢?原来,他不蹈前人窠臼,不拾他人牙慧,而是别开生面,另辟新境。我们知道,范仲淹少时有大志,虽吃粥度日,仍苦读不倦,慨然“以天下为己任”。举进士后,曾带兵边塞,屡建大功,西夏称他“胸中有数万甲兵”,相戒不敢犯边。在朝廷中,他积

51、极主张改革朝政,为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因提倡改革被贬知邓州。他的朋友滕子京,也是一个锐意革新的有才能的人物,被人诬告“前在汪州费公钱十六万贯”(宋史卷三百三),于庆历四年(1044)春天,降官知岳州。作为一个封建文人,遭到贬谪,不能不产生“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愤懑、颓丧情绪。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曾说:“放臣逐客,一旦弃置远外,其忧悲惟悼之叹,发于诗作,持为酸楚。滕子京守巴陵,修岳阳楼,或赞其落成,答以落甚成,只待凭栏大懒数场!”等楼修好后,他要痛哭几场哪!范仲淹深知这位平素“尚气,倜傥自任”(宋史卷三百三)的朋友的思想和性格,因此,担心他闹出事来,经常想劝慰他,却

52、一直无此机会。现在,滕子京知岳州,两年时间,政绩卓著,“乃重修岳阳楼”,便驰书前往邓州请范代笔,属文以记胜。这样一来,范仲淹受朋友委托为岳阳楼作记,就成了规箴知己的绝好机会,同时,自己也在遭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之必要。于是范仲淹便把这篇*的主题定为抒发自己的胸襟怀抱,达到规劝朋友的目的。登岳阳楼优秀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了解作家生平及思想体味诗歌内容。2、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旨。能力目标: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及“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赏析诗歌,培养学生把握诗歌内容,品味诗歌内涵的能力。情感目标:感受杜甫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教学重点体

53、会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旨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由广景个人广景的写作手法教学方法诵读式感悟式自主式交流式点拨式讲析式比较式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欣赏诗歌,就必须有一定的方法。因为诗歌作为最古老的文学样式,它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称。要想体味诗歌的魅力,就必须能准确把握诗歌内涵。今天,我们运用学过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之法来欣赏杜甫的这首登岳阳楼。二知人论世,背景介绍1、学生出示自己查阅的作家作品简介,展示自己建立的作家小档案。2、教师做相关补充。三学生整体感知,教师进行方法指导1、诵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2、抓关键字,感知字面意思,口头表述

54、;3、联意象学生发挥想像,想像诗歌描述的画面;4、触摸诗人,知人论世,置身诗境;四、具体鉴赏(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鉴赏)1、首联表面意境简单,其实寓含深意。运用“知人论世”之法,试作分析?方法:学生感悟,交流讨论(师提示性引导,可联系第三联来结合体会)【明确】:重点抓住“昔”“今”联系背景及诗人诗人用了“昔闻”告诉我们过去听说过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但由于战乱频繁,身世漂荡,这个愿望直到暮年才得以实现。通过“今上”写出了自己初登岳阳楼的喜悦之情,其实意在抒发自己早年抱负难以实现的苦闷!杜甫一生坎坷,虽从来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至今却一事无成。昔日的抱负,今朝都成了泡影,

55、哪里还有喜悦?可谓百感交集!2、第二联是千古流传名句。请把本联与孟浩然的咏洞庭之名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之名句作一对比,看哪首诗的意境写得更好?(师可提示孟诗与杜诗的描绘洞庭景物的范围、胸怀)。【明确】:孟浩然的诗句写出了洞庭湖湖水的气势和蓄势,不仅写出其广大浩渺,还充满了活力。杜甫这一句诗的气象则更为阔大,其气度胸襟可说是“雄跨古今”。吴越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分为东南两地,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浮荡着大地长天,一“坼”一“浮”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由自然之景写出自己心忧天下的博大胸怀!所以杜甫的更好!3、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诗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试

56、分析作者此联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师提示何谓宽阔到狭窄的意境)。(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及“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法体会)【明确】:由洞庭的广阔壮丽之景到个人的遭遇与境况。诗人写出了自己年老多病,以舟为家,远离亲友,流落在外,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漂泊天涯,落魄潦倒,黯然神伤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4、第三联中诗人把自己的身世经历融入里面,表达自己黯然凄凉的心境,诗人仅仅是因为自身的遭遇而心感悲凉吗?联系尾联作分析。(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及“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法

57、体会)【明确】:通过个人而想到国家,(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百姓流离失所)个人颠沛流离,老病孤舟,无人赏识,国家战事频繁,生灵涂炭,怎能不涕泗交流。意境由狭窄转为开阔!5、教师引导学生综合以上分析,把握本诗主旨(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明确】:通过登岳阳楼的所见所感和对洞庭湖浩瀚汪洋,雄伟壮阔的景象的描写,触景伤情,把个人的悲苦,国家的忧患和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景色上下衬托,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五、延伸拓展训练,比较阅读比较阅读:请将杜甫这首诗与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进行比较,说说它们同是写登岳阳楼之感,但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课后思考练习二)方法:学

58、生讨论交流、分析教师可提示相关内容,在学生讨论基础上点拨【师点拨】:意境方面:李白的诗写于乾元二年(759),流放途中遇赦,南游岳阳时。开头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接着写自己遇赦后的愉快心情,雁儿高飞,带走自己的愁苦之心;月出山口,仿佛君山衔来好月;然后浮想联翩,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人间一样,最后写楼上凉风习习。衣袖起舞,潇洒自如,这首诗写岳阳楼,洞庭湖的山水景物宏丽美好,人的心情轻快欢乐,交融成一个似真似幻的迷人境界,境界和杜甫的登岳阳楼的沉郁悲壮不同。风格不同:杜甫的基本写实,意旨深厚又多变化,显得沉郁顿挫。李白的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等手法,想象奇特,显得豪放飘逸!六、教师引导学生

59、在鉴赏基础上当堂成诵七、课堂小结:杜甫以其沉郁顿挫的风格,通过情景相衬的方式写出了自己的苦闷心情和对国家百姓的担忧之情,从总体上看,江山之壮阔与诗人胸襟之悲壮阔相交融,悲伤却不消沉,沉郁却不压抑。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地忧虑和关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高尚的爱国诗人形象,这种精神值得大家学习!八、作业:1、将本诗改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散文(要求有文采)2、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自学杜甫的阁夜登岳阳楼优秀教学设计3教学目的1、朗读、背诵全文。2、学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60、。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重点难点1、重点:(1)朗读和背诵全文。(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2、难点:(1)学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学法引导1、学习时,学生可在听课文范读录音、看“岳阳楼胜景”(岳阳楼就在本市)的过程中,充分感受*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的特点。2、对*表现的深刻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可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完成。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拼音。谪守(zh) 朝晖夕阴(hu) 迁客骚人(so)霪雨(yn)霏霏 (fi) 薄暮冥冥(mng)潜形(qin) 岸芷汀兰(zhtng) 皓月(ho)

61、心旷神怡(y) 宠辱偕忘(xi) 浩浩汤汤(shng)2、朗读全文,做到基本成诵。3、,对照注释,试翻译课文。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文正。有范文正公集。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们登楼赋诗。2、解题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做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要有宽阔的胸怀。三、正课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时应注意节奏。*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越明年:到了第二年。政通人和:通,顺利。和,和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