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语言》重点整理

上传人:jin****ng 文档编号:55671797 上传时间:2022-02-18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14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视听语言》重点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视听语言》重点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视听语言》重点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资源描述:

《《视听语言》重点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视听语言》重点整理(5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题型:1、单选 15 题( 15分)2、填空 10 题( 10分)3、名词解释 5 题(15分)4、简答 5 题( 30分)5、论述题 2题(20 分)6、案例分析 1 题(10 分)第一章 视听语言概论(第一节第三节:填空选择为主,注意年代、发展史、起源)第一节1视听语言定义:(P2)视听语言主要是电影的艺术手段,同时也是大众传媒中的一种符号编码系统。作为一种 独特的艺术形态,其主要包括:镜头、镜头的拍摄、镜头的组接和声画关系。第二节2、视听语言的基本规律: ( P2) 视听语言的基本规律是模仿人的视听感知经验。 视听语言的传播是单向的。 视听语言中的元素与文字或词语语言系统中的元素是不同的

2、。 视听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18世纪产生了“记录媒介” ,20世纪产生“视听媒介”(属于记录媒介)第三节3、19 世纪之前,传播媒介从媒介材料上分为两类: (P5)身体媒介;再现性媒介。4、视听媒介的媒介材料 光波与声波。5、动画电影的起源一一17世纪阿塔纳斯珂雪发明“魔术幻灯” (P6)6、动画电影的发展:( P6)1824年。彼得罗杰提出“视觉暂留”现象。法国人艾米儿科尔是第一位将通俗漫画家的乔治马努斯的漫画制作成动画温瑟麦凯1914年,电影史上着名代表作恐龙葛蒂 ; 电影史上第一部长达 20分钟的动画纪录片路斯坦尼亚号之沉没第一部音画同步的有声卡通片1928年蒸汽船威力(主角米老鼠)

3、 1932年第一部彩色卡通片,第一部奥斯卡动画短片奖一一花与树 老磨坊一一1937年,首次采用多层摄影台营造视觉深度,这一年,迪士尼进入: 美国卡通黄金时代”。 白雪公主一一1937年,其拥有多项世界第一。世界第一部长篇剧情动画电影;世界第一部发行原声音乐的电影(唱片形式) ;世界第一部使用多层次摄影机拍摄的动画;世界第一部举行隆重首映式的动画,获得第十一届奥斯卡特别成就奖,最佳原着配乐提 名。 1942年小鹿斑比首创渲染式水彩概念画法。 1995年玩具总动员一一电影史上首部全计算机动画长片,获奥斯卡特殊成就奖, 最佳原着剧本提名,最佳音乐配乐提名及最佳歌曲提名。(注意P7 P8中出现的作品,

4、年代及出品公司)世界各国动画:(P8)1)理想改革动画既定的风貌,作品注重平实的、风格化、当下流行的线条设计,社 会政治批判。2)特点“有限动画”制作方式3)代表作:兄弟情、悬吊者 南斯拉夫的萨格勒布学派 20 世纪 50年代成立。1)理想全力实验有限动画,发展有趣的故事和别具一格的线条。2)特点:迷人和震撼。3)代表作: 1961年奥斯卡脱颖而出的短片 Ersatz 加拿大国家电影局的动画部门(NFBC) 1942年成立。1)宗旨:由动画家诺曼麦克拉伦主持,成立的宗旨“向加拿大及其他地区的人说明加 拿大”。20世纪 60年代成了向往个人创意的动画者的家。2)197(1980年,其制作的动画获

5、七次奥斯卡奖。 日本:1)1958年,安日田拍摄日本第一部长篇动画白娘子的传说 。2)手冢治虫将电影手法以及蒙太奇技巧引进连环画的创作,并制作成电视系列动画原 子小金刚、铁臂阿童木、森林大地。3)1984年,宫崎骏风之谷是国际动画领域一个创举创造了动画影像的新景观 本片奠定了宫崎骏在日本动画界的地位。 中国:中国动画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1)1926年,万氏兄弟制作了第一部中国动画片大闹画室 。2)1940年,万氏兄弟创作了中国第一部长篇动画铁扇公主 。3)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特伟任厂长,提出“探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 从此开始了中国动画的民族风格建设。第四节(论述、简答)

6、7、动画视听语言的特点及分类: (P9)特点:动画可以增加许多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想法并加以实现,它富有创造力和想 象力,可以实现电影实现不了的镜头画面,因此动画影像产生独特的视听语言特点 主观性和表现性。动画片可以用创造性动态视觉的手段表现一切奇迹,由于动画片的假 定性形象使得动画片中的奇迹具有特殊的感染力升华了观赏态度产生的积极接受心 理。因此说“动”是动画之本。分类:(分类依据视听语言的语法系统) 实验动画:是一种视觉风格的探索,这类动画影片中,影像是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构 成元素。早期的实验动画大体都是结合抽象几何图形及古典音乐作为其表现的媒介进行 运动形态的研究与探索。 20世纪 60

7、年代后, 形式与内涵变得越发丰富, 声音也不再只是 动作的伴奏,动画的载体与风格也变得多元化 特点:叙事结构是被简化了的动画片与形态。一般来讲由个人编导、设计、制作和配音,描写的内容是经过动画手法处理过的现实,即对现实的评价、看法以及思考。开放式的 结构,非典型人物造型,即具有多重性格的普通人,空间观念更加超现实、自由和魔幻。 叙事动画:利用动画的形式表现事件、人物、思想情感。动画影片按照戏剧文学的叙事规律和电影化的想象构架故事,有严谨的故事结构、明确的主人公。明确的时空关系以及明确的因果关系。一定模式的开头、情节的开展、起伏、高潮以及明确的结局。叙事动画在经历多种文化渗透后,形成了一定的叙事

8、样式:1)文学性叙事方式具有小说、神话的性质,如宫崎骏幽灵公主 、李成江美丽 物语;2)戏剧性叙事方式按照传统戏剧结构讲故事的方式,强调冲突律,如埃及王子3)纪实性叙事方式具有散文。记叙文。新闻报导的性质,如萤火虫之墓 。 另两种动画视听语言的分类:1)按播放媒介分:电视动画片和电影动画片2)按画面效果和制作手段分:二维动画片和三维动画片第五节每个知识点都要)8、视听语言构成元素( P13): 影像、声音、剪辑三大部分 影像:基本组成单位是镜头,一般一个故事片由 400-800个镜头组成。 镜头概念:从技术角度上讲,镜头是摄影机马达开动到停止这段时间曝光的胶片; 从剪辑角度上讲,镜头是两个剪辑

9、点之间的那段胶片。 电影镜头:每秒24个画格PAL 制的电视镜头:每秒 25个画格 电脑动画可根据播出要求任意改变其渲染的设置参数。 (画格是电影最小的可划分单位) 影像分类:镜头、构图、景别、角度与运动、光线、色彩等,声音包括:语言。音响、音乐。剪辑包括:影像剪辑、声音剪辑。(从剪辑技巧上看可分为光学剪辑和无技巧剪辑)8、构成元素间的相互关系: (整段都要背 P13)补充 P10)10 1924年,瑞典画家维京伊格林完成的叙线交响曲为实验动画,该片展示出时间。节奏以及整体结构的音乐性和因明暗与方向变化而产生的运动感,11、1921年,汉斯瑞克特利用动画工作台与手动剪辑机尝试以停格、顺拍、倒拍

10、方式 制作抽象动画。1921年韵律 21实验方形的形状变化韵律;1923年韵律 23实验线条变化的韵律与节奏感;1925年韵律 25实验线条与色彩的变化关系。第二章 影像(本章每一个小点都会考到,书中出现的经典案例赏析需注意)第一节 动画影像的形成1、二维动画影像的形成: (P14)包括分镜头设计、画面设计、场景设计、角色设定、原画、动画、色彩设定、色指定、 上色、上色检查、摄影、后期特效、编辑等。 分镜头设计定义:又称分镜头画面、故事版。通俗地说,将分镜头剧本视觉化就是分镜头设计。画 面内容要求能展示故事情景,表现出角色,提示镜头的运动调度,体现出空间关系等。内容包括:对角色动作、声音、景别

11、、镜头变化、场景转换方式的描述,以及人物的移 动、镜头的移动、视角的转换等,并配以相关文字阐释。分镜头设计师导演对影片的整体构思与设计蓝图。 画面设计定义:即画面构成,也称“设计稿” ,是用来表达镜头影像基本够策划那个的设计图,也 称施工图,是原画与背景设定的基础,即将分镜头设计进行加工,画成接近原画的草稿 图,并由导演标注上完整的指示以告知原画如何工作。包括:规格框、背景线图、动作线图、运动线图、视觉效果提示。 场景设计定义:以美术导演为中心,根据导演的意图绘制出作品的空间环境。 包括:影片中各主场景的色彩气氛图,场面平面坐标图、立体鸟瞰图、景物结构分解图。作用: 1)场景应符合角色所处的情

12、境,具有时代特殊和地域特点,其主要作用为导演提 供镜头调度和运动主体调度、 视点、视距以及视角的选择; 2)画面构图和景物透视关系;3)光影变化以及空间想象等方面依据; 4)控制和约束影片整体美术风格。 角色设定 定义:也称造型设计,主要是指设计登场角色的造型、身体比例、服装样式、不同的 眼神及表情,并标出角色的外貌特征、个性特点等。 原画定义:也称“关键动画”,是指根据分镜头设计或画面设计稿将设计好的镜头影像绘制 成精细的线条稿,是动画制作具体操作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包括整个镜头的内部动作和 外部动作设计。作用:控制动作轨迹特征和动态幅度,其动作设计直接关系到未来动画作品的叙事质 量和审美功

13、能。 动画定义:是指按照动画设计者画的原画稿所规定的动作范围,张数及特殊要求,逐一画 出动作的中间过程,经过逐格拍摄,形成活动画面,故又称“中间画”。 色彩设定(在原画上标注)定义:必须配合整片作品的色调(背景及作品个性)来设计人物的颜色。 色指定(在动画上标注)定义:根据色彩设定来指定具体用色。 上色定义:在每一个区块标记的颜色编号,在塞璐璐片的反面进行着色,对画面进行加工、 修整。现在色指定主要是由电脑来完成。 上色检查定义:负责上色检查是否按照色指定的要求正确完成了着色。(11)摄影定义:又称合成,根据摄影表按照顺序将原画、动画的成品与背景相叠组合,用摄 影机把完成的画面逐格地摄制成影片

14、。(摄影表:是为画需要把这个动作细细分割,将动作轨迹的每一步全数画出。 )2、三维动画影像的形成。 (P20) 绘制分镜头画面 场景设计及模型制作根据导演的意图绘制出作品中的空间环境,并使用三维软件制作出场景的模型。 角色设定由于三维动画电影需要呈现出角色的立体动态,所以角色设定常常由雕塑完成。 制作角色的模型与动画根据人物设定的立体模型在软件中创建角色的模型,然后给角色制作动作。在三维动 画影片中,原画师与动画师合二为一。 渲染画面在最终形成画面之前,要添加灯光、色彩、材质,然后发出指令使计算机运算,这个 部分叫做渲染画面第二节 镜头电影镜头是影片影像结构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电影造型语言的基本

15、视觉元素。3、焦距( P23)概念:所谓焦距,是指由镜头的光学中心到胶片平面的距离,即镜头的中央点到光线 聚集的焦点之间的距离。分类(依据透视效果的不同): 短焦距镜头定义:也称广角镜,在35mm电影摄影中,焦距少于35mm的就是广角镜。特点:视角大于人眼,由于取景范围大,其水平角和垂直直角大,镜头会扭曲景框四 周的景物,是他们模糊向外,同时具有夸大景深、强化透视的效果。可以制作球面效 果。表现纵深透视效果好,在表现运动时,使用广角镜头会纵深运动加快,横向运动变慢。 标准焦距镜头定义:标准镜头的焦距是 3550mm。特点:标准镜头可以避免任何透视上的扭曲,地平线与垂直线在镜头前均是直线,而两条

16、并行线的另一端会一起消失在终点。前景和后景之间的距离不延长(和广角镜的效果一样),也不挤在一起(和长焦距镜头的效果相同)人眼观察物体的最佳视角为 36-38mm) 长焦距镜头 特点:取景范围小,其水平角与垂直角小。焦距越长,影像范围越小,视角就越小。长焦距常用于拍摄近景和特写。它将纵向距离扁平化,表现运动时,纵深运动变慢。4、景深( P26)定义:在光学摄影中,在一定的镜头设定下,物体维持对焦的范围就是景深。注意:景深长是指画面中对焦范围大,画面中全部或是大部分景物是清晰的; 景深短是指画面中对焦范围小,画面中只有局部的景物是清晰的。 广角镜头通常比长焦镜头有更大的景深。影响景深的因素:镜头的

17、焦距越短,景深越大;光孔越小,景深越大;物距越远,景深越大;调焦至超焦距点上,景深最大。5、镜头焦距应注意的三种关系( P27)焦距与画面范围(景别):镜头焦距的选择,直接决定所形成的画面的景深效果。镜头焦距越长,画面所包括的范围由于视角的变化就越小,景别向近景发展;反之向远景发展。焦距与画面背景:镜头焦距越短,画面背景越实,背景越清晰。焦距与画面纵深(第三空间)的关系 第六节6、镜头的三种典型类型(P28)(书上经典案例赏析) 关系镜头;动作镜头;渲染镜头关系镜头 定义:又称场景主镜头,交代镜头或整体镜头。一般以全景系列为主。在常规电影中在全片的 5%-10%。作用:交代场景中的时间、环境、

18、地点、气氛、事件、角色、角色关系及规模,表现角色与环境的关系、角色的动作过程及结果;关系镜头可以早策划那个视觉舒缓、强调环境的意境。动作镜头定义:又称局部镜头、叙事镜头。以中景及近景系列为主。占常规电影中 60%-80%作用:主要表现人物的表情、对话、反应,强调人物动作及动作过程、动作细节、动作方式、动作结果等,表现具体交流者之间的位置关系。渲染镜头定义:又称空镜头(大部分是有较少人物的景物镜头和环境镜头) ,景别没有特殊的规定 性。占影片的 5%-10%。作用:在镜头排列和并列中起到对叙事本体、影片场景、动作及主题的暗示、渲染、象征、夸张、比喻、拟人、强调、类比等作用第三节 景别7、景别概念

19、: 通常是指被摄主题在画面中所呈现的范围。 ( P33)8、景别的意义 (P33)景别是一种外在的语言形式;景别是镜头画面空间的表达形式;景别体现场景(环境)中人物的具体构成关系和构成风格。9、景别的划分标准:(P34)在拍摄中,以被摄主题在画幅中被画框所截取部位的多少为标准进行划分;在拍摄中,以被拍摄主体在画幅中所占画积比例的大小为标准。10、景别种类及作用( P34)大远景所包含的景物较多,通常是比较广阔的吃那个劲,画面中被摄主体只占据画幅的很小比例。作用:多以景为主、以景抒情、以景表意,角色则成为画面中的一个构成元素。画面中 场景显得宏伟而庄严,这种景别多采用静止的画面远景与大远景相比,

20、远景中主要被摄对象在画幅中的比例关系略微增大。作用:强调环境与人物的依存性、相关性、人物存在方式与形式的合理性。大全景被摄主体一人物在画幅中的比例比远景增大。作用:画面视觉效果分析,角色与景物在视觉关系处理上是平分秋色,重点表现以角色 为主,环境范围的表达则以表现角色为出发点。全景画幅中的人物在画面中占很大比例,属于全身以上的范围,在实际拍摄中,称之为带头 带脚的全身镜头。作用:人物在画面中的比例大约与画幅高度相等, 充分展现任务的形体动作与动作范围; 通常表现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物的动作、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全景是每场戏拍 摄的总角度。中景中景的画面一般是取人物的大半身,或者是取人物膝

21、盖以上的部分。作用:能给人物以自由的活动空间,人物的表情与动作清晰可见,同时有利于交代人与 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是表演场面、叙事场面经常采用的镜头。近景人物在画面中取胸部以上,并且占据画幅面积的一半以上。作用:画面的环境空间意识淡化,人物的面部表情,心理状态、脸部的细微动作成为主要的表现内容。特写通常是指人物腋部或两肩以上的头像,或者是某些被摄主体的细部占满画面的景别。作用:这种画面极具造型渗透力和表现性质,准确的传达叙事情节,从而直接影响观众 的心里;是电影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视觉上起到强调作用,同时海可以体现某种心 理暗示;可以调节人的视觉节奏,增强影片的节奏感。大特写大特写画面是景

22、别的极致,表现的完全是人物或景物的局部画面或细部画面。作用:着重表现人物的某一局部,在视觉上具有强制性、专一性,表现力也很强,使观众更多注意被摄主体最有造型表现力的部位。大特写的价值:重点表现人物细微表情的细节部分; 重点表现人物形体、动作的细微动作点。11、三种常用镜头(全景、中景、近景)处理时需要注意( P37)三维镜头中,全景往往是一场戏的总角度;,因中景是表演场景的常用镜头,所以这三类镜头中,中景又是“常用中的常用 而中景处理是否得当,关系到整部影片造型的成败。第七节 2、经典案例赏析( P39)第四节构图12、构图的视觉元素(P42)(注意书上的图例)包括 6个方面:几何中心;视觉中

23、心;地平线;透视关系;角色位置;背景关系。几何中心:画面的几何中心,即画面对边中线交叉点和画面两条对角线交叉点。视觉中心:按“黄金分割法”分法和按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九宫格”分法,可以构成画面中的四个交叉点。这四个点即视觉中心。地平线位置:地平线是天与地质之间的一条分界线。地平线客观上可以从视觉上分割画面。地平线的应用在全景系列中较为明显,近景系列中较为淡化。地平线三种典型的存在形式:地平线在画面上的存在形式,决定着画面的空间关系、透视关系和视点效果。 地平线在画幅上方: 增加画面构图的深度 (第三空间) 关系, 有深远感, 有俯拍效果,有宏观视觉效果。 地平线在画幅下方:会增加画面构图的广度(

24、横向空间)关系,有宽广感,有仰拍效果,有主观视觉效果 地平线在画幅以外:构图形式感很强,有平面构成效果地平线在画幅之外, 从拍摄是上分析有两种情况: 近景景别系列; 非大仰拍及大俯拍。 透视关系:(难点) 用画面的平面关系表达空间的透视关系时需考虑两个因素:控制机位与被摄主体的距离是决定画面透视的根本;还可以利用光学透镜的视觉变形来强调透视关系,这两点是相 辅相成的。角色位置:角色位置决定构图风格、构图形式、构图效果,决定角色形象的塑造。【 1】角色在构图中的位置大体有三种处理方式: 居中处理:庄重感。 靠边处理:不平衡效果。 斜向处理:强化动态效果,常用于运动摄影。【2】角色构图的四种基本形

25、式:1/3与2/3法;1/2与2/2法;反1/3与2/3法 中间法背景关系:是指画面中可以看到的各层景物中的最后一层景物。背景是画面构图中的重要造型元素及主要空间关系,它既要反映摄影机的调度关系、方位关系,又要体现出构【1】背景的作用: 从宏观上分析,一个场景空间决定一场戏的叙事关系; 从微观上分析,一个画面的背景关系构成了对主体的映衬与诠释,丰富的背景画面: 1)可以用来揭示画面的主体与内容;2)可以使画面在主体之后再形成造型效果,增加画面的空间深度 和空间关系;3)可以表现特定的环境,用以创造气氛;4)可以在空间层次、色彩、光线等方面丰富构图的表现性以及平 衡画面构图。【2】背景的两种主要

26、风格形式:实背景具象空间;虚背景非具象空间。13、构图为主题服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P48)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要努力设计最合适、最具视觉美感的构图;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有时需要刻意去破坏画面构图的美感,即所谓的“不规则构图”;如果某个构图虽然画面优美,但它与整个影片的风格、主体不符,甚至妨碍了影片 主题思想的表达,那么我们必须忍痛割爱。第五节 角度与运动本章从这节开始以论述题准备14、角度的意义:(P48),在角度在制作上又称为摄影角度、画面角度、镜头角度、拍摄角度或机位高度(角度)理论上称为摄影机拍摄时的视点。角度是一个综合体,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加以理解:角度是一种视觉形式,给观者确

27、定的视觉发源点和发源方式;角度是构图,是一种画面构图的组合关系;角度是影片叙事风格,是导演的语言形式;角度影响空间又决定空间;角度是透视,会影响角色造型;角度是手段,是造型的主要元素。15、角度决定三种关系: ( P48)即拍摄距离关系;拍摄方向关系;拍摄高度关系。距离关系又是画面透视关系。摄影机与被摄主体的距离越近,画面透视越大。方向关系一一又是画面背景关系。角度所涉及的是摄影机朝哪一个方向拍摄。高度关系实质上是画面角度的核心16、角度处理:(P48) 人的视线一般表现为正常的水平线关系,由此角度可分为三种:平角度;仰角度(低角 度);俯角度(高角度) 。平角度:又称“平拍”,是摄影机镜头视

28、轴与视平线水平的拍摄方式。画面产生平稳的效果。适合于表现具有明显线条结构或规则图案的物体。缺点是缺乏空 间透视效果,不利于层次感的表现。在表现角色方面忠实展现角色形象,不变形,不走 样,但画面视觉呆扳,缺乏生动性。用平角度表现画面,一般到达到三种目的: 追求画面本身的平稳,视觉端正、平衡,不要大的、明显的透视关系。 一种叙事风格、视点风格、画面风格将画面效果融入导演的创作之中。 代表剧中人物的主观视点。仰角度: 又称“仰拍”,是摄影机镜头视轴偏向视平线上方的拍摄方式。 仰角度拍摄时, 摄影机处于人眼视线以下的位置,或低于拍摄对象的位置。仰拍的画面会对表现主题产生一种仰视、敬仰、暗示、突出、醒目

29、、敬畏、优越感的效 果,表示出赞颂、强调的意义,体现出被拍角色的重要性。俯角度: 又称“俯拍”,指摄影机镜头视轴偏向视平线下方的拍摄方式。 俯角度拍摄时, 摄影机通常处于高于人眼视线以上的位置。俯角度拍摄时,画面构图会产生一种斜向汇聚效果,会产生压缩感,对画面主体表达有 一种俯瞰、客观、公正、强调、压抑的效果,显示出一种严肃、规范、形式化、象征、 低沉的气氛。17、运动的构成:(P51)电影运动主要由两方面组成:被摄对象的运动,摄影机的运动。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况:被摄对象运动;摄影机运动;综合运动。18、摄影机的运动形式分为三类: ( P51)纵向运动:推镜头、拉镜头、跟镜头; 横向运动:摇

30、镜头、移镜头;垂直运动:升降镜头。19、推镜头:( P51)定义:推镜头在拍摄中俗称“推”,主要是指沿摄影机光轴方向向前移动的接近式的拍 摄,画面所包容的范围越来越小。特点是可在一个镜头内了解到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了 解到主体与后景、环境的关系。推镜头有两种情况:改变拍摄点的推;不改变拍摄点的推。两者相同之处: 两者都可以使画面景别得以连续改变, 都是一个由远及近的变化过程; 对空间的描述是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细节,背景空间变化最为明 显。 光线的表达是从整体气氛到具体气氛,从关系到细节; 被摄主体从在画幅中占据较小比例到占据较大比例; 背景也都由于焦距变化或焦点变化而不同程度变虚。两者不同之

31、处:变焦距镜头的推所造成的画面运动,没有透视关系的变化,视觉效果 上有视线集中的感觉。 移动摄影机的推镜头所造成的画面运动,有画面透视关系的变化,视 觉效果上有接近感、深入感。推镜头作用: 介绍环境,突出广阔范围内的某一场景或景物; 表达空间中主体与环境的关系; 表现人物的内心感受; 作为一种画面形式效果; 作为一场戏的结束或者是转场的铺垫。20、拉镜头: (P52)定义:在拍摄中又称为“拉”,主要是指沿摄影机光轴方向向后移动的远离式的拍摄, 画面所包容的范围越来越大。拉镜头有两种情况:改变拍摄点的推;不改变拍摄点的推。两者相同之处:两者都是一种视觉上的远离,可以使画面视觉逐步开阔,都是一个由

32、近及远的变化过程; 景别会有一种从近景系列向全景系列变化的过程; 对空间的描述是从局部到整体、从部分到全面,背景空间变化最为丰 富; 光线变化的效果是从具体造型表现向整体气氛表现发展; 主体和人物景别都从原来在画幅中占较大画幅面积变化为占据较小 幅面积; 背景都由于焦距变化和焦点变化而变得越来越实,画面景深范围越 来越大。两者不同之处:变焦距镜头的拉所造成的画面运动,没有画面内在透视关系的变化,视觉效果上只有范围变化和视觉分散;移动摄影机的拉镜头所造成的画面运动, 则有画面内在透视关系的变化拉镜头作用: 表现被摄主体与场景环境和空间的关系 结束一个段落或者用在全片的结尾。21、摇镜头:(P53

33、)定义:又称“摇摄”、“摇拍”,简称为“摇”。主要是指摄影机的机位在拍摄中不作唯一 运动,而是利用三脚架云台的空间可变功能,是摄影机的机身作上下、左右、旋转等运动, 改变拍摄的方向与范围,以求得不同的画面效果。摇镜头使用有以下特点: 交代式的摇镜头,可以逐一展示、扩展环境的视野,表现人物在环境空间的位置关系和 构成关系; 从一个被摄主体转向另一个被摄主体; 表现人物主体运动的过程、变化和细节; 揭示动态人物的形体关系、 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 达到烘托情绪与气氛等多种艺术效果。 可以让观者仔细观察主体对象,能够对其有更深入的了解; 摇镜头的速度过快、过慢都会对叙事、对信息的传达产生影响。一般情况

34、下摇镜头是单向的。22、移镜头:( P53) 定义:又称“移动镜头”、“移动拍摄”或“移”,是指摄影机机位的位移拍摄,即摄影机 在空间范围内按一定的运动轨迹进行运动拍摄。移镜头的特点: 移镜头多为动态构图。在拍摄中,无论被摄主体在空间内运动与否,移动拍摄都会造成画面的视觉的变化。 在拍摄中,由于拍摄要求不同,被摄主体的运动方向、方式不同,会形成画面角度、方向、景别、构图的不同变化。 对画面视觉观念而言就有双重性,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 较好地展现环境和表现人物,是获得长焦距镜头的一种手段。分类:按移动的方向,分为横移、斜移及纵深移;按移动的变化方式,分为推移、移推、拉移、移拉、跟移及移跟。2

35、3、升降:(P54)定义:又称“升”、“降”或“升降拍摄”,摄影机离开地面位置,在空间作上下位置移动的拍摄,上为“升”,下为“降”。升降镜头常常用来展示场景、事件的规模、气氛等,或者是表现处于上升和下降时的人物的主观感受和视点变化,或者是表现画面内在的含义与情绪。第六节 光线24、光线的三要素(P55):强度、方向、色调25、光的方向: (P56)分类:根据光源与被摄主体及摄影机水平方向的相对位置,分为:顺光、逆光和侧光;根据三者纵向的相对位置,分为:顶光、俯射光、平射光及仰射光。顺光:是指摄影机与光源在统一方向上正对着被摄主体,被摄主体朝向摄影机镜头的一面能很容易地得到足够的光线。根据光线角

36、度不同,又可分为正顺光和侧顺光。 正顺光:顺着摄影机镜头的方向垂直照射到被摄主体上的光线。 侧顺光:光线从摄影机的左边或右边侧面射向被摄主体。侧光:光源是在摄影机与被摄主体之间所连直线的侧面,从侧方照射到被摄主体上的光线逆光:是指光源在摄影机面对着的被摄主体的背后,即被摄主体背对着光源。顶光:描绘人或物上半部分的轮廓,并与背景隔离开来。但光线从上方照射在主体的顶部,往往会丑化被摄主体俯射光:俯射光是顶光、俯射光及仰射光三种光线中使用最多的一种。仰射光:又叫“底光”、“脚光”,将光源置于主体之下向上照射,会制造一种阴森恐怖 的效果。26、光线的作用:( P58)完成摄影画面曝光工作,实现影像确立

37、;突出、强调人物和景物的造型特点;帮助画面构图;戏剧作用:描写、渲染环境 表现人物心境 塑造、刻画人物 表现主题第七节 色彩27、绘画色彩与电影色彩的不同体现在: (P59)绘画艺术的色彩是纯主观的,它是将视觉的、思想的、精神的感受紧密地“缝合”在一起;电影艺术中的色彩是客观性基础上的主观性运用,其再现的是客观性,运用的却是主观 性,再现是写实,运用则是写意28、色彩心理效应的三种属性: (P60) 写实反映了自然社会的属性和自然界的规律。写意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标识和大众社会的认同。写情反映了审美个体的个人感受和内心体验。28、色调:(P60)定义:色调是指彩色电影画面总体的色彩组织与配置,它往

38、往是以一种颜色为主导, 使画面呈现出一定的色彩倾向。色调出现在影片中的情况:整部影片;一个段落;一个场景;一个镜头。色调在电影中的作用: 渲染环境,营造氛围,表现人物的心境; 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作品的主题; 表现诗意、浪漫、抒情的色彩。 形成影片特殊的风格和韵味。29、局部色相定义:是指画面中的某一具体物体的颜色。作用:体现主题。30、经典案例赏析( P62)3、声音第二节 电影声音元素1、电影声音包括三部分(P65):人声、音响及音乐。2、人声:( P65)定义:人声是指电影中人物发出的声音,也称为“语言”。人声的分类: 对白:也成为“对话” ,是指电影中人物之间进行交流的声音。是电影中使

39、用最多,也是最为重要的人声内容。 独白:通常是剧中人物在画面中对内心活动所进行的自我表述。电影中独白有三种情况:1)以自我为交流对象,即所谓的“自言自语” ;2)对其他剧中人物;3)对观众 旁白:是指以画外音的形式出现的人物语言。电影中旁白主要有两种情况: 1)第一人称的自述(画面中没有说话的人)2)第三人称三维介绍、议论、评说等人声在电影中的作用: 配合影像交代说明,推动叙事; 表现角色的心境和情感; 塑造角色的性格; 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作品的主题。3、音响:(P66)定义:也称“动效”,是电影中除对白和音乐之外的所有声音的统称。音响的种类: 动作音响:即由于人或动物行动所产生的声音; 自

40、然音响:自然界中非人的行为动作所发出的声音; 背景音响:亦称群众杂音; 机械音响:因机械设备运转所发出的声音; 军事音响:又称“战争音响”,是指战争有关的装备所发出的声音; 特殊音响:即人为制造出来的非自然音响或对自然声进行变形处理后的音响。音响在电影中的作用: 增强银幕的真实感; 渲染画面的氛围; 突破画面的局限,扩展空间,增加银幕的信息量; 声画组接; 表现人物心境; 塑造人物; 隐喻、象征,表现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3、音乐在影片中出现的方式: (P67)现实性音乐:又称客观音乐、有声源音乐或画内音乐,即在影片画面上可以看到声音的 来源。功能性音乐:又称主管音乐、无生源音乐或画外音乐,

41、即在银幕上看不到声音来源的音 乐,很多影片的功能性音乐都是作曲家为电影专门创作的。4、音乐与画面的关系:(P67)音画同步;音画对位5、音画对位由两种情况(P68):音画对位;音画并行。6、音画并行关系中,音乐与画面有如下特点( P68) : 音乐是比较完整的,它可能表现在一个段落中,也可能表现在整部影片中;相对影响内容而言,音乐不是简单的附属关系,它有时可能是比较独立的;音乐所体现的意义与影片中的影像内容所体现的意义相比,前者似乎更抽象、更具有象 征性,似乎更接近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7、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P68)抒情;渲染画面中所呈现的环境氛围;表现时代感和地方特色;评论;描绘;刻画人物

42、; 剧作功能,声画组接连贯作用。第三节 电影声音的制作(大点知道就好)8、人声的制作(P69):同期录音;后期配音9、电影声音的来源主要有两类(P71):原创音乐;资料音乐10、电影音乐的录制: (P71)根据音乐与画面完成的前后,音乐录音可以分为以下两种:先期录音;后期录音根据使用设备和制作手段的不同,音乐可以用以下三种方法进行录音制作: 同期录音两轨混音录制; 同期录音多轨混音制作; 分期录音多轨混音录制11、从以下几方面可以衡量声音制作的艺术水平:(P72)(小点都要讲)声音的空间感:是指人耳对声源所处立体空间的感觉。声音的空间感主要反映在以下三方面: 环境感:是指影视作品中声音的空间环

43、境; 透视感:又称为“距离感”、“远近感”或“深度感”。在不同的空间环境里,声音的 直达声和反射声的比例,以及声音振幅(音量)的大小,可以使我们感觉到声音的远近 距离; 方向感,又称为“方位感”在不同的空间环境中,声音到达耳朵的时间、声音的强度 和音色是不同的,这就使我们便别处声源的具体方向和所处的位置。声音的运动感;声音的色彩感:地域色彩;民族色彩;时代色彩。 第四章 剪辑1、剪辑的内容:(P75)(见书,以论述题为主)选择镜头;制定剪辑方案;确定剪辑手段;选择剪接点;把握剪接基调。2、剪辑的艺术作用: (P76) 剪辑创造节奏;剪辑创造运动;剪辑创造思想;剪辑创造时空 第二节 轴线注意本节

44、中出现的图例,选择题。3、轴线的概念:(P77)所谓轴线,是指在镜头的转场中制约视角变化范围的界限。在电影的场面调度中,被摄对 象的运动方向或被摄对象(两个人物以上)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所形成的一条假定的直线 就是轴线,也被成为关系线、 180线或方向线。4、关系轴线:( P78)由被摄对象(两个人物以上)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所形成的轴线。5、方向轴线:( P78)由被摄对象的运动方向所形成的轴线。6、双人交流: ( P78-P82)见书, P78的机位图7、多人交流: (P82)将多人交流简化为双人交流;多条轴线的处理方法。(P84图例重要) 8、拍摄三人交流的常规步骤: ( P82)先用一个关

45、系镜头交代全体。在常规的电影中,关系镜头会多次出现在人物交流的段落 中,按一般习惯,这个镜头往往会用在场景的开端、中间或结尾处;用内反拍角度重点表现其中的某一个演员,而这个演员往往是此次谈话的主角;用内反拍角度拍摄另外两个人;用外反拍角度拍摄一个演员。此时可以使用过肩镜头,以和上次拍摄这个演员的画面进行区别;回到关系镜头。通常是为了表现交流的结果或者人物的运动。9、越轴的概念:(P85)亦称“离轴”、“跳轴”,即在镜头视角转场时超越了轴线的一侧 180的范围界线。10、越轴的典型7中方法:(P85)注意图例以及每小点的理解 空镜头越轴;人物中性视线镜头越轴;摄影机机位运动越轴;人物位置换位越轴

46、;硬越轴;利用枢轴镜头越轴;利用人物运动越轴。11、越轴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P87)要考虑场景空间存在的可能性;越轴经常是导演处理镜头的一种手段,也可以是一种风格,但是不能乱用,否则会给人以漫无目的的感觉; 应考虑镜头排列组合的合理性,不要造成不必要的视觉阻断;如果一场戏中有两次以上的越轴,那么越轴的方式不能重复。11、建立新的轴线:(大点 P87)通过人物视线的转移建立新轴线;通过摄影机的运动建立新轴线;通过中性镜头建立新轴线;通过消除旧轴线建立新轴线。第三节 蒙太奇12、蒙太奇的概念:(P90名词解释)蒙太奇(montage)原意“安装、组合、构成”,在电影制作中,按照剧本或影片所要表现

47、的 主体和情节,分别拍策划那个许多镜头(画面) ;然后再按照原定创作的构思,把这些不同 尽头(画面)有机地、艺术地组接(剪辑)在一起,使之产生连贯、对比、联想、衬托、 悬念及各种节奏功效,从而组成一部能完整的反映生活、表达主题,并为观众所理解的影 片。这些电影独有的构成形式和表现方法,就总称为蒙太奇。13、蒙太奇的艺术内涵(即基本内容) (P91)蒙太奇是影视艺术独特的形象思维方式;蒙太奇是影视艺术独特的艺术表现方法; 蒙太奇是影视艺术最重要的剪辑技巧手段; 蒙太奇理论,是影视美学最重要的元素。14、蒙太奇的类型( P91):蒙太奇技巧分为两类:叙事蒙太奇: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重复蒙太奇;

48、连续蒙太奇;颠倒式蒙太奇。 表现蒙太奇:隐喻蒙太奇;对比蒙太奇;心理蒙太奇。叙事蒙太奇:也称“叙述蒙太奇”,是影片中最常用的叙事方式,其特征是以交代情节、 展示事件为主旨,按照情节发展的时间流程,因果关系来分切组合镜头、场面和段落,从 而引导观众理解剧情。a平行蒙太奇:常以不同时空(或同时异地)发生的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并列表现、 分头叙述而统一在一个完整的结构之中。特点:i. 有利于概括集中、节省篇幅,有流域扩大影片的信息量并加强影片的节奏;ii. 由于这种手法是几条线索平列表现,可以相互衬托,形成对比,易于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效果;iii. 可以充分发挥时空的极大灵活性,自由叙述,是影片的

49、结构性形成多样化。b)交叉蒙太奇,又称交替蒙太奇:是平行蒙太奇的进一步发展。特点:它所平列表现的两条或多条线索之间有着严格的同时性,并且彼此具有密切的因果关系,有相互依存并相互促进的发展,有快速切换的交替展现。C重复蒙太奇,也称复现式蒙太奇:以同一内容的镜头、场面、人物、动作等反复出现, 它相当于文学中的复叙方式或重复手法。特点:电影艺术的各种元素都可以在影片中出现,以造成强调、对比、渲染等特殊 的艺术效果,从而达到刻画人物、深化主题的目的。d)连续蒙太奇:按照事物的逻辑顺序、时间流程,将镜头组接起来进行叙述,从而表现 一个动作或一条情节线索的连续发展,这是影片剪辑中最几本、最常见、最广泛的

50、手法。特点:优点层次分明、自然流畅、朴实平顺、条例清楚;缺点不利于概括,易有拖沓冗长、平铺直叙之嫌。 因此在影片中多与平行、交叉蒙太奇手法相辅相成,交换使用。e颠倒式蒙太奇:打乱了事件和剧情发展的时间顺序,自由地从现实转到过去,又从过 去转到现在。特点:可以使剧情起伏跌宕、悬念顿生。表现蒙太奇:又称“对列蒙太奇”,是通过镜头内容形式上的对列,通过人物形象和 景物造型的对列,造成一种概念或某种寓意,增强影片的艺术表现力和情绪感染力, 从而大道激发观众想像与思考以及揭示、突出创作立意的目的 隐喻蒙太奇:通过镜头的对列、 交替剪辑, 把不同事物的某种相似的特征突显出来, 利用类比的途径,含蓄而形象地

51、表达创作者的某种寓意,以引起观众的联想。特点:将巨大的概括力与极度简洁的表现手法相结合,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力。 对比蒙太奇:通过镜头之间或场面、段落之间在内容或形式上的强烈对比,从而产 生冲突力,使表达的思想、情绪得到强化,或在冲突中迸发出新的含义火花。 心理蒙太奇:通过画面镜头组接或声画有机结合,形象生动地展示出人物的内心世 界,一般是运用梦境、遐想、潜意识以及闪念、回忆等主观意识镜头。多采用交叉 穿插等手法。特点:画面和声音形象的片断性、叙述的不连贯性以及节奏的跳跃性,声画形象带 有剧中人强烈的主观性。平行蒙太奇与交叉蒙太奇不同之处: ( P92)平行蒙太奇不重视时空的一致,不注重几条情节

52、线是否有因果关系,而只注重分头叙 述,将几条线索统一在完整的情节中、归结在共同的主题上;交叉蒙太奇其中一条线索的发展往往影响另外的线索,各条线索相互依存,最后汇合 在一起。对比蒙太奇与隐喻蒙太奇不同之处: ( P93) 隐喻蒙太奇是用“相似的”镜头对列组接,产生“类比”效果,而对比蒙太奇则是用相异的”镜头对列组接,产生“反比”的效果心理蒙太奇与颠倒式蒙太奇不同之处: (P93) 颠倒式蒙太奇的闪回镜头,是为了交代前因后果,是叙事连贯; 而心理蒙太奇却是通过主观镜头表现人物景深世界的隐秘。15、长镜头学派与蒙太奇对立的学派: (P93) 20世纪中叶出现;代表人物一一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提

53、出“照相本体论”是长镜头学派的理 论基础。16、蒙太奇学派与长镜头学派的区别: (P96)蒙太奇学派:首先是从主观的思考出发,然后结合对生活的客观观察确定构思方案。 它呈现给观众的视觉形象是短镜头,着重与写意的表现。也就是说,蒙太奇学派主张 的是一种主观的、 写意的艺术, 讲求对镜头的分切与组合, 它的核心是“形象的对列” 长镜头学派:首先是从对客观的观察出发,然后结合主观思考确立实施方案。它呈现给观众的是视觉形象是长镜头,着重于写实的艺术,讲求的是场面调度,其核心是“再现表现对象的真实” 。需要指出的是,蒙太奇与长镜头虽然存在着这些重要的差异,是两种相互对立的理论、学说或流派,但是两者之间也

54、存在这相互渗透、相互借鉴和相互融合。17、场面调度概念: P93)场面调度是把剧本的思想内容、故事情节、气氛节奏传达给观众的重要的语言与造型表现手段,是一种基本的、首要的导演技巧。18、导演在影片摄制中的五大创作手法: ( P93)场面调度、镜头调度、光色、声响音乐和速度节奏。19、戏剧调度与电影调度的含义不同,体现在: ( P94)首先,戏剧调度是就舞台设计而言,场面调度只局限在舞台有限的空间内;而电影 调度是就银幕画面设计而言,就电影画框的外形来说比舞台空间要小,但其场面调度 的内涵,无论是在平面上还是在立体上都比戏剧扩大了很多。其次,两者的视点不同。戏剧演员活动固定在舞台上,观众的视点是

55、不变的;而电 影观众面对的是演员对摄影机表演的映像,观众可以跟随摄影机镜头,从不同距离、 不同角度去观看银幕上的事物,视点是灵活多变的。再次,两者的内容不同。戏剧场面调度,只有演员调度;而电影场面调度,除演员调度,还包括镜头调度。19、演员调度与镜头调度: (P94)演员调度:就是导演对演员的运动方向、位置移动、动静态变更、演员与演员相互间变化等的处理,以构成画面不同的造型和景别。镜头调度:就是导演利用摄影机机位的变化,形成推、拉、摇、移、升、降、旋等 运动方式;利用镜头角度的不同,造成平、俯、仰、斜、正、侧、逆等视角;利用景 别的变换,构成远、全、中、近、特写等镜头画面,从而展示人物关系、情

56、绪以及环 境气氛的变化。通常情况下,电影的这两个调度层次是相互结合运用的。它们相辅相成、灵活多变。20、场面调度的六种形式: (P95)平面场面调度:演员作横向的或上下的运动,所显示的是二维平面构图。环形场面调度:被摄对象不动,摄影机移动;或者摄影机位置不移动,而演员作环 形运动。纵深场面调度:沿着轴线的纵向运动,其中既有演员的运动,也有摄影机的运动。这种也称为“镜头内部蒙太奇”重复场面调度:一般指相同或相近的演员调度和镜头调度重复出现两次以上,这种手法用不好会使人感到单调、 乏味;用得好可以起到对事物的突出、 强调的作用,揭示事物由情入理,是观众获得更深的认识价值。象征场面调度:对深层的思想

57、不去直说,而是蕴寓在含蓄的形象之中。对比场面调度:是把相同或相反的事物加以比较,是对方互相衬托、相得益彰、更鲜明地突出各自的特点。第四节 如何连接好前后两个镜头(论述题)P96)21、如何连接好前后两个镜头?(论述题,按以下三点再扩展开来讲)镜头组接原则画面的分剪、挖剪、拼剪、变格、剪辑场面转场法则22、人物形体动作和声音通过三个表情来体现: ( P97) 人物的面部表情;人物的声音表情;人物的动作表情。23、镜头组接原则:(P96)符合逻辑所谓镜头组接的逻辑性,包含了三个主要方面:故事情节进展的逻辑; 人物时间关系的逻辑; 时间、时空转场的逻辑。景别的变化规律 在拍摄时景别的发展变化需要采用

58、循序渐进的方法,形成各种蒙太奇句式: 前进式蒙太奇句式这种叙述句型是指景物有远景、全景向近景、特写过渡; 后退式蒙太奇句式由近到远,表示由高昂到低沉、压抑的情绪,在影片中表现由细节扩展到全部。 环形蒙太奇句式是把前进式和后退式的句子结合在一起使用。由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再由特写 -近景 -中景-远景,或者反过来使用遵守轴线规律使剪辑点流畅剪接点可分为两大类:画面剪接点和声音剪接点。1)画面剪接点:包括动作剪接点、情绪剪接点、节奏剪接点。1)动作剪接点:主要以“形体动作”为基础,以剧情内容和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 (包括内在动作)为依据,结合实际生活中人体活动的规律来处理。2)情绪剪接点:以“心

59、理动作”为基础,以人物在不同情境中的喜、怒、哀、乐的表 情为依据,结合镜头造型的特征选择剪接点。情绪的剪接点不同于形体动作的剪接点,它在画面的长度的取舍上余地很大,不受 画面内人物外部动作的局限,着重描写人物内心活动和显然情绪、制造气氛为主。3)节奏剪接点:主要以故事情节的性质和剧情的节奏线为基础,以人物关系和规定情 境中的中心任务为依据, 结合戏剧情节、 造型因素、 情绪节奏以及画面造型的特征, 用比较的处理方式处理镜头的长度。节奏剪接点在过场戏、群众场面与战斗场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声音剪接点:语言剪接点、音乐剪接点、音响效果剪接点。1)语言剪接点:以语言内容为依据,结合人物性格、语言速

60、度、情绪节奏来选择剪接点八、2)音乐剪接点:以乐曲的主体旋律、节奏、节拍、乐句、乐段为基础,以剧情的内容、 主体动作、情绪、节奏为依据,结合镜头造型的基本规律,处理音乐长度、选准剪 接点。3)音响剪接点:主要以人物动作为基础, 结合各场戏的规定情境, 以人物情绪为依据, 掌握音响与形象的关系,按照剧情的要求加以对比选择。符合“动接动”、“静接静”的规律(论述题)(见书中四点,整段都要背下来)24、画面的分剪、挖剪、拼剪、变格、剪辑: (P99) (填空题)分剪:是指将一个镜头分成两个镜头或两个以上的镜头使用。其目的和作用:加强戏剧性;调整不合理的时空关系;制造紧张气氛和悬念; 增强节奏感。挖剪:是将一个完整镜头中的动作、人和物或运动镜头在运动中的某一部位多余的部分挖剪去。这种剪辑方法是为了大道动作的连续性和鲜明的节奏感。拼剪:是将一个镜头内的主体动作重复拼接起来,成为一个连续的完整的动作或镜 画面。变格剪辑:是指剪辑者为了达到剧情的特殊需要,在组接画面素材的过程中对动作和时间空间所作的超乎常规的变格处理,造成对戏剧动作好、的强调、夸 张和时间空间的放大或缩小,是渲染情绪和气氛的重要手段,可以直接影 响影片的节奏。25、场面转场法则:( P101)无技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