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上传人:lis****210 文档编号:55637837 上传时间:2022-02-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金融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金融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金融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金融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思考(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金融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思考摘要“双师型”教师对于提高高职教育质量起着重要 的作用 ,金融专业作为应用性学科尤其需要“双师型”教师。 目前由于金融业与教育业的巨大行业收入差距、金融业与高 职院校不同的薪酬激励机制以及金融业的特殊性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着非常困难的局面。本文认为应该根 据金融专业的特点 ,从改革高职院校薪酬激励机制、 改革人才 引进方式、鼓励在职教师校外兼职以及充分利用模拟仿真软 件等方面着手 ,加快金融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关键词高职学校 金融专业 “双师型”教师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关于“双师型”教师的定义 ,职教界众说纷纭 ,主要有以

2、 下几种观点 :(1)“ 双证”说,这种观点认为同时持有 “双证” (教 师资格证和职业技能证 )的教师就是 “双师型” 教师。 (2)“双 素质”说 ,认为既具有作为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又具有技师(或其他高级专业人员 ) 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的专业教师 ,为 “双师型”教师。 (3)“双职称”说 ,既具有讲师的职称 ,又具 有工程师的职称 ,为“双师型”教师。 (4) “双来源”说 ,该种 观点认为 ,“双师型” 教师是指师资队伍中既有专职教师又有 兼职教师 ;既有来自高校及职教师资培养院校的教师,又有来自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以上对 “双师型”教师的看法尽 管各有不同 ,但从对教师队伍的要求来

3、说 ,却有一个共同之处 , 那就是 : “双师型”教师要既能够传授理论知识 ,又能够在技 能上引导学生从事具体的专业实践活动。各种观点的不同之 处在于 :前三种观点认为这一要求是针对教师个体而言的,第四种观点认为这一要求是针对教师群体而言的。综合来看 , 所谓“双师型”教师就是指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兼备的教师 个体或者群体。“双师型”教师是决定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高职 教育不同于高等教育中的普通高校 ,高职教育是要培养高层 次技术应用型的专门人才 ,是培养工作在第一线的技术骨干。 这一特殊的培养目标 ,要求高职教育的教师既熟悉专业理论 , 又具有在一线工作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理论

4、 联系实践 ,将理论知识具体化、实用化 ,将实践工作经验传授 给学生 ,使学生成为掌握专业技术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金融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双师型”教师尤为重要。首先 高职教育中的金融专业主要培养面向基层、面向操作与管 理、面向业务第一线的应用性、实践性高级专门人才。要完 成这一培养目标 ,不仅要求教师掌握扎实的金融理论知识,而且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 ,熟悉金融业务操作 ,即 具备“双师”素质。其次 ,从金融专业本身的发展来看 ,上世 纪七十年代以来金融创新浪潮风起云涌 ,新的金融理论、 金融工具、 金融业务层出不穷。 金融理论和实践的快速发展 ,不断 对一线工作人员提出新的要求。只有理

5、论与实践兼备的“双 师型”教师才能够及时跟踪理论和实务的发展,将最新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 ,使学生适应不断变化的岗位要求。1 制约金融专业“双师型”师资培养的主要因素一般来说 ,“双师型”师资的来源主要有两个 :一是人才 引进 ,二是高职院校已有教师培训转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金融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在这两个方面都面临着极 为艰难的局面。具体来说 ,目前制约金融专业“双师型”教师 队伍建设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 金融业与教育业的巨大行业收入差距 高职院校人才引进的主要途径有两个:一是具有高学历的应届毕业生 ,二是金融行业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从 业人员。 应届毕业生通常

6、具有硕士、 博士学位 ,专业理论水平 很高 ,但这类人才多数是从学校直接到学校,缺少相关工作经验,不符合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双师型”人才要求。在一线工 作过、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金融从业人员,不仅在教学中能够很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工作经验相结合,还能够将企业管理、 企业文化、 企业精神等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 ,缩短 教学和实践的距离 ,更好地指导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因 此这类人才属于名副其实的 “双师型” 人才 ,同时这部分人才 的引进也有利于通过传帮带的形式为学校培养更多的“双师 型”教师。 但是现实中由于行业收入的巨大差距 ,这部分人才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可望而不可求。众所周知 ,金融

7、行业在我国属于高收入行业。 据人力资源 和社会保障部统计 ,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等行 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3 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 5-10 倍之间。与此同时 ,教育行业的收入却仅仅略高于 各行业的平均水平 ,如 2006 年,教育系统年平均劳动报酬达到 2.09 万元,略微超过全国从业人员 2.08 万元的当年平均劳动 报酬。由此可见 ,两个行业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人均收入差距。 以有详细统计数据的重庆市为例 ,2007 年金融业人均收入为 48120 元 ,教育业人均收入为 23508 元,为金融业的 48.85

8、%;2008 年金融业的人均收入为 57570 元 ,教育业为 27723 元 ,为金融业人均收入的 48.16% 。无论是从全国还是某 个地区来看 ,教育业人均收入都不及金融业的一半。 在人才市 场上 ,与金融业的高收入相比 ,教育行业很难具有人才竞争优 势,因而高职院校很难从金融行业吸引到亟需的“双师型” 人才。1.2 金融业与高职院校不同的薪酬激励机制 从薪酬激励机制来看 ,高职院校不但难以从金融行业吸引到“双师型”人才 ,而且常常面临着“双师型”人才大量流 出的局面。 金融企业作为公司制企业 ,主要按照岗位的重要性 和技能要求来确定薪酬水平。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工作经验 的人才 ,通常处

9、于重要的管理或技术岗位 ,往往获得比人均工 资更高的薪酬。 而高职院校教师的收入主要与职称挂钩,职称评定以学历、论文数量、著作等作为硬指标进行考核。金融 从业人员中理论与实践兼备 ,符合“双师型”要求的人才 ,其 能力重点主要在于实践经验、实用技能以及教学与实践的结 合。在职称评定中 ,这部分人才常常因论文、 著作等弱项难以 获得中高级职称 ,因而在高职院校中只能获得低于人均收入 水平的薪酬。因此这部分人才即使被高职院校暂时引进来 , 也往往很快再次流失。另一方面 ,目前高职院校中已有的理论与实践技能兼备 的“双师型”教师 ,在金融企业里往往能够独当一面 ,是金融 企业亟需的学者型人才。 在金

10、融企业高收入的激励下 ,高职院 校的“双师型”教师纷纷跳槽 ,大量流出。1.3 金融业的特殊性质 金融业本身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 ,这些性质使得在职教 师培训转型为“双师型”教师非常困难。首先金融业属于服 务行业。服务业的特殊之处在于服务的质量体现在服务的整 个过程中 ,事先和事后很难对服务过程进行预测和弥补。 服务 一旦出现瑕疵不仅给企业形象带来损失 ,而且会直接影响企 业的业务发展。因此金融从业人员通常经过严格培训之后才 能上岗工作。 其次 ,金融业属于高风险行业。 金融风险贯穿到 日常业务的每一个环节当中 ,一旦判断或者操作不慎 ,就可能 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甚至导致企业的破产倒闭 ,

11、因此从业 人员必须持有相关的职业资格证和拥有一定的操作权限才 能上岗工作。以上两点使得顶岗工作、挂职锻炼等形式的师 资培训往往很难在金融企业里开展。 最后 ,金融业具有信息密 集性的特点。金融企业通常掌握客户大量的业务信息甚至部 分商业机密 ,这些信息一旦泄露 ,有可能给客户造成巨大的损 失。这使得金融企业在与高职院校合作时 ,通常都十分谨慎 浅尝辄止。 双方的合作往往只停留在表面 ,很难深入到实质业 务层面。由于金融业的上述特点 ,企业往往只愿意提供见习、访 问、讲座等形式的合作 ,挂职锻炼、顶岗工作、产学研结合等 合作形式非常少见。 这种情况下 ,高职院校的教师就很难深入 参与到金融业日常经营运作当中 ,当然也就很难提高实务技 能、获得工作经验。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