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

上传人:1666****666 文档编号:55563642 上传时间:2022-02-18 格式:PPT 页数:8 大小:212.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第十七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十七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十七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第十七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七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十七章第十七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v价值观总是奠基于人的历史需要,体现了人的理想,蕴含着一般的评价标准,展示为一定的价值取向,外化为具体的行为规范,并作为稳定的思维定势、倾向、态度,影响着广义的文化演进过程。v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历史发展中,通过天人、群已、义利、理欲等有关系的规定,逐渐展示了自己的价值观念。 v从儒家的价值取向分析,中国传统文化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而轻个体,重义轻利,重道轻器。第一节 天人关系上的不同价值取向注重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天即广义的自然,人即人的文化创造及其成果。天人关系是一种价值关系,天人之辩是传统文化价值系统的逻辑起点。

2、一、人文取向与人道原则原始儒学的核心观念是“仁”,即爱人。儒家对主权职能的理解,往往与天命的观念纠缠在一起。儒家的仁以孝悌为本,更多地受到宗法血缘关系的制约;墨家则主张“兼爱”,它超越了宗法关系。佛教在论证成佛的根据上,强调人道胜于天道,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成佛,以慈悲为怀、普渡众生。 宋明更深:天地之性人为贵。二、“无以人灭天”道家认为自然本身是一种完美的状态,无需经过人化的过程。强调无以人灭天,有一定的价值。三、力命之辩与人的自由力命之辩作为天人之辩的展开,核心是人的自由问题。 化自然为人文的基本条件是主体自身的努力。儒家人化多指天性为德性,道德的实践的过程。但又与天命纠缠在一起,受到天命的限

3、制,对主体自由与外在天命的双重否定。道家强调主体在世的原则是“无为”、“安命”、“逍遥”。墨家提出非命论,认为人应该抗争。法家强调君主是否能正确地运用法、术、势。 第二节 群已关系的定位一、“修已以安人”儒家在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上,主张修己以安人,即自己要加强修养,在此基础上,要成就他人,成人要成为自我完善的一个部分。群体原则体现于人和人的关系,就是“和”的要求。 二、对个体生命与个性自由的关注道家对个体生命和自由给予更多的关注。将自我认同提到了突出地位,老子指出:自知者明。三、群体原则的强化墨家:群体原则 尚同 上行下效 弱化个体法家:暴力 君权至上 对个体的贬抑佛教:淡化了个体的社会责任,但

4、又主张普渡众生。 新儒学:提出了“无我”的原则 。第三节 义利与理欲:价值观的深层展开义利之辩:道义原则与功利原则。一、“义以为上”的道义原则辨析义利,是儒家的重要特点。儒家主张,义以为上,同时,也肯定利的合理性。功利意识的过分压抑,容易弱化社会的激活力量,因此,儒家以道义原则抑制功利原则,是明显地有着负面导向作用的。二、功利的取向墨家重义的外在价值,认为义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它能带来功利的效果。义,利也。 法家赋予功利原则以更极端的形式,认为追求功利,是人的本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利益为纽带的。 三、理欲之辩的价值意蕴义与利的关系进而展开为理性要求与感性需要的关系,即所谓的理欲关系。 墨家崇

5、尚功利的原则,而把“利”,往往还原为感性要求的满足:“衣食者,人之生利也。”“利,所得而喜也。”第四节 人格理想与价值目标 人格的完善,是儒家基本的价值追求;儒家的价值理想,最终落实于人格理想。儒家注重的是人格的内圣的规定。内圣首先表现为善的德性,而善又以广义的仁道精神为其内容。 仁首先表现为对人的尊重、关心、真诚相待;此外,“克己”也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仁的要求。 儒家认为,仁和知总是联系在一起,无知则不仁。 从人格取向上看,儒家在内圣之外又讲“外王”,即治国平天下的事功。 儒家将仁与知规定为理想人格的双重品格,由此而确认了仁道原则与理性原则的统一。二、“逍遥”的境界v相对于儒家的善,道家更多地强调理想人格要有真的品格,其人格典范被称之为真人。 v道家以为,人格的真首先表现为合于自然,达到逍遥之境。 v道家以为,以仁德规定人格总不免走向外在的矫饰,甚至形成人格的二重化。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