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初中语文阅读题答题套路(绝对实用)(3)

上传人:guoxi****anyue 文档编号:55083619 上传时间:2022-02-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完整word版)初中语文阅读题答题套路(绝对实用)(3)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完整word版)初中语文阅读题答题套路(绝对实用)(3)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完整word版)初中语文阅读题答题套路(绝对实用)(3)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完整word版)初中语文阅读题答题套路(绝对实用)(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初中语文阅读题答题套路(绝对实用)(3)(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1 初中阅读题答题技巧 语文解题方法归类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 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 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 、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 到远

2、)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 、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 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 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十九、 论证方法: 举例 (或事实) 论证、 道理论证 (有时也叫引用论证) 、对比(或正 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

3、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 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 总分总、 总分、 分总; 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 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特殊含义(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一)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 ,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 ,设置悬 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 ;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 ;照应开头(议论文、 记叙文、小说) (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 ( 1 1)它本身的

4、作用; (2 2)结合句子语境。 1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 4、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 5、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 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

5、: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2 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 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 ,与事实不符。 (五)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 致( 2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 段意的归纳 1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

6、点) 3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 说明方法 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XX特点。 .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XX特点。对事物的特征 / /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 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XX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XX特点(地位、影响等) 。 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 / /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 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 / /事理。 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生动

7、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XX特点, 增强 了文章的趣味性。 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XX特点。 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 / /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 / /事理加以 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 / /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弓I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 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八)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程序顺序) 、空间顺序

8、、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如: 空间顺序 (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 外到内, 前到后,左到右, 整体到局部, 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 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 “首先、其次” )。 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九)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用典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 面描写 直接抒情

9、间接抒情等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 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 侧相映等; 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初中语文阅读题答案技巧 1 1、 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 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 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3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 对于第一段的问题, 从结构上来说, 是落笔 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 为下文

10、作铺垫和衬托, 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 在结构上是起到 承上启下、 过渡的作用。 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 点明文章主旨, 让人回味无穷, 并与题目相照应。 2 2、 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 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 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 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 3、 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 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

11、细看几遍, 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 回答: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 想感情, 一般用: 表达、 抒发、 赞美、 歌颂、 揭露、 鞭挞、 讽刺、 说明、揭示、反映等。 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 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 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 4、 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 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 叙述、 描写、 说明、 议论、 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 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 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

12、描写、 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 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 话故事、 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 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 彩 , , 引起读者的兴趣。 5 5、 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比喻的作用有三: 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 帮人加深体味; 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 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 物的强烈感情, 运用拟人

13、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 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 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 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 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 增强语言的气势; 是提高表 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 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 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 名人故事、 还 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14、?” ,这种 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 一个是 “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 突出了主人公的 某种精神”。 6 6、 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方 法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 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 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 加强说服力的 作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 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 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 作 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 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

15、物, 可以用具体 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 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事物的特征 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技巧方法 1 1、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 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 (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 的感情。 2 2、问某词能否去掉,4 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A A、 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 (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 B B、 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 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 +

16、+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 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 C、 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 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 A A、 “XX ”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 “XX”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 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 B B、 “XX ”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不能,用了 “XX”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 没有这种效果。 不能,删掉“XX”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 “XX”词, 准确地说明了,符合

17、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4 4、品味词语: A A、 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不写这一点。 B B、 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特点) C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 了/ / 褒扬了 / /赞美了 / /歌颂了或批判了 / / 讽刺了 / /否定了 / /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 。的印象、 启示,道理等。 5 5、 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A A 、 能否 B B 、 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 C、 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

18、(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 内在的顺序) 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 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6 6、 理解、品味句段题 1 1、理解语句、语段的作用: 一从结构上,常起 A A 承上启下,过渡、 B B 总领全文,开启下文或 C C 总结上文的作用; 二从写作手法上,常有 A A 开篇点题, B B 为后文设伏笔、 C C 作铺垫、 D D 深化中心、 E E 点明 主旨(画龙点睛)F F、衬托 G G、渲染 H H 呼应、照应 I I 对比 J J 象征 K K 先抑后扬,L L 预示性作

19、 用等特点。 三从内容上(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 , 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 点明全文思想意义) 7 7、 谈写作手法和作用 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作用: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 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 样的社会现实。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和景物、场景)作用: 交代时间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某性格、烘托人物某 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主 题 人物描写: (语言 动作 外貌 神态 心理)表现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对比、反问、排比等的作用 突出或强调该对象的XX特征 ,排比:增强了

20、气势。 比喻、 拟人、夸张等的作用 A A 比喻、拟人的相比两物的相似点; B B 生动形象地表现 (描 写)该对象的XX特征 象征的作用 象征该事物某种精神(品质、思想) 8 8、 问在文中某一具体情境下你的感受、体验、做法。 5 A A 指出这一具体情境下蕴含着的思想意义,道理; B B 结合文中具体的事例谈你的感受、体验、做法,并说明理由。 C C 总结你的观点 9 9、 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 A A 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 主题的句子回答。 B B 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C C 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