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课件1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54948542 上传时间:2022-02-16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538.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杜甫诗三首课件1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杜甫诗三首课件1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杜甫诗三首课件1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资源描述:

《杜甫诗三首课件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诗三首课件1(4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走近杜甫回顾 诗歌鉴赏之诗歌鉴赏之“四抓四抓”“”“三么三么”:一、一、抓题目抓题目: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情感情感二、二、抓作者抓作者:知人论世:知人论世三、三、抓诗句抓诗句:(三么三么: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怎么写?怎么写? )意象)意象/意境、技巧、意境、技巧、情感情感四、四、抓注释抓注释:难理解的词语;难理解的词语;传递诗歌当传递诗歌当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人物、背景、情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人物、背景、情感感 )。)。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外号少陵,今河南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

2、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鲜明的时代色彩。诗中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则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更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示。杜甫的诗作铺陈始终,排比声韵,沉郁顿挫,深刻悲壮,对后世影响深远。读书壮游时期(35岁前涉世不

3、深涉世不深) 1、自幼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和儒家传统思想的熏陶。 2、受盛唐风气的影响,有高远的政治理想。 3、20岁开始的漫游生活,丰富了阅历,开拓了视野。 这一时期乐观自信、奋发向上,诗风以豪放、浪漫为主调。如望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读书破万卷”。困守长安时期困守长安时期(35(35至至4444岁岁忧国忧民) ) 1、入长安后,应试落第。 2、天宝14年才得到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职位。 “卖药都市,寄食友朋”。 “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3、诗人的性格逐渐由轻狂转为深沉。 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 奉赠韦左丞丈二

4、十二韵等名篇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夕唐代社会的各种矛盾,奠定了现实主义创作方向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陷陷贼与贼与为官时期为官时期(45(45至至4848岁岁) )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1、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携家逃难。中途被叛军掳入长安,后冒险逃脱,奔赴凤翔,授为左拾遗。 2、饱尝国破家亡的忧患痛苦,生活体验异常丰富,创作也较多,今存诗二百四十九首。如:春望、月夜、羌村三首、“三吏”、“三别” 。 3、强烈的政治性和炽热的忧国忧民感情,标志着诗人的创作进入高峰期。漂泊西南时期(49至59岁) 1、入蜀(成都)筑草堂定居,此后又辗转到夔州。 2、大历三年携家人回家乡,病死于归途的船上

5、。 3、这一时期,杜甫创作空前丰收,忧国忧民思想更加深沉,诗风更加沉郁悲凉思想更加深沉,诗风更加沉郁悲凉,诗歌反映现实的深度更有提高。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杜甫的思想杜甫的思想 1、受儒家正统教育,政治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2、一生忧国忧民、积极用世,始终关心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穷能不忘兼善,不得志而能不忘泽民”,继承和发扬了孟子的“大丈夫”精神,以天下为己任。 3、崇高而深挚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沉的忧患意识,像一条红线一样贯穿于他坎坷一生及其全部创作中。 4、最宝贵的是身处逆境,却心系国家,心想人民,一颗爱国爱民、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从

6、没有停止跳动。杜诗的思想内容杜诗的思想内容 杜甫的诗歌以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内容,广泛地反映了那一时代历史真实,有“诗史”之称。 1、杜诗抒发了悯时伤乱、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和爱国精神。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句、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杜诗深刻反映了社会的矛盾,揭露和批判统治者骄奢淫逸、专横暴虐行为,表现了深刻的现实批判精神。如丽人行、兵车行、 “三吏”、“三别”。 3、还有登临抒怀、写景咏物、思亲怀友、咏史、题画的内容。如登岳阳楼、秋兴、春夜喜雨、月夜、蜀相。杜诗的艺术成就杜诗的艺术成就 1、“沉郁顿挫”的风格。 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

7、、反复低回。语言的刚健、遒劲,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因素。所谓“沉郁顿挫”是指杜诗内容上的博大精深,忧愤郁勃;形式上的波澜老成,顿挫变化;语言上的精炼准确,含蓄蕴藉,从而形成了千汇万状、地负海涵、博大宏远、真气淋漓的美学风貌。 2、高度的现实主义精神。 杜诗善于用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如“三吏”、“三别”。杜诗善于将叙述、描写和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杜甫的叙事诗还常常运用真实细腻、精确传神的细节描写来表现现实生活。“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3、杜诗语言精工凝练而又丰富多彩。“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4、杜甫的诗歌诸体皆备。 在诗歌

8、体裁的运用上集前人之大成,推动了诗歌体裁的建设和发展。导读朗读译读品读延读创作背景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日杜甫在夔州时所作。当时,安史之乱虽已结束,但唐朝仍面临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唐宝应元年(762),成都少尹徐知道叛乱,杜甫流亡于梓州、阆州一带。正欲乘舟东下,因好友严武重来镇守四川,杜甫不仅打消了出蜀的念头,而且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不久,严武病逝,杜甫便携家小乘舟东下,滞留夔州,一住两年。 秋兴八首是在国家动荡不安、55岁的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八首七言律诗各自独立又互相勾联,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

9、个很高的境界,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本诗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导读一、抓题目一、抓题目 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诗兴,故曰秋兴秋兴。 秋兴秋兴,即,即因秋感兴(触景生情)因秋感兴(触景生情),是,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

10、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是其中的第一首。二、抓作者(知人论世)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字子美。尝自称。尝自称少陵少陵野老,野老,河南巩县人。河南巩县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杜拾遗、杜工部。杜甫一。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诗显示了唐由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盛转衰的历史过程

11、,被称为“诗史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沉郁顿挫郁顿挫为主。为主。三、抓诗句及注释(“三么三么”)疏通句意 注注 释释 1. 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伤:草木在秋风中凋落。 2.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萧森:萧瑟阴森。 3.兼天涌:波浪滔天。 4.塞上:指巫山。接地阴:风云盖地。“接地”又作“匝地”。 5.丛菊两开: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6.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7.催刀尺:指赶裁冬衣

12、。“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 8.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砧:捣衣石。译译 文文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巫峡里面波浪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译读一、写了什么:意象?一、写了什么:意象? 玉露玉露 枫树林枫树林 巫山巫峡巫山巫峡 江间波浪江间

13、波浪 塞上风塞上风云云 丛菊丛菊 他日泪他日泪 孤舟孤舟 寒衣寒衣 刀尺刀尺 白帝城白帝城 暮砧暮砧 意境:营造了衰败、萧瑟、阴森又风云变意境:营造了衰败、萧瑟、阴森又风云变化的悲壮意境。化的悲壮意境。 你认为这首诗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想感情? 第二、表达了什么?第二、表达了什么?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方法: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方法:1 1、通过抓取、分析意象,、通过抓取、分析意象,透过意透过意象象把握思想感情。把握思想感情。2 2、寻找诗中关于文章主旨的、寻找诗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表达情感的语句。情感的语句。问题:哪个诗句最能表明诗人感情?问题:哪个诗句最能表明

14、诗人感情? 丛菊丛菊两开他日两开他日泪泪,孤舟孤舟一系一系故园故园心。心。 明确主旨:抒发羁旅之愁,思乡之苦。明确主旨:抒发羁旅之愁,思乡之苦。第三、怎么写?第三、怎么写? 试运用相关诗歌鉴赏的常试运用相关诗歌鉴赏的常识进行分析。识进行分析。 (提示:如可以从本诗的(提示:如可以从本诗的意象、意象、意境,表达技巧(抒情手法、意境,表达技巧(抒情手法、修辞手法),炼字,语言风格修辞手法),炼字,语言风格等方面去探讨。)等方面去探讨。)本诗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抒情手法):首联:借景抒情首联:借景抒情 玉露凋伤枫树林,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巫山巫峡气萧森。 诗人借助秋露清冷,草木凋落,秋气

15、萧森等景象,联想到自己功业无成、无人重用的寂寥一生,如今漂泊沦落,转徙他乡,这是何等哀伤。所以说,这是借用景物描写寄寓了诗人老大伤悲、凄苦的情怀。 首联状秋季阴森之景,衬作者低沉心境。首联状秋季阴森之景,衬作者低沉心境。问题:问题: 颔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颔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写了哪些意象?)(写了哪些意象?) 江间波浪兼天涌,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塞上风云接地阴。(“文字上推敲就是在思想感情上进文字上推敲就是在思想感情上进行推敲行推敲”) 颔联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巫峡中的江颔联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巫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大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水波涛汹涌,大浪滔天;塞上的风

16、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 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从中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愁绪。郁闷。从中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愁绪。 因此,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写事,又因此,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写事,又暗含感情,意蕴丰富。暗含感情,意蕴丰富。 触景生情,抒发感慨,情因景而显,景触景生情,抒发感慨,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因情而深。问题问题:尾联诗人将关注点转移到生:尾联诗人将关注点转移到生活中来,写千家万户

17、的活中来,写千家万户的“刀尺刀尺声声”“”“捣衣声捣衣声”,其用意何在?,其用意何在? 岁至寒冬,晚上家家为亲人赶制冬衣,而岁至寒冬,晚上家家为亲人赶制冬衣,而诗人却仍旅居外地,听到这声音怎能不起诗人却仍旅居外地,听到这声音怎能不起孤苦无依的羁旅伤感之情。孤苦无依的羁旅伤感之情。 用意:蕴用意:蕴凄苦、思乡之情凄苦、思乡之情于刀尺、捣衣声于刀尺、捣衣声 中,含蓄蕴藉,韵味绵长。中,含蓄蕴藉,韵味绵长。 小结小结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触景生情之作。这是一篇随物兴感、触景生情之作。 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

18、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忧。 诗人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诗人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国之秋。导读朗读译读品读延读 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自云安(今四川云阳)抵夔州(今四川奉节东),一住两年。这是他创作中的一个繁荣时期,两年写了430多首诗,占全集诗中的七分之二,且有不少长篇。其中不少作品无论在思想性或艺术性上都堪称传世之作,咏怀古迹(共五首)即是一例。 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严密的诗,五首各咏

19、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关于其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 其遭遇跟昭君太相似了:昭君入宫见妒,他入朝见妒;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他“飘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归来;他思念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秋兴其二)。更何况这一年他已55岁了,“美人迟暮”之感与日俱增,但他不敢怨君,所以借王昭君之事抒写自己的悲愤。自学提示导读朗读提示朗读提示 这首诗于绵丽之中隐含着诗人的悲愤

20、,不可以艳诗视之,应读得既有韵致,又不流于轻浮。 前一层宜用叙述调读,但其间亦略有变化:“群山”二句点明咏歌的对象,可用诗人指点望中之景的口气读,不快不慢;“一去”二句概括叙述昭君一生,有怜其远嫁之意,速度要慢些,“台”“留”二字可有延长音,以示咏叹。 后一层宜用咏叹调读。“画图”二句属于用事(亦称用典),借汉元帝后悔之情写昭君之怨,辞艳而情悲,字字皆泪,宜用沉抑、低回之调读;“千载”二句是全诗的高潮,点明昭君之“怨”,两句须一气读出。“千载琵琶”四字用平调,“作胡语”三字用升调,至“分明怨恨”升到最高点,然后用降调徐徐读最后三字,有余音缭绕之感。咏怀古迹咏怀古迹( (其三其三) )群山万壑赴

21、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朗读训练朗读译译 句句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咏怀古迹咏怀古迹( (其三其三) )句意疏通译读1、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哪一个人物形象?、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哪一个人物形象?2、找出诗中点明感情的词语。、找出诗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22、怨恨3、昭君怨恨什么?、昭君怨恨什么?小结:“怨恨”二字,乃一诗归宿处。“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 “画图识面”,生前失宠之“怨恨”可知;“环佩归魂”,死后无依之“怨恨”何极!作者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整体感知译读板书设计译读 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什么?那写的是什么? 写景。“群山万壑赴荆门”。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其中的“赴”字用了拟人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2、开篇不写昭君,却

23、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引出歌咏对象,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3、试分析诗中、试分析诗中“独独”的表达效果。的表达效果。 “独”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故土的境遇,更写出了昭君远离故土后心灵的孤独之情。合作探究品读4 4、“环珮空归夜月魂环珮空归夜月魂”中的中的“空空”如何理解?如何理解? 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葬于塞外,不能归汉,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

24、乡,可见其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5 5、咏怀古迹(其三)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咏怀”二字不符?二字不符? 背景提示: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作本诗时,当时作者寓居在王昭君的故乡,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所以,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

25、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抒写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 6 6、昭君远嫁对她个人来说毕竟是一种不幸。这种不幸怎样造成的呢?、昭君远嫁对她个人来说毕竟是一种不幸。这种不幸怎样造成的呢?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统治者的昏庸造成的。7 7、说说你心目中的王昭君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说说你心目中的王昭君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合作探究品读 题乌江亭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主卷土来?请简要分析下面两首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下面

26、两首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一、弄清史实。一、弄清史实。项羽垓下战败,逃至此地,乌江亭长驾船请他渡过江东。项羽说:“我当年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自刎。 二、体悟感情。二、体悟感情。杜诗认为项羽还可能卷土重来的原因是杜诗认为项羽还可能卷土重来的原因是什么什么?王诗认为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的根据是什么王诗认为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的根据是什么? 杜诗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不灰心,重整旗鼓,再争取胜利也是可能的。王诗却认为项羽已经众叛亲离,丧尽人心,江东子弟不可能再为他卖力了。 三、分析技巧。三、分析技巧。 两首诗有何不同之处两首诗有何不同之处?两诗

27、末句的表达方式有何不同两诗末句的表达方式有何不同? 杜牧诗一开始就提出自己的观点,再用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设想做证据宣扬了百折不挠的精神,颇有积极意义;王安石的诗先分析项羽面临的形势,再针对杜诗的说法,说明项羽人心丧尽,不可能卷土重来。 杜诗用不大肯定的语气来表述,表示推测,实际是借题发挥。王诗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是历史之必然。延读比较阅读导读朗读探究鉴赏延读登 高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去世的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

28、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的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写作背景导读朗读课文范读朗读训练登登 高高 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朗读朗读指导朗读指导 在读的时候,要传达出诗人那种沉郁顿挫的深层次的内心情感。首

29、先心中要有具体实在的体验,如读“万里悲秋常作客”,要心中眷念着家乡,“万”、“悲”、“常”都要重读。“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绘遥迢万里之状;读“常作客”要倍感身世凄凉。“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仃,形单影只,无所依傍。“百”、“多”、“独”都要重读。如“独”字要读得特别痛苦。“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恨”要快、要高、要特别重,从牙缝间吐出这两个字,“繁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当读“新停浊酒杯”时,要把欲罢不能的情绪表达出来。 1 1、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有何意义?如何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有何意义?如何鉴赏? 诗歌中的形象蕴含诗人的情感和志向。鉴赏景物形诗歌

30、中的形象蕴含诗人的情感和志向。鉴赏景物形象首先分析形象特征,再看形象特征寄寓了诗人怎样的象首先分析形象特征,再看形象特征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志向。情感志向。 2 2、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给、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给人什么感觉?人什么感觉?风风天天猿猿清清渚渚沙沙鸟鸟急急使人感到非常寒冷。(身心俱寒)使人感到非常寒冷。(身心俱寒)高高高天底下使人感到渺小孤单高天底下使人感到渺小孤单啸啸让人听了十分悲伤让人听了十分悲伤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白白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回回鸟儿尚且有家可回,自己无家可归鸟儿尚且有家可回,自己无家可归鉴赏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