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公开课字幕)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4765165 上传时间:2022-02-15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96.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公开课字幕)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公开课字幕)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公开课字幕)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公开课字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公开课字幕)(3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第一讲 中国古典园林概说湖北工业大学 夏广政教授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这是唐代诗人王维19岁的时候写的一首七言乐府诗,叫桃源行。取材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现在呢我想请同学们想一下,你们心目中的理想桃花源是什么样子?你想好了,请你告诉我。好,这位同学。学:我心目中的桃花源是那种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个景象。夏:说的很好。还有谈自己的想象中的桃花源的同学请举手。学:我心目中的桃花源是一个环境优美,没有纷争,娴静安逸的精神乐园。夏:好。上面两位同学,把他们想象中的桃花源告诉了我们。陶渊明大约是在东晋永初二年,写下的桃花源记。1500多年过去了,桃

2、花源在中国人心里,就产生了这种情结。我们开一下古代很多文人、画家,都去歌颂他们理想中的桃花源,描绘他们想象中的这种美好的地方。到了现代,毛主席这样的伟人,他对桃花源依然有他的那种想象,有那种追求。他在1995年,在庐山的时候,写了一首著名的七言律诗,里面就有这样的“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这样的名句。表达了一代伟人,对美好的桃花源的一种想象和追求。桃花源诗陶渊明笔下理想的地方,是中国人向往的美好家园的一种模式。凡有理想,人们就有所追求。一般来说,人对现实,对现实社会和环境不满意、不满足,就常常生发出一些想象和向往,想象和向往一个理想的世界。那我们看一下,桃花源就是陶渊明对他的现实的生活

3、不满意,才生发出这样的一种想象,才想象了这么美好的地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对他们的现实不满意、不满足,就生发出想象,想象、追求一种理想的地方。那么,这个想象的世界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天堂,而天堂跟我们现实人间,还有很大的距离,那么人们就想在现实人家里面,建造这种理想的人间天堂,这个就是园林。大家都知道有一句俗话,“就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大家想一下,为什么说下有苏杭呢?这里边就包含着苏杭环境相对比较优美,而且苏杭地区有园林,有代表着中国园林主要特色的江南私家园林。所以就有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的地方、对美好的场所的一种追求。很高兴和同学们一起欣赏园林,探讨中国古典园林

4、文化。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中国的众多艺术门类里面,中国古典园林是最能表达中国人的自然观、中国人的审美观,反应中国传统文化深刻的内涵的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多姿多彩,我们的课程时间有限,所以只能撷取其吉光片羽,我们一起去欣赏。我们专门课叫中国古典园林文化,首先欢迎同学们选修这门课,下面我就对同学们提出一点期望:期望您喜欢我的课,用于回答我的问题,并且敢于向我提出问题,通过我的课程开阔眼界,提高打击的素质,增强我们的能力,还别忘了多给我提一点建议,谢谢大家。接下来,我想向同学们介绍一下我们这门课要讲的主要内容。因为时间有限,我们这门课一共分为六讲,主要介绍这些方面的内容:中国

5、古典园林概说、构建一池三岛向往海岛仙山、模仿名山胜景诗化自然风光、借鉴文化典故引用神话传说、运用优秀诗文追求诗情画意、强点比德思想突出人化景物。因为我们讲的是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主要体现一个文化,我们的传统文化在中国古典园林里面的体现。那么意境是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一个重要概念,所以我们的这门课是以意境为主线的。这里先跟大家说一下。我们第一讲是中国古典园林概说。主要把中国古典园林的界定跟大家讲一下。在界定里面就有“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灵魂,我想在概说里面重点来介绍一下这个问题。第二讲是构建一池三岛向往海岛仙山。中国古典园林一池三岛的格局,主要讲它的起源和它的文化含义,以及它的审

6、美价值。第三讲是摹仿名山胜景诗化自然风光。我刚才说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灵魂,中国园林是源于自然的,但是自然的美景丰富多彩,我们不可能把它搬到有限的园林里面,那我们就要采用一些艺术的方法。那么中国传统园林、中国古典园林就采用了一些独特的方法,使我们的园林仿佛大自然里面生成的一样,虽然它是人工建造的,但是追求的就是那种自然天成的,这样一种境界。其中用到的一个主要方法就是诗化自然风光。第四讲就是借鉴文化典故引用神话传说。中国原理它有一个特点很吸引人,为什么呢,它里面有很多文化典故,有很多深化和民间传说有故事,所以它吸引人,这是它的魅力之一。第五讲我们讲,运用优秀诗文追求诗情画

7、意。中国古典园林,他有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它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诗情画意。我们在这一讲里面来介绍它。最后一讲,第六讲我们的主题是强调比德思想突出人化景物。什么是比德思想呢?比德就是君子比德,比德思想,也就是君子比德思想,形成于先秦时期。什么意思呢?我这里先简单的跟大家勾画一下,就是自然界的很多事物,具有非常特殊的品质或者叫性质。比方说梅花“凌寒而开”大冬天的下雪了,别的花差不多凋谢了,它开了;还有竹子“中空有节”,还有玉石“宁碎勿折”,具有一种特殊的品质,这是追求高尚品德的人,所向往的、所追慕的,把它作为一种榜样,这个就叫君子比德的思想。我们在这一讲里面跟大家讲,这种思想在中国古典

8、园林里面的体现。下面我们就开始第一讲,就是中国古典园林概说。我们主要介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么一个重要的概念。还要介绍一下中国古典园林比较突出的艺术特点。说到中国古典园林,我想先用陈从周先生,就是同济大学的一位教授,是中国著名的古建筑学家,也是著名的园林学家,已经去世了。他在他的一部著作,也就是说园里面,是这样来界定中国古典园林的中国古典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叠山理水,要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这个“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八个字,他打了引号,这个不是陈从周先生的创造,他引的是明末著名造园家计成的话。计成在他的著名造园学著作园冶里面就指

9、出了中国园林,主要是指的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就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这样一种境界。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园林是人工建造的,所以虽然是人工建造的园林,但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国传统园林,追求的是自然天成的,就仿佛是大自然生成的一样的,这样的一种境界。不同的园林是产生于不同的文化,我们想把中国园林同西方园林,做一个比较简要的比较,通过这个比较,使同学们更加深入的认识到中国园林的一些特点。我想用四个字,分别用两个字来概括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的特点,我用赏心和悦目,分别来表示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的特点。我们看一下中国的古典园林,虽然也很重视形式,也很追求形式的美,就是我们看到的视觉的这种美感,但是我们的园

10、林,更讲究它的文化内涵,更讲究诗情画意,更追求一种意境,这是中国园林的特点。西方园林有很多也不乏诗情画意,但是它更加重视的是园林的形式美,所以从视觉上看起来,西方的园林一看就很美、很有气势,这是它的特点。那么中国园林看起来呢赏心。我们现在通过几幅图片来比较一下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的差异,这是中国园林,中国的皇家园林,也就是属于皇帝所有的园林,那么就体现了皇帝的至高无上,也体现了他的权力和富有。但是即使在皇家园林里面,我们看到的也是一片祥和,一看它是源自于大自然的,这是非常明显的。我们来比较看一下,这个就是西方园林突出的代表形式,这个园林一看是规规整整几何形的布局,那些植物都修剪成整整齐齐的,不像

11、我们刚才看到的像自然界一样杨柳飘拂,这个显然不一样,一看很美,视觉感受,感受到的这种形式美是非常清楚的。再看一下,这是中国的皇家园林颐和园。现在你到北京去,还可以看到这个园林皇家园林。我们看到山、水,包括建筑、桥,都是非常和谐的。我们再看一下,这个是法国的就相当于我们的皇家园林一样,它是王家园林凡尔赛宫。你看它中轴线非常突出,建筑、其他的一些花、喷泉,都是围绕这条中轴线来布置的,非常明显,整整齐齐、规规整整。而且从名字里面也看到中西园林的差异,中国的园林,即使皇家园林叫园,颐和园,不叫颐和宫;凡尔赛宫,它不叫凡尔赛园林,突出了它的建筑特点,建筑体现了人的意志。中国园林的建筑也是园林的一个部分,

12、所以我们叫颐和园,颐和园里面也有皇帝办公的地方、居住的地方,有宫殿,但是我们不叫颐和宫,从这点就能看到,中国的园林体现的是什么。再看几幅图片,可以感受一下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的区别。从这两幅图片,我想同学们可以把它区别出来,哪个是中国园林,哪个是西方园林。我们看一下这个是北京的北海,也属于皇家园林,看着就是非常的和谐,仿佛是大自然的景观一样。这个就是西方的园林,典型的规规整整,包括植物都是修剪的整整齐齐。看到这也是的,植物、花坛,都是修剪成了几何形状的,建筑呢,处在突出的位置。这个是中国园林,一看这个园林非常和谐,树是自然状态的,水我们看到的也是自然界的这种状态,这个就是中国园林的特点。再看植物

13、布置,这个图片上面看到的植物,都修剪成整整齐齐的几何形式;我们再看一张图片,这个图片上,我们看到的植物呢、花草呢,都是自然状态生长的,这就是不同的园林,对待植物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下面,我想跟大家介绍一下意境这么一个概念,因为中国古典园林对于意境的追求,是它的突出特点之一。什么是意境?意境是中国美学里面,具有民族特色的范畴之一,指的是抒情表意在艺术,比方说诗、书、画、舞蹈、戏剧,以及园林里面一种审美的境界,是心与物、情与景、意与境的一种交融结合。我们在后面还要涉及它。那么对于意境的追求,在中国文化里面,可以说是由来已久的,在中国园林里面,对意境的追求,也可以说是由来已久。那么意境,追究它的理论

14、起源,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呢?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道家思想、魏晋时期的玄学、隋唐时期的佛学本体论的讨论,还可以追溯到魏晋到宋元时期的诗就是诗歌、画就是绘画等艺术里面。关于像与像外这两个对应的概念,还有虚与实也是两个对应的概念,情与景主观的情、客观的景,这个关系的一个讨论。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关于意境就跟大家简单的说一下。接下来还涉及一个重要的概念。因为我们后面去认识、欣赏中国古典园林,都涉及这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就是“天人合一”。我们今天可能经常听到有些人说“天人合一”,什么是“天人合一”,时间关系这个大的问题,我们这里是没有办法把它展开来介绍的,但是它的基本的东西,我想给大家简单地说一下。所谓“天

15、人合一”,天,在先秦以后,指的主要是自然,人就是人类、人本身,那么这种思想,就是追求什么呢,就是人同自然的这种和谐统一,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基本精神之一。虽然这个命题,“天人合一”的命题,虽然是宋代的儒家提出来的,但是它的这种学说,这种哲学思想的形成是很早的,它的哲学思想的主旨,是萌芽于西周时候的,西周是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这个期间,可以说起源是比较早的。这里简单的跟大家说一下,“天人合一”同我们的古典园林的关系。中国古典园林就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这种思想,具体就是我们在界定的时候“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虽然由人建造的,但是追求的是自然天成

16、的这样一种境界,这就是“天人合一”在中国古典园林里面的体现。接下来,我想给同学们介绍一下中国古典园林的突出特点。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很多,我把它概括为五个方面:第一个就是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中国古典园林是源于自然的,又是本于自然的,是以自然为本的源跟本还是有区别的,那么又不是简单地去抄袭自然,是经过艺术创造的,所以又是高于自然的,这是第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就是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合。中国古典园林里面的建筑体现的美和自然美是和谐一致的,是相融合的。刚才我们从一些图片里面已经看到中国的建筑在园林里面,同其他元素是非常和谐的,就不像西方那样的比较冲突,这就是第二个特点。第三个特点就是具有诗情画意,或者是

17、富有诗情画意。这是中国园林的基本特点之一。第四个特点就是意境的追求。说道意境,我想用这样的话来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为这一点有这样的一点意味,这是属于比较高层次的东西,这是另外一个特点。但是他又在中国古典园林里面处处体现出来,所以这里要强调一点。第五个是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说到这一点,我想强调一下,中国传统是文人造园。什么意思?就是历史上,有很多文人亲自参与园林的建造,这同建筑不一样。在古代,士大夫阶层,他们的眼里面,建筑属于器的范畴,形而上之为之道,形而下之为之器,那属于劳动人民从事的东西。古代的士大夫阶层,那些读书人一般是不去从事建筑,包括设计、建造这方面的事,他认为这是劳动人民从事的工

18、作,是属于器的范畴,他们是不屑于去染指的。但是园林不一样,园林在他们看来属于道的范畴,属于精神这个层面的东西。所以历史上很多文人参与造园,甚至主持自己的私家园林的建造。这个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重要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在这里先给大家简单地说两个人,因为我们以后还要说到他们。据文字记载。东晋时期的那个著名的谢安。文字记载的谢安,他就建造自己的园林,后来谢灵运也建造自己的私家园林。所以中国的园林确切的说是文人园林,这个我们在后面还要讲到它,只是在这里跟大家提一下。这就是中国园林最突出的特点。我们再把这一讲小结一下。中国园林是文人、画家和造园匠师们,饱含着对自然美的一种渴望和追求,而创造

19、出来的、建造出来的,是在小范围里面建造出来的、创造出来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我们这一讲里面讲到,就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还介绍了意境“天人合一”,这几个概念。最后我们把中国古典园林的几个突出的特点,把它拿出来,让大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以利于我们后几讲,去认识中国古典园林,去欣赏中国古典园林。我们这一讲的课就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第二讲 构建一池三岛 向往海岛仙山湖北工业大学 夏广政教授一、一池三岛的起源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单位、一些地方有这样的一种景观格局挖一个池,池里面呢,建一个桥啊,堆几块石头啊,很多人看到,就不晓得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呢,比方说很多学校里面就有这样的布置,那么受到这样的布

20、置呢,就要说到神话,涉及我们的神话。我先说一下我们民族的神话。中国的神话有两大系统,这也是我们的文化范围里面的东西。哪两大系统呢?一个就是昆仑山系统,这是最早形成的一种神话系统,所以我们说中国有一座神山,这座神山就是昆仑山,这是一套神话系统。它形成于先秦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后来又形成了一种神话系统,这就是东海仙山系统。东海仙山系统在战国时候就有它的一个初步的形式。传说东海有三座神山蓬莱、瀛洲、方丈,好得不得了,也美得不得了,是很多人追求的理想的地方。比方说在先秦时期对这个就有流传。据记载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都曾经派人到东海,去寻找这三座神山。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了,秦始皇比较迷信

21、,有那样的权力,有那样的荣华富贵,他就想永远统治下去,所以对那个东海神山非常的向往。这个时候就有很多方士,就来忽悠秦始皇,最有名的就是那个徐福。徐福忽悠秦始皇说那个东海上面有神山,神山上面长的那个仙药,如果烦人除了可以长生不老。秦始皇就要追求长生不老,这正好应了他的愿望,他有所求才被徐福这样的人忽悠。秦始皇求仙不成,退而求其次,但是他对东海神山的那种向往、那种追求,成了他的一块心病,一个不了的情结,他就在他的宫苑里面挖一个池,这个池也就是湖,湖和池是相对的。我们一般的说就是池小湖大,其实也不尽然,也有很大的池,比方说这个昆明池汉武帝上林苑里面挖的那个池就非常大,所以池和湖是相对的。那么秦始皇求

22、仙不成,就在他的宫苑里面挖池,池里面堆山象征着东海和东海上面三座神山蓬莱、瀛洲、方丈,以寄托他的一种愿望。这样的事听起来是很荒诞的,是非常荒唐的,但是他的这种布置,就在园林里面的这种布局很有特点。乃至于起源于求仙这种荒唐的思想,但是这种园林的格局很有特点,于是就传承下来了。乃至于我们今天看到很多单位、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格局。就是我们刚才说到的这种格局,很多人看到了不知道怎么回事,现在我跟大家讲了它源于秦始皇的求仙。那么这种格局是秦始皇在他的兰池宫里面创造出来的,一直传承到现在,我们还可以经常的看到。我们现在的景观布置里面,还经常用到这样的一种手法。大家想一下,这样的布局好啊。园林里面挖池,池里

23、面有水,水波荡漾。我们面对这个池水,可以引发我们的想象。池里面如果光有水的话,如果水面大了,我们观赏的时候就非常单调,在水里面堆积假山,可以让这个水面的空间层次丰富起来,使整个园林的空间层次丰富起来,这个就是一池三山这种布局的特点。所以起源于秦始皇求仙这种思想的一池三山的布局是很荒唐的,这件事,但是作为园林的布局确有它的特点,所以它被传承下来。如果没有特点,它可能传承两千多年吗?这是应该认识到的。秦始皇的兰池宫的建成,在中国园林发展里面是很有地位的,主要表现在两点:第一点就是筑山理水,挖池不就是理水吗,在池里面堆山这就是筑山。筑山理水是造园的两大手法,并举同时进行,首见于文字记载,这个实例就是

24、秦始皇的兰池宫,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呢,就是开启了皇家园林里面求仙的先河,这两点很有影响。这是中国园林一池三山的起源和特点,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因为在中国古典园林里面,这种布局是非常常见的。我下面呢就给大家从三类主要园林里面来介绍一下。第一类是皇家园林。我们看一下皇家园林里面一池三岛的这种布局是非常普遍的。追溯它的历史,你看秦始皇开始,以后汉代的汉武帝,在他的昆明池里面也采用这样的布局,以后就很多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圆明园,我们虽然已经看不见它当年辉煌的景象,但是从资料、从遗址里面,我们仍然可以看出它当年的辉煌。说到这个,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非常屈辱的事情,我们应该要记取,所以我们要发奋。只有我们

25、强大了,才可以避免这样一种屈辱,这是应该记取的。那么圆明园里面呢,这种布局是非常明显的。我们看一下,这个一池三岛的布局是非常明显的。我们看一下,再把它放进一下,这就是圆明园的蓬岛瑶台,也叫蓬岛仙台。这个巨大的水池里面,就堆了三座山,相应的用一些桥啊什么的把它连接起来,这就象征着东海的三座神山。这就更明显了,这是杭州的西湖同北京的颐和园。有同学说为什么叫清漪园呢,当初乾隆时期建成的时候,给它起的名字叫清漪园,后来同圆明园一起被外国的强盗、被西方的强盗烧毁了以后,那个女人叫慈禧,她动用海军的军费来建造它。这座园慈禧把它重建成以后,是为她晚年享受的颐养百年,所以就换了个名字叫颐和园。这就是清漪园,我

26、们看这个平面图告诉我们,就是清漪园同杭州西湖的这种格局很相似,这个我们在后面几讲里面还要介绍它。这里我只简单地提出来让大家有一个印象。我们看一下这个水池,这个水池李米娜就堆了几座岛,这就是一池三山的布局比较明显的例子,这就是杭州西湖和颐和园的布局。再看一下这个鸟瞰图,这是颐和园的鸟瞰图我们一看就非常清楚了,这个大的水面上,由于颐和园的水面很大,是整个园林的占地面积的接近于3/4。你看大家想象一下,在这个巨大的湖边上,要是中间没有这些岛的话,那看起来是多么单调啊,是不是啊。我们看了以后,中间有这几座岛,就丰富了水面的层次,那么关上起来整个空间层次就丰富了,效果就好了,这是它的突出特点,所以它延续

27、到现在,还应用的非常普遍的道理。我们想一下,这个就是颐和园堤岛的布局,这个是非常有名的一座桥十七孔桥汉白玉做的,就是从原来的西岛,现在成了东堤,是跟湖心的一个岛,这上面有龙王庙的一种连接。因为它是十七孔的,很有特色的一座桥,所以说到十七孔桥,大家就晓得是颐和园里面的这座有名的桥。池中布岛这样的特色,非常的明显。这是西湖。我们刚才看到的是皇家园林,再看一下城市园林,也是公共园林。西湖水面面积很大,是一个城市的公共园林,你想一下西湖上面要是没有这些倒的话,那看起来是多么单调啊。这个图片放的是西湖上的另外一个根据一池三岛这种格局发展出来的另外一种形式,就是湖里面还有一些建筑小品,这是西湖非常有名的一

28、个景观叫三潭映月,三个潭这样的建筑。这个也是湖里面的岛上面的一座建筑,就叫我心相印亭。说了皇家园林,说了城市公共园林一池三岛的布局比较普遍。我们再看一下私家园林。 我想用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苏州的拙政园.这是江南的著名的私家园林拙政园,我们看一下它的一池三岛的布局,也是非常明显的。从这个图里面可以看到,这个图里面展示的是中部和西部两个部分。我们先看一下中部这部分,这个白的地方就是水,睡得中间明显有三个小岛,中间有桥把它们连接起来了。所以一池三岛的格局是非常清楚的,这是私家园林。我们看了三个代表性的,一个皇家园林、一个私家园林,还有一个城市公共园林,一池三岛的布局都非常明显。这样的布局有

29、它的特点,才延续了两千多年的时间,一直到今天依然受到人们的欢迎。虽然它起源于很荒诞的求仙思想,但是从景观格局来看是非常有特点的,所以延续到现在。这是我们强调一下一池三岛它的起源和它的特点。 二、筑山.理水接下来我们讲第二个方面的内容,就是筑山理水。我们刚才说到了一池三岛,实际上也是筑山理水,这里我想把筑山理水的一些主要特点,给大家做一个简要的介绍。筑山理水是中国造园的主要手段,它也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一)筑山我们先说一下筑山。这个山用来表现自然是有它的特点的,因为自然界里有山,所以筑山是中国园林里面表现自然的一种主要手段。说到筑山,大家看到这些图片里面,就非常清楚了。中国筑山,这种手法

30、也是源于自然地。自然界里有山,山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和形状,在园林里面要表现大自然的山的特性,那就要采用一些手法,因为园林小,不肯呢过把自然界的大山搬到园林里面来,所以就用一些特别的手法来达到,仿佛是大自然里面的山这样的一种状态,这就用到了很多的方法。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就不展开来介绍它的一些方法,我想就主要的把它的延续情况概括一下。山,在园林里面造山,应该分两个阶段,一个是前期是以土山为主,在就到后期是以石山为主,这个没有一个严格的界限,大致在唐朝以后,山园林里面山的石头成分就增加了,在这以前是以土山为主。土山有土山的特点,也有它的缺陷。大家晓得土山因为是土,长植物就比较快。所以园林里面筑土山形成

31、自然界的植被情况比较理想,但是土山有它的缺陷,大家想一下,我要表现大自然里面的一些山势,一些陡峭的山势、悬崖绝壁,这些土山显然就有它的局限。你把图山即使能够造成这种陡峭的山崖,如果一场大雨以后,我们有句成语叫土崩瓦解,那不就塌了吗,所以土山有它的缺陷。在筑山的发展过程中,后来逐步的就用石头来表现自然界的悬崖峭壁这样一种形式,所以石头山就慢慢的多起来了。我们看到的现在的江南园林是以石头山为主了,比如说狮子林,这是明显的看到用石头堆筑起来的山。(二)理水接下来我想简单的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国古典园林里面水的处理的基本手法。中国园林里面对于水的处理是非常有特点的。园林里面的水是重要的元素,我们通常说无

32、水不活。如果说这个环境里面没有水的话,它就缺少了生气。中国园林里面,特别是江南和岭南园林里面,水景是它的一大特色,所以水在中国园林里面是非常有特点的。我想水的处理,它的重要性,我想借用刚才介绍过的陈从周先生,他的说园里面的一段话来概括水的重要性。“水随山转”,谁是围绕着山在布置的、转的,那么“山因水活”,山因为有了水,才不是那么呆板,它才灵活起来了,这也点出了山和水的关系。接下来我想跟大家强调一下,中国自然山水式园林,中国古典园林主要是自然山水式园林。水景非常重要,而水景又是以静水观赏为主,而不像西方的动水景观喷泉啊、瀑布啊,中国一般采用静水的这种景观形式。接下来我想跟同学们介绍一下,中国古典

33、园林里面水的处理的三种主要手法:第一种是掩,掩就是掩映,用什么来掩映呢,就是用植物、用建筑物来进行掩映,以达到一种天然的,这样的一种情趣,这样的一种效果。一般是临着水的四周来布置一些滕蔓的植物,种植一些植物是让它形成这种掩映的效果,我们看到的一般的是春天里,杨柳在水边枝条飘拂,就有一种掩映的效果,就造就了大自然的景象,这是掩。掩,在中国园林里面是用的非常普遍的,我们看这张图,一个很小的水面,如果说不采用掩这种手法的话,这个水面就显得更小了,这种掩可以造成人的一种视错觉,就是让这个小的水面小而不显其小。大家想象一下这个池面,我们要把它做成规规整整的几何型,那会更显得小了。这样的掩的处理,让我们的

34、视觉产生了错觉,仿佛不小了,这就是掩的效果,再就是自然的面貌更加浓郁了。第二种手法是隔。隔,一般是用桥、用廊、用步石,就是用石头在浅水面布置的一块一块的,人可以从垫的石头上面经过。日本从中国学到这种石头的处理方法以后,它又形成了他们自己的一种石头布置特点,他们叫飞石,这是日本园林里面一个特点,这是隔。隔的效果,我想用计成在园冶里面说到的一句话概括它的特点,就是“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这也是用隔的手法明显的特点,就是在水面上进行一些分隔,这样可以加深水面的空间层次,使水面让人感觉到有一种幽深的感觉,这就是隔的效果。我们看一下,这个图(颐和园)刚才我们已经看到了,要是没有这座十七孔桥隔的话,这

35、个水面看着就会很单调。这一隔空间层次就丰富起来了,画面也就美观起来了。还有一种方法叫破。什么叫破呢?就是当水面很小的时候,常常采用一些方法,什么方法呢?在水的四周,用乱石来驳岸,形成一种犬牙交错的效果,这实际上造成了一种天然的状态,再在这四周种植一些藤曼植物,有藤的植物更增加了它的山野形式。再在水里面养一些浮萍、养一些鱼,我们就看到四周有青翠的植物,水里面有浮萍、藻一类的绿草,再加上水里面养的一些红鱼,给人的视觉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有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仿佛它是大自然里面的一种状况,一种面貌,使小的水面就不显得小了,这就是破的主要手法。特别是在小的水面处理的时候,用破的这种手法可以收到非常理想的

36、效果。我们上面就把中国园林里面水的处理的手法,三中处理手法,一个是掩,一个是隔,一个是破,这三种主要手法给同学们介绍了一下。我们后面一起欣赏中国古典园林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受到理水筑山的效果,产生的一种效果。我们看这两幅图片也表明了水的处理这么一种效果,你看到这个很小的水面,它用乱石和四周的植物,再加上水面上的浮莲,这样的植物,产生了一种天然的野趣,就把这个小的水面仿佛扩大了一样,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这是我们这一讲的主要内容。在这一讲里面,我们重点介绍了中国古典园林一池三岛的这种格局,它的起源是起源于神仙思想,具体例子就是秦始皇兰池宫的那个布局,这种起源于荒诞思想的一池三岛的布局,因为它在园林的

37、布局,在园林的构景里面是很有特色的,所以它流传了下来,一直到今天还依然得到广泛的运用,这就说明它很有特点。好,今天的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第三讲 摹仿名山胜景 诗化自然风光湖北工业大学 夏广政教授摹仿名山胜景,诗化自然风光。我们前面已经讲到了,中国古典园林源于自然,那么自然界的美景丰富多彩,有高山大河、平岗小溪,也有茫茫海洋,还有涓涓流泉,相比较有悬崖绝壁,有大漠孤烟,也有长河落日。你看有气势宏大的那种美,也有秀丽精致的那种美,非常丰富。我们不能把自然美景照搬到园林里面,园林装不下啊,那么中国古代造园就是把自然美景,进行概括、提炼、浓缩,在赋予它人的感情、人的寄托和人的追求,再把它表现在园林之

38、中。实际上园林的景观就是进行人化,人化也就是诗化、美化。自然界的景象千变万化、多姿多彩,那么园林的景观的意境,就是来表现的自然界的景象。你比方说杭州的西湖就有平湖秋月,这就是表现自然风光,也就是我们说的人化,也就是诗化,诗化自然风光的比较成功的例子。我们看一下非常美是不是。这就是把自然界的美景进行了人化,把它进行了艺术处理,也就是诗化,再把它表现出来。这就是诗化自然风光。你看平湖秋月。这是苏州的网师园,月到风来亭,大家看一下月是自然界的,风是自然界的,把它浓缩了以后、概括了以后,在园林里面表现出来,这就是诗化。看非常美。这是留园的佳晴喜雨快雪之亭,一听它的名字就富有了诗意。中国的园林还有一个特

39、点,就是园林的园名和景点的名字都非常的美。中国人很注重名字,园林耿更是如此。我们一听这样的园林,没有去就感到有诗意。看看远香堂,多美。还有留听阁,多美。这就是拙政园里面的两处著名景点。远香堂,它取于宋代著名理学、文学家周敦颐爱莲说里面说到的“香远益清”,这就是它的来历。拙政园里面还有一处景点叫留听阁,为什么叫留听阁,它也是来源于一些著名的诗。唐代晚期有一位著名的诗人李商隐,大家都比较熟悉,李商隐有一首著名的诗,就是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这首诗是“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留听”就是取义于这首诗。你看园名很美,它的取意也是来自与自然界的一些美景。我们看到

40、这些就想到,我们来诗化自然风光的时候,不是简单地照搬,而是经过了艺术化的处理。正如乾隆,清代的皇帝乾隆所说的“贵在神似”(移天缩地,兼容并蓄,写仿名山胜景,诗化自然风光集景式园林,滥觞于魏晋,经隋唐宋元,到明清达到顶峰),而不是简单的照搬。我们看一下中国很多园林,比方说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里面,大概有一百多个景点,都是来自于江南的一些美景,甚至于有一些是直接取意于江南的园林。比方说我们刚才说到的杭州西湖的一个景点,那是传统的十大景点之一的平湖秋月,是典型的诗化自然风光的一个景点。那么北京的圆明园皇家园林,其中也有平湖秋月,它就是直接仿于杭州西湖的这个平湖秋月,连名字都没改。我们再看一下,这是圆

41、明园里面武陵春色,大家想一下一想到这个名字,就想到了我们开头说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面的武陵,一看就是来自于大自然的。这是谐趣园,这个是北京颐和园里面的一个园中之园,也就是颐和园里面的一个小园。我们到颐和园去,一般从东宫门进,进去了右边就有独立成一个小园林的那个园,就是谐趣园。这个谐趣园怎么来的呢,就是乾隆游江南的时候,看到无锡俺有一个园,就是原来的惠山园,今天就叫寄畅园,就是把这个园的形式模仿到清漪园,当时乾隆时期建的时候叫清漪园,后来不是被慈禧改成了颐和园吗。我们看到谐趣园这是非常有名的,它就是来自于无锡的惠山园,今天叫寄畅园,很美的。我们再注意看一下这幅图片,这里我要跟大家讲一个园林构景的

42、一种手法,就是所谓的借景。这是比较成功的借景的实例,大家看到这个园的这幅图片的背景里面就有山惠山,山上面有建筑,有塔还有楼阁。大家想一下,这个山很大,而这个寄畅园范围很小,是放不下这座山的,这就用到的所谓的借景的手法。什么叫借景?就是附近、周边有美景,那么园林在构景的时候,就把这些美景,把它组织到园林的构图之中,以丰富园林的空间。把不属于园林里面的美景也纳入园林之中,这就是中国传统造园的一个主要方法或者叫手法。我们在中国古典园林里面,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方法的运用。这就是借景,借景就是在有限的空间里面获得无限的意境,来丰富园林的景观。正如计成在他的造园专著园冶里面说,“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巧就

43、巧在因借,但是要得当,就是这个意思。那么这样的手法可以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就是小中见大,丰富园林的景观和意境。大家再看一下借景的例子,这是苏州的拙政园。拙政园的借景也是很成功的。我们看这个画面,这就是从拙政园里面借景北寺塔,苏州有一个旅游的著名景点北寺塔,这个寺后来毁了,这个塔还在。这个塔据说是孙权为了纪念他的奶妈而造的这个塔,叫北寺塔。我们看这个图片里面看到呢,仿佛这个塔就在园林之中,很没效果非常好。我们再看一下这个就是北京的颐和园鱼藻轩,这个构景里面就是用到了借景西山玉泉山,玉泉山上边还有塔叫玉峰塔,就把它纳入园林构景之中,效果非常明显。这里提醒一下,下次去游北京的颐和园,这是一个很好的借景

44、的例子。我们学建筑学、学环艺的同学就更应该注意了。那么还有一个我提醒大家,这个鱼藻轩还是一个很有名的人文景点。大家晓得王国维大学者,以后游园除了美景之外呢,还想到当年的大学者王国维,据说跳到昆明湖里了,在哪跳的,就是在鱼藻轩这个地方跳的。借景有很多种手法,有远借近借,有仰借有俯借。这就是镇江的北固山就是典型的仰借,从低处借高处的景观,这就是仰借,你看这个借景对园林的意境创造是很有意义的。借景呢还有味借、声借,我们刚才说打拙政园里面的远香堂,这个香,借荷池里面的荷香,这就是比较典型的味借,借荷塘里面清风吹过来的阵阵荷香,典型的味借。还有声借,刚才我说过了,拙政园里面还有一个景点叫什么呢留听阁,出

45、资晚唐诗人李商隐的那首诗,大家看看这不也是借景的一种吗,借声音“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当年晚上啊住在一个荷塘的旁边,又是在深秋,满池的荷叶都枯萎了,雨点打在那个枯荷的叶子上产生一种特殊的声响,这就是典型的声借。声借还有春天夏天要是窗外的芭蕉,雨打芭蕉它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这都是中国古典园林里面,经常用到的一些手法,效果非常明显。 接下来我讲第二个方面的问题,中国园林为什么有那么丰富的内涵,为什么有那么浓郁的诗情画意,其中有众多原因,有一个主要的就是文人参与造园。中国传统是文人造园,这个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园林中国古典原理发展的关键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据古籍记载东晋时候的谢安

46、,谢安字安石,所以也有人称谢安为谢安石。那么说到谢安,大家都比较熟悉了,我们在中学里应该学过了,学过什么呢,淝水之战,跟谢安很有关系。谢安是淝水之战里面东晋的最高指挥官。简单说一下,淝水之战是前秦的皇帝苻坚当年率90万大军,想征服东晋。东晋全国聚起来就几万兵,最后聚了8万兵,以少胜多,这一仗东晋取得了全胜。这是世界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好多成语都源于这次战役,比方说风声鹤唳、草木皆兵,都是源于这个。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不讲这些了。但是据文献记载,谢安亲自参与自己的园林的建筑。那么谢安在出山以前,他是在绍兴会稽东山住的,隐居在这个位置。当年跟很多文士有交往,比如说著名的书圣王羲之,就跟他是好朋

47、友。他想过这种隐居生活,后来出于家族、出于国家之计,他出仕了就出来当官了,这个典故就叫东山再起。他长期住在东山,出来了任官职,最后做到宰相。在他63岁那一年,就指挥东晋军队取得了淝水之战的胜利,这个应该是公元383年,这是我想到的谢安。后来谢灵运有记载,他也参加了造园活动。再到后来那就多了,比方说唐代的文人参与造园,那就非常多了。举一个例子,比如说白居易,及时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也当着官是士大夫阶层。他不但在东都洛阳造他的私家园林,兴趣来了还跑到庐山,在庐山建了著名的草堂,也就是他的园林。洛阳园、庐山园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当年白居易还在庐山留下了草堂记这个名篇,我们今天从草堂记里面还可以看到当年

48、白居易在庐山造园的面貌。那么唐代还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王维,他也是大画家,也亲自参与造园。当年在辋川他买了一块地方,去经营他的园林。到后来就更多了,我们就不一一说了。所以说中国的古典园林确切的讲它是文人园林,因为大量的文人参与造园,所以使中国的园林就逐步的形成了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有诗情画意这些特点的文人园。那么有人说好多园林也不属于文人。比方说你是有钱人,宋代的一些有钱人,他有钱造园,明代的一些做生意的人有钱了,他也想造园,他们有一些人大字也不识多少啊,他们肚子里面没有多少文墨啊。那么怎么样呢,他们就请文人做他的顾问,有一些甚至请文人来给他主持造园,所以这些有钱人,这些做生意的人有钱了,他造园实

49、际上也是学了文人怎么造园。所以确切的说,中国古典园林就是文人园林。我们上面讲了两个方面,现在把我们这一讲做一个小结。从我们第二讲中讲到的中国古典园林的一池三山的这样一种格局,这种格局它源于神仙思想,源于秦始皇的求仙,很荒唐。到什么呢,到摹仿各地的名山胜景,诗化自然风光,这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重要的一步。这个我们要记得。那么移天缩地、兼容并蓄,写仿名山胜景,诗化自然风光,就是把各地的美景浓缩于一园,这个就叫集景式的园林。从这以后,就成为中国园林、中国古典园林,主要的发展的方向。在这次课结束之前呢,我想给同学们介绍几本阅读书。有兴趣想继续深入的去了解中国古典园林文化,欣赏中国园林特色、特点的同学,

50、你可以看这样几本书:第一本是周维权就是清华大学已经去世的一位教授,他写的一本中国古典园林史,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第二本就是陈从周先生,刚才我们已经提到的,他的一部著作说园,他是用优美的散文的笔法写出的,园林方面的书说园,是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的;还有一本是金学智先生,他是中国的一位著名的美学家,苏州人,他写的一本中国园林美学,是建工出版社出的;还有王一先生写的一本园林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的,很有深度。好,我们这一讲的课到此结束,谢谢同学们!第四讲 借鉴文化典故 引用神话传说湖北工业大学 夏广政教授第四讲借鉴文化典故,引用神话传说。中国古典园林同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很多园林和园林里

51、面的景点以及景点的意境,都直接取材于我们的文化典故和神话传说。有一种现象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中国古典园林里面有很多关于鱼和观鱼为主题的园林和景观。现在我想请同学们来告诉我,你认为这些以鱼和观鱼为主题的景观,它源于什么?那位同学你说一下。学:我觉得中国古典园林里面,水景占得比重比较多,水生动物里面,鱼的种类繁多,色彩丰富,它可以为园林提供更多的活力。夏:她认为从水元素和视觉的观感的效果,有鱼可以有好的效果。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学:中国文化中有许多关于鱼的典故,例如庄子和惠子关于鱼的谈话,所以我觉得在园林中引用典故,可以激发人的联想,增加园林的文化韵味。夏:说得非常好。这位同学是从文化典故产生

52、的一种联想的角度去考虑的。那么中国古典园林里面有很多关于鱼和观鱼的园林和景观,比方说杭州西湖就有玉泉观鱼,玉泉观鱼里面还有知鱼桥。那么到过杭州的同学就知道,杭州西湖还有一个关于鱼的景点,“花港观鱼”一听名子就觉得非常美。还有很多地方,比方说北京颐和园里面就有鱼澡轩,我们上一讲里面讲了,还有很多很多。那么这些关于鱼和观鱼的景点,它主要是来自于什么呢?主要是来于庄子.秋水篇里面的一段对话,就是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濠就是安徽的濠河、濠水,梁就是河上面的桥。游于濠梁之上,庄子看到水里面的鱼自由自在的游,他就说:“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你看鱼在水里面自由自在地游,是鱼很快乐呀。惠子不是一个辩论家吗

53、,是一个辩手吗,他还能放过吗,马上就出击:“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你不是鱼,怎么晓得与快乐呢?庄子是何许人也,马上又回击:“子非我,焉知我不知鱼之乐”你又不是我,怎么晓得我不晓得鱼快乐呢?这段话对然很简短,但是它的含义非常深远。这段带有睿智的对话,让中国的读书人想象了两千多年,追求了两千多年。中国古典园林里面那么多关于鱼和观鱼的景点,都是源于庄子.秋水篇里面这样的一段对话的。我们想一下,如果我们到这些园林,到这些关于鱼为主题的景观去观赏的话,你想到庄子、惠子那一段带有睿智的对话,你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我们是可以去回味的。那我们看一下这里面要跟大家说一下,这句话是“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三

54、是有的学者认为这个不是鲦鱼,是Xu鱼,我个人认为应该是鲦鱼,一种小的长条的鱼,在江南是比较多见。Xu鱼呢,山海经里面记载的是一种怪异的鱼,长得像鸡的翅膀的怪异的鱼。我估计庄子和惠子看到的就不是那种怪异的鱼,是常见的那种鱼,这里要说一下,不然有人说这是Xu鱼,这是大家持不同的看法。那么这个图片是我在上海的豫园前拍的。你看这个鱼在水里面有的多快乐啊,我们在这个地方观赏鱼的时候,就联想到庄子和惠子的那一段睿智的对话,产生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联想啊。再看一下这幅图片,鱼乐人亦乐,这是我给它取得,你看这是在豫园前面的九曲桥上面的,人们在观赏水中的游鱼的时候,看到水中的游鱼很快乐,人观赏不也感到很快乐吗。鱼乐

55、人亦乐是不是这样的感受呢。这是苏州狮子林也有这样观鱼的景点。这个在中国园林里满是非常常见的。还有一种现象不晓得大家注意到了没有,就是中国古典园林里面有很多关于渔父,这样的主题的园林和园林的景观。你看这是元代的吴镇的渔父图局部。我们看到表现的是渔父,表现的是渔翁。这个是清代的著名画家石涛的淮阳洁秋图,它表现的也是渔翁。看到水面上的一个渔翁在小船上,这个也是表现的渔翁的,这是绘画。中国的很多园林也是以这个为主题的。比方说苏州就有沧浪亭,有网师园,我们看一下还有很多,比方说苏州拙政园里面就有小沧浪,很多很多这样主题的园林和园林景观。那么它们是来自于什么地方呢?我们再看一下,比方说苏州四大园林之一的网

56、师园,网师就是渔翁,你看撒网的人,那不就是渔翁吗?这样关于渔父、渔翁、网师的,这个主题的园林和景观,它都是出自于先秦时期一首著名的歌谣,这首歌谣就是:“沧澜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王上要是清明的话,你碰上一个有作为的君王的话,你不妨把你的帽子、头巾、衣服洗干净、整理好,去为他效劳吧,为国家效劳,为人民效劳吧。如果你碰上一个昏庸的君王的话,你不妨离他远远的,到山野之间,找一处清溪,在溪边上洗洗脚、钓钓鱼,自行快乐,过那种银翼的生活吧,是这种意思。就是包含了一种士大夫阶层隐逸的这种思想。孔子出游的时候就听到有人唱这一首歌谣,而且孔子用这首歌谣来告诫

57、他的弟子、学生。屈原不被楚王所重,就在湘水边上,汨水边上徘徊的时候,也听到渔父唱这首歌要来劝说他。这首歌谣就表达了中国古代一些文人、士大夫,他们一种矛盾的心理,一方面是为君王服务,古代的读书人如果不出仕的话,你看他做什么,也就是读书如果不能去当官,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话,他干什么呢。所以我们应该理解。但是官场上有很多是不为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那么一朝他失宠于君王,他到哪去啊,所以就是这么一种矛盾的心理。这种矛盾的心理就反应在园林里面,所以园林里面就有很多关于隐逸的这个思想体现出来了。我们刚才说了中国士大夫阶层、读书人的矛盾心理,所以古代就有这种说法,“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身在江湖,心在

58、紫闼(闼就是宫殿里面的那个小门,紫闼就代表宫殿的意思)。身在江湖这是假的,真是身在江湖的话,你到深山老林里面去找一个庙,在那待起来多好,那么跟那个城市,跟那个君王,不是离得远远的没什么关系了吗?这实际上是一种矛盾的心理,也就是用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剪不断,理还乱”,要是完全跟这个政界、跟这个君王隔绝了,这是不太可能的。那么怎办呢,怎么表现这种矛盾的心理呢,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出仕与归隐的矛盾的心理,在园林里面处处有这样的表现。比方说苏州有一座著名的园林,我们前面提到的四大园林之首的拙政园,为什么叫拙政园呢,不叫巧政园呢,想到这个问题了吗?这个取名字是很有讲究的,这个拙政园就是取于晋代的一位文学家潘

59、岳的闲居赋里面的话,就是:“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这个是笨拙的人从政的这种方式,这实际上是表达了园主的一种隐逸的思想。所以有人就指出,中国古典园林是把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田园牧歌式的遁世归隐的一类的意境作为艺术创作的最高的一种追求,它就包含了这种隐逸的或出仕的矛盾。我们看一下,这是网师园里的濯缨水阁,这个景点、这个建筑就直接取于那首歌谣,这是非常明显的。我们看一下这幅图片表现的是沧浪亭,沧浪亭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舜钦被贬,而且是无罪被贬。被贬后他就在苏州买了一块地来经营它的私家园林,过那种所谓的隐逸的生活。你看取名就是沧浪亭,这是非常清楚的。记下来就说一下沧浪亭,里面有一

60、副楹联很有意思,这幅楹联是:“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这幅楹联很有意思,是清代一位著名文学家梁章钜,他集的这幅楹联。上联取自于欧阳修,欧阳修字永叔,欧阳永叔的一首诗里面。这首诗是怎么样写的,是苏舜钦花了四万吊钱买到这块地方,来经营它的园林沧浪亭。园成之日,请朋友特别是文人朋友聚一聚,这是中国的传统啊。欧阳修来了,他没有送红包,也没有拎酒来,送了一首诗,诗里面有这样的句子:“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值四万钱”清风明月有没有价啊,你看天上的明月,吹过的清风,你能花钱去买吗,是无价的啊,可惜啊可惜,让你苏舜钦占了一个大便宜啊,你花了四万吊钱,就买来了满园清风明月啊。这是文人的幽默。这个上联,

61、是取于欧阳永叔的诗。下联呢,下联取于苏舜钦的一首诗,就是过苏州这首是里面:“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你看一句取于欧阳永叔,一句取于欧阳永叔的好朋友苏舜钦的,多有意思。集这副联的也是一个高手,梁章钜是很有文学修养的。说到苏州的沧浪亭还有很多有名的联,我们就不一一说了。我们再介绍第二个问题,就是中国古典园林同我们神话和民间传说,也是密切相关的。有很多园林和园林的景点,就直接取于神话和民间传说。大家笑得神话和一些传说,它是虚构的,它往往更吸引人。你看近些年来有一些戏说的东西,大受人们的欢迎就是这么一个原理。所以中国园林里面,有很多景观和景观的立意,就直接取于我们的神话和民间传说。大家都比较

62、熟悉,所以就受到了人们的喜爱。比方说白蛇传在我们国家应该是家喻户晓。里面讲到的白娘子、许仙,还有那个法海,一般人都熟悉。以这样的题材来构景的话,一般人看了都能看得懂。跟上面说的一些文化典故对于大众来说,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所以这个神话和传说更受到人们的喜爱,这个是可以理解的。比方说杭州的西湖,镇江的金山,如果说白蛇传里面的一些故事,比方说杭州的西湖,就有断桥成了一景断桥残雪。我们在这个地方去游赏的时候,就想到白蛇传里面的白娘子和那位许仙,在那个地方相会的?啊,在这个地方,就给你产生丰富的联想,增加了你观赏的趣味。你到镇江去,镇江有一座金山上面构景,你一看到水漫金山,法海晓得那个白娘子是白蛇精,

63、他想阻止这一姻缘,他就把许仙藏在寺庙里面。白娘子晓得了丈夫给老和尚藏起来了,他就要九章伏啊,所以就水漫金山。这个故事让你产生联想很有意思。还有呢天仙配、牛郎织女,这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像我们的孝感就有一个著名的民间传说,被称为我们国家传统的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天仙配。孝感有一个孝子董永,父亲死了没钱埋葬,卖身葬父,留下了美好的传说。中国古代讲孝,感动了天上的仙女,七仙女下凡就要找这样的孝行的老实人做丈夫。多美好。如果我们孝感根据这个主题来营造意境,那是很有意思的。到了杭州,到了西湖,看到边上雷峰塔,当然不是这个雷峰塔,这个雷峰塔鲁迅笔下已经倒塌了。现在修的雷峰塔,在这个位置,那么就联想到白娘子同许

64、仙生了一个儿子,后来长大了,勤奋学习就考上了状元。到这个地方来祭母亲,感动了上苍,就把白娘子也放出来,一家团聚,这是中国人所希望的大结局,很欢喜的。有这个雷峰塔,你就想到这么多故事,给你产生一些联想没这事很有意思的。我们再看一下,到了苏州就有虎丘,虎丘原来有一个寺庙叫云岩寺,那上面有一个塔,今天已经很斜了,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还要斜。现在封起来了,是不让游人来接近。到哪些地方,你就想到了还有故事,还有传说。大家看到的这个大的场子,是石头的,这个叫什么呢,叫千人石。说的是魏晋南北朝的时候,有一个佛学家叫竺道生,他曾经在这个地方讲学、讲法,就是在这个地方,曾经聚集了一千人的地方,来听他讲佛法,后来被

65、禁止了,他就对着这些石头、木头来讲,有这样的传说。那么接下来呢,大家看到的这几幅图片,都是表现这个地方。这里呢就是旁边有一个小水池,叫白莲池,旁边就有一块石头,是有来历的,叫点头石。为什么叫点头石?这个不起眼的石头,增加了游人的兴趣,你去探究一下是什么啊?它是竺道生在那里讲法的时候,那不是空对着一些石头啊、木头啊、树啊来讲吗,讲得顽石都感动的点头。所以就有这个点头石。你在这里一想到这样的传说,那就增添你的丰富的想象力和观感。这是中国古典园林为什么那么吸引人,这也是原因之一。它有故事啊,容易引发你的联想啊。再看这个是莫愁湖,南京古代的金陵,六朝古都有很多很多故事,有很多很多的传说。你看就一个著名的莫愁湖,就有很多故事、很多传说。传说洛阳有一个少女叫莫愁,远嫁江东卢家,姓卢的一个富户人家。这家后来就迁到南京的一个湖,叫石城湖,原本不叫莫愁湖,叫石城湖。因为莫愁住在湖边上,莫愁很善良,助人为乐,经常帮助别人做好事,所以很受人们的喜爱。莫愁死了以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愿意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