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赋悲剧色彩探究论文

上传人:靓*** 文档编号:54738255 上传时间:2022-02-1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7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屈赋悲剧色彩探究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屈赋悲剧色彩探究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屈赋悲剧色彩探究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屈赋悲剧色彩探究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屈赋悲剧色彩探究论文(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页码:第1页共8页编号:屈赋悲剧色彩探究论文摘要:屈赋表现出的悲剧色彩,不仅是屈原个人遭遇不幸,理想破灭的 悲剧的再现,它还是整个楚国、楚民族悲剧意识的集中体现。楚部族从其建立起, 就长期受北方所谓正统王朝的歧视和讨伐,这种歧视和偏见刺伤了楚民族的心灵, 促成了民族悲剧意识和优惠意识的产生。关键词:屈赋悲剧色彩;中原歧视;楚民族悲剧意识屈原作品具有浓厚的悲剧色彩,究其原因,多数论者认为是屈原不幸 遭遇所致,笔者以为这种解释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本,屈赋表现出的悲剧色彩,不 仅是屈原个人遭遇不幸,理想破灭的悲剧的再现,它还更是整个楚国、楚民族悲

2、剧意识的集中体现。我们可以在楚国历史文化中找到这种悲剧色彩的源头,并在 屈赋中看到它的彻底爆发。而其中,中原歧视和讨伐挥之不去是最主要的因素。楚部族从其建立起,就长期受北方所谓正统王朝的歧视和讨伐。其历 史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殷商时期。楚与殷皆来自东方,应是同族,但 楚其时尚为一个弱小部族,在与殷的交往中,常常是遭受欺凌。诗商颂殷武 云:挞彼殷武,奋伐荆楚,“维女荆楚,居国南乡。当时的荆楚虽然与后来 的楚国所指不同,它“应为泛称地名之辞,商师伐荆楚,指其征伐居于荆棘楚木 茂密之地的方国或部族,但楚国已在其中了。荆、楚为地名,皆含微小之意义。 今文家公羊、谷梁以为贬称。公羊庄公十年:荆者

3、何?州名也。州不 若国,国不若氏,氏不若人,人不若名,名不若字,字不若子。且荆、楚也本 贱木,故芈姓部族以楚为国名后,歧视之义已含其中了。后人也还常抱有此态度, 朱熹诗集传曰:“盖自盘庚没,而殷道衰,楚人叛之,高宗挞然用武以伐其第1页共8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页码:第3页共8页国。人其险阻,以致其众,尽平其地,使截然齐一,皆高宗之功也。易日, 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盖谓此欤。“苏氏日,既克之,则告之日,尔虽远,亦 居吾国之南耳。昔成汤之世,虽氐羌之远,犹莫敢不来朝,日,此商之常礼也。 况汝荆楚,曷敢不至哉。在朱熹看来,楚不朝殷,简直是胆大妄为。况汝荆

4、楚, 曷敢不至哉之歧视语气和态度已极其强烈。第二阶段是西周时期。周初,“成王盟诸侯于歧阳,楚为荆蛮,置茅施, 与鲜卑守燎,故不与盟(国语-晋语),当时楚国连盟会都不能参加。周公封 有功之臣,齐,王舅也;晋及鲁、卫,王母弟也。楚是以无分,而彼皆有(左 传,昭公十二年)。虽楚也被封以子男之田,但那只是一种形式,实质性的分 封是不可能的。中原之人不但称楚为荆楚,还加蛮或夷,而称楚蛮、荆蛮、蛮夷。春秋鲁庄公十年(楚文王元年)载:秋七月,荆败蔡师于莘,以蔡侯献舞归。 注云:楚辟陋在夷,于此始通上国,然告命之辞犹未合典礼,故不称将帅。 乂二十三年,荆人来聘。注云:不书荆子使某来聘,君臣同辞者,盖楚之始 通

5、。未成其礼。他们指的典礼、礼,当然是周礼,即宗法制度。楚人的制度、 言行皆与之不合,故在他们看来是“辟陋,楚仍是一个蛮夷之邦。到战国时,孟 子还骂楚人许行是南蛮鸠舌之人。周王朝统治阶级思想的偏见和高高在上的心理 同时导致了南北间儿百年不断的战争和对峙。周初,楚人就遭到了征伐。逸周 书作雒解云:周公立,相天子。三叔及殷东徐奄及熊盈以叛,.凡所征熊盈 族十有七国。史记周本纪说: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索隐云:“昭 王南伐楚,涉汉中流而没。初学记卷七引纪年云:(周)昭王十九年。 丧六师于汉。可见昭王南伐,实在是周楚之间一场你死我活的南北战争,结果 周昭王丧其六师,连性命也丢在汉江里。昭王这次失败,

6、影响极为深远,以至三 百年多年之后,齐桓公率师伐楚,仍以“昭王南征不复作为借口。昭王之后,继 之而起的穆王也曾伐楚,同样遭到惨败。之后周宣王曾大举伐楚,诗经采芭 就是歌颂宣王南征的。诗云:“蠢尔荆蛮,大邦为仇。“征伐狼猊,荆蛮来威。 对楚人的敌对态度显而易见。诗人用极其壮丽的诗句歌颂宣王大将方叔的军威, 然而周师最后仍然是失败的。国语,周语上说:宣王既丧南国之师。韦昭 注:南国,江汉之间也。史记,周本纪也有相似的记载:宣王既亡南国 之师,乃料民于太原。宣王上距昭王约两个世纪,可知在西周时代,周楚长期 对立,并多次发生大规模的战争。而且胜利者总是楚国而惨败的是周王朝。第三个阶段是东周。总的说来,

7、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各诸侯国相互 征战、兼并最为激烈的时期。他们时而结盟,时而断盟,一时是友,一时是敌, 一切皆以自身利益和存亡为前提。但在这纷繁复杂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到,中 原各诸侯在春秋时结盟最多,而且多数是为了对付楚国。前680年,楚文王十年, 伐蔡,周大夫单伯与齐、宋、卫、郑会于邺;前678年,楚文王十二年,楚始攻 郑,齐、鲁、宋、陈、卫、关B、许、滑、滕之君会盟于幽;前657年,楚成王十 五年,齐、宋、江、黄再次会盟,谋攻楚;次年,齐桓公会鲁、宋、陈、卫、关B、 许、曹之师进兵攻楚;前632年,晋军七百乘与宋、齐、秦之师破楚军于城濮, 次年因郑亲楚,晋与周及齐、鲁、宋、秦、陈之大夫

8、盟于翟泉,谋攻郑。类似的 较大规模的盟会还很多,楚几乎都被排除在外。楚的强大造成了威胁是他们结盟 的一部分原因,但主要原因应是他们对周礼、宗亲观的看重,他们把北方诸邦国 看成自己人,而把楚看成外人加以歧视和排斥。春秋时期的结盟很大程度是出于 此种原因。到战国中后期,秦强,已经威胁到中原诸国的安全,楚才成为了他们 联合的对象,因为此时生存已经远远比道义重要,但楚更多的是被作为挡箭牌使 用。汉以后的许多政治家还持这种偏见。汉书,严助传载淮南王上书云:自 三代之盛,胡越不受正朔,非强弗能服,威弗能制也,以为不居之地,不牧之民, 不足以烦中国。公羊僖四年日:“楚有王者则后服,无王者则先叛,夷狄也, 而

9、病中国。这与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所言蛮夷喜叛,劳师之役,不如 弃之如出一辙,置夷蛮于中国之外。通观楚国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原诸国对楚民族基本上是在心理上加 以排斥、歧视,在军事上加以全力打击。这种歧视和偏见刺伤了楚民族的心灵, 促成了民族悲剧意识和忧患意识的产生。它也大大地刺激了楚民族,特别是楚国 的上层人物,使他们在心灵受创伤之时,更加热爱祖国,以坚决的态度和更强的 实力去征服诸国,以此来对抗中原的歧视,楚人自称蛮夷也是一种无声的抗议。 同时这也激发了他们的斗志和不服输、勇于开拓进取、想象的品质。楚民族构建 的楚文化元可争议地成了长江文明的核心,它显示出了自己独有的风格:博大的 包容精神,

10、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思辩怀疑和否定批判的精神,超越规矩的创新 精神及铺张扬厉的感情色彩。总而言之,这是精神文化方面的楚式、楚派、楚 风。而这无疑是屈赋艺术精神得以生存的沃土。如上文所述,楚从其发祥开始,就被自认为是正统的中原国家歧视。 周人甚至认为楚人非我族类,把他们排斥在中国人之外,且屡加侵伐。南北两 个政权对峙几百年,也相互争斗了几百年。这对整个楚民族的心理、精神影响是 巨大的,它严重地挫伤了楚人的自尊心,也激发了他们的民族忧患意识。这种长 期的民族忧患意识在楚民族的集体意识中逐渐地沉淀下来。楚强,从守燎人一跃 而成霸主,调令诸侯,问鼎中原,楚人曾为此欢心鼓舞。但中原仍抱偏见,联合 侵犯随

11、时发生,以至于楚武王自称蛮夷以抗中原。这可以说是楚人的愤慨之语, 也折射出楚人自尊心备受打击后无可奈何的心绪。楚人极力推崇祝融、盥熊等先 圣,屈原也把祖先推到高阳氏,这或多或少可以看作是楚人对心灵备受打击的补 偿。它更有助于我们理解楚成王何以因“夔不祀祝融、鬻熊而灭同姓之国了。左 传宣公十二年教晋大夫栾书的话:楚自克庸以来,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 于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日、戒惧之不可怠:在军,无日不讨军实而申儆之于胜 之不可保护、纣之百克而卒无后,训之以若敖、蟒冒箪路蓝缕以启山林。箴之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从中可以窥见楚人在卓绝的创业、光辉的战绩深处, 有幽深沉重的忧患一一悲剧意识的闪动。楚

12、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也是促使楚民族悲剧意识形成的突出原因。楚自立国以后,历史上无大暴乱,但上层统治者内部夺权的现象,在春秋战国间 最为激烈。笔者仅据史记楚世家和姜克夫先生屈原事迹续考中的楚世 系图统计,从熊延弑君并代立开始,至哀王被袭杀,有记载的君王共24位,而 发生重大变故的君王约有15位,重大事件二十多起,其中发生弑君情况的竟达 10次。如果加上左传等文献的记载,数字还会更大。此为楚政治上的一大 特色,也是它灭亡的主因之一,同时它还为楚人的文化积淀中涂上了一层悲剧色 彩。这种由多个因素促成并在民族文化中积淀下来的悲剧意识,在屈赋中表现出 来是偶然也是必然的。屈原的家世、身份、地位以及学识等

13、多种因素使他有条件 和可能把原本属于民族的东西通过艺术表现出来。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 中说: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婀 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待宾客,应对诸侯。王其任之。 姜克夫先生通过详细考证,认为屈原乃楚武王之后,左徒一职,地位甚显,仅次 于令尹。从他们的论述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出几方面的信息:作为楚之同姓,曾 任三闾大夫,乂“博闻强志,因此对楚国、楚民族的历史文化相当熟悉;屈原是 楚国统治集团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政治才能突出,他对楚国当时的处境看得很清 楚;他还是一个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的政治家、诗人,情感丰富。这些因素使他把 整个楚民族

14、沉淀下来的悲剧意识用楚地特有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成为了可能,而 楚国当时不正确的用人和对外策略导致国势衰退的悲剧以及诗人自己的悲剧命 运,乂使这种可能得以实现。因为在当时,随着秦国的强大和诸侯局势的变化,内忧外患很快让楚 国从神坛跌落。楚怀王是楚民族命运的一大转折点,进入怀王后期,楚人引以为 豪的强大成了永远的记忆,噩梦开始。屈原因谗见疏,先后被流于汉北、江南, 理想破灭。同时楚国一蹶不振,日趋衰亡。屈原个人的悲剧与国家的悲剧融为了 一体,它是属于个人的,也是属于整个楚民族的,这种悲剧更深沉,更典型,因 而它更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可以说它贯穿了屈赋所有篇章。初读屈赋,我们首 先被打动的往往是它奇

15、诡的想象,离奇的夸张和艳丽的诗句。稍熟后,就能在它 表面热闹和不拘束缚的描述中体会到屈原深深的悲哀。如离骚所言:“汩余 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舆,“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老冉冉其 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抒情主人公总是 以凄婉动人,充满无限悲伤的形象出现。一方面担心自己即将老去,不能为国家 分担忧愁,另一方面乂为仃姓生活的艰辛而痛苦流涕。诗人曾“滋篇之九腕兮, 乂树蕙之白8T,希望为国家培养人才,但结果却是何其失望和悲伤,虽萎绝其 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诗人乂上天人地追求理想,诉说痛苦,然帝阍“倚阊 阖而望予,于是诗人慨叹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闺

16、中即已邃远兮, 哲人乂不寤。一切皆告失败,在远游之际乂“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 诗人运用了瑰丽、丰富、壮观的艺术虚构。在超现实而乂更广阔的世界中,进一 步展开了尖锐的悲剧冲突。九歌相对欢快,但其中人神殊途,其间的沟通和 相见的艰难,自然而然地在人们普遍信神的心中投下悲剧的阴影。九歌湘夫人: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姨姨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主人公活动的 背景显得幽远而凄清,给人荒凉孤寂之感。少司命乃男巫迎祭女神之辞,夫 人自有兮美子,菰何以兮愁苦?少司命自有美子,而男巫为何乂愁苦呢?男巫道 出了原因: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日成。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教云旗。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

17、莫乐兮新相知。少司命与己“目成、新相知固人生至乐, 而出不辞、生别离亦人生最悲。越是分离越是执着,越是没有结果越是倾注 整个生命去热烈地追询。东君中的主人公是楚人最尊敬的太阳神,它光被天 下,威风八面,本应无忧无虑,可它为什么还会长太息兮将上,心低侗兮顾怀?天问、九章、远游等无不让观者心情凝重。故刘彦和辨骚云:骚 经九章,朗丽以哀志;九歌九辩,倚靡以伤情。“哀、”伤之情志, 应该说是很准确地概括了屈赋的一大特点。屈原个人的遭遇固然是造成屈赋悲剧色彩的直接原因,但乂决不能仅 仅用这去解释它的全部。我们可以说屈赋中抒情主人公邀游宇宙、叩天庭、求下 女的失败是屈原个人不幸遭遇的有意无意的再现,也可以认为九章是楚国后 期悲剧现实以及屈原个人悲剧命运的反映。但屈赋中众多神灵的忧伤、失落乂是 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也应该有屈原个人的因素,但我想造成屈赋这种风格的更深 沉的原因,应如前文所分析的,是楚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集体悲剧 意识的再现,它虽是远因,但它是根本性的,是整个民族的,它的影响也应更全 面更深刻。因此东君、湘君、湘夫人、山鬼等神的忧伤就不仅仅是屈原个人的了, 它已经包含了楚民族的集体情结。用它来解释屈赋中那种挥之不去,潜藏在每个 篇章、诗句中的悲剧意味似乎应该更合理。第7页共8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