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师用书(共21页)

上传人:b410****zcfj 文档编号:54728518 上传时间:2022-02-1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8.6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师用书(共21页)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师用书(共21页)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师用书(共21页)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资源描述: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师用书(共21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师用书(共21页)(2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三单元单元说明 本单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4篇课文,这些课文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古诗三首描绘了春节、清明和重阳节里人们过节时的情景,表现了相关中华传统节日的民间风俗;纸的发明介绍了纸的发明经过,告诉人们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赵州桥介绍了河北省赵县洨河上的一座著名石拱桥,重点介绍了桥的坚固,同时还介绍了桥的美观,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具体描绘了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街市,再现了古都的风貌和当时人们的生活情景。 本单元的语

2、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在三年级上册曾学习过“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三年级上册主要是从理解内容的角度提出的,这个单元主要是从学习表达的角度提出的。知道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一段话的具体方法,不仅能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而且也为学生进行“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习作实践提供方法上的引导。本单元在精读课赵州桥、略读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中都凸显了语文要素的学习。赵州桥设置课后练习引导学生体会第三自然段是怎样把赵州桥的“美观”写清楚的。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间几个自然段的写法。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通过例子帮助学生体会单元语文要素。 本单元安排

3、了“综合性学习”,这是教材中首次出现综合性学习栏目。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主要围绕生活中的传统节日展开,这个活动既和单元主题密切相关,又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适合在不同地域开展。在课堂上,学生阅读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章;在课余时间,和小伙伴们一起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多种方式了解传统节日,感受身边的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要求学生通过不同渠道,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并通过写过节的过程和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等方式,展示学习成果,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了解身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教材在第九课、第十课的课后以及语文文园地前安排了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提示,提示本单元综合性学习的活动内容

4、、活动方式活动途径和成果展示交流的方式,活动分为3个阶段:组成小组,分工合作收集资料;小组交流,讨论怎样进行学习成果展示;展示分享,用各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需要注意的问题。教学本单元,注意在引导学生学好课文的同时,重点指导学生开展好综合性学习活动。要处理好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的关系,合理安排综合性学习的课内交流时间。综合性学习活动时间主要安排在课外,课内学习交流时间可以安排45课时。在活动的开始阶段,可以结合单元导语的学习要求和第一个“活动提示”,让学生了解本次综合性学习的任务、要求,重在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和愿望,并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组建学习小组,指导学生做好活动分工的准备工作

5、,建议安排1个课时左右。 第二个阶段可以依据第二个“活动提示”,在活动的过程中,及时提醒学生适时交流活动的进展,讨论用怎样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并引导学生在必要时调整活动计划和方案,安排0.51个课时。成果展示交流阶段,学生可以用多种方式汇报、展示学习成果,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交流,并完成习作任务,可以用2.53个课时。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课文古诗三首21认识36个生字,读准7个多音字,会写37个汉字,会写50个词语。2能背诵、默写指定的古诗。抄写指定的课文段落。 3能根据要求提取段落中的重要信息,并对有关的现象或成因作出解释。4了解课文相关段落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

6、的。纸的发明2赵州桥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1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451能用不同方式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并记录这些节日的相关风俗。 2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目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3以适当的方式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4能对其他小组的展示活动作出评价,提出改进建议。语文园地交流平台21能回顾、梳理“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具体方法。 2能分享在曰常生活中自主识字的途径及成果,认识“税、档”等7个生字。 3能按活动的步骤,介绍某一手工活动的过程。 4能说出有关自然段的段式特点,并模仿写一段话。5了解、积累“文房四宝”等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四字词语。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日

7、积月累合计1314 9古诗三首教材解析 本课由3首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组成,这3首诗都描述了人们过节时的情景。 元日的作者是宋代诗人王安石:这首诗描写了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大致的意思是:人们在一片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前两句紧扣题目,写出春节人们放鞭炮、畅饮美酒热闹欢乐的节日气氛。后两句紧接着上两句的欢乐气氛,用早上的太阳象征无限光明的未来,用“新桃换旧符”的习俗,表现出万象更新的景象。按照古代的习俗,正月初一清晨人们会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挂在门上,用来辟邪和祈求平安;全家还要喝屠苏酒,有的地方

8、还会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希望能驱邪和躲避瘟疫。清明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在清明时节,孤身行路时的感受和心情。大致的意思是:清明节这一天,细雨纷纷:赶路的人心里更加增添了一份愁苦,简直是失魂落魄。他向牧童询问附近哪儿有酒馆,牧童伸手指了指遥远的杏花深处的小村庄。前两句写出了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以及路上那些上坟祭扫人的心情。诗句中的“魂”指的是情绪、心情等,“断魂”说明“路上行人”的心中有着强烈的哀伤。后两句写“断魂”的行人,想打听一下哪里有酒家。因为他想歇歇脚,避避雨,顺便小饮几杯酒,暖暖身子,也借酒浇愁,暂时除去一些心中的烦忧。那么他是向谁“借问”的?能不能找到酒

9、家呢?“牧童遥指杏花村”揭示了答案,原来他是在向牧童问路。句中的“遥”是“遥远”的意思,可以理解成“远远地就能看见”,意思是行人顺着牧童手指的方向,可以看见远处的林梢,有酒旗招展:清明这首诗用十分平白的语言,流畅自如地描绘出生动感人的情景,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农历的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忆”是想念的意思。重阳节那天,王维独自一人在外,非常思念家人,于是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自然而真切地表达出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感:这首诗的大致意思是: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逢重阳佳节就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个而生遗憾之情

10、:前两句中“异乡”指的是他乡,“异乡”和“异客”两个词语凸显了诗人在他乡的孤独感;“倍”是“加倍、更加”的意思,用得非常巧妙,表达出他平日对家乡也是念念不忘的,只是在重阳佳节,加倍地思念亲人。诗人一开头就直接表达了自己孤身一人在他乡对亲人强烈的思念之情:后两句,诗人不再写自己如何思念家乡,而是把目光投向了远方,想象着家乡的亲人们都佩戴着茱萸登高,却发现少了一个人,他们该有多么遗感啊!好像他自己的孤单寂寞不值得一提,亲人们的遗憾更需要去关心。这种通过想象别人的感受来表达自己感情的写法,更加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教学目标 1认识“屠、苏”等7个生字,会写“旧、符”等12个字。 2有感

11、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清明。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教学建议 教学导入时,可以结合本单元“综合性学习”的学习要求,以“了解中华传统节日中的一些习俗,了解人们是怎样过这些传统节日的”为任务驱动,将课文学习与综合性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认识到课文也是开展本次活动的资源,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3首古诗都是有关传统节日的,学习方法可以迁移,教学时可以尝试由扶到放。重点指导元日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借助注释和插图阅读理解古诗的基本方法,然后按照学习元日的方法学习清明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三年级学生有拼音回生现象,尤其是“iu、ui、un”等容易

12、混淆的韵母,可以通过拼读“魂、酒”的音节,帮助学生复习巩固;“苏”是平舌音,“兄”是后鼻音,教师不仅要在初读时关注学生是否读准了这些生字的读音,还应在进一步的读文交流过程中不断帮助学生正音。“牧”是本课生字,在正文中标注了拼音,为避免重复,作者名中的“牧”字就没有注音。 识记“牧”时,可以让学生说说对“牧童”的理解,引导学生结合“牧”的偏旁“牜”,了解“牧童”就是放牛的孩子。“屠、苏、魂”可以组成常用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字义,比如“屠”可以组成“屠杀、屠刀”,“苏”可以组成“苏醒、复苏”,“魂”可以组成“灵魂、鬼魂”。 2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中左右结构的有9个,其中“旧、魂、借、酒、何、独、佳

13、”为左窄右宽的字,“欲、牧”则是左右同宽的字。写字教学可以有机地与理解课文内容相结合。比如,在引导理解“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意思时,让学生借助注释说说“旧符”指的是什么,并适时板书“旧、符”。板书时可让学生观察写好这两个字应该注意什么,重点指导“符”字,让学生说笔面笔顺,教师范写,通过板书引导学生看清字形结构。又如,在理解“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意思时,结合对“牧童”的理解,引导学生观察“牛”做偏旁时,第二个横要变成提,再通过教师板书,引导学生发现“牛”作偏旁时的笔顺与“牛”字不同。 本课部分字书写要点:符 上短下长。 “付”的左下竖稍短些,横写在横中线上,点写在竖中

14、线上。欲 “口”略向右上倾斜。 “欠”第三笔撇伸向“谷”下,捺向右下伸展。魂 左边的“云”要写得靠上一些。 “鬼”的长撇要舒展些,插到“云”的下面。牧 “牜”的最后一笔提要有力。第八笔捺稍长一些。 二、理解运用 本课教学可以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让学生总览课文,借助每首诗的第一个注释,了解这几首诗分别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使学生整体把握这几首诗的大致内容。教学每一首古诗时,可以让学生带着“古诗写了怎样的节日情景?”这一问题进行阅读,边读边思,把握古诗内容。 1借助注释、字典理解诗句的意思。 读懂诗句是感受古诗描绘的节日气氛、描述古诗涉及的节日风俗习惯的基础。课文中对有些字词作了注释,应放手让学生借

15、助这些注释理解诗句意思。诗句中还有一些字词没有注释,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也可以通过查阅字典了解它有哪些解释,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和课文插图选择适切的解释。比如,元日中“一岁除”的“除”;清明中“欲断魂”的“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独在异乡为异客”中的“异”,“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佳”。 2借助图画理解诗句的意思。 古诗存在省略内容的情况,这会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困难。如“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后一句就省略了主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出示正月初一清晨,每家每户在自家门前挂新桃符的图画。借助图画,学生就能比较容易地理解是谁在“总把新桃换旧符”。 在学习后两首古诗时,可以引导学

16、生思考:是谁在“借问酒家何处有”,是谁“独在异乡为异客”,又是谁“遍插茱萸少一人”?如果学生理解有困难,教师依然可以提供相关的图画来帮助学生发现、理解。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结合对词句的理解,说一说人们是如何过节的,以及过节时有哪些习俗,从而落实课后练习第二题提出的学习要求。 3多种形式朗读积累。 古诗教学应彰显朗读的作用,教学时应充分运用引读、范读、听录音模仿读等方式,通过朗读加深学生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加深对诗中情感的体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促使其在反复读的过程中做到熟读成诵。 为了帮助学生背诵积累古诗,教师还可以借助图画,让学生看着图画内容回忆诗句,采用为图画配诗句的方

17、法,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记忆诗句?再根据诗意选择适切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看着画背诵古诗。通过背诵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悟。教学资源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宋代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王安石的诗歌,不仅数量多达1500余首,而且很有特色,自成一家。他退居江宁以前所写的诗歌,多数属于政治诗。他把自己长期观察、分析社会现实的感受和渴望济世匡俗的抱负写进诗里,主要有感事河北民收盐酬王詹叔奉使江东访茶利害见寄兼并省兵等:这些作品,密切联系现实人生,内容比较充实;但议论过多、形象不够丰满。他的抒发爱国感情的诗篇

18、在他的政治诗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以咏史和怀古为题材的诗篇中也颇有传诵之作,如人塞送赵学士陕西提刑西帅阴山画虎图商鞅韩信范增二首贾生明妃曲等都是有感而发,寓意深刻。退居江宁以后的10年中,他一方面继续关心新法,写作歌颂新法成效的诗篇,如歌元丰五首元丰行示德逢等;另一方面,由于神宗对推行新法愈来愈动摇,自己的处境愈来愈困难,不得不借助佛理来解精神苦闷,哿隋山水,陶冶性情,写了大量山水田园诗,如南浦书湖阴先生壁江上泊船瓜洲等。在艺术上走着杜甫“老去渐于诗律细”的路子,在对仗、典故、格律上精益求精:又吸收了王维诗歌的取境之长,进一步增强了艺术美,其中不少是古今公认的佳作。有集本传世,一是临川先生文集本,

19、一是王文公文集本。 杜牧(803853),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诗、赋、古文均擅长,书画亦精。其诗歌成就尤高,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其五言古诗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纵横驰骋,感慨苍劲。代表作如感怀诗雪中书情郡斋独酌等,或直议朝政,或感时愤世,寄寓其爱国与怀才不遇之情。杜秋娘诗张好好诗并序,感慨女子的坎坷不幸遭遇,并借以抒发自己的落拓失意之情,为人传诵。其七言律绝,善于写景咏物抒情,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能于拗折峭健之中,时见风华流美之致,气势豪宕而情韵缠绵。如江南春绝句泊秦淮早雁山行九日齐山登高长安杂题六首题宣州开元寺水阁等均脍炙人口。咏史绝句,如赤壁题乌

20、江亭过华清宫绝句三首题商山四皓庙等,好为翻案文字,以议论见长,警拔精悍。其遣怀赠别等涉及冶游艳情之作,则是诗人放浪不羁、才人诗酒风流的性格与生活的写照。总之,其诗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故前人评其诗“雄姿英发”(刘熙载艺概)、“俊爽”(胡应麟诗薮)。 王维(约701761),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祖籍太原府祁县(今山西祁县东南),后随父徙家蒲州(治所在今山西永济西)。王维诗今存376首。在中国诗歌史上,他以擅长描写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著称。他的山水田园诗多表达流连山水的闲情逸致和闲居生活中的萧散情趣,喜欢刻画宁静幽美的境界:如山居秋暝写秋日傍晚雨后的山村,极其恬

21、静优美鸟鸣涧以动写静,渲染出春天月夜溪山一角的幽境。同是描写幽静的景色,也呈现出缤纷多姿的面貌,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等诗句,色彩鲜丽,而辋川集中的不少篇章则清淡素净。有些田园诗把农家生活写得非常平和宁静,将田夫野老写成悠闲自得的隐士式的人物,表现了他对闲适生活的喜爱。也有的山水田园诗气象萧索,幽寂冷清,流露出离世绝俗的禅意。明代胡应麟就称王维的五绝“却入禅宗”,又称鸟鸣涧辛夷坞二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诗薮)。不过,大部分山水田园诗所流露出来的感情是安恬闲静,而不是幽冷空寂。如竹里馆,不仅流露了离尘绝世的思想情绪,还表现了诗人沉浸在寂静境界中的乐趣。又如

22、新晴野望辋川别业赠裴十迪等,也流露出作者陶醉于山水田园中的愉悦、恬适心情。王维山水田园诗所刻画的幽静之境捕捉自然之美,具有某种净化心灵的作用,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和欣赏。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有改动) 综合性学习活动提示 本次“活动提示”提出了本次综合性学习的任务:了解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节日里有哪些习俗。学生学习了3首古诗,在对传统节目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要注意把学生引向身边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中华优秀文化的丰富多彩;让学生感受到,传统节日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教材用泡泡和表格的形式提示了活动的途径和材料的记录方式。教师应

23、组织学生根据泡泡和表格中的提示,说说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方式去开展活动,如何记录收集的资料。开展活动的途径和方式是多样的,可根据当地的教学条件,给学生提出恰当的建议,比如,可以通过询问长辈、图书馆查阅资料、看影视片、参观民俗展览馆、收集或制作实物等,了解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节日里有哪些重要习俗,并通过摘记、拍照、画图、写文章等方式,把了解到的内容记录下来。 这是学生第一次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在开展活动的方式方法上需要加以指导。本次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任务,教师要指导学生怎样选择活动伙伴,组成活动小组。在学生组成活动小组之后,教师需要指导各小组制订一个简单的活动计划,比如,打算了解哪方面的内容,哪

24、位同学负责哪一部分,计划用哪种方式开展活动,以及时间安排。可以设计一个活动计划表,做到分工明确,心中有数。教师对制订计划有困难的小组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帮助他们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 详细建议参见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部分。 10纸的发明教材解析 纸的发明叙述了没有纸之前人们用文字记录事件的不便以及纸的发明过程,说明中国的造纸术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课文开门见山,第一自然段直接点明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第二自然段简述了几千年前由于没有纸,人们用文字记录事件的不便。第三、四自然段介绍了纸的发明经过,从西汉时期的“用麻来

25、造纸”到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来造纸,极大地降低了纸的价格,满足了多数人的需要。第五自然段介绍了造纸术的传播路径,说明其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回应了开头。 课文围绕“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这句话展开叙述,简要介绍了纸的发明过程。文中多处运用表示转折关系的复句,例如:“这些竹片、木片用绳子穿起来,就成了一册书。但是,这种书很笨重,阅读、携带、保存都很不方便。”这些表示转折关系的句子强调了把字刻在竹片、木片上或写在帛上的不足,以及用麻来造纸的缺点,层层深入地记述了人们不断改进记录文字的材料的过程。此外,课文对数字的运用十分严谨,比如“两千多前”“

26、大约在一千九百年前”,因为造纸术的发明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没有确切的历史年代记载,所以课文使用了约数。教学目标 1认识“创、携”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累、鲜”,会写“术、伟”等12个字,会写“造纸术、伟大”等30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要求和提示,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4能解释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感受中国造纸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教学建议 本课教学可以先借助课后练习第一题的提示,让学生默读思考,提取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厘清课文叙述脉络,了解造纸术的发明传播过程:接下来联系把字刻在竹片、木片上和写在帛上的不足,以及用麻来造纸的缺点,说清蔡

27、伦改进的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课文中有一些词语较难理解,教师可在组织开展上述阅读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适时理解“创造、贡献、粗糙、改进、传承”等词语,将词语的理解与课文内容的把握有机融合起来。通过理解这些词语,帮助学生理解造纸术这一发明的价值和意义,促使学生深入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有9个。教学时应鼓励学生在读通课文的过程中,借助拼音自主识字,并通过小组内的交流互助,读准字音。教师可在后续的阅读过程中通过评价重点反馈易读错的字音,如“伦”字的韵母是un,不是en。 本课有两个多音字。“累”在本课读,是积累的意思,如“日积月累、长年累月”;读li时,

28、是接连成串的意思,如“果实累累”;读li时,是疲劳、操劳的意思,如“劳累”。“鲜”在本课读xin,是少见、少有的意思,如“鲜为人知”;读xin时,是新鲜、鲜明的意思,如“海鲜、鲜艳”。教学中应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多音字在文中的意思,进而读准它们的字音,学会通过字义确定字音。 生字“创”可以让学生通过查字典了解意思,“携”和“存”可以组成“携带”和“保存”来理解,通过词义带动对字义的理解。记忆“洲”的字形可与了解字义结合,“洲”是指水中的陆地,因此带有三点水旁。 2.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中左右结构的字居多,指导时应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伟、保、验、阿、洲、社”为左窄右宽的字,“约、欧”则是左右同宽的

29、字,通过辨析,把握好这些左右结构的字的特点。 本课还有些字容易写错,要提醒学生注意。如“录”下半部分不是“水”,“欧、洲”的笔顺容易出错。 本课部分字书写要点:录 上短下长,第四笔居中,第五笔是点,第六笔是提,第七笔是撇,第八笔是捺。册 左边、右边部分的笔顺依次是撇、横折钩,最后一笔是横,写得稍长一些,在横中线上。 存 首横不宜长,撇要舒展, “子”中横略向外伸展。洲 “州”的第一笔为点,第二笔为竖撇,竖撇和后面的两竖间距要均匀。 二、理解运用 1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初读课文,可以引导学生抓住第一自然段中“贡献”一词思考:课文选取了哪些内容来说明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引导学生

30、借助课后练习第一题的提示,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从而整体把握课文写了哪些内容。文中的这些信息都是显性的,提取的难度不大,可以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其静心默读,圈画内容要点。圈画后要进一步让其根据圈出的要点,练习用连贯的话说一说。 2词句段理解。 (1)理解关键词语,感受造纸术的了不起。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本课的“贡献、粗糙、改进、传承”等词语进行深入理解,通过关键词语的理解带动对课文的理解。理解这些词语可以分两步进行。首先让学生课前读文时,通过查字典或词典自主了解文中这些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养成借助工具书了解不理解的字词的良好习惯。接着,教学时再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

31、深入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将词语的理解融于课文的学习之中。 教学时可以抓住“贡献”一词,引发学生思考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有什么贡献。教学伊始,检查学生在自渎课文时对“贡献”一词的理解,即“对国家、公众所做的有益的事”。此时,教师可抓住“有益”提出问题:造纸术的发明究竟对国家和公众有什么益处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进一步阅读课文。 接下来抓住“改进”一词,引导学生体会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集体结晶。教师可以出示问题:“人们先后用了哪几种材质来记录文字?比较一下,后一种材质与前一种材质相比改在何处?进在哪里?文中蔡伦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一句中的改进,能否换成创造?”让学生在小组内

32、进行讨论交流。通过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改进”是指通过改变某些做法,使其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好的方面发展。而“创造”是指以前从来没有的,是从无到有的。通过结合语境对词语进行辨析,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词语的意义,提高联系语境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通过弄懂“改进”的确切意义,使学生明白造纸术的发明不是蔡伦一个人的功劳,而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不断累积的结果,从而深化对课文开头“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的理解。 (2)抓住关键语句了解造纸术能传承的原因。 在学生初步把握每个自然段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叙述每种书写材料缺点的句子,了解没有纸以前人们把字刻在龟甲兽骨上、铸在青铜上

33、、刻在竹片木片上的不足之处,以及西汉时期用麻造纸的缺点。联系这些语句说说只有蔡伦改进后的造纸术能传承下来的原因,从而将课后练习第二题自然融入阅读教学之中。教师应重视借助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进行有条理地表达。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自由练说,在集体交流时,更需引导学生认真倾听。教师应及时指导、规范学生的表达,使学生在表达过程中加深对纸的发明过程的了解,进一步感受造纸术对人类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3积累表达。 本课词语表中有30个词语,其中名词较多,如“造纸术、文字、西汉”,可以让学生归类抄写。其他的词语,如“保存、方便、满足、进步、伟大、影响”,可以让学生从这些词语中选择几个,结合课

34、文内容,连贯地说几句话?比如,学生可以选择“保存、方便、进步”等词语介绍造纸术为什么能传承下来,也可以选择“满足、方便、影响”等词语介绍造纸术的了不起? “资料袋”用非连续性文本的形式介绍了纸的种类,还介绍了再生纸和纸的发展趋势。教学时,可在引导学生了解造纸术对人类进步和文化发展的价值时,适时引入资料袋中的内容,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袋,感受纸的发明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造福了人类。教师还可鼓励学生课外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纸的分类和用途。综合性学习活动提示 本次“活动提示”是提醒学生对自己或小组前一阶段的活动做一个小结,并为成果展示交流作准备。学生综合性学习的第一阶段收集资料阶段已经结束,接下来将

35、进入到综合性学习的第二阶段?教师可以安排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一是交流组内成员课外收集到的有关传统节日和习俗的资料,二是要商量准备用怎样的方式展示活动成果。教师要给学生具体的指导,比如,怎么把收集到的资料分类;用什么方式呈现活动成果,如用卡板、图表。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收集到的材料,小组商量选定一种或几种展示成果的方式,如果材料不足,还需进一步补充收集资料:详细建议参见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部分。 需要注意的是,综合性学习活动第二阶段的学习内容虽然安排在本课后,但并不是说必须在本课教学后进行,也可以安排在第十一课教学后进行,因为第一阶段的活动需要有一定的时间作保证。 1 1赵州桥教材解析 赵

36、州桥这篇课文不但写明了赵州桥的位置、设计者、建造年代,更重要的是,把赵州桥的外形特点清楚地展现在人们眼前,然后讲这样设计的好处:减轻冲击力,节省石料。接下来对其设计的美观加以具体介绍,赞扬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全文结构清晰,可以分成3个部分,第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概述了赵州桥的地理位置、设计者及建造年代等相关隋况。第二、三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介绍了赵州桥坚固、美观的特点,是本文的重点部分。为了说明桥的坚固,课文先介绍了桥长和桥宽,以说明这样的桥在一千四百多年前是相当雄伟的。接着具体介绍桥的设计,强调这种设计是桥梁史上的一大创举。最后介绍这种创新设计的好处,道出了桥坚固的原因:课文又通过具

37、体描写桥面两侧栏板上雕刻着的龙,表现了赵州桥的美观。第四自然段为第三部分,总结了赵州桥的历史价值。 本文表述清晰准确,语言虽平实却充满情感。比如,用“没有”“只有”“横跨”写出了赵州桥的创新之一是在如此宽的河面上架设单拱桥,强调了桥的气势之壮,语句间充满了自豪;而“左右两边”“各有两个”不仅准确地写出了小桥洞的数量和位置,还写出了赵州桥的设计之巧,寥寥数语,就把赵州桥独特的设计清晰地呈现出来。又如,用“既又”这个句式简明扼要地阐述了4个小拱在设计上的好处,从而揭示了赵州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原因。第三自然段开头“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一句,既对第二自然段内容进行了总结,又总领了第三

38、自然段的内容。介绍桥栏上的雕刻时,课文运用了排比句,“相互缠绕”“相互抵着”“回首遥望”等词语把龙的各种姿态描写得栩栩如生,仿佛赵州桥就在我们眼前。 插图是赵州桥的实景照片,能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的独特设计。教学目标 1。认识“县、拱”等l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爪”,会写“赵、省”等13个字,会写“赵州桥、石匠”等20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第三自然段是通过列举桥栏上雕刻着的图案把“桥的美观”写清楚的,并正确抄写这一自然段。 4能用给定的词语向别人介绍赵州桥,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教学建议 教学本课前,如果有条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关于桥的知识,比如,桥有哪些种类

39、?世界上著名的桥有哪些?可以通过文字、图片或音像资料来获取这些知识。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围绕单元语文要素,抓住关键的词语和句子,比如,“创举”“赵州桥非常雄伟”“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与体会,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学习表达方法,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最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给定的词语介绍赵州桥。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要求认识的字中,前后鼻音的字和翘舌音的字比较多,教学时要注意正音。 “爪”,这里指鸟兽的脚。在这个义项上有两个读音,一个是zho,另一个是zhu。一般猛禽、猛兽的脚,如虎、鹰之类,多读zho;而小动物的有尖

40、甲的脚,如鸡、猫、鼠之类,多读zhu。在本课是龙的“爪”,所以读zho。 “安济桥”的“济”与“设计”的“计”是同音字,可利用形声字的规律对比识记。“济”的意思是“过河”,因此是三点水旁;“计”的意思是“主意”,与语言有关,因此是言字旁。教师还可以借助插图帮助学生了解“拱”的意思,让学生观察插图中桥的大拱洞的形状,直观理解“拱”字的意思。 三年级学习生字应重视识字习惯、态度的培养,要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识字。课内交流自主识字情况时,应通过师生、生生问的评价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识记字形,理解字义。 2. 写字。 本课可重点指导“省、匠、史、慧”等字的书写。“省”的下半部“目”容易写成“日”,“

41、慧”的笔画较多,“匠”的笔顺容易写错,“史”的笔画虽然不多,但要写端正并不容易。 写字指导可与阅读教学有机融合,l:L虫n,在教学课文第一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时,可适当指导书写“石匠”的“匠”,“历史”的“史”,以及“智”和“慧”这几个字。本课部分字书写要点:省 第一笔短竖要写在竖中线上,第四笔撇要长些。“目”要与上竖对正,中间两个短横之间的间隔要匀称。 匠 区字框略长,近长方形,“斤”的起笔撇为平撇,“斤”的大小要与外框相协调。最后一笔是竖折。 史 “口”要写得扁些,第三笔横要写在横中线上,撇、捺要舒展。慧 上中下结构,中间的“彐”要写得扁些,注意中间的一横不出头,下面的“心”写得扁些、宽些。

42、 二、理解运用 1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教师提出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问题: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赵州桥的?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阅读课文,小组交流阅读体会。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要让别人了解赵州桥,你觉得哪些内容是必须介绍的?组织学生交流,板书:设计者是谁?是什么时候建造的?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次默读课文,圈画词句,提取信息,从而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2词句段理解。 学生在初步把握课文内容之后,可以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抓住关键的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方法。 (1)理解“赵州桥非常雄伟”。 这是一个总起句,接着介绍了赵州桥的长度、宽度、建筑材料、形状特点等,都是围绕“

43、雄伟”展开的具体描写。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了解围绕一句话把内容写清楚的方法。 (2)理解“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 在理解课文时,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什么是创举?为什么说赵州桥是一个创举?”学生可以用查字典的方法,比较“创举”和“创造”的异同;也可以用举例子的方法说说对“创举”的理解。然后联系文中对赵州桥的描写,如,减轻冲击力,节省石料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并在理解这句话的同时认识到,以当时的技术条件来说,建造这样的桥是十分不容易的,况且赵州桥还是单拱的,就更加了不起。 (3)理解“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这句话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隐含的意思就是前面的内容讲了“坚固

44、”,下面的内容即将要讲“美观”。课文使用这样的表达方式使文章显得眉目清楚。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交流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在交流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时,不一定要求学生说出很深的道理,只要学生能够理解,这个句子既概括了前面的内容,又引出了下面的内容就可以了。 在学生理解交流“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话的过程中,要重点了解第三自然段是怎么把赵州桥的“美观”写清楚的。引导学生抓住“相互缠绕”“相互抵着”“回首遥望”“双龙戏珠”等词语想象画面,通过动作演示理解“缠绕”“抵着”“遥望”“戏珠”,从而感受这些雕刻的栩栩如生,进而理解课文是如何把桥的美观写清楚的。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进一步加深对这一段的理解

45、。 以上几个关键句子,不一定由教师提出来交给学生理解,可以鼓励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读书方法,在自主读书的过程中动脑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并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3积累表达。 本课词语大致可分成两类,一类是学生很熟悉的,可以自行识写的,如“中间、河面、流水、而且、水花”等;还有一类是需要教师稍加引导的,如“石匠、桥洞、双龙戏珠”等,这类词语需要根据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引导。比如,“石匠”,可以播放视频帮助理解,还可以让学生拓展说说其他带有“匠”字的词语;“桥洞”,可以结合生活的实例理解;“双龙戏珠”,可以借助图片理解。 课后练习第二

46、题,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绍赵州桥,介绍时尽可能用上“世界闻名、雄伟、创举、美观”等词语。开展这个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重组信息的能力,同时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使其通过语言实践活动进一步感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文化的自信心。课堂教学时可让学生分步练习,然后再将这两部分内容连起来完整地讲一讲。第一步,可在学生了解了课文如何把赵州桥的坚固写清楚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介绍,推选一名同学做导游,向大家介绍赵州桥的设计;第二步,在了解了课文如何把赵州桥美观的特点写清楚后,同桌互相练习介绍。最后全班交流,组织学生面对全班讲述时,应注意引导其他学生认真倾听,要求学生听一听讲述的同学是否用上了

47、“世界闻名、雄伟、创举、美观”这些词语,以及语句是否连贯,态度是否自然、大方。 课后选做题旨在引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就“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交流。提示学生找到资料后,要从中提取有用信息,用几句连贯的话向别人介绍。教师可通过评价手段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教学资源 赵州桥简介。 中国古石桥。位于河北省赵县,跨越汶水。建于隋开皇十五年至大业元年(595605),初称赵州石桥,后称安济桥,俗称大石桥。为隋朝匠人李春(生卒年不详)所建。赵州桥是世界现存最早、跨度最大的空腹式单孑L圆弧石拱桥,全部用石灰石建成,全长50.83米,净跨3702米,矢高723米,桥面宽9米。拱由28券(窄拱)并列组成

48、。券的每块拱石厚度约为103米,长约l米;宽度在拱预为025米,部分拱石在趋近拱趾处逐渐放宽。在拱券之上,压有一层厚度为o16-03米的护拱石(又称眉石或伏券)。并列券在券面上每隔一段距离设有铁拉条和钩石。采取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并列石券受载时不致解体。在大拱圈之上,每侧设两个小拱,以减轻桥的自重并增加泄洪面积。桥台采用明挖基础,建在亚黏土层上,由于桥位良好,基底应力合适,虽在1400余年中经受多次洪水及地震,桥至今无大变动。明代以来先后有8券外侧拱圈坍落河中,1954-1956年修整如新,其余20券则仍是隋代原物。赵州桥结构上开创世界敞肩圆弧拱的先例,建筑造型和装饰技术亦为上乘精品。原桥石工制作

49、精良,拱券龙门石上刻有吸水兽,栏板望柱刻有“蟠绕如擎踞”的龙形浮雕,若飞若动。1991年被选为“国际历史土木工程里程碑”“世界著名古石桥”,均于桥头立碑纪念。 (诜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 12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材解析 这篇课文介绍了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课文通过对画上人物、场景等细节的介绍,诠释了清明上河图能够名扬中外的原因。 全文共5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对清明上河图作了简要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画面内容,目前保存的情况。只有3句话,所含信息量却很大。第二自然段讲述了画上的众多人物,三教九流无所不包。第三、四自然段是围绕“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这句话来写

50、的,第三自然段先概述画中的人物各有各的情态,接着在第四自然段中具体描写了桥北头的情景,突出了画作的“传神”。第二至四自然段集中说明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这是清明上河图能够名扬中外的根本原因。第五自然段点明清明上河图还具有历史价值。 课文的语言非常朴实,用白描的手法展现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连续运用排比句式,如“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如实地把画上人物及状态描述了出来。第四自然段是一段细节描写,通过对骑马人、两头小毛驴、站在桥栏杆边欣赏风景的人的细致刻画,展现

51、了画作的细腻传神。 课文插图是清明上河图的局部,对应的是课文第二至四自然段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教学目标 1认识“择、宫”等10个生字,读准“都、作”等4个多音字。 2能从第二至四自然段中选择一个自然段,说出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3能说出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能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教学建议 建议教师课前准备清明上河图的图片,有条件的也可以准备有关清明上河图的光盘或课件。 1抓住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教学时可以抓住课题中的“名扬中外”一词,从对该词的理解人手,联系学习提示的要求,使学生明确阅读这篇课文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一是要能

52、说清楚为什么清明上河图会名扬中外;二是能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向别人介绍这幅画。 2读文交流,完成学习任务。 要求学生静心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内容?通过阅读,你对清明上河图有了哪些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厘清课文的结构,知道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主要是围绕“画上有众多各行各业的人物”和“街市很热闹”这两个意思来写的。课文的文字非常生动。可以一边读课文,一边看图画,并随着课文的描述展开想象,感受清明上河图的生动精致。 鼓励学生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试着用恰当的方式解决问题。比如,“作坊”是什么意思?可以用查字典的办法理解词义。又如,“一乘轿子”是什

53、么意思?可以观察画面理解。 在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之后,应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交流时间,交流各自读懂了什么。学生交流的内容,大都是对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了解,包括它的年代、作者、画面内容,以及历史意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重点交流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知道这3个自然段主要是围绕什么来写的,使学生在交流中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教师还可以借助课前准备的课件,增加学生对清明上河图的了解。 最后,引导学生当小讲解员,结合课文内容和对照相应的画面,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这幅名画。 3阅读中自主识字。 在教学中,择机指导学生读准本课生字的字音,重点关注“择”和“寸”,它们都是平舌音,学生不容易读正确。本课还有4个多

54、音字,“都市”的“都”,“作坊”的“作”,“一乘轿子”的“乘”,“马笼头”的“笼”。可以让学生通过查字典了解这几个多音字在文中的意思,引导学生根据它们在文中的具体意思确定读音。 在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时,可让大家对各小组读准生字词的情况作出评价。教师还可以随机请出小组成员,向大家介绍识记这些生字的方法,比如,“吏”可以用“减一减”的方法记,“使”字去掉单人旁;“贩”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记,在“反”字的左边加一个“贝”字,再让学生说说贝字旁的含义,从而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教学资源 清明上河图简介。 中国北宋风俗画作品。作者张择端。绢本,淡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清明”,

55、为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按民间风俗,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是祭扫先人茔墓。也有人认为此图“清明”指汴梁外城东郊的清明坊。但一般认为清明上河图是描绘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风光。开卷处画汴京近郊,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有往城内送炭的小毛驴驮队。渐次柳树成丛,嫩绿新发,行人往来,其中有踏青扫墓归来的轿乘队伍和长途跋涉的行旅。中段写汴河,巨大的漕船,或停泊于码头,或往来于河心,一片繁E景象。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横跨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巧,形制优美,宛如飞虹。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马行人,南来北往。一艘巨大的漕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紧张操作,引来了看热闹的

56、人群,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后段写市区街道,以高大雄伟的城楼为中心,两边街道纵横,房屋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廨等。各类商店经营着罗锦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等。另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等,各行各业应有尽有。街市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幼,各个阶层人物无所不备。 清明上河图写实性很强,时代气息浓厚。画面细节刻画真实,如桥梁的结构,车马的样式,人物的衣冠服饰,各业人员的不同活动等,描画具体入微,生动丰富,其反映社会生活和物质文明的广阔性与多样性,有着文字难以巷代的文献史料价值,是了解12世纪初中国中原城市生活极其重要的形象资料。在表现手法上,

57、采用了传统的手卷形式,全图以不断移动视点的办法,即“散点透视法”来摄取所需的景象: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结构严谨。画中人物多达500余人,不唯衣着不同,神情气质也各异,而且穿插安排着各种活动,其问充满着戏剧性的情节冲突,其笔墨技巧,兼工带写,线条道劲老辣,与一般的界画大不相同。清明上河图无作者款印,根据卷后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张著的跋语,得知作者是张择端。卷后其他题跋诗文的尚有金代张公药、王磵、张世积,元人杨准,明代李贤、李东阳、吴宽、陆完、冯保等人,说明此图曾经被北宋、金、元、明、清内府和许多私人收藏过,是一幅流传有绪的名迹。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58、年版)综合性学习 中华传统节日教材解析 本次综合性学习围绕“中华传统节日”这个主题展开,要求学生在了解传统节日及其相关习俗的基础上,写一篇习作;同时还要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本次综合性学习贯穿整个第三单元教学。古诗三首和纸的发明课后的“活动提示”分别布置了本次综合性学习前两个阶段的任务:小组分工合作收集资料;小组交流收集到的资料,整理资料,并为展示作准备。在这两个阶段的基础上,进入综合性学习的第三阶段,即展示交流学习成果。 古诗三首课后的“活动提示”明确提出这次综合性学习的任务,对如何开展活动作了具体的指导。教材中的插图和泡泡提示了了解传统节日的途径,即可以看看日历,问问长辈

59、,查查资料等。“活动提示”还要求学生自由组成小组,共同商定准备了解哪些传统节日,通过哪些方式记录了解到的内容。教材提供了一个表格作为记录的样例,启发学生可以从节日名称、过节时间、节日的习俗等方面收集资料。 纸的发明课后的“活动提示”是对活动开展的过程指导,提示学生适时交流第一阶段的活动情况,整理收集到的资料并商量准备用怎样的方式展示活动成果。泡泡中的“爷爷给我讲了乞巧节的传说”“我收集了元宵节的灯谜”是举例介绍可以收集哪些资料;泡泡中的“我们小组打算制作关于中秋节的手抄报,还需要补充一些图片”是展示方式举例,并提示学生根据展示的需要可能还要有针对性地收集更多的资料。 本单元课文学习结束后,教材

60、安排对前一阶段综合性生学习的成果进行展示交流。展示活动有两项任务,第一项是个人学习成果展示,要求学生写一写自己家过节的过程或者节日里发生的故事,引导学生用文字记录自己的生活,从而促进他们对传统节日的了解。第二项成果展示重在集体合作,教材中的4个泡泡列举了一些展示的形式和内容,比如,可以通过做月饼、写春联、诵读古诗、讲述包粽子的方法等方式展示活动成果。最后对展示交流提出了要求,展示成果时本组的同学可以互相补充,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提问,最后还要评一评哪个小组活动开展得好。 教材这样安排,旨在通过为期两周左右的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人际交往等能力以及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同时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活动目标 1能小组分工合作,用不同方式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并记录这些节日的相关风俗。 2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3以适当的方式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4能对其他小组的展示活动作出评价,提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