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54509936 上传时间:2022-02-1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2.9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高二生物辅导(二)第二章一、反射与反射弧1、反射: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2、反射弧: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活动完成的结构基础,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可编辑范本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3、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一一神经元(神经细胞)4、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二、兴奋的传导1、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性导的,这种信号也叫神经冲动。凝内;兴奋部位一未兴奋邰隹(L)电源的流动方向膜外,未兴亩就位一兴奋器位刺盥产生(2)偌号过程.神经轩雉脾电位外正内负外负内正电位整电荷移动局

2、电而*兴街不断向前传导2、未兴奋区域的膜电位(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兴奋区域的膜电位(动作电位):外负内正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双向性4、传导特征完整性:神经纤维要实现其兴奋传导的功能,就要求其在结构上和生理功能上都是完整的。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兴奋即不可能通过断口;如果神经纤维在麻醉剂或低温作用下发生功能的改变,破坏了生理功能的完整性,则兴奋的传导也会发生阻滞。双向性:根据兴奋传导的机制,神经纤维受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能由受刺激的部位同时向相反的两个方向传导,因为局部电流能够向相反的两个方向流动。(双向传导)绝缘性:一条神经干包含着许多条神经纤维,各条神经纤维各自传导自己的兴奋而基本

3、上互不干扰,这称为绝缘性。传导的绝缘性能使神经调节更为专一而精确。相对不疲劳性:有人曾在实验条件下,用每秒50100次的电刺激连续刺激神经912小时,观察到神经纤维始终保持着传导兴奋的能力。因此与突触的兴奋传递相比,神经纤维是不容易疲劳的。突触结构完成。)5、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1)突触:神经元之间接触的部位,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部位突触小体与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而形成。突触小体:轴突末端膨大的部位;突触前膜:轴突末端突触小体膜;突触间隙:突触前、后膜之间的空隙(组织液);突触后膜: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2)过程:轴突一突触小体一突触小泡

4、一神经递质一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另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3)神经递质:是指神经末梢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它能作用于支配的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受体,从而完成信息传递功能。合成:在细胞质通过一系列酶的催化作用中逐步合成,合成后由小泡摄取并贮存起来。释放: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在突触间隙。结合:神经画逅过与突触后膜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而发挥作用。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对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发生影响,引起突触后膜电位的变化,从而完成信息的跨突触传递。失活: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很快就被相应的酶分解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递质被分解后的产物可被重新利用合成新的递质

5、。一个神经冲动只能引起一次递质释放,产生一次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神经调节能保持有序性是因为: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递质供体:轴突末端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递质受体: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递质作用:使另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4)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导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中的传导要_JL。(5)信号变化:突触间: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突触前膜:电信号-化学信号;突触后膜:化学信号-电信耳(5)传递特征:单向传导。即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导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传导,这是因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

6、,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发生兴奋性或抑制性的变化,从而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方式实质上是感受邕世季的刺激转变成电信号(局部电流)在传入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时电信号又转变为化学信号(化学递质)在突触中单向传递。化学信号通过突触传递到另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又转变为电信号化传出神经纤维上传导,所以效应器接受的神经冲动是电信号三、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1、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包括大脑、小脑、间脑(主要由丘脑和下丘脑构成)、中脑、脑桥、延髓。2、分级调节:(1)大脑皮层:最高级的调节中枢;(2)小脑:维持身体平衡中枢(3)下丘脑调节体温

7、、水盐平衡和内分泌的中枢:(4)脑干:呼吸、循环等活动中枢(5)脊髓:调节机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四、人脑的高级功能人的语言功能与大脑皮层的言语区有关: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受损伤,患运动性失语症;听觉性语言中枢:H区。受损伤,患听觉性失语症;视觉性语言中枢:V区。阅读文字;书写性语言中枢:W区。书写文字五、激素调节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它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2、概念: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的方式,这就是激素调节。3、腺体:由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构成,存在于器官内或独立存在的器官。(1)外分泌腺:分泌物通过导管排出,如泪腺、汗腺、唾液腺、胃腺。(2)内分泌腺;没有导

8、管,分泌物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里,如垂体、甲状腺。4、动物激素的种类化学本质激素名称产生部位生理功能氨基酸衍生物甲状腺激素(含碘)甲状腺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尤箕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肾上腺素肾上腺髓质增强心脏活动,使动脉收缩、血压升高。对物质代谢的作用在于能促进肝糖原分解,使血糖升高。多肽类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下丘脑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促肾上腺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肾上腺素抗利尿激素下丘脑(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垂体后叶释放)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的排出。催产素促进

9、妊娠末期子宫收缩。胸腺素胸腺促进T淋巴细胞的分化、成熟,增强淋巴细胞的功能,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蛋白质类生长激素垂体促进生长,主要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发育,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调节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促肾上腺素促进肾上腺皮质的合成和分泌肾上腺素催乳素促进乳腺的发育和泌乳。胰岛素卵巢月K岛B细胞促进血糖合成糖原,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局血糖素胰岛A细胞促进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升高血糖浓度。固醇类雄性激素肾上腺皮质分泌少量,主要由睾丸分泌。促

10、进雄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并维持雄性第二性征。雌性激素肾上腺皮质分泌少量,主要由卵巢分泌。促进雌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并维持雌性第二性征。孕激素卵巢促进子宫内膜和乳腺等的生长发育,为受精卵和泌乳准备条件。醛固酮(肾上腺盐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Na+)的重吸收和钾离子(K+)的分泌。(保钠排钾)糖皮质激素调节糖类、蛋白质、脂肪的代谢,促进蛋白质分解,加强糖异生;使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减少,故可使血糖升高。5、血糖平衡的调节(1)血糖的来路和去路三、激素调节的实例(一).血糖平衡的调节L人体中血糖的来源和去向正常情况下)注意:肝糖元

11、能分解补充血糖.而肌糖元则不能,肌糖元只供骨骼骨收缩利用,不分解进入血液。(2)血糖调节的相关激素激素生理功能病一跨低必穗的微东院岛素促进如根细胞对葡萄糖的提取和利用水逸蔺葡犍合成糖原?贮存干阡和肌肉中抑制糖异生,促进葡荀糖转更成脂肪储存阜脂肪如纹升志无卷映国血糖热促进阡糖原的分解、撼原异生可编辑范本肾上腺素保迸肝糖原分解成为葡萄燃*胰岛素氧化分解J肝糖元合成L转变为脂肪(3)血糖平衡中的激素调节(体液调节)血糖浓胰岛B度升高一细胞下丘脑血糖浓J肝糖元分解度降低一细胞一胰高血糖素F非糖物质转化L下丘脑-L肾上腺一肾上腺素T肝糖元分解血糖平衡既受到神经调节,也受到激素调节的影响,其调节是一种神经

12、一-体液调节。胰岛素是体内唯一降血糖的激素,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等都可使血糖升高。胰高血糖素增多促世胰岛素分泌,胰岛素增多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4)糖尿病人症状:“三多一少”:即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少。(5)相关激素间的拮抗作用和协同作用拮抗彳用: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空1。协同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相似坦I。6、反馈调节的概念及其意义(1)概念: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2)反馈调节有正反馈和负反馈之分。如果反馈信息对控制中心发出的信息具有减弱的作用,则为负反馈。如果反馈信息对控制中心发出的信息具

13、有增强白山,则为正反馈。7、甲状腺激素、性激素、肾上腺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下丘胞 31促甲状腺谢1素释放激素 :I垂体?促甲优腺激素::甲状腺:甲状相激素 1下丘胞f 促1生腺激素择过谢素:IL重体如-严I”出性腺激素( 通I产性聆(!I雌蛙热素.宇型素下丘胞.sII也肾上腺素释酸激素?II垂体(I促肾上腑素!I牌上腑!I|管上腺素 8、激素调节的特点(1)都是微量和高效的有机物。(2)通过体液运输,是体液调节的主要方式。(3)只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4)激素作用后被灭适需体内不断产生维持动态平衡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

14、输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1、体温调节:(1)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收_斑汗液分泌减少(减少散热)、骨骼肌紧张性增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增加(增加产处-体温维持相对恒72)炎热环境;而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力口、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无减少产热的途径)一体温维持相对恒定2、水盐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调节):2.水盐平衡调节机制图解饮水不足、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可编辑范本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厂V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L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

15、系:(1)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例如:甲状腺激素。第4节免疫调节一.免疫、抗原与抗体概述(一).免疫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通过免疫,机体能够识别“自己”,排除“非己”,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免疫调节是依靠免疫系统来实现的。(二)抗原1.概念: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2特点:异物性、大分子性、特异性3抗原的特异性取决于:抗原决定簇。(三)抗体(免疫球蛋白)1.概念:抗体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并且能与该抗原发生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2抗体的分布:主要分布于血清中,也分布于

16、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如乳汁中,所以新生儿在一定时间内可由于获得母体而7内的抗体而获得血豆3抗体的作用机理:抗体可以特异性地与抗原结合而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然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杀死。二.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 T免疫系统免疫细胞T(发挥免疫 作用的细胞)定义: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主要包括: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骨髓 吞噬细胞(包括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淋巴细胞- (位于淋巴液,血 液和淋巴结中)LB淋巴细胞 (在骨髓中成熟)免疫活性物质定义:由免疫细胞或其它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 用的物质。L主要包括网体、淋耳因子、溶菌酶等抗毒素/凝集素/沉淀素/溶解素等干扰素

17、/白细胞介素等三、人体免疫系统的三大防线:第一道:皮肤、黏膜X非特异性免疫第二道: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卜吞噬细胞_J第三道: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一特异性免疫四、特异性免疫抗原进入人体以后,有的被体液中相应的抗体消灭,有的则被相应的免疫细胞消灭。前者称为体液免疫,后者称为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由B细胞产生抗体游离于体液中将进入人体的抗原消灭的免疫方式细胞免疫:由T细胞将侵入人体细胞内部的抗原消灭的免疫方式2,体液免疫的过程:3.细胞免疫过程图解:宜接刺激记忆细胞吞噬细胞(处理)T细胞增殖分化记忆T细胞-二7*1效应T细胞沈应答与靶细胞结合(激活溶酶体酶)释放淋巴因子发挥

18、免疫效应工感应C阶段反应阶段效应阶段五、与免疫有关的细胞总结名称来源功能特异性识别功能吞噬细胞造血干细胞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原和抗体复合物B细胞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成熟)识别抗原、分化成为浆细胞、记忆细胞VT细胞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成熟)识别、呈递抗原、分化成为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V浆细胞B细胞或记忆细胞分泌抗体效应T细胞T细胞或记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V记忆细胞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识别抗原、分化成为相应的效应细胞V六、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1 .自身免疫病:如果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了损伤并出现了症状,就称为自身免疫病。常见的自身免疫病: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2 .过敏反应: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的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过敏反应的特点: .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一般不会损伤组织细胞; .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过敏反应主要与B细胞有关。3免疫缺陷病:机体免疫功能缺乏或不足所引起的疾病。分为先天性免疫缺陷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