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与经济短周期的联系

上传人:奇异 文档编号:54503912 上传时间:2022-02-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5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价格与经济短周期的联系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价格与经济短周期的联系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价格与经济短周期的联系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价格与经济短周期的联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价格与经济短周期的联系(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1我国经济周期的初步界定按照美国经济学家米契尔对经济周期的定义,每一个经济周期经历四个阶段,即经济扩张阶段、紧缩阶段、危机阶段和复苏阶段。体现在经济增长曲线上就是一轮波谷到波峰的循环过程。从图型上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已经经历了四次明显的经济短周期,时长为4-6年。这四次周期经济增长曲线变化明显,跌荡起伏清晰。进入1998年后我国进入第五次经济周期区间,该区间由于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经济增长曲线相对平稳,但周期自身的阶段性特点依然存在。第一次经济周期是改革开放后1978年到1983年,周期时间为6年,最高通货膨胀率为67,年度经济增长最快达到109,经济周期的波幅为5;第二次经济周期是1984年-

2、1987年,这次周期持续4年时间,最高通货膨胀率88,年度经济增长最快达152,周期波幅为64;第三次经济周期是1988年到1992年,周期时间为5年,最高通货膨胀率为179,该周期经济增长最快为142,周期波幅为101;1993年到1998年的第四次周期发生在党的十四大后,该周期通货膨胀率创纪录的达到的217,经济增长也高达14,周期波幅为62;这次周期我国政府第一次成功运用经济手段实现了经济软着陆。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在第五次经济周期来临时,经济没有再出现大起大落;第五次周期是尚未结束的经济周期,从1999年到现在,这次周期在政府宏观调控手段运用日趋成熟的情况下区间变长,增长曲线的波幅较小,最

3、大波幅仅为382007年经济周期达到波峰,经济增长为114。2008年后经济增长进入周期下行区间。为便于更好的说明物价与经济周期之间的相关关系,我们分两个层次对五次经济周期展开分析。21978年-1992年经济波动为价格改革买单1978年到1992年间我国经历了三次经济周期,物价与的相关系数为-0175343371,从上表来看,三次经济周期的相关程度并不一致,但都存在同样的负相关关系,按照相关系数理论,负相关意味和物价呈反方向变化趋势,即物价高涨时,增长缓慢;当物价稳定后,增速加快;这说明在这三次周期中物价成了经济增长的绊脚石,而导致这一经济现象与我国长达15年的价格改革有关。我国的价格改革采

4、取的渐进模式,从放开消费品价格到采取价格双轨制和调放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放开大部分投资品的价格,这个艰难的过程历经了15年。价格改革取得的成果就是1979年的在市场上有98的商品由国家定价,到了1992年国家定价的比例下降到2。同时,价格改革还导致了我国长期短缺的计划商品价格在改革后迅速上涨,尤其是消费品价格上涨幅度更大,膨胀的价格严重打压着市场需求。消费品价格上涨遏制了消费需求,根据供需原理物价上涨一方面会刺激供给,另一方面也遏制了需求。从需求来看,尽管改革初期大部分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是缺乏弹性但受制于人们有限的收入水平价格上涨还是导致了需求的整体下滑。从消费结构来看,耐用消费品需求回落的幅度更大

5、,但对低端商品需求的遏制效果相对有限。这里派生了另一种吉芬商品现象,由于收入原因价格上涨反而使人们对低端商品的需求进一步增加,致使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剧,这一点在1978年到1987年的两次经济周期体现的比较明显。另一方面消费品价格上涨不仅没有刺激供给,一定程度还遏制投资需求。原因在于消费品价格和投资品价格的改革进程并不一致,由于国家防止投资品价格上涨过快会对经济造成冲击采取了相对缓慢和曲折的改革步骤,消费品价格放开的步伐快于投资品价格。消费品的价格上涨使消费品供给部门增加投入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膨胀,但这种繁荣却十分短暂,因为消费品价格上涨并没有让投资品生产厂商得到实惠,仍然受制于国家计划价格调

6、配的投资品部门积极性难以调动,他们单方面成了消费品生产部门廉价原料提供者,于是消费品价格上涨反而导致生产部门的投资需求萎缩。国内物价快速上涨导致国内产品成本居高不下,一定程度遏制了出口需求。同时由于我国处于原始积累阶段大量商品依赖进口,进出口需求极不平衡。从数据上看1978年贸易出口额为97亿美元,进口额108亿美元,贸易逆差为11亿美元,到了1985年出口额273亿美元,进口额423亿美元,贸易逆差高达150美元,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价格改革基本完成,贸易逆差才大幅下滑。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贸易顺差。基于以上分析,1978年到1992年发生的三次经济周期,物价上涨事实上阻碍了经济的增长,当国

7、家通过行政指令控制物价后,市场需求重新得到释放使经济增长得以恢复,这就是为什么前三次经济周期与物价负相关的主要原因。当然从相关系数值来看二者之间的相关程度十分有限,这说明价格改革只是导致1992年以前我国经济大起大落的原因之一而不是全部原因,那么我们换一个角度理解,这十五年我国的经济剧烈波动其实是在为经济改革也包括价格改革的成本买单。31992年后物价和经济波动存在显见的正相关关系第四次经济周期从1993年开始就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市场经济雏形的形成和人们极度膨胀的预期。从政治层面来看,十四大的召开明确了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方向,这如同给经济预期注入的一剂强心针;从经济层面来看

8、,首先是由于我国价格改革在1992年基本完成,90以上的商品由市场定价,价格已经成为调配社会资源的核心和基本的杠杆;价格放开后真实的需求释放出来,供需严重失衡导致价格快速上涨有力的刺激了市场供给;其次是由于改革的深化,市场体系基本得以建立,尤其是市场主体随着改革自由度得到很大提高,这大大增长了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最后是政府调控经济的方式有了很大转变,对经济的行政干预和指令性计划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广泛使用的经济手段和间接调控,尽管调控方式的转变不能使市场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却让物价和经济增长的变化和起落更加平稳,因此这次经济周期一开始就表现出经济过热的状况。同时这次经济快速膨胀也是以物价上涨为

9、信号的。物价警示从1992年就强烈的显现出来,1992年我国物价增幅从34快速蹿升到62,增速快了近一倍。在物价的刺激下1992年经济增长比1991年也快了5个百分点,达到142;进入1993年后物价和经济增长仍然高温不退,继续显现双膨胀。到了1994年增长达到创纪录的214,经济也以两位数的幅度狂奔。高物价伴随高增长,宏观经济的温度到了沸点。1994年国家开始给高速前行的经济踩刹车,采取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到了1997年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物价回落,增长放缓,第四次经济周期以经济软着陆结束。第四次经济周期历经5年时间,5年的高速发展彻底扫清了残余的短缺商品,结束了短期经济时代,5年时间也让宏观

10、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商品从供不应求到供过于求,物价开始出现下滑,加之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对出口的冲击使我国经济显现衰退迹象。物价低迷、增长乏力是第五次经济周期开始的标准。1998年到2002年我国的物价增长几乎为零,但经济仍然保持8左右的增长幅度,表面上看我们实现了低通胀高增长的理想状况,但事实上低迷的物价已经使经济失去了基本的动力。真正经济增长的推手却是政府的赤字政策,98年到2002年我国财政赤字累计达13000亿元,这还不算地方政府的赤字,五年间政府为弥补投资需求不足共投入长期建设国债8000多亿元,而仅国债对的贡献率平均每年都保持两个百分点,占了增长的25,经济增长严重依赖政府

11、投入。5年持续的低物价再次让宏观经济供需结构发生转变,2003年粮食价格上涨终结了我国疲软的经济,能源价格、原材料价格在其后几年相继上涨,并有力的刺激了投资需求。2003年到2007年间我国经济在生产价格的驱动下增长势头迅猛。第四次和当前的第五次经济周期,物价与经济增长的正相关关系是显性的和明确的。4结论和启示1在市场经济改革未完成之前,物价的过度上涨会严重制约经济增长。1978年到1992年的十五年我国历经三次经济周期,这15年是我国全面实施市场经济改革的15年,同时也是推进价格改革的15年,15年的价格改革导致物价大起大落牵制着经济增长的跌宕起伏,周期曲线清晰的反映出这一事实。其间每一次价

12、格放开都会导致物价大幅上涨,上涨的物价拖累了经济增长,行政指令控制物价后经济出现恢复,这一周期变化的循环模式体现在价格与增长之间的负相关系数中。通过第二章节的分析可以看出这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尚未完成,价格无法成为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杠杆,物价上涨只能带来成本的上升,而不能让生产者享受物价上涨带来的收益,因此物价上涨制约着投资、消费和出口需求。2 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经济中托宾效应明显。1992年我国价格改革基本完成后,市场经济的雏形显现出来,价格成为了调配社会资源的基础性工具。经济增长在价格的指挥棒下收缩和膨胀,正相关关系表现突出。美国经济学家托宾为这种经济现象做出了解释。托宾认为当货币供

13、给增长率增加引起温和通货膨胀时,持有货币成本上升,增加了资本作为价值储藏的相对吸引力,人们将调整自己的资产组合结构资产相对构成会转向资本进而促进经济增长。这种通货膨胀率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被称为托宾效应。托宾效应很清晰的说明了物价对经济增长存在促进作用。尽管这种论证缺乏阶段性的深入,而且托宾效应也不能全然说明我国的物价与经济周期的情况。但托宾效应从一定程度给物价推动经济增长提供了理论支持。从1992年到1997年的第三次经济周期来看,我国经济处于卖方市场下的总需求驱动阶段,此时出现价格膨胀,将形成供给冲击,并且形成投资和获利预期,名义利率、工资和价格等名义变量的活性增强,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

14、的扩张,从而加速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该阶段也是我国经济处于资本快速积累、社会消费受到压抑的发展阶段,通货膨胀也是长期实行高积累政策的结果。当高积累转化为投资需求,必须通过适度价格膨胀,才能完成积累转化为投资需求这一过程;1998年后我国经济呈现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阶段,价格的持续低迷直接作用一方面是大幅降低供给,但对需求的刺激却十分有限,特别是消费缺乏弹性的低端商品,低价格并没有带来高需求,而弹性较大的大宗商品的降价预期导致持币待购现象严重,严重打击价格走势。供给减少,需求增长缓慢牵制着经济增长。此时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作用效果明显。2003年后连续几年的低水平供给和低物价使宏观经济供需结构再次被打破

15、,财政政策的持续性进一步加剧投资品的相对短缺,加之收入分配结构和消费品结构的升级和变化,新一轮的投资热情被激活,投资品价格上涨使供给快速增加从而带动经济增长。托宾效应以新的形式发挥其作用。3 托宾效应发挥的必要条件温和的通货膨胀。在探索物价与经济周期的相关关系的过程中,特别是对第四次和第五次经济周期的分析,我们看到了物价上涨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物价的上涨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受一定范围限制,也就是说温和和轻微的物价上涨明显的促进经济增长,但当物价上涨超出一定程度后反过来会成为经济增长的障碍。以我国第四次经济周期的实例来看,1992年物价上涨到64,对经济产生的促进作用最大,当年经济

16、增长达到141,但到了1993后物价继续大幅上涨,但经济增长却开始回落,到了1995年在物价上涨近一倍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却回落了近2个百分点,物价对经济增长的托宾效应开始失效。当前第五次经济周期同样如此,当我国经济在2003年摆脱通货紧缩困扰后,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有力的促进了经济的复苏,2004年物价上涨到39,经济增长也连续两年达到10以上。这种良性的促进关系到了2007年达到最高峰,经济增长达到10年来创纪录的114,但到了2008年上半年物价上涨超过一定幅度后其对经济的牵制作用显现出来,2008年2月物价上涨近8但经济增长同比却下滑了近一个百分点,经济滞涨若隐若现。温和的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是

17、有益的,但通货膨胀达到一定程度后会反过来制约经济增长。究其原因这与市场主体理性预期有关。当物价开始缓慢增长的时候,并没有迅速的反映到生产的成本中,特别是人力成本中,也就是说成本增幅没有利润增幅大。投资者能够在物价上涨中受益,加之物价上涨给投资者带来了未来利润趋好的良性预期,于是投资者会加大投入,供给增加带来经济加速。但随着物价进一步上涨,人们对高物价的理想预期会迫使投资方增加人力资本的投入从而导致成本的上升,成本上升会抵消物价上涨带来的好处,甚至超过这种好处。这样投资萎缩,另一方面人们收入随物价上涨得以提高的部分不可能短时间的得到控制,于是经济可能陷入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状态。市场经济条件下,

18、对物价的控制很大程度是对经济增长的控制。宏观调控部门要把握好调控力度,当物价开始发挥托宾效应,经济出现过热迹象的时候,宏观调控部门锁定物价,把物价控制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以我国两位数的经济增长速度来看控制在6以内比较合理。如果把调控目标锁定在经济增长上,就有可能导致全面银根紧缩,矫枉过正;当物价上涨的幅度突破宏观调控目标,意味着经济进入下行区间。这将是考验宏观调控能力的重要阶段,一方面物价继续上涨,另一方面经济开始萎缩,宏观调控将出现两难境地。我国2008年下半年宏观经济就出现这种滞涨迹象。在这个阶段宏观调控目标应从关注价格转向关注经济增长,原因在于经济下滑很快会拖累物价下跌,物价一旦下跌,反过来又进一步拖累经济增长,如果进入这种循环状况恢复经济增长的成本会更高,1998年就是很好的例证。因此宏观调控应从降低成本入手,利用货币政策适度放松银根以期恢复经济活力,这样决策有可能牺牲物价为代价,但物价会在宏观经济下一轮循环周期中回落。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