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金融产业发展思路

上传人:dream****gning 文档编号:54218026 上传时间:2022-02-1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3.6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南京金融产业发展思路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南京金融产业发展思路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南京金融产业发展思路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资源描述:

《南京金融产业发展思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金融产业发展思路(2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南京金融产业发展思路与政策研究兼论南京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思路与政策研究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市委办公厅经济处 区域金融中心是指在某一区域内有直接的腹地,金融机构聚集、金融市场发达、金融交易活动频繁,且能对区域经济产生极化和扩散效应的中心城市,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会对区域经济和金融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和影响。目前,上海、北京提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广东、江苏提出建设金融强省,天津、杭州、郑州、西安、大连、青岛等其他许多城市纷纷提出构建区域金融中心,都是为了确立金融业作为重要产业的地位,通过加快金融产业化进程,充分发挥金融对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优化城市中心功能的核心作用。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南京金融

2、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金融已经逐步成为南京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的增长点和重要产业,南京也成为国内金融业较为发达的城市之一。对此,省市政府适时提出了建 2 设“金融强市”和把南京打造成华东地区重要金融中心城市的战略要求。因此,回顾总结南京市金融业发展现状,正确把握南京金融业发展定位,明确南京金融业发展战略目标,理清南京金融业发展思路与工作重点,形成加速构建区域金融中心城市的整体规划设想及深化方案,对于指导南京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全面提升南京金融业的整体实力与综合竞争力,带动南京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增强南京区域中心城市的要素集散能力,整体推进南京发展的国际化进程,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重要现实意义。

3、一、南京金融业的现实基础和发展背景 (一)南京金融业基本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南京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带动作用不断提升,金融业的地位强化,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金融体系重建阶段(1979-1986),在央行商业职能的剥离下,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行江苏分行先后设立,成为当时金融市场的主体。二是市场主体扩张发展阶段(1987-1996),这一时期,金融市场组织体系不断增加,特别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纷纷设立并逐步在南京设立了分行,逐步形成了适应南京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多层次、多类型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新格局。三是快速发展阶段(1996 至今),这一时期,市场主体、金融

4、市场、市场监管均发生了转折性变化,表现为南京不仅吸纳了全国所有股份制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保险公司的地区性一级分支机构或地区总部,同时作为全国第二批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之一,外资金融机构逐步进入南京;货币供给和居民储蓄均出现了较快增长,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均以10%以上的年增长速度增长,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逐步活跃,保险业迅速发展成为重要的金融行业;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辖管江苏、安徽两地)、江苏证监局、江苏保监局等金融监管机构纷纷在南京设立。初步奠定了区域范围内金融监管体系、金融组织体系和金融市场体系的优势地位,金融业的集聚和辐射作用也逐步显现出来。 1、金融体系相对完整。截至2008年末,南京共

5、有分行以上银行业机构29家,其中,政策性银行3家,内资商业银行21家,外资银 3 行5家。证券公司法人机构3家,外地法人营业网点70多家;同时作为省内最为活跃的保险市场,现有保险公司省级以上分公司64家,其中财险公司24家,寿险公司40家。此外,担保、创业投资、小额贷款等为“三农”和中小企业服务的融资体系逐步形成规模,政府重点扶持的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的专业性担保公司达到23家,为中小高成长性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创业投资机构已达 14 家,小额贷款组织、村镇或社区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正在各区县逐步设立。基本形成了银行、保险、证券各业并举,中、外资金融机构并存,功能完备,运行稳健的多样化金融体系和

6、全方位的金融发展格局。 2、金融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截至2008年末,南京银行类金融机构实现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8562亿元,贷款余额7483亿元,金融总量(存贷款总额)在副省级城市中仅次于广州、深圳和杭州,位居第四,在省内位居第一。2008年,全市保费收入134亿元,同比增长36.4%,保险机构数量和保费收入稳居全省第一,保险深度达到3.47%,保险密度为1871元。上市公司数量达到48家,累计从资本市场融资近400亿元。 3、金融业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2008 年,全市金融保险业增加值达到302亿元(现价),同比增长30.2%,占全市GDP的8%、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6%,对经济增长贡

7、献率为17.2%,拉动GDP增长2.1个百分点,全市金融业增加值绝对值接近“十五”末的三倍。金融业成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 4、金融发展水平不断提升。衡量一个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国际上通常采用金融相关率即金融资产总量与GDP之比。金融相关率越高,表明经济发展中的金融发展水平也越高,资金容量越高。由于缺乏城市金融资产总量数值,这里用存贷款总额近似代表金融资产总量。按此指标,2008 年南京市金融机构金融资产总额为 16045 亿元,GDP为3775亿元,两者相比即金融相关率为4.25,较“十五”末提升了近1.5个百分点。 5、金融集聚和辐射能力不断增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现有绝

8、大多数金融机构均为区域性金融机构,其业务范围除了覆盖江苏 4 以外,还辐射到安徽、江西等地区,南京金融资产占全省的四分之一,接近占都市圈城市的三分之一,资金容量达到4.25,充分体现了南京在区域范围内的资金聚散效应;二是南京作为第二批向境外金融机构开放的城市,南京金融开放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目前外资银行已有 5家,外资保险机构已达15家,此外,香港、韩国、德国、法国等地金融保险机构也都看好南京的金融市场,正在积极争取在宁开设分行和分公司。三是南京是我国重要的金融监管中心之一,人行南京分行是全国九个大区行之一。在宁的省银监局、证监局和保监局也是全省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垂直监督管理机构,在区域范

9、围内具有监管中心地位。 (二)南京金融业发展的总体评判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南京已基本形成了完备的金融服务业体系,金融市场规模不断壮大、金融产业地位不断提升,但和国内先进城市相比,南京金融业发展水平和金融综合竞争力还存在一定的客观差距。在长江三角洲的15个城市中,南京与上海、杭州、苏州、宁波、无锡这6个城市是最为发达的城市,因此选用这6个城市进行比较。 长三角主要城市金融发展水平比较(2008年) 指 标 上海 苏州 无锡 宁波 杭州 南京 南京排名 金融资产/GDP 4.36 2.18 2.11 3.07 4.47 4.25 3 人均存款余额 25.96 13.97 11.81 11.18

10、16.72 13.72 4 人均贷款余额 17.63 10.45 8.28 10.25 17.63 11.99 3 保险密度 0.44 0.2 0.2 0.15 0.22 0.22 2 保险深度 0.044 0.018 0.021 0.022 0.031 0.036 2 数据来源:各地区2008年度统计公报。 上表说明:从金融业综合实力来看,南京市金融业发展水平低于上海和杭州,但比长三角其他城市均要高,当然也高于其他长三角城市以及全省平均水平。 5 同时,南京金融产业发展的一些内生机制还不够健全,主要表现为: 1、金融业发展环境有待优化。南京作为省会城市,受制于金融财税体制的制约,使市级调控在

11、金融业发展方面缺乏足够的自主权。 2、金融业管理相对滞后。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南京是唯一一个没有成立金融办的城市。金融办的缺失导致南京没有一个专门机构对我市金融产业的发展、改革和创新进行有效的整体性管理和指导,因而导致我市对金融业管理滞后于金融经济的发展。 3、金融业空间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尽管目前我市规划建设了河西CBD作为金融集聚的载体,但河西金融集聚区还没有形成明确的空间集聚规划和功能定位,主要金融机构仍然分布于新街口商圈,还没有形成集聚效应。 4、金融业整体功能不强。突出表现在“两个不平衡”,即金融产业结构中银行、保险业相对发达,证券业相对滞后,证券法人机构仅3家,期货交易不发达

12、。金融市场结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不平衡,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目前,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额仅占间接融资额的5%左右。 二、新一轮金融业发展的主要特征与南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新一轮金融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1、金融业正逐步成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社会资源都可以以一定的价值量来表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归根到底是资金和资本的配置。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金融已经历了简单中介产融结合金融产业化三个阶段,并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部门和产业,成为市场经济的大动脉和第三产业中的重要产业,在经济发展全局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金融业正逐步成为重要的产业门

13、类。当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后,经济增长出现加速发展时期,人均GDP达到500010000 美元时,有一个较长时间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表现出总体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趋向高级化。 6 目前,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城市人均GDP均突破10000美元,与此同时,产业业态均实现了转变,金融业成为重要的产业。 主要中心城市的金融产业状况 指标 北京 上海 深圳 广州 人均GDP(美元) 9075 10529 12932 11696 金融增加值/GDP 14.2% 10.5% 12% 4.6% 3、金融改革开放深入引领新一轮金融的发展。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发展

14、迅速,金融改革和开放不断深化,金融市场逐步完善,金融创新日益活跃。我国的金融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大城市为集聚地、布散于中小城市的地理格局,而且目前多集中于经济社会相对发达的东部城市。随着金融业的全面开放,使得我国金融业进入新一轮加速发展时期,特别是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和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今后 10 年20 年是我国金融资源集聚、整合、聚变的重要阶段,金融资源也将进行新的布局调整。而区域间的经济协作和金融合作,将最大限度地集中圈内货币资金这一稀缺资源,激发资本市场的极化效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圈内金融服务对区域经济的倍数效应,从而更为有效地推进圈内经济发展。 (二)南京金融业发展面

15、临的机遇 1、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为南京金融业发展提供了极佳的历史机遇。2000 年,党中央、国务院把长江三角洲作为 21 世纪经济开放的重点,同时提出将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使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成为第一个国家级意义上的“发展极”。多项研究表明,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经济实力最强、增长速度最快的经济区域,有可能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根据产业集群理论,21世纪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的空间布局将以上海、南京、杭州为三大核心,分别形成上海、南京、杭州三大产业集聚圈和城市圈。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需要在其腹地有次一级的金融中心,一方面作 7 为其国际性融入资金向国内各经济区域

16、分离的节点,另一方面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境内业务与境外业务的结合点。这样一种经济发展格局为南京经济金融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南京作为江苏省省会城市,邻近上海,又是长江三角洲北翼重要的中心城市,势必会形成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联动的格局并受到来自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强烈辐射。这为南京金融业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 2、中国金融服务业的全面开放为南京金融业发展提供了国际性机遇。随着国际经济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中国加入 WTO 以后,中国进一步加大了经济金融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近几年来,伴随着国际资本和人力资源向国内的加速流动,以及由此带来的产业和技术转移,使国内各地区普受汇聚国际资源的好处。长

17、江三角洲作为引人注目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地区,并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自然成了国际资源新的汇聚点,成为全国引进外资最有吸引力的地区。南京作为第二批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也将随着中国金融业开放的大潮,迎来进一步促进南京金融业发展的国际性机遇。 3、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为南京金融业提供更为现实的内生动力。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区域经济持续高速增长,2008年长三角地区GDP占全国的1/5,江苏GDP占全国的10%。目前,长三角发展规划已经跃升至国家层面,而南京都市圈在生产力布局和产业布局中“承东启西、承南接北”,是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发展的转换地带、南方与北方经济发展的交融区域,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战

18、略性枢纽地位。区域范围内的资源和要素的流动需要频繁的资金流,为金融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 (三)南京金融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机遇总是与挑战伴生。长江三角洲都市经济带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在为南京金融业发展创造机遇的同时,也对南京金融业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 1、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直面冲击。南京与上海邻近,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过程中,虽能增加来自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辐射,但也会使周边的金融资源加速向上海汇聚。南京与上海经济金融的巨大落 8 差,使南京难以与上海强大的国际级金融中心相抗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对南京金融发展会产生某种压制。上海迅速膨胀的中心城市功能和综合竞争力使南京

19、感到越来越大的市场竞争压力。 2、长江三角洲南翼的金融挑战。从整个长江三角洲乃至华东地区来看,杭州、宁波正在雄心勃勃地构筑长江三角洲的特大都市圈,尤其是杭州在它的未来发展战略规划中也提出要建立长三角二级金融中心的构想。所以,南京不仅要面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冲击,也要直面来自长江三角洲南翼的金融竞争。 3、省内金融中心地位的危机。对南京来说,还有一个不得不重视的挑战是省内金融中心地位的削弱。上海“四个中心”的定位和发展对长江三角洲诸多的新兴城市形成了巨大的向心力。南京作为江苏省的省会城市,在长江三角洲都市经济群兴起后,原计划经济时代的地位优势日益削弱,省内的一些中心城市与上海的关系正变得越来越密

20、切,它们更多地愿意把上海作为它们的中心。同时,启海大桥的兴建将使苏中地区和上海形成更加密切的关系,大大提升这一地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南京作为江苏省金融中心的地位将受到强有力的挑战。 因此,未来几年是南京金融业不进则退、向现代金融业转型的战略机遇期,是迎接各种挑战和压力、不断完善自身的改革创新时期,是推动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与南京实体经济加速融合的潜力释放时期,加快推动南京金融产业发展,将南京建设成华东地区重要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已经是时不我待。 三、南京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一)南京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必要性 1、南京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是建设南京现代化城市的重要途径。金融作

21、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已成为国内各中心城市提高城市档次、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目前,南京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经超过7000美元,处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去年尽管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南京的金融业仍然增长 30%以上,拉动全市经济增长近 2个百分点,成为增长最快的产业门类之一。因此,把握新的增长点, 9 加快发展金融产业,不仅可以进一步增强南京的城市服务功能,在更高层次上推动南京实现现代化城市的建设目标,而且可以重振南京经济金融的优势和地位,更好地发挥南京在区域范围内的金融龙头作用。 2、区域经济发展迫切需要金融中心的定位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区域内产业的调整、区域内分工协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

22、程都依赖于金融运行的顺畅。南京作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特大城市,其影响力已经覆盖苏皖赣等地区,并且一个以南京为中心的南京都市圈经济区域已经形成。同时,国家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泛长三角提上议事日程,南京也正即将打造宁合昌新区域三角、南京影响区域在扩大。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要求下,建立、选择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和目标相适应的融资机制、以提高区域内总体融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的要求就十分迫切。这就需要通过大力发展金融产业,构建区域内的金融中心来推动区域内金融资源的融合。 3、南京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是维护金融稳定的客观需要。构建金融中心除了资金、就业、自身产值及

23、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好处外,还有助于维护一个地区的金融稳定。因为金融中心具有资金、信息等方面的优势,抗风险能力较强,能及早发现问题、化解危机。事实证明,具有发达金融体系的国家和地区,在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因此,通过建立南京区域性金融中心,一方面有利于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集中方便地控制资金(资本)这一重要战略资源。另一方面,通过发达金融市场的运作和对市场的有效监管,能迅速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水平。 (二)南京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可行性 从全国范围看,上海和北京已经毫无疑义地成为国内的金融中心城市,尤其是与南京相邻而居的上海在长三角区域内更具有直接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因此,在上海的影响下,

24、南京还有必要形成自己的金融体系,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吗?作为一个产业,一个相对独立的金融体系能否在南京有效地建立并成长起来,这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10 1、南京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和上海金融中心并不矛盾。 第一,金融中心建设的非排他性。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金融中心形成一般规律看,经济实力强大的国家都拥有若干个不同层次的经济中心城市,而这些中心城市一般都成为重要的金融中心。如:美国有国际性金融中心纽约,也有区域金融中心芝加哥、洛杉矶等;英国有国际金融中心伦敦,还有区域金融中心曼切斯特;同样日本有东京为国际金融中心,也有大阪、名古屋等。这些国家金融中心建设经验说明,经济发展加速加快了金融中心形成

25、,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内可以拥有若干个功能互补、层次不同的金融中心。从我国的国情来看,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不平衡的资金分布,更需要国家、地区或经济中心城市进行有组织的融通和调剂,这就在客观上为长江流域不同层次和功能互补的金融中心城市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因此,在金融已成为现代经济核心的背景下,进一步提升经济中心城市功能,形成几个不同层次和功能互补的金融中心城市,对于推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带动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以及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参与国际竞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二,金融产业链的专业分工和错位经营。根据目前的国际金融市场结构所提供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以及上海建设金融中心的构想,上海金融中心

26、功能将主要定位于形成国内和国际两个辐射,一是形成面向全国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服务体系,二是积极开拓国际业务,参与国际金融竞争,形成国际性金融中心。因此这种功能定位决定了上海金融中心将更多的发展成为国际金融市场向国内市场延伸的传导枢纽和国内金融市场发展的引导中心,它占据着国内金融体系和金融产业链的上游环节。通俗的说就是上海将成为国内金融分工体系的一级批发商。因此,上海对南京以及更宽广的江苏和南京都市圈范围内城市并不形成直接的辐射,这也为南京及其它长三角中心城市建立区域性金融中心提供了可能。在我们看来,上海金融中心的强大会对南京金融集聚区的形成提供业务和管理上种种支撑和引导,而南京作为区域金融中心则是

27、对上海金融中心的补充,并作为上海金融中心向内地辐射的支点。 11 2、金融发展的扎实基础为南京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社会经济发展对金融的需求是金融业发展的外部动力,金融业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支撑点,南京较强的综合经济实力,较广的经济辐射力,较大的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为金融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经过50多年的发展,南京已经形成了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保险、证券机构,信用社、信托公司、财务公司、租赁公司、创业投资公司等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体系。并且绝大多数金融机构均为区域性金融机构,其业务范围除了江苏省以外,还辐射到安徽、江西等地区。这表明南京已经发挥聚集资金的功能,成为国

28、内资金的集散地,并形成以南京为中心,货币在区际间流动的新格局。 3、南京的产业优势将为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提供经济保障。南京产业基础雄厚。在制造业领域,南京在石油化工、电子信息和车辆制造三个行业具有明显的产业内竞争比较优势,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通过和国际上高新技术产业资本的合作,在通信、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等行业,我市也具有突出高新技术产业的比较优势。“十一五”期间,南京在石化、汽车、钢铁、通信、光伏、集成电路、风力发电设备、轨道交通设备、电力设备、平板显示等行业投资 137个关键性项目、总投资达2484亿元。通过十大产业链的建设,将争取确保全市工业总量在“十一五”末达到1万亿元。产业

29、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四、南京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和总体思路 (一)战略目标 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经历相应的演化程序。当前全国金融业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南京要抓住快速发展的机遇,把金融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把南京打造成华东地区重要的区域金融中心。南京的区域金融中心建设采用分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利用3年左右时间,以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为核心,不断培育和引进各类金融机构,特别是总部或地区性总部;积极发展金融市场,重点培育和完善货币市场、证券市场、期货市场、产权市场等 12 薄弱或新兴金融要素市场;进一步聚焦河西金融集聚区建设,不断强化河西金融集聚

30、区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力争到2012年,实现金融增加值达到 GDP 的 10%左右,基本确立金融在南京经济发展和城市功能运作中的核心作用。 第二步,再利用3年左右时间,以加强区域内金融合作为核心,紧紧抓住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契机,制定并实施南京都市圈金融合作战略,把南京建设成为服务江苏,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互补,辐射和服务长三角北翼城市群的资金供求集散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形成区域金融中心的基本框架。 第三步,到2020年左右,以发展功能性金融市场为核心,不断提升南京金融业在区域范围内的能级,形成金融机构齐全,金融市场发达,金融创新活跃,金融辐射能力强劲的华东地区重要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 (二)近期建

31、设目标 为确立金融业在南京经济发展和城市功能运作中的核心作用,依据南京目前金融业现状和近年来经济金融的增长速度,未来三到五年金融业的奋斗目标是: 构建高效的银行业服务体系。银行体制、机制、产品创新步伐加快,金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更加紧密,综合竞争能力显著提升。到“十一五”末,银行业存贷款年均增长15%以上,2010年末分别达到11000亿元和10000亿元。 形成多元活跃的资本市场融资体系。到“十一五”末,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能力明显增强,全市上市公司数量争取达到80家、实现新增股票、债券等融资额400亿元。到2012年,基本建成高效优良的政策环境和功能完善的服务体系,形成活跃的资本市场融资

32、局面,全市上市公司数量超过100家、资本市场融资总额超过1600亿元。 形成创新发展和综合能力较强的保险市场体系。努力探索建设保险产品研发、资金运用和人才管理的保险创新试验区。实现保险业保费收入年均增长 15%以上,到 2010 年末达到 180 亿元,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分别达到4%和2500元/人。 13 加快金融集聚区建设。三年内争取引入3-5家金融机构总部、10家分行(分公司)以上级金融机构。五年内把河西CBD初步建成金融要素聚集、金融服务功能较为完善、商业配套设施比较齐全的现代金融集聚区。 在此基础上,到“十一五”末,实现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绝对值达到500亿元,在第三产业

33、中增加值所占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到2012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800亿元左右,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达到18%左右,在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达到10%。 (三)总体思路 根据上述确定的战略目标,南京金融业在未来几年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围绕建设华东地区重要区域金融中心城市的总体要求,确立“金融强市”战略,坚持以金融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着力推进现代金融体系和制度建设,着力提升金融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着力增强金融业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形成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竞争力强、带动力大的金融产业,并以此不断强化南京在全省和都市圈中的战略地位和中心城市的功能,为 2020 年建成华东地区重要的区域

34、性金融中心打好坚实的基础。 为了实施这一总体思路,南京金融业发展应重点实施五大战略: 机构集聚战略。机构集聚是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必备要素和主要特征,实施机构集聚战略是南京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关键环节。特别要在巩固和发展银行业、保险业等已有优势的基础上,大力引进和培育证券公司、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信托公司、财务公司、小额贷款、村镇(社区)银行等多种非银行金融机构。基本思路是“外引内设”。“外引”主要是充分发挥南京作为中心城市的优势地位,通过提供优质服务和政策鼓励,引入国内外金融机构到南京设置分支机构,重点是外资银行和国内非银行金融机构。“内设”就是创造条件发展自己的金融机构,包括省属和市属在宁

35、金融机构,营造总部优势。 市场发展战略。健全的金融市场体系是区域性金融中心的重要支撑和功能骨架,实施市场培育战略是南京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 14 必然途径。不同于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城市,南京缺乏拥有像证券交易所和交易结算中心等这类具有管理功能的先天优势,因此发展金融业必然要互补发展和错位发展的道路。基本思路是内部培育与外部联结。“内部培育”主要是培育各类金融要素市场,包括货币市场、证券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和期货市场,特别是金融衍生品市场,健全市场体系,实现市场多元化。“外部联结”是将南京自己培育的区域性市场与省内外金融市场相联结,特别是通过与上海国际金融市场的联结,实现更大范围的市场一体化

36、。 资源整合战略。整合金融资源是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重要手段。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出现的金融全球化推动了金融服务业的战略整合,其突出表现就是金融服务业的集团化、多元化、全能化,其核心是提高金融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南京要建成区域性金融中心,必须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和提高城市金融竞争能力,为此实施地方金融资源的整合战略就显得极为必要。南京地方金融资源整合的基本思路是做大做强南京银行和南京证券,大力推进农村信用社改组改制,积极探索成立地方保险公司,打响南京地方金融品牌,并创造条件组建南京地方金融控股集团。 金融创新战略。实施金融创新是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重要动力和内在要求。南京金融

37、创新的基本思路是:利用现有金融业的较好基础,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业务和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再造南京金融发展优势。应重点从以下几个领域实现创新发展:一是改革创新,特别是在争取金融监管部门的支持下,争取将金融创新产品在南京试验;二是市场创新,如努力把南京构建成区域性票据业务中心、区域性资本市场业务中心、区域性保险业务中心、区域性产权交易中心、区域性金融教育科研中心等。 环境优化战略。金融环境是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重要影响因素。无论是金融机构集聚还是金融市场发展,金融环境优化是必要条件。“十一五”期间,南京在实施环境优化战略方面的重点是抓好“五大”环境,即社会信用环境、金融稳定环境、金融生态环境

38、、金融技术环境、金融人才环境。从金融的角度,打造“信用南京”、“绿色南 15 京”、“平安南京”。 五、南京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战略措施和工作重点 未来几年,南京金融业建设的目标与任务是为2020年南京成为华东地区重要区域性金融中心打好基础,为实现这一目标,应重点抓好以下战略措施与具体工作:围绕三个体系建设: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和多功能的金融服务体系。 (一)培育多元化金融市场组织体系,完善金融市场功能 1、着力提升银行业,强化银行在金融业中的支柱地位。发挥国有商业银行主力军作用。支持南京地区国有商业银行加快市场化改革,提高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初步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商业银

39、行运作架构,逐步提升竞争力。 进一步提升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能力。促使股份制商业银行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按照现代金融企业要求完善运作体系和市场营销体系,不断提高资产质量,保持适度规模扩张,探索推进经营模式转型。 鼓励外资银行拓展业务规模。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吸引更多外资银行进驻南京。支持外资银行大力开展人民币业务。加强南京中外资银行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加快货币市场发展,不断创新票据市场产品,增加票据市场主体,培育票据市场中介机构。不断发展中长期信贷市场,加大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重点项目的中长期信贷支持力度。推动中小及民营企业信贷服务创新,提高中小及民营企业新增贷款占

40、全部新增贷款的比重。 2、壮大证券业,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加大上市公司培育力度。加强对企业上市的引导及筹划,鼓励企业通过上市规范发展,做大做强。积极培育上市公司后备资源,推动大中型企业到主板上市融资;支持中小企业通过中小企业板上市融资,加快发展。鼓励本地企业到境外资本市场上市。加强与境内外证券交易所的合作,举办企业上市推介会,促进企业加深对有关上市规则的了解,提高企业上市的积极性。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尽快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鼓 16 励上市公司实施跨行业、跨所有制的重组并购,不断提高资产质量,真正发挥上市公司的融资平台作用。 推动直接融资产品创新。选择一批重点企业和符合产业政策、发展

41、战略的重点项目,通过发行债券和融资券,筹措建设资金。积极发展投资基金、风险投资、资产证券化等投融资工具,加大直接融资力度。 将资本市场作为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主渠道,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不断创新和发展。加快发展创业投资,推动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到中小企业板或境外创业板上市融资。出台鼓励自主创新的金融财税扶持政策,促使高新技术类上市公司加快发展。 3、发展保险业,强化建设保险创新试验区。健全保险组织体系。积极支持设立养老金保险、农业保险、健康保险、汽车保险等专业性保险公司。鼓励国外保险公司以合资或独资等形式进驻南京。鼓励外资保险公司将数据处理中心等业务设施放在南京。完善保险中介市场体系

42、,培育一批信誉良好的保险中介机构。发展再保险市场,抢占保险产业的制高点。 加强保险与银行、资本市场合作。在现有银行与保险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银行与保险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加强保险与资本市场合作,通过资本市场实现保险资金融通和投资增值。形成保险市场、信贷市场及资本市场的有效联通机制,探索保险公司、银行、证券经营机构推进金融一体化建设。 积极发展公众性保险业务。支持保险机构大力发展健康医疗保险,探索建立定点医院制度。支持保险机构拓展标准化企业年金业务。积极有序地推行责任保险,将其纳入公共安全应急机制,使保险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力发展农村保险市场。加快发展农业保险,建立健全政

43、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把农业保险纳入农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对参加保险的农户实行保费补贴。支持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发“三农”保险产品,鼓励农村地区金融机构代理“三农”保险业务。 17 4、创造条件,积极扶持,加速建设金融集聚区。金融中心必然是一个中外资金融机构集聚的中心。引入金融机构,对地方城市可带来许多好处:增强资金集聚和辐射;增加地方税收;提供就业机会;吸引专业人才;带动房地产及相关产业发展。目前,我市已出台鼓励政策与优惠措施,如提供购(租)房补贴、为金融高管人员买房、户口、及子女入学等给予政策鼓励,支持外地金融机构来本地发展。下一步,我市要进一步加大金融招商力度,坚决贯彻扶持金融业发展的各项政策

44、,特别鼓励金融机构总部或业务中心设在南京,为引进金融机构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河西新城金融核心区是南京区域金融中心的金融制高点和业务发展主平台,长三角北翼区域金融资本的集聚地、配置地和发散地,金融创新的集中地、主源。重点发展境内外各类金融法人机构、各类大型金融机构省级分支机构、地区总部,上市公司总部,各类投资机构(基金)总部,区域产权交易中心以及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信用评级等高端中介服务机构总部。 (二)加快金融改革开放,积极探索金融创新 1、继续完善金融调控,加强金融监管,维护金融稳定。完善金融调控和加强金融监管是维护金融稳定、促进经济稳健发展的两大重要保证。未来几年,我市要全面贯彻中央

45、宏观经济发展政策,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合理增加信贷投入,确保货币信贷总量平稳增长。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努力优化信贷投向,重点加强对优势产业、高科技产业的信贷支持,支持先进制造业建设,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大“三农”投入,实现全市经济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切实加强金融监管,确保南京金融安全。加强银行业风险监管,狠抓不良贷款“双降”工作。加大对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的市场准入和业务风险监管,妥善处置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隐患。加强保险业的市场监管,防范保险机构经营风险。打击不法金融活动,维护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 2、培育与规范并举,探索与发展多层次金融要素市场。改革开放30年来,南京金融市场取得了长足发展

46、。无论是对配置金融资源,还是在宏观调控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金融市场的发展仍然 18 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市场结构不合理,各市场之间发展失衡:一是企业融资结构不合理,贷款比重较高,直接融资比重较低。企业债市场发展相对滞后,中小企业缺乏基本的股权融资渠道。二是资本市场层次单一,场外市场发展滞后。三是储蓄结构不合理,银行类储蓄过多,证券、保险类储蓄比重过低。四是各市场相互分割,资金在各市场之间难以合理有序流动。这些问题,都制约了金融市场功能的进一步发挥,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构建具有根植性的金融文化,吸引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要素不断涌入并植根于南京,重点包括: 发展开拓新兴金融业态和金融工

47、具。研究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推动重点产业发展;鼓励组建金融租赁公司,大力发展融资租赁业务;发展风险投资,引导社会资本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积极引进和发展私募股权基金。 建设保险业创新发展试验区。吸纳保险业法人机构、区域总部、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再保险公司及后台服务机构。建设保险资金运用中心,鼓励保险资金投资大型基建项目,参与大型企业集团改制重组。开展中小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模式创新。 加快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主体,形成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和地区性中小银行良性竞争、持续发展的局面。建立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农业贷款贴息制度,构建支持“三农”的财税激励政策。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组建政策性农

48、业保险公司,完善风险负担机制,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 3、加强区域金融合作,提高金融开放水平。加强长三角金融合作。加强政府在区域金融合作中的引导作用,积极推动长三角金融深入合作,建立区域间金融交流合作机制,制定金融合作战略规划,构建区域金融合作平台,研究探讨长三角金融市场体系、金融运行机制、金融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全面对接。加快推进金融市场一体化建设,提高相互间的支持配合力度,实现长三角区域金融业的共同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开展跨区经营活动,推动金融机构间开展业务合作和人才交流。加强与国际金融界的沟通,加深与世界知名金融机构的联系,加大对 19 南京金融业宣传和金融机构推介的力度,扩大南京区域性金融中心

49、的国际知名度。 4、不断加快金融创新,提高金融服务水平。金融创新是金融发展的生命力和源动力。南京与国内金融业发达城市的差距就在于金融创新不足。南京要重点推进“五大金融创新”。一是强化五大观念,即效益观念、市场观念、客户观念、风险观念和人才观念,推进金融观念创新。二是探索金融制度创新,包括金融调控与监管制度创新、金融机构组织制度创新、企业融资制度创新、经营管理制度创新等。三是依据“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的经营理念,开展金融业务和产品创新,发展跨行业、跨市场的交叉型金融业务和产品创新。四是加快金融电子化建设,推动金融技术创新。五是通过不断更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实行金融服务

50、创新。 (三)整合金融资源,加快地方金融机构发展 地方金融业是南京金融业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南京要有效整合地方金融资源,打响地方金融品牌,充分发挥地方金融业在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中的作用。具体来说,重点开展以下几项工作: 1、把南京银行打造成为城市商业银行的品牌银行。“十一五”期间,要以南京银行为重要抓手,做足品牌,做大做好,全力支持南京银行提高整体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加快跨区域经营步伐,争取到2010年资产总额实现增长3倍,从现有的750亿元左右达到2000亿元左右,使南京银行成为全国知名现代商业银行。 2、做大做强南京证券。积极推动南京证券开展市内企业上市融资、并购重组、资产管理以及其它资

51、本市场融资工作,支持南京证券通过定向增资、引入战略投资者、增加公积金和风险准备金等途径充实资本,鼓励其引入高素质人才,提高金融创新能力,增强竞争实力,力争在两年内资本金规模达到20亿元并实现上市,同时不断积极探索新的盈利模式,不断参股、控股基金管理公司或期货公司。 3、推进农村信用联社的改革步伐。重点推进市区信用联社、江宁信用联社、浦口信用联社和六合信用联社在年内合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并不断提高其经营能力、盈利能力和管理水平,争取在条件成熟 20 时上市。积极推动新的农村商业银行在近年内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对溧水联社、高淳农村合作银行进行资产重组,逐步形成市级统一法人。 4、不断培植新的地方金

52、融机构。根据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以市国资集团作为发起人,联合优质民营企业或外资,共同参与组建地方法人保险机构;以市场化的方式尽快启动地方信托投资公司的组建,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以城建集团为主体,加快筹建融资租赁公司,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建设和大型设备制造业的发展。 5、加快推进投融资平台的创新发展。着力推动国资、城建、交通、河西和铁投等投融资主体从融资结构单一性向融资方式多元化转变,从管理资产向经营资产转变,从传统型企业管理模式向现代化企业管理机制转变。切实增强投融资能力、盈利能力和运作能力,着力把三大平台打造成为管理科学、主业突出、综合竞争力强,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大型企业

53、集团。 6、大力推进地方金融资源整合。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模式,整合地方金融资源,适时组建金融控股公司,推进金融综合经营,发挥其规模经济和协同优势,打造地方金融旗舰,提升南京地方金融机构的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 (四)加强金融基础建设,优化金融发展环境 1、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立信用优良环境。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要求。南京要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信用南京” 的中心目标,坚持“政府推动,统一规划,市场运作,分步实施”的工作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到2010年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 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建立

54、良好的社会信用道德和文化环境。加强对社会信用建设的整体规划,不断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征信体系。建立政府部门的信用监管和公共服务,落实全市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人民银行、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中介组织的职责分工, 21 协同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信用信息的归集、管理工作,提高社会信用信息化系统的覆盖率。建立健全信用信息公开、使用和保护制度,推动行业组织的诚信活动,引导企业建立信用自律机制。健全和完善信用监管体系和相关制度,建立健全信用法规体系和行业标准,强化失信惩戒制度,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处罚违规失信行为。 2、健全金融风险监管体系,创建金融稳定环境。金融安全是经济安全的重要基础。强化

55、金融风险监管,维护地方金融安全,是金融发展乃至社会经济发展所不可缺少的环境。为此,要建立金融机构内部监控、监管部门外部监管、地方政府协助监管的金融风险监管体系。建立南京市金融风险预警体系和重大风险应急决策处置制度,加强对单个金融机构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控与及时处置。积极与公安、纪检部门配合,严厉打击金融犯罪。 3、加强金融信息化建设,营造金融发展的技术环境。信息化是南京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内涵,是科教兴市的重要战略举措。南京要充分利用信息产业的现有优势,支持金融机构强化金融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信息产品的综合开发,不断提高金融管理和金融服务的电子化水平;支持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在南京建立区域性、

56、全国性结算中心、金融市场交易中心、银行卡中心、数据处理中心和研发中心;支持金融机构拓展网络金融服务;推动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信息化,构筑金融信息安全体系。 4、实施“金融人才工程”,优化人才培养环境。金融业的竞争实质上是金融人才的竞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金融人才队伍,是提高我市金融业竞争力的关键。加紧制定和实施金融人才资源开发战略,构筑人才高地,实施“金融人才工程”。强调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氛围和良好的用人机制。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引入人才竞争机制和流动机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户口、住房、子女教育、就业等方面采取优惠政策,积极鼓励高水平、高素质金融人才聚集。顺应开放形势,努力推

57、进金融人才国际化。加强与境内外高等院校和专业培训机构合作,强化金融教育培训。 (五)加强宏观引导力度,发挥政府推动作用 22 金融中心的形成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经济和金融业发展的自然过程决定的,但是监管制度和政府政策也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金融中心形成的初期阶段更需要由政府提供政策优惠和制度环境,鼓励金融机构前来投资和设立办事机构,从而加快金融中心缓慢的自然聚集和形成进程。 南京的经济改革和发展和全国一样,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尤其在目前改革和开放进入关键阶段的背景下,更需要政府的管理服务和政策推动,来加快金融业的发展和金融中心城市的形

58、成。就南京实际情况而言,建设金融中心尽可能把两种模式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坚持政府有为原则,通过政策推动,积极引导和科学规划金融中心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金融中心的形成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要尊重客观规律,认真研究金融中心城市所具备的条件,提出切实可行路径和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金融业组织协调力度。组建南京市金融服务工作办公室,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围绕建设南京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分解责任,分项研究制订本规划的实施方案,明确工作任务、重点和实施的时间要求,积极主动地推进规划的实施。加强协调沟通,相互配合,密切协作,齐心协力推动南京金融业健康发展和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建设。 2、

59、制定出台金融业发展规划和有关文件,充分发挥规划的先行导向作用。建议尽快会同区域内城市研究出台南京都市圈金融中心建设规划,规划应在健全金融功能、提升金融能级上下功夫,不强求金融机构的规模和数量;在量化指标上下功夫,明确规划的长期目标和阶段目标,提高规划的可预见性和操作性;在体现南京发展特色上下功夫,推进我市金融中心建设与周边和其他城市实现错位发展。并建议规划报请省政府转发,以获得省里各个方面的支持。市委、市政府应积极向国家有关金融管理部门汇报工作,听取意见,争取支持。 3、积极争取和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为金融业发展提供可靠保障。要积极争取省级部门对我市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抓紧制定金融中 23 心建设的相关扶持政策,重点在金融机构税收激励政策、金融业发展专项用地政策、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才引进政策等方面寻求突破。在金融发展的税收政策上对南京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给予大力支持,逐步把金融机构的税收交由市、区两级收取,以充分调动地方发展金融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题组成员:黄 澜、杨中南、祁豫玮、吕若郁、何春明、李 慧、张志炎、蒋 谦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