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交流课件:神经生理学疗法

上传人:努力****83 文档编号:54136503 上传时间:2022-02-12 格式:PPTX 页数:121 大小:10.62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医学交流课件:神经生理学疗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21页
医学交流课件:神经生理学疗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21页
医学交流课件:神经生理学疗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21页
资源描述:

《医学交流课件:神经生理学疗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交流课件:神经生理学疗法(12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神经生理学疗法(神经生理学疗法(neurophysiological therapy,NPTneurophysiological therapy,NPT)又称神经发育学疗法(又称神经发育学疗法(neurodevelopmental neurodevelopmental therapy,NDTtherapy,NDT)或易化技术()或易化技术(facilitation techniquefacilitation technique)。)。这是一类改善脑组织病损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这是一类改善脑组织病损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技术。它是依据神经系统正常生理机能及发育治疗技术。它是依据神经系统正常

2、生理机能及发育过程,即由头到脚、由近端至远端的发育过程,运过程,即由头到脚、由近端至远端的发育过程,运用诱导或抑制的方法,使患者逐步学会如何以正常用诱导或抑制的方法,使患者逐步学会如何以正常的运动方式去完成日常生活动作的训练方法。的运动方式去完成日常生活动作的训练方法。在康复治疗中常用的NPT技术有: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PNF(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技术Vojta技术第一节第一节 BobathBobath疗法疗法一、概述一、概述BobathBobath治疗技术是由英国物理治疗师治疗技术是由英国物理治疗师Berta

3、 Berta BobathBobath和她的和她的丈夫丈夫KarelKarel BobathBobath共同创立,主要用于治疗偏瘫患者和共同创立,主要用于治疗偏瘫患者和脑瘫患儿。脑瘫患儿。此训练方法的特点是:此训练方法的特点是:通过关键点的控制及其设计的反通过关键点的控制及其设计的反射抑制模式(射抑制模式(reflex inhibiting reflex inhibiting pattern,RIPpattern,RIP)和肢位的恰当)和肢位的恰当摆放来抑制肢体痉挛,待痉挛缓解后,通过反射、体位摆放来抑制肢体痉挛,待痉挛缓解后,通过反射、体位平衡诱发其平衡反应,再让患者进行主动的、小范围的、平

4、衡诱发其平衡反应,再让患者进行主动的、小范围的、不引起联合反应和异常运动模式的关节运动,然后再进不引起联合反应和异常运动模式的关节运动,然后再进行各种运动控制训练,逐步过渡到日常生活动作的训练行各种运动控制训练,逐步过渡到日常生活动作的训练而取得康复效果。而取得康复效果。第一节第一节 BobathBobath疗法疗法二、治疗原则二、治疗原则(一)强调患者学习运动的感觉(一)强调患者学习运动的感觉(二)强调患者学习基本姿势与基本的运动模式(二)强调患者学习基本姿势与基本的运动模式(三)按照运动的发育顺序制定训练计划(三)按照运动的发育顺序制定训练计划(四)将患者作为整体进行治疗(四)将患者作为整

5、体进行治疗第一节 Bobath疗法三、常用治疗技术(一)反射抑制性模式(二)促进正常姿势反应(三)床上良好体位保持和体位转换(四)关键点的控制(五)推拉技巧(六)拍打(七)肢体置放和控制(八)辅助器具(九)患侧肢体的负重(一)反射抑制性模式(RIP)偏瘫患者常见的痉挛模式头:患侧颈部侧屈,面部转向健侧。肩胛带:后撤、下沉。肩关节:内收、内旋。肘关节:屈曲。前臂:旋前。腕关节:掌屈、尺偏。拇指:内收、屈曲。手指:屈曲。躯干:患侧躯干侧屈并向后方旋转。骨盆:上抬并向后方旋转。髋关节:伸展、内收、内旋。膝关节:伸展或过伸展。踝关节:跖屈、内翻。趾:屈曲、内收。(一)反射抑制性模式(RIP)1.躯干的

6、抗痉挛模式方法是患者健侧卧位,治疗师站于患者身后,一只手扶住其肩部,另一只手扶住髋部,双手作相反方向的牵拉动作,在最大的牵拉范围内停留数秒(一)反射抑制性模式(RIP)2.上下肢的抗痉挛模式方法是患侧上肢处于外展、外旋,伸肘,前臂旋后,伸腕或指、拇指外展的位置;患侧下肢轻度屈髋、屈膝,内收、内旋下肢,背屈踝、趾。(一)反射抑制性模式(RIP)3.肩的抗痉挛模式方法是患侧肩部向前、向上方伸展。(一)反射抑制性模式(RIP)4.手的抗痉挛模式方法是将患侧腕关节、手指伸展,拇指外展,并使之处于负重位,可牵拉手部的长屈肌群。Bobath握手:患者十指交叉握手,双手掌心相对,患侧拇指在上。(一)反射抑制

7、性模式(RIP)5.利用反射性机制改善异常的肌张力(1)利用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asymmetrical tonic neck reflex)(2)利用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symmetrical tonic neck reflex)(3)利用紧张性迷路反射(tonic labyrinthine reflex)(4)利用阳性支持反射(positive supporting reflex)(5)利用交互性伸肌反射(crossed extension reflex)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当头转向一侧时,面部转向的一侧上肢出现伸展,即伸肌张力增高,而头枕后的另一侧上肢出现屈肌张力增高。应用:手膝跪位平

8、衡训练,头转向患侧可缓解屈肌张力,加强伸肘控制能力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头部伸展时,双上肢伸展,伸肌张力增高,而下肢的屈肌张力增高;头部屈曲时,双上肢屈曲,屈肌张力占优势,而双下肢出现伸肌张力增高。应用:步行时,指示患者将头抬起,缓解下肢伸肌张力。床上半坐位,枕头的支持可引起上肢屈肌张力增高,下肢伸肌张力增高。紧张性迷路反射是由头部位置的改变诱发出来的,仰卧位时,全身伸肌张力增高,出现头部后仰、脊柱伸直、肩后缩、四肢以伸肌模式伸展;俯卧位时,全身屈肌张力增高。应用:为避免影响伸肌或屈肌张力的变化,可采用侧卧位。阳性支持反射是趾腹和脚掌前部皮肤对外部刺激的一种反应。若刺激趾腹和脚掌前部,将引起足骨间

9、肌肉收缩,整个肢体的伸肌张力增高。应用:患者迈步时先将膝关节轻度屈曲,使足外侧方和足跟先着地,预防下肢伸肌张力增加。交互性伸肌反射患者仰卧位,头呈中立位,双下肢膝部伸展,当刺激一侧肢体的足底时,对侧下肢先屈曲后伸展。应用:刺激健侧下肢足底,使患侧下肢屈曲缓解伸肌痉挛。第一节 Bobath疗法三、常用治疗技术(四)关键点的控制人体关键点可影响身体其他部位的肌张力,关键点的控制(key point control)主要包括中心控制点:即胸骨柄中下段,主要控制躯干的张力;近端控制点:即头部、骨盆、肩部等,分别控制全身、骨盆和肩胛带部位的张力;远端控制点:即手指、足,分别控制上肢、手部、下肢及足等部位

10、的张力。患者取坐位,治疗师位于患者身后,双手放在胸骨柄的中下端,操作时,指示患者身体放松,治疗师双手交替把患者向左右及上下缓慢拉动,做出“”柔和的弧形运动。然后,治疗师将一只手放在患者的背部,另一只手放在胸骨柄上向下挤压,使患者榻胸,放在背部的手向前上方推,使患者挺胸,重复数次。偏瘫患者的训练目标和治疗计划第一节 Bobath疗法四、临床应用恢复阶段恢复阶段患者主要问题患者主要问题训练目标训练目标训练计划训练计划弛缓阶段肌肉松弛预防肌肉痉挛的出现良好肢位的保持肌张力低下预防关节挛缩畸形的出现床上体位转移训练无自主性运动预防并发症及继发性损害关节被动训练加强患侧肢体的控制能力患侧肢体主动运动诱发

11、正常的运动模式痉挛期痉挛、腱反射亢进抑制痉挛关节被动运动出现异常的姿势反射抑制异常的运动模式肌肉持续牵拉训练出现异常的运动模式促进关节分离运动,以正常的运动模式完成基本动作肌肉负重训练躯干控制训练矫正异常姿势恢复期痉挛渐渐减轻加强肢体运动功能协调性双侧肢体协调训练关节出现分离运动加强身体耐力运动协调性训练协调性基本接近正常加强动态平衡稳定性提高运动速度训练平衡性基本接近正常加强步行能力精细运动训练步行训练偏瘫患者的训练目标和治疗计划第一节 Bobath疗法四、临床应用(二)痉挛期的康复训练1.坐位和准备坐起的训练2.站起和坐下训练3.站立和行走训练4.上肢运动控制训练5.手膝跪位和双膝跪位的训

12、练6.肘部控制训练偏瘫患者的训练目标和治疗计划第一节 Bobath疗法四、临床应用(三)恢复期的康复训练1.改善步态的初步训练2.改善步态的进一步训练3.上肢运动控制训练第一节 Bobath疗法诱发主动活动1.先学会如何控制异常的姿势反射与痉挛模式的出现2.进行主动的、小范围的、不引起联合反应和异常运动模式的关节运动,之后,再进步扩大关节的关节活动范围。3.对痉挛肌群的训练4.行为的替代:尽可能的挖掘患者的潜在能力。5.主动活动的动作应与患者的实际生活环境结合。6.应注意患者的参与能力,使之尽可能的回归家庭或社会。7.治疗时应以不引起痉挛或异常运动模式的出现为前提,先在关节的小范围内尽可能的进

13、行主动运动。床上应避免的坐姿轮椅上坐姿的调整方式仰卧位翻向侧卧位髋关节伸展位时膝关节屈曲动作训练骨盆前倾动作训练髋关节内收、外展的控制训练从侧卧位到仰卧位的翻身训练前臂的旋前旋后被动活动肩胛骨的方法肩胛带主动向前伸展的抗阻运动患侧上肢负重训练坐位站起的训练方法立位患侧重心转移训练立位负重下屈膝动作髋内收膝屈曲动作训练患肢迈步前的训练上肢控制训练A腕关节处于背屈伸展位b手指伸展,拇指外展c治疗师用手指辅助患者将上肢控住d将上肢保持在此位置不动单膝跪位训练A治疗师帮助患者完成单膝跪位b患侧膝关节负重,健侧下肢前后迈步c训练时,患侧上肢的控制方法交叉步态训练后方引导训练利用骨盆训练引导步行训练矫形器

14、具的应用助行器的应用上下楼梯训练第二节 Brunnstrom疗法一、概述瑞典物理治疗师Signe Brunnstrom提出了脑损伤后恢复的六个阶段,并利用这个规律创立了一套治疗脑损伤后运动功能障碍的方法。 Brunnstrom认为,脑损伤后中枢神经系统失去了对正常运动的控制能力,重新出现了在发育初期才具有的运动模式。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过程首先从完全性瘫痪( Brunnstrom 级)开始,然后出现运动质的异常,即运动模式异常( Brunnstrom 级),继之异常运动模式达到顶点( Brunnstrom 级),之后协同运动模式即异常运动模式减弱,开始出现分离运动( Brunnstrom 、

15、 级),最后几乎恢复正常( Brunnstrom 级)。但并非所有患者都按这个过程恢复到最后,可能会停止在某一阶段。第二节 Brunnstrom疗法一、概述Brunnstrom技术的基本点是在脑损伤后恢复过程中的任何时期均使用可利用的运动模式来诱发运动的反应,以便让患者观察到瘫痪的肢体仍然可以运动,刺激患者康复和主动参与治疗的欲望。强调在整个恢复过程中逐渐向正常、复杂的运动模式发展,从而达到中枢神经系统的重新组合。而肢体的共同运动和其他异常的运动模式是脑损伤患者在恢复正常自主运动之前必须的一个过程。因此,主张在恢复早期,利用这些异常的模式来帮助患者控制肢体的共同运动,达到最终能自己进行独立运动

16、的目的。第二节 Brunnstrom疗法二、成人偏瘫患者的运动模式(一)联合反应联合反应是在某些环境下出现的一种非随意运动或反射性肌张力增高的表现。脑损伤患者在进行健侧肢体抗阻力运动时,可以不同程度的增加患侧肢体的肌张力或患侧出现相应的动作,这种反应称为联合反应。联合运动和联合反应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联合反应是病理性的,联合运动可见于健康人,是两侧肢体完全相同的运动,通常在要加强身体其它部位的运动精确性用力时才出现。例如打羽毛球、网球或乒乓球时非握拍手出现的运动。第二节 Brunnstrom疗法二、成人偏瘫患者的运动模式(二)共同运动共同运动是脑损伤常见的一种肢体异常活动表现。当患者活动患侧上肢

17、或下肢的某一个关节时,不能做单关节运动,邻近的关节甚至整个肢体都可以出现一种不可控制的共同活动,并形成特有的运动模式,这种模式称为共同运动。第二节 Brunnstrom疗法二、成人偏瘫患者的运动模式(二)共同运动1.上肢共同运动(上肢屈肌占优势)(1)上肢屈曲共同运动表现为腕和手指屈曲,前臂旋后,肘关节屈曲,肩胛骨内收(回缩)、上提,肩关节后伸、外展、外旋。如同手抓同侧腋窝前的动作。(2)上肢伸展共同运动表现为伸腕、屈指,前臂旋前,肘关节伸展,肩胛骨前伸,肩关节内收、内旋。如同坐位时手伸向两膝之间的动作。第二节 Brunnstrom疗法二、成人偏瘫患者的运动模式(二)共同运动2.下肢共同运动(

18、下肢伸肌占优势)(1)下肢伸展共同运动表现为脚趾跖屈,踝跖屈、内翻,膝关节伸展,髋关节内收、内旋。(2)下肢屈曲共同运动表现为脚趾背屈,踝背屈、内翻,膝关节约90屈曲,髋关节屈曲、外展、外旋。第二节 Brunnstrom疗法二、成人偏瘫患者的运动模式(三)原始反射1.同侧伸屈反射2.交叉伸屈反射3.屈曲回缩反射4.伤害性屈曲反射5.紧张性颈反射(TNR)(1)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STNR)(2)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ATNR)6.紧张性迷路反射(1)静态紧张性迷路反射(2)动态紧张性迷路反射7.紧张性腰反射8.正、负支持反射第二节 Brunnstrom疗法三、 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

19、分期第阶段 弛缓阶段第阶段 痉挛阶段第阶段 联带运动阶段第阶段 部分分离运动阶段第阶段 分离运动阶段第阶段 正常阶段四、治疗技术及临床应用(一)心理方面治疗与支持(二)床上姿势及床上训练(三)坐位躯干、颈、四肢训练(四)各部位的训练方法偏瘫运动功能分期上肢:1期:无随意运动 2期:开始出现轻微的屈曲共同运动(肩伸展过度,肘屈曲,肩外展、外旋,前臂旋后) 3期:能充分进行上两项运动,能进行伸展共同运动(肩内收、内旋时伸展,前臂旋前) 4期:(1)肘屈曲前臂能部分旋前、旋后(2)肘伸展位肩能前屈90(3)将手向腰后旋转 5期:(1)肘伸展位肩能外展90(前臂旋前位)(2)肘伸展位肩能前屈180(3

20、)肘伸展位前臂能旋前、旋后 6期:正常动作或稍欠灵巧,快速动作不灵活偏瘫运动功能分期手指: 1期:无随意运动 2期:稍出现指的联合屈曲 3期:指能充分联合屈曲,但不能联合伸展 4期: (1)全部手指稍能伸,总的伸展达不到全关节活动范围 (2)拇指能侧方捏握 5期: (1)总的伸展可达全范围,能抓圆柱状物体、球形物、完成第三指对指(2)指伸展位外展(3)手掌抓握 6期:指屈曲位外展,能投球、系纽扣,稍欠灵巧,大体上正常偏瘫运动功能分期下肢:1期:无随意运动2期:下肢的轻微随意运动3期:坐位、立位时有髋、膝、足的屈曲4期: (1)坐位,膝屈曲90时可将脚向后滑行 (2)坐位,足跟接地,足能背屈5期

21、: (1)立位,髋伸展位能屈膝(2)立位,膝伸展位,脚稍向前踏出,足能背屈6期: (1)立位,髋能外展并能超过骨盆上提范围(2)立位,小腿能内旋、外旋,伴有足内翻及外翻第三节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疗法一、概述(一)概念:利用运动觉、姿势感觉等刺激,增强有关神经肌肉反应,促进相应肌肉收缩,利用牵张、关节压缩、牵引和施加阻力等本体感觉刺激,促进功能恢复的治疗方法。(二)简史:PNF(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是由美国神经生理学家和内科医师Herman Kabat博士于20世纪40年代创立,并首先在脊髓灰质炎患者的康复治疗中使用。总体运

22、动模式:螺旋和对角线(三)PNF理论基础1.PNF理论依据(1)每个人都有发育和再发育的潜能(2)正常的运动是由头向足或由近端向远端发展的(3)早期的运动由反射活动所控制,成熟的运动可有姿势反射来增强或维持(4)运动功能的发育具有周期性倾向,屈肌优势和伸肌优势可以交换,并且二者之间可以相互影响(5)功能活动是由一些方向相反的运动组成(6)运动取决于主动肌和拮抗肌之间的协同作用(7)正常运动功能的发育有一定的顺序(8)在整体运动模式发育过程中,四肢同头、颈、躯干相互影响,并且还包括了肢体的“联合运动”(9)运动功能的改善取决于运动的学习(10)像发展肌力和耐力一样,不断的刺激和重复的活动可促进运

23、动的学习和巩固所学的技能(11)通过有目的的活动促进自理活动和行走功能的学习(三)PNF理论基础2.有关术语的解释(1)后续效应刺激的效应在刺激停止后仍然继续存在。如果增加刺激的强度和时间,后续效应也增加。在维持静力性收缩之后肌肉力量的增加就是后续效应起作用的结果。(2)总和一系列的阈下刺激总和在一起可以产生兴奋,引起肌肉收缩。1)空间总和 2)时间总和(3)扩散是指当刺激增强或加快时反应或力量的传播。也就是说,在某一运动范围内,较强肌群的活动可以激发较弱肌群的活动。反应可为兴奋性或抑制性。(4)连续诱导在主动肌强烈兴奋之后可以引起拮抗肌的兴奋。这是逆转技术的理论基础。(5)神经交互支配主动肌

24、兴奋的同时伴随拮抗肌的抑制。肌肉放松技术正是利用了这一点。二、促进技术(一)基本手法技术和程序1.手法接触2.牵张3.牵引和挤压4.最大阻力5.扩散和强化6.时序7.视觉刺激8.口令与交流9.运动模式1.手法接触(manual contacts)(1)治疗师手与患者皮肤的接触(2)刺激患者皮肤、肌肉、肌腱、本体感受器(3)诱导患者向所需方向运动(4)与同时施加基本及特殊的PNF的治疗手法(5)接触姿势:“夹狀手”,治疗师接触患者的手呈掌指关节屈曲、指间关节伸展的形状。2.牵张(stretch)(1)当肌纤维被动地伸长时会自动产生牵张刺激,该刺激反过来可促进被拉长的肌肉及相应的协同肌群产生收缩。

25、(2)牵张反射可从肌肉被拉长或正在收缩的位置引出潜伏期的脊髓反射。(3)可提高本体感觉的兴奋性3.牵引和挤压(traction and approximation) (1)牵引:增大关节间的间隙作用:激活关节感受器 关节周围的肌群被拉长,可引起肌肉的牵张反射 增加血液循环,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分类:持续牵引 变化性牵引(2)挤压:减小关节间的间隙作用:激活关节感受器 促进关节的稳定 促进负重和抗重力肌群的收缩 促进身体旳直立反应分类:快速关节挤压:以引发反射性的反应 慢速关节挤压:逐渐加力直到患者不能忍受4.最大阻力(maximal resistance) (1)治疗师的给予患者的阻力,能使

26、患者自身产生运动且使关节能顺利的通过整个运动范围。(2)当肌肉的收缩抵抗阻力时,肌肉对皮层刺激的反应增加。(3)肌肉抗阻所产生张力的增加,是最有效的本体感觉刺激方法之一。(4)阻力施加的大小直接与促进本体感觉的程序有关。(5)这种促进可相互扩散。(6)阻力应是患者能接受的、可平稳移动或维持等长收缩的最大阻力,而不是治疗师的最大力量,对某些患者来说,可能仅仅是一轻微的接触。5.扩散和强化(1)扩散:刺激反应的传播(2)强化:刺激身体的各个部位均可引出有目的性的协调的运动6.时序(1)运动发生的先后关系(2)正常运动具有精确的活动顺序与协调性(3)人的神经生长与运动发育顺序(4)强调的时序7.视觉

27、刺激(optical stimulation)8.口令与交流(verbal commands and communication)(1)口令的对象是给患者的,不是身体的某一部位(2)治疗师在适当的时候发出口令,可刺激患者的主动运动,提高动作完成的质量(3)合理运用口令的语音与语速纠正的口令:及时、准确、达到目的预备口令:必须清楚、明白动作中的口令:短、准确、时间正确9.运动模式特点:螺旋对角交叉的运动模式1)屈曲伸展2)外展内收3)外旋内旋螺旋对角交叉式的基本原理1.符合正常的生理上的运动形式:大多数肌肉的附着点和纤维排列2.自主运动由大量的运动模式,而不是由单一的肌肉运动组成3.对角线形式运

28、动是屈伸、内外旋、内外展三对肌肉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运动,是正常发育的最后部分和最高形式4.所有对角线形式运动都跨越中线,能促进身体两侧的相互作用5.对角线形式的运动总是合并旋转的成分,而旋转是发育的最后、最高形式之一(二)特殊技术1.重复收缩(repeated contraction)2.节律性启动(rhythmic initiation)3.动态反转(dynamic reversal)4.节律性稳定(rhythmic stabilization)5.保持放松(holdrelax)6.收缩放松(contractrelax)1.重复收缩(repeated contraction)(1)理论:在中

29、枢神经传导通路上进行反复刺激,可使神经冲动传导变得容易(2)强化主动肌肌力的一种技术:反复牵拉主动肌,增加其等张收缩的能力,以达到提高主动肌肌力的目的(3)适用范围:肌力较弱: - 级的肌力疲劳运动知觉降低(强化肌力和肌耐力)2.节律性启动(rhythmic initiation)(1)燕运动方向被动的、反复地给患者运动感觉的输入(2)辅助的诱导患者,进行该运动方向的运动(3)主动地、有节律的完成相应的动作(4)能抵抗阻力完成相同的动作(5)适用范围:起始运动困难位置觉迟钝的患者运动缺乏节律性或不协调意识低下、僵硬、痉挛的患者(一般情况下完全无意识的患者不能用PNF,无法纠正强化)3.动态反转

30、(dynamic reversal)(1)对抗的两组肌群交替地进行做等张收缩;(2)屈曲与伸展的方向连续进行诱导训练;(3)完成最大关节活动范围;(4)促进协同肌收缩,松弛拮抗肌;(5)增加肌肉收缩的力度、耐力及协调性;(6)适用范围:肌力较弱; 肌肉收缩的协调性差;4.节律性稳定(rhythmic stabilization)(1)可在关节活动范围的任何一点进行;(2)主动肌与拮抗肌相互交替收缩的一种训练方法;(3)可在不改变关节活动范围的情况下,增加双侧肌群的肌力,提高关节的稳定性;(4)增强关节及周围的血液循环;(5)运动后肌肉可获得放松;(6)适用范围:关节活动范围受限或不稳定; 疼痛

31、; 平衡能力低下。5.保持放松(holdrelax)(1)将患者的肢体被动置于关节受限处,做主动肌(或旋转肌)的等长抗阻收缩,保持6-10秒,然后放松3-5秒;(2)再进行主动或被动的肢体活动;(3)可做主动肌的等张收缩;(4)适用范围: 由于疼痛引起的关节活动范围受限; 肌肉在疼痛点处,可获得充分的放松; 等张收缩太强以至于难以控制(以疼痛为 主)。6.收缩放松(contractrelax)(1)先做拮抗肌的等张收缩、松弛,然后由治疗师被动地把肢体放置到新的关节受限的活动位置;(2)反复多次后,再做主动肌的等张收缩;(3)适用范围: 可增加无痛范围内的关节活动度; 获得肌肉放松; 可牵伸僵硬

32、的肌肉、肌腱,使之易于活动; 关节周围肌肉痉挛的患者。三、基本模式与手法操作按部位:头、躯干、上肢、下肢按关节:肩、肘、腕、髋、膝、踝按模式:单侧、双侧基本模式:上肢模式、下肢模式(一)上肢运动模式与手法操作D2F屈曲 屈曲(肩) D1F屈曲 外旋(肩) 旋后(前臂)外展(肩) 桡侧屈(腕) 内收(肩)腕伸展 肩肩 腕屈曲指伸展 伸展(肩) 指屈曲 内旋(肩) 旋前(前臂)D1E伸展 尺侧屈(腕) D2E伸展上肢屈曲-内收-外旋模式(D1屈)上肢伸展-外展-内旋模式(D1伸)上肢屈曲-外展-外旋模式(D2屈)上肢伸展-内收-内旋模式(D2伸)(二)下肢运动模式与手法操作D2F屈曲 屈曲(髋)

33、D1F屈曲 踝关节背驱 外展(髋) 足趾伸展 内收(髋)内旋(髋) 髋 外旋(髋) 足外翻 伸展(髋) 足内翻 踝关节跖屈D1E伸展 足趾屈曲 D2E伸展下肢屈曲-内收-外旋模式起始位(D1屈)下肢伸展-外展-内旋模式起始位(D1伸)下肢屈曲-外展-内旋模式(D2屈)A起始位 B终止位下肢伸展-内收-外旋模式(D2伸)A起始位 B终止位四、临床应用1、必须对PNF的理论与技术有一定的认识与实践经验;2、适时地、合理地结合其他的物理治疗方法或技术;3、骨科疾患的康复治疗;4、多种神经疾患的康复治疗;五、禁忌证:1、合并骨折部位、骨折未愈合或有开放性损伤部位的患者,不能应用牵伸手法;2、持续抗阻的

34、重复收缩不能用于脑血管病急性期;3、有以下情况的患者也不适宜使用PNF技术:伤口和手术刚缝合部位,皮肤感觉缺乏部位,听力障碍的患者,对命令不能准确反应的婴幼儿患者,无意识的患者,骨质疏松患者,血压非常不稳定患者,关节不稳定、本体感觉障碍的部位。第四节 Rood疗法一、概述Rood疗法是由美国物理治疗师和作业治疗师Margaret Rood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又称多种感觉刺激疗法。本技术的最大特点是强调有控制的感觉刺激,根据人体个体发育顺序,利用运动来诱发有目的的反应。此方法多用于脑瘫、成人偏瘫及其他运动控制障碍的脑损伤患者的康复治疗中。第四节 Rood疗法二、基础理论(一)利用适当的感觉刺

35、激引起正常运动的产生和肌张力的正常化(二)利用个体运动发育顺序促进运动的控制能力8种运动模式:1.仰卧屈曲模式2.转体或滚动模式3.俯卧伸展模式4.颈肌协同收缩模式5.俯卧屈肘模式6.手膝位支撑模式7.站立8.行走(三)利用运动控制发育的4个阶段1.肌肉的全范围收缩2.关节周围肌群的协同收缩3.远端固定,近端关节活动4.技巧动作(四)刺激感受器与促进抑制的关系三、治疗技术及临床应用(一)治疗原则1.由颈部开始尾部结束2.由近端开始向远端进行3.有反射运动开始过渡到随意运动4.先利用外感受器,后利用本体感受器5.先进行两侧运动,后做一侧运动6.颈部和躯干先进行难度较高的运动,后进行难度较低的运动

36、。四肢是先进行难度较低的运动,后做难度较高的运动7.两侧运动之后进行旋转运动(二)诱发刺激的手段1.快速接触2.刷擦3.振动4.冰5.快速伸张6.轻轻的持续伸张7.嗅8.痛9.快速摇动10.关节挤压(三)抑制刺激的手段1.位置(1)中间肢位(2)抑制肢位(3)诱发拮抗肌抑制主动肌2.冰,冰袋3.温水浴(3035)4.持续伸张,轻轻地伴随改变运动方向的伸张5.挤压6.骨叩击7.压迫8.轻轻地摇动9.振动(四)诱发部位身体前面诱发刺激部位身体背面诱发刺激部位身体侧面诱发刺激部位头部诱发刺激部位(五)治疗用具1.刷子2.振动器3.冰4.橡胶物品5.纺锤体桶6.圆棒7.手膝位支撑器8.压舌板9.婴儿舔

37、弄的玩具10.各种诱发嗅觉的物品11.音乐刺激12.沙袋13.球(六)方法和技术1.应用皮肤、本体等刺激来诱发肌肉反应(1)触觉刺激(2)温度刺激(3)轻叩(4)牵拉(5)挤压(6)特殊感觉刺激2.利用感觉刺激来抑制肌肉反应(1)轻轻的压缩关节以缓解痉挛(2)在肌腱附着点加压(3)用有效的、轻的压力从头部开始沿脊柱直到骶尾部(4)持续的牵张(5)缓慢地将患者从仰卧位或俯卧位翻到侧卧位缓解痉挛(6)通过中温刺激、不感温局部浴、热湿敷等使痉挛肌松弛(7)远端固定,近端运动(七)注意事项1、由于刷擦对C纤维刺激有蓄积作用,较难柔和进行,有时会产生不良的影响,要合理应用。2、刷擦有时可引起紧张性肌纤维

38、退化。3、对有可能因刷擦引起不良反应的儿童应避免使用。4、有时刷擦可使幼小儿童触觉消失。5、在耳部皮肤、前额外1/3刷擦时可引起不良反应发生。体力明显低下的患者有进一步抑制作用,应禁忌进行。脑外伤、特别是脑干损伤的患者会加重意识状态。6、在脊神经后侧第一支区域内刷擦可使交感神经作用加强,冰刺激对内脏作用强、恢复慢应注意。7、耳后部刷擦可使血压急剧下降。8、诱发觉醒和语言时,要避免用冰刺激痉挛手。9、在左肩部周围冰刺激时,要检查心脏功能。10、在C4支配区冰刺激时有可能引起一过性呼吸停止。11、持续头低位可抑制心脏呼吸功能。12、感觉的应用 成人的训练顺序主要是视觉和听觉,其次是触觉,味觉,嗅觉

39、。13、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常残留一些动作,如腕关节伸展时向桡侧偏位,腕关节屈曲时向尺侧偏位。调节这些活动需要精细动作,不需要很大的力,注意引导其有利于日常生活的动作是十分必要的。第五节 Vojta疗法一、概述Vojta运动发育疗法,简称Vojta疗法,是由德国学者Vaclav Vojta博士经过多年研究创立的治疗方法。它是让患者取一定的出发姿势,对身体特定部位(诱发带)给予压迫刺激,诱发岀反射性俯爬与反射性翻身两个移动运动促进手法的总称。这种方法是通过对身体一定部位的压迫刺激,诱导产生全身性的、协调化的反射性移动运动,促进并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因而又称其为诱导疗法。二、 Vojta姿势反射(一)

40、拉起反射(traction reflex)(二)立位悬垂反射(axillar suspension reflex)(三)俯卧位悬垂反射(landau reflex)(四)Collis水平反射(Collis horizontal reflex)(五)斜位悬垂反射(vojta reflex)(六)Collis垂直反射(Collis vertical reflex)(七)倒位悬垂反射(一)拉起反射(traction reflex)1.诱发方法患儿取仰卧位,头正中,检查者面对患儿,把两手拇指从小儿手掌尺侧伸入小儿的手掌中,用其余四指固定小儿腹部,注意勿触碰小儿手背。当检查者确定小儿发生手握持反射后紧紧

41、地握住检查者的拇指时,将小儿用力从床上拉起,使躯干与床面成45时,观察小儿头部与下肢的变化。2.异常反应:(1)拉起时,头向后方呈极度背屈状态,多为肌张力低下型脑瘫。(图a)(2)头极度背屈,下肢硬性伸展,拉起时成角弓反张状态,似拱形桥,所以又称桥状拉起。(图b)(3)脊柱与四肢硬性伸展,拉起时全身似木棒,无髋关节的分离动作,又称棒状拉起。(图c)(4)头背屈、四肢极度屈曲。(图d)(5)各项指标较同龄儿延迟。拉起反射异常反应(二)立位悬垂反射(axillar suspension reflex)1.诱发方法小儿取俯卧位,检查者双手扶持小儿腋下,将小儿垂直提起,注意不要触碰小儿背部,注意观察两

42、下肢动作反应。2.异常反应:(1)双下肢内收、内旋、硬性伸展,交叉尖足,多见于痉挛型脑瘫。(图a)(2)双侧下肢一侧伸展,一侧屈曲,这是受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所致。(图b)(3)上肢伸展,下肢屈曲,或上下肢全呈屈曲状态。(图c)立位悬垂反射异常反应(三)俯卧位悬垂反射(landau reflex)1.诱发方法小儿取俯卧位姿势、检查者用双手掌扶持小儿腋下并呈水平状提起,观察头部、躯干及四肢的变化。2.异常反应(1)手握拳吃手,上肢屈曲紧贴胸部,下肢硬性伸展。(图a)(2)上下肢均呈伸展状态,这是由于受紧张性颈反射影响所致。(图b)(3)头与四肢下垂,脊柱上凸,呈倒“U”字形,多为肌张力低下型脑瘫

43、,或者脊柱性肌营养不良疾病的特点。(图c)(4)头背屈、脊柱与下肢呈硬性伸展、下肢交叉、尖足、角弓反张。(图d)俯卧位悬垂反射异常反应(四)Collis水平反射(Collis horizontal reflex)1.诱发方法使小儿仰卧位或者侧卧位,手指伸开,检查者位于小儿身后或一侧,一手握住一侧上臂,另一手握住小儿下肢大腿根部,从检查台上向上水平提起,观察另一侧上下肢的姿势变化。2.异常反应(1)头背屈、手握拳紧贴胸部,上肢呈屈曲状态。(图a)(2)上肢呈拥抱反射样动作,上肢伸展、下肢也伸展。(图b)(3)上下肢伸直,但无支撑样动作。(图c)Collis水平反射异常反应(五)斜位悬垂反射(vo

44、jta reflex)1.诱发方法小儿取俯卧位,检查者用双手握住小儿胸腹部垂直上提,然后迅速向一侧倾斜,观察上侧上下肢和头部及躯干的变化。2.异常反应(1)上肢呈拥抱反射样姿势,下肢呈硬性伸展状态。(图a)(2)手紧握拳、紧贴胸部,下肢伸展。(图b)(3)上肢屈曲,吃手,下肢硬性伸展。(图c)(4)头背屈,肩后伸,四肢伸展。下肢内收、内旋、交叉、尖足。(图d)(5)头下垂,脊柱上凸、上下肢呈弛缓性伸展状态。斜位悬垂反射异常反应(六)Collis垂直反射(Collis vertical reflex)1.诱发方法小儿取仰卧位,检查者位于小儿头上方,用手握住小儿一侧大腿,待肌紧张发生后,向上迅速提

45、起,使小儿呈垂直倒立姿势,观察另一侧下肢的反应。然后再检查另一侧。2.异常反应(1)自由侧下肢呈硬性伸展状态,尖足、上肢屈曲或伸展,这种异常反应最多见,多为痉挛型脑瘫的特点。(图a)(2)自右侧下肢呈屈曲状态。(图b)(3)肌张力低下,患儿呈倒垂状,无头、颈、躯干的伸展。无双手的保护性伸展动作,自由侧下肢呈弛缓性伸展或屈曲状态。(图c)Collis垂直反射异常反应(七)倒位悬垂反射1.诱发方法小于5个月的小儿取仰卧位,大于5个月的小儿取俯卧位,足底向着检查者,躯干与检查者垂直,检查者分别握住小儿的两侧大腿,迅速上提呈倒位悬垂状,观察小儿头、颈、躯干的伸展状态以及上肢与躯干的夹角。2.异常反应(

46、1)手紧握拳,上肢屈曲紧贴胸部,头、颈、躯干无伸展动作。(图a)(2)双手伸展,肩后退,上肢向后呈非对称性姿势。(图b)(3)上肢屈曲于胸前呈吃手样动作。(图c)倒位悬垂反射异常反应三、中枢性协调障碍中枢性协调障碍(ZKS)的诊断,主要根据Vojta7种姿势反射进行诊断:1.有13种反射异常,可诊断为极轻度中枢性协调障碍。2.有45种反射异常,可诊断为轻度中枢性协调障碍。3.有67种反射异常,可诊断为中度协调性协调障碍。4.有7种反射异常并有肌张力异常为重度中枢性协调障碍。四、临床应用(一)进行Vojta手法治疗遵循要点(1)摆好正确的出发姿势。(2)给予刺激前要使欲促通的肌肉呈伸张状态。(3

47、)给诱发带以压迫刺激,诱发全身反射性运动。(4)给诱发反射性运动以抵抗,延长反应时间。(二)Vojta疗法基本要求1.按小儿生长发育规律,设计治疗目标,循序渐进的进行训练治疗。2.治疗前必须明确患儿的诊断、分型、瘫痪的部位、疾病的严重程度。3.医师与治疗是要精通本法理论与实际操作经验,要有指导、传授家长的能力。4、治疗人员在治疗训练前,要与患儿多接触,消除其恐惧心理,避免苦恼,再配合玩具,使患儿能愉快地配合治疗。5、治疗师要熟练掌握手法,训练时注意观察出现的反应,训练治疗中应不断地调整刺激点与刺激的强度。6、训练要在温暖的室内进行,光线充足,没有噪音。治疗前要处理好大小便,戴上尿布。具体实施时患儿应裸体进行,使之有利于正确选用诱发带,清楚观察各部位反应的状态。7、饭后不可马上进行训练治疗,治疗后不可马上进食。要求饭后1小时开始治疗,治疗后10分钟后可进饮料。8、治疗前后不可马上入浴洗澡。9、最早出现的效果是:改善呼吸、食量增大、睡眠安稳,以后才是姿势与运动的改善。10、对患儿治疗前后的变化,要有书面记录,定期总结,找出不足,适当调整,以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11、患重病、高热时应停止治疗。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