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教材...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53988603 上传时间:2022-02-12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0.4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资源描述: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教材...(3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教材分析虹桥路小学 项岳柑一单元教材综述:为什么许多植物要春天播种;为什么许多树木的叶子秋天要落下;而有些昆虫随着天气渐渐变凉我们看不到了,它们发生了哪些变化?许多问题是学生们想弄明白的,他们对于探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很有兴趣,迫切需要了解。“生物与环境”单元就是要通过引领学生经历一个个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初步体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生物与环境的依存关系有两个层面,(一)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同有机环境、无机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例如阳光、温度、水、空气、 土壤、生存空间、养分或食物、其他生物影响

2、等。(侧重于无机环境)(二)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如生物的形态构造、行为习性、生理特征对于外界环境之间的适应关系。本单元在生命世界主题中的地位:1、全套教材共37个单元,其中侧重于生命世界主题中生物内容的有8个单元。三上:第一单元 植物,第二单元 动物;三下:第三单元 植物的一生,第四单元 动物的生命周期; 四上: 第一单元 有生命的物体,四下 第二单元 新的生命;五上: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一),五下:第三单元 生物与环境(二)。2、从“生命世界”这一系列主题性活动中,让我们清晰地见证了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是如何三线共进,交相呼应,伴随着孩子们一起成长的。 3、让我们具体来看看这些目标是如何三

3、线共进的:三上是对树与小动物的某些具体特征进行观察和描述(以“观察”为主);三下从一种动、植物的多个侧面一时间轴的形式展开研究活动(观察和实验结合)。只是从生物本身来认识。四上将生物放在与其他相关联的类群中进行认识(观察、对比、分析);四下与四上在形式上差不多,但微观的更微观,宏观的更宏观(观察、对比、统计、分析、推理)。开始从生物之外的宏观因素来认识。五上开始从生物之外的环境因素中来认识。(假设、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对比、分析、推理)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的关系,建立这样一种看待生命世界的观点,是需要在经历一系列有结构的探究活动的基础上获得的,因此落实好每

4、一个探究活动至关重要。 整个单元的教学由 10 项活动组成,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3课) 由“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种子发芽实验”、“从实验中获得信息”三个活动,这三个活动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设计种子发芽实验”开始、将引导学生从提出问题绿豆发芽需要什么条件,到进行假设、选择控制条件、制订实验计划、观察记录现象、分析整理数据、作出解释的科学研究的完整过程。在此同时,三个活动又各自承载着不相同任务,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主题。教材没有采取以往以逐一研究各种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方法,而是直接从实验入手,让学生研究阳光、温度、水对绿豆种子发芽的影响,尽管这样的研究种子的活动已经在前面出现过

5、,但是学生在这里经历的是比较严密的一整套控制实验的过程,这对学生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方法的训练是很有帮助的。学生经历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观察记录控制条件下的种子发芽过程和整理分析实验结果三项活动,从中了解绿豆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观察实验现象、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并用实验数据说明问题的科学方法。第二部分、(第4-6课)分别是:秋冬季的生物、动物的栖息地、建立栖息地。从秋季动物开始,展开了对动植物如何适应气候变化、具有哪些基本生活需要和生活环境的调查。并通过亲手建造蚯蚓和鱼的栖息地,深入了解一些动植物的形态与环境的关系。在绿豆种子发芽的实验基础上,教材接下来以秋冬季的生物开始,展开对动植物如何适应气

6、候变化、具有哪些基本生活需要和生活环境的调查。其中对 6 种常见生物进行跟踪观察,一直持续到冬季,这是一项长期的观察活动。教材还以蚯蚓和鱼作为典型,进行建立栖息地的模拟研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动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三部分、(第7-10课) 分别是:记录动物的特征、观察到了哪些特征、“原来是相关联的”和讨论会生物的生活需要这四个教学活动组成。学生将汇集、整理、整合观察到的事实和收集到的资料,进一步建立起生物的形态构造、生活习性与环境的关系。并将这一看法扩展到对人类生活环境的认识,了解地球是人类的栖息地,强化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二、本单元的教学希望组织引导学生达成的具体目标:1、经

7、历“种子发芽实验”,从提出问题、进行假设、选择控制条件、设计实验、制订实验计划、按照计划实施实验、记录实验数据、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科学结论的完整过程,懂得对比实验中控制变量的重要意义。 2、经历跟踪观察动植物的过程,培养长期坚持观察的毅力。 3、经历建立动物栖息地的模拟实验过程,学习研究动物的方法,提高对动物研究的兴趣。 4、梳理生物的观察资料,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深化对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等重要观念的理解。 5、通过对动植物的研究,明白栖息地对生物和人类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6、通过阅读或讲解科学家的事

8、迹,了解科学研究的艰苦性和存在的价值,给予学生以科学精神的熏陶。三、单元核心概念: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生物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环境对生物的形态构造及生活习性也有一定的影响。四、单元课时安排建议及单元教学建议:(一)生物与环境单元结构分析:共有十课时从结构层次上看,可以把本单元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共3课时):1、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2、种子发芽实验 3、从实验中获得信息第二部分(共3课时):4、秋冬季的生物 5、动物的栖息地 6、建立栖息地第三部分(共4课时):7、记录动物的特征 8、观察到了哪些特征 9、原来是相互关联的 10、讨论会生物的生活需要(二)单元教学建

9、议:本册教材内容多、观察实验多,每课书安排1课时,需要39课时,20周时间。黄金周放假,科学课教学大约有1617周时间。因此有必要对教材做出适当的调整。本单元第1课和第2课建议合并为一课时,提出问题后即引导学生设计种子发芽实验,完善实验方案明确实验方法,安排学生每人回家进行实验,同时以组为单位在学校进行实验,做好标签,明确分工管理。本单元的第二课时进行第4课“秋冬季的生物” 教学,选择学生有体验,易观察的植物、动物。如:学校里的树木、花草;家庭饲养的猫、狗,以及学生能够饲养的蟋蟀等小动物,作为观察对象。第5课“动物的栖息地”和第6课“建立栖息地”合并一课时。大约在种子发芽实验进行了一周时间的时

10、候,安排第3课“从实验中获得信息”一课教学,在此之前的教学过程中注意督促了解实验的进展情况,及时进行指导。 本单元探究活动多,真正落实好每一个观察、实验活动,做到不走过场,落在实处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切实明确每一个观察实验的方法、步骤,如何操作,怎样观察,观察什么,记录什么,在指导学生设计实验的过程中考虑完整,使每一位学生清楚观察实验的具体方法。如:设计种子发芽试验,我打算作种子在黑暗中发芽快,还是在光照的情况下发芽快这一项实验。必须让学生明确这个实验只有一点不同,即一个是在黑暗的环境里不需要光照,一个是在明亮需要光照的环境下。其它条件都相同,同时下种、同时在自然的温度情况下,掌握好水量,指导

11、好学生怎样选择黑暗的环境(放在什么位置)。如果环境没有选择好实验现象可能会出现不太明显的现象,看似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往往由于疏于指导或强调得不够,造成实验不成功。同时还要明确怎样做记录,记录下哪一天下的种,哪一天萌发出芽,量一量每天长多高。告诉学生注意保留原始数据,以备对比时整理研究要联系当地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不要认为当地的条件不够,或者与教材上的设想不同而放弃实际操作的机会,要学会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例如蚯蚓和鱼的栖息地也可以用其他的动物来代替,代替的动物最好是当地常见的动物。可以在教室里或者实验室里建立一个研究生物栖息地的环境,帮助学生学习。 本单元对收集资料、整理数据、分析资料和数据是

12、重点要求的,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知道如何看待数据、尊重数据、引用资料、鉴别资料,并使自己的结论更加接近真实,更加接近事实。关于控制实验的研究,教师最好自己对此方面的内容进行补课,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实施这方面的研究。科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过程中重点要体现在这两个环节上:一是设计实验的环节,实验前要把实验方法想周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虚心接受同学的正确意见,完善实验设计的能力。二是按照实验设计的步骤实施实验的能力。认真做好记录、收集实验数据,实事求是不伪造数据。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学生科学地思考,科学地操作的行为习惯。五、单元各课教材分析及实施建议:第一课 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编者意图:1

13、、本课由三个活动组成:(1)、提出要解决的两个问题,(2)、讨论用实验证明种子发芽条件的方法,(3)、设计并制定实验方案。2、一个主题,两层价值目标: 显性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隐性控制变量,设计对比实验3、这是第3次比较鲜明地提出建立对比实验这个目标(四上怎样加快溶解,四下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和作用,四下设计并制定实验方案)。活动一:提出要解决的两个问题1、绿豆发芽需要哪些条件?教材提示的“土壤、水分、气温”是学生熟识的,如果给学生更多的空间,还可能提出什么来呢?(空气、阳光、肥料、休眠期)2、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可能会有什么结果?(学生可能会说“种子不能发芽了 ”)!草率吗?也是现实及真实的。

14、追问:是这样吗,你们有什么依据?你能证明给大家看吗,怎么做呢? 这样自然地进入了下一活动。(科学教师就应该学会追问)活动二:种子发芽需要那些条件,讨论用实验证明(本课活动的重点与难点) 1、明确:(1)、只能改变一个条件。(2)、有些条件是便于控制,而有的是难以控制或只能用于观察的。 2、提示学生:研究要围绕一个主题,同时明确研究的方法设计实验。3、如何引导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呢?提出问题进行假设设计方案活动三:设计并制定实验方案 1、书本第3页中,提示“光、温度、水等三个条件,适合我们进行实验研究”。 2、如果学生通过研究发现种子的发芽情况和土壤关系不大,也是有意义的科学结论,没有必要刻意排

15、除它。 3、别忘了下节课中的器材由谁来准备?教学活动目标:科学概念:1、种子的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适宜的温度、水、充足的空气。2、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温度、肥料等。3、了解设计实验、制定实验计划的思路、步骤和内容。按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绿豆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初步掌握设计对比实验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种子发芽实验,感受实验的乐趣,激发学生对观察实验的兴趣。教学活动预设:一)引入教师谈话:你用种子种过花吗?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二)讨论绿豆种子发芽的条件1教师出示绿豆种子并设问:怎样做能让这颗绿豆种子发芽呢? 2学生小组讨论绿豆种子发芽的条件。 3学生说说怎

16、样做绿豆才能发芽。4教师归纳并板书绿豆种子发芽的条件种到土壤里、浇适量的水、放在阳光下 三)提出研究的问题1教师谈话:看来从种子长成一棵植物还有不少的条件,如果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可能会有什么结果呢? 2引导学生简单推测(可以利用板书)改变某个条件的结果。(没有水或是只有很少的水会怎样?放在黑暗中会怎样?放在冰箱中会怎样?) 四)设计并制订实验方案1教师设问:是这样吗,你们有什么依据?你能证明给大家看吗,怎么做呢? 2各小组选择要改变的一个条件,初步讨论方案。 3部分小组交流设想,同学间评论方案的可行性和发现存在的问题。(有些条件便于控制,而有的是难以控制或观察的;同学设计的方案存在一些问题。)

17、 4教师出示设计方案的注意点,各小组再次选择问题:(教师注意调整和平衡)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五)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提供表格,各组着手撰写计划。教后反思与建议:从结构层次上看,“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种子发芽实验”、“从实验中获得信息”三个活动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完整地构成了“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验研究、收集信息加工分析信息(解决问题)”一个主题探究活动的过程。在此

18、同时,三个活动又各自承载着不相同任务,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主题。教材的课题向学生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学习的内容是“设计种子发芽实验”,正如前边经历的大部分课一样,在这个显性目标之下,还同时包含着一个隐性的能力结构目标,即让学生经历控制所研究的变量,设计对比实验的过程。讨论用实验证明种子发芽条件的方法,是本课活动的重点与难点。要引导学生讨论“用实验证明种子发芽条件的方法”这一中心活动,首先有两点必须让学生明确认识到,一是“只能改变一个条件”,二是“有些条件是便于控制,而有的是难以控制或观察的”。另外,和“物体沉浮”研究活动中的对比实验相比,本活动的对象是有生命的植物,所以实验结果更具不确定性。五年级学

19、生考虑问题一般有局限性,可能会忽视许多因素。同时对对比实验中什么因素是不能改变的,什么因素必须改变并不真正明确,在这里教师起扮演好引领者的角色,一定要舍得花时间,要将讨论的过程细化,将学生的思路整理清楚,教师可以以选择一个主题与学生一起讨论设计,把实验思考的过程明确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应上述过程明确自己的想法,加深印象。最后,下节课中的器材由谁来准备?准备哪些器材?教师要事先要打算好。如果打算让学生准备部分器材,事先要说清要求,分配好任务。第二课 种子发芽实验编者意图:从结构上来看,“种子发芽实验”一课围绕的中心主题是让学生在开展实验研究的过程中,将设计的方案付诸实践。在这个过程中,除按方案

20、进行操作之外,还涉及将方案中的步骤进行细化,使其更具操作性的问题。因此,它是一个再设计和再创造的过程。分为4个部分。 1、交流实验计划课文第4页提供三个不同方案的具体设计结果 (汲取、改进、调整、完善)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比较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之处,找到自己设计中的缺陷。可以提三个问题:(1)他们和我们的设计有什么不同?(2)他们为什么这样设计?(3)我们有什么更好的主意? 我们教师可以把各组交流中的重点在黑板上记录下来,引导学生整理出活动的重点过程。 2、配备实验装置实验方法和过程,有不少环节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细化和明确。 具体可以放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材提示把绿豆种子种在纸巾而不

21、是土壤里,为什么要这样改?不改可以吗? 2)“给一组种子加适量的水,一组种子加很少的水”。适量是多少?很少是多少? 3)“一组种子放在常温中,一组种子放在低温环境中”。常温指什么?低温指什么?如何让两组获得除温度外的相同条件?4)“一组种子受到光照,一组种子放在黑暗的环境中”。它们的温度环境相同吗?它们的温度环境相同吗?如果水被晒干怎么办? 5)教材提示每个盒子种两颗种子,为什么要这样做?6)具体怎样一步一步地操作?放多少纸巾、怎样折、怎样放、种子怎么种到纸巾里、每个盒子里滴多少水、配备好器材后怎么保管?7)两组器材,每组的两颗绿豆怎么才能不会因为疏忽而搞混?8) 3、推测绿豆种子发芽的过程和

22、时间 1)是可以提示学生在之后的观察活动中应该注意观察哪些内容,怎样观察。是可以提高学生实验观察的兴趣和注意力。 提示学生:把种子播种到开裂之间的时间都看作是种子膨大的过程。 2)我们进行的实验中有三至四成种子是先长出根,然后种皮才开裂的,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现实和教材不相符的问题。 4、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1)各小组要落实好实验材料保管的问题。放在家里?放在学校?带来带去?很难解决好。2)多少时间观察一次?除了刚种下去的第一个小时,绿豆的变化快一些外,之后的变化过程是比较缓慢的,所以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早、中、晚及临睡前观察4次差不多。另外,晚上怎么办,也要由教师向学生事先解释清楚。3)观察

23、的过程将持续4-5天,在此过程中,水会蒸发,要提示学生及时补充水分。但除研究水的小组外,两组绿豆的水分必须是相同的。?4)做好观察记录前还有两点要想好:第一,是记录用时还是具体时间。第二,研究温度的小组记录“当日气温”有什么意义?教学活动目标:科学概念:1、种子的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适宜的温度、水、充足的空气。2、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温度、肥料等。3、通过交流实验设计,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制定实验计划的步骤和主要内容,明确对比实验的规则(或方法)。过程与方法:按实验计划持续观察实验现象,并如实做好记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实验的持续观察,体验观察植物生长过程的快乐,初步意识到持续观察

24、、记录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教学活动预设:一)引入上节课我们讨论了种子发芽的条件,并尝试设计实验来研究如果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会产生什么结果,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按照方案进行实验,下面请各小组谈谈你们准备研究什么,准备怎么研究。二)各组交流实验方案1请一个小组向大家报告设计的实验方案。 2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按“要改变的条件、不改变的条件、实验的方法”三个项目在黑板上记录学生的发言。 3请选择另外两个条件的小组按黑板上的项目交流自己的实验方案。 4各小组讨论:他们和我们的设计有什么不同?他们为什么这样设计?我们有什么更好的方法? 5补充完善并细化自己的方案。(可以引导学

25、生分别从以下几点思考) (1)“给一组种子加适量的水,一组种子加很少的水”:“适量”是多少?很少是多少?怎样做才能使两组种子得到同样的光照和温度。 (2)“一组种子放在常温环境中,一组种子放在低温环境中”:常温、低温分别是怎样的温度?怎样做才能保证两组种子获得相同的水和光照。(3)“一组种子受到光照,一组种子放在黑暗的环境中”:怎样才能让两组绿豆种子得到同样的水和温度。三)配备实验装置1请学生说说打算怎样一步一步地操作。(每个盒子放多少纸巾、怎样折、怎样放、种子怎么种到纸巾里、每个盒子里滴多少水、配备好器材后怎么保管。) 2参照教材上的图示配备实验器材。 3明确实验组和对照组,给每组中的两颗种

26、子编号。 四)推测绿豆种子发芽的过程和时间1让学生推测播种后的种子可能会发生哪些变化,除此之外,还可让学生推测不同条件下的两颗种子变化的时间是否一样,会有什么不同,在图上画一画。 2再让学生推测每一项变化需要多少时间。五)观察记录实验现象1请学生说说准备观察些什么,多长时间观察一次,哪些内容需要记录下来。2阅读观察记录表,进一步了解观察和记录的内容。 3开始观察记录活动。教后反思与建议:从结构层次来看 “种子发芽实验”一课围绕的中心主题是让学生根据开展实验研究的过程。将设计的方案付之实践,除按方案进行操作之外,还涉及将方案中的步骤进行细化,使其更具操作性的问题。因此,它是一个再设计和再创造的过

27、程。交流的目的是为了吸取别人的长处,改进自己的不足,完善、调整自己的实验计划。因此,在些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认真听取别组的发言,仔细比较自己与别人的不同,给各组学生一定的时间想一想:他们和我们的设计有什么不同?他们为什么这样设计?我们有什么更好的主意?教师可以把各组交流中的重点在黑板上记录下来,引导学生整理出活动中的重点过程。对实验进行观察和记录需要学生从播种起,经常地观察后记录绿豆种子在实验盒中的情况。要联系当地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不要认为当地的条件不够,或者与教材上的设想不同而放弃实际操作的机会,要学会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重视收集资料、整理数据、分析资料和数据,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知道如何看待数

28、据、尊重数据、引用资料、鉴别资料,并使自己的结论更加接近真实,更加接近事实。第三课 从实验中获得信息编者意图:1、这一课和前两课从“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验研究收集信息加工分析信息(解决问题)”完整地构成了一个主题探究活动的过程。本课是这一主题探究活动过程的最后部分,即“加工分析信息(解决问题)”。2、从探究活动的时间安排上看,以往探究活动一般在一个课时中完成整个过程,而本单元的这个探究过程则安排了三个课时。每一课时都集中在探究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上。从中可以看出,从本学期开始,学生经历的探究活动过程更细化,更深入,更到位。这一课围绕的中心主题是让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分析所获得的信息,尊重客观

29、事实,得出科学的结论。重点在于通过对信息的处理和分析得出实验结果。活动一:汇集实验数据本课的活动从实验信息的发布开始,主要交流做相同实验的控制组和对照组的数据。1、把每人收集到的时间数据换算成小时数,然后才与同学进行交流。 2、两粒种子发芽的时间有点不同,怎样说明发芽时间?3、当学生面对许多不同的种子发芽时间,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该怎样处理这些数据。 4、如果有小组的数据和其他组相差很大怎么处理?活动二:和全班同学交流 (这是本课活动的重点与难点。) 1、从播种、管理到了收获的时节 2、3个问题展示的是从数据到结论的思维过程。加强科学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同时还应加强实事求是的科学观的教育。

30、3、让学生把本组的数据记录到表中,进行再加工的过程。 4、两颗种子的数据怎么变成一项数据呢? 活动三:扩展与思考1、引导学生观察学校周围的树木 。2、了解现代农业运用科学技术控制植物的生长条件。 3、观察菜地里植物的株距、行距,了解空气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4、把我们的绿豆芽种到地里,根据九月以后的气候变化做出判断。 (小结)教材最后一项内容是在横线上写出“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填写前要引导学生分析,因为种子萌发并不一定需要从外界吸收养分,也不需要光照,这与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是不同的。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增进学习者对所处世界的了解,并强化学习者继续学习的气质。如果教育者真能做到这一点,学习者自然就

31、会发现他们的经验是愉快的。教学活动目标:科学概念:1、种子的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适宜的温度、水、充足的空气。2、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温度、肥料等。3、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适宜的水和温度。过程与方法: 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并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结论,会运用对比实验的思维方式思考和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数据,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活动预设:一、)引入师:“哪个同学愿意说说记录了哪些数据?”二)探究内容 1汇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处理。 (1)汇集各组数据。 (2)看看收集的时间数据是否一样? (3)讨论数据为什么会不同,该怎样处理? 2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32、(1)各实验小组报告实验数据,每人在表格中做记录。 (2)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讨论数据不同说明什么问题。 (3)“ 实验结果能证明我们的猜想吗?”讨论数据不同说明什么问题。 (4)综合说明光、温度和水对绿豆种子发芽的影响。 3扩展与思考。 (1)让学生说说教材第7页的四项内容。 (2)填好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 三)全课总结 师生评价各小组的数据记录。四)课后拓展 继续观察绿豆的生长并做好记录。 教后反思与建议:在科学课的探究活动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孩子们的观察、探究活动带着很强的情绪性、暂时性,孩子们的观察兴趣无法持续。为什么孩子无法持续观察、探究的原因?因为没有新的发现,新的观

33、察内容引起孩子的注意。老师需要帮助孩子们寻找新的观察内容来持续孩子的观察。 方法一:多渠道、多角度丰富孩子们的背景知识,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理解一些基本的科学事实;也帮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科学假设。 方法二:为了使观察、探究活动得以持续,他们需要更多的在探究过程中的评价支持,包括情感的支持,必要的自我成就感,因此学生需要发布自己的探究成果,与别人共享并向别人推广自己的观察研究成果。 方法三:适时地给孩子们施点“催化剂”,给他一点外部的激励一点心灵上的安慰。我给孩子们设立了一些奖章,分别有发现奖、准备奖、倾听奖,针对我们科学课的几大难题。第四课 秋冬季的生

34、物编者意图:本课有2个活动:活动一:说明需要观察什么和怎样观察。这一部分教学内容的作用是指导学生知道怎样去观察秋冬季生物(这里是小树和毛虫)随季节的变化。气候变化了,食物也变了,动物的形态结构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活动二:观察秋冬季的生物。教材的表格中列举了2种植物和4种动物,要求学生跟踪观察它们在秋冬季里怎样适应外界环境。这项活动要持续进行到12月。教材通过卡通人物提示,观察动、植物怎样过冬是重点。教学时要把观察动、植物怎样过冬的内容具体化,否则学生不知道怎样观察和记录。让学生说说对九月里的植物、动物有哪些了解,是为明确观察内容做准备的,选择哪些生物跟踪观察,要从本地的实际情况

35、出发。跟踪观察的对象确定后,要一一明确观察什么。这两个教学内容期待学生达到的目标是:1、通过观察几种生物在秋冬季的生活,了解气候环境怎样影响生物的生活,生物怎样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2、学习跟踪观察几种生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3、学习把植物、动物的生长变化和季节变化联系起来观察生物的生活。教学活动目标:科学概念:1、动植物的生长和生活受环境变化的影响,为了生存,生物要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2、通过观察几种生物在秋冬季的生活,了解气候环境怎样影响生物的生活,生物怎样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从生物生长变化和季节变化相联系的角度去观察生物变化规律的方法,并能制定出比较详实的观察秋冬季

36、生物的观察计划。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长期观察、记录几种生物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兴趣以及持之以恒的精神。教学活动预设:一)引入由老师生动讲述春、夏季小毛虫、小树生长变化的故事,提醒学生注意变化的内容, 让学生说说以下问题。 (1)一年中气候怎样变化的。 (2)春天,小毛虫和小树是什么样的?小毛虫从哪里来?(3)夏天,小毛虫和小树是什么样的?(4)从春天到夏天,气候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果小毛虫不变它还有嫩叶吃吗?如果我们要记录这些变化,你会用什么方法呢?指导学生记录的方法。 二)说说我们对九月里的植物、动物有哪些了解(1)九月里,小树怎么样了?蝴蝶怎样生活?(2)冬天呢? 蝴蝶怎样过冬?小树怎样过

37、冬? 明年春天还有小毛虫吗? (3)其他的植物、动物怎样过冬?九月里它们怎样生活? (4)现在已经是秋天了,冬天很快就要来临了,让我们去了解秋冬季里的动物和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 指导学生注意观察的主要内容以及记录的办法。 三)观察秋冬季的生物 (1)猜测这些植物、动物在秋冬季受哪些环境条件的影响,它们怎样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 (2)说说自己知道的植物、动物过冬的故事。 (3)我们可以选择哪些植物、动物进行长期的跟踪观察?(4)看教材上观察秋冬季生物的记录表,明确怎样观察、怎样记录。试着记录一些常见的内容。 如果有时间,指导学生确定在校园内观察的动植物。 四)布置课外观察教后反思与建议:怎样让学

38、生有兴趣地去做这件事,让学生切实观察到随着天气变冷,动植物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做法:1、教学时经常安排一点时间,让学生报告他观察到的有趣现象。2、观察对象不要局限于第九面表格中提到的那些 3、教师多掌握一些生物越冬的资料本课没有交流和整理观察结果的内容。在本单元第10课的学习中(比较人和植物、动物在适应环境方面的不同之处)将用到本课的观察结果。第五课 动物的栖息地编者意图:本课由2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了解鱼和蚯蚓的生活环境 (3项相互关联的小活动) 活动1,是引导学生了解鱼和蚯蚓的生活环境里有什么,有哪些生物和非生物,以及它们同鱼、蚯蚓的关系。可以通过看教材上的图

39、,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了解。 活动2,是引导学生比较鱼和蚯蚓的生活需要和生活环境。 活动3,是在前两项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记录表的左栏中写出自然栖息地里有些什么。在右栏中写出建立栖息地所需要的材料。”为建立能满足动物生活需要的人工栖息地做准备。 第二部分:了解科学家怎样观察动物两则资料的含义是很清楚的,希望学生能像科学家那样观察,并且说明观察的目的是为了了解生命和珍爱生命,科学观察是有趣的,但也是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的。 教学活动目标:科学概念:1、动物生活的环境叫做栖息地,它包括动物生活区域内的的各种生物和非生物。2、了解鱼、蚯蚓两种动物与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根据两种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密切

40、关系知道建立其人工栖息地所需要的材料。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有内在联系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观察是有趣的,但同时也是要付出艰辛劳动的。潜移默化地受到珍爱生命,与生物和谐相处的教育。教学活动预设:一)我们将要观察动物的生活,动物是怎样生活的呢?我们对鱼和蚯蚓的生活知道些什么二)交流、讨论鱼生活环境里有些什么(1)让学生逐一列举在鱼生活环境里的各种生物及非生物。 (2)区分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3)填写生活环境表。 (4)阅读资料,知道鱼周围的各种物体就是它们的生活环境。 (5)说说生物和非生物同鱼的关系。 三)自学、交流、讨论蚯蚓生活环境里有些什么(1)让学生逐一

41、列举在蚯蚓生活环境里的各种生物及非生物。 (2)区分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3)填写生活环境表。 (4)阅读资料,知道蚯蚓周围的各种物体就是它们的生活环境。 (5)说说生物和非生物同蚯蚓的关系。 四)比较鱼和蚯蚓的生活需要、生活环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1)鱼和蚯蚓的生活需要有什么相同和不同?(2)鱼和蚯蚓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3)讨论鱼和蚯蚓的身体构造与它们的生活需要、生活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五)为建立人工栖息地做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准备(1)对照资料,在记录表的左栏中写出自然栖息地里有些什么,在右栏中写出建立栖息地所需要的材料。 (2)学生填写建立栖息地所需材料的记录表

42、。 六)了解科学家怎样观察动物(1)说说我们所了解的关于科学家观察研究动物的事情。 (2)介绍法布尔、珍妮古德尔等科学家研究动物的事例。 (3)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科学家观察研究动物的活动?从中我们能学习到什么?教后反思与建议:1、在观察鱼和蚯蚓的生活环境时,教学中要用生活化的说法, 如“鱼和蚯蚓的周围有些什么?”来提示学生去观察。 2、在研究环境与动物身体构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尽量从环境的各个方面去全面考虑,这就要求教师在研究环境时要尽量详尽。 3、在填写材料准备表时要利用好研究环境时的成果,材料要考虑详细,教师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以完善准备工作。4、教师要为学生准备材料工作提供便利,提出准备材

43、料的建议,降低准备工作的难度,提醒学生注意安全。第六课 建立栖息地编者意图:本课是在学生初步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和什么是“栖息地”之后,开始仿照动物的自然栖息地,建立供学生用实验方法观察动物与环境关系的鱼和蚯蚓的栖息地。观察、记录两种动物的行为特征,以及动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学着像科学家那样收集证据、得出结论。并且要求运用所学的设计植物实验的知识,设计动物实验,研究动物。 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2部分。第一部分:建立鱼和蚯蚓的栖息地这一部分有两项内容。第二部分:选择观察内容制订观察计划。教材为学生进行观察提出了9个可供选择的内容。 1、动物的身体构造同环境之间的关系如果鱼和蚯蚓没有特殊的身体构

44、造和器官,能在它们的环境中生活吗?2、动物与其他生物的关系鱼吃什么?鱼和鱼之间有什么接触?鱼为什么躲到水草里?鱼和喂食者之间有什么关系?3、动物的习性、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动物在白天、夜间、天气变化和受刺激时行为各有什么不同。 概括地说,种种关系是“影响”和“适应”的关系。动物的身体构造,行为习性是在长期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环境影响动物,反过来动物也影响环境。例如蚯蚓需要土壤生活,而土壤因蚯蚓的活动而变得疏松肥沃。 教学活动目标:科学概念:1、建立某种动物的栖息地,要了解、满足这种动物对环境条件的需求。2、初步学会如何建立一个动物的栖息地,学习观察动物行为的方法。过程与方法: 经历建立和管理动

45、物栖息地的过程,并基本掌握其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栖息地内生活的动物,增强学生对动物研究的兴趣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教学活动预设:一)引入师:“同学们,能说说你了解的动物园里大熊猫、猴子的栖息地、养鱼场、养虾池或学校附近的其他养殖场所,为了满足动物的生活需求采取的措施吗?这些地方的动物生活得怎么样?动物健康、鱼虾产量高说明什么?动物不健康、鱼虾产量不高说明什么?” 二)探究内容 1建栖息地。 让学生说说准备怎样为动物建一个好的栖息地,需要什么材料。建好栖息地后,讨论以下问题: (1)怎样给本组的栖息地做上标记? (2)栖息地放在哪里? (3)怎样进行每天不间断的记录? (4)怎样分工合作

46、给动物喂食、保持栖息地洁净、管理好栖息地? 2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观察。通过了解可以进行的观察活动内容,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建立动物栖息地的目的。讨论: (1)你对哪一项观察内容感兴趣? (2)你还准备选择教材提示以外的什么内容进行观察? (3)猜测你准备观察的动物在你选择的观察方面会有怎样的表现?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继续观察本组建立的动物栖息地的变化。 教后反思与建议:对秋冬季的生物、动物的栖息地、建立栖息地三课的教学建议:1、我们自己要能说清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建议老师们学习一下寄生、竞争等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2、我们在指导学生说明蚯蚓、鱼和环境之间依存关系时,需要注意

47、从上述两个层面出发,并且一定要以事实为依据来进行阐述。3、在建立栖息地一课中需要设计实验,观察动物的行为特征,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观察,所以指导好实验设计很重要。我们在指导这项探究活动时,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先让学生尝试设计解决问题的计划,然后在小组之间以及与教师的交流中改进与完善实验计划。例如学生想了解金鱼吃什么食物这个问题时,他们初步的计划只是用几种不同的人类的食物进行实验。在交流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考虑更多因素完善实验计划,因此在实验变量的控制上,教师的指导也是重要的。只有计划完善了,实验的操作才可能比较顺利,实验的结果才可能比较准确。在交流的方式上可以多样。另外同样重要的是指

48、导学生进行可靠的观察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4、观察秋冬季的生物,持续时间长达四个月,不断地促使学生有兴趣地进行观察是教师的重要任务。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做法: 教学时经常安排一点时间,让学生报告他观察到的有趣现象。观察对象不要局限于第九面表格中提到的那些,任何一种植物、任何一种动物,都会随气温变化发生变化,鼓励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对象,跟踪观察。值得注意的还有观察对象可以多样,但要减少对象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免造成变量过多,影响观察的效果。教师多掌握一些生物越冬的资料,学生向大家报告自己的观察时,穿插一些补充材料,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5、需要教师克服困难,模仿动物的自然栖息地,建立便于学生观察的栖息地

49、,否则就无法真实地进行探究活动。是每四人建一个栖息地,还是以人数多一点小组为单位建栖息地? 栖息地平时放在哪里? 放在教室里行吗? 同学们的活动肯定影响小动物的生活,怎么办呢? 这些都得由老师根据实际情况决定。6、我们的做法是4人或4人以上建立模拟栖息地,栖息地平时放在教室里,假期可以让离学校近的同学带回家去。同学们的活动肯定影响小动物的生活,现在还没有好的办法。栖息地的空间不宜太小,实在不行的话只能降低动物饲养的密度。蚯蚓在泥土里生活,栖息地怎样便于观察,让学生想办法,比较可行的办法,是栖息地的一面或两面用玻璃,平时用黑布罩住,观察时打开。蚯蚓吃腐烂的菜叶、果皮,每次都把食物放在靠近玻璃的地

50、方,这样就能看到蚯蚓在泥土里的活动。很难观察到蚯蚓吃食物,我们可以从菜叶、果皮发生了什么变化,间接地知道蚯蚓是否吃了食物,什么时间吃食物。蚯蚓放在教室里很容易在晚上爬出来,我们可以采用开灯、在容器口涂上浓食盐水等办法,不让蚯蚓逃走。老鼠要吃蚯蚓的,这也要注意。第七课 记录动物的特征编者意图:从前两节课“动物的栖息地”到下一课“观察到了哪些特征”是一个具体的探究过程。本节课则是这个过程的实施阶段,即观察记录,是获取各种事实的环节。 记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对“表达与交流”的要求是: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本课把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探究,扩展到一项新的内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

51、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事实,用文字补充说明图画不容易表达的特征。教材分2部分。 活动一:用图画记录动物的特征。目的:1、了解科学家是怎样记录动物特征的。为什么记录? 怎样记录? 记些什么?2、理解用图画记录的重要性。3、意会科学观察是个长期的过程。活动二:我们怎样写、怎样画目的:1、抓住动物最突出的特点。2、像科学家那样进行记录。没有关注记录的选择性,要求观察到什么记录什么,强调记录的完整性。对观察到的信息记录时缺少处理。教学活动目标:科学概念:1、特征是一种动物区别于其它动物的特别明显的标志,它需要我们细心观察才能发现。2、知道图画和文字都是记录动物特征的方法。过程与方法:能够用图画和文字的方法

52、记录所观察动物的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真细致地进行观察。教学活动预设:一)复习引入:1、猜猜他(她)是谁?2、猜猜它是谁?3、你是怎么知道的?记录动物特征的重要性。教学设计二)用文字记录动物的主要特征。 1、让学生介绍熟悉的鱼。2、模画鱼的形状。3、介绍豪猪的主要特征。4、你们能想像出这是什么样的动物吗?三)用图画记录动物的特征。 1、教师出示豪猪的图片。(1)刚才同学介绍的豪猪特征哪些是明确的?(2)我们应该怎样介绍。2、科学家用图画的方法,记录了豪猪的哪些特征?3、现在你的脑海中能否浮现出豪猪的形象来?(说明图画记录动物特征的重要性)4、教师出示豪猪的标本。5、小结:科学家用图画准确地

53、说明动物的特征,用文字补充说明图画不容易表达的特征。四)我们怎样来记录。1、我们应该记录鱼的哪些特征?2、出示教材中关于鱼的记录。(呼吸、运动、侧线、吃食等)3、小结:我们需要记录的特征是一种动物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明显的标志,它需要我们细心观察才能发现。4、小组对鱼、蚯蚓或其它动物的特征进行记录。5、小组交流。教后反思与建议:本课的教学是建立在前一课“建立栖息地”的基础上展开的,没有“建立栖息地”,学生就没有直接观察的对象,很难进行后续活动。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有直接观察的对象,并激发、鼓励学生去观察,把观察具体的动物化作学生乐于从事的事。同时教师要思考怎样指导学生学着科学家那样观察;怎

54、样指导学生用文字和图画记录观察到的事实。教材上虽列举了两个例子,但我们怎么从学生实际出发,提出一个驱动性问题或任务让学生投入到观察之中,怎样指导学生搜集科学事实,形成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呢?像科学家那样用图画准确地记录动物的特征,并用文字补充说明图画不容易表达的内容。学生可能出现的困难:1、对啄木鸟、绿雨蛙缺少必要的了解,难以把握它们的主要特征。2、啄木鸟的图画信息非常丰富,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之间有较大的距离。和第二个活动之间学生的实际记录有距离。3、教材中的文字部分并非全为观察所得。实施的策略:1、找准示范的材料,并充分发挥其作用。2、发挥栖息地的作用,重视组内的交流。3、注意和语文学科的区

55、别,力求准确、简洁。4、记录应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之上。第八课 观察到了哪些特征编者意图:本节课主要是汇集观察到的各种事实,在上一课学生记录的是动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我们需要的是对动物各个方面的认识。各种特征的汇合,组成了一个比较丰满的动物。都是与后一节课有相互关联的材料。教材分3部分活动一:整理动物特征目的:1、用表格对观察到的特征进行记录,整理。2、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对动物栖息地观察的总结;启下:为下一课找相互关联的地方提供材料。3、人和其他动物一样,都是有生命的个体。活动二:设计实验,研究动物目的:1、用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研究动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2、在绿豆发芽实验的基础上

56、,增加了两项内容(我的发现、我的结论),使实验设计更加完善。3、在对待科学上,强调证据的重要性。活动三:扩展目的:1、把学生对动物的研究活动扩展到课外。2、把环境的变化和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联系起来。教学活动目标:科学概念:1、动物和人类会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和刺激做出反应,这是生物适应环境的结果。2、知道所观察动物的一些基本特征。过程与方法: 能以表格的形式、简要的语言总结整理出观察到的动物特征;能采用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研究动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增强研究动物的兴趣。教学活动预设:一)引入1通过对动物的进一步观察,相信大家对鱼、蚯蚓肯定有了许多新的发现,能向小组同学交流一下自

57、己的收获吗? 2小组交流。 二)交流整理观察到的动物特征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在观察活动中的发现。 2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填写在教材第16页的表格中。如果学生有其他的发现,把发现的项目填写在表格的下方。 3总结在观察活动中的发现。 4教师板书 项目 鱼 蚯蚓 我自己 在哪里生活 身体有几部分 怎样运动 用身体的哪些部分运动 怎样吃东西 身体的哪些部分参与吃东西 躲藏的地方 生活环境中光的明暗情况 三)设计实验研究动物1你对动物还想做哪些研究? 2学生汇报:(1)如果光线发生了变化,它们会有什么反应? (2)如果栖息地里进水了,蚯蚓会有什么反应? (3)如果栖息地里来了其他动物,它们会有什么反应?

58、 (4)如果把鱼的鳍绑起来,它还会游动吗? (5)饿了几天的动物会改变食性吗? 3你们小组想要研究哪一个问题?选择本组有兴趣研究的问题。 4设计实验。 (1)你的实验设计包括哪些内容? (2)教师要求增加“我的发现”“我的收获”。 5学生实验。实验过程中需要的材料由教师提供。 如果学生选择“光线的变化”则由教师操作白炽灯的亮灭,并注意操作时的安全。 6汇报:(1)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2)你的结论是什么? (3)做相同研究的小组,各自的结论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 如果你第二次做同样的实验,你认为会得到相同的结论吗? 四)扩展 1现在已经是秋天了,气温会慢慢地降低,我们人类会有什么变化? 2鱼

59、和蚯蚓的行为会有什么变化? 3猜一猜:什么温度下它们开始发生变化? 要求对栖息地里的鱼、蚯蚓经常观察,并写下观察记录。教后反思与建议:活动一:整理动物特征学生可能出现的困难:1、观察投入的不一,带来总结的不一样。(鱼鳃的运动作用、对光的反应等)2、学生知识积累上的不足。(如:蚯蚓的身体结构、用刚毛运动等)3、有些部分难以观察到,如蚯蚓怎样吃东西。操作策略:1、要求学生对栖息地里的动物进行充分地观察。2、加强小组之间的交流和教师的引领。3、教师可准备相应的录象资料。(科学启蒙中有关鱼和蚯蚓的)活动二:设计实验,研究动物学生可能出现的困难:1、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研究问题。(想研究,但又觉得无法研究)

60、2、在实验设计上会不够完善、科学。3、瞬间的变化,学生的观察跟不上。操作策略:1、研究的问题,应尊重学生的选择。如:温度变化对动物的影响;栖息地里来了其它种类的生物,会有何反应;水变浑了,鱼有什么反应等。但应强调是环境的变化。2、光照条件的变化,可选用闪光灯,也可采用原来人教自然中的设计。3、有条件的可选择定量描述。活动三:扩展学生可能出现的困难:1、缺乏长期观察的动力。2、记录是粗线条的,缺少细节。操作策略:1、把动物当作人来研究,赋予它新的生命内涵。2、鼓励撰写观察日记。3、及时鼓励、评价,使观察活动长期坚持下去。(班级中可张贴观察记录表)第九课 “原来是相互关联的”编者意图:本节课和下一

61、课讨论会生物的生活需要活动内容是整理所获得的事实,理解这些事实的意义,把所学的关于生物的生活需要扩大到人。其整合分两个层次进行。其中一个层次是本课引导学生发现动植物身体结构、习性与环境是相关联的,是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一个用“ ”标注的课题。从学生嘴里说出来。一种恍然大悟。是以前各种经历、积累的融会贯通。是对生物与环境从更高层面上的一种认识。是对“适者生存”的一种意会。教材分2部分展开。活动一:身体结构与生活环境的关系目的:1、了解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环境之间的关系。2、了解动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环境之间的关系。3、了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4、培养分析、推理的能力。活动二:找相互关联的地方目的:1、选择具体的一项行为进行观察。2、在比较中形成认识。“动物的身体结构和生活习性是相互关联的”“动物的身体、习性和环境是相互关联的”“一定的动物只能生长在一定的环境中” 教学活动目标:科学概念:1、生物的形态、习性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互关联。2、通过整合前8课的学习,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他们的生活环境是相互关联的。过程与方法:学习通过表层现象,分析事物的内在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