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历年核心考点

上传人:1505****484 文档编号:53922372 上传时间:2022-02-1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2.9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历年核心考点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历年核心考点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历年核心考点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资源描述: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历年核心考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历年核心考点(2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涵义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三、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一)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2.生物起源说生物起源说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

2、能活动,代表人物有19世纪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和英国的沛西能。3.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学家孟禄是心理起源论的代表人物.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4.劳动起源说劳动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主要是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等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学家。(二)教育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的教育2.古代社会的教育3.近现代教育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学记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学记是中国古代、世界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2.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一书中

3、。主张“有教无类”.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教学方法又称为“产婆术”。4.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5.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是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又称论演说家的教育或论演说家的培养)。(二)教育学的创立阶段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父”,深受人文主义精神影响.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1632年夸美纽斯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法国思想家卢梭的代表

4、作是爱弥儿。英国哲学家洛克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第一,提出“白板说”。第二,主张绅士教育。1806年,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赫尔巴特也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美国教育家杜威和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他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第一,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第二,“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第三,主张“在做中学”。第四,学校即社会。第五,提出五步教学法:创设疑难情景一确定疑难所在一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一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一验证这个假设。教育的

5、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功能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教育功能的分类包括:1.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3.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二、教育与人口的相互关系(一)人口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2.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3.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4.人口流动对教育提出挑战(二)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教育的人口功能)1.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手段之一2.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三、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一)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课程

6、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3.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构5.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4.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3.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

7、,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五、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一)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二)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人的发展规律1.个体发展的顺序性2.个体发展的阶段性3.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4.个体发展的互补性5.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二、影响人发展的因素(一)影响人发展因素的理论1.内发论(遗传决定论)

8、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代表人物及观点:(1)孟子,主张“性善论”,提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2)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发展的根本动因。(3)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4)格赛尔,提出“成熟势力说”,认为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并通过双生子的爬梯实验来证明他的观点。2.外铄论(环境决定论)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代表人物及观点:(1)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之初,性本恶”。(

9、2)洛克,提出“白板说”。(3)华生,认为“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4)斯金纳:继承华生的观点,认为人的行为乃至复杂的人格都可以通过外在的强化或惩罚手段来加以塑造、改变、控制或矫正。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二)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1.遗传2.环境3.人的主观能动性4.学校教育教育制度一、义务教育的特点义务教育是强迫教育,具有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等特点。1.强制性,又称义务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适龄儿童必须接受教育;二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2.普及性,又称统一性。原则上义务教育覆盖我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也包括具有接受教育能

10、力的盲、聋、哑、弱智和肢残的儿童、少年。3.免费性,又称公益性。义务教育是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教育。二、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1.1902年,我国正式颁布第一个现代学制“壬寅学制”,又称钦定学堂章程,该学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只颁布而没有实行。2.1904年.清政府颁布并推行了“癸卯学制”.又称奏定学堂章程,该学制主要继承了日本的学制,是中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3.1922年,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4.1995年颁布教育法。1995年教育法对我国基本教育制度做

11、出了规定,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理论(一)宗教本位论宗教本位论主张使人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其生活理想,把人培养成虔诚的宗教人士。其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二)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是: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所以要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意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的指标。其代表人物有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孔德、巴格莱等。(三)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教育目的的观点是:要从个人本位本能的需要出

12、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进个人自我实现。其代表人物有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等。(四)教育无目的论二、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高举邓小乎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三、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1999年6月,颁布

13、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二)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三)我国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强调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各时期均强调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或者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点指明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和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要求使学生在德、智

14、、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这说明了国家对培养人才的规格和素质要求。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四、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决定了全面发展教育的整体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关系密切,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与统帅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方向性的保证;2.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3.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物质基础;4.美育在全

15、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5.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1.观察法观察法是研究者依据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并做出准确、具体和详尽的记录,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研究方法。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中使用广泛的基本的研究方法。2.调查法调查法是研究者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对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的研究方法。3.历史法历史法是通过考察事物发生和发展的历史事实,从而揭示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对于中学教师来说,就是对所从事的教育教

16、学工作过程加以回顾.通过分析和思考,将教育措施、教育现象与教育效果之间的关系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种研究方法。4.实验法实验法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影响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条件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5.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指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的研究方法,它强调研究与活动一体化,使教师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课程概述一、课程的类型1.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2.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3.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二、课程理论流

17、派(一)学科中心课程论学科中心课程论的基本观点是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与不同学科对应设置课程。通过分科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科教学的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从而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二)活动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又叫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及其学生克伯屈。活动中心课程基本特征是: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三)社会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又称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是主张围

18、绕重大社会问题来组织课程内容的理论。代表人物有社会改造主义代表布拉梅尔德,批判理论的代表金蒂斯、布厄迪等。三、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学生、社会、学科特征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一)基本理念三维目标观,即教学的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综合课程观,课程的设置要更加综合,体现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培养学生综合的视角和综合的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既分化又综合的现实。内容联系观,即课程内容的教学,要努力与社会生

19、活相联系,与学生已有的经验相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使学习更有意义。学习方式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发展评价观,重视学习的过程评价,通过评价发挥促进学习的作用,而不是检查验收的作用。校本发展观,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发校本课程,增强学生的选择性,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特色发展。(二)核心理念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一)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

20、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二)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

21、.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中学教学一、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2.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二、教学过程的本质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三、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二)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三)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规律)(四)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四、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教师教学工作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备课,上

22、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五、教学原则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巩固性原则4.循序渐进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7.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8.量力性原则六、教学方法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 (2)谈话法 (3)讨论法 (4)读书指导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1)演示法 (2)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1)练习法 (2)实验法 (3)实习作业法 (4)实践活动法4.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1)欣赏教学法 (2)情景教学法5.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七、教学组织形式1.个别教学制 2.班级授课制

23、3.分组教学 4.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5.特朗普制认知过程一、感觉的特性感觉的特性指的是感觉的相互作用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它有两种形式: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像三种特性;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的相互补偿和联觉两种特性。二、知觉的特性1.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示出来,这种感性认识阶段的理解就叫知觉的理解性。2.知觉的选择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觉的选择性。3.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人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

24、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4.知觉的恒常性恒常性是指人的知觉映象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特性的过程。三、注意(一)注意的分类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二)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1.注意的范围注意的范围,也称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注意维持的时间越长,注意越稳定。3.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4.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

25、几种不同的活动。四、记忆(一)记忆的分类1.记忆按其内容可分为:(1)形象记忆 (2)情绪记忆 (3)语义记忆 (4)动作记忆2.记忆按保持时间可分为:(1)瞬时记忆 (2)短时记忆 (3)长时记忆3.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的不同(1)陈述性记忆 (2)程序性记忆(二)遗忘的规律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依据保持效果,绘制了著名的“遗忘曲线”。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的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下降,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遗忘了。由此看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三)遗忘的原因关于遗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学说:消退说 干

26、扰说 压抑(动机)说 提取失败说。(四)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五、思维(一)思维的种类1.根据发展水平不同划分:(1)直观动作思维 (2)具体形象思维 (3)抽象逻辑思维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划分:(1)直觉思维 (2)分析思维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划分:(1)聚合思维 (2)发散思维4.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划分:(1)再造性思维 (2)创造性思维5.根据思维过程的依据来划分:(1)经验思

27、维 (2)理论思维(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流畅性; 变通性; 独创性。六、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1.问题的特征 2.迁移 3.定势 4.功能固着 5.原型启发 6.动机的强度七、皮亚杰认知发展的阶段皮亚杰将个体的认知发展(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学习动机一、学习动机的功能1.激发功能 2.指向功能 3.维持功能二、学习动机的理论(一)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巴甫洛夫和斯金纳。

28、行为主义强化理论认为强化能够促进学习动机。因此.在学习活动中,学校经常采用奖励(赞许、奖品、给予权利、高分数等)与惩罚(训斥、剥夺权利、低分数等)的办法以督促学生学习,其目的就是通过外在诱因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二)需要层次理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任何人的行为动机都是在需要发生的基础上被激发起来的,而人具有七种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识和理解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些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排成一个层级.较低级的需要至少达到部分满足之后才能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三)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通常被认为是一种通过练习和使用某种

29、力量克服障碍,完成某种任务的愿望或倾向。个体成就动机最初由麦克里兰和阿特金森提出.后来由阿特金森加以发展。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部分:趋向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四)成败归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发现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同时,维纳认为这六个因素可归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归因。最后,将三维度和六因素结合起来,就组成了归因模式。(五)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

30、判断。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但是,他认为行为的出现不是由于随后的强化,而是由于人认识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赖关系后,形成了对下一强化的期待。三、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一)学习动机的培养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二)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4.充分利

31、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学习迁移一、学习迁移的分类(1)正迁移和负迁移;(2)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3)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5)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二、学习迁移的理论(1)形式训练说;(2)共同要素说;(3)概括化理论;(4)关系转换理论;(5)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三、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1)关注知识经验,完善认知结构;(2)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3)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订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一般来讲,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种。(一)

32、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主要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常用的复述策略有以下几种:(1)利用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2)排除相互干扰 (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4)多种感官参与 (5)复习形式多样化 (6)画线。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1)记忆术 (2)做笔记 (3)提问 (4)生成性学习 (5)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常用的组织策略:(1)列提纲 (2)利用图形 (3)利用表格。(二)元认知策略分为以下三种:1.计划策略 2.监控策略 3.调节策略。(三)资源管理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1.时间管理策略 2.环境管理策略 3.努力管理策略

33、 4.资源利用策略。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主要有:(1)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二、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有机体获得经验的过程,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联结,而是通过积极主动的内部信息加工活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主要有:(1)苛勒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 (2)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3)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4)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心理

34、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的潜能、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强调自我实现、自我选择和健康人格作为追求的目标。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心理学被视为“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是心理学发展史中从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为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后来在维果斯基、奥苏伯尔、布鲁纳等人的推动下,这一理论得到充分的发展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一、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一)感觉的发展1.感受性和观察力进一步发展。青少年的视觉感受性

35、在不断提高,精确区分各种颜色和色度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加。2.各种感觉能力接近甚至超过成人水平。研究表明,初中生区分各种色度的能力比小学要高出60%以上。15岁前后,视觉和听觉感受性甚至会超过成人。(二)知觉的发展1.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提高。2.知觉的精确性和概括性发展起来。3.少年期学生开始出现逻辑知觉。4.初中阶段,少年期学生的空间和时间知觉有了新的发展。二、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一)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发展和深化1.无意注意不断发展和深化,兴趣爱好逐渐稳定.注意的发展始于无意注意。2.有意注意占有优势地位。3.注意特征存在个体差异。(二)注意品质的全面发展1.注意稳定性提高,但发展速度相对

36、较慢。2.注意广度接近成人。3.注意分配能力还不够成熟。4.注意转移能力缓慢增长。三、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记忆的容量日益增大,短时记忆广度接近成人。 对直观形象的材料记忆要优于抽象材料,对图像记忆要优于词语。中学生能主动选择记忆方法,有意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记忆逐渐成为主要的记忆手段。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较快,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四、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1.青少年的思维能力迅速得到发展,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处于优势地位。2.在整个中学阶段,形式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占据主导地位。3.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五、中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1.智力水平得到飞跃性提高,智力发展进入关键期2.智力基本

37、达到成熟3.各方面智力发展不等速.并存在个体差异中学生的情绪发展一、情绪的分类1.情绪的基本分类:(1)快乐 (2)愤怒 (3)恐惧 (4)悲哀2.情绪状态分类:(1)心境 (2)激情 (3)应激二、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1)忧郁 (2)恐惧 (3)孤独 (4)愤怒三、中学生的情绪特点1.爆发性和冲动性 2.不稳定性和两极性 3.外露性和内隐性 4.心境化和持久性四、中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一)中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良好情绪有如下几条标准:1.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正确反映一定的环境的影响,善于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2.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强度的反应。3.有良好情绪的学生应该具备情

38、绪反应的转移能力。4.良好的情绪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二)中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方法1.敏锐觉察情绪2.平和接纳情绪状态3.有效表达情绪4.保持和创造快乐的情绪(三)中学生情绪调节的指导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3.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4.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合理宣泄法、转移注意法、意志调节法、幽默法、补偿法)。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一、人格的特征人格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具有独特性、稳定性、整体性和功能性的特点。二、人格的结构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1.气质与性格(1)气质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有各自的特

39、点,作为教师应了解并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每一种气质都存在向某些积极或消极性格品质发展的可能。作为教师在教育学生过程中不应刻意地改变学生的气质,而是要注意帮助各种气质类型的学生,发展积极品质而克服消极品质。(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2)性格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2.认知风格(1)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 (2)冲动型和沉思型 (3)同时型和继时型三、中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1.激发中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2.进行人格素质的整合教育3.实施以提高文化素质为基本内容的综合素质教育4.强化情感陶冶与行为训练5.优化育人环境,协调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形成人格培养的

40、正合力6.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7.建立健全良好人格培养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四、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强调生物本能即性本能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强调婴幼儿时期的经历和经验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他把发展分为五个时期:1.口腔期 2.肛门期 3.性器期 4.潜伏期 5.生殖期。五、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八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发展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1.婴儿期(01.5岁):基本的信任感

41、对基本的不信任感2.儿童早期(1.53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3.学前期(36、7岁):主动感对内疚感4.学龄期(6、7.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5.青年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感对孤独感7.成年中期(2550岁):繁殖感对停滞感8.成年晚期(50岁至死亡):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六、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因素 4.学校教育因素 5.个人主观因素中学生的身心发展一、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1.过渡性 2.闭锁性 3.社会性 4.动荡性二、中学生性心理的特点(一)性意识的出现1.渴望了解性知识2.对异性充满好奇

42、和爱慕3.在异性面前容易紧张和兴奋4.性冲动和性欲望的出现(二)性情感的发展变化1.疏远异性阶段2.接近异性阶段.异性眷恋阶段4.择偶尝试阶段三、对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的指导(1)加强教育,理解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变化。(2)更新理念,认识异性交往的意义。(3)指导行为,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处理性冲动、恰当地与异性交往。中学生心理辅导一、心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正常2 0情绪适中3.意志品质健全4.人格稳定协调5.自我意识正确6.人际关系和谐7.社会适应良好8.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二、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一)中学生发展性心理问题1.自我概念发展问题 2.人际交往问题 3.学业发展问题(二)中学生

43、障碍性心理问题1.抑郁症: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2.恐惧症:恐惧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3.焦虑症:焦虑症是一种具有持久性焦虑、恐惧、紧张情绪和植物神经活动障碍的脑机能体不适感。4.强迫症:强迫症即强迫性神经症,是一种神经官能症。大多数人都有过强迫观念,但只有当它干扰了我们的正常适应时,才是神经症的表现。5.网络成瘾:中学生网络成瘾是指中学生由于过度地和不当地使用网络而导致的一种难以抗拒再度使用网络的着迷状态,并影响到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三、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一)强化法 (二)系统脱敏法 (三)认知疗法 (四)来访者中心疗法 (五)理性一情绪疗法中

44、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一、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成分明显(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三、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一)外部条件1.家庭教养方式 2.社会风气 3.同伴群体(二)内部条件1.认知失调 2.态度定势 3.道德认识四、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5)价值辨析道德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通过一些对偶故事的观察实验,揭示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进程,把儿童的道德分为他

45、律道德和自律道德两种水平,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 2.权威阶段 3.可逆性阶段 4.公正阶段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柯尔伯格编制“道德两难故事”作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工具,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进行了研究。在道德判断的发展方面鉴别出了六个阶段。他将这些阶段划分成三种道德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每一水平又包括两个阶段,即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前习俗水平阶段1: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2.习俗水平阶段3: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 阶段4: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阶段

46、6: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德育及其主要内容一、我国目前的中学德育内容1.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2.理想和传统教育3.集体主义教育4.劳动教育5.纪律和法制教育6.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二、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1)生命教育(2)生活教育(3)生存教育(4)安全教育(5)升学就业指导教育中学德育过程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1.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2.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二)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1.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

47、体的心理活动2.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3.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1.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础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1.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2.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中学生德育原则、途径与方法一、中学德育的原则(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4)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

48、)知行统一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7)依靠(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8)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二、中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一)中学德育的途径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社会实践活动3.课外、校外活动4.共青团组织的活动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6.班主任工作(二)中学德育方法(1)说服教育法(2)榜样示范法(3)陶冶教育法(4)实践锻炼法(5)品德修养指导法(个人修养法)(6)品德评价法班集体一、班集体的发展阶段(1)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段;(2)形成期的合作群体阶段;(3)成熟期的集体阶段。课堂管理一、影响课堂管理的基本因素(1)背景情况;(2)

49、教学目标;(3)课堂规模;(4)凝聚力;(5)课堂规范; (6)教师领导。二、课堂气氛及其类型(1)积极的课堂气氛;(2)消极的课堂气氛;(3)对抗的课堂气氛。三、课堂气氛的影响因素(1)教师的因素;(2)学生的因素;(3)课堂物理环境因素四、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策略1.准确地鉴定、分析课堂气氛是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前提和基础。2.时刻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感染学生。3.树立典型,利用榜样示范积极引导学生。4.妥善处理矛盾冲突,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课堂行为一、课堂纪律的类型(1)教师促成的纪律;(2)集体促成的纪律;(3)任务促成的纪律;(4)自我促成的纪律。二、课堂结构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

50、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与课堂教学结构,都对课堂纪律有着重要的影响。(1)课堂情境结构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建立;学生座位的分配。(2)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课程表的编制;教学过程的规划。三、课堂问题行为的性质课堂中学生的问题行为是指学生不能遵守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这样的行为不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常常引起课堂纪律问题。四、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一种分类方式:人格型; 行为型; 情绪型。 另一种分类方式:行为不足; 行为过度;行为不适。五、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1)学生的因素适应不良

51、; 厌烦; 挫折与紧张; 寻求注意与地位; 过度活动; 性别差异。(2)教师的因素要求不当; 滥用惩罚手段; 教师缺乏自我批评精神。(3)环境因素家庭因素; 大众媒体; 课堂内部环境。六、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1)制订适宜的教学计划;(2)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认知结构;(3)给予精确而严格的指导;(4)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5)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6)协调同伴关系;(7)与家长合作。课外活动的组织与管理一、课外活动的意义(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社会化;(2)促使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个性化;(3)课外活动给学习生活增添了乐趣;(4)课外活动在发挥学生特长方面也有重要作用。二、课外活动的

52、内容与形式班级课外活动内容非常丰富,具体包括:班会、科技活动、文体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社会公益活动、课外阅读活动及其他活动。活动形式从参加活动的规模看,主要分为三类: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童课外活动组织管理的要求:(1)要有明确的目的;(2)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样化,要富有吸引力:(3)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班主任工作一、班主任的工作内容与方法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健全班级组织。(2)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 充分了解学生; 全面教育引导学生; 做好个别教育工作。(3)班级日常管理工作。(4)组织指导班级活动的开展。二、学

53、校与家庭的协调班主任与家长合作是指班主任与家长之间双向互动、相互信任,以协调家长和学校的关系。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同步,形成教育合力,彼此协作配合,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一般而言,家庭协调的常用方式主要包括:家访、班级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沙龙。三、学校与社会的协调在现代社会的学校教育中,广泛的社会资源是实现其资源整合的重要保证。对于班主任而言,与社会协调,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应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保持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具体可归结为以下两种形式:(1)依托社区的教育委员会; (2)建立校外教育基地。教师心理一、教师的角色心理(一)教师角色的构成(1)“家长代理人”的角色;

54、(2)“学生楷模”的角色;(3)“知识传授者”的角色;(4)“严格管理者”的角色;(5)“心理调节者”或“心理医生”的角色;(6)“学生的朋友和知己者”的角色。(二)教师角色的形成阶段教师角色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1)角色认知阶段; (2)角色认同阶段; (3)角色信念阶段。(三)教师角色意识教师角色意识的心理结构包括:(1)角色认知; (2)角色体验; (3)角色期待。(四)教师威信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威望和信誉,教师威信实质上反映了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成功地扮演教育者角色、顺利完成教育使命的重要条件。二、教师的心理特征教师的心理特征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长期扮演的各种

55、不同的角色并随之逐渐形成的特有的心理品质。教师的职业特点、社会角色决定了教师应具备一系列特定的心理品质。主要包括教师的认知能力、情感、意志和人格特征。三、教师成长心理(一)教师成长的历程教师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所关注的问题不同,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二)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方法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方面是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另一方面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素养。四、教师的心理健康(一)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1)职业压力; (2)职业倦怠。(二)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1)个体积极的自我调适; (2)组织有效的干预; (3)构建社会支持网络。【精品文档】第 2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