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53911896 上传时间:2022-02-1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1.1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资源描述: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2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本科论文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进步与发展,上市公司的合理有效的信息披露在上市公司的内控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上市公司却由于本身具有的逐利性和其他管理因素致使信息披露成为一种负担,从而导致了信息披露的各种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上市公司难以控制好公司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状况,不能严格按照信息披露制度进行披露,则很可能会给上市公司带来不利的影响。由此,本文主要分析我国当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发展现状,并结合一些国内的A股上市公司的披露情况,通过细致研究,希望能解决信息披露过程中存在的披露不主动、不及时、不完整以及监管缺陷等相关问题,为管理者提供更好的管理建议,同时为监管部门的监管提

2、供一定的思路。关键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对策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information disclosure of listed companie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enterprise internal control management, However, due to profit-seeking and other managem

3、ent factors, information disclosure of listed companies has become a burden, leading to a variety of problems in information disclosure. In this case, if the listed company is difficult to control the internal control of the companys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tatus, not in strict accordance with the i

4、nformation disclosure system for internal control information disclosure, it is likely to bring adverse effects to the listed company. Due to this matter, this article mainly analyze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quo of internal control information disclosure of listed companies, and combined with

5、 some cases at home and abroad, through meticulous research, hope to be able to solve in the process of information disclosure initiative timeliness lack of integrity, and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regulation and other relevant problems, to provide better advice to managers, at the same time offer som

6、e ideas to regulators.Key words:Public company,Internal control ,information disclosure,question,countermeasure目 录摘 要1Abstract2目 录3前 言11.文献综述21.1国外研究成果21.2国内研究成果22内部控制及其信息披露42.1内部控制42.1内部控制信息披露43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63.1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63.2 内部控制缺陷披露情况63.3 内部控制审计披露73.4 披露内容83.5 风险管控披露94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成因104.

7、1披露意识不足104.2法律法规监管114.3 外部信息使用者要求不高125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建议125.1优化上市公司内部结构125.2提高披露意识135.3完善法律法规145.4提高外部使用者识别信息能力145.5加大监管力度15结 论17致 谢18参考文献19前 言在竞争日渐激烈的经济环境影响下,上市公司想要更好的经营,并且能够长久稳定的发展,拥有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就成为了公司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是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的投资者们开始更加注重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问题,随之带来的是各方利益相关者对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质量也更加看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是上市公司管理

8、当局根据内部控制评价的标准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以报告的形式出具评价意见并提供给外部信息使用者。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件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有很多是因为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方面的工作没有到位,使之出现了严重问题。针对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出现的问题,中国证监会于2007年发布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这标志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及信息披露规范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在研究方面,由于国外现代化经济发展的早,不管是在内部控制制度、还是内控的信息披露方面都是早于我国的。在最早期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上,国外是更加注重自愿披露,但是随着公司结构、经济的不断发展,自愿

9、披露的制度远远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于是法律便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进行了强制性的要求。在理论研究方面,有众多的研究者、企业的管理者不断的对内部控制进行探讨,使之整体的理论体系逐渐成熟,有大量的文献可供参考,涉及内控的缺陷、影响因素、完善对策的各个方向。国外研究人员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而我国的学者、企业管理者对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相对较晚,对于内控的分析大多借鉴国外的经验,缺乏具有中国特色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由此,本文以国外实践经验、理论为辅助,结合我国实质性的情况,做出适当的分析。本文主要着眼于我国上市公司,采用比较分析、数据分析的研究方法,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

10、披露的基本理论入手,具体研究过程中,总结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状、出现的问题以及影响因素,以数据强调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于上市公司本身和投资者的影响程度,并提出优化上市公司内部结构、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意识、提高预期信息使用者识别信息能力、完善法制、提高监管力度等改进举措。1.文献综述在过去的很多年里,国内外有许多的专家学者对于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信息披露等方面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写出了很多文献,得出了很多意义重大的结论,本节主要总结了不同专家学者的主要观点以及研究结论。1.1国外研究成果国外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发展较早,国外学者对于其研究也早于国内,因此国外的研究成果

11、比较丰富。DW Diamond(1991)研究指出,上市公司对于信息披露的规模、范围与上市公司的大小、经营规模有较强的相关性,信息披露的越多,信息的不对称性就越小。Setiawan(2017)对在印度尼西亚上市的公司的审计报告、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出:首先,公司的内部审计要给公司管理层提出意见,以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其次,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工作权限等都会影响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效果。最后一点,上市公司对于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存在不同的理解。Ashbaugh and Kinney(2007)围绕上市公司管理组织框架、内部控制活动、以及公司的规模对于内部控制信息

12、披露的影响因素做了研究,分析得出:内部控制披露存在信息失衡的现象,管理者更倾向于披露让投资者容易接受的内部控制缺陷。管理层作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主体,对于披露的内容存在过高的权力,而一个较大规模的会计事事务所能够对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违规操作施以较大的限制。Palmrose(2004)对美国的一些上市公司做出了研究,分析得出: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披露日的平均累计收益率呈现最弱的趋势,而在披露前后的几个月,会出现较大波动,这说明了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在为了达到内部控制披露的要求操纵公司收益。Chadha(2005)分析得出: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在披露日对于其股票也具有一定的影响。1.2国内研究成果毕

13、峰(2009)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上的几点重要关系,其中包括信息披露与控制措施的关系、信息披露与监管力度的关系以及信息披露与参与者的关系。分析得出:我国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缺陷,目前的措施并没有将这种缺陷完善,应该考虑吸取教训,引进国外经验,建立针对我国上市公司现状的特色的信息披露制度。陈颖(2018)在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总体现状之后得出:内部控制的披露是非常重要的,它既可以间接的使披露的其他信息更加真实、可靠,还可以使上市公司通过披露内部控制找到的自身不足并予以改善,吸引更多的关注度,提升公司的经济效益。任政亮(2017)对我国上市公司进行分析,得出:我国上市公司在20

14、13-2015年间对于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存在较多的问题,沪、深之间的差异主要在于深交所对于上市公司的监管制度更加细致,便呈现出深交所的披露效果优与上交所。但是两地的情况在一系列政策的指引下已经有了相对良好的改变,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加强内控的监管制度有利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质量。赵俊童(2018)研究了今年国内外关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发展状况,总结得出:上市公司内部的管理层水平、监事会职权、组织架构和内部审计方面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可靠性、完整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周子欣(2017)在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状之后得出: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监管部门的不严谨都会

15、使得上市公司出现披露的信息质量差、可用性差的现象。杨帅(2018)以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为研究对象,运用案例分析的手段得出:我国关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制度与美国、日本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我们应该借鉴美国、日本的经验,从上市公司、监管机构、法律法规的角度出发,建设我国完善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伊雅茜(2019)在完善上市公司监管机制的研究中提出用完善董事会制度的方式完善上市公司监管机制、确立穿透边界的方式完善法律体系,运用了案例分析的方法,逐个分析了上市公司监管机制中的问题,可以为内控信息披露提出一定的参考。2内部控制及其信息披露2.1内部控制“内部控制”这一概念是美国会计师于1936年提出

16、,据今天仅仅只有八十多年。对此,我们知道内部控制的理论并没有达到完整成熟的阶段,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需要众多学者专家的探索。而类似于内部控制的这种管理模式却早在我国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天子为了更好的管理分给各个诸侯国的土地,巩固王朝统治,便设立了专门的“司会”,它作为当时会计核算的最高权力机关,它的日常工作是监督税收、核算各部门收支以及定期向天子出具财务报告等,其中,分离财务职能以及各职位相互牵制均可以体现出早期内部控制的思维模式,这似乎便成了我国内部控制发展的最早起源。在历史进程的推动下,各个时代潜在的内部控制也给现代内部控制理念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被现代企业家和专家学者不断构建、完善。上世纪9

17、0年代以前,内部控制的研究只局限在静态的理论层面:以会计、审计的角度出发,将内部控制局限在实施控制程序、控制制度等范围中。伴随着企业的多元化发展,内部控制的问题层出不穷,企业家及专家学者在研究中将内部控制的视野扩大到管理层和外部的监管机构中,用动态的方式将内部控制“合理保证的过程”的定义展现出来。在这个基础之上,针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向着财务报告的内控建设上发展。直到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将内部控制定义为一个具体的控制过程,并划分了三个目标层次:(1)合法合规;(2)财务报告真实可靠;(3)运营高效。这一概念被认为是内部控制的典范,加拿大、英国等国均以其作为内部控制的典范。而我国在COSO

18、的基础上于2008年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对内部控制的性质进行了规范,为了达到实现内部控制的最终效果,要综合运用上市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的工作。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查阅我国颁布的一系列关于内部控制的法律法规制度以后,将内部控制的定义为:内部控制是控制活动和风险管理的结合体。其目标是:(1)遵守法律法规;(2)保证战略的合理有效执行;(3)保证财产安全;(4)合规披露信息、保证财务报告完整性。只有把投资者与经营者相互结合、财报与非财报的控制相互结合,通过全局的运作,才能有利于建立起全公司、全方位、全过程控制的理念,利于公司发展。2.1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主要内

19、容是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根据公司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自我考核,编写并发布公司内部控制的自我报告,是公司信息披露的主要环节。外界人士可根据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报告,来判断公司的相关价值和信誉。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内容是上市公司对外界披露其内部控制的规章制度,外界可以根据上市公司管理层出具的这种自我评价报告来进行识别、判断、分析和评价。为上市公司的预期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和负债结构做出合理的预期,避免了不必要的风险,同时也能给上市公司提供积极的数据,降低其风险管理的成本,最大程度保护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的利益,为上市公司和投资者提供有力保障。3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本

20、文为展现我国上市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最新现状,选择了2014年至2018年度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在自我评价报告、内容以及审计报告三个方面的数据,以此展开分析。 3.1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本文参照2014-2018各年度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白皮书所披露的信息整理出以下表格供直观参考:表2.1 我国2014-2018年度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情况年份(年)我国上市公司总数量(个)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上市公司数(个)总体占比20142631258698.29%20152823267094.58%20163117286491.88%20173487322592.49%2018358834

21、5596.29%合计根据上表数据对比分析,绝大多数的上市公司会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对内控的自我评价进行披露,但是仍然有少部分的上市公司却没有遵守法规。21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日益向好,也有越来也多的上市公司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上市公司的总量与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的数量却并不是正相关,披露的比例是不稳定的,这说明仍有一些上市公司并没有完全符合规定,更并不愿意主动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内部控制制度还存在欠缺之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主动性的还有待加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仍然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3.2 内部控制缺陷披露情况本文参照2014-2018各年度中国上市公司

22、内部控制白皮书所披露的信息整理出以下表格供直观参考:表2.2 我国2014-2018年度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情况年份(年)我国上市公司总数量(个)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上市公司数(个)总体占比2014263135113.26%2015282348518.16%2016311751217.88%2017348745614.14%2018358864018.52%合计根据上表,对比近5年的数据可以看出,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上市公司在上市公司总数中占比微乎其微,竟然没有一年超过20%,然而在这仅仅不足20%披露内控缺陷的上市公司中,还有一些上市公司也没有披露应对缺陷的措施。很多的上市公司因为对内控披露

23、的意识较差,或者规避披露内部控制缺陷,认为披露缺陷会对公司造成损害,但是上市公司的这种自利的性质,会损害更多人的利益,最终会反噬自身。另外,披露中的一般缺陷占比较多,重大缺陷也非常少,并未提出对于应对内部控制缺陷的态度,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可见,在这方面,我国上市公司还需要做出较大的改善。3.3 内部控制审计披露本文参照2014-2018年度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白皮书所披露的信息整理出以下表格供直观参考:表2.3 我国2014-2017年度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披露情况年份(年)我国上市公司总数量(个)披露内控审计报告的上市公司数(个)总体占比2014 2631204977.88%2015 282

24、3224879.63%2016 3117225372.28%20172018 348735882555266473.27%74.25%合计由上表可以看出,在2014-2017年中,我国的上市公司每年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披露数量仅超过总体的70%,只有在2015年较高,但也并没有多大的突破,还是有超过20%的上市公司并没有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然而仅仅在这不足80%的上市公司中,仍然有很大一部分的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格式的规范性、内部控制审计意见上具有很大的不足。所以为上市公司进行审计的中介机构,应该以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积极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状况发表审计意见。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内部控制

25、审计逐渐在审计中占据主流地位,会有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和外界的各个部门机构愿意接受这种审计模式。加强了解、认识内部控制审计模式,对于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体系以及中介机构对于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审计意见、审计格式方面的披露将会有重大的提升效果,更有利于预期外部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及时、准确的了解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情况,积极保障投资者的利益。3.4 披露内容我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做出了说明,然而其中的规范并没有十分细致明确,对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时的格式、主体等均为做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规范,尤其是在披露的内容上,深交所和上交所对于此项有着

26、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对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造成了一些消极的影响:1.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信息含量较低根据2014-2018年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白皮书显示,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方面的披露的平均比例为94.70%,这个比例还是较为可观。但是,报告中可用的信息却并不可观。在平均内部控制缺陷与评价报告的数量比仅为16.3%的情况下,具体缺陷情况的披露则在所有上市公司中占比更少。一般缺陷并不能完全证明影响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的具体状况,因此,真正能给外界带来使用价值的报告占比非常低。同样,此时对比国外的上市公司,根据美国上市公司在2014-2018年管理层披露控制评价缺陷的平均比例为30

27、.18%,虽然这也并不是很高,但是却是中国上市公司缺陷披露比例的1.85倍,这还是非常值得我们的上市公司和监管部门来借鉴。2.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质量不足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中的内容并没有根本的的反应真实的内控效果,这种情况表现在一些上市公司披露的“对内部控制缺陷的认识”与“整改措施”完全不对应,另外还存在披露的内容与上期,甚至其他的公司的内容大同小异,这种前后矛盾的情况说明了上市公司并没有认真对待披露的要求,披露具有随意性。再者,一部分的上市公司并未按照要求对重大缺陷进行正确的划分,这种情况存在两个原因:第一,因为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对于制度的标准掌握不到位,造成失误。第二点就是管理层为了吸引更多的投

28、资者,有意图的将重大缺陷划分到一般缺陷,给外界造成误导,中介机构给出否定意见或者保留意见,但上市公司对自己的自我评价却是内控有效。而这些情况出现在大多数的上市公司中,在2018年度的数据中,上市公司内控评价报告相似度超过90%的上市公司达到半数以上。3.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完整这种不完整性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方面,格式的不完整,不规范。一些上市公司并未按照规章制度来,而是将披露的缺陷、评价和措施笼统的予以介绍,而对于一些至关重要的信息并未按照规定的格式进行披露。例如2018年规范披露的上市公司中,超过7%的上市公司没有披露纳入评价结构的成本与效益比。另一个方面就是,内容不完整。从上文的一些数据中可

29、以看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内容存在漏缺的现象,上市公司对于信息披露随意性大,更多的是为应付监管部门的检查,缺乏实质性的内容,投资者不宜抓到公司的核心内控制度。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缺陷报告不完整,不可靠,存在个别的评价报告还有后续更改、对内控的应对措施进行补充的现象。对于重大的缺陷、重大资产重组事项的披露更是少之又少,难以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现状做出细致分析。3.5 风险管控披露从大多数上市公司的风险信息披露时语言表达模糊不清、缺乏实质性内容上来看,未能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风险的表现和影响。从2014-2018年度上市公司披露的风险应对措施上来看,整个总样本中仍然有接近一半的上市公司没有对风

30、险应对措施进行细致披露。此外,有些上市公司对于风险控制的重要性披露不足,例如:(1)对中美贸易战的风险预估的披露不足;(2)对占股较高的股东的管控的披露不足;(3)资金的安全性、上市公司的总体战略以及公司的发展状况仅仅实现了50%甚至以下。以上不足都能够暴露出上市公司在风险评估方面的工作还不充分、深入。由此可见,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对于风险管控能力的披露还有待加强。4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成因对上述现状的总结归纳,足以使人们意识到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问题的严重性,探索问题的成因,也是解决问题,完善各方面状况的一个重要环节。认真分析前文数据,我们得到: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数量基本

31、让人满意。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仍然存在一些上市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像内容不足、格式不正确、质量不达标、可靠性还不够。而对于这种结果形成的原因,是上市公司内部和外部两者共同所导致的。本文将从以下角度去逐个分析:4.1披露意识不足内部控制不管是建立过程还是完善的过程,都是特别复杂的,需要公司的董事会、管理层、监管层还有全体员工的密切配合。但是纵观我国数以千计的上市公司,很少有上市公司将内部控制形成一种公司文化,大多数的上市公司对于内部控制的了解还远远不够透彻,公司的管理者自身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欠缺认识。管理层对于内控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整个内部控制体系的初级阶段,更谈不上对于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有

32、着较深层的认识了,因为他们会对信息披露这件事并不感兴趣,上市公司甚至更倾向于回避信息披露,更别说是将自己的内部管理制度方法向外界披露了。所以,这就造成了我国大多数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全面性存在不足,即使是在法律的要求下,向外界披露了内部控制,也仅仅是流于形式,对监管机构敷衍了事,不仅如此,甚至会出现为了使投资者增加投资而虚假报告,做出不符合公司真实信息的评价报告。这样的报告披露出去,会对投资者和预期的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利益造成极大的损害。这种上市公司内部原因所导致的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意识的不足,急切的需要改观,从源头出发,积极的培养并提高上市公司内部对于内部控制以及内部控制信息

33、披露的意识,引导他们的正确的价值观。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上市公司本身的经营发展、完善自我,还有能够保证投资者的利益。对于这种意识不足究其根源,主要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机制存在的不足。具体可以包括以下几点:第一点,大多数的上市公司是由诸多股东掌握,这些股东占股程度多少不一,而其中有些在公司中占股较高的股东存在“独裁专制”现象,权力大过制度,加上信息披露的意识不足,使很多公司设立的部门,法律要求的部门,甚至公司的一些章程法规流于形式。这种情况的存在,不仅使上市公司存在重大风险、影响其他股东的利益,还直接影响着其信息披露的状况。第二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的机制缺乏独立性会间接的形成披露意识的不足。一

34、方面是公司本身不重视这个问题,另一方面还有可能是因为大股东专权造成的这样的结果,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机制一旦存在问题,会对上市公司造成恶劣的影响,因此保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机制的独立性对于信息披露意识至关重要。第三点,监事会的监管不充分,使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淡薄了信息披露的意识。我国公司法对明确规定的监事会的职能与职责,监事会应该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来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情况进行监视,才会引起上市公司对自身披露意识的重视。4.2法律法规监管1.信息披露以强制性为主按照我国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所要求的,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大多都是强制性的。虽然这种强制制度在对上市公司的监管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

35、用,但是这种制度也正是使我国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存在弊端的地方。信息披露的主动性和强制性存在严重的失衡,这种现象的存在导致了主动性逐渐被淡化。而强制性的法律法规又不能做到面面俱到,中间出现的漏洞就被一些上市公司钻了空子。上市公司应该以强制性为主,但也要积极鼓励自愿性披露,只有两者相互结合,才能将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问题予以改善。2.监管标准不一致目前,我国关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准则对于披露的要求也不完全相同,内容格式以及层级之间也没有清晰的界定,引起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内容、披露质量、披露格式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具体的表现为披露出的信息良莠不齐,质量存在不足,可用性差。3.对

36、违反信息披露的处罚力度不够据证券法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对于违反信息披露的处罚,通常以警告,责令改正、谈话等监管以及数额不等的罚款和资格限制为主。对于不按照规定时间披露、披露存在差错、披露舞弊的情况采取的只是一般性处罚。而违规披露的上市公司从违规披露这件事本身上获取的收益远远超过处罚的金额,导致违规披露的上市公司对于违规本身不以为然,更起不到应有的震慑效果,法律法规的监管的效力被大大折扣。即使是最后“情节严重者暂停或撤销营业许可”也不能弥补给投资者带来的一系列的损失。处罚力度的偏低,致使一些公司不以为然,才使投资人的利益受到极大的损害。其次,处罚的判断标准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会出

37、现不完全具有公平、公正性的问题。正因为如此,上市公司由于自身的逐利性,不断试探监管者底线,损害多方利益。综合这三点来看:首先,我国法律对于上市公司违反信息披露的行为并没有深入细节的文件条款,仅有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进行约束,所以便导致了一些上市公司对于自身责任不明确、信息披露不及时、质量不高,而上市公司却并不会因为这种行为承担责任,法律对于其处罚的力度也不够,处罚只是停留在约谈、谴责的层面,很难进一步实行措施,对于上市公司主体并没有进行实质性的处罚。另一方面,并没有法律条文对内部控制缺陷提出具体要求,很多上市公司的内控披露没有可比性,反应出来的效果是,很多的上市公司披露的内容、格式似乎出自于同

38、一个模板,而同一个公司不同年份的报告也非常相似,由此不得不怀疑上市公司是否存在不当披露。最后,对于外部中介机构的独立性的法律法规还要继续提高。中介机构同样也是盈利为目的,很容易遵从上市公司的预期想法,出具不真实的审计报告,这种行为造成的结果是非常恶劣的。所以,法律更要对这方面的制度进行改善,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完善和健全法律制度。4.3 外部信息使用者要求不高一方面,企业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依赖于企业自身对内部管理的关注,但是对于外部来说则依赖于内部管理信息的公开。根据我国目前的大环境,公司外部信息使用者包括投资人、债权人和有关政府部门。对投资者们来说,他们大部分都对上市公司的信息了解的非

39、常少,要求也不高。此时,如果有投资专家的指导或者了解媒体发布的信息,投资者就可以掌握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情况和内部控制信息。一些投资者或许对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仅了解一二,这些投资者关注的往往更倾向于公司的财务状况,生产经营成果,却忽略了对内部控制的关注。我们知道,内部控制是一个公司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一个公司的资金相当于是一辆汽车的汽油,它可以使汽车跑起来,内部控制就相当于汽车的发动机,上市公司没有了内部控制,就好比汽车没有了发动机,最核心的东西不存在,公司怎么会健康快速的发展呢?而投资者们对于这么重要的内部控制却经常忽视。从债权人和投资者的角度看,他们必须要全面的了解上市公司的资金、经营和重要

40、的内部控制,这样他们对于债权、投资才能够掌握的更加精准。5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建议5.1优化上市公司内部结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高质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上市公司是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主体,上市公司本身的内部结构是披露程度的关键因素。如果一个上市公司能够拥有良好的内部结构,不仅可以使公司的内部控制系统运行顺畅,还能保证公司在其他方面的顺利发展。因此,加强对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是当前上市公司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加强上市公司内部结构的方法,总结以下几点:第一:要加强规范股东大会的运行机制,听取并总结更多股东的意见和建议,才能更有效的发挥股东大会的作用,真正

41、地成为监督公司管理层管理行为的最高权力机关。还要对公司内部有所制衡,避免权力过度集中,使公司内部出现大股东一家独大,从而容易导致滥用职权、占用和掏空公司等情况。第二:提高上市公司董事会的独立性,加董事会的责任意识,明确独立董事的法律定位,在上市公司中为独立董事专门提供一个可以获得广泛信息的渠道,以便更好地实现公司的妥善治理。与此同时,建立专门的董事会监督部门,对董事会的日常工作、决策进行监督,并且积极向董事会提供意见与建议,将公司整体的严谨性贯穿整个公司内部控制治理的各个维度。第三:公司内部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对信息披露的内容进行规范,保证披露的信息可靠,而不是只是为了维护公司形象只披露对公司有利

42、的内容,上市公司应该披露出自身的重大缺陷,但在同时也可以披露出对于重大缺陷的应对措施、整改方法,使预期信息使用者清晰的了解上市公司的缺陷与措施,更全面的评价上市公司,这未尝不是一种聪明的做法。按照法律规定的各项准则,优化公司内部结构,建立健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以更加积极、全面、真实、及时的披露内部控制,提高披露质量,上市公司应该以此为标准进行管理。5.2提高披露意识目前来看,我国的大多上市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质量较差,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上市公司管理层、监管层以及市场的投资者或其他参与者对于内控信息披露的意识还有待提高。所以,增强公司管理层和广大投资者或报告使用者对于公司内部控制的认

43、识,提高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对于我国的经济市场的快速发展来说是刻不容缓的。作为公司的管理者,应当要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作用。运用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了解到公司本身的日常经营活动的情况,以对公司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还可以通过披露的手段向外部的预期投资者伸出橄榄枝,吸引投资者的加入,能够建立健全公司的内部控制的管理机制。因此,也可以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各方面的提升,当作内部控制发挥作用所带来的积极的结果。而这种良性的披露结果,同样也会获得外部的认可,提升公司的经济实力。所以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不能片面的考虑公司的眼前利益,要以长远的发展性、战略性眼光看待问题,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同时,及时完整的

44、披露信息,获得利益最大化。上市公司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首先在公司内部加大对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的宣传,提高管理层披露的积极性,形成正确的思想导向,披露的更加充分、全面,为公司进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全面性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其次,上市公司还应明确合格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是为了公司的良性发展这一概念,在拥有完善的内控制度和健康的内控环境的基础上,管理层、企业员工的工作能力、素质水平也在影响着公司的发展,增强管理层、员工的内部控制专业培训,明确自身在公司中的定位,更能理解内部控制的真正含义,从而积极的参与到公司的内部控制工作中来。打好企业内部基础,保证员工的工作作风和能力,才会为企业做出有利的帮助,从而使上

45、市公司更愿意去披露自身的内部控制。所以,上市公司通过以下几点去改善未尝不是一种很好的办法:首先,建立定期进行学习法律法规的公司规定。明确部门组织层级、职能范围、工作目标以及工作范围,以此为基础进行法律法规学习,形成科学、有效的平衡机制。其次,加强公司内部的监管力度,增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让包括管理层在内的每一位员工意识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重要性,清楚自己的法律责任,了解自己在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上的权力与义务,对公司负责,对自身负责。最后,健全对违反公司章程规定的处理制度。对模糊不清的监管条款进行改善,对不符合公司章程规定的人员、事件进行客观处理,减少出现员工和管理层失职给公司带来的一定程度的

46、损害。5.3完善法律法规目前为止,我国对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方面的法律法规已经形成框架,但是上市公司存在复杂的经济环境,我们国家的法规还未能涵盖到细微末节,一部分的法规仍待完善。结合本文上述分析,就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进一步规范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格式和内容。目前我国出台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内容做了规定,但是目前法律的文件仍然还有没能达到完善的地方,上市公司在对内控进行自我评价时应该细致、完整的披露公司存在的重大缺陷。管理层应该保证有一个良好的内控制度,并以合理有效的内控为基准,将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不足加以改正。另外,应该秉着

47、尊重客观事实的态度对注册会计师是否发表独立的审计意见做出评价,公司也要对外公布自己的内控评价,合理保证内控披露信息的真实。第二,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我国的大多数的上市公司以董事会作为内部控制的直接责任人,也就是说,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责任主体在董事会身上。但是董事会的独立性却不如监事会强,可以考虑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法律责任主体转移到监事会身上,董事会与监事会的职责进一步分离,董事会负责披露出报告,将法律责任转移至监事会。这样,在监事会更强的独立性下,进一步加强了对董事会的监督,同时提高了监事会的责任,使监事会不虚设,进而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一举多得。5.4提高外部使用者识别信息能力外部

48、的信息使用者对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披露的信息不能正确的识别、合理的使用,致使上市公司大都披露对自身有利的信息,对于投资者的利益也是一种损害。因此,提高外部信息使用者的信息识别、判断、评价能力也至关重要。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建立提高信息识别的培训机制。对已存在的外部信息使用者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专业培训,亦或者对于上市公司股东及其他的外部信息使用者进行强制培训,而对于预期的信息使用者进行自愿式的培训。由于披露的信息量大,内容繁多,信息使用者对于信息的识别、判断和评价有一定的难度,而对已然存在的信息使用者进行培训,能够更好的提高信息使用者的投决策能力、加强风险的防范意识,进而会提高对上市

49、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要求,从而间接的提高了信息披露的质量,对此形成了潜移默化的有利影响。第二,信息使用者可以借助专业人士协助运用信息。投资者在进入市场之前并不了解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规则,对于信息不能有效的甄别、评价。而专业人士能够更好的了解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规则,同样他们对于法律法规的要求也更加熟悉。借助专业人士的帮助,同样可以做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要求更加精益求精,对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也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5.5加大监管力度目前,很多上市公司依然存在不恰当、不准确的披露情况,而我国的法律政策对于这一现象的处罚力度也是相对偏低,可以看出,我们国家对于上

50、市公司的监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正是因为这样的空间的存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可靠性不敢让人信服。监管机构加大监管的力度,减少上市公司的不规范,甚至违规的操作也是我国上市公司在发展前进道路上的必要手段。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一些建议:第一,明确上市公司和外部中介机构的法律责任。在我国现有的责任机制的要求下,再次强调两者的责任,并且给予两者在工作上正确的方向指引,但是对于违规的行为更要加大处罚力度、深度。同时再此过程中加大对中介机构的监管,为了避免中介机构与上市公司串通一气,要特别强调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保持独立性、遵守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运用法律手段加以约束,会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质量、内

51、部审计的评价以及注册会计师出具的意见产生积极的影响,提高了披露质量,减少了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为了完成工作弄虚作假的可能性。第二,对于不同类别的上市公司分别进行不同的监管。由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水平不一,所产生的效果也将不同。通过这种监管方式,更能清晰的了解到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使质量较差的上市公司能够自觉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恰当的披露,同时也能够提高监管效率和监管质量。 由前文分析可以看到,2014年至2018年沪、深交易所的A股上市公司中,不管是披露的数量,还是披露的质量都呈现了一种向好的趋势,这较以前年度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所致,无论是对于内部控制信息

52、披露的硬性要求,还是其体系都还存在不足,很多必要的信息仍旧没有尽数披露,因此各个监管机构进一步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维护上市公司经济市场的平稳发展,是上市公司本身以及监管机构的责任与义务。结 论我国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历经多年发展,从无到有,从雏形到逐渐成熟,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它仍然存在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经济市场有着极大的影响,它让外界的预期投资者更加细致的了解公司的风险,并且能够以此为基础,果断的做出判断。正因如此,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投资者越来越注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实效性。综上所述:为了快速发展,上市公司更加应该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

53、完整、及时和可靠,保证内控系统能更好的履行职能、董事会更加独立的发挥作用。与此同时,外部的中介机构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进行监督。政府监管部门要建立健全规范的法律制度,严格的监管体系。如此,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将会日益完善,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实现上市公司价值的提升。本文着重结合我国各大上市公司关于内部控制情况,并且希望能够借助国外的经验,以及对这些数据进行研究,提出一些合理建议,但是我国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问题仍然需要继续改进,仅此希望本文能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完善做出一定的贡献。参考文献1SetiawanA,DjajadikertaH,Majidah.Impact of Internal

54、Audit Functionon Internal Control Disclosure J.Advanced Science Letters,2017,23(9):8078-8084.2胡昌喜.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J. 财会学习, 2019(22):244-244.3全炳文.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处罚有效性研究D.辽宁大学,2016.4郭琳莉 姚瑶 冯莹 周卫华.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实施进程与效果研究以沪市上市公司为例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5(01):19-21.5陈颖.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及对策探讨J.当代会计.2018(11):55-56.6赵俊童.基于

55、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状况基于 20002016 年的 CSSCI文献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1):77-82.7任政亮,周兵.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的测度与评价基于 20132015 年沪深 300 的实证研究J.会计之友.2017(20):83-89.8周子欣.浅析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监管J.市场研究.2017(10):48-49.9周汝健.基于财务舞弊的万福生科内部控制缺陷识别及应对研究D.湖南大学,2017.10周敏. 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J. 企业技术开发, 2018(2):3-3.11黄子玲. 浅谈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范策略J. 时代金融, 2012(03):159-159.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