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发展浙江现代农业的若干思考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53792568 上传时间:2022-02-1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关于加快发展浙江现代农业的若干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关于加快发展浙江现代农业的若干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关于加快发展浙江现代农业的若干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关于加快发展浙江现代农业的若干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加快发展浙江现代农业的若干思考(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关于加快发展浙江现代农业的若干思考 内容: 建设现代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内在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任务。浙江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推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大使命。 一、对现代农业的认识 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更为发达的一个农业新阶段,它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确保农产品供给、农民增收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现代技术装备为支撑,广泛运用现代生产工具,推行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采用现代化管理,是由多元化和多功能产业形态构成的产业体系。它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技术装备的先进性。现代科学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在现

2、代农业中,先进的育种、栽培(养殖)、病虫害防控、以及机械和信息等技术,将广泛运用于农业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农业生产经营普遍实现了机械化、设施化和信息化,劳动工具、劳动条件与环境得到大大改善,农民务农技能、就业能力和科技文化素质不断提升,从而为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创造条件。 2.要素投入的集约性。要素的集约投入与高效产出是现代农业的生产特征与追求目标。现代农业通过增加物质与资本投入,应用现代物质装备,适度集中土地经营,强化产业组织管理,使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得到大幅度提高。通过劳动、资金、技术的集约经营和管理,改变了农业粗放经营的状况,有效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3.产业发展

3、的融合性。完善的产业体系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现代农业通过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生产组织形式,突破了传统的产加销脱节、部门相互割裂的局限,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走向一体化,农业与工业、商业、金融等不同领域相互融合,一产不断地向二、三产业延伸渗透,城乡各类信息、技术、人才、资本、市场相互融合,农业产业链条得到延伸,农产品市场大为拓展,逐步形成了农业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格局。 4.产品市场的开放性。市场经济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制度基础。现代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要求市场机制对农业资源配置起主导作用,农业从生产手段和产品普遍商品化,各种农业机械、肥料、农药、兽药、

4、良种等生产要素都进入市场交换领域,农民从事农产品生产的主要目的不是自给,而是为市场提供商品,实现利润最大化,这使得农产品商品率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使农业打破了内部循环的局限性,使农产品进入了更广泛的市场空间。 5.功能开发的多元性。传统农业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农产品的供给,关注的是农业生产的产品形态。现代农业的综合性目标,决定其功能除生产供给以外,还须具有生活休闲、生态保护、旅游度假、文化传承、教育等功能,在满足人们食物需求的同时,为人类活动营造优美的绿色景观,改善自然环境,为市民提供接触自然、体验农业及观光休闲的场所,并发挥着农业文化教育的功能。 二、浙江具备了发展现代农业较好的基础条件 近年来

5、,浙江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中心,先后作出了提前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建设“绿色浙江”、统筹城乡发展、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等重大战略部署,加快了农业发展步伐,引发了农业和农村经济深刻的变化,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特色主导产业开发强劲,产业发展新优势逐步显现。充分发挥区位、市场、资本、科技等优势,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宗农产品适度调减,高效经济作物大幅增加,畜牧业稳步增长,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在稳定粮食生产基础上,突出主导产业培育和特色产业开发,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和“畜牧东扩西进”、“蚕桑西进”战略全面实施,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

6、”的产业发展格局,有力促进了优势产业逐步向优势产区集聚。十大主导产业占农林牧渔业服务业产值70%以上。与此同时,农业“三生”功能不断挖掘,休闲观光农业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二)产业化经营机制不断创新,农业综合效益稳定增加。专业大户、农业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生产经营主体发育迅速,对产业发展的经营管理能力日益增强,追求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理念也愈加清晰。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快速发展中更为规范,全省460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组织生产、推广科技、推销产品、化解风险、服务农民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大批工商企业投资开发农业,农产品基地面积扩大,订单农业比重提高,产业带动力明显

7、增强,与农户建立了更加紧密的利益关系。农产品流通设施和环境逐步改善,农产品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等新型业态加快发展。农民素质和增收的能力不断增强,2006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7335元,同时他们对拓宽增收领域的抱负也愈加强烈。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高,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开发强劲,农业标准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不断健全,市场准入和质量追溯制度不断成熟,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能力走上一个新台阶。农产品品牌的大力培育,提高了农产品价值和市场竞争力,有效带动农业向高效化、生态化发展。城市农业、加工农业、出口农业迅速发展,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入,外向型农业迈出新步

8、伐。2006年全省农副产品出口60.2亿美元,居全国第三位。 (四)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有力,科技支撑能力提高。粮油、蔬菜、畜禽等种子种苗工程深入实施,新品种引繁推力度加大,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积极引进推广,良种良法进一步配套。粮食、油菜、生猪、家禽优质良种率分别达90%、85%、100%和95%,粮食生产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47.6。农业科技企业逐步培育,农民吸纳技术能力逐步增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和畜牧兽医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农业首席专家、农技指导员和责任农技员管理制度稳步推行,“科技入户”工程顺利推进,科技应用面扩大,农业科技水平得到长足发展。“百万农民信箱工程”成功实施,网上服务平台初步构建。

9、 (五)基础设施和生态条件得到改善,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基本农田管护和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加强,“沃土工程”扩大实施,农机化加快推进,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县和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全面启动,保障了农田数量,完善了农业基础设施。肥药减量增效控害工程有效实施,化肥、农药利用效率提高,减轻了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畜牧生态养殖小区和规模化养殖场建设持久开展,畜禽规模场排泄物治理力度加大,农业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率明显提高。百万农户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扩大实施,有力改善了农业农村环境。 三、浙江发展现代农业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照现代农业的内涵和特征,不同的资源条件、制度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决

10、定了农业现代化建设路径的差异性。从浙江实际出发,建设现代农业,既不能像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的国家那样,凭借现代工业、低价能源和强大的资金优势,通过全方位机械化来改造农业生产手段,也不能完全类同日本、荷兰、以色列等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的国家,凭借强大的资金与市场经营优势,大力发展农用工业来提高土地生产率。浙江耕地短缺,但劳动力等资源丰富,且人增、地减、水缺趋势加剧。为此,浙江农业发展,需要立足这一现实条件,以加快推进适度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为重点,以突破制约因素为关键,优化资源配置,努力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和水平。 一是突破土地小规模经营的制约,提高要素利用率。农业生产经营

11、必须使各种要素得到更好的配置和组合。从表面看,这是管理问题,但从本质上讲,这是组织制度创新的问题,如果没有一定的生产规模,生产主体就没有提高生产水平的动力和能力,就不能使各种资源和要素得到充分利用。我省生产经营主体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低,不仅对土地产出率构成制约,还制约优质资源导入农业。目前,全省农业劳动力人均耕地3.5亩,低于全国6.2亩的水平,种养大户25万户左右,仅占总农户的2%。龙头组织数量不少,但规模大、带动能力不强,与农户大多是松散型连接。专业合作社会员33万多户,仅占总农户的2.7%。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借助农业规模化程度的提高,增强生产经营主体实力,激发他们增加农业投入,充分运用

12、先进的科技、劳动力、优质土地等,以取得最优化的实物产出和价值产出,取得最佳的投资回报。 二是突破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制约,提高劳动生产率。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农业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到2006年,农业劳动力人均产值为20665元,但与二三产业相比差距明显,不到全省劳动力人均产值的一半,与发达国家与地区的差距更大。其中,主要原因是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农业领域滞留了大量剩余劳动力。据测算,到2010年,农村劳动力总数约2420万人,按1998-2002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劳动力净减173万人的减速,到2010年,还将净减276.8万人,届时,农林牧渔业劳动力为652.8万人,占总人口13.7%。这一方面

13、表明农业劳动力减少的空间很大,另一方面,也说明转移的难度很大。破解这一难点的关键在于提高农业经营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提高农民素质和就业本领,继续扩大农业领域和城镇就业岗位。否则,农民转产转业和转移就业就难以实现,造成农村劳动力的闲置浪费,影响劳动生产率提高。 三是突破科技开发推广分割的制约,提高科技贡献率。目前,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科教脱节,应用研究力量较弱,农技推广活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技术到位率和普及率只有30%左右。因此,应当以提高农业科研开发能力、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农民应用科技能力为重点,大力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建立农业科技多元化、市场化投入机制,加快科技创新,建立健全技术推广体

14、系,扩大先进适用技术应用面,积极运用农业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科技装备水平。 四是突破产业层次低的制约,提高农产品商品率。近几年,我省农业产业结构进入快速升级的阶段,但从现代农业要求看,还没有摆脱低级化的格局,以致影响了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在粮食生产结构主导下,高效经济作物、特种畜禽业发展不稳定,农业产前的种子、产后的加工、流通和服务业规模不大。很多出口蔬菜、高档果品种子为外国公司掌控,生产受制于人,效益外流。农产品加工率仅30%左右,且大多为粗加工。另外,农产品物流体系滞后,市场信息不对称,流通交易方式传统,成本高、速度慢、效率低,市场导向作用不明显。为此,要调整农业区域布局,积极发

15、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广农业标准化,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订单农业和网上农业,提高农业的专业化分工水平、农产品加工水平、品牌包装水平,使农产品市场得到开拓,市场占有份额扩大,农业产品更多地转化为商品。 五是突破基础薄弱和环境脆弱的制约,提高农业持续发展能力。浙江农业总体基础设施比较脆弱,旱涝保收面积仅占全省耕地的65%,存在大量中低产田,吨粮田仅占水田15%。农业投入品流失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面源污染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为此,必须把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放在首位,使基本农田得到严格保护,土壤肥力不断提高;农区环境不断改善,农田绿化率提高,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整治,基本农田

16、达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要求;农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农业开发进入持续发展的轨道。 四、加快发展浙江现代农业的对策思路 近年来,我省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重点,对建设现代农业进行了积极探索,就是把追求农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起来,把“高效”和“生态”两大特征紧密耦合在一起。实践证明,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符合现代农业本质要求,切合浙江实际。我们将继续坚持这一定位不动摇,把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和高效生态农业的现实途径有机衔接起来,走出一条功能多样化、产品优质化、农民组织化、技术现代化、经营市场化、发展持续化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一)牢牢把握农业多功能方向,加快建立紧跟市场走势的农业产业体

17、系。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首先必须有现代的产业体系。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需求向多样化方向调整,农业多功能有着巨大的潜力、广阔的前景。我省农业资源多样,气候多宜,物种多类,农产品富有特色,形成了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带和产业群,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条件。我们将按照现代农业功能多元化的趋势,继续拓展农业的产业领域,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使农业的经济社会功能更加丰富多彩。一是稳定战略产业,保障粮食供给。粮食是基础性的战略产业,不仅事关国计民生,也是巩固农业地位的“依托”。要狠抓面积稳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严格制止耕地抛荒,引导农民种足种好。突出科技应用,加强优良品种、先进适用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

18、扩大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覆盖面,提高单产。大力推进规模经营,加快推进水稻全程机械化,千方百计提高种粮效益。二是培育主导产业,最大程度地促进增收。将产业基础、资源和生产条件良好,发展潜力较大,竞争优势明显,对农民增收贡献突出的蔬菜、畜牧、果品、茶叶、蚕桑、食用菌、花卉苗木、中药材等作为主导产业,努力做大规模,做强特色,做优效益。三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促进农业和生态协调发展。充分运用资本、基地、设施、文化和地理等优势,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美化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的经济化。 (二)牢牢把握产品优质化的方向,加快建立以农业标准化为主导的生产机制。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求,也是现代

19、农业最重要的属性。保证质量安全,最关键的就是把企业化的质量管理模式引入农业领域,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进一步完善标准化制度,建立一套与品牌农产品相适应的质量管理制度和办法,通过标准化的手段规范从种子到产品加工、包装的全过程,生产出外观统一、内质符合要求的优质农产品。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内同行领先水平的标准,广泛引进、推广国际通用的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技术(HACCP)和良好的管理规范(GMP),鼓励生产经营者积极争取相关认证,取得进入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入场券”。全面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以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产品认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认证为抓手,建立一大批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全面推行标准化

20、模式图、生产档案记录等,强化源头的质量控制。加快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和农业质检机构,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全过程的监测,形成政府管理和市场约束的“倒逼”机制。 (三)牢牢把握农民组织化的方向,加快建立以专业合作组织为纽带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在稳定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积极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批发市场等适应产业化要求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创新组织形式,一头对接市场,一头连接农户,形成“龙型”生产经营体系。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合理引导土地经营权的有序流转,扩大农户经营规模,发展订单农业,形成集中连片种养的条件,便于基础设施改善和设施农

21、业发展,吸引资本、技术等要素投入。以专业合作组织为载体,扶持和帮助农民走合作的路子,根据资源优势和不同的区域生产特点,在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组织形式。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扩大合作,大力发展“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形式,促进龙头企业壮大与农民增收相协调,避免企业与民争利,实现农企互动、优势互补、产销对接,形成带动规范生产、促进农户增收的组织机制。 (四)牢牢把握技术现代化的方向,加快建立以创新为主线的科技开发与推广机制。科技是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它不仅包括生产技术,还包括加工、贮运、种子种苗、种养模式等技术,不仅包括技术本身,

22、还包括创新推广技术的能力。首先是构筑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整合各方面的科研力量,建立重大攻关项目,加快省级创新平台建设,并支持有关地方建设区域性研发中心。大力培育科技创新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建立科研机构,并与科研院所建立科技合作,加大科研开发力度,完善产学研结合机制,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问题。其次是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以国家农技推广队伍为主导,引导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农技推广,构筑面向基层和农户的“一主多元”的农技推广体系,切实提高农技推广的活力和效率。加快完善基层农技推广责任体系,抓好省市农技推广中心建设,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创办地方科技服务中心,引导龙头企业开展农业科研和推广服务。第三是

23、创新农民教育培训机制。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加快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发挥科技大户对农民的示范作用。整合教育培训资源,有效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包括学历教育),切实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科技应用水平。 (五)牢牢把握经营市场化的方向,加快建立产销对接的流通机制。市场是联系商品和消费者的媒介,是引领高效生态农业的“纽带”。加强市场信息服务,推进产销双方的信息对称。市场不完善将导致信息不对称、产销难对接。加强重要农产品供求信息收集、分析与研究,建立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预警机制。积极组建省市县农业信息中心,以农民信箱这一信息平台为核心,推进电脑、电视、电话“三电合一”,并结合平面媒体,实现资源共享、信息整合,为农

24、业和农业产业化组织提供多功能、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加强市场体系建设,畅通农产品流通。农产品市场既是产品交易的场所,也是价格形成的场所,更是品牌展示威力、形成价值的场所。要重视农产品营销,科学规划市场建设,改善流通服务设施,加快发展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提高营销服务能力。 (六)牢牢把握发展持续化的方向,加快建立农业基础加强和资源有序开发的机制。农业是基础产业,也是弱质产业,还是与环境、资源紧密关联的产业。建设现代农业,客观上需要把当前的发展与长远的发展统一起来,把政府扶持与市场主体的开发结合起来,把产业自身发展与防灾救灾能力增强配套起来,实现农业可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增加农业投入,完善

25、农业基础设施。建立政府投入为引导、多元化投入为主体的投入机制,重点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及对优质农产品开发具有示范作用的建设项目。扩大对土地质量改善、设施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农业后续产业等投入,尽快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业发展环境。以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为载体,从整体区域范围,探索发展生态经济的路子,建立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安全评价、预警、监测和保障体系,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全面治理农业环境污染。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坚持多管齐下,从控制、监测、治理、保护、合理利用和改善等多层次建设农业生态。加强农村金融和保险,规避各类风险。鼓励发展壮大农村合作金融组织,鼓励发展农村信用担保,探索土地、山林等承包权抵押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授信贷款机制。加大政府对保险的支持力度,努力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面,减少农业灾害损失。 (作者:冯一鹤 系浙江省农业厅副厅长)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