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无线光通信中的空时编码研究进展

上传人:奔*** 文档编号:53658798 上传时间:2022-02-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80.8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文献综述无线光通信中的空时编码研究进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文献综述无线光通信中的空时编码研究进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文献综述无线光通信中的空时编码研究进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资源描述:

《文献综述无线光通信中的空时编码研究进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献综述无线光通信中的空时编码研究进展(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文献综述无线光通信中的空时编码研究进展摘要:对无线光通信中的时空编码的研究概况及研究进展进行了调查研究,介绍了正交空时码、空时网格码、酉空时码、差分空时码、混合空时码五种时空编码方式在不同发射天线/接收天线数目、大气湍流强度与系统误码率之间的关系,分析比较了级联正交空时编码、级联分层空时码、TPC+OSTBC级联空时编码三种级联空时编码方式的原理及优缺点,介绍了大气湍流效应和建筑物摆动对无线光通信的影响。关键词:无线光通信;空时编码;进展;级联空时码一课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无线光通信是以大气作为传输介质,所以受到气候环境方面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大气湍流效应导致在传输过程中产生严重的误码,导致

2、信息传输质量卜降,而空时编码方式对抑制大气湍流效应有着非常有效地效果,对改善系统的误码性能,提高信息传输速率有着显著的作用。因此,无线光通信技术作为未来信息传递发展的主要方向,作为现在最主要的最后一千米”技术,无论是在理论和应用上都有深刻的研究意义。二本课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文献1,柯熙政等人介绍了空时编码的研究概况,评述了国内、国外有关无线光MIMO技术的研究进展,对无线光MIMO的提出背景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通过多光束发射系统组成及实验和多孔径接收系统构成及相关实验,得出结论:多光束发射系统和多孔径接收系统要比单光束发射、单孔径接收系统更能有效地抑制湍流效应给激光传输带来的影响。说明了M

3、IMO对大气湍流的抑制效应。实验结果表明:无线光MIMO不但使空间成为一种资源,提高了无线光通信的信道容量,而且可以抑制大气湍流效应,扩大了无线光通信的应用场合。文献2,柯熙政等人在分层空时编码方面的做了若干研究并介绍了其研究进展。对无线光通信中的分层空时编码进行了仿真分析,分析了误码率特性与发射/接收天线数目、检测算法之间的关系,比较了水平分层空时码、螺旋分层空时码、对角分层空时码和垂直分层空时码不同的编码方案,以及不同检测算法对不同的湍流强度的抑制作用。经分析得出:三种分层空时编码性能最好的是对角分层空时编码,其次是螺旋分层空时编码,最后是水平分层空时编码。文献3,柯熙政等人对差分空时码进

4、行了研究,为了在保证通信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信息传输速率,在正交空时码、空时网格码、酉空时码、差分空时码、混合空时码五种空时编码分别进行了研究。采用类脉冲位置调制定义了负数、共舸、求补等运算,将编码矩阵转化为一个用脉冲位置表示的实数矩阵。分析了不同发射天线/接收天线数目、大气湍流强度与系统误码率之间的关系。讨论了差分空时码、酉空时码在不同大气湍流条件下的误码率特性;将分层空时码和空时分组码相结合进行合理的折中,提出了一种适合于IM/DD式光通信的混合空时编码方案。文献4,柯熙政等人介绍了RS码、LDPC码与空时码的级联方案,以及在不同大气湍流条件下的误码率特性,并对其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

5、:级联空时码可以极大地改善大气激光通信系统的性能,抑制大气湍流效应,有利于获得编码增益,进一步改善系统的误码性能。级联编码是一种提高系统纠错能力以逼近香农限的高效编码方式。当信道编码与空时编码结合使用时性能会大大提升,因此级联空时码研究成为空时编码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文献,徐建武等人在正交空时分组码(OSTBC)基础上,分析了Turbo乘积码(TPC)和0STBC级联方案的可行性,提出了一种采用TPC+0STBC级联的空时编译码方案,分别仿真分析了不同TPC分量码、不同接收天线数目下系统的差错性能,并对采用OSTBC和TPC+0STBC级联方法系统的差错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该级联

6、空时编码方法可同时获得全分集和全速率,且差错性能明显优于只采用OSTBCo文献,ShiomiArnon介绍了无线光通信系统被认为是最后一千米”技术但是由于动态风荷载,热膨胀,和地震等造成的建筑物摇晃和大气湍流效应的影响。造成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的对准发生扭曲,从而导致指向误差,结果接收到的是衰落信号。三.空时编码3.1正交空时编码BCOSTBC:将空时编码和调制技术相结合,禾I用二进制比特元之间的关系(即二进制码元“(和”1的补码关系)构造了在o-PPM调制之前首先进行比特求补的一种编码方法。1 .在系统总功率不变、信道参数已知的情况下,利用MonteCarlo方法对1X1、1*、2X和2X2系

7、统的误码性能进行仿真。仿真参数为:光电转化效率n=0.5总发射功率R=l。(1)当闪烁因子SI=0.6时4-PPM调制的BC0STBC码误字率,仿真后得出采(2)用BC0STBC编码后,系统的误码性能明显优于1X1系统的误码性能。当SI=1.0时不同调制方式下BC0STBC码的误字率。仿真后可以看出:在不同的调制方式下,随着信噪比的增加,系统的误字率逐渐减小,而且在同一种系统中,系统的误字率随着Q数量的增加而减小。2 .利用MonteCarlo方法对IX、|X、2X和2X2系统的误码性能进行仿真。在系统总功率不变的情况下。仿真参数为:SI=0.6,入二1550nmn=0.5Q=4o(1)当无背

8、景辐射、无衰落时,仿真后可以看出:增加探测器的数量相当于增大了接收孔径,有利于改善系统性能。但在总功率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激光器的数目后系统的误码性能并未得到改善。(2)当无背景辐射、有衰落时,仿真后可以看出:当激光器数目不变时,增加探测器的数目有利于系统误码性能的改善。当激光器数目变化时,随着激光器数目的增加,系统的误码性能并未得到改善。3 .2空时网格编码1 .在2根发射天线下采用不同接收天线数时误码率随着信噪比的变化情况。仿真了不同接收天线和不同闪烁因子下的误码率曲线。可以看出,随着接收天线数的增加,误码率性能得到明显改善;同时在相同噪声情况下采用STTC4-PPM系统能够取得比4-PPM

9、调制更好的误码率性能;在S1=0.9、SNR=20dB时,2X4系统比2X3系统的误码率高出一个数量级。2 .在3根发射天线下采用不同接收天线数目时随着信噪比变化对误码率影响。仿真后可以看出3天线系统也具有和2天线相同的优点。误码率随着发射天线数目的增加而减小。3 .3差分空时编码利用Monte-Carlo方法分别对2X,2X2,2X3,4X。4X2,4X3,4X4系统的误比特率进行了仿真。仿真参数SI=O.5,采用二进制脉冲位置调制(BPPM)调制方式,即Q=2,二进制数据流样本值为1000000。(1)当采用对数正态分布模型、SI=0.4时2根发射天线的差分空时编码的误比特率。可以看出,随

10、着接收孔径数目的增加,系统的性能也在逐渐改善。(2)当湍流模型采用|J分布模型、SF0.9时2根发射天线的差分空时编码的误比特率。可以看出,在误比特率为10的情况下。2个接收孔径相对于单个的减少了约10dB;3个接收孔径相对于单个和2个的分别减少了约15dB和5dBo(3)当湍流模型采用rr分布模型,SI=I.12时,2根发射天线的差分空时编码的误比特率。可以看出,在误比特率接近10情况下。2个接收孔径相对于单个的减少了约14dB;3个接收孔径相对于单个和2个的分别减少了约20dB和6dBo(4) 当湍流模型采用rr分布模型,SIR.9时差分空时编码和由Simon和Vilnrotter改进后的

11、Alamouti码的误比特率对比。可以看出,差分空时编码方法和改进的Alamouti编码方法的性能曲线平行,说明差分方案可以实现和改进的Alamouti编码完全的发射分集;在误比特率为10的情况下,差分编码和改进的Alamouti编码相比约差5dB,但差分编码方案的2X1,2&系统明显优于未使用编码的I*,I)2系统。(5) 当为采用对数正态分布湍流模型、SI=0.4时2根发射天线和4根发射天线的差分空时码误比特率对比。可以看出:a在误比特率为10时、4)系统的误码性能相对于2)的系统改善了约6dB;在误比特率为10时。42系统的误码性能相对于22系统改善了约3.5dB。b.在误比特率为10时

12、。2乂系统的误码性能性对于2)系统改善了约8dB;在误比特率为10时,4X2系统的误码性能相对于4)系统改善了约7.5dBoc.对于两个不同的MIMO系统。在发射天线数M与接收天线数M的乘积MN相等的情况下,采用2农系统的差分空时码的误比特性能明显优于4X系统。在误比特为10时,2&系统的误码性能相对于4X系统改善了约3dBo(6) 当湍流模型采用对数正态分布模型、SI=0.6时,发射天线数为4、接收天线数分别为1、2、3和4时的差分空时码的误比特率随信噪比。可以看出,随着接收天线数目的增加,系统的性能越好。3. 4酉空时编码设总发射功率不变,取归一化值为1根据泰勒的冻结场理论,假定信道参数在

13、连续的两个发送码矩阵块内保持不变,光电转换效率n=0.5取样本数为lOOOOOo分别在SI=0.4(弱湍流)和SIR.8(中湍流)的情况下对4超和4X系统进行误码率的测试。在SI=0.4、误比特率为10的情况下,4X2系统和4X系统的信噪比相差5dB。表明随着接收机孔径数目的增加。酉空时编码方案的性能有很大改善。当信噪比取25dB时,无论是弱湍流情况下还是中湍流情况下。两种湍情况下系统的误比特率相差不多。当信噪比取20dB时,表明需要信道估计的系统抑制湍流影响能力强。4. 5混合空时编码1 .在总发送功率不变、信道衰减系数确定的条件下,利用MonteCarlo方法对44系统的误码性能进行了仿真

14、。仿真参数为:Q=4,SI=0.6,7=0.5,混合编码方案中采用一个2X2的STBC编码块。仿真后:(1)说明STBC系统在损失了部分复用增益的情况下能获得较大的分集增益。(2)说明混合空时编码的误码性能明显优于传统的BLAST码的性能。(3)说明在分层空时编码中引入STBC码后增加了最先译出层的分集度,保证了首层的正确性,减小了错误传播。(4)说明4X4混合空时编码系统既获得了接收分集增益,又获得了发送分集增还。2.对传统BLAST系统和混合空时编码系统分别采用MMSE和ZF检测算法进行分析。仿真后:(1)在混合空时编码系统中采用MMSE译码算法时.也体现出该方案的误码性能明显优于传统BL

15、AST系统的误码性能。(2)在传统的BLAST系统中,MMSE算法由于考虑了噪声对信号的影响,采用MMSE算法时的性能明显优于采用ZF算法时的性能。但是在混合空时编码系统中,采用两种算法时的误码性能非常接近。四级联空时码级联码能够是在不增加系统硬件实现复杂度的条件下,提高系统纠错能力使系统的性能接近香农限的高效编码方式。级联空时码在不同的大气湍流环境下,都能提高系统的误码率。级联空时码可以极大地改善大气激光通信系统的性能,抑制大气湍流效应,有利于获得编码增益,进一步改善系统的误码性能。4.1级联正交空时编码级联空时分组编码模型如图1所示,由RS码和正交空时编码级联得到。J 匚jDc麻21 dt

16、fnK)dubkirPPM dcmrdulahir信源经过串并变换后,PPM调制符号可直接将外编码器的输出送入交织器进行交织;交织后的信息符号直接送入STBC编码器进行编码。接收端将接收到的PPM调制符号先送入STBC译码器,然后经解交织后直接进入RS译码器进行解码。交织技术可把突发性错误转化为随机性错误,可进一步提高系统的纠错能力。PPMlaiikidLk:ir图1级联空时分组编码的原理4.2级联分层空时码图2是LDPC-BLAST系统的基本结构1* L DM? codrnioiiiaLE二EAUCUXUZI,PPMRwpowp rc/uo 二?00图2LDPC-BLAST系统模型信源发出信

17、息c后,笔者对该信息进行LDPC(lowdensityparity-check,LDPC)编码,将C变成具有更好码距的码字X。对编码后的码字x进行串并转换后进行分层空时编码,随后依据PPM调制的原则对码字进行调制,之后通过N个激光器组成的阵列发射。在接收端,通过M个探测器接受信号,再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PPM解调,解调之后的信号再进行检测和译码得到码字,并串转换得到码字y后对码字进行BP译码算法得出最终的信息c忆。最终比对信源发出的信息c和在接收端获得的信息C忆,计算出相应的误码率,根据误码率的来判断该系统的性能。分别采用最大似然检测算法、迫零检测算法和最小均方误差检测算法对D-BLAST与T-

18、BLAST编码的LDPC+BLAST级联系统进行仿真分析。1. LDPC+D-BLAST系统的仿真(1) LDPC+D-BLAST(LDPC码与D-BLAST级联)系统在弱湍流情况下:四发多收的系统在信噪比为25dB时,误码率已经为ICT而两发多收的系统需要信噪比加大到30dB时误码率才能达到ICT。与未加LDPC编码的D-BLAST系统相比,LDPC+D-BLAST(LDPC码与D-BLAST级联)系统在弱湍流的情况下,系统的性能更好,对信噪比的要求也更低。(2) LDPC+D-BLAST系统在中强湍流情况下:闪烁因子增强后对误码率产生比较大的影响。LDPC+D-BLAST系统需要增加系统的

19、信噪比才能获得弱湍流情况时的误码率,即两发多收系统信噪比为35dB时的误码率才能接近10一这就增加了系统对发射功率的要求。(3) LDPC+D-BLAST系统在强湍流情况下:相同信噪比时袁强湍流情况下系统的误码率比弱湍流下的误码率要大得多(信噪比SNR=25dB时,弱湍流下的误码率为10:强湍流下的误码率为KT)。在强湍流时需要加大发射端的发射功率,加大信噪比至40dB,才能将系统的信噪比减小到接近IO汽2. LDPC+T-BLAST系统(1) LDPC+T-BLAST系统在弱湍流情况下:与LDPC+D-BLAST系统相似,在弱湍流的情况下,两发多收的系统在信噪比为30dB时的误码率接近IO、

20、比LDPC+D-BLAST系统的误码率略小,这是因为对角分层空时编码的性能要优于螺旋分层空时编码。但在四发多收的系统中,信噪比只要25dB就能获得接近ICT的误码率。这说明增加收发天线数目可以使系统的性能得到明显改善。(2) LDPC+T-BLAST系统在中强湍流情况下:大气湍流的强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系统的性能,在两发多收的系统中需要增加信噪比才能获得弱湍流情况下的最小误码率;中强湍流下信噪比为35dB时系统的误码率接近ICT。在四发多收的系统中误码率也有所增大,增加信噪比到30dB时误码率能下降至ICT左右。(3) LDPC+T-BLAST系统在强湍流情况下:强湍流情况下系统的性能变差了很

21、多袁同样的信噪比下的误码率值有所增加。在信噪比为25dB时两发多收系统的误码率由ICT增加到10,而4M系统的误码率由ICT增加到i(r。为了改善强湍流对系统的影响需要增加系统的发射功率,也就是增加信噪比;在两发多收统中信噪比需要增加到40dB时,系统的误码率接近10而四发多收系统的信噪比则需要增加到35dBoLDPC码的加入虽然增加了系统的复杂度,但LDPC+BLAST系统的误码率明显下降。说明LDPC码能够很明显地改善系统的误码率,使该系统优于单一的BLAST系统。弱湍流下在信噪比为30dB时,两发多收系统的误码率从IO降到10:说明加入LDPC编码的系统能够更好的克服噪声对系统的干扰,提

22、高传输信息的可靠性。并且误码率随着信噪比的不断增加,LDPC-BLAST系统的误码率(BER)曲线的下降曲线的斜率很大,说明误码率的下降的速度快。4.3TPC+OSTBC级联空时编码LLR计算解交织TPG输出 译码基于外部TPC信道编码和内部0STBC空时编码的多光束发射和接收FSOfi信系统模型如图3所示。JI.OSTBC户QOSTBC编码龄,h倍道图3基于TPC和OSTBC的FSO系统模型外部输入数据比特首先进行Turbo乘积码编码,然后经过交织器交织后输入给OSTBC编码器进行空时分组编码,然后通过多光束发射天线(M个)发射出去。在接收端,多光束接收天线(N个)接收到信号之后首先按照空时

23、分组码译码规则进行译码处理,然后通过LLR软信息计算、解交织,最后进行TPC译码输出。无线激光信号在大气中传输时,受大气衰减和大气湍流作用导致了传输距离的有限以及传输误码率的急剧增大,TPC作为一种编译码相对简单且性能优异的信道编码方式,它和正交空时分组码的结合,能提高FSO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同时降低系统的误码率,对改善无线光通信系统的性能具有积极意义。通过仿真分析,得出采用TPC和OSTBC级联空时编码的系统误码性能明显要优于只采用OSTBC编码的系统;在TPC+OSTBC级联空时编码中,TPC分量码的选择对系统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如采用汉明距离为4的扩展汉明码的误码性能比采用最小距离为3的汉

24、明码平均要优于大约3dB;系统平均误比特性能随接收天线数目的增加而不断提高;不管是只采用OSTBC或者TPC+OSTBC级联,系统误码性能都随接收天线增加而得到显著改善,且级联编码的误码性能明显优于只采用OSTBCo止匕外,如果通过将接收端估计出的信道状态信息反馈给发射端,也就是说发射端已知信道状态信息的话,那么空时分组编码还可以和各发射天线的发射功率结合起来,对不同的天线分配不同的发射功率,或者只采用信道状态较好的一个或者几个天线,能进一步提升系统性能。五结论通过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对国内外研究小组对于无线光通信中的时空编码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调查,确定了本课题的研究方案,提出并解决了本课题的关

25、键问题,为完成课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六参考文献1柯熙政,谟娟,邓莉君无线光通信中的空时编码研究进展(一).红外与激光工程,2013,07:1882-1889.2柯熙政,袁蕾,李芳.无线光通信中的空时编码研究进展(二).红外与激光工程,2013,42(8):2137-2145.3柯熙政,退娟,李征,无线光通信中的空时编码研究进展(三).红外与激光工程,2013,9:2496-2504.4柯熙政,退娟,陈丹.无线光通信中的空时编码研究进展(四).红外与激光工程,2013,42(10):2765-2771.徐建武,王红星.无线光通信中一种TPC+OSTBC的级联空时编码方法.电讯技术,2012,10:1596-1601.6ShiomiArnon.Effectsofatmosphericturbuleneeandbuildingsway大学文献综述onopticalwireless-communicationsystems.OPTICSLETTERS,2003,28(2)129-131.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