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人物-艺术手法(共7页)

上传人:hknru****knru 文档编号:53570133 上传时间:2022-02-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7.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三国演义-人物-艺术手法(共7页)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三国演义-人物-艺术手法(共7页)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三国演义-人物-艺术手法(共7页)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三国演义-人物-艺术手法(共7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国演义-人物-艺术手法(共7页)(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内容提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语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结构宏伟壮阔,严密精巧;人物性格鲜明、生动形象;战争紧张激烈、惊心动魄。从人物塑造上看,作者罗贯中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画人物,使用了白描、对比、衬托、夸张等艺术手法来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关键字 三国演义 人物 艺术手法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同时也是世界小说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小说之一,生动描述了汉末魏晋时期近百年的历史画卷,集中反映了各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军事、外交等种种斗争,几百年来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丰富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吸引了

2、一代代的读者,在民间广为传诵。三国演义最重要的艺术成就还是罗贯中成功塑造的那些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千余人,其中主要人物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刘备的仁义、曹操的奸诈、关羽的忠义、张飞的勇猛、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周瑜的忌才妒能、孙权的委曲求全、袁绍的优柔寡断等等。对于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罗贯中善于抓住人物的个性特征,注重人物相貌、神态及语言的描写,使用对比、衬托、夸张的方法展现人物形象,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实见其作为文学艺术大师之深厚功底。一、使用相貌、神态、语言等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在中国古典小说中,作者通常凭借各种艺术手段,从多角度、全方位对人物进行相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和行

3、为描写,既能展现人物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和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也能呈现出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从而塑造出成功而丰满的人物形象。作为文学大师的罗贯中当然也不例外,使用白描手法,并借助人物自身的语言、行动,以形传神,做到形神兼备,勾勒出一位位鲜活的人物形象。首先,三国演义中人物出场便通过相貌的描写来展现了人物性格,如第一回中张飞的出场,“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可见张飞的威武,再加一句“声若巨雷,势如奔马”便将一个莽撞的张飞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这句话是第二十八回描写诸葛

4、亮出场的,惟妙惟肖,传神的很,与后文关于他智略的描述相互辉映,宛然成章。“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短短30个字把关羽的形象完美的呈现到人物面前,透过这些描写,读者可以体会到一团团英雄的气息正慢慢接近你。其次,通过对人物细致的语言与神态描写对人物个性特征加以渲染、突出。“张飞大怒,睁圆环眼,咬碎钢牙,滚鞍下马,径入馆驿把门人那里阻挡得住,直奔后堂,见督邮正坐厅上,将县吏绑倒在地。飞大喝:“害民贼!认得我么?”督邮未及开言,早被张飞揪住头发,扯出馆驿,直到县前马桩上缚住;攀下柳条,去督邮两腿上着力鞭打,一连打折柳条十数枝。”这段文字是三国演义中比

5、较经典的一个切面:鞭打督邮。通过上述这段文字,读者可以清晰明澈地了解张飞直爽火暴的性格;书中两处对关羽形象的塑造,“云长曰:“吾于千枪万刃之中,矢石交攻之际,匹马纵横,如入无人之境;岂忧江东群鼠乎!”这句话采自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是关羽单刀赴会前和属下的对话。字里行间,关羽衿傲高扬的神态流露无遗,浩浩荡荡,气势不凡;“关公正色而言曰:“吾乃解良一武夫,蒙吾主以手足相待,安肯背义投敌国乎?城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汝勿多言,速请出城,吾欲与孙权决一死战!”每每读这段文字,都会感动得流泪,被关羽的气概所折服。三国演义通过这段文字把人们心中的关

6、公形象推至顶峰,完全确立了他一代忠臣的凛然形象。又如“赤壁之战”前,作者连续用了几处神态描写来表现孙权的优柔寡断性格,“张昭曰:曹操拥百万之众,借天子之名,以征四方,拒之不顺。且主公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既得荆州,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势不可敌。以愚之计,不如纳降,为万安之策。众谋士皆曰:子布之言,正合天意。孙权沉吟不语。张昭又曰:主公不必多疑。如降操,则东吴民安,江南六郡可保矣。孙权低头不语。”“且说孙权退入内宅,寝食不安,犹豫不决。吴国太见权如此,问曰:何事在心,寝食俱废?权曰:今曹操屯兵于江汉,有下江南之意。问诸文武,或欲降者,或欲战者。欲待战来,恐寡不敌众;欲待降来,又恐曹操不

7、容:因此犹豫不决。”通过外貌、语言、神态等方面的共同塑造,越来越多的生动人物形象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之中,他们由此而生机盎然,同时,牵动读者的心扉去领悟那个时代的人、物和事情,去领悟那个时代的精神。二、通过对比来突出人物形象综观三国演义,作者特意布置了诸多对比情节,用来烘托英雄人物伟岸神情。比如同样是抓阄,就有两处描写:第一处是第二十二回中刘岱、王忠二将抓阄。“忽曹操差人催刘岱、王忠进战。二人在寨中商议。岱曰:“丞相催促攻城,你可先去。”王忠曰:“丞相先差你。”岱曰:“我是主将,如何先去?”忠曰:“我和你同引兵去。”岱曰:“我与你拈阄,拈着的便去。”王忠拈着“先”字,只得分一半军马,来攻徐州。”这

8、段反映的是二人怯战,互相推卸责任的情景。第二处是第七十一回黄忠、赵云二将抓阄。“忠曰:“看我先去,如何?”云曰:“等我先去。”忠曰:“我是主将,你是副将,如何先争?”云曰:“我与你都一般为主公出力,何必计较?我二人拈阄,拈着的先去。”忠依允。当时黄忠拈着先去。云曰:“既将军先去,某当相助。可约定时刻。如将军依时而还,某按兵不动;若将军过时而不还,某即引军来接应。”忠曰:“公言是也。”这段突出的是二人争为先锋。读者相互对比两段文字,就可以发现褒贬。前者给人的是消极和沮丧;后者给人的是昂扬斗志和蜀汉集团的自信满满。同样的抓阄,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已然很明确了。三国演义中,对比方式是一种主要的塑造手段

9、。有时候在人物言语中给予对比;有时是在激烈的战争、矛盾中进行对比;有时是一个画面中的两个人物行为的对照。言语的对比在三国演义里多次都有记录。比如,郭嘉在分析袁、曹双方实力时,就有相当精彩的对比言语。“嘉曰:“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高祖惟智胜,项羽虽强,终为所擒。今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兵虽盛,不足惧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绍以逆动,公以顺率,此义胜也;桓、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公以猛纠,此治胜也;绍外宽内忌,所任多亲戚,公外简内明,用人惟才,此度胜也;绍多谋少决,公得策辄行,此谋胜也;绍专收名誉,公以至诚待人,此德胜也;绍恤近忽远,公虑无不周,此仁胜也;绍听谗惑乱,公浸润

10、不行,此明胜也;绍是非混淆,公法度严明,此文胜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此武胜也。公有此十胜,于以败绍无难矣。”操笑曰:“如公所言,孤何足以当之!”这段“十胜十败”论是三国演义里的经典之一。字里行间把曹操和袁绍的形象做了全面、深刻的对比。在“官渡之战”激烈的斗争及矛盾冲突中,曹操和袁绍的形象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对比。曹操面对实力强于自己的袁绍,先是采用刘晔设计的“霹雳车”来对付袁绍的 “掘子军”;又跣足迎接许攸,依靠许攸之计火烧乌巢;随后又用程昱“十面埋伏”之计在仓亭大败袁本初。充分表现了曹操的深谋远虑、礼贤下士及雄才大略。而袁绍在战役之初,断然拒绝沮授提出“宜且缓守”的主张

11、;许攸建议奔袭许都,又被他轻率否定;之后又听信逢纪、郭图谗言,致使许攸、张郃等人投奔曹操;官渡战败,袁绍后悔未听田丰之言,却又羞于面子,竟将田丰杀死于狱中。通过对比,袁绍优柔寡断、胸无点策、不辩忠奸、心胸狭隘的性格弱点也在此暴露无遗。同一画面的对照,褒贬色彩溢于言表。最经典的莫过于关羽水淹七军后的画面。“关公曰:“汝怎敢抗吾?”(于)禁曰:“上命差遣,身不由己。望君侯怜悯,誓以死报。”公绰髯笑曰:“吾杀汝,犹杀狗彘耳,空汙刀斧!”令人缚送荆州大牢内监候:“待吾回,别作区处。”发落去讫。关公又令押过庞德。德睁眉怒目,立而不跪,关公曰:“汝兄现在汉中;汝故主马超,亦在蜀中为大将。汝如何不早降?”德

12、大怒曰:“吾宁死于刀下,岂降汝耶!”骂不绝口。”如此一段受降的画面,便将胆小怕事、苟且偷生的于禁和威武英勇、大义凛然的庞德形象跃然于纸上。对比可谓是三国演义的一经典布置,运用这种手段,罗贯中把人物形象以及作者本身褒贬倾向都渗透出来,起到了画龙点睛的功效。三、借助次要人物来陪衬、烘托主要人物形象毛宗岗评价三国演义时,说它“有以宾衬主之妙”。所谓以宾衬主,表现在刻画人物形象上,就是陪衬、烘托的手法。用次要人物渲染主要角色,着墨虽是在配角上,实际落点却在主角,这在三国演义中是用来塑造主要人物形象的明显特点。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千百万读者所最尊敬、喜爱的人物,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上知天文,下

13、晓地理,料事如神,才能卓越,作者对诸葛亮的形象,用尽笔力,大肆渲染。光是出场,便用了三回的故事,通过一系列的铺垫来进行烘托。首先是水镜先生司马徽向刘备举荐卧龙,并对刘备身边的谋士加以贬低,用来反衬“卧龙”与“凤雏”的才能。接着徐庶出场,并通过几次对曹操的战斗表现了徐庶的军事的才能。后来徐庶被曹操以计骗走,这时作者再次衬托,徐庶走马荐诸葛,并且说出“以某比之,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把诸葛孔明之才提上一个台阶。之后刘备三顾茅庐,又通过刘备遇到的各个与诸葛亮有关系的人,比如崔州平,石广平,孟公威、诸葛均及黄承彦等,他们的才能以及高风亮节,实质上都是为了衬托诸葛亮。诸葛亮虽未出场,但他的性格

14、、品德已借助这些人物烘托了出来。在正部三国演义中,为了对诸葛亮形象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地烘托,作者有意安排了周瑜、曹操、司马懿等人来进行陪衬。在“赤壁之战”中,周瑜连续使用反间计、苦肉计、诈降计等使曹操难以应对,然而这些计谋虽然瞒过了曹操,却都被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看得一清二楚,步步在他的意料之中。周瑜又以造箭为由杀害诸葛亮,诸葛亮明知其意,却没有报复周瑜,而是凭借自己的智慧,使用巧计从曹操那里“借”得十万枝箭。之后周瑜为夺回荆州,对刘备发动了军事斗争,然而在与诸葛亮的交手中每次都处于下风,他的计策一次次被诸葛亮识破,最终只落得“即生瑜,何生亮”的下场。罗贯中对周瑜的形象使用如此多的笔墨,却是通过层

15、层深入的描写,不仅说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远在周瑜之上,烘托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而且通过周瑜的忌贤妒能、气量狭小反衬出诸葛亮的宽宏大量、顾全大局的性格特征。书中曹操对诸葛亮形象的衬托也非常鲜明。在赤壁战败后,曹操逃至乌林、葫芦口和华容道处都曾大笑“人皆言周瑜、诸葛亮足智多谋,以吾观之,到底是无能之辈。若使此处伏一旅之师,吾等皆束手受缚矣。”但笑声未止,在三处分别杀出了赵云、张飞和关羽。此处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曹操的狡猾、奸诈,也正由此衬托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另外,两人都曾担任丞相,总揽朝政,但通过“许田打围”中曹操的描写便以其“奸”来反衬出“白帝托孤”的诸葛亮形象之“忠”。正如歇后语所说那样

16、“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作为作者不遗余力刻画的反面典型,曹操形象成了陪衬诸葛亮形象最为可贵的一片“绿叶”。到了后期,司马懿便成了诸葛亮的主要对手,同时借助司马懿对诸葛亮的形象做了进一步的映衬,如“空城计”一节,司马懿领大军杀至城下,见诸葛亮坐于四门大开的空城之上操琴,不但不攻城,反而以为诸葛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军若进,中其计也”,因此领兵退去。司马懿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深通谋略,极善用兵,然而他生性多疑、畏首畏尾,由此来映衬了诸葛亮随机应变、奇谋妙算的形象特点。通过以上诸多人物的衬托,诸葛亮的艺术形象得到充分而生动的展现,显得更加真实、更加丰满。在三国演义中,像这

17、样的处理还有很多,如“温酒斩华雄”,先是写了各路诸侯的几位上将出战,但都不出数合便败于华雄之手,表现出了华雄的勇猛。经过层层铺垫,作者才写关羽出场,“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而此处作者对于关羽如何英勇善战、华雄如何被斩,没有一句正面的直接描写,非常巧妙地使用了侧面烘托及气氛烘托的手法,再加上华雄及其他上将的陪衬,一个高大勇武的关羽形象就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了。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恰当地运用映衬、烘托等艺术手法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艺术效果。四、采用夸张手法表现人物形象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使

18、用最独特的手法就是通过艺术的夸张,刻画出更为深刻的人物形象。三国演义中,张飞形象的刻画大量地使用了夸张手法,如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大闹长坂桥”,“(张)飞乃厉声大喝曰: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声如巨雷。曹军闻之,尽皆股栗。曹操急令去其伞盖,回顾左右曰:我向曾闻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今日相逢,不可轻敌。言未已,张飞睁目又喝曰: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决死战?曹操见张飞如此气概,颇有退心。飞望见曹操后军阵脚移动,乃挺矛又喝曰: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喊声未绝,曹操身边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三声夸张的大喝,便将张飞勇猛豪放的性格展现的活灵活现。同样

19、,像小说中许多人物都大量使用了夸张手法进行塑造,像孙策挟死于糜,喝死樊能,凸现“小霸王”形象;赵云在长坂坡七进七出,斩将夺旗,单骑救主成为千古美谈;张辽威震逍遥津后,江东小儿夜不敢啼等等。另一种夸张手法则是使用虚构的故事情节对人物进行夸张想像,像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刻画就大量地使用了虚构夸张的情节因素,像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五丈禳星等在史实中都是不存在的。三国志的吴主传、文聘传中记载,“借箭”与“空城计”的故事分别为孙权和文聘所为,把两则故事放在孙权、文聘身上,从整部书的结构来说,实在意义不大,而夸张化地放在诸葛亮身上,却能显出诸葛孔明的智慧过人。作者之所以进行如此的虚构夸张描写,就是要将

20、诸葛亮刻画成智慧的化身,并将其神化成为半人半神的形象。因此鲁迅先生曾评论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罗贯中在使用夸张手法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将夸张用在了对人物故事的安排和语言的描写上。因此,作者在这方面的描写取得了成功,突出了人物形象的艺术性,使其艺术形象丰满,给人一种跃然纸上的感觉。总上所述,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上述几个方面,虽然这些人物性格缺少发展变化,属典型化形象,但不可否认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其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不仅给我们留下了诸多优美、生动、鲜明、完整的人物形象,还让我们认识了作者卓越的文学才能,并对后来的古

21、典小说人物塑造起到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论西游记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长篇神怪小说西游记为我们塑造了一大批鲜活的形象:顽皮机智的孙悟空、功利憨厚的猪八戒、严格执着的唐僧和忠心耿耿的沙和尚,以及法力无边的如来、统管三界的玉帝,还有温柔多情的女儿国国王,阴险凶狠的白骨精等等,不一而足。大致可分为三类:天界神佛,多数呆滞古板;人间从天子到百姓以至僧侣,形形色色;山野魔怪,变幻多端,光怪陆离。而在这众多的形象中,作者集中笔墨进行刻画的应为师徒四人。作者综合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塑造了独具风貌的人物形象。 一、想象与夸张结合,塑造了三“性”合一的典型形象。 西游记以丰富瑰奇的想象

22、描写了唐僧师徒四人在迢遥的西方旅途上和穷山恶水斗争的历程,并将所经历的千难万险幻化为妖魔鬼怪所设置的八十一难,把动物幻化为有情的精怪。 作为主要人物的孙悟空,他神、人、兽三性兼有,作者将其乐观大胆、敢于斗争的叛逆性格,与神的变幻莫测、猴的急躁敏捷十分和谐的融为一体。小说以整整七回“大闹天宫”的故事开始,把孙悟空的形象提到了首要的地位。作者首先虚拟了它的出生与众不同,神奇异常,“石产一卵,且见风化一石猴”,而且那“猴在山中会跳跃、奔走”接着幻设它发现了一“洞天福地”,领着群猴过着“不伏麟麒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的“自由生活”。再写这一石猴只身泛海,访师求道,从而使这一石猴成为了童

23、话中人物形象。他还具有超人的能耐:“具有七十般变化,一个跟斗十万八千里”,他向龙宫强索宝盔金箍棒,去冥府勾掉生死簿上的名字,让他超越自然规律的局限,达到了“绝对自由” 。作者在安排他“大闹天宫”后,还安排它取经除妖,又赋予了他人的特性:热爱自然、勇于反抗、见恶必除、除恶务尽的战斗精神。 小说另一不可或缺的人物猪八戒,一个“犯天条的天篷元帅”又错投了胎,长成了猪的模样。写他贪色:是因他调戏嫦娥被贬以及在“四圣试禅心”中听到“这般美色,却心痒难挠”。写他贪财:攒私房,央银匠铸块四钱六分重的银子,塞在耳朵眼里。写他极懒惰,让他巡山,他偷睡大觉。作者还将他写成一个临阵逃脱的胆小者形象,如在和红孩儿的打

24、斗中,看到红孩儿放火,他就不顾行者跑了。作者运用想象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好吃懒做、贪财爱色、弄巧进馋的憨汉形象。 唐朝的玄奘在历史中,“不顾禁令,偷越国境,费时十七载,经历百余国,前往天竺国取回佛经,震动中外”。可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想象,让唐僧成了具有封建儒士般迂腐、佛教信徒样虔诚的软弱和尚。原本是一个不畏艰难的强者形象,到了作者的笔下却成了一个碰上妖魔就吓得滚下马鞍、涕泪交流、大念“阿弥托佛”、离开了徒弟就连一餐饭都无法捞到的“脓包”形象。 沙和尚,原是天宫玉帝的卷帘大将,因触犯天条,被贬出天界,在人间流沙河兴风作浪。他使用的兵器是一柄降妖杖,武艺高强,不畏强敌。经南海观世音菩萨点化,拜唐僧为师

25、,与孙悟空、猪八戒一起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沙僧比较憨厚,忠心耿耿,自他放弃妖怪的身份起,他就一心跟着唐僧,正直无私,任劳任怨,从不左顾右盼,谨守佛门戒律,典型的老好人,但他也是取经路上的不可缺少的人物,因为他在取经集团内起着平衡作用。 为了写出取经的艰难,作者还运用了想象将大自然的毒蛇猛兽虚拟成一系列的妖魔鬼怪。他们既有社会化的个性,又有超自然的的神性,同时赋予了某些动物的特性。如狮魔能吞下十万天兵,象精能用鼻卷人,老鼠刁钻狡猾,牛魔王蛮横好斗作者结合了原动物的特点,把这些妖魔的凶恶本性写姿态不同面目各异。 唐僧师徒和妖魔大都是作者以现实中的人物或动物为基础,充分运用想象的艺术手法所创作出来的产

26、物,而天堂地狱中神、鬼的形象则是作者融会了传统经验和宗教知识后,运用想象虚拟出来的又一超人间的体系。在这里,描绘了以天堂玉帝为中心的世界,以如来佛为主的西天佛士,以南海普陀观世音为主的各类神仙,以及以十王、崔判官为主的幽冥地府,塑造了一群色厉内荏、暴虐诡谲、千方百计镇压、欺骗反抗者形象。而且,作者还有意将他们与地上的人,山、水中的妖联系起来,使他们具有亲缘友情及“一家子”的关系,从而塑造了一批“帮凶者”形象,处处都充满着想象的浪漫色彩。 夸张首先表现在对人物能耐的夸大。文中的主要人物妖猴孙悟空,作者让他从石卵中产出,见风化一石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野果”这是想象也是夸张。

27、再写他七十二变化,三头六臂,一个筋斗就翻了十万八千里,而且他水淹不死、火烧不死,刀砍不死,金箍棒就有一万三千五百斤,缩小了还可以藏在耳内。他描绘成一个能“反天宫,伏四海,消名号”的战斗英雄形象。小说运用夸张的手法塑造了孙悟空的形象,也塑造了与他相关联的神佛们的本事。在作者笔下,孙悟空虽一个筋斗翻十万八千里 “风车子一般相似只管前进”,也没有跳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反被如来佛“翻掌一扑,把这猴王推出西门于外,将五指化作金木水火土五座山,轻轻压住”。当孙悟空在山下伸出头来时,如来佛取出一张贴子贴在山上,“山即生根合缝”。(“五行山下定心猿)这样,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揭露了统治者的千方百计镇压、欺骗反抗

28、自己的人的丑恶嘴脸,而那些妖魔鬼怪的本事也能够填山移海、吞云吐雾、飞天入地,无所不为,无所不能。夸张,神化了这些人世间的平常之物。刻划出一群凶狠的妖魔鬼怪形象。其次是人物性格上的夸大。为了写出猪八戒的“老实”,作者有意夸大了他的“邪心”,让他弄巧成拙、自讨苦吃。如在“魔王巧算困心猿”中,金角和银角把猪八戒捉住吊在梁上,孙悟空打死九尾狐猩后,假扮老奶奶模样,却被猪八戒哈哈一笑,并用语言点破以致坏了此事。后来,孙悟空用葫芦化了银角大王,也将猪八戒在梁上,他又忍不住向妖怪说实话,结果差点被蒸。可是当听说自己不好蒸要剥皮蒸时,连说“好蒸,好蒸,皮肉虽然粗糙,汤滚就烂。”这些夸张性的老实,突出了他的憨直

29、。为了突出他的贪吃,写他在七绝山稀柿洞口一顿吃了何止七八石饭食。再次夸大自然界的凶险,突出人物形象。为了突出师徒四人的形象,作者有意夸大了取经路上的艰险。如八十一难的设置;大自然中的虎、狼、蛇、虫都成了吃人的精;山高耸入云,凶险莫测,八百里火焰山,八百里七绝山岭,山山有妖怪,水不但深而且鹅毛飘不起,八百里流沙河,八百里通天河,河河有妖精,正是在这样凶险的自然环境中,使英雄的孙悟空,软弱的唐僧、憨直偷懒的猪八戒塑造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二、个性化的描写,侧重性格中的缺陷来展现人物的独特风貌。 首先,作者对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不管是以孙悟空、猪八戒为首的妖,还是以如来佛、观世音为代表的佛,作者都

30、极尽描写。把他们的外貌、服饰描写得一清二楚,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孙悟空就是个身披棉布直裰、腰围虎皮、头戴金箍圈、手提金箍棒的战斗者形象。描写观世音:缨络垂珠翠,香环结宝明。乌云巧迭盘龙髻,绣带轻飘彩凤翎。碧玉纽,素罗裙,祥光笼罩;绵绒裙,多落索,瑞气遮迎。眉如小月,眼似双星。玉面天生喜,朱唇一点红,净瓶甘露年年盛,斜插垂杨岁岁青。把观世音描写成一个美貌端庄又超凡脱俗的菩萨形象。另外作者对作品中的一些小人物也写得形象具体,活灵活现。如火焰山下的老汉,作者除了写了他的穿着,还清楚地写出了他的一口金牙。 其次是个性化的语言的描写,语言艺术对创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能展示人物的音

31、容笑貌,揭示人物鲜明的性格,塑造独特的个性。如孙悟空是只胆大的妖猴,故他的语言有妖的粗野,通过其语言将一个胆大妄为的反叛者形象展示在读者面前,非常符合他的身份。在“大闹天宫”中,与如来佛赌斗一节,“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你教玉皇将天宫让我,便罢了,若不让,定要搅攘”。短短的几句,写出了猴子的桀骜不驯,目无尊长。文章第三十二回有这样一段文字:当师徒四人上得山来,一樵夫高叫到:“那西进的长老,暂停片刻,我有一言奉告,此山有一伙毒蛇狠怪,专吃你东来西去的人儿”。唐僧听言吓得魂飞魄散,战战兢兢坐不稳雕鞍,急回头,忙招徒弟:“我听那樵夫道,此山有毒蛇狠怪,谁敢云细问他一问?”行者道:“师父放心,等老孙

32、去问他一个端的。”当行者问清了怪物的来历后,把眼睛揉出些泪水来。八戒看见忙叫:“沙和尚,歇下担子,拿出行李来,我们两个分了吧!”当悟空设计叫呆子巡山后忍不住嘻嘻冷笑。长老骂道:“你这泼猴!兄弟们全无爱怜之意,常怀嫉妒之心!”行者道:“不是笑他,八戒这一去,决不去巡山,也不敢去见妖怪,不知往哪里去躲闪半会,捏一个谎来哄我们也”。个性化的语言中既有善意的嘲讽,又直接、形象,将唐僧的胆小、孙悟空的聪明机智、八戒的取经不坚定、自私懒惰的性格跃然纸上。 再次作者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也是各具特色。如猪八戒的“邪心”,就是通过刻画他的心理,写出了他的懒惰、憨直。如第二十八回中,孙悟空被唐僧赶走且后,唐僧便叫猪八

33、戒去化斋,你看他出了松林,往西行十余里,更不曾撞着一个人家,真是有虎狼无人烟的去处。那呆子走得辛苦,心内沉吟道:“当年行者在日,老和尚要的就有,今日轮到我的身上,诚所谓当家才知柴米价,养子方晓父娘恩。没处化斋,他也不信我走这许多路,须是再多幌个时辰,才好回去回话。也罢也罢,且往这草料里睡睡。”呆子就把头拱在草里睡下。然后过了几个时辰才回去回话。 三、对比烘托的运用,凸显主要人物典型特征。 西游记塑造孙行者时,写了他怎样爱戴高帽子、喜欢捉弄人等等缺点,但是与他在降妖除怪中机智勇敢、西行取经时坚韧不拔的精神相对比,后者是主要的,前者不过是衬托。这样描写,除了有利于增加这个神话人物性格的丰富性,使他

34、具有个性特征而避免神性化、偶像化以外;通过对比和衬托,又使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更为突出和鲜明,给予人们的印象也更为深刻。 在小说中作者把唐僧置于群魔、把孙悟空置于师徒之中,在人物对比描写中各自的形象愈加分明。在三十四回中孙悟空同魔头斗争失败被拴在柱子上猪八戒却吊在梁上,猪八戒哈哈大笑道:“哥哥啊,耳朵吃不成了!”行者道:“呆子,吊得可自在么?我如今就出去,管情救你们。”行者趁小妖不注意就弄神通,八戒却在梁上大喊:“不好了,不好了。拴的是假货,吊的是正身!”在身陷险境时孙悟空沉着冷静思谋逃脱的办法,猪戒八敌友不分,在大敌当头仍呆头呆脑,猪八戒的愚蠢无能呆气十足反衬出孙悟空的风趣、机智、大公无私,

35、使得文中的夸张、想象显得合情合理,真实可感。 四、反复皴染的技法,突出人物的个性。 在取经途中的所谓九九八十一难中作者在反复强化中突现孙悟空的机智勇敢,猪八戒的贪吃蠢笨,唐僧的好坏不分以及沙和尚的老好人的性格。在写他们降妖除魔的故事时,如莲花洞里的孙悟空、猪八戒降服了金角银角大王:在乌鸡国中制服了青毛狮精:在火云洞里收服了红孩儿:盘丝洞里制服了蜘蛛精在这一系列的降妖除魔的故事中唐僧师徒四人反复出现在不同的故事中,四个的个性特征在反复强化中使其个性更加突出。 猪八戒贪吃,可以说饥不择食。书中第十八回借高太公说出他“食肠却又甚大:一顿要吃三五斗米饭;早间点心,也得百十个烧饼才彀。喜得还吃素。”的特

36、点;书中第二十四回写了他垂涎三尺囫囵吞下人参果后不知滋味却还想吃的馋相;书中第四十七回因吃得多被陈家庄的仆人称之为“磨砖砌的喉咙,着实又光有溜”;第五十四回,在西梁女国光禄寺东阁就宴,八戒把那些五花八门的菜肴“一骨辣噇了个磬尽”(P758-759)。对八戒最有吸引力的字眼就是“斋”、“饭”这些字眼。西梁女王教取御米三斤,八戒听说个“饭”字,便接了捎在包袱之间,也不嫌沉重。(P760)书中第六十二回在光禄寺的国王筵席上“将一席果菜之类,吃的罄尽。少顷间,添换汤饭上来,又吃得一毫不剩。巡酒的来,又杯杯不辞。”为了一个好吃的脾性被白骨精等妖怪欺骗;被唐僧骂成“槽里吃食,胃里擦痒”的畜生;更数次被孙悟空以有好吃的为诱惑骗去帮其办事,受到戏耍和捉弄,从而突出其贪吃的个性。 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多种手法的运用无不显示了吴承恩高超的人物塑造功力。 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