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农具陈列内容与形式设计解析

上传人:门**** 文档编号:53520273 上传时间:2022-02-10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57.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国传统农具陈列内容与形式设计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国传统农具陈列内容与形式设计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国传统农具陈列内容与形式设计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农具陈列内容与形式设计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农具陈列内容与形式设计解析(2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国传统农具陈列内容与形式设计解析?古今农业?2009年第3期?中国传统农具陈列内容与形式设计解析胡泽学(中国农业博物馆,北京100J25)摘要中国传统农具陈列是中国农业博物馆陈列展览项目之一.本文通过用解剖麻雀的方法,全面分析,总结,归纳了中国传统农具陈列实施过程中内容与形式设计的理念和一些设计构思,解决了在陈列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给同类型的博物馆陈列展览提供一些借鉴作用.关键词传统;农具;陈列;设计1998年,农业部积极推进的中国农业博物馆改扩建工程项目,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立项,并如期启动.作为中国农业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的配套项目中国农业博物馆陈列展览项目

2、也于2007年在国家财政部立项,并于当年年底启动.中国传统农具陈列是中国农业博物馆陈列展览项目的子项目之一.该陈列的内容与形式设计,施工布展已于2009年7月份结束.工程完工后,对于中国传统农具陈列内容与形式设计作深入的分析与全面总结,非常有必要.中国传统农具陈列设在中国农业博物馆9号馆,面积400平方米,主展线98延米.所展出的农具展品是从馆藏的近5000件藏品中精选出150件.一,陈列的主要内容传统农具是历史上发明创制,承袭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的泛称.我国的传统农具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从制作材料上讲,由木石发展为青铜,再进而发展为铁制;从使用功能上讲,从原始的掘挖,脱粒88发展为耕

3、整地,播种,中耕,灌溉,收获及加工等多种工具;从动力和结构上讲,由人力发展为畜力,水力,风力,由简单发展为复杂.传统农具具有就地取材,轻巧灵便,一具多用,适用性广等特点.中国农业历史悠久,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农具丰富多彩.历朝历代的农具都不断得到创新,改进和完善,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贡献.中国传统农具陈列按照农业生产的工序分耕地整地,播种移栽,中耕除草,灌溉,收获,运输,脱粒,粮食加工和称量共9个单元进行展出.1.耕地整地工具.耕地整地工具用于耕翻土地,破碎土垡,平整田地等作业.经历了从未耜到畜力犁的发展过程.汉代畜力犁已成为最重要的耕作农具.魏晋时期北方已经使用犁,耙,耱进行旱地配套耕作;宋

4、代南方形成犁,耙,耖的水田耕作体系.主要展品有:水田犁,水田耙,耖,旱地犁,旱地耙和耱,还展出了公婆犁,牛轭与耕盘,铁搭,铁锹,镢,木榔头,翻撬(踏犁),砍土曼等展品.2.播种移栽工具.播种移栽工具,是耕整田地后,播种,移栽用的工具.耧车是中国传统农具陈列内容与形式设计解析我国最早使用的播种工具,发明于西汉武帝时期,宋元时期北方普遍使用.北魏时期出现了单行播种的手工下种工具瓠种器.水稻移栽工具一秧马,出现于北宋时期,它是拔稻秧时乘坐的专用工具,减轻了人们弯腰曲背的劳作强度.主要展品有:耧车,砘车,点葫芦(窍瓠),秧马等,还有土箕,播种用篓5件,点播用的笋锹,豆斧,豆钻等展品.3.中耕除草工具.

5、中耕工具用于除草,间苗,培土作业,分为旱地除草工具和水田除草工具两类.铁锄是最常用的旱地除草工具,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耘荡是水田除草工具,宋元时期开始使用.主要展品有:各类锄7件,漏锄,各种耘荡5件.4.灌溉工具.灌溉工具是用于提水,浇灌田地.商代发明桔槔,周初使用辘轳,汉代创制人力翻车,唐代出现筒车.筒车结构简单,流水推动,至今我国南方丘陵河溪水力丰富的地方还在使用.主要展品有龙骨水车,戽斗和桔槔等.5.收获工具.收获工具用于收割禾穗,秸秆,是从古老的石镰,石刀发展起来的,收割用具包括收割禾穗的掐刀,锰,收割茎杆的镰刀,短镢等.主展品有:各种镰刀28件,各种掐刀3件,刀篓等.6.运输工具.

6、担,筐,驮具,车是农村主要的运输工具.担筐主要在山区或运输量较小时使用,车主要使用在平原,丘陵地区,其运载量较大.主要展品有:独轮车,箩筐,背架,扁担,冲担等.7.脱粒工具.最原始的脱粒方法是用手搓磨谷穗,以后用木棍敲打.再后出现了裢枷.南北朝以后,北方用碌碡碾压谷穗脱粒,而南方则在掼桶或掼稻簟上掼打水稻脱粒.脱粒后清除杂质又有木锨,簸箕等扬场工具.西汉时发明了扇,大大加快了清除的速度.主要展品有:风扇车,碌碡,裢枷,稻桶,掼槽,谷耙,木锨等,还展出了权,垛钩,甩耙,弯棍,推板,玉米搓子等展品.8.粮食加工工具.加工工具包括粮食加工工具和棉花加工工具两大类.粮食加工工具从远古的杵臼,石磨盘发展

7、而来,汉代出现了杵臼的变化形式踏碓,石磨盘则改进为磨,砻.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碾.元代棉花成为我国重要纺织原料,逐步发明了棉搅车,纺车,弹弓,棉织机等棉花加工工具.主要展品有:杵臼,石磨,砻,箩等.9.称量工具.农村粮食称量工具主要有杆秤和升,斗,斛.杆秤用于衡定粮食的重量,出现于春秋时期,唐代开始流行于市.升,斗,斛用于确定粮食的体积,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升和斗是中国古代交易最常用的量具.主要展品有:斛,斗,升,秤等.二,陈列设计构思分析中国传统农具陈列的内容与形式设计,是一项艰辛的工作,这是中国传统农具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因而,在内容与形式设计上,需要从总体上来把握,处理.中国传统农具陈列,

8、是中国农业博物馆特色的专题陈列之一.中国农业文明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文明的发展变化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变化.古代人民发明创造了许多丰富的农业科学技术,传统农具是其中之一.传统农具作为中华农业文明的载体,见证了中华农业文明的灿烂与辉煌.传统农具的发生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科技文明成就,同时,也反映了人类文明和智慧的进化.要表达中国传统农具的这层意义,从内容到形式上都要有一个新的设计理念,光靠传统农具本身的信息89?古今农业?2009年第3期?荷载是不行.中国传统农具陈列,从农具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农事活动人手,以中国农业史和中国传统农具

9、发展史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依据,通过传统农具横向的展示和农业史料的纵向描述,以及大量的图片,模型,雕塑等辅助资料的使用,采用多种展示传播手段,从多维的视角审视中国传统农具历史轨迹,揭示农业生产与气候,工具的关系,以及农具在农业文明中的重要作用,力求呈现给观众一幅中国传统农具的壮丽画卷.(一)中国传统农具的特点中国传统农具的具体器型,色彩,展品的尺寸而言,给陈列的形式设计增加了不小的难度.这是中国传统农具的特点来决定的.中国传统农具特点:一是就地取材.中国幅员也阔,植物类型丰富,这为传统农具的制作提供了广泛的原材料,同时,也造成了传统农具的用材千差万别.同一类型锄的木柄,可以是竹制的,也可以是木

10、制的,同一犁的木质部分可以是枣木,柳木,也可以是松木,楝木.这与不同地区农民生活环境周围的植物类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还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农民在制作传统农具时,常常利用植物的自然形态,如犁辕,权,扬钩,杵等.就地取材也就成了传统农具的一大特点.二是尺寸不一,没有标准.中国传统农具的制作,常常是手工业制作,而且常采用师徒传授的形式.这样,在全国范围内来说,不同地区,不同农业生产环境,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匠人制作,其传统的农具的尺寸是不一样的,因而在全国范围来讲,是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在一个狭小的区域,比如某个村或某几个村,甚至一个乡或几个乡的传统农具尺寸是有一定的标准的,但是这种标准也只限

11、于有师徒人脉的地区.90也就是说,同一个师父传授的地区,其传统农具的尺寸是相对固定的.三是形状千差万别.正是由于中国传统农具具有就地取材,尺寸不一的特点,才造成中国传统农具的形状千差万别.同一种锄有宽刃,窄刃,尖嘴的,直刃,凹弧形刃,凸弧形刃等类型.同一种犁有直辕,曲辕,长犁床,短犁床,无犁床,有犁壁,无犁壁,木犁壁,铁犁壁,铜犁壁等类型,等等.这些就造成了中国传统农具的千姿百态.当然,中国传统农具还有轻巧灵便,一具多用,适应广泛的特点.正因为这些特点给陈列农具陈列的形式设计增加了不小的难度,设计不可能象设计青铜器,陶器,瓷器,玉器等文物展品那样得心应手,从而给陈列艺术的设计提出了挑战.(二)

12、陈列构思与内容延伸中国传统农具陈列,以实物陈列为主,配以反映该器具功用的照片;能动的器具,可以让它动起来,增加观众的参与性,或进行演示,容易损坏的可以用模型代替;根据展品的体积大小,采用展柜,或模拟实景展出;本陈列采用声,光,电等展示手段和幻影成像技术等,全方位立体地诠释我国悠久而灿烂的农耕文化.同时,在物化的空间中,通过多种艺术手段透射出劳动者的精神特质.以农耕文化为切人点,追根溯源地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农具陈列,按照农业生产的具体过程(工序),分耕地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灌溉,收获,运输,脱粒,加工,称量9个单元来展示,并配以两大景观.景观中的内容,一是水稻(南方代

13、表性作物)的耕种收场景,一是小麦(北方代表性作物)的收获加工场景.通过景观的实景模拟,让观众感受耕种和收获两大农事活动的宏大场面及相关农具的使用情况.展品采用陈列柜中国传统农具陈列内容与形式设计解析和农具使用的实景照片展示的形式.通过农具使用场面,从不同侧面向观众展示了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物候状况,农具类型特点,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和不同地区人们的思想,精神等深层次的东西,了解悠久而灿烂的中国传统的农业文化.中国传统农具陈列,通过中国传统农具展品的展示和传统农具使用实景景观,营造一个浓烈的农业文化的农村实景氛围,充分体现农具陈列的科学性,文化性,真实性,历史感和艺术表现力.传统农具陈列的科学性,

14、真实性,自不代言.博物馆陈列是面向社会大众开放,应该给予人们准确,科学,真实的表达,人们在休闲,身心愉悦中获取一定的知识,不能给社会公众误教育.因而陈列内容的科学性,真实性是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重要的.当然,在科学,准确,真实表达的基础上,还可以延伸陈列展览的内容.中国传统农具陈列在内容延伸上主要做了这几个方面的工作.1.在传统农具历史感的表达上.中国传统农具,顾名思义,是历史上发明创制,后世传承沿袭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的泛称.虽然中国传统农具陈列的陈列主线是横向地以农业生产工具的工序来依次展开的,但在环境,景观设计和文字表达上,特别注重传统农具的历史厚重感.主要表现形式:一是从文字的角度.在每个

15、单元的文字说明上,力求描述本单元工具发展的历史概貌,如在编写耕地整地工具单元时,首先介绍耕地整地工具的功用用于耕翻土地,破碎土垡,平整田地等作业.同时介绍耕地整地工具的历史发展脉络,经历了从耒耜到畜力犁的发展过程.汉代畜力犁已成为最重要的耕作农具.魏晋时期北方已经使用犁,耙,耱进行旱地配套耕作;宋代南方形成犁,耙,耖的水田耕作体系.在展品说明牌上,除了介绍工具的功用外,还介绍工具的发明创制年代及发展过程,如:介绍犁时,犁是用畜力牵引的耕地农具.商代出现了青铜犁铧,战国出现了V字形铁铧冠,汉代创造了具有翻土功能的犁壁.汉代的耕犁为二牛抬杠直辕式,唐代直辕改进为曲辕,耕深可以调节,犁体变得短小,操

16、作和回转更加方便,灵活.在讲解词的编写上,也同样详细介绍的农具单元的发展历史及状况,重点农具的发展过程.从环境设计的角度.一是展厅入口雕塑.曲辕犁的造型是根据唐代晚期陆龟蒙的着作耒耜经的描述,结合当今传统耕犁的尺寸创作的一个模型,其历史感不言而喻.与曲辕犁紧邻的汉代农耕图透雕,以我国已出土的汉代画像砖石的画面为基本素材,创作了一幅汉代农耕图,画面生动地再现了两汉时期农村生产,劳作的场面,把观众带到距今2000多年前的汉代农村.二是每个陈列通柜和景观上的楣板,也同样采用汉代画像砖石的画面用剪纸的技法来表达.三是采用清朝雍正时期的耕织图中耕的23幅图为素材,进行艺术加工,制作成每个陈列通柜的背景画

17、面.在清代,清朝政府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从康熙帝开始,陆续有雍正,乾隆,嘉庆,光绪等皇帝以耕织图的形式,来推广农业生产技术.所谓耕织图,其实就是劝农文,指导农民搞好农业生产.四是展品说明牌上的线描图,采用元代王祯农书,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和清代授时通考中的线描图,与有关说明文字一起来诠释某一工具的功用和使用环境.2.在传统农具陈列的文化性展示上.传统农具文化是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耕织图,汉代画像砖石,雕塑,包括耕织图诗,还有二十四节气歌,南方和北方民居,等等,这些文化元素从不同侧面不同形式表达了中国传统农具文化多姿多彩.91?古今农业?2009年第3期?3.在传统农具陈列的艺术表现力上.

18、为了更好展示传统农具,增加陈列的艺术表现力,中国传统农具陈列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一是透雕.入口处的汉代农耕图和每个陈列通柜,微缩景观上的楣板上的图案,都是采用透雕的技法,用剪纸的形式来表达.既有民俗民间文化的含义,又采用了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表现出中国传统农具的使用环境和农民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表现出由古至今劳动人民乐观,积极的精神面貌.二是农耕图水墨画.每个陈列通柜的背景画面,以清代最有艺术价值的清雍正时期的耕织图为素材进行二次创作,不仅诠释了相关农具的使用状况,而且还达到水墨画的效果,艺术感染力极强.三是泥塑.在两个微缩景观中,通不同人物从事不农事活动的刻画,让观众既能欣赏

19、到泥塑本身的艺术之美,又能让观众享受农事活动和农村生活的田园之美.观众来传统农具陈列馆参观,除了获得知识外,还能得到美的享受.(三)陈列形式设计的基本要求(1)展厅布局与参观动线安排展厅布局:由于中国传统农具陈列的地点在中国农业博物馆9号馆,面积400多平方米,该馆是一个近似正方形的建筑.根据建筑物本身的结构和农具陈列内容的需要,该陈列的展厅布局采用雕塑造型,陈列通柜,微缩景观,中心展台和多媒体播放设施相结合.展厅人口处设计一个以晚唐时期陆龟蒙的着作末耜经中描述的曲辕犁造型,以及以汉代画像砖石为素材的汉代农耕图透雕,目的有三个,一个是本陈列的点睛之处,二是起到一个影壁的作用,避免观众一览无余,

20、在人口处就能看见展厅的全貌,三是挡住展厅人口处强烈外来光线的干扰;沿墙是景观与陈列柜相结合,设计两个景观来反映春耕,收获等农事活动的变化.92展厅中心位置陈列一些形体较大的农具和放置多媒体技术设备和设施.参观动线:采用顺时针参观路线,一进展厅大门向左拐,观众可以按照气候变化的提醒和农业生产工具工序的变化来参观.由于展厅的跨度不大,中心展台在参观动线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附带的观看,也可以单独观看.(2)环境氛围设计中国传统农具陈列环境色调的设计,通柜,景观和雕塑的创作,展台和灯具的设计,都是围绕传统农具的特点来进行,同时,也充分考虑今后的展厅设施,设备的日常维护,以及还考虑到观众参观的舒适度.(四

21、)难点问题的处理中国传统农具陈列的主要展品是农业生产工具,单纯陈列一件件农具,它们直观负载的信息量是非常有限的,要让观众了解每件展品的功用和实际使用状况,通过物的本身是很困难的.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采用如下方法:(1)陈列色调处理.由于传统农具本身的色彩是木质部分偏淡黄色或褐色,铁质部分为青黑色,因而,为了突出农具展品,在基本色调的处理上,以褐色为主,包括陈列通柜的表面,建筑物立柱及顶部天花板,地面等部位的颜色.陈列通柜的框和展台基础部分的刨筋板的颜色,以及雕塑造型的外框刨筋板颜色都用深咖啡色处理.展品展台外包布则用米白色来处理.陈列通柜立面的背景墙用仿绢壁布印制水墨画来处理,展托运用古朴的

22、几形造型,在展品的固定件和支撑架都用透明的亚克力玻璃来处理,不产生色彩的干扰.展品说明牌中的图片也是褐色.总而言之,在展厅色彩的处理上,无论是褐色基调,还是米白色,米黄色,深咖啡色的处理,目的只有一个,都是来衬托传统农具展品,突出传统农具展品.中国传统农具陈列内容与形式设计解析(2)光线处理.中国传统农具陈列的光线处理,也是围绕着传统农具展品来设计的.因为传统农具本身的色彩不够鲜艳,明快,因而,在光线的处理上,首先,全部采用人工光源,将展厅的门窗进行遮光处理,避免外来的光线干扰.其次,增加人工光照强度,调整光照角度,目的也是让观众能清晰地看到传统农具展品的各个部件的状况.第三,避免不同部位光源

23、的相互影响,尽可能地减少展厅内光线对观众参观的干扰.(3)陈列通柜与实景结合.一是陈列通柜与微缩景观结合,相问而行,互相融合,最大限度地避免观众参观的疲劳感.二是展柜采用通柜的形式,每个6米长,基本上保证一个陈列单位在一个陈列通柜内,即保证陈列单元内容的完整性,又避免了因展柜太小而使观众视觉上产生参观画面的频繁切换.三是每个陈列通柜陈列的传统农具与陈列三个立面的背景画面中实景相对应,从而避免了陈列内容的枯燥,同时也让观众从画面上了解重要农具的功用和使用环境,实景画面,陈列实物,展品说明牌相映成趣,相得益彰.(4)再现传统农具的使用环境和功用.传统农具的使用是和农业生产过程紧密相联的.人们了解传

24、统农具的功用和使用环境,要从工具静物本身来了解是非常困难的.如何让观众真正了解,认识传统农具及其使用的环境和功用,这是一非常棘手的问题.为了尽可能地诠释传统农具的功用,使用环境和重要工具的工作原理,内容和形式设计人员反复揣摩,推敲,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来表达.一是创作微缩景观.中国传统农具陈列创作了春耕和收获两个微缩景观,把工具和使用工具的人放在农业生产实景中,让观众直观的观看到传统农具的功用和使用环境.二是采用照片和绘画的手段.在陈列通柜的三个立面和景观壁画上,来描述不同农具的使用状况.三是多媒体动画.中国传统农具陈列挑选了犁,耧车,龙骨水车和风扇车四种精典农具,采用多媒体动画的技法,从结构,

25、工作流程等来刻画工具的使用过程,并结合实景录像材料来表达精典农具的功用和工作原理.四是采用电视录像播放的手段,来反映不同地域不同工具的使用过程和方法.中国传统农具陈列主要播放了山东地区和云南地区的农具,前者是北方旱地作业,后者是南方水田作业.四是展品说明牌的图片表达.对于比较重要的传统农具,在一定量的文字说明的同时,还附有该工具使用状况的照片或线描图.三,亮点与特色一个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成功与否,除了展品本身是否吸引人外,最重要的还是通过陈列设计艺术等手段,创制几个亮点或有特色的陈列形式.中国传统农具,从自身展品而言,无论是展品本身的色彩,形状,还是展品的贵重程度,显然不是吸引人们眼球的高品味陈

26、列展览类型,但是,中国传统农具陈列也有其独特的创新,通过内容与形式设计人员的艰辛劳动,来制造一些亮点和特色.总结起来,中国传统农具陈列中陈列亮点和特色的东西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曲辕犁造型和汉代农耕图透雕上文已经讲到曲辕犁以晚唐时期陆龟蒙的耒耜经中的描述为素材,结合现存的传统耕犁的结构和尺寸,进行再创作的,这是目前中国境内为数不多的最原始的曲辕犁模型,如果说,正在展出的同类模型,这是唯一的.它准确地反映了最原始曲辕犁结构和11个部件.汉代农耕图透雕.汉代农耕图雕塑,以我国已经出土的汉代画像砖石画面为题材创作的.画面生动地反映了我国汉代农业生产93?古今农业?2009年第3期?从耕地整地,播种,

27、中耕,灌溉,收获,运输,加工,储藏的全过程,出现人物27个,使用的工具有:耒耜,犁,耙,镢,耧车,辘轳,锄,镰,踏碓,担筐等.仿佛一幅汉代农耕流程图,画面真实生动.(二)亲眼观看雍正皇帝耕田收禾在中国传统农具陈列的6个陈列通柜中,采用雍正时期的耕织图画面,创制成水墨画.这组耕织图的艺术水平已经探讨过,可能更能吸引观众眼球的就是耕织图中人物的特殊性,耕织图中人物的主角是雍正皇帝,雍正皇帝让宫廷画师,将自己置于农民形象,在展厅内,观众可以看到,雍正皇帝犁田,耙田,耖田,播种,耘禾,用桔槔担水灌溉,收割禾穗,运输,指导堆垛,用裢枷脱粒,推砻加工谷物和指导入仓等,雍正皇帝亲历亲为,俨然一个地地道道的农

28、民形象.观众在欣赏耕织图的艺术之美的同时,还能看到雍正皇帝耕田收禾.(三)春耕和收获微缩景观,再现传统农事活动春耕景观,是一个复制南方春耕场面的微缩景观,主要塑造了南方仲春时节劳作场景,有村舍,吐出嫩叶的杨柳,一条小河蜿蜒其问.一块块田上分别有不同的耕作场景:有正在水田中犁田,耙田,耖田和用铁搭起土的农夫,也有正在拨秧插秧的农妇和担秧的农夫.涉及人物19个,耕牛4头,出现的农具有犁,耙,耖,铁搭,秧马,土箕等.这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南方田园耕作景象.场面栩栩如生,人们仿佛听见了南方犁耙水响的声音和牧童悠扬的笛声.收获景观,是以北方山村为题材制作的初夏时节的场院收获脱粒情景景观.在这94里,

29、观众可以看到,有农夫赶着役畜拉着碌碡进行脱粒,几人围着一圈用裢枷脱粒,还有几名农夫将脱粒后的麦秸码垛,几位农夫用风扇车去杂,还有一些农夫称量粮食,用马车运送粮食.涉及人物2O个,出现的工具有:裢枷,碌碡,权,风扇车,簸,箩筐,秤,马车等.画面生动活泼,一派繁忙的景象.(四)多媒体动漫诠释精典农具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功用为了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传统农具的结构,工作原理和使用环境,中国传统农具陈列馆选用了在中国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四种工具一犁,耧车,龙骨水车和风扇车,通过动漫和实景拍摄的形式,解剖,揭示了四种精典农具的结构,工作原理和使用环境.这里特别称道的是,对犁的形制变化,由直辕变曲辕,结构由复

30、杂变简单,适用于不同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地理环境,进行了全面的分解和阐述.直辕犁的特点与缺点,直辕犁变为曲辕犁,作用力和作用重心的变化,以及曲辕犁的优点等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归纳,让观众全面了解犁的变化过程,工作过程,回答了人们提出曲辕犁为什么成为传统耕犁的主流类型的问题.观众通过观看动漫,有些疑问迎刃而解.当然,中国传统农具陈列还有一个亮点的地方,就是陈列形式的艺术表现力,通过透雕,泥塑,水墨画等传统艺术表现形式,来表达传统农具文化的信息.观众来到传统农具陈列参观,不仅可以获取传统农具知识,而且还可以得到艺术的熏陶和美的享受.中国传统农具陈歹I1内容与形式设计解析Allalysis0ntheDes

31、ign.ftheContentandFormofChiTraditiomlFarmingToolsExhibitionHuZexue(ChinaAgricuIturalMuseum,Beijing100125)Abstrdct:Chinesetraditionalfarmingtoo1sexhib.iwtiodiSSnisecatni0nimp,.trhtaenttdispslcaOmyopletfCheliynaanagri-culturalmuseum.Throughthemehthodofisparr兰wd.:乏cizes,summarizesandc.ncudehdgndndnp?:i

32、nthepr.cessnesetraditionalfarmingtoolsexhibit.ion.Totheprobemsand.d,ithcutttesmet:whichofim,p1.ementationofthisexhibitionhteheexahuitbhiotir.npu.tfftohrewsaarmdethsetyc1eon.cfre.ttehesrommuuuseLtum,s.willbringsomegoodexperiencestotheexhbtononcd儿cKeVw0s:Traditi.na1,FarmingTOol,Display,Design作者简介胡泽学(1964-),男,湖北红安人,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是传统农具和农业文化研究.95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