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床滤油器零件的工艺规程及钻3-Φ9孔的钻床夹具设计说明书汇总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53510042 上传时间:2022-02-1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车床滤油器零件的工艺规程及钻3-Φ9孔的钻床夹具设计说明书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车床滤油器零件的工艺规程及钻3-Φ9孔的钻床夹具设计说明书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车床滤油器零件的工艺规程及钻3-Φ9孔的钻床夹具设计说明书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资源描述:

《车床滤油器零件的工艺规程及钻3-Φ9孔的钻床夹具设计说明书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车床滤油器零件的工艺规程及钻3-Φ9孔的钻床夹具设计说明书汇总(1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3-设计说明书题目:车床滤油器零件的工艺规程及钻9孔的钻床夹具设计摘要本次设计内容涉及了机械制造工艺及机床夹具设计、金属切削机床、公差配合与测量等多方面的知识。车床滤油器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及钻3-9孔的夹具设计是包括零件加工的工艺设计、工序设计以及专用夹具的设计三部分。在工艺设计中要首先对零件进行分析,了解零件的工艺再设计出毛坯的结构,并选择好零件的加工基准,设计出零件的工艺路线;接着对零件各个工步的工序进行尺寸计算,关键是决定出各个工序的工艺装备及切削用量;然后进行专用夹具的设计,选择设计出夹具的各个组成部件,如定位元件、夹紧元件、引导元件、夹具体与机床的连接部件以及其它部件;计算出夹具定位

2、时产生的定位误差,分析夹具结构的合理性与不足之处,并在以后设计中注意改进。关键词:工艺、工序、切削用量、夹紧、定位、误差。序言1一.零件分析21.1 零件作用21.2 零件的工艺分析2二.工艺规程设计32.1 确定毛坯的制造形式42.2 基面的选择52.3 制定工艺路线52.4 机械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毛坯尺寸的确定62.5 确定切削用量及基本工时7三夹具设计103.1 问题的提出103.2 定位基准的选择113.3 切削力及夹紧力计算123.4 定位误差分析123.5 钻套设计133.6 夹具设计及简要操作说明14总结15致谢16参考文献17序言机械制造业是制造具有一定形状位置和尺寸的零件和

3、产品,并把它们装备成机械装备的行业。机械制造业的产品既可以直接供人们使用,也可以为其它行业的生产提供装备,社会上有着各种各样的机械或机械制造业的产品。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制造业,因此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基础及有力支柱。从某中意义上讲,机械制造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车床滤油器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及其钻的夹具设计是在学完了机械制图、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设计、机械工程材料等进行课程设计之后的下一个教学环节。正确地解决一个零件在加工中的定位,夹紧以及工艺路线安排,工艺尺寸确定等问题,并设计出专用夹具,保证零件的加工质量。本次

4、设计也要培养自己的自学与创新能力。因此本次设计综合性和实践性强、涉及知识面广。所以在设计中既要注意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又要注意生产实践的需要,只有将各种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才能很好的完成本次设计。本次设计水平有限,其中难免有缺点错误,敬请老师们批评指正。一.零件的分析本课题是“CA6140车床滤油器体”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编制及工艺装备的设计,滤油器在车床上是个必不可少的部件,它有着过滤油液及缓冲的作用。因此在加工时,零件的配合部分需进行精加工,保证其配合准确,提高车床的综合性能,又因为被加工零件的结构比较复杂,加工难度大,需进行专用夹具的设计与装配。生产纲领为中批及大批量生产1.1. 零件

5、的作用:题目所给的零件是“CA6140的车床滤油器体”,它位于车床主轴箱上面,主要作用是给主轴箱内供油及对油液起缓冲作用,零件的两端有两孔用于油液的进出,零件的中间有一个48h6的外圆柱面,用于与主轴箱以基轴制形式联接。1.2. 零件的工艺分析由车床“CA6140车床滤油器体”的加工表面有:1) .零件的左端面(由图纸所示)(用于精基准加工其他表面)2) .螺栓孔3-9(用于联接车床主轴箱起固定作用)3) .中心孔38(用于过滤及缓冲油液)4) .进出油孔2-11(用于联接进出油装备)5) .外圆柱面48h6(用于与车床主轴箱联接)各表面的相互精度要求有:1) .外圆柱面48h6为基轴制联接,

6、尺寸精度为IT62) .其他表面无特殊精度要求,除保证其表面粗糙度外,尺寸精度为IT14第 2 页 共 19 页二.工艺规程设计2.1. 确定毛坯的制造形式:根据零件图可知,零件材料为灰口铸铁,零件形状为非圆柱体,且属中批及大批生产,因此选用铸造毛坯,这样,毛坯形状与成品相似,加工方便,省工省料。2.2. 工艺路线的拟定:制定工艺路线的出发点,应当是使零件的几何形状,尺寸精度及位置精度等技术要求能得到合理的保证,在生产纲领已确定为成批生产的条件下,可以考虑采用万能性机床配以专用夹具,并尽量使用工序集中来提高生产效率,除此之外,应当考虑经济效果,以便使生产成本尽量下降。1) .工艺路线方案一:工

7、序I机械砂型铸造毛坯工序II清理表面残余沙粒工序III人工时效温度(500550)消除应力工序IV夹右圆柱面,磨左端面工序V使用专用夹具夹左端面,车外圆柱面及退刀槽工序VI使用专用夹具夹左端面,磨48外圆柱面工序VII钳工划线定各孔的中心位置工序VIII钻38的孔及9的孔工序IX扩38的孔及9的孔工序X倒38的孔的450角工序XI惚平26(平闻进出油口)及30的平闻工序XII钻2-11及2-16.5(进出油口)工序XIII扩2-11及2-16.59(进出油口)工序XIV绞M18X1.5(进出油口)细螺纹第3页共19页工序XV检验2) .工艺路线方案二:工序I机械砂型铸造毛坯工序II清理表面残余

8、沙粒工序III人工时效温度(500550)消除应力工序IV夹右圆柱面,磨左端面工序V使用专用夹具夹左端面,车外圆柱面及退刀槽工序VI使用专用夹具夹左端面,磨48外圆柱面工序VII钳工划线定各孔的中心位置工序VIII钻38的孔及9的孔工序IX倒38圆孔工序X物26平面(进出油口)工序XI钻孔11(进油口)M18X1.5留余量扩孔至尺寸,对其在进行功丝工序XII物26平面(出油口)工序XIII钻孔11(进油口)M18X1.5留余量扩孔至尺寸,对其在进行功丝工序XIV检验2.3. 工艺方案的比较与分析:上述两个工艺方案的特点在于:方案一将工序分散,增加工人在钻床上装卸工件的次数,不仅影响加工精度而且

9、还浪费时间。方案二使用了工序集中的原则,减少了装夹的次数,但有时在一道工序中要完成这么多工作,除了可以选用专用夹具来装夹外,还要适当选用万能车床,提高加工要求和质量,因此选用第二个方案,具体如下:工序I机械砂型铸造毛坯工序II清理表面残余沙粒工序III人工时效温度(500550)消除应力工序IV夹右圆柱面,磨左端面工序V使用专用夹具夹左端面,车外圆柱面及退刀槽工序VI使用专用夹具夹左端面,磨48外圆柱面工序VII钳工划线定各孔的中心位置工序VIII钻38的孔及倒38圆孔工序IX钻9的孔工序X物26平面(进出油口)工序XI钻孔11(进油口)M18X1.5留余量扩孔至尺寸,对其在进行功丝工序XII

10、物26平面(出油口)工序XIII钻孔11(进油口)M18X1.5留余量扩孔至尺寸,对其在进行功丝工序XIV检验2.4. 加工余量确定及工序尺寸的计算根据各原始资料及制定的零件加工工艺路线,采用计算与查表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工序加工余量,中间工序公差按经济精度选定,上下偏差按入体原则标注,确定各加工表面的机械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毛坯尺寸如下:“CA6140车床滤油器体”零件材料为灰口铸铁,硬度HB207233,毛坯的重量约为1.1千克。生产类型为中批或大批,采用机械砂型铸造毛坯。1) .外圆柱面48h6和46:48h6所需精度要求高,需进行粗车一一精车一一磨。第 5 页 共 19 页粗车此时直径余

11、量2Z=3mm,精车此时直径余量为0.9mm,精磨此时直径余量0.1,能满足加工要求,考虑48h6长度为40,精度等级为14,由铸造直接完成,46考虑其长度为31mm,因为砂型铸造精度等级为14左右,能满足加工要求,因此直接铸造成型。2) .38,30,11,3-9由于无特殊加工精度等,在满足其表面粗糙度的条件下直接钻孔后可用扩孔来完成表面粗糙度要求。3) .由上述所知,只有外圆柱面48h6与铸造时毛坯尺寸有关,因此其他表面都使用铸造一次成型,48h6的外圆柱面的加工余量表如下,即毛坯的尺寸确定:工序名称工序余量工序公差工序基本尺寸工序尺寸及公差精磨0.1IT6(0-0.016)4848(0-

12、0.016)精车0.9IT7(0-0.025)48.148.1(0-0.025)粗车3IT11(0-0.016)4949(0-0.16)毛坯+2+15252+1+2由表可知,外圆柱面毛坯尺寸为52nlm2.5. 定切削用量及工时.工序IX钻,扩,较3个?9孔1)选择钻头:选择高速钢麻花钻头,直径d=8mm钻头几何形状为(表1及表2):双锥修磨横刃,B=302=12021=700be=4.5mma0-50中=500b=2.5mml=5mm2)选择切削用量(1)确定进给量:由表5当加工要求为7级精度,材料铸铁时d=8mm时?=0.24mm/r由L/d=80/25=3.2kf=0.99时?=0.24

13、0.99=0.24mm按钻头强度确定进给量由表7当灰铸铁HB=207233时d=8mm时:f=1.20mm/r按机床进给机构强度确定进给量由表8灰铸铁d=8mm时:机床机构允许的轴向力为9800N。Z535允许最大为15690N。进给量?=0.24由此可以看出受限制的进给量是工艺要求,从中取?=0.24mm/r由表16可以查出钻孔时的轴向力在?=0.24mm/rd0B=1260N0此时N压已大于所需的1460N的夹紧力,故本夹具可安全工作。3.3 定位误差分析我们采用38外圆定位,38外圆和定位套筒间隙配合,其定误差在于工件的工序基准为孔心,当工件孔径为最大,定位销的孔径为最小时,孔心在任意方

14、向上的最大变动量等于孔与销配合的最大间隙量。本夹具是用来在铣床上加工,所以工件上孔与夹具上的定位销保持固定接触。此时可求出孔心在接触点与销中心连线方向上的最大变动量为孔径公差多一半。工件的定位基准为孔心。工序尺寸方向与固定接触点和销中心连线方向相同,则其定位误差为:Td=Dmax-Dmin又因为工件上的3-9孔和其他没有任何位置度要求,在圆周方向上也是自由公差,因此定位误差分析不予计算,即可满足要求。3.4夹具设计及操作的简要说明如前所述,在设计夹具时,应该注意提高劳动生产率避免干涉。应使夹具结构简单,便于操作,降低成本。提高夹具性价比夹紧设计及操作的简要说明但是考虑到本零件结构的特殊性,以及

15、所需的夹紧力较大等原因,我们采用翻转钻模板,使用翻转钻模板的好处就是当我加工完工件,需要取出工件的时间,我们可以把钻模板掀开,然后取出工件,如果使用固定钻模板的话,将无法取出工件,为了防止钻孔的时间钻模板震动,我们采用一菱形螺母压紧钻模板。第 11 页 共 19 页装配图:第13页共19页夹具体附图如下课程设计是大学学习中最重要的一门科目,它要求我们把大学里学到的所有知识系统的组织起来,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总体考虑,需把金属切削原理及刀具、机床概论、公差与配合、机械加工质量、机床夹具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学等专业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自学与创新能力。因此本次设计综合性和实践性强、涉及

16、知识面广。所以在设计中既了解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又注意了生产实践的需要,将各种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来完成本次设计。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更是在学完大学所学的所有专业课及生产实习的一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训练。这次设计虽然只有三个月时间,但在这三个月时间中使我对这次课程设计有了很深的体会。这次课程设计使我以前所掌握的关于零件加工方面有了更加系统化和深入合理化的掌握。比如参数的确定、计算、材料的选取、加工方式的选取、刀具选择、量具选择等;也培养了自己综合运用设计与工艺等方面的知识;以及自己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更进一步

17、的锻炼与提高;再次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时,理论与实践也存在差异。回顾起此次课程设计,至今我仍感慨颇多,的确,从选题到完成定稿,从理论到实践,在整整一学期的日子里,可以说学到了很多很多的的东西,同时巩固了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而且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上所没有学到过的知识。通过这次毕业设计使我懂得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理论中得出结论,才能真正的实用,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应用。在设计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当然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对以前所学过的知识理解得不够深刻,掌握得不够牢固,通过这次毕业设计,让自己把以前所学过的知识重新复习了一

18、遍。这次课程设计虽然顺利完成了,也解决了许多问题,也碰到了许多问题,老师的辛勤指导下,都迎刃而解。同时,在老师的身上我也学得到很多额外的知识,在此我表示深深的感谢!同时,对给过我帮助的所有同学和各位教研室指导老师再次表示忠心的感谢!致谢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收益不小,为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和良好的基础。但是,查阅资料尤其是在查阅切削用量手册时,数据存在大量的重复和重叠,由于经验不足,在选取数据上存在一些问题,不过我的指导老师每次都很有耐心地帮我提出宝贵的意见,在我遇到难题时给我指明了方向,最终我很顺利的完成了课程设计。我衷心感谢我的指导老师,耐心地帮助我解决技术上的一些难题,她严肃的科学态度

19、,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除了敬佩指导老师的专业水平外,她的治学严谨和科学研究的精神也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并将积极影响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参考文献1. 切削用量简明手册,艾兴、肖诗纲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1994年2. 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李益民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1994年3. 机床夹具设计,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工业大学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83年4. 机床夹具设计手册,东北重型机械学院、洛阳工学院、一汽制造厂职工大学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90年5. 金属机械加工工艺人员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10月6. 机械制造工艺学,郭宗连、秦宝荣主编,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出版,1997年第 16 页 共 1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