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回风口的型式及气流组织形式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53489762 上传时间:2022-02-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5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送回风口的型式及气流组织形式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送回风口的型式及气流组织形式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送回风口的型式及气流组织形式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送回风口的型式及气流组织形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送回风口的型式及气流组织形式(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二节送、回风口的型式及气流组织形式一、送风口的型式由前述可知,空调房间气流流型主要取决于送风射流。而送风口型式将直接影响气流的混合程度、出口方向及气流断面形状,对送风射流具有重要作用。根据空调精度、气流形式、送风口安装位置以及建筑装修的艺术配合等方面的要求,可以选用不同形式的送风口。送风口的种类繁多,按送出气流形式可分为四种类型。1辐射形送风口:送出气流呈辐射状向四周扩散。如盘式散流器、片式散流器等;2轴向送风口:气流沿送风口轴线方向送出。这类风口有格栅送风口、百叶送风口,喷口、条缝送风口等;3线形送风口:气流从狭长的线状风口送出。如长宽比很大的条缝形送风口;4面形送风口:气流从大面积的平面

2、上均匀送出。如孔板送风口。还有按送风口的安装位置分为顶棚送风口、侧墙送风口、窗下送风口及地面送风口等。还常常将格栅送风口、百叶送风口、条缝送风口等安装在侧墙上或风管侧壁上的送风口统称为侧送风口。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送风口。(一)侧送风口此类风口常向房间横向送出气流,表52是常用的侧送风口形式。在百叶送风口内一般根据需要设置13层可转动的叶片。外层水平叶片用以改变射流的出口倾角。垂直叶片能调节气流的扩散角,叶片平行时扩散角只有19,而叶片张开时(最边缘叶片与送风口平面夹角为45),扩散角可增大至60(图511)。送风口内层对开式叶片则是为了调节送风量而设置的。格栅送风口除可装横竖薄片组成格栅外,还

3、可以用薄板冲制成带有各种装饰图案的空花格栅,气流通过有效面积可达53-73。(二)散流器散流器是一类安装在顶棚上的送风口,可以与顶棚下表面平齐,也可以在顶棚下表面以下。散流器有圆形、方形或矩形的。盘式散流器的送风气流呈辐射状。片式散流器设有多层散流片,片的间距有固定的也有可调的。使送风气流呈辐射形或锥形扩散。还有将送风口和回风口做成一体的,分别与送、回风支管连接。,表53是常见的散流器型式。还有一种方形或矩形散流器,散流片的倾斜方向不同,各向散流片所占散流器的面积比例不同。可以根据需要安排气流的方向及分配各向送风量的比例,以适应各种建筑平面形状及散流器位置的要求。表54是这类散流器的型式及其在

4、房间内布置示意。(三)孔板送风口空气经过开有若干圆形或条缝型小孔的孔板而进入室内,此风口称为孔板送风口。该风口和前述所有风口相比,其特点是送风均匀,速度衰减较快。图512所示为具有其稳压作用的送风顶棚的孔板送风口,空气由风管进入稳压层后,再靠稳压层内的静压作用经孔口均匀地送入空调房间。孔板可用胶合板、硬性塑料板或铝板等材料制作。对净化要求不高的空调工程,也可采用酚醛树脂纤维板等材料。(四)喷射式送风口对于大型的生产车间、体育馆、电影院等建筑常采用喷射式送风口。图513a所示为圆形喷口,该喷口有较小的收缩角度,并且无叶片遮挡物,因此喷口的噪声低、紊流系数小(0.07)、射程长。为了提高喷射送风口

5、的使用灵活性,可作成图5136所示的既能调方向又能调风量的喷口型式。(五)旋流送风口这是一种装在电子计算机房双层地板上的地面送风口。由出口格栅、集尘箱和旋流叶片组成(图514)。地板面上的格栅上可以走人和行车。来自双层地板间的空调送风经旋流叶片切向进入集尘箱,形成旋转气流由格栅送出。送风气流与室内空气混合好,速度衰减快。格栅和集尘箱可以随时取出清扫。(六)空调座椅诱导送风口这种送风口类似空调用的诱导器。在影剧院座椅的中空靠背内装有静压箱和喷嘴(图515)。一次风与由侧面风口吸人的室内空气混合后,由侧上面的送风口送出。由于一次风与室内空气充分混合,送风温度接近室温,不会造成吹冷风感觉。用于空调下

6、送风,有良好的节能效果。,图514旋流送风口2一集尘箱,3一旋流叶片图515座椅送风仁1图9-16矩形网式回风口图517活动篦板式回风U二、回风口如前所述,吸风口附近气流速度急剧下降,对室内气流组织的影响不大,因而回风口构造比较简单,类型也不多。最简单的就是在孔口上装金属网,以防杂物被吸入。图516就是一种矩形网式回风口。为了适应建筑装饰的需要可以在孔口上装各种图案的格栅。为了在回风口上直接调节回风量,可以象百叶送风口那样装活动百叶。图517是活动蓖板式回风口。双层蓖板上开有长条形孔。内层蓖板左右移动可以改变开口面积,以达到调节回风量的目的。回风口的形状和位置根据气流组织要求而定。若没在房间下

7、部时,为避免灰尘和杂物被吸入,风口下缘离地面至少为0.15m。在空调工程中,风口均应能进行风量调节,若风口上无调节装置时,则应在支风管上加以考虑。三、气流组织形式空调房间对工作区内的温度,相对湿度有一定的精度要求。除要求有均匀,稳定的温度场和速度场外,有的还要控制噪声水平和含尘浓度。这些都直接受气流流动和分布状况影响。由前述已知,这些又取决于送风口的构造型式,尺寸、送凤的温度、速度和气流方向、送回风口的位置等。应该根据空调要求,结合建筑结构特点及工艺设备布置等条件,来合理地确定气流组织形式。按照送回风口位置的相互关系和气流方向,一般分为:(一)上送风下回风这是最基本的气流组织形式。空调送凤由位

8、于房间上部的送风口送入室内,而回风口设在房间的下部。图518a、b分别为单侧和双侧上侧送风、下侧回风;图c为散流器上送风、下侧回风,图d为孔板顶棚送风、下侧回风。上送风下回风方式的送风在进入工作区前就已经与室内空气充分混合,易于形成均匀的温度场和速度场。能够用较大的送风温差,从而降低送风量。(二)上送风上回风图519是上送上回的几种常见布置方式。图a为单侧上送上回形式,送回风管叠置在一起,明装在室内,气流从上部送下,经过工作区后回流向上进入回风管。如果房间进深较大,可采用双侧外送式或双侧内送式(图b、图c)。这三种方式施工都较方便,但影响房间净空的使用。如果房间净高许可的话,还可设置吊顶,将管

9、道暗装,如图d所示。或者采用图e的送吸式散流器,这种布置比较适用于有一定美观要求的民用建筑。(三)中送风某些高大空间的空调房间,采用前述方式需要大量送风,空调耗冷量、耗热量也大。因而采用在房间高度上的中部位置上,用侧送风口或喷口送风的方式。图520a是中送风下回风,b是中送风下回风加顶部排风方式。中送风形式是将房间下部作为空调区,上部作为非空调区。在满足工作区空调要求的前提下,有显著的节能效果。(四)下送风图521a为地面均匀送风、上部集中排凤。此种方式送风直接进入工作区,为满足生产或人的要求,送风温差必然远小于上送方式,因而加大了送风量。向时考虑到人的舒适条件,送风速度也不能大,一般不超过0

10、.50.7m/s,这就必须增大送风口的面积或数量,给风口布置带来困难。此外,地面容易积聚脏物,将会影响送风的清洁度,但下送方式能使新鲜空气首先通过工作区。同时由于是顶部排凤,因而房间上部余热(照明散热、上部围护结构传热等)可以不进入工作区而被直接排走,排风温度与工作区温度允许有较大的温差。因此在夏季,从人的感觉来看,虽然要求送凤温度较小(例如2C),却能起到温差较大的上送下回方式的效果,这就为提高送风温度,使用温度不太低的天然冷源如深井水、地道风等创造了条件图520中送风气流流型图521下送风气流流型因而,下面均匀送风上面排风方式常用于空调精度不高,人暂时停留的场所,如会堂及影剧院等。在工厂中

11、可用于室内照度高和产生有害物的车间(由于产生有害物的车间空气易被污染,故送风一般都用空气分布器直接送到工作区)。图5216为送风口设于窗台下面垂直上送风的形式,这样可在工作区造成均匀的气流流动,又避免了送风口过于分散的缺点工程中,风机盘管和诱导器系统常采用这种布置方式。综上所述,空调房间的气流组织方式有很多种,在实际使用中尚需根据工程对象的需要,灵活运用。同时,房间内气流组织还与室内热源分布、玻璃窗的冷热对流气流、工艺设备及人员流动等因素有关。因此,组织好室内气流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顺便指出,虽然回风口对气流组织影响较小,但却对局部地区有影响,因此根据回风口的所在位置应选择适当的风速(见表55)。此外,对净化,温湿度及噪声无特殊要求的情况下,可利用多房间的中间走廊回风(图5-22)以简化回风系统。图522走廊回风示意图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